导图社区 外国文学大学考研
外国文学史思维导图,包含19世纪欧美批判现实主义、史前神话、希腊罗马时代、中世纪文学、文艺复兴、古典主义。
编辑于2021-11-03 14:29:56外国文学
一 史前神话
1.古希腊神话
《荷马史诗》
荷马史诗两部史诗都分成24卷。 《荷马史诗》以扬抑格六音部写成,集古希腊口述文学之大成 是古希腊公元前十一世纪到公元前九世纪的唯一文字史料, 反映了迈锡尼文明,所以这一时期也被称为“荷马时代”或“英雄时代” 属于悲剧的范畴 《伊利亚特》描写特洛亚战争的故事,《奥德塞》则描写希腊英雄俄底修斯在特洛亚战争后还乡途中的惊险故事。因此,两部史诗在内容上是各自独立和互有关联的。
古希腊最伟大的作品,西方文学中最伟大的作品,希腊的圣经
古希腊盲诗人荷马创作的两部长篇史诗——《伊利亚特》和《奥德赛》的统称 是他根据民间流传的短歌综合编写而成。
《伊利亚特》
又译《伊利昂记》 叙述希腊人阿开亚人的联军围攻小亚细亚的城市特洛伊(Troy)的故事,因特洛伊城又名伊利昂(Ilium),故名《伊利亚特》。它通过对特洛伊战争的描写,歌颂英勇善战、维护集体利益、为集体建立功勋的英雄。 1.史诗开头就点出“阿喀琉斯的愤怒是我的主题”,以“阿喀琉斯的愤怒”为全篇的主线,战争虽然进行了九年多,但双方依然相持不下。希腊联军统帅阿伽门农和将领阿喀琉斯因为一个女俘起了纷争,阿喀琉斯愤而退出战场。 他的退出导致希腊方面连连失败,情况危急。阿喀琉斯的好友帕特罗克洛斯穿上阿喀琉斯的盔甲冲上战场,挽救了希腊军队,但被特洛伊统帅赫克托尔杀死。阿喀琉斯再次愤怒,重返战场为好友报仇,最终杀死了赫克托尔。赫克托尔的父亲、特洛亚老国王普里阿摩斯找到阿喀琉斯,希望他归还儿子的尸体。阿喀琉斯被打动了,将尸体交还老国王。《伊利亚特》就在赫克托尔的盛大葬礼中结束。
阿喀琉斯是为荣誉而战,但是赫克托耳是为他的国家、人民以及荣誉而战。
《奥德赛》
《奥狄赛》《奥德修纪》《奥德修记》或《奥德赛飘流记》 特洛伊沦陷后,奥德修斯返回绮色佳岛上的王国,与妻子珀涅罗团聚的故事。 《奥德赛》中的主人公奥德修斯是伊大卡岛的王。他聪明、勇敢、坚强而又善用计谋。在特洛伊战争中,他是一个足智多谋的政治家和领袖。他曾多次献计,屡建奇功。 诗人把俄底修斯的10年海上历险,用倒叙的手法放在他临到家前40多天的时间里来描述。 这10年惊心动魄的经历,包含了许多远古的神话,反映出经幻想加工过的自然现象以及古希腊人同自然的斗争和胜利。第9卷中所写的俄底修斯用计制胜巨人族波吕斐摩斯的故事,突出地表现了他的机智和勇敢。
西方文学的奠基之作
盲诗人荷马
柏拉图说:荷马是“第一个悲剧诗人
欧洲四大史诗诗人之一或之首
(另外三人为维吉尔、但丁、约翰·弥尔顿)
2.古希伯来神话
《圣经》(新旧约翰全书)
3.亚洲 古代阿拉伯民间故事集
《天方夜谭》又称《一千零一夜》
4.古巴比伦时期
巴比伦意即“神之门”,是两河流域文明(美索不达米亚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巴比伦王国分为古巴比伦王国和新巴比伦王国(也称迦勒底王国)。 美索不达米亚(Mesopotamia,希腊语的意思是两河之间的土地)广义的指底格里斯与幼发拉底两河的中下游地区,东抵扎格罗斯山,西到叙利亚沙漠,南迄波斯湾,北及托罗斯山。北部为山地,向南经过于草原和平原到南部沼泽性的两河三角洲。狭义的仅指两河之间的地区。“美索不达米亚”—《圣经》称为“伊甸园”,是古希腊语,意为“两条河中间的地方”,故又称为两河流域。 美索不达米亚为人类最古的文化摇篮之一,公元前四千年已有较发达文化,曾出现苏美尔、阿卡德、巴比伦、亚述等文明。
《吉尔伽美什史诗》
吉尔伽美什(Gilgamesh),目前世界已知最古老的叙事诗《吉尔伽美什史诗》(The Epic of Gilgamesh)中统治着古代美索不达米亚(Mesopotamia)地区苏美尔(Sumer)王朝的都市国家乌鲁克(Uruk)的王。在神话传说中他拥有三分之二是神,三分之一是人的高神格,曾是一位暴虐无度的王者。 在苏美尔王表(The Sumerian king list)中,他是卢加尔班达(Lugalbanda)之子,乌鲁克的第五任国王。 楔形文字写成
目前世界已知最古老的叙事诗
5.古印度
印度两大史诗
作者是印度作家 蚁垤( 跋弥)。
这部史诗的作者传说是 跋弥,或称伐尔弥吉,意译 蚁垤。对此学者虽有意见分歧,但统观全书,尽管写成的年代不同,新老成分并有,但基础部分文体大致是统一的。因此很可能有一个作者对全书进行过加工,这个作者就是蚁垤。 蚁垤生卒年代不详。按照传说,他原出身 婆罗门家庭,因被遗弃,被迫以偷盗为生。传说他静坐修行数年而一动不动,无数蚂蚁在上面筑巢生息,身体成了 蚂蚁窝,所以叫做 蚁垤。 有人说他是古代的仙人,或是金翅鸟的儿子,还有人说是一个语法专家。当神的使者向他讲述了英雄 罗摩的故事后,资质平庸蚁垤却无法把它记录下来。直到有一天,他在树林中看见一个猎人射死了一只雄 麻鹬,雌麻鹬因惊恐与悲哀惨叫不止,面对此情此景,悲愤不已的蚁垤突然脱口而出合辙押韵的话语,一种优美、和谐的诗体就此神奇的诞生了,这就是被后人称为输洛迦的短颂体,蚁垤正是用这种诗体创作了《罗摩衍那》。 如今标明的作者已经笼罩在神话传说的迷雾中,其历史真实性难以考证,他们有可能是这大史诗原始形式的作者,也有可能是在这大史诗形成过程中虚构的作者。 《 罗摩衍那》最初只是口头流传,增增删删,因人因地而异。写成以后,仍无定本。大家公认在全书7篇之中,第1、7篇晚出,第2~6篇是全书较原始的部分。因此,这部包括24000颂( 现代精校本为近两万颂)的大史诗绝不会成于一时,它的成书年代约在公元前3、前4世纪至公元2世纪之间。全书7篇按顺序是:《童年篇》、《阿逾陀篇》、《森林篇》、《猴国篇》、《美妙篇》、《战斗篇》和《后篇》。
《 罗摩衍那》 (梵语,Rāmāyaṇa,意思为“罗摩的历险经历”)
全书是诗体,用梵文写成,诗律几乎都是输洛迦(意译为颂),即每节2行,每行16个音节。全文共分为七章,24000对对句。内容主要讲述阿逾陀国王子罗摩(Rama)和他妻子悉多(Sita)的故事。 印度古代宫廷内部斗争,古梵语诗歌最直接的先导,被称为“最初的诗”
《摩诃婆罗多》
罗摩衍那和另一部更长的史诗《摩诃婆罗多》是 印度文化的基础,对 印度文学、宗教的发展有相当大的作用,中国文学作品中的《 西游记》也受到它的影响。罗摩在印度文化中的地位甚至相当于 耶稣在基督教世界文化中的地位。 罗摩衍那成书不早于公元前300年,第二章到第六章是原作,第一章和第七章可能是后来(不早于公元前200年)补充进去的,原作将罗摩描绘成一位理想的英雄,但后来补充的部分将罗摩说成是 毗湿奴的化身,两部分的文笔也不一致。 《摩诃婆罗多》现存的本子是在一部史诗的基础上编订加工而成,其中有长篇英雄史诗,而且有大量的传说故事作为插话,有宗教哲学以及法典性质的著作。有10万“颂”(诗节),内容篇幅相当于《罗摩衍那》的4倍,被称为百科全书式的史诗,规模宏大、内容庞杂。印度现代学者认为《摩诃婆罗多》是印度的民族史诗,内含印度民族的“集体无意识”,堪称是“印度的灵魂”。 摩诃婆罗多(天城文〉、IASTMahābhārata),一译“玛哈帕腊达”,是古印度两大著名梵文史诗之一,另一部是《罗摩衍那》。《摩诃婆罗多》现存的本子是在一部史诗的基础上编订而成,其中不但有长篇英雄史诗,而且有大量的传说故事作为插话,还有宗教哲学及法典性质的著作,因此篇幅很长。《摩诃婆罗多》有“二十万行长诗”之称,在《格萨尔王》被发现之前,是世界上最长的史诗。
二 希腊罗马时代
希腊-800~146(西周-东汉)
1.散文
《理想国》柏拉图
《诗学》亚里士多德
2.戏剧
《被缚的普罗米修斯》作者 埃斯库罗斯
3.寓言
《伊索寓言》作者 奴隶伊索
世界三大寓言 古希腊的伊索《伊索寓言》是世界上最早的寓言集,也是最著名流传最广泛的寓言集。大部分把人比喻为动物来讽刺。 俄国的克雷洛夫《克雷诺夫寓言》主要是揭露沙皇、反映剥削、反映现象 法国的拉封丹《拉封丹寓言》描绘了人类的各种思想和情欲,是一面生动地反映17世纪法国社会生活的镜子。 拉封丹被誉为“法国的荷马”-乌鸦和狐狸》《狼和羔羊》《蝉和蚂蚁》《兔子和乌龟》 古斯塔夫·多雷,多雷可以说是19世纪法国最著名的版画家、雕刻家和插图作家,评论家认为其绘画如同“在壮丽的美梦中漂流”
《蚊子和狮子》
《赫尔墨斯和雕像者》
罗马-753~476(西周-东晋)
《埃涅阿斯纪》维吉尔
又称《伊尼特》、《伊尼德》 《埃涅阿斯纪》取材于古罗马神话传说,它叙述了特洛伊英雄埃涅阿斯在特洛伊城被希腊联军攻破后,率众来到意大利拉丁姆地区,成为罗马开国之君的这段经历。 《埃涅阿斯纪》以荷马史诗为范本,前半部分写漂泊,与《奥德赛》相似;后半部分写战争,与《伊利亚特》雷同,因此后人往往称它为罗马的荷马史诗
欧洲”文人史诗“的开端,罗马帝国的史记
三 中世纪文学
1.骑士文学
2.意大利文学
但丁(1265-1321)元代
恩格斯在《共产党宣言》(意大利版序言)中指出:“封建的中世纪的终结和现代资本主义纪元的开端,是以一位大人物为标志的。这位人物就是意大利人但丁,他是中世纪的最后一位诗人,同时又是新时代的最初一位诗人。
《神曲》(又称《喜剧》、《神圣的喜剧》)圣经的故事
《地狱》
《炼狱》
《天堂》
中世纪武功歌
法国英雄史诗
英雄史诗主要分为帝王系、纪尧姆·德·奥郎日系和敦·德·梅央斯系。
《罗兰之歌》
以帝王将相武功为内容的叙事诗,在欧洲称为纪功歌,跟《奥德赛》、《伊利亚特》一样,起初都是吟游诗人在深宅大院、通衢大道吟唱的歌谣,后来才编写成书。 史诗叙述的故事发生在查理大帝时代。查理大帝出兵西班牙,征讨摩尔人即阿拉伯人,历时7年,只剩下萨拉哥撒还没有被征服。萨拉哥撒王马尔西勒遣使求和。查理决定派人前去谈判,但大家知道马尔西勒阴险狡诈,去谈判是冒险之事。查理大帝接受其侄儿罗兰的建议,决定让罗兰的继父、查理的妹夫加奈隆(又:噶努伦)前往。加奈隆由此对罗兰怀恨在心,决意报复。在谈判时他和敌人勾结,定下毒计:在查理归国途中袭击他的后 队。加奈隆回报查理大帝,说萨拉哥撒的臣服是实情,于是查理决定班师回国,并接受加奈隆的建议由罗兰率领后队。当罗兰的军队行至荆棘谷,遭到40万摩尔人军队的伏击。罗兰率军英勇迎战,但因众寡悬殊,终于全军覆灭,罗兰英勇战死。罗兰的好友奥里维曾三次劝他吹起号角,呼唤查理回兵来救,都被罗兰拒绝。直到最后才吹起号角,但为时已晚。查理大帝赶到,看到的只是遍野横陈的法兰克人的尸体。查理率军追击,大败敌人。回国以后,将卖国贼加奈隆处死。
欧洲中世纪的一部伟大史诗
民间语罗曼语写成
四 文艺复兴
14、16世纪=元明时期,主张“人文主义精神”
意大利
文学三杰元代
诗人 但丁(1262-1321)
“文艺复兴三巨人”之一
《神曲》《新生》
《新生》是意大利诗人但丁早期的代表作,自传性诗体小说,记述他对贝雅特丽齐(后来成为他一生的缪斯)的爱情和她芳魂早逝的悲剧。又称比阿特丽斯
彼得拉克(1304-1374)
诗人、人文主义奠基者,人文主义之父,近代诗歌创始人
短篇小说家 乔万尼·薄伽丘(1313-1375)
《十日谈》
该作讲述1348年,意大利佛罗伦萨瘟疫流行,10名男女在乡村一所别墅里避难。他们终日游玩欢宴,每人每天讲一个故事,共住了10天讲了百个故事,这些故事批判天主教会,嘲笑教会传授黑暗和罪恶,赞美爱情是才华和高尚情操的源泉,谴责禁欲主义,无情暴露和鞭挞封建贵族的堕落和腐败,体现了人文主义思想。 意大利近代评论家桑克提斯曾把《十日谈》与但丁的《神曲》并列,称之为“人曲”。 批判宗教守旧思想,核心主张“幸福在人间”,
欧洲文学史上第一部现实主义巨著 ,世界上第一部短篇小说集;
美术三杰明代
列奥纳多·迪·瑟·皮耶罗·达·芬奇(1452-1519)
“文艺复兴三巨人”之一
壁画《最后的晚餐》、祭坛画《岩间圣母》和肖像画《蒙娜丽莎》
原名拉法埃洛·圣乔奥 拉斐尔·桑西(1483—1520)
他的一系列圣母画像《带金莺的圣母》(藏佛罗伦萨乌菲齐美术馆)、《草地上的圣母》(藏维也纳美术史博物馆)和《花园中的圣母》( 藏于卢浮宫博物馆)。
代表作为《卡斯蒂廖内像》和《披纱女子像》
米开朗基罗·博那罗蒂(1475-1564)
文艺复兴时期雕塑艺术最高峰的代表
代表作《酒神巴库斯》、《哀悼基督》、《大卫》、《摩西》、《被缚的奴隶》、《垂死的奴隶》、圣洛伦佐教堂里的美第奇家族陵墓群雕和《末日审判》
西班牙
戏剧家 洛卜·德·维加(1562-1635)
西班牙民族戏剧的奠基者,被西班牙人民誉为“西班牙的凤凰”
《羊泉村》代表作
作家 塞万提斯(1547-1616)
《唐·吉诃德》达到了西班牙古典艺术的高峰,是文学史上的第一部现代小说。
长篇反骑士小说。 故事发生时,骑士早已绝迹一个多世纪,但主角阿隆索·吉哈诺(唐·吉诃德原名)却因为沉迷于骑士小说,时常幻想自己是个中世纪骑士,进而自封为“唐·吉诃德·德·拉曼恰”(德·拉曼恰地区的守护者),拉着邻居桑丘·潘沙做自己的仆人,“行侠仗义”、游走天下,作出了种种与时代相悖、令人匪夷所思的行径,结果四处碰壁。但最终从梦幻中苏醒过来。回到家乡后死去。
《小癞子》
《托美思河的小拉撒路》《托尔梅斯河边的小癞子》
作者不详,十六世纪中期于西班牙出版。《小癞子》描述一个卑贱穷苦孩子痛苦遭遇的故事。 小癞子从小离家流浪,先为一个瞎子领路,继而先后侍候过一个吝啬的教士,一个身无分文的绅士,一个穿着破烂的修士,一个经销免罪符骗子手和一个公差。这些人贪婪,奸诈,不顾廉耻,连小癞子自己也学会了欺诈,一心只想发迹,赚不义之财,还靠老婆和神甫私通而得以过上富裕的生活。 小癞子伺候一个又一个主人,亲身领略人世间种种艰苦,在不容他生存的社会里到处流浪,挣扎着生存下去,让人体会出在穷乏低微的生活历程中,癞子为求苟延残喘所散发出不为势屈的生命情调。《小癞子》,文字质朴简洁,故事精采生动,真实反映中世纪西班牙的社会状况
开启流浪汉小说先例,并成为同类作品鼻祖
法国
小说家:弗朗索瓦·拉伯雷(1562-1635)
《巨人传》《格言集》
《巨人传》原名《高康大和庞大固埃》,共五卷,是法国文艺复兴时期小说家拉伯雷创作的多传本长篇小说 这是一部讽刺小说,讲述两个巨人国王高康大及其儿子庞大固埃的神奇事迹:高康大不同凡响的出生;庞大固埃在巴黎求学时的奇遇;庞大固埃和高康大对婚姻问题的探讨;庞大固埃远渡重洋,寻访智慧源泉——“神瓶”,并最终如愿以偿。 该作鞭挞了法国16世纪封建社会,是新兴资产阶级对封建教会统治发出的呐喊,充分体现了人文主义者对人、人性和人的创造力的肯定。在小说中,拉伯雷痛快淋淳地批判教会的虚伪和残酷,特别痛斥了天主教毒害儿童的经院教育
散文家:蒙田(1533-1592)
思想家、作家、怀疑论者
《蒙田意大利之旅》 《随笔集》《热爱生命》
英国
弗朗西斯·培根(1561-1626)
散作家、哲学家,实验科学、近代归纳法创始人
被马克思称为“英国唯物主义和整个现代实验科学的真正始祖” 拉丁文《论工具》一书,提出 “四假象说”
提出“知识就是力量”的口号
代表作《新工具》、拉丁文《论工具》、《随笔》=译名《培根论说文集》
作家:莎士比亚(1564-1616)
“文艺复兴三巨人”之一
四大悲剧《李尔王》《麦克白》《奥赛罗》《哈姆雷特》
《奥赛罗》作品讲述奥赛罗是威尼斯公国一员勇将。他与元老的女儿苔丝狄蒙娜相爱。因为两人年纪相差太多,婚事未被准许。两人只好私下成婚。奥赛罗手下有一个阴险的旗官伊阿古,一心想除掉奥赛罗。他先是向元老告密,不料却促成了两人的婚事。他又挑拨奥赛罗与苔丝狄蒙娜的感情,说另一名副将凯西奥与苔丝狄蒙娜关系不同寻常,并伪造了所谓定情信物等。奥赛罗信以为真,在愤怒中掐死了自己的妻子。当他得知真相后,悔恨之余拔剑自刎,倒在了苔丝狄蒙娜身边。主要取材于意大利小说家辛斯奥的故事集《寓言百篇》中的《威尼斯的摩尔人》。故事讲述了一个嫉妒心很强的摩尔人,因为轻信部下的谗言,而将自己清白无辜的妻子杀害。原故事非常简单,除了苔丝狄蒙娜之外,其他人物都没有姓名。
四大喜剧《仲夏夜之梦》《威尼斯商人》《皆大欢喜》《第十二夜》
1.《仲夏夜之梦》是威廉·莎士比亚青春时代最后一部也是最为成熟的喜剧作品,同时也是莎士比亚最著名的喜剧之一。整部戏剧情调轻松,它所包含的,是纯净的快乐,仿佛是一部戏剧的狂欢,中间也掠过一丝爱情所固有的烦恼,但亦是加以欢乐化、喜剧化的,充满幻想性和抒情性。 2.《威尼斯商人》中,作者通过安东尼奥的形象,赞美了友谊和仁爱精神,又通过巴萨尼奥和鲍西娅的爱情故事,说明真正爱情的纯洁与朴实。其中凶狠毒辣的夏洛克为欧洲文学四大吝啬鬼之一 。(俄国果戈里小说-死魂灵-迂腐的泼留希金 ;英国莎士比亚喜剧-威尼斯商人-凶狠毒辣的夏洛克;法国莫里哀喜剧-悭吝人\吝啬鬼-多疑的-阿尔巴贡;法国巴尔扎克小说-守财奴/欧也妮葛朗台-狡黠的葛朗台)中国清代小说家吴敬梓长篇章回体-儒林外史-严监生/严大育/严致和 3.《皆大欢喜》、《第十二夜》中那些追求爱情自由的年轻人历经磨难,终成眷属。 4.喜剧高峰三部作品:《皆大欢喜》、《第十二夜》、《无事生非》
三部阴暗喜剧:《特洛伊罗斯与克瑞西达》(1602年)、《终成眷属》(1603年)、《一报还一报》(1603年)
一生写了十部历史剧,统称莎士比亚历史剧
反映了英国十二世纪到十五世纪三百年的历史,这十部历史剧是 《版约翰王》(1199-1216)、 《理查二世》(1377-1399)、 《权亨利四世》(上、下两部)(1399-1413)、(被称为最成功的历史剧) 《亨利五世》(1413-1422)、 《亨利六世》(上、中、下三部)(1422-1471)、 《理查三世》(1483-1485)、 《亨利八世》(1509-1558)
哲学家:托马斯·莫尔(1478-1535)
欧洲早期空想社会主义学说的创始人
著《乌托邦》
德国
阿尔布雷特·丢勒 (1471-1528)
德国画家、版画家及木版画设计家
《启示录》、《基督大难》、《小受难》、《祈祷之手》、《男人浴室》、《海怪》、《浪荡子》、《伟大的命运》、《亚当与夏娃》和《骑士、死神与魔鬼》等
宗教改革
16世纪(明代)
马丁路德
95条纲论
五 古典主义
法国,形成繁荣于,17世纪(明清)欧洲的主要文学思潮
作家 莫里哀(1622-1673) 演员、戏剧活动家,法国芭蕾舞喜剧的创始人
戏剧《无病呻吟》
主人公 阿尔凡
喜剧《伪君子》/《达尔杜弗》
主人公 达尔丢夫/杜弗
《伪君子》写伪装圣洁的教会骗子答尔丢夫混进商人奥尔恭家,图谋勾引其妻子欧米尔并夺取其家财,最后真相败露,锒镗入狱。女仆桃丽娜/道丽娜眼光锐利,思维敏捷,最早发现达丢夫弗的险恶用心;她作风泼辣,不畏强权,敢于当场揭穿达尔丢夫嘴脸。在同达尔杜弗的斗争中,桃丽娜是关系胜败的关键人物。在她身上,体现了一种民主倾向。 玛丽亚娜-奥尔恭之女,伯奈尔-奥尔恭之母 剧作深刻揭露了教会的虚伪和丑恶,答尔丢夫也成为“伪君子”的代名词。其剧作在许多方面突破古典主义的陈规旧套,结构严谨,人物性格和矛盾冲突鲜明突出,语言机智生动,手法夸张滑稽,风格泼辣尖利,对世界喜剧艺术的发展有深远的影响。
喜剧《悭吝人》/《吝啬鬼》
多疑的高利贷商人 阿尔巴贡
(俄国果戈里小说-死魂灵-迂腐的泼留希金 ; 英国莎士比亚喜剧-威尼斯商人-凶狠毒辣的夏洛克; 法国莫里哀喜剧-悭吝人\吝啬鬼-多疑的-阿尔巴贡; 法国巴尔扎克小说-守财奴/欧也妮葛朗台-狡黠的葛朗台) 中国清代小说家吴敬梓长篇章回体-儒林外史-严监生/严大育/严致和
喜剧《恨世者》/《愤世嫉俗》
主人公 阿尔塞斯
戏剧 唐·璜 /《石宴》
浪漫主义诗人拜伦(Lord Byron)撰写了唐璜故事的叙事诗版本 唐璜在莫里哀的同名作品《唐璜(法语:Dom Juan ou le Festin de pierre)》中以主角身份出现,一个充满诱人魅力,却厚颜无耻、到处窃玉偷香的西班牙贵族。故事中,情场上数之不尽的胜利与征服麻木了唐璜,使得他丧失了爱的感觉。最后,唐璜落得身陷地狱的结局,却至死不悔。
高乃依(1606~1684)法国古典主义戏剧的奠基人
十七世纪上半叶法国古典主义悲剧的代表作家
1629年,他的第一部喜剧《梅丽特》问世,1635,他完成了第一部悲剧《梅德》。1636 年,他推出了轰动整个巴黎的悲剧《熙德》,创立了法兰西民族戏剧的光辉典范
悲剧《熙德》
六 启蒙主义
启蒙运动17-18世纪(明清时期)的一场资本主义性质的反封建反教会的思想文化运动,
启蒙运动最初产生在英国,而后发展到法国、德国与俄国,此外,荷兰、比利时等国也有波及。启蒙运动的主要思想是反对教会权威,反对封建社会,核心是倡导理性,崇拜“自然理性”
法国
百科全书派
18世纪法国启蒙思想家在编纂《百科全书》(全称为《百科全书,或科学、艺术和手工艺分类字典 》)的过程中形成的派别。
狄德罗(1713年 —1784年)
18世纪法国唯物主义哲学家,美学家,文学家,教育理论家,百科全书派代表人物
第一部法国《百科全书》主编
孟德斯鸠(1689-1755)
《论法的精神》<波斯人札记>
伏尔泰(1694-1778)
启蒙运动的领军人物,是启蒙运动的杰出领袖
伏尔泰是十八世纪法国资产阶级启蒙运动的旗手,被誉为“思想之王”、“法兰西最优秀的诗人”、“欧洲的良心”。他提倡天赋人权,认为人生来就是自由和平等的,一切人都具有追求生存、追求幸福的权利,这种权利是天赋的,不能被剥夺。他主张人一生下来就应当是自由的,在法律面前人人平等,他曾经说过:“我不能同意你说的每一个字,但是我誓死捍卫你说话的权利。”伏尔泰还尖刻地抨击了天主教会的黑暗统治,他把教皇比作“两足禽兽”,把教士称作“文明恶棍”,说天主教是“一切狡猾的人布置的一个最可耻的骗人罗网”,号召“每个人都按照自己的方式同骇人听闻的宗教热狂作斗争”。但他不反对财产上的不平等。在反对君主专政的同时,他又赞成实行“开明专制”,这反映了他思想上的局限性。
《老实人》《路易十四时代》《哲学通讯》
卢梭(1712-1778)
著作有《社会契约论》《忏悔录》《爱弥儿》《新爱洛伊丝》《植物学通信》《论人类不平等的起源和基础》
主要思想: ①天赋人权、人民主权 ②社会契约说(著作有《社会契约论》《论人类不平等的起源和基础》等) ③革命合法性 ④认为私有制是人类不平等的根源 ⑤理性是不可靠的 《社会契约论》(又译为《民约论》,全名《社会契约论或政治权利原理》)是瑞士裔法国思想家让-雅克·卢梭于1762年写成的一本书。《社会契约论》中主权在民的思想,是现代民主制度的基石,深刻地影响了逐步废除欧洲君主绝对权力的运动,以及18世纪末北美殖民地摆脱英帝国统治、建立民主制度的斗争。美国的《独立宣言》和法国的《人权宣言》及两国的宪法均体现了《社会契约论》的民主思想。 《新爱洛伊丝》书信体,它的故事沿用了法国一个古老的爱情故事:爱洛伊丝是法国12世纪的一位贵族少女,她和她的老师阿贝拉尔彼此相爱,然而却未能公开结婚,最终酿成爱情悲剧。故事发生在阿尔卑斯山脚下的小城克拉郎,平民圣普乐当了贵族小姐朱丽和她的表妹克莱尔的家庭教师。不久,朱丽和圣普乐相爱了,但遭到她父亲的反对,因为他已经将她许给了俄国贵族沃尔玛。圣普乐被迫与朱丽分离。朱丽在父亲的恳求下结了婚,成为贤妻良母,她把自己与圣普乐得关系坦诚地告诉了丈夫,得到沃尔玛的理解,他邀请圣普乐回到克拉朗。圣普乐周游了世界,6年后重新见到朱丽,他虽然想同朱丽鸳梦重温,但朱丽没有越雷池一步,她因跳入湖中救落水的儿子,染病不起,临死时希望圣普乐照顾她的一家,并与克莱尔结婚。圣普乐答应照顾她的家人,却拒绝和克莱尔结婚。 它具有反封建意义,它是一曲争取不到爱情自由、被封建门第观念葬送的爱情理想的悲歌 认为爱情和道德不是对立的,而是可以调和、可以相容的。两位主人公他们的共同特点就是爱美德,这是一种崭新的道德,与违反人性的旧道德相反,它源自自然人性,自爱,自尊而又爱他人,尊重他人。对自然的赞颂是《新爱洛伊丝》的又一个重大特点
德国
康德
德国古典哲学创始人,哲学家、作家
“三大批判”《纯粹理性批判》《实践理性批判》《判断力批判》
歌德
《浮士德》取材于德国16世纪关于浮士德博士的传说,给以加工改造。是欧洲资产阶级上升时期资产阶级先进人士不断探索、追求的艺术概括。悲剧不但结构宏伟,色彩斑斓,融现实主义、浪漫主义和象征手法为一体,且让主要人物浮士德和魔鬼靡菲斯特的整个思想言行都形成善与恶、行与情、成与败的辩证发展关系。
信体小说《少年维特之烦恼》1774
《少年维持之烦恼》因反映了一代青年反封建的心声,受到群众热烈的欢迎,使歌德从此享有世界声音。
诗体哲理悲剧《浮士德》(1774~1831)
全剧没有首尾连贯的情节,而是以浮士德思想的发展变化为线索,以德国民间传说为题材,以文艺复兴以来的德国和欧洲社会为背景,写一个新兴资产阶级先进知识分子不满现实,竭力探索人生意义和社会理想的生活道路。是一部现实主义和浪漫主义结合得十分完好的诗剧。 浮士德博士就是一个永远追求的人物典型 《浮士德》(Faust)是歌德的代表作,是他毕生思想和艺术探索的结晶。《浮士德》的构思和写作,贯串了歌德的一生,1768年开始创作,直到1832年——前后一共64年 靡非斯特先用享乐生活引诱浮士德。他们来到莱比锡奥艾尔巴赫地下酒店里与一群大学生大吃大喝,浮士德很快就对这种生活感到厌烦。靡非斯特又用爱情和家庭生活的安适来引诱他。浮士德在魔女的厨房喝了返老还童的魔汤,恢复了青春,爱上了一个市民少女玛甘泪。为了与浮士德幽会,玛甘泪无意中用过量的安眠药毒死了母亲,浮士德也杀死了阻止他们见面的玛甘泪之兄,玛甘泪因慑于舆论的压力而溺死了自己的婴儿并被捕入狱。浮士德前来搭救,玛甘泪在经过痛苦的精神折磨后愿受上天的惩处而不肯越狱,她被判死刑。最后,上天宽恕了她。第一部到此结束。
弗里德里希·席勒
德国18世纪著名诗人、作家、哲学家、历史学家和剧作家,德国启蒙文学的代表人物之一。席勒是德国文学史上著名的“狂飙突进运动”的代表人物,也被公认为德国文学史上地位仅次于歌德的伟大作家。 另有,画家埃贡·席勒,摄影师劳伦斯·席勒,艺术家苏山·席勒,足球明星乌维·席勒,经济学家卡尔·席勒等。 席勒和歌德合作的这段时间被称为德国文学史上的“古典主义”时代。
《强盗》
主人公卡尔 就是一个典型的狂飙突进青年形象
《阴谋与爱情》
故事讲述平民琴师的女儿露伊丝和宰相的儿子斐迪南深深相爱,然而,这段爱情在等级森严的社会和勾心斗角的宫廷阴谋下,最终以二人死去的悲剧告终。这部戏剧结构紧凑,情节生动,冲突激烈,揭露了社会的不平等以及宫廷内部争权夺利的种种阴谋与恶行,反映了十八世纪德国社会宫廷贵族阶级和小市民阶级的尖锐冲突。
德国市民悲剧的典范
《阴谋与爱情》是席勒青年时代创作的高峰,它与歌德的《少年维特之烦恼》同是狂飙突进运动最杰出的成果
路易丝
《美育书简》,又译《审美教育书简》
1793—1794年作者写给丹麦王子克里斯谦公爵的27封信,1795年经整理出版。 追求人类本性的完善,提倡理性的自由是席勒美育思想的核心。
莱辛(1729~1781)
德国戏剧家、文艺批评家和美学家
处女作是喜剧《年轻的学者》
德国民族文学真正奠基人
《关于当代文学的通讯》《拉奥孔》《汉堡剧评》
他的美学思想集中表现在《拉奥孔》中对画与诗的界限及两者和美的关系的论述上,表现在《汉堡剧评》中市民剧的创立上,体现着浓烈的启蒙气息。 美学名著《拉奥孔》通过分析古典雕刻与诗歌的表现手法的差异,论证造型艺术与诗的界限,即空间艺术与时间艺术的界限,得出画更适合于表现美的结论。 戏剧评论集《汉堡剧评》中,将批判锋芒直指古典主义戏剧理论,并以亚里士多德《诗学》为基础,创立了市民剧理论。市民剧包含着悲剧和喜剧的双重因素,是摹仿人的相互掺杂的悲喜情感而产生的。
英国
洛克
霍布斯
英国现代小说的三大奠基人
丹尼尔·笛福(1660年—1731年)
英国启蒙时期现实主义丰富小说的奠基人,欧洲的“小说之父”,“英国现实主义小说之父”“英国报纸之父"“现代新闻业之父”
《鲁滨逊漂流记》《辛格尔顿船长》《摩尔·弗兰德斯 》《杰克上校》
讲述了主人公鲁滨逊·克鲁索(Robinson Crusoe)出生于一个中产阶级家庭,一生志在遨游四海,一次在去非洲航海的途中遇到风暴,只身漂流到一个无人的荒岛上,开始了一段与世隔绝的生活的故事。他凭着强韧的意志与不懈的努力,在荒岛上顽强地生存下来,经过28年2个月零19天后得以返回故乡。 使“鲁宾逊”不仅成为当时中小资产阶级心目中的英雄人物,而且成为西方文学中第一个理想化的新兴资产者。
亨利·菲尔丁
1707年4月22日-1754年10月8日 菲尔丁奠定了19世纪末一直支配着英国小说的那种全面反映当代社会的现实主义传统。 萧伯纳认为菲尔丁是除莎士比亚外英国从中世纪至19世纪之间最伟大的剧作家。 菲尔丁的戏剧作品主要属于笑剧、模仿嘲讽剧和讽刺剧。他对文学的最大贡献是他创作的现实主义小说。
18世纪最杰出的英国小说家,戏剧家
《约瑟夫·安德鲁斯》《弃婴托姆·琼斯的故事/汤姆·琼斯》《阿米丽亚》
先后写了《堂吉诃德在英国》、《历史纪事》等二十五部政治讽刺喜剧,均遭禁演。 40年代后致力写作长篇小说《大伟人江奈生·魏尔德传》,尖锐讽刺当时的社会、政治制度; 《约瑟夫·安德鲁斯传》以幽默笔调揭露社会的不平等现象。 代表作《汤姆·琼斯》,通过一个弃儿的身世,讽刺和抨击当时贵族资产阶级社会的庸俗、虚伪和道德败坏。 还在各卷绪论中提出关于小说创作的意见,认为作家应该熟悉生活。作品对欧洲小说的发展影响很大。
塞缪尔·理查逊(1689年-1761)
他关注婚姻道德问题,多以女仆或中产阶级女性为主人公,善于描写人物情感和心理,开创了此后英国家庭小说的一种模式
著名小说家,保守派作家
《克拉丽莎》、《帕米拉》
《帕米拉》开创了英国感伤主义文学的先河。他的写作风格,影响了后世许多著名作家,例如:卢梭的《新爱洛绮斯》年轻女仆帕米拉•安德鲁写信给父母和两个朋友讲述在东家的经历。少主人B屡次欲诱惑她,她坚决的拒绝并离去,B仍纠缠不休。帕米拉的美德终于使B产生了真爱,决心娶她为妻。
约翰·弥尔顿(1608年—1674年)
英国诗人、政论家,民主斗士
《失乐园》、《复乐园》和《力士参孙》都表现出人的奋争和救赎,都是触及人类心灵的作品,是诗人对人类最深层的道德、精神和信仰的探索,折射出弥尔顿对人和人性反思、对人类不幸根源探究和人如何才能得到拯救等问题的思考。救赎主题具体体现在长诗的题材的选取和人物形象的塑造上。
长诗《失乐园》《复乐园》和《力士参孙》
《失乐园》借人类始祖亚当、夏娃受撒旦引诱堕落而被逐出乐园的故事,揭示基督教“原罪”观念,提倡人类应以现实的态度勇于承担尘世生活的重担,以赎罪拯救自身。 《复乐园》用耶稣战胜撒旦种种诱惑而恢复乐园的故事,说明人类如能完善自身品格,定可战胜种种磨难,得到拯救。 《力士参孙》借悲剧人物参孙中计、被囚、失明、饱受凌辱、不惜生命报仇雪耻的经历,申诉了弥尔顿自己的政治遭遇和理想信念,颂扬了为高尚事业而斗争的坚韧不拔的品格和不惜牺牲自己的救赎精神。 《失乐园》取材自《圣经·旧约·创世纪》 《复乐园》取材自《新约,启示录》
《失乐园》与荷马的《荷马史诗》、阿利盖利·但丁的《神曲》并称为西方三大诗歌
欧洲四大史诗诗人: 弥尔顿《失乐园》 荷马的《荷马史诗》 阿利盖利·但丁的《神曲》 《埃涅阿斯纪》维吉尔
《圣经》(Bible)是犹太教、基督教的经典,正典分为两部分
《旧约圣经》
《新约圣经》
乔纳森·斯威夫特(1667年-1745年)
著名文学家、讽刺作家、政治家 被高尔基誉为“世界伟大文学创造者” 大量的政论和讽刺诗以抨击英国殖民主义政策 莱辛处于古典主义向浪漫主义的转折点,将启蒙运动推向高潮。其美学思想预示了即将到来的浪漫主义美学的萌芽和蓬勃发展。
寓言小说《格列佛游记》
游记体讽刺小说 作品以里梅尔·格列佛(又译为莱缪尔·格列佛)船长的口气叙述周游四国的经历。通过格列佛在利立浦特、布罗卜丁奈格、飞岛国、慧骃国的奇遇,反映了18世纪前半期英国统治阶级的腐败和罪恶。还以较为完美的艺术形式表达了作者的思想观念,作者用了丰富的讽刺手法和虚构的幻想写出了荒诞而离奇的情节,深刻地反映了当时的英国议会中毫无意义的党派斗争,统治集团的昏庸腐朽和唯利是图,对殖民战争的残酷暴戾进行了揭露和批判;同时它在一定程度上歌颂了殖民地人民反抗统治者的英勇斗争。
《一只桶的故事》《书的战争》
七 浪漫主义
产生于18世纪末,在19世纪上半叶达到繁荣时期(清代)
在纵向上,浪漫主义文学是对文艺复兴时期人文主义理念的继承和发扬,也是对僵化的法国古典主义的有力反驳;在横向上,浪漫主义文学和随后出现的现实主义共同构成西方近代文学的两大体系,造就19世纪西方文学盛极一时的繁荣局面,对后来的现代主义和后现代主义文学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浪漫主义的理论策源地在德国,但在文学上成就最高的却是英、法两国。欧洲的浪漫主义在发展历程中出现过三次高潮。第一次是在1805年左右,这一时期是英国的湖畔派诗人创作的高峰期,法国的夏多布里昂和史达尔夫人开始引介德国的浪漫主义理论。第二次高潮则从英国诗人拜伦开始,他的作品在1815年至1825年间风靡欧洲,雪莱和济慈紧随其后。这一时期法国文坛相对沉寂,但也有拉马丁和维尼等才华横溢的诗人。此外,意大利的白尔谢、曼佐尼以及德国的霍夫曼等人也是这一时期重要的浪漫派作家。浪漫主义文学的第三个高潮发生在法国,约从1827年至1848年,以浪漫主义文学的集大成者维克多·雨果为代表。这一时期,浪漫主义思潮也波及俄国、东欧和美国,在美国产生了梅尔维尔、惠特曼等浪漫主义大师。1848年以后,浪漫主义文学运动基本结束,但是浪漫主义思潮却并没有销声匿迹,一直持续发展到现代。
德国
浪漫主义思潮的发源地
德国浪漫主义思潮的理论奠基人
施莱格尔兄弟
《雅典娜神殿》
早期浪漫主义诗人
诺瓦利斯(1772年-1801年)
《夜的颂歌》
歌颂“神圣的、不可言传的、神秘的”夜,并赞美死亡的美妙感觉
蒂克(1773年-1853年)
《民间童话集》三卷
开创了童话小说的新题材
1805年后出现“海德尔堡浪漫派”
克莱门斯·布仑塔诺(1778年-1842年)
抒情诗《催眠歌》
具有民歌风味,诗情浓郁
阿希姆·封·阿尔尼姆(1781年-1838年)
民歌集《男孩的神奇号角》
克莱门斯·布仑塔诺、阿希姆·封·阿尔尼姆 两人合作出版此民歌集,搜集收录了德国近300年的民歌。
雅各布·格林(1785年-1863年)威廉·格林(1786年-1859年)
合编《儿童与家庭童话集》
此为世界童话作品中的精品,他俩是语言学家和民俗学家,
约瑟夫·封·艾尔兴多夫(1788年-1857年)
小说《一个无用人的生涯》
将梦幻与现实混合起来,充满神秘情调
1809年后,形成另一个浪漫主义中心
总体上看,德国的浪漫主义特征并不明显,风格变化也比较多。到后期,逐渐融入强大的现实主义文学潮流
克莱斯特(1777年-1811年)
喜剧《破瓮记》
抨击普鲁士官场和司法制度的腐败,充满民间喜剧的幽默讽刺特色。
霍夫曼(1776年-1822年)
《雄猫穆尔的人生观》
展示一个尔虞我诈、男盗女娼的市侩世界,想象和构思奇特。
大诗人亨利希·海涅早年也是一个浪漫派诗人,后来转向现实主义。
《德国,一个冬天的童话》是海涅重要的政治讽刺诗
英国
罗伯特·路易斯·史蒂文森(1850年11月13日-1894年12月3日)
《沃尔特·斯科特爵士>《金银岛》
的浪漫冒险小说是自《沃尔特·斯科特爵士》问世以来英国最受公众喜爱的作品
《化身博士》《绑架》
第一批真正的大师“湖畔派”温婉清丽的代表
开创浪漫主义潮流
威廉·华兹华斯(1770-1850)
《序曲》
萨缪尔·柯勒律治(1772-1834)
《古舟子咏》《忽必烈汗》
骚塞
将英国的浪漫主义文学推向高峰
他们和湖畔派诗人的不同之处在于其作品更具战斗意识和政治倾向。
乔治·拜伦(1788-1824)
代表作 诗体小说《唐璜》
代表作《唐璜》是对资本主义制度的一场深入骨髓的检阅,发人深省。在欧洲,拜伦成为一种文化现象。人们把孤独、悲壮、崇尚个人式反抗的浪漫主义者形象称为“拜伦式英雄”。拜伦晚年投身于希腊的民族解放运动,并最终因伤寒而死于希腊战场。 诗歌对英国贵族和资产阶级的拜金主义作了淋漓尽致的揭露和讽刺。英国统治阶级夸耀“自由”和“权利”,但是唐璜初次来到伦敦,就遭到了强盗的袭击。诗歌痛斥英国贵族卡斯尔累爵士为“恶棍”和“奴隶制造商”,谴责当时备受统治阶级称赞的惠灵顿为“第一流的刽子手”。英国上流社会外表华丽,内部却糜烂透顶,丑陋不堪。 这个作品将唐璜描写成为一位无意识地一次又一次坠入情网,却在压抑的天主教观念下而成为的无辜牺牲者。举例来说在Canto II当中,唐璜遇到船难被冲到一个岛上,差点丧命。一个希腊海盗的女儿救了他,这位女性看护他直到他恢复健康为止,其间也发展出爱情的关系。然而,当她的父亲自旅程中回来之时,却感到非常的生气,并且将唐璜贩卖成为奴隶,他被一位喜欢他的女性买去。拜伦笔下的唐璜是个牺牲者多于好色之徒,其行为都来自于他不幸的境遇 这部以社会讽刺为基调的诗体小说约16000行,共16章,因诗人去希腊作战,虽未最后完成,但因其深刻的思想内容、广阔的生活容量和独特的艺术风格,被歌德称为“绝顶天才之作”。
《恰尔德·哈洛尔德游记》
是通过恰尔德和诗人自己的浪漫抒情,表现了对拿破仑的侵略、英国干涉民族独立运动等各种暴政的愤怒;对莱茵河、阿尔卑斯山以及意大利建筑和雕刻美的喜爱和欣赏;对卢梭、伏尔泰等历史先进人物的尊敬;对反抗压迫争取独立与自由的各国人民的赞美和鼓动;以及对周围环境的厌恶和失望,有“抒情史诗”之称。
雪莱(1792-1822)
代表作《解放了的普罗米修斯》
通过神话描写被压迫的人民的苦难和暴君的必然下场,预言革命一定会到来。 恩格斯称他是“天才预言家”
短诗《西风颂》、《致云雀》,叙事长诗《麦布女王》
“冬天如果来了,春天还会远吗?”——西风颂
约翰·济慈(1795-1821)
抒情诗《夜莺颂》《希腊古瓮颂》《恩底弥翁》
瓦尔特·司各特(1771-1823)
欧洲历史小说的创始人,以创作小说为主
《艾凡赫》
以12世纪的英国为背景,塑造绿林英雄罗宾汉的形象
霍勒斯·沃波尔( 1717-1797)
沃波尔写了大约4000封信,其中一些被认为是英语语言中最杰出的文字。
《奥特兰托城堡》(1764年)
首创了集神秘、恐怖和超自然元素于一体的哥特式小说风尚, 形成英国浪漫主义诗歌运动的重要阶段
唯美主义
唯美主义 主张艺术哲学应独立于所有哲学之外,艺术只能以艺术自身的标准来评判。 唯美主义者认为艺术不应具有任何说教的因素,而是追求单纯的美感。他们追求艺术的“美”,认为“美”才是艺术的本质,并且主张生活应该模仿艺术。 唯美主义思潮对中国文坛颇有影响。二十世纪三十年代,它曾流入中国,“新月派”文人徐志摩的诗,就明显地存在唯美主义色彩,为中国文学家鲁迅所严厉痛斥。
唯美主义运动
唯美主义运动(Aesthetic movement)是于19世纪后期出现在英国艺术和文学领域中的一场组织松散的运动。通常,人们认为唯美主义和彼时发生在法国的象征主义或颓废主义运动同属一脉,是这场国际性文艺运动在英国的分支。这场运动是反维多利亚风格风潮的一部分,具有后浪漫主义的特征。它发生于维多利亚时代晚期,大致从1868年延续至1901年,通常学术界认为唯美主义运动的结束以奥斯卡·王尔德被捕为标志。
奥斯卡·王尔德(1856-1900)
唯美主义创作的实践者,唯美主义理论的倡导者
小说《道林·格雷的画像》
天生漂亮异常的道林·格雷因见了画家霍华德给他画的和真人一样大的肖像,发现了自己惊人的美,又听信了亨利·华顿勋爵的吹嘘,开始为自己韶华易逝,美貌难久感到痛苦,表示希望那幅肖像能代替自己承担岁月和心灵的负担,而让他自己永远保持青春貌美。他的这个想入非非的愿望后来却莫名其妙地实现了。一天晚上他粗暴地对待了他所爱的女演员西比尔·苇恩,回到家里,发现那肖像上出现了残忍的表情。原来那肖像已开始随着道林·格雷心灵的变化而变化了。
奥菲尔·戈蒂埃/泰奥菲尔·戈蒂耶(1811-1872)
奥菲尔·戈蒂埃最早抛出“为艺术而艺术”的口号-出自“《莫班小姐序言》”,成为唯美主义纲领性口号。 并声称艺术与道德之间没有关联。
唯美主义运动的倡导者
诗集《珐琅和雕玉》、小说《莫班小姐》
《珐琅和雕玉》是他美学观点的具体实践。被奉为艺术的典范。 1835年发表小说《莫班小姐》,此篇小说序言被公认为唯美主义宣言。他提出“文学可以无视社会道德”的主张,反对文学艺术反映社会问题,认为艺术的价值在于其完美的形式,艺术家任务在于表现形式美。
约翰·济慈、雪莱
法国
鲜明的政治色彩
由于法国大革命的曲折莫测,决定了法国浪漫主义文学具有更加鲜明的政治色彩。 法国大革命1789年7月14日-1830年7月)是法国爆发的资产阶级革命,这次大革命瓦解了波旁王朝,同时较为彻底地摧毁了法国封建制度。旧观念逐渐被天赋人权、三权分立等民主思想所取代
法国浪漫主义早期代表
弗朗索瓦-勒内·德·夏多布里昂(1768年-1848年)
贵族倾向
《基督教真谛》、小说《勒内》《阿达拉》
《基督教真谛》主张复兴中世纪礼教,但其作品对美洲丛林和大草原奇异风光以及古代废墟富于抒情色彩的描写,成为浪漫主义文学异国情调和描绘“废墟美”的滥觞-指事物的起源。 他的小说《勒内》和《阿达拉》都描写世俗爱情和宗教信仰的矛盾,悱恻缠绵。
史达尔夫人(1766年-1817年)
民主倾向
《论文学》《论德国》
两部作品都致力于传播浪漫主义理念,不遗余力的抨击法国的古典主义传统。
法国浪漫主义中期代表
阿尔封斯·德·拉马丁(1790年-1869年)
擅写抒情诗,是法国浪漫主义诗歌的先驱
《沉思集》
情景交融,善用对照和象征笔法
和阿尔弗莱·德·维尼(1797年-1863年)
以哲理诗著称
《古今诗集》《命运集》
都宣扬孤傲坚忍精神,表达悲天悯人的思想。
1830年后法国浪漫主义
维克多·雨果(1802-1885)
法国浪漫主义文学的领导者,整个西方浪漫主义文学的集大成者
雨果是浪漫主义作家中鲜有的全才,在诗歌、小说、戏剧等领域都有重大建树。 他一生支持共和,反对帝制,在1851年曾流亡海外,直至1870年才返回法国。 他在最大程度上拓展了法语诗歌的表现形式和创作笔法,极大的丰富了法语诗歌的修辞技巧,对后世产生巨大影响。 雨果逝世的时候,全欧洲共有逾200万人来到法国参加他的国葬。
剧作《欧那尼》
1830年,雨果的剧作《欧那尼》的上演标志着浪漫主义在法国最终战胜了古典主义。
小说《巴黎圣母院》 《九三年》《悲惨世界》《海上劳工》
《巴黎圣母院》以离奇和对比手法写了一个发生在15世纪法国的故事:巴黎圣母院副主教克罗德道貌岸然、蛇蝎心肠,先爱后恨,迫害吉ト赛女郎埃斯梅拉达。面目丑陋、心地善良的敲钟人卡西莫多为救女郎舍身。小说揭露了宗教的虚伪,宣告禁欲主义的破产,歌颂了下层劳动人民的善良、友爱、舍己为人,反映了雨果的人道主义思想。有史诗般雄壮的风格,是浪漫主义小说的经典之作 《九三年》是法国小说家雨果创作的最后一部长篇小说,首次出版于1874年2月。 雨果在小说中塑造了旺代叛军首领朗德纳克侯爵及其侄孙、镇压叛乱的共和军司令郭文,以及郭文的家庭教师、公安委员会特派员西穆尔登这三个中心人物,围绕他们展开了错综复杂的情节,描绘了资产阶级和封建势力在1793年进行殊死搏斗的历史场面 《悲惨世界》其内容涵盖了拿破仑战争和之后的十几年的时间。 故事的主线围绕主人公土伦苦刑犯冉·阿让的个人经历,融进了法国的历史、革命、战争、道德哲学、法律、正义、宗教信仰。书中揭露了资本主义社会的尖锐矛盾和贫富悬殊,描写了下层人民的痛苦命运,提出了当时社会的三个迫切问题:贫穷使男子潦倒,饥饿使妇女堕落,黑暗使儿童羸弱。猛烈抨击了资产阶级法律的虚伪
短篇小说《“诺曼底”号遇难记》
自己的剧本《克伦威尔》写了长篇序言,即浪漫派文艺宣言
女作家乔治·桑(1802年-1876年)
擅写女性问题小说和田园小说
代表作《康素爱萝》和《魔沼》
她的创作拓展了浪漫主义文学阴柔的特性, 这两部都是典型的浪漫主义小说,充满诗情画意和真挚情感。 她也曾是音乐巨匠肖邦一生中最爱的女人。 乔治·桑曾和青年诗人阿尔弗莱·德·缪塞有过短暂恋情
居斯塔夫·福楼拜 (1821年-1880年)
福楼拜早期文学作品主题思想之一:浪漫主义情怀。浪漫主义文学的最根本特点就是对具体事物的感性认识以及情感的自由表达(宗教情感、忧伤的情绪、对大自然的情感等等)。《狂躁与无能》写一人遭活埋,啃掉了自己的臂膀; 《随你喜欢》的主人公是一只猴子与女黑人所生的孩子; 《地狱之梦》写炼丹老人栖居在倾圮的钟楼里,与蝙蝠为伍,撒旦以还他青春与爱情来换取灵魂,无奈老者无灵魂,撒旦想欺诈也欺诈不成。 16岁那年,他完成了哲理小说《痴心与道德》,女主人公玛扎禀性骚动不安,耽于幻想,她走得离婚姻习俗太远了,旋又见弃于情人,最后以自杀告终。 受到歌德的《少年维特之烦恼》、夏多布里昂的《勒内》和缪塞《一个世纪儿的忏悔》等作品的启发写出《十一月》 19世纪法国批判现实主义作家、自然主义的代表作家、理论家左拉(是他的友生)认为福楼拜是“自然主义之父”; 而20世纪的法国“新小说”派又把他称为“鼻祖”。 著名的批判现实主义自然主义作家莫泊桑是他晚年的得意弟子
作家,西方现代小说的奠基者之一
其成就主要表现在对19世纪法国社会风俗人情进行真实细致描写记录的同时,超时代、超意识地对现代小说审美趋向进行探索。
现实主义文学《包法利夫人》历史小说《萨朗波》
《包法利夫人》作品讲述的是一个受过贵族化教育的农家女爱玛的故事。她瞧不起当乡镇医生的丈夫包法利,梦想着传奇式的爱情。可是她的两度偷情非但没有给她带来幸福,却使她自己成为高利贷者盘剥的对象。最后她积债如山,走投无路,只好服毒自尽。 这里写的是一个无论在生活里还是在文学作品中都很常见的桃色事件,但是作者的笔触感知到的是旁人尚未涉及的敏感区域。爱玛的死不仅仅是她自身的悲剧,更是那个时代的悲剧。作者用细腻的笔触描写了主人公情感堕落的过程,作者努力地找寻着造成这种悲剧的社会根源。 包法利主义,出自福楼拜《包法利夫人》。女主人公爱玛深受爱情小说影响,总是不切实际、想入非非。是平庸卑污的现实和渴望理想爱情、超越实际可能的幻想相冲突的产物。虽然她的爱情脱胎于幻想,但关于爱情的感受总是无比真实,甚至被她加以美化和放大。一方面视爱情为信仰,将爱情等同于个体所在,另一方面爱情又只存在于她自己的感觉中,跟阅读带给她的感觉紧紧相连。另外还包含对奢侈生活的向往和追求。
《包法利夫人》《情感教育》、《圣安东的诱惑》自然主义倾向的代表作
阿尔弗莱·德·缪塞(1810年-1857年)
这一时期法国诗坛的一股新生力量
《四夜组诗》、小说《一个世纪儿的忏悔》
四夜组诗 具有梦幻般的色彩 小说《一个世纪儿的忏悔》第一次将“世纪病”这一概念引入浪漫主义小说创作中
热拉尔·德·奈瓦尔(1808年-1855年)
抒情诗
奇诡深邃,形式精美绝伦,对20世纪现代诗歌影响深远。
大仲马(1802年-1870年)
亚历山大·仲马
创作了大量历史小说,“通俗小说之王”
剧本《亨利第三及其宫廷》,长篇小说《三个火枪手》《基督山伯爵》
《三个火枪手》(旧译《三剑客》和《基督山伯爵》将通俗小说的发展推向极致。 《三个火枪手》,又译《三剑客》、《侠隐记》,是法国19世纪浪漫主义作家大仲马的代表作之一。该书曾五次被翻拍成电影作品。故事主角为达达尼昂/达尔大尼央,三个火枪手分别是阿多斯,波尔多斯,和阿拉密斯。 这部历史小说以法兰西国王路易十三朝代和权倾朝野的红衣主教黎塞留掌权这一时期的历史事实为背景,描写三个火枪手阿多斯、波尔朵斯、阿拉宓斯和他们的朋友达达尼昂如何忠于国王,与黎塞留斗争,从而反映出统治阶级内部勾心斗角的种种情况。 《基督山伯爵》故事讲述19世纪法国皇帝拿破仑“百日王朝”时期,法老号大副爱德蒙·唐泰斯受船长委托,为拿破仑党人送了一封信,遭到两个卑鄙小人和法官的陷害,被打入黑牢。期间狱友法利亚神甫向他传授各种知识,并在临终前把埋于基督山岛上的一批宝藏的秘密告诉了他。被陷害入狱十四年后,唐泰斯越狱后找到了宝藏,成为巨富,从此化名基督山伯爵(水手辛巴德、布索尼神父、威尔莫勋爵),经过精心策划,报答了恩人,惩罚了仇人。《基督山伯爵》被公认为通俗小说的典范。
夏尔·皮埃尔·波德莱尔(1821年-1867年)
波德莱尔的“颓废”或者“颓废主义”成为了他诗歌最重要的标签,而也有人说是波德莱尔第一次为文学艺术打开了“审丑”之门,这一点也坐实了波德莱尔对于象征派的先潮意义。这似乎也一定程度上印证了波德莱尔的一生必定是潦倒困苦而一如曾经有学者将其比喻为法国的杜甫,当然确实有一定的相似之处。
现代派诗人,现代主义的创始人之一,象征派诗歌先驱
《恶之花》、《巴黎的忧郁》、《美学珍玩》、《可怜的比利时!》
《感应》
”象征派的宪章“
俄国和东欧
俄国以诗歌为主
俄国的浪漫主义文学是在1812年拿破仑入侵失败和1825年十二月党人革命之后出现的。 俄国浪漫主义文学以诗歌为主,富有强烈的战斗精神
茹科夫斯基(1783年-1852年)
被誉为第一位俄国抒情诗人
《俄国军营的歌手》
他的《俄国军营的歌手》歌颂军人的爱国壮举,赞美俄罗斯民族伟大的复兴。
雷列耶夫(1795年-1826年)
创办《北极星》
宣传浪漫主义思想
俄国著名的现实主义作家如普希金、果戈理等早年都是浪漫派,后来转向现实主义。
莱蒙托夫(1814年-1841年)
别林斯基誉为“民族诗人”
长篇叙事诗《童僧》《恶魔》小说《当代英雄》
他是俄国最坚定的浪漫主义诗人,长篇叙事诗《童僧》和《恶魔》塑造具有叛逆性格的英雄形象,表达反暴政的革命理念。、 莱蒙托夫小说《当代英雄》第二个“多余人”形象,皮却林”/毕巧林是心理分析小说的先驱。 多余人的形象包括 普希金《叶甫盖尼·奥涅金》里的主人公叶甫盖尼·奥涅金、第一个多余人 屠格涅夫《罗亭》的罗亭、 赫尔岑《谁的罪过》/《谁之罪》的别尔托夫、 冈察洛夫《奥博洛莫夫》中“奥博洛莫夫”等 屠格涅夫是这一转向的代表人物,其前期小说《罗亭》的主人公罗亭是一个典型的多余人,但六十年代他有小说《父与子》和《前夜》,塑造了一批积极进取但英年早逝的“新人”角色。 司汤达的《红与黑》是意识流、心理小说的先驱。
东欧代表
东欧浪漫主义文学的特征是和反对异族奴役、争取民族独立的斗争结合起来。
波兰的亚当·密茨凯维奇(1798年-1855年)
《先人祭》
抨击沙俄侵略者的血腥屠杀,揭露卖国贵族的行径
匈牙利的裴多菲(1823年-1849年)
《民族之歌》《自由与爱情》
以上等诗作歌颂为争取自由的斗争。
美国
19世纪上半叶
由于美国和欧洲在历史、文化上的种种不同,以欧洲通行的文学流派的概念来衡量美国文学的发展实际上并不十分准确。但由于美国文学也是整个西方文学的一个部分,因此通常人们也将美国文学史放入整个西方文学史的框架内来研究。 美国的浪漫主义文学深受西欧浪漫主义文学的影响。 19世纪上半叶,美国资本主义迅速发展,民族意识和爱国热情高涨,摆脱英国文学的束缚、重视人的精神创造和追求自由的超验主义蔚为大观,至此美国浪漫主义文学开始蓬勃发展。
超验主义理论家,最先提出浪漫主义的主张
他们强调人的精神作用和直觉的意义,认为自然界充满灵性,人应该回归自然。
梭罗(1817年-1862年)
《瓦尔登湖》美国浪漫主义文学的奠基之作
拉尔夫·沃尔多·爱默生(1803年-1882年)
美国思想家、文学家,诗人。 他文学上的贡献主要在散文和诗歌方面。 爱默生是确立美国文化精神的代表人物
1836年出版处女作《论自然》 《生命》
美国前总统林肯称他为“美国的孔子”、“美国文明之父”
前期
华盛顿·欧文(1783年-1859年)
美国文学之父
《纽约外史》《见闻札记》
欧文的第一部重要作品是《纽约外史》。 1819年,欧文的《见闻札记》出版,引起欧洲和美国文学界的重视, 这部作品奠定了欧文在美国文学史上的地位。
詹姆斯·库柏(1789年-1851年)
美国民族文学的奠基人之一
《皮袜子故事集》《最后一个莫希干人》
库柏是美国民族文学的奠基人之一, 他开创了以《皮袜子故事集》为代表的边疆传奇小说, 最重要的一部是《最后一个莫希干人》。
埃德加·爱伦·坡
19世纪美国诗人、小说家和文学评论家,美国浪漫主义思潮时期的重要成员。 主张艺术要使读者获得刺激而达到灵魂的升华, 他的小说大部分以死亡、凶杀、复仇为题材, 揭示人的幻觉状态和变态心理,
他和法国诗人波德莱尔共同被尊为象征主义文学的先驱。
《阿瑟·戈登·皮姆的故事》
诗《乌鸦》、《安娜贝尔·丽》,小说《黑猫》、《厄舍府的倒塌》
创建侦探小说、恐怖小说、效果论
《莫格街谋杀案》
“推理小说”之首,全世界最早的推理小说
后期
纳撒尼尔·霍桑(1804年-1864年)
《红字》短篇《教长的黑面纱》
霍桑在作品中对“隐秘的恶”进行挖掘, 《红字》反映清教徒殖民统治的黑暗以及教会的虚伪和不公,象征手法运用纯熟。 主人公胸口佩戴的A字以及短篇《教长的黑面纱》中永远盖在教长脸上的黑面纱,都是一种象征物。 霍桑的心理分析自然细腻。 《红字》讲述了发生在北美殖民时期的恋爱悲剧。女主人公海丝特·白兰嫁给了医生奇灵渥斯,他们之间却没有爱情。在孤独中白兰与牧师丁梅斯代尔相恋并生下女儿珠儿。白兰被当众惩罚,戴上标志“通奸”的红色A字示众。然而白兰坚贞不屈,拒不说出孩子的父亲。小说惯用象征手法,人物、情节和语言都颇具主观想象色彩,在描写中又常把人的心理活动和直觉放在首位。 因此,它不仅是美国浪漫主义小说的代表作,同时也被称作是美国心理分析小说的开创篇。
《七角楼房》短篇小说集《重讲一遍的故事》《古宅青苔》《雪影》
沃尔特·惠特曼(1819年-1892年)
美国现代文学的鼻祖
诗集《草叶集》
惠特曼的耗一生的经历编纂、扩充诗集《草叶集》, 歌颂美利坚民族意识的觉醒,成为美国现代文学的鼻祖。
赫尔曼·梅尔维尔(1819年-1891年)
美国浪漫主义小说家中成就最高者
《白鲸》
梅尔维尔擅长描写航海奇遇和异域风情, 代表作《白鲸》是美国文学史上最杰出的小说之一, 小说中的“白鲸”已经成为一种超然的、对人类怀有敌意而又难以征服的神秘物的图腾。
诗人 亨利·华兹华斯·朗费罗(1807―1882)
描述印第安传说中的西风之子海华沙的业绩,塑造了一个血肉丰满的英雄形象。
《海华沙之歌》(1885)
八 19世纪欧美批判现实主义
19世纪=清朝
批判现实主义特指十九世纪在欧洲形成的一种文艺思潮和创作方法, 批判现实主义文学是在继承以往文学中的现实主义传统的基础上形成的。 最早作出“现实主义是批判”的论断的是法国作家蒲鲁东, 正式提出批判现实主义并给它下定义的是高尔基。高尔基称它为“十九世纪一个主要的,而且是最壮阔,最有益的文学流派” 批判现实主义突出的特点是比较广阔和真实地展示了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对现实矛盾的揭示十分深刻和有深度。
法国
批判现实主义的发源地
司汤达(1783年-1842年)
司汤达Stendhal,一译“斯丹达尔”是马利-亨利·贝尔(Marie-Henri Beyle,的笔名 他一生不到六十岁,并且在文学上的起步很晚,三十几岁才开始发表作品。 然而,他却给人类留下了巨大的精神遗产,包括数部长篇,数十个短篇故事,数百万字的文论、随笔和散文,游记。 他以准确的人物心理分析和凝练的笔法而闻名, 被认为是最重要和最早的现实主义的实践者之一。 其最为有名的作品是《红与黑》(1830年)和《帕尔马修道院》(1839年)。[1]
"现代小说之父"
长篇小说《红与黑》《帕尔马修道院》
红与黑 奠定了基础 《红与黑》是法国作家司汤达创作的长篇小说,也是其代表作。作品讲述主人公于连是小业主的儿子,凭着聪明才智,在当地市长家当家庭教师时与市长夫人勾搭成奸,事情败露后逃离市长家,进了神学院。经神学院院长举荐,到巴黎给极端保王党中坚人物拉莫尔侯爵当私人秘书,很快得到侯爵的赏识和重用。与此同时,于连又与侯爵的女儿有了私情。最后在教会的策划下,市长夫人被逼写了一封告密信揭发他,使他的飞黄腾达毁于一旦。他在气愤之下,开枪击伤市长夫人,被判处死刑,上了断头台。 小说发表后,当时的社会流传“不读《红与黑》,就无法在政界混”的谚语,而该书则被许多国家列为禁书。《红与黑》在心理深度的挖掘上远远超出了同时代作家所能及的层次。它开创了后世“意识流小说”、“心理小说”的先河。后来者竞相仿效这种“司汤达文体”,使小说创作“向内转”,发展到重心理刻画、重情绪抒发的现代形态。人们因此称司汤达为"现代小说之父"。《红与黑》发表100多年来,被译成多种文字广为流传,并被多次改编为戏剧、电影。 于连形象兼有正与反、积极与消极的两重性质。从积极方面考察,集中展 现了当时平民阶级(第三等级)中有才华青年的性格特征。面对波旁王朝的统治,于连对封 建门第、贵族等级特权怀有愤恨和不满。于连还有一种积极进取的处世态度。他出身贫贱, 但不安于现状,不苟且偷生,不乐天知命地屈辱于那贫困无权的地位,也不坐享其父老索里 尔赐予的一口饭。他要通过自己的努力奋斗,去追求幸福,改善个人的处境,决心用自己的 双手,凭借个人的聪明才智,勇敢地向现实生活挑战。于连形象同时存在着消极的方面,这 主要表现在:一、于连奋斗的动机是个人往上爬;二、为达目的,他不惜采取卑劣的手段。
著名短篇《瓦尼娜·瓦尼尼》《法尼娜·法尼尼》
巴尔扎克(1799年-1850年日)
现代法国小说之父
《人间喜剧》《朱安党人》《驴皮记》
《人间喜剧》被誉为“资本主义社会的百科全书”。 批判现实主义力所能及的最高成就 展示了法国社会的整个面貌,其社会历史内容可以归纳为——贵族衰亡、资产者发迹、金钱罪恶,被称为三大主题。 第一战场:老一代被金钱打倒。代表作是:《古物陈列室》、《农民》 第二战场:新一代被金钱腐蚀。代表作为《高老头》拉斯蒂涅。 第三战场:妇女被金钱轰走。表现为太太们情场失意,小姐们婚姻不幸这两个方面。代表作《弃妇》、《苏城舞会》。 一系列取代贵族而入主社会的资产者形象,大致由三类人构成: 1.具有资本原始积累时期特点的老一代资产者形象。代表人物《高利贷者》中高布赛克。剥削方式单一,经营手段落后;生活方式陈旧,极端吝啬,这是资本主义早期剥削者的特点。 2.具有过渡时期,即自由竞争时期特点的资产者形象。代表人物《欧耶妮·葛朗台》中的老葛朗台。剥削方式具有多样性,经营手段带有投机性;生活方式仍带有早期资产者极度吝啬的特点。 3.具有垄断时期金融寡头特征的新一代资产者形象。代表人物《纽沁根银行》中的纽沁根。剥削方式带有更大的冒险性和欺骗性,经营手段超越经营范围,向政权渗透;生活方式现代化,纸醉金迷,穷奢极欲。他展示了经济命脉的掌管者同国家政权的掌管者开始勾结的垄断资本已初露端倪。 《欧耶妮·葛朗台》小说叙述了一个金钱毁灭人性和造成家庭悲剧的故事,围绕欧也妮的爱情悲剧这一中心事件,以葛朗台家庭内专制所掀起的阵阵波澜、家庭外银行家和公证人两户之间的明争暗斗和欧也妮对夏尔·葛朗台倾心相爱而夏尔背信弃义的痛苦的人世遭遇三条相互交织的情节线索连串小说。德.·蓬丰 他的第一部作品《克伦威尔》以失败告终。 1829年,巴尔扎克发表长篇小说《朱安党人》,标志着一个伟大的文学家诞生了。 1831年出版的《驴皮记》使他声名大震。 他一生写出了91部小说,合称《人间喜剧》。 1850年8月17日因劳累过度与世长辞。
居斯塔夫·福楼拜(1821年-1880年)
西方现代小说的奠基者之一。 其成就主要表现在对19世纪法国社会风俗人情进行真实细致描写记录的同时,超时代、超意识地对现代小说审美趋向进行探索。19世纪自然主义的代表作家左拉认为福楼拜是“自然主义之父”;而20世纪的法国“新小说”派又把他称为“鼻祖”。
现实主义文学《包法利夫人》历史小说《萨朗波》
普罗斯佩·梅里美(1803年-1870年)
中短篇小说大师,剧作家,历史学家
著名歌剧《卡门》
《高龙巴》和《嘉尔曼》
爱弥尔.左拉(1840 -1902年)
自然主义文学流派的领袖
《小酒店》《娜娜》《萌芽》《金钱》《崩溃》
居伊·德·莫泊桑(1850年-1893年)
短篇小说之王
俄国契诃夫,`美国 欧·亨利`法国莫泊桑 ----世界三大短篇小说巨匠
长篇小说《一生》《漂亮朋友》(俊友)《温泉》《两兄弟》
短篇的主题大致可归纳为3个方面: 第一是小资产阶级和公务员,讽刺虚荣心和拜金主义,如《项链》《我的叔叔于勒》《遗产制》《穷鬼》; 第二是农村生活以下层民众的境遇和品质为题材,描写劳动人民的悲惨遭遇,反映下层民众生存的艰辛,表现只存在于他们身上的优秀品质和“温馨的人版性,赞颂其正直、淳朴、宽厚的品格,如《归来》《西蒙爸爸》; 第三是普法战争,反映法国人民爱国情绪,如《羊脂球》,《米隆老爹》、《蛮大妈》、《菲菲小姐》等。 第四是怪诞故事《剥皮的手》《划船》 第五是爱情婚姻、家庭生活《珍珠小姐》《伊微特》 《一生》是法国19世纪著名的批判现实主义作家莫泊桑的长篇处女作,是其生平仅有的6部长篇小说中影响较大的一部。小说以朴实细腻的笔调,描写一位出身破落贵族的纯洁天真、对生活充满美好憧憬的少女雅娜/约娜进入人生旅程后,遭遇丈夫德·拉马尔子爵(于连)背叛、父母去世、独子离家出走等一系列变故,在失望中逐渐衰老的过程,概括出了人们生活的一种基本状态:人生既不像我们想象的那么好,也不像我们想象的那么坏。茅盾推荐的中国读者要读的37部世界名著之一。萝莎丽是约娜的侍女 《漂亮朋友》所写的是农民出身的杜洛依,学业不佳却生性机灵。他凭着在两年军队生活中学来的胆大妄为、冷酷残忍的流氓性格,独闯巴黎,利用自己漂亮的外表和如簧之舌,很快博得了上流社会女人的青睐。他利用自己的朋友福勒斯蒂尔进入了《法兰西生活报》于是主编的妻子、经理的小姐、政界的太太,一个个都成为了他飞黄腾达的政治工具。在拐走《法兰西生活报》老板的女儿苏珊后,他一跃成为《法兰西生活报》的主编,而且在小说的最后,有这样一句暗示 性的话“谁都能预料他一定能当上议员和部长”。法兰西生活报》的后台老板是一批众议员,被称为“瓦尔特帮”。瓦尔特是一个实力雄厚的南方犹太富商 是莫泊桑一八八五年创作的长篇杰作,是对第三共和国时期法国上流社会的重拳出击,从政治、经济、金融、新闻,到教会、社交、私密,全方位地进行轰炸,尤其对上流社会男盗女娼的淫乱之风描画得十分细致逼真,对政治、新闻界与金融界的狼狈为奸进行犀利的批判。 《奥利奥尔山》/《温泉》以女主人公克莉丝蒂娜的爱情遭遇为线索,忠实生动地叙述了封建贵族阶级没落、资产阶级兴起的新旧交替过程。在这个过程中,以克莉丝蒂娜的丈夫昂德马特为代表的资产阶级一方,野心勃勃,气焰高涨,为了积累财富,不择手段,并且凭藉着金钱的力量,压倒一切,为所欲为;而以克莉丝蒂娜的父亲、弟弟和情人一方为代表的贵族阶级却是日暮途穷,他们虽然还想保持昔日的威风和等级门第的偏见,但终究因时代变迁,大势所趋,只能徒唤奈何了。贵族青年——保尔·布雷蒂尼,克莉丝蒂娜的弟弟贡特朗,少女夏洛特,富裕农民——奥里奥尔老头-本性狡狯,心胸狭窄
短篇小说《项链》《我的叔叔于勒》,《羊脂球》《米隆老爹》
《羊脂球》以普法战争为背景,描写了主人公妓女羊脂球和诸位高贵者在面对普鲁士军官无礼要求时的不同举动和态度,反衬鲜明,悬念迭生,引人入胜;写出了法国各阶层在占领者面前的不同姿态,揭露了贵族资产阶级的自私、虚伪和无耻,赞扬了羊脂球的牺牲精神。 《我的叔叔于勒》通过“我”一家人巧遇于勒的经过,刻画了菲利普夫妇嫌贫爱富的人物形象,揭示并讽刺了在阶级社会中,人与人之间关系的变态情形,揭示了资本主义社会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是“纯粹的金钱关系”。 《项链》是法国作家莫泊桑创作于1884年的短篇小说。故事讲述了小公务员的妻子玛蒂尔德为参加一次晚会,向朋友借了一串钻石项链,来炫耀自己的美丽。不料,项链在回家途中不慎丢失。她只得借钱买了新项链还给朋友。为了偿还债务,她节衣缩食,为别人打短工,整整劳苦了十年。最后,得知所借的项链原是一串假钻石项链。《项链》采用了以物写人的手法,将项链作为一条主线,从它与人物的多重关系出发,用它牢牢系住人物的行为、语言和心理活动,使读者透过项链对女主人公的形象一目了然。
阿尔丰斯·都德(1840年-1897年)
散文和故事集《磨坊书简》
长篇小说《小东西》
短篇小说集《月曜日故事集》(《最后一课》《柏林之围》)
也称作《周一故事集》反映了普法战争时期的社会 曜日指的是七曜记日法。是古代星期记法。 星期四 星期五 星期六 星期天 星期一 星期二 星期三 木曜日 金曜日 土曜日日曜日 月曜日 火曜日 水曜日
亚历山大·小仲马(1824年-1895年)
法国著名小说家大仲马当奥尔良公爵秘书处的文书抄写员时与一女裁缝所生的私生子,因与其父重名而被称为小仲马。
《茶花女》
是小仲马的第一部扬名文坛的力作, 小说所表达的人道主义思想,体现了人间的真情,人与人之间的关怀、宽容与尊重, 体现了人性的爱,这种思想感情引起人们的共鸣,并且受到普遍的欢迎。
罗曼·罗兰(1866年1944年)
1915年诺贝尔文学奖得主,是20世纪上半叶法国著名的人道主义作家。 他一生为争取人类自由、民主与光明进行不屈的斗争,积极投身进步的政治活动,声援西班牙人民的反法西斯斗争,并出席巴黎保卫和平大会,对人类进步事业做出了一定的贡献。
《名人传》长篇小说《约翰·克利斯朵夫》《母与子》
《贝多芬传》(1903)、《米开朗琪罗传》(1906)和《托尔斯泰传》(1911)共称《名人传》。 同时发表了他的长篇小说杰作《约翰·克利斯朵夫》。 该小说于1913年获法兰西学院文学奖金,由此罗曼·罗兰被认为是法国当代最重要的作家。
法国当代最重要的作家
英国
英国是由大不列颠岛上的英格兰、威尔士和苏格兰以及爱尔兰岛东北部的北爱尔兰以及一系列附属岛屿共同组成的一个西欧岛国。除本土之外,其还拥有十四个海外领地, [1] 总人口超过6600万,其中以英格兰人(盎格鲁-撒克逊人)为主体民族,占全国总人口的83.9%。
查尔斯·狄更斯(1812年—1870年)
少时因生活窘迫,断断续续入校求学,后被迫做童工,当过律师事务所学徒、录事、法庭记录员、报馆采访员。 1837年完成第一部长篇小说《匹克威克外传》的创作, 一生创作多部描写生活在英国社会底层的“小人物”生活遭遇的作品, 深刻地反映了当时英国复杂的社会现实,为英国批判现实主义文学的开拓和发展做出了卓越的贡献,对英国文学发展起到了深远影响。 狄更斯 创作风格:含笑的眼泪 果戈里创作风格:含笑的泪/含泪的微笑 欧亨利 艺术风格 含泪的微笑
《匹克威克外传》《雾都孤儿》《双城记》《远大前程》《艰难时世》《老古玩店》《大卫·科波菲尔》
《双城记》是英国作家查尔斯·狄更斯以法国大革命为背景所写成的长篇历史小说,首次出版于1859年。 故事中将巴黎、伦敦两个大城市连结起来,围绕着马内特医生一家和以德发日夫妇为首的圣安东尼区展开故事。小说里描写了贵族如何败坏、如何残害百姓,人民心中积压对贵族的刻骨仇恨,导致了不可避免的法国大革命。书名中的“双城”指的是巴黎与伦敦。
威廉·梅克比斯·萨克雷(1811年-1863年)
维多利亚时代的代表小说家
维多利亚时代(Victorianera),前接乔治时代,后启爱德华时代,被认为是英国工业革命和大英帝国的峰端。它的时限常被定义为1837年~1901年,即维多利亚女王(Alexandrina Victoria)的统治时期。这个时期的大英帝国走向了世界之巅,它的领土达到了3600万平方公里。大英帝国的经济占全球的70%,贸易出口更是比全世界其他国家的总和还多上几倍。与爱德华时代一同被认为是大英帝国的黄金时代。
《名利场》《班迪/彭蒂尼斯》《弗吉尼亚人》
名利场,故事的背景是拿破仑战争期间和战后的英国,作品中对势力和愚昧的宏观见解却具有很大的普遍性。 这部小说是双线叙事,但是蓓基·夏泼的故事更重要。这个人物出身贫寒,使尽一切手段只为向上爬,极端冷酷和自私,非常势利。本书的副标题“没有主人公的小说”显示了本书的主题——名利场内没有人存在,只有金钱才是真正的主人公。 《名利场》以两个年轻女子蓓基·夏泼/瑞比卡·夏普和爱米丽亚·赛特笠的一生为主线,展示了19世纪初期英国上层社会的生活画面。《名利场》的故事以两条线索展开,从同一个起点出发,相互交织,最后到达同一个终点。其中一条线索讲述善良、笨拙、生活在富有家庭中的女子爱米丽亚·赛特笠;另一条线索讲述机灵、自私、放荡不羁的孤女蓓基·夏泼。两人于1813年乘坐同一辆马车离开平克顿女子学校,都在遭到家庭反对的情况下于1815年结婚,分别嫁给即将参加滑铁卢战役的两名英国军官。新婚不久,那场具有历史意义的战役打响了。爱米丽亚·赛特笠的丈夫战死沙场,蓓基·夏泼的丈夫战后生还。接下来的十年中,蓓基·夏泼生活一帆风顺,在社会的阶梯上不断攀升,直至有幸觐见国王,而爱米丽亚·赛特笠却因父亲破产承受着极大的不幸。到了1827年,命运发生了逆转,蓓基·夏泼的生活落入毁灭的深渊,这其实是罪有应得;爱米丽亚·赛特笠却转而变得富裕幸福。 全书以瑞比卡·夏普这一家庭女教师的冒险为中心展开,她大胆泼辣,是英国小说中描写最为生动的文学形象之一。
盖斯凯尔夫人(1810~1865)
原名伊丽莎白·克莱格雷恩·斯蒂文森。
《玛丽·巴顿》、《克兰福德》《北方与南方》、《妻与女》
盖斯凯尔夫人共发表过 6部长篇小说,《玛丽·巴顿》(1848)是第一部,它真实地反映了工人阶级的生活和斗争,在19世纪英国小说的发展中占着十分重要的地位. 揭露19世纪中叶大英帝国“黄金时代”的背面广大工人群众的悲惨命运。小说所描写的故事发生在40年代经济萧条时期,在阶级对立十分尖锐的曼彻斯特
“勃朗特三姐妹”
夏洛蒂·勃朗特(1816年-1855年)
长篇小说《简·爱》《维莱特》《教师》
艾米莉·勃朗特(1818年-1848年)
世界文学名著《呼啸山庄》
安妮·勃朗特
《艾格妮丝·格雷》《威尔德菲尔庄园的房客》
根据亲身经历创作了小说《艾格妮丝·格雷》。小说讲述的是一个自幼受人宠爱的娇弱英国少女格雷因家道中落被迫外出,担任富人家的家庭教师,尝尽人间辛酸的故事。所以有的评论家认为这部小说与其说是为读者而写,不如说是为作者自己而作。小说如实反映了社会对家庭女教师这个群体的漠视和不公,呼吁提高家庭女教师的地位,关注孩子的早期教育。 安妮的第二部小说《威尔德菲尔庄园的房客》出版。小说使用了双重叙事结构,讲述了一名力图摆脱酗酒的丈夫和靠画画独立生活的妻子的经历,其中涉及了女性的独立自主,男性的酗酒、生活放荡、家庭暴力等恶习,和家长对孩子的恶劣影响这些超前于时代的主题。
乔治·梅瑞狄斯(1828年-1909年)
诗作《现代爱情》小说《利己主义者》
乔治·萧伯纳(1856年—1950年)
爱尔兰剧作家。1925年因作品具有理想主义和人道主义而获诺贝尔文学奖 他是英国现代杰出的现实主义戏剧作家,是世界著名的擅长幽默与讽刺的语言大师, 同时他还是积极的社会活动家和费边社会主义的宣传者。 他支持妇女的权利,呼吁选举制度的根本变革,倡导收入平等,主张废除私有财产。 萧伯纳的一生,是和社会主义运动发生密切关系的一生。 他认真研读过《资本论》,公开声言他“是一个普通的无产者”“一个社会主义者” 他在易卜生影响下,一贯反对王尔德“为艺术而艺术”的观点,大力倡导和创作以反映迫切的社会问题为主旨的“新戏剧” 其思想深受德国哲学家叔本华及尼采的影响, 而他又读过马克思的著作,不过他却主张用渐进的方法改变资本主义制度,反对暴力革命。 易卜生(1828年3月20日-1906年5月23日),全名亨利克·约翰·易卜生,生于挪威希恩,挪威戏剧家、诗人。 他的作品强调个人在生活中的快乐,无视传统社会的陈腐礼仪,他一生创作了大量戏剧,被认为是现代现实主义戏剧的创始人,著有《玩偶之家》《人民公敌》等作品。
《圣女贞德》《伤心之家》《华伦夫人的职业》
俄国
十九世纪六十年代之后,西欧的批判现实主义开始走下坡路,欧洲文坛上出现了自然主义的流派标志着这一资产阶级艺术潮流的败落。批判现实主义的中心由英,法转移到俄国。 十九世纪后半叶的俄国现实主义取得了辉煌的成就,其形成于30年代,由普希金奠基,在五六十年代蓬勃发展,七八十年代达到鼎盛阶段,20世纪初衰落。
30、40年代
普希金(1799年-1837年)
全名 亚历山大·谢尔盖耶维奇·普希金 1836年普希金创办了文学杂志《现代人》。该刊物后来由别林斯基、涅克拉索夫、车尔尼雪夫斯基、杜勃罗留波夫等编辑,一直办到19世纪60年代,不仅培养了一大批优秀的作家,而且成为俄罗斯进步人士的喉舌。
俄国现实主义文学的奠基人
普希金是十九世纪前期文学领域中最具声望的人物之一, 被尊称为“俄国诗歌的太阳”“青铜骑士”、“俄国文学之父”,现代标准俄语的创始人。 19世纪俄罗斯浪漫主义文学主要代表
诗歌《自由颂》《致大海》《致恰达耶夫》《假如生活欺骗了你》等
浪漫主义代表作品
中篇小说《别尔金小说集》
历史纪实语的创始人
《驿站长》
十四品文官老驿站长老威林/萨姆松·维林的女儿杜尼娅/冬尼娅,被贵族军官明斯基拐走。“我”这个二次路过驿站的叙述人为主。 小说主人公维林是一个驿站的站长,为人忠厚善良,但由于身处社会底层,备受压迫和屈辱。女儿杜尼亚是他悲苦生活中唯一的精神寄托,她年轻貌美,聪明伶俐,深受过往旅客喜爱,后随一个年轻的骠骑兵大尉明斯基离开驿站,维林虽尽力寻找,但苦于对方的权势和阻碍,始终无法和女儿团聚,最终苦闷而死。杜尼亚并没有如父亲所想的那样被明斯基抛弃,而是过上了富足的生活,但等她重归驿站,迎接她的不再是父亲的拥抱,而是一座凄凉的孤坟。 《驿站长》是普希金小说类最具有代表性作品《别尔金小说集》中最成功的一部短篇小说,它在普希金的创作中占有很重要的地位。《驿站长》第一次成功的描写了“小人物”形象,从而开创了俄罗斯文学中的“小人物”的主题
开创俄罗斯文学传统“小人物”
“小人物”:是19世纪俄国现实主义文学的一类人物形象,由普希金的《驿站长》开创,他们处于社会底层,生活困苦,地位低位,但又逆来顺受,安分守己,性格懦弱,胆小怕事,成为那些“大人物”统治者的牺牲品,是被剥削,被欺凌的典型形象,作者对他们给予同情,并通过这类形象,批判沙皇专制制度。
诗体小说《叶甫盖尼·奥涅金》
赫尔岑在《往事与随想》中提出。“多余人”是19世纪俄国文学中所描绘的贵族知识分子的一种典型。 他们的特点是出身贵族,生活在优裕的环境中,受过良好的文化教育。 他们虽有高尚的理想,却远离人民;虽不满现实,却缺少行动, 他们是“思想上的巨人,行动上的矮子”, 只能在愤世疾俗中白白地浪费自己的才华。 他们既不愿站在政府的一边,与上流社会同流合污,又不能和人民站在一起,反对专制制度和农奴制度。 他们很是心仪西方的自由思想,他们也很不满俄国的现状,又无能为力改变这种现状, 然而他们又是大贵族和权势者的代表人物,不可能与底层人民相结合以改变俄国的现状。 多余人的形象包括 普希金《叶甫盖尼·奥涅金》里的主人公叶甫盖尼·奥涅金、 莱蒙托夫《当代英雄》中的“皮却林”/毕巧林、 屠格涅夫《罗亭》的罗亭、 赫尔岑《谁的罪过》/《谁之罪》的别尔托夫、 冈察洛夫《奥博洛莫夫》中“奥博洛莫夫”等 俄国文学史上最后一个多余人奥勃洛摩夫,这个人物极度慵懒,每天只想着睡觉,其懒惰和空想的性格被评论家杜勃罗留波夫总结为“奥勃洛摩夫性格”。 屠格涅夫是这一转向的代表人物,其前期小说《罗亭》的主人公罗亭是一个典型的多余人,但六十年代他有小说《父与子》中的巴扎罗夫;《前夜》中的英沙罗夫和他的妻子叶琳娜,塑造了一批积极进取但英年早逝的“新人”角色。 最早是在普希金的“奥涅金”身上体现的,在某种意义上可以说是“多余人”的鼻祖,而这一形象真正的广为流传是在屠格涅夫1850年发表的中篇小说《多余人日记》之后才更加深入人心的。
”多余人“鼻祖
“多余人”形象的几个主要典型是: (1)叶甫盖尼·奥涅金(普希金同名小说中的主人公)是第一个也是最重要的一个“多余人”,他厌恶首都彼得堡的世俗社交生活,来到了气息清新的乡村。他拒绝了外省地主的女儿达吉雅娜的爱情,又在决斗中枪杀了自己的挚友连理斯基。待他象拜伦一样从各地漫游归来,在彼得堡再次同达吉雅娜邂逅相逢,反过来向达吉雅娜求爱时,此时,已成为社交界贵妇人的对方却拒绝了他。奥涅金既愤世嫉俗,同时又远离人民,空虚无为。 (2)别尔托夫(赫尔岑小说《谁之罪》的主人公)本来有着“卓越的才能”和“伟大的抱负”,“对一切美好的事物都敞开着心扉” ,但一旦进入社会,就处处碰壁,而被迫成为“多余”的人。 (3)毕巧林(莱蒙托夫《当代英雄》的主人公)是一名贵族军官,天资聪颖,才智出众,对由当时环境支配下的那种空虚无聊生活感到失望,但又没法摆脱,因此苦闷彷徨,甚至玩世不恭。“狂热好动 ”与“人格分裂”是他的两大个性。作为第二代“多余人”,毕巧林比奥涅金更有才能,因而其悲剧性也更深刻。 (4)罗亭(屠格涅夫同名小说的主人公)聪明、热忱、好思想、善辞令,向往真理、憧憬未来;但囿于当时的社会条件,加之本人脱离人民、缺乏毅力,他无论是在社会事业上还是在爱情事业上都碰了壁,遭到惨败。绝望之余,他只好承认自己的“无用”与“多余”,“生来就是无根的浮萍”,最后默默地在1848年6月巴黎墓战中牺牲了,临死前手里还拿着一面红旗。罗亭的最大特点是“夸夸其谈”,“坐而论道”,缺乏实干精神。 (5)奥勃洛摩夫(冈察洛夫同名小说的主人公)是最后一个“ 多余人”典型,尤其龌龊不堪。他虽说生性善良、颇有教养,但由于祖传的庄园领地和 300多个农奴供其享用,故无忧无虑,无所事事,天长日久便失去了意志和兴趣,养成了悠闲散漫、好吃懒做的习惯。他害怕任何变动,无论友谊、爱情都没法使他振作,只知道成天躺在沙发上,直到最后默默地离开人世。作者通过这个人物反映了当时俄国生活的停滞,以及社会上要求变革现状的愿望。 中国二三十年代文学史上的几个主要“多余人”形象是: 鲁迅笔下的涓生、巴金笔下的觉新、柔石笔下的肖涧秋、叶圣陶笔下的倪焕之、曹禺笔下的周萍等等。
短篇小说《黑桃皇后》,小说《杜布罗夫斯基》《上尉的女儿》
两部有关农民问题的小说
莱蒙托夫(1814年-1841年)
出生于俄罗斯莫斯科,毕业于莫斯科大学,俄国诗人。 小说《当代英雄》,塑造了俄国文学史第二位“多余人”的角色毕巧林(第一个是普希金笔下的奥涅金),其作品开俄国小说心理描写的先河。毕巧林为代表的贵族知识分子在沙皇统治下精神空虚的生活
普希金的后继者,被别林斯基誉为“民族诗人”
他是俄国最坚定的浪漫主义诗人,长篇叙事诗《童僧》和《恶魔》塑造具有叛逆性格的英雄形象,表达反暴政的革命理念。小说《当代英雄》第一次塑造“多余人”形象,是心理分析小说的先驱。
《鲍罗金诺》《祖国》《当代英雄》
莱蒙托夫小说《当代英雄》第一次塑造“多余人”形象,皮却林”/毕巧林是心理分析小说的先驱。 多余人的形象包括 普希金《叶甫盖尼·奥涅金》里的主人公叶甫盖尼·奥涅金、 屠格涅夫《罗亭》的罗亭、 赫尔岑《谁的罪过》/《谁之罪》的别尔托夫、 冈察洛夫《奥博洛莫夫》中“奥博洛莫夫”等 屠格涅夫是这一转向的代表人物,其前期小说《罗亭》的主人公罗亭是一个典型的多余人,但六十年代他有小说《父与子》和《前夜》,塑造了一批积极进取但英年早逝的“新人”角色。
果戈里(1809年-1852年)
本名:尼古莱·瓦西里耶维奇·果戈理·亚诺夫斯基,出生于乌克兰波尔塔瓦市,俄国批判主义作家。 1852年,他烧掉《死魂灵》第二卷的手稿,不久后去世。 戈里开启了俄国的“自然派”传统,其创作被评论家别林斯基加以维护和论证,从而使得俄国现实主义正式诞生。 善于描绘生活,将现实和幻想结合,具有讽刺性的幽默,他最著名的作品是《死魂灵度》 “含泪的笑”:是对果戈理讽刺艺术的概括。果戈理的作品往往采取讽刺的手法描写庄园地主的庸俗腐败,空虚无聊同时也抨击封建官僚的贪污受贿,敲诈勒索。 如在《密尔格拉得》所包括的四篇小说之一的《旧式地主》中,既对地主阶级精神空虚、无聊予以嘲讽,又有所同情,即“哀其不幸,怒其不争”。读来使人发笑,深思之余,不自觉流出痛惜之泪,普希金和别林斯基因此称这种风格为“含泪的笑”。 狄更斯:创作风格;含笑的泪 欧亨利:艺术风格,含泪的微笑
俄国现实主义文学的奠基人
《死魂灵》《钦差大臣》
短篇小说集:《彼得堡故事》-《外套》
50、60年代
冈察洛夫(1812年-1891年)
长篇小说《平凡的故事》《奥勃洛莫夫》《悬崖》
冈察洛夫《奥博洛莫夫》中“奥博洛莫夫”等 俄国文学史上最后一个多余人奥勃洛摩夫,这个人物极度慵懒,每天只想着睡觉,其懒惰和空想的性格被评论家杜勃罗留波夫总结为“奥勃洛摩夫性格”。
长篇游记《战舰“巴拉达”号》
屠格涅夫(1818年-1883年)
“现实主义艺术大师”
中篇小说《多余人日记》剧作《单身汉》
中短篇小说 成名作《猎人笔记》《木木》《阿霞》《初恋》《春潮》
《猎人笔记》是俄国作家屠格涅夫的一部通过猎人的狩猎活动,记述19世纪中叶俄罗斯农村生活的随笔集。最初发表时,有21个短篇小故事;1852年出单行本时,增加1篇(《两地主》);到1880年作者自己编辑文集时.又收进3篇(《切尔托普哈诺夫的结局》《车轮的响声》和《活骷髅》),共25篇。 [1] 作品采用见闻录的形式,真实、具体、生动、形象,体裁风格多样,语言简练优美,可谓散文化小说、诗化小说的范例。《猎人笔记》是作者成名之作,对俄罗斯文学产生了很大影响。 1847年-1851年,屠格涅夫在进步刊物《现代人》上发表其成名作《猎人笔记》。该作品反农奴制的倾向触怒了当局,当局以屠格涅夫发表追悼果戈里文章违反审查条例为由,将其拘捕、放逐。
长篇小说《罗亭》《贵族之家》《前夜》《父与子》《烟》《处女地》
《罗亭》作品描写主人公罗亭出身于破落的贵族之家,接受过大学教育,又曾到过国外游历,热爱自由,且能言善道,向往追求理想的生活、事业和爱情。但他却是“语言的巨人,行动的矮子”,虽追求尝试许多,但却屡屡失败,一事无成。他赢得了单纯善良的姑娘娜塔莉亚的芳心,却屈服于娜塔莉亚母亲的意志而放弃了幸福。至后来他曾创办多种事业,却都以失败而结束。之后,他一直过着贫困潦倒与漂泊的生活。 小说结尾写道:“愿上帝帮助所有无家可归的流浪者!”1860年作者又给《罗亭》作了补充:后来他在1848年的巴黎巷战中阵亡,临死时手里还握着一面红旗。 《父与子》贵族子弟基尔沙诺夫大学毕业后,带着他的朋友、平民出身的医科大学生巴扎罗夫到父亲的田庄作客。巴扎罗夫的民主主义观点,同基尔沙诺夫一家、特别是同阿尔卡狄的伯父巴威尔的贵族自由主义观点发生了尖锐的冲突,在这场冲突中巴扎罗夫占了上风。有一次,巴扎罗夫和阿尔卡狄到省城去参加舞会,遇见贵族寡妇奥津佐娃,巴扎罗夫对她产生了爱情,但是遭到拒绝。最后巴扎罗夫回到父母家中,在一次解剖尸体的时候感染病菌而死。 小说反映了农奴制改革前夕民主主义阵营和自由主义阵营之间的尖锐的思想斗争。巴扎罗夫是一个激进的民主主义者。他具有坚强的性格和埋头工作的习惯。在政治上,他反对农奴制度,批判贵族自由主义,否定贵族的生活准则;在哲学上,他是个唯物主义者,重视实践,提倡实用科学;但是他也表现出某些庸俗唯物主义的观点,例如否定艺术的作用 “新人”形象:19世纪50年代后,指具有民主主义思想倾向的资产阶级平民知识分子。新人的一般特点是:有明确的社会理想,对美好的未来充满信心,猛烈地抨击专制农奴制度,否定贵族社会的道德观念,进行实际的、不妥协的反对旧制度的斗争,和人民保持紧密的联系,愿意为人民的利益献身,具有坚定、勇敢、乐观的个性和勇于自我牺牲、富于实干的精神。 ”新人“代表——屠格涅夫,《父与子》中的巴扎罗夫;《前夜》中的英沙罗夫和他的妻子叶琳娜 成功地塑造了新人形象的是车尔尼雪夫斯基在《怎么办》中的薇拉、吉尔沙诺夫
长篇小说被誉为19世纪40至50年代俄罗斯的“社会编年史”
晚年最后一部作品《散文诗集》-《门槛》
六十年代
别林斯基(1811—1848)
俄国革命民主主义者、哲学家、评论家 他不仅通过他的著作宣传了革命民主主义的政治纲领,而且第一个系统地总结了俄国文学发展的历史, 科学地阐述了艺术创作的规律,提出了一系列重要的文学和美学见解,成为俄国文学批评与文学理论的奠基人。 他的文学评论与美学思想在俄国文学史上起过巨大的作用, 它推动了俄国现实主义文学的进一步发展, 对车尔尼雪夫斯基、杜勃罗留波夫美学观念的形成有直接的影响。 1848年6月,别林斯基因病去世,年仅37岁。
俄国文学批评与文学理论的奠基人文学评论家
《论俄国中篇小说和果戈理君的中篇小说》
《一八四二年的俄国文学》(1843)、《一八四六年俄国文学一瞥》(1847)、《一八四七年俄国文学一瞥》(1848)等一系列论文中,别林斯基以果戈理的创作为依据, 肯定了果戈理的创作在俄国文学史上划时代的意义, 也分析了以果戈理为代表的“自然派”在俄国文学史上的形成过程, 提出了现实主义文学的美学原则, 即:艺术不应该是“装饰”生活和“再造”生活,而是“现实的创造性再现”。
《亚历山大·普希金作品集》
全书包括11篇论文。系统论述了俄国文学从罗蒙诺索夫到普希金的发展变化过程,肯定了普希金是俄国第一个民族诗人和第一个反映现实生活的诗人
《艺术的概念》《论普希金》
车尔尼雪夫斯基(1828年-1889年)
“平民知识分子”:以车尔尼雪夫斯基和杜勃罗留波夫为代表的年轻一代知识分子,他们出身于商人、军人、医生、农民、手工业者等家庭。50、60年代,他们登上历史舞台,以更为激进的方式要求政府改革,公开号召俄罗斯人民拿起斧头来。从而揭开了俄国革命的第二阶段——“平民知识分子革命”。
俄国革命家、哲学家、作家和著名批评家
长篇小说《怎么办?》
这部作品是俄国19世纪现实主义文学的优秀代表作,六十年代“新人”正式出现, 故事围绕自由劳动、妇女解放和秘密革命活动3条线索展开,提出只有斗争才能改变人民的厄运,并以“未婚妻”隐喻革命。主人公拉赫美托夫集中体现了俄国革命民主主义者的特征,为接近人民跑遍了整个俄罗斯,干过樵夫、锯工、石匠、纤夫,最后成为职业革命家、一个“特别的人”;为锻炼革命意志,献身自己的理想,宁愿生活极其俭朴清苦。小说借一个渴望自由和独立的新女性薇拉同平民知识分子罗普霍夫与吉尔沙诺夫的三角恋爱,表达对妇女解放和自由恋爱的新思想;通过薇拉创办的新型缝衣工场和她的4个梦,宣扬空想社会主义思想。小说结构新颖别致,叙述经常伴以政论性的旁白,并常用隐喻、暗示表示一代新人的革命活动。小说发表后,引起了广泛的反响,教育了一代又一代的俄国及其他许多国家的青年和革命者。
论文《艺术与现实的美学关系》《资本与劳动》《俄国文学果戈里时期概览》
杜勃罗留波夫(1836年-1861年)
著名的革命民主主义者和文艺批评家
论文有《什么是奥勃洛摩夫性格》《黑暗王国》《黑暗王国的一线光明》《真正的白天什么时候到来》
《大雷雨》里卡杰林娜是19世纪俄国戏剧中最美丽动人的悲剧女性形象。19世纪俄国革命民主主义评论家杜勃罗留波夫曾高度评价卡杰林娜这一形象的思想艺术价值,称她是“黑暗王国里的一线光明”
《论俄国文学发展中人民性渗透的程度》
涅克拉索夫(1821 - 1878)
俄罗斯伟大诗人普希金于1836年在彼得堡创办的一种进步的文学与政治的综合刊物。 1847年以后,涅克拉索夫接办《现代人》杂志,涅克拉索夫与谢德林主编,成为俄国进步文学的中心。他们积极宣传 唯物主义和农民革命思想,猛烈攻击农奴制及其卫道士,捍卫批判现实主义文学,为俄国的解放运动做出了巨大贡献。 俄国许多著名作家、文艺理论家 如别林斯基、车尼尔雪夫斯基、杜勃罗留波夫都参加过该刊的编辑工作。 1866年 《现代人》被查封,1868年涅克拉索夫与谢 德林、叶利谢耶夫合办《祖国纪事》杂志,该杂志成为70年代进步文艺的园地。 尼古拉·阿列克塞耶维奇·涅克拉索夫 1821年11月28日生于乌克兰波多里斯克省一个军官家庭,在雅罗斯拉夫尔省格列什涅沃村的庄园度过童年。 涅克拉索夫的诗歌紧密结合俄国的解放运动,充满爱国精神和公民责任感, 许多诗篇忠实描绘了贫苦下层人民和俄罗斯农民的生活和情感, 同时以平易口语化的语言开创了“平民百姓”的诗风,他被称为“人民诗人”, 他的创作对俄罗斯诗歌以及苏联诗歌都产生了重大影响。
“人民诗人”
长诗《货郎》《谁在俄罗斯能过好日子》
奥斯特洛夫斯基(1823
亚历山大·尼古拉·阿列克谢耶维奇·奥斯特洛夫斯基
“俄国戏剧之父”
著名戏剧《大雷雨》
5幕悲剧。写于1859年俄国反农奴制斗争处于高潮时期, 作者通过一个家庭生活的悲剧,揭露了封建农奴制度和宗法家长制的黑暗。 女主人公卡杰林娜天真善良,但自从嫁给卡巴诺夫之后脸上便失去了笑容,因为婆婆整天对她进行辱骂,还在儿子面前数落她。卡巴诺夫对凶神恶煞般的母亲唯命是从,满足于在酒杯中寻找慰藉。孤苦无援的卡杰林娜常常独自跑到伏尔加河畔痛哭。在河边,她遇到了同样常受到长辈无理谩骂的青年鲍里斯,两人同病相怜,从互相安慰发展到相亲相爱。由于畏惧上帝的惩罚,卡杰林娜主动向婆婆与丈夫坦白,换来的是一顿毒打。当鲍里斯也拒绝帮助她时,卡杰林娜剩下的只有投河一条出路。最后,当一位老人抱着她的尸体,对卡巴诺夫之流发出愤怒谴责时,全剧的主题得到了高度升华 《大雷雨》里卡杰林娜是19世纪俄国戏剧中最美丽动人的悲剧女性形象。19世纪俄国革命民主主义评论家杜勃罗留波夫曾高度评价卡杰林娜这一形象的思想艺术价值,称她是“黑暗王国里的一线光明”
七八十年代
俄国批判现实主义的顶峰
尔蒂科夫·谢德林(1826-1889)
长篇讽刺小说《一个城市的历史》和《戈洛夫廖夫老爷们》/....老爷一家
列夫’托尔斯泰(1828年-1910年)
列夫·尼古拉耶维奇·托尔斯泰 19世纪中期俄国批判现实主义作家、思想家,哲学家 列夫托尔斯泰和巴尔扎克,并称现实主义文学中两座最高的峰峦。 “俄国革命的镜子”
长篇小说《战争与和平》(是60年代作品)《安娜·卡列尼娜》《复活》
《安娜·卡列尼娜》作品讲述了贵族妇女安娜追求爱情幸福,却在卡列宁的虚伪、渥伦斯基的冷漠和自私面前碰得头破血流,最终落得卧轨自杀、陈尸车站的下场。 作品主要通过安娜-卡列宁-沃伦斯基线索展示了封建主义家庭关系的瓦解和道德的沦丧,同时通过另一条列文-吉提线索描绘出资本主义势力侵入农村后,地主经济面临危机的情景,揭示出作者执着地探求出路的痛苦心情,这两条平行的线索和一条链接性次要线索结构而成,整体上反映了农奴制度改革后经济生活上的矛盾现象。 语录:幸福的家庭有同样的幸福,而不幸的家庭则各有各的不幸。 《复活》该书取材于一件真实事件,主要描写男主人公聂赫留朵夫引诱姑妈家女仆玛丝洛娃,使她怀孕并被赶出家门。后来,她沦为妓女,因被指控谋财害命而受审判。男主人公以陪审员的身份出庭,见到从前被他引诱的女人,深受良心谴责。他为她奔走伸冤,并请求同她结婚,以赎回自己的罪过。上诉失败后,他陪她流放西伯利亚。他的行为感动了她,使她重新爱他。但为了不损害他的名誉和地位,她最终没有和他结婚而同一个革命者结为伉俪。 [ 《复活》是托尔斯泰最后一部长篇小说,是作家一生探索和思想的总结,被誉为俄国批判现实主义发展的高峰。小说通过玛丝洛娃的苦难遭遇和聂赫留朵夫的上诉经过,广泛而深刻地抨击了法庭、监狱、官僚机关的腐败、黑暗,揭露了封建统治阶级骄奢淫逸的生活和反动官吏的残暴昏庸、毫无人性,撕下了官办教会的伪善面纱,反映了农村的破产和农民的极端贫困,勾画了一幅已经走到崩溃边缘的农奴制俄国的社会图画。 《战争与和平》该作属于世界十大名著之一,以1812年的卫国战争为中心,鲍尔康斯、别祖霍夫等贵族的经历为主线,在战争与和平的交替描写中把众多的事件和人物串联起来。
短篇小说《穷人》
《穷人》集中描写了在一个浪涌风吼的夜晚,渔夫妻子桑娜在等候亲人归来时,出于善良和同情收留了邻居的两个孤儿,待渔夫归来,正和她的想法一致,作品精细地剖析了渔夫妻子桑娜的心理矛盾发展过程,表现出渔人夫妇宁可自已吃苦,克服困难,也要帮助邻居的高尚品质。
陀思妥耶夫斯基(1821年-1881年)
与列夫·托尔斯泰、屠格涅夫并称为俄罗斯文学“三巨头”
《罪与罚》《白痴》《卡拉马佐夫兄弟》《群魔》(又译《鬼》)
1846年发表第一部长篇小说《穷人》,受到高度评价。1848年发表中篇小说《白夜》。1849年因参加反农奴制活动而被流放到西伯利亚,在此期间发表有长篇小说《被侮辱和被损害的》、《罪与罚》、《白痴》、《群魔》、《卡拉马佐夫兄弟》等作品 《罪与罚》是俄国作家陀思妥耶夫斯基创作的长篇小说,也是其代表作。 小说描写穷大学生拉斯柯尔尼科夫受无政府主义思想毒害,认为自己是个超人,可以为所欲为。为生计所迫,他杀死放高利贷的老太婆阿廖娜和她的无辜妹妹丽扎韦塔,制造了一起震惊全俄的凶杀案。经历了一场内心痛苦的忏悔后,他最终在基督徒索尼娅姑娘的规劝下,投案自首,被判流放西伯利亚。作品着重刻画主人公犯罪后的心理变化,揭示俄国下层人民的苦难生活。
契诃夫(1860年-1904年)
安东·巴甫洛维奇·契诃夫
俄罗斯世界级短篇小说巨匠
俄国契诃夫,法国莫泊桑,美国欧·亨利并称为“世界三大短篇小说家”
“短篇三部曲”:《醋栗》《套中人》《有关爱琴的故事》 《小公务员之死》《变色龙》《草原》《凡卡》
短篇小说集《莫特利故事》,其中就包括著名的《苦恼》、《凡卡》
喜剧《论烟草的危害》《海鸥》《蠢货》; 四幕剧《万尼亚舅舅》; 悲喜剧《樱桃园》
四幕喜剧《樱桃园》剧本写于1902年至1903年。契诃夫德最后一部剧作。 该故事讲述的是加耶夫、郎涅夫斯卡雅兄妹被迫出卖祖传的樱桃园的故事。从前曾做过郎涅夫斯卡雅的仆人、父亲是樱桃园庄园农奴的罗巴辛,现在却摇身一变成为商人、企业主和暴发户. 加耶夫和郎涅夫斯卡雅兄妹出身于是俄罗斯贵族家庭,继承一个祖传的樱桃园。 加耶夫是个好吃懒做、游手好闲、缺乏生活能力的“败家子”,由于不会经营,不久便欠下了大笔债务。 郎涅夫斯卡雅从巴黎乔迁故居之后,依然贪慕虚荣,沉醉在享受之中。 该剧围绕着“樱桃园的易主与消失”这个核心,写出了贵族退出历史舞台的必然性和新兴资产阶级的兴起,《樱桃园》以细腻的笔触集中地描写了19世纪末20世纪初俄国资本主义迅速发展,贵族庄园彻底崩溃的情景
中篇小说:《草原》《没有意思的故事》《第六病室》
美国
南北战争之前的关于废奴的争论
南北战争,即黑奴解放战争,又称美国内战,是在19世纪60年代进行的。 是北方美利坚合众国和南方美利坚联盟国之间进行的一次战争。 战争之初,北方为了维护国家统一而战,后来演变为一场消灭奴隶制的革命战争,最终以北方联邦胜利告终。
比切.斯托夫人(1811年-1896年)
废奴作家中最杰出的一位
《汤姆叔叔的小屋》
以前翻译为《黑奴吁天录》 作品通过主人公老黑奴汤姆和其他奴隶的命运声讨了南部蓄奴制的罪恶。 小说广泛地描写美国南部各处奴隶主对黑奴的残酷压迫、剥削,刻画了形形色色奴隶主的嘴脸, 既有伪善的谢比尔,也有凶相毕露的勒格里。 小说也描写了不同类型的奴隶形象,既有笃信基督屈从于命运的汤姆,也有挺身向奴隶制作斗争的乔治。 小说一问世,在国内外引起极大的重视和反响。林肯总统在接见斯托夫人时,曾称她为“写了一部书,酿成一场大战的小妇人”。
希尔德烈斯(1807——1865)
长篇小说《白奴》
美国作家,历史学家。曾学法律,当过律师。 1836年发表长篇小说《白奴》,描写黑人在南方种植园主残酷压迫下的苦难生活和他们的反抗,抨击种族歧视和奴隶制度,流传很广。 还写有《美国史》六卷、《美国的专治》、《政治理论》等书。
60年代
马克吐温(1835年-1910年)
被誉为“文学中的林肯”美国批判现实主义文学的奠基人
原名萨缪尔·兰亨·克莱门,出生于美国密苏里州,作家、演说家 。40年的创作生涯,写出了十多部长篇小说、几十部短篇小说及其他体裁的大量作品, 代表作有《竞选州长》《百万英镑》《镀金时代》《王子与贫儿》等。 《哈克贝利·费恩历险记》是他最优秀的作品,曾被美国小说家海明威誉为是“第一部真正的美国文学”。 2006年被《大西洋月刊》评为影响美国的100位人物第16名。
《哈克贝利·费恩历险记》和《汤姆·索亚历险记》
《汤姆·索亚历险记》汤姆幼年丧母,由姨妈收养。聪明顽皮的汤姆受不了姨妈和学校老师的管束,常常逃学闯祸。一天深夜,他与好朋友哈克贝利·费恩到墓地玩耍,无意中目睹了一起凶杀案的发生。因为害怕被凶手发现他们知道这件事,汤姆、哈克贝利带着另一个小伙伴一起逃到一座荒岛上做起了“海盗”,弄得家里人以为他们被淹死了,结果他们却出现在了自己的“葬礼”上。经过激烈的思想斗争,汤姆终于勇敢地站出来,指证了凶手。不久之后,在一次野餐活动中,他与他心爱的姑娘贝琪在一个岩洞里迷了路,整整三天三夜饥寒交迫,面临着死亡的威胁。后来终于成功脱险,和好友哈克一起找到了凶手埋藏的宝藏。 《哈克贝利。费恩历险记》故事的主人公是在《汤姆·索亚历险记》中就跟读者见面的哈克贝利·费恩。哈克贝利是一个聪明、善良、勇敢的白人少年。他为了追求自由的生活,逃亡到密西西比河上。在逃亡途中,他遇到了黑奴吉姆。吉姆是一个勤劳朴实、热情诚实、忠心耿耿的黑奴,他为了逃脱再次被主人卖掉的命运,从主人家中出逃。两个人历经种种奇遇。 这部小说从思想到技巧都有许多创新。小说赞扬了男孩哈克贝利的机智和善良,谴责了宗教的虚伪和信徒的愚昧,同时,塑造了一位富有尊严的黑奴形象。
小说《竞选州长》《百万英镑》《镀金时代》《王子与贫儿》《败坏了哈德莱堡的人》
亨利詹姆斯(1843年-1916年)
父亲是个有名的哲学家和神学家。哥哥威廉·詹姆斯是美国第一位心理学家,写下《实用主义》 首创意识流理论。亨利在纽约市曼哈顿区度过了童年,十二岁时跟父母去了欧洲,在日内瓦和波恩等地上中学。 1862年至1864年,他入哈佛大学念法律时,认识了豪威尔斯,两人成了终身好友。 他开始在《大西洋月刊》、《国家》和《北美评论》等报刊上发表小说和评论。
美国小说家,文学批评家,剧作家和散文家
《一位女士的画像》《苔瑟·米勒》《鸽翼》《使节》《金碗》
作品以细致心理分析著称
欧亨利(1862-1910年)
美国现代短篇小说之父、世界三大短篇小说大师之一
其创作题材以美国大城市的生活为主,聚焦大城市中的小人物形象, 构思新颖,语言诙谐,结局常常出人意外(即“欧·亨利式结尾”)。
《麦琪的礼物》《最后一片叶子》《警察和赞美诗》《二十年后》
唯一长篇《白菜与皇帝》
19世纪后期
杰克伦敦(1876-1916年)
:从男性主导的叙事向女性主导的叙事过渡,而贯穿其中的则是伦敦对生命的永恒的热爱以及对生命意义的无尽的探索与追求。
中篇小说《野性的呼唤》《热爱生命》《白牙》
长篇小说《海狼》《铁蹄》和伪自传《马丁·伊登》
东欧北欧
东欧
欧洲东部指由波罗的海东岸至黑海东岸一线向东达乌拉尔山脉的欧洲东部。 包括罗马尼亚、俄罗斯、乌克兰、波兰、匈牙利,爱沙尼亚、拉脱维亚、立陶宛、白俄罗斯摩尔多瓦等数个国家。另外前南斯拉夫六家(塞尔维亚、克罗地亚、斯洛文尼亚、波黑、黑山、马其顿)和阿尔巴尼亚有时也被视为东欧国家。
波兰
亨利克·显克微支(1846年—1916年)
三部曲:《火与剑》、《洪流》《渥洛杜耶夫斯基先生》
《十字军骑士》主要叙述年轻的主人公兹皮希科为维护民族尊严,发誓要拔下十字军骑士的头目、骄模不可一世的里赫顿斯坦头上的孔雀毛冠饰,后遭到十字军种种迫害,幸亏心地善良的达奴莎姑娘及时挽救,他才得以摆脱厄运。 故事述说十字军骑士团的侵略罪行导致1410年的格隆瓦尔德大战,描绘了波兰人民和立陶宛人民在这场大战中取得的历史性辉煌胜利
《十字军骑士》《你往何处去》《在沙漠与荒野中》
历史小说《你往何处去》 通过罗马青年贵族维尼裘斯和信奉基督教的少女黎吉亚之间悲欢离合的爱情故事, 反映了暴君尼禄统治时期异教的罗马与基督教之间的斗争,这部小说为显克微支赢得了1905年诺贝尔文学奖。 反映的是公元一世纪五六十年代罗马帝国动乱生活的真实场景,包括两条线索,一条是以尼禄为首的罗马暴政对以基督教徒为代表的奴隶们的残酷迫害以及尼禄同元老重臣之间的矛盾。小说对尼禄的形象作了淋漓尽致的刻画,这个残酷多疑的暴君双手沾满了人民的鲜血,他的母亲、妻子和老师塞内加都分别惨死在他的手下,就连他的宠臣裴特洛纽斯,虽然好几次躲过厄运,最后由于奸臣的挑唆,也没能逃出他的魔爪。尼禄的命令就是圣旨,他为了欣赏大火的景象,竟下令焚毁罗马城,事后又把罪责强加于基督教徒身上,派人大肆逮捕他们,并把这些无辜的替罪羊送到竞技场,有的任凭猛兽撕扯、啃噬,有的被他钉在十字架上示众,还有的被迫穿上浇了沥青的紧身衣,给绑在“火刑柱”上活活烧死。最惊心动魄、惨不忍睹的是竞技场表演的压轴戏———凶蛮的野牛残杀手无寸铁的少女黎吉亚......一场场、一幕幕,无不扣人心弦,使人不忍掩卷。 与这种血腥场面形成鲜明对照的是皇族维尼裘斯与人质黎吉亚姑娘的爱情纠葛以及由此而渲染的基督教善良、仁慈、忍耐、宽容的美德,这也是小说中的第二条线索。维尼裘斯是一名罗马帝国的青年将领,他最初只是被黎吉亚的美色所迷恋,想把她抢过来当情妇,结果没有成功,带去的打手白白送死,自己也被黎吉亚的保护人折断了臂膀,险些丧命。善良的黎吉亚不但救了他的命,还照顾他养好了伤。黎吉亚以德报怨的高尚品德感化了维尼裘斯,这个充满异教思想的奴隶主终于“改邪归正”,站到了虔信基督教的黎吉亚一边。 其他两部同样精彩的古罗马小说《斯巴达克思》、《庞贝城的末日》
主要在十九世纪中期创作
密茨凯维奇( 1798~1855)
主要在十九世纪中期创作
前期有《青春颂》,之后还有《先人祭》三部曲
《先人祭》三部曲,其中第三部主要写反抗沙俄入侵,最为出名
在十九世纪后半叶创作
前期赞扬资本主义的进取精神,后来又《旅美书简》和其他一组短篇小说,写波兰移民在美国的悲惨遭遇,80年代转向历史题材
匈牙利
裴多菲(1823年-1849年)
《酒徒》《使徒》《自由与爱情》《雅诺什勇士》《民族之歌》《反对国王》
1.鲁迅先生在《为了忘却的纪念》一文中,曾引用了裴多菲《自由与爱情》的一首诗:“生命诚可贵,爱情价更高;若为自由故,二者皆可抛! 2.《雅诺什勇士》(一译《勇敢的约翰》)和《使徒》,对匈牙利文学的发展具有重大影响,他的政论文章揭露了敌人,鼓舞了人民 3.长篇叙事诗《使徒》才是其创作高峰的代表,写了革命者锡尔维斯特的壮烈悲剧。
北欧
北欧是政治地理名词,特指北欧理事会的五个主权国家:丹麦、瑞典、挪威、芬兰、冰岛。外加实行内部自治的法罗群岛
丹麦
安徒生(1805年-1875年)
汉斯·克里斯汀·安徒生(1805年-1875年)
“世界儿童文学的太阳”“现代童话之父
长篇小说《即兴诗人》
童话《拇指姑娘》、《卖火柴的小女孩》、《丑小鸭》、《海的女儿》
安徒生生前获得皇家致敬,被称赞为“给全欧洲的一代孩子带来了欢乐”。他的童话作品被翻译为150多种语言,在全球出版。它的童话极富社会批判性,立足于贫富悬殊的社会现实,但是又不失优美和想象力。
格奥尔格·勃兰兑斯(1842—1927)
文学评论家,文学史家
《十九世纪文学主流》
这部巨著共6卷,即《流亡文学》《德国的浪漫派》《法国的反动》《英国的自然主义》《法国浪漫派》和《青年德意志》,评论了拿破仑称帝前后到1848年法、德、英6个主要文学流派的作家, 如史雷格尔兄弟、霍夫曼、夏多布里昂、拉马丁、雨果、拜伦、乔治·桑、巴尔扎克、斯丹达尔(司汤达)、梅里美、海涅、维尔特等。 巨著基本上运用泰纳的种族、环境、时代三因素决定论来研究文学发展史,同时也注重作家的生平和心理状态。 1890年出版,轰动了丹麦思想界,也受到教会的猛烈攻击。作者被迫到柏林寄居7年
《波兰印象记》《俄国印象记》
名人传记:《莎士比亚》、《歌德》、《伏尔泰》、《凯撒》、《米开朗基罗》
瑞典
斯特林堡(1849年-1912年)
斯特林堡在其他社会问题上是激进的,但在妇女解放问题上却是保守的。 他的短篇小说集《结婚集》第一集对易卜生的《玩偶之家》持嘲笑态度,而且因其中一段关于圣餐的描述受到法庭控告。他虽然被判处无罪,但精神上所受的打击却十分沉重。 1886年写的《结婚集》第二集、用法文写的长篇小说《狂人辩词》(1887~1888)以及剧本《父亲》(1887),都明显表现出他对妇女的歧视。 斯特林堡一生共写过60多个剧本,大量的小说、诗歌和关于语言研究的著作,留下书信7,000余封。他的语言研究对瑞典文学和语言的发展也作出了重大贡献。
瑞典现代文学的奠基人、瑞典的国宝、世界现代戏剧之父
小说《半张纸》《葬仪》
《半张纸》以一千五百字的简短篇幅,用十来个电话号码展示一幅幅生活画面, 表现主人公一生中充满悲欢离合的两年,说明在资本主义社会里小人物无法掌握自己的命运,选材别致,构思新颖。 《葬仪》借两个旁观者的口叙述了一个善良小人物的不幸一生。小说纯用白描手法,不加渲染,不幸者的遭遇却刻划得细致入微,对旧时代吃人的等级观念作了尖锐批判。
长篇小说《红房子》
剧本《父亲》《死的舞蹈/死亡的舞蹈》《朱丽小姐》《伴侣》
自传体长篇小说《女仆的儿子》
挪威
易卜生1828年-1906年)
亨利克·约翰·易卜生,挪威戏剧家、诗人 据说,易卜生是继莎士比亚之后在世界上被上演最多的剧作家
现代现实主义戏剧的创始人
《玩偶之家》(1879),又译《娜拉》或《傀儡家庭》
女主人公娜拉伪造父亲的签字向人借钱,为丈夫海尔茂医病。丈夫了解原委后,生怕因此影响自己的名誉地位,怒斥妻子下贱无耻。当债主在娜拉的女友感化下主动退回借据时,海尔茂又对妻子装出一副笑脸。娜拉看透了丈夫的自私和夫妻间的不平等,不甘心做丈夫的玩偶,愤然出走。 形象生动地批判了资产阶级的市侩气和虚伪,揭露了男权社会对妇女的压迫。
鲁迅评价娜拉出走
1923年,鲁迅在北京女子高等师范学校做了著名的《娜拉走后怎样》的讲演,他在中国现实问题的基础上,提出了这个易卜生未曾解答的问题,并一语道破残酷的现实: 由于缺乏独立的经济地位,娜拉出走以后“或者也实在只有两条路:不是堕落,就是回来”。同时警醒大家,“自由固不是钱所能买到的,但能够为钱而卖掉。” 鲁迅认为,妇女只有获得了与男人相等的经济权和社会势力才能真正得解放。而且这两样还只是必要不充分条件,这是一条需要“深沉的韧性的战斗”的道路。 鲁迅的创作也是向社会发出一种声音,向社会主流说不,告诉人们怎么从这种主流生活方式和态度中解脱出来,活出自己的意义。 《伤逝》形象地展示了经济基础对于妇女解放、婚姻自由的决定作用,给一味乐观于娜拉潇洒出走的人一记当头棒喝。
《人民公敌》
讲述的是一个温泉浴场的污染调查事件,当主人公斯多克芒医生和当市长的哥哥和站在各自的立场,对于良知、欲望和民意展开博弈 那位坚持揭露有毒水质污染环境真相,而被竭力掩饰真相、制造虚假繁荣的官员、绅士们宣布为“人民公敌”的人物——斯多克芒医生,在舞台上大声说:“难道我就心甘情愿地让舆论、让这些多数派和这些牛鬼蛇神把我打败吗?对不起,办不到!”“靠着欺骗过日子的人都应该像害虫似的被消灭干净!”
《培尔金特》
一个富于幻想、终日懒散生活的青年培尔·金特流浪闯世界的经历。培尔·金特遇到过妖魔,后来又贩卖黑奴发财致富,干了不少坏事,最终破产潦倒,回到了家乡。《培尔·金特》公演时,观众看到戏临近结尾,舞台上的培尔·金特在剥一只洋葱,他剥去一层又一层,剥完了所有的皮,什么也没有找到。易卜生通过这个具有强烈象征性的情节,突出了全剧的哲理:自私、专横地向生活索取的人,最终是一无所有。
比昂斯滕·比昂松(1832~1910)
挪威戏剧家、诗人、小说家
剧作《皇帝》《挑战的手套》《破产》
1903年作品《挑战的手套》获诺贝尔文学奖。获奖理由: “他以诗人鲜活的灵感和难得的赤子之心,把作品写得雍容、华丽而又缤纷”。 《破产》(1874)这是比昂松最着名的社会问题剧之一。剧本所反映的是商品社会中常见的现象。主人公钱尔德是挪威一家啤酒厂厂主,同时又是一个投机金融家。由于经营不当,他正面临着破产的厄运。
诗集《诗与歌》
主题
九 早期无产阶级文学
在无产阶级革命运动中产生,它随着无产阶级的成长和工人运动的发展,在马克思主义指引下,在革命导师亲手培育,和无产阶级正确领导下,在同资产阶级文学和修正主义路线斗争中不断发展壮大. 无产阶级文学是人类文学史上最先进,最革命的文学,是无产阶级进行阶级斗争和路线 斗争的有力武器,是为推翻资产阶级和一切剥削阶级,建立和巩固无产阶级专政服务的.
法国
欧仁·鲍狄埃(1816年 - 1887年)
法国的革命家,法国工人诗人,巴黎公社的主要领导人之一
《国际歌》《铁匠的梦》《起义者》
前苏联
苏维埃社会主义共和国联盟 1917年11月7日(俄历10月25日)十月社会主义革命, 建立世界上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政权——俄罗斯苏维埃联邦社会主义共和国; 1922年12月30日,俄罗斯联邦、乌克兰、白俄罗斯、南高加索联邦组成苏维埃社会主义共和国联盟(后增到15个加盟共和国); 1991年12月21日俄罗斯等十一国签署《阿拉木图宣言》,标志苏联完全解体; 1991年12月26日,苏联正式解体; 列宁时期:十月革命、苏维埃政权、战时共产主义、新经济政策、 斯大林时期:五年计划、大清洗、苏芬战争、苏德战争、卫国战争、冷战、社会主义阵营 二战时期: 赫鲁晓夫时期:苏共二十大、东德六一七事件、波兹南事件、赫鲁晓夫改革、匈牙利十月事件、修正主义、古巴导弹危机 勃列日涅夫时期:布拉格之春、军备竞赛、阿富汗战争、莫斯科奥运会 老人治国时期(安德罗波夫时期、契尔年科时期) 戈尔巴乔夫时期:新思维、东欧剧变、中苏关系正常化、苏联解体
玛克西姆·高尔基(1868年-1936年)
真名:阿列克谢·马克西莫维奇·彼什科夫高尔基·马克西姆(意为最大的痛苦)这个笔名 前苏联作家、诗人、政论家,其作品有《海燕》《童年三部曲》等。 其1884年参加民粹党小组;1905年加入俄国社会民主工党;1913年主持《真理报》的文艺专栏;1921年10月,由于疾病和与布尔什维克政权的分歧,高尔基出国疗养;1934年当选为作协主席;1936年6月18日,68岁的高尔基因病去世。
《海燕》《母亲》《阿尔塔莫诺夫家的事业》 《童年三部曲》《敌人》 长篇小说《克里姆·萨姆金的一生》
剧本《敌人》和同年创作的长篇小说《母亲》标志着其创作达到了新的高峰。《母亲》在世界文学史上具有划时代的意义。这两部作品同为俄国无产阶级文学的奠基作。 散文诗《海燕之歌》(后更名《海燕》),塑造了象征大智大勇革命者搏风击浪的勇敢的海燕形象,预告革命风暴即将到来,鼓舞人们去迎接伟大的战斗,这是一篇无产阶级革命战斗的檄文与颂歌,受到列宁的热情称赞。 自传体三部曲,长篇小说《童年》《在人间》《我的大学》 长篇小说 《阿尔塔莫诺夫家的事业》《母亲》 《夏天》 长篇小说《克里姆·萨姆金的一生》写了十月革命前俄国社会40年的历史变迁,以一个个人主义知识分子为中心人物反映出革命力量的壮大。《克里姆·萨姆金的一生》中人物众多,时代气息浓郁,社会场景广阔,被称为革命前俄国社会生活的百科全书。同时,小说艺术构思大气,表现手法多样,现实主义和非现实主义手法交替使用,体现了高尔基晚年的创作风格“俄罗斯精神生活的编年史” 《童年》该作讲述了阿廖沙(高尔基的乳名)三岁到十岁这一时期的童年生活,生动地再现了19世纪七八十年代俄罗斯帝国下层人民的生活状况,写出了高尔基对苦难的认识,对社会人生的独特见解,字里行间涌动着一股生生不息的热望与坚强。
马雅可夫斯基(1893年-1930年)
苏联诗人、剧作家
《列宁》《宗教滑稽剧》
《列宁》描写了列宁的光辉一生和群众对列宁的深厚感情 历史性史诗、长诗 《宗教滑稽剧》是苏联第一部具有高度思想艺术水平的戏剧作品,他的喜剧讽刺了小市民及揭露了官僚主义。
奥斯特洛夫斯基(1904年-1936年)
尼古拉·阿列克谢耶维奇·奥斯特洛夫斯基
《柯察金的幸福》《暴风雨所诞生的》《钢铁是怎样炼成的》
法捷耶夫(1901年-1956年)
亚历山大·亚历山大罗维奇·法捷耶夫
《逆流》《毁灭》《青年近卫军》
以描绘俄国内战的《毁灭》和卫国战争中的地下抵抗运动的《青年近卫军》知名,曾长期担任苏联作家协会总书记。
米哈依尔·肖洛霍夫( 1905-1984)
苏共中央委员、苏联最高苏维埃代表、科学院院士、苏联作家协会理事
“社会主义劳动英雄
《静静的顿河》
1965年他的作品《静静的顿河》获得了诺贝尔文学奖。二十年代末,我国新文学奠基人鲁迅首先注意到肖洛霍夫的作品。1931年《静静的顿河》中译本作为鲁迅编辑的“现代文艺丛书”之一,由上海神州国光社出版。从此,肖洛霍夫的作品几乎每发表一部,都很快介绍到中国来,尤其是《一个人的遭遇》在《真理报》上刚一刊出,当月就译成了中文,而且有两个不同的译本,先后在《解放军文艺》和《译文》上发表。这在中国翻译史上是难寻之事。 展示了1912到1922年间,俄国社会的独特群体——顿河地区哥萨克人在第一次世界大战、二月革命和十月革命以及国内战争中的苦难历程。主人公格里高利,是生长在顿河岸边的哥萨克,他动摇于妻子娜塔莉亚与情人阿克西妮亚之间,徘徊于革命与反革命之间,他既是英雄,又是受难者,他有着哥萨克的一切美好品质——勇敢、正直、不畏强暴,而同时,格里高利身上又带有哥萨克的种种偏见和局限,在历史急变的关头,他徘徊于生活的十字路口。作者用悲剧手段,塑造了一个个性鲜明的男子汉形象,从格里高利身上,读者能感觉出作者对人的尊重。
长篇小说《被开垦的处女地》
又称《新垦地》
阿·托尔斯泰(1882年—1945年)
全名:阿列克谢·尼古拉耶维奇·托尔斯泰 是一位跨越了沙俄和苏联两个历史时期的俄罗斯作家
俄罗斯文学的语言大师
《苦难的历程》
《苦难历程》三部曲:《两姐妹》《一九一八年》(1928)《阴暗的早晨》 是阿·托尔斯泰的代表作,从构思到完成,历时20载。 三部曲的第一部《两姊妹》侧重描写的是主人公个人的命运,反映的是个人对时代的感受,带有“家庭生活”小说的特点。第一次世界大战前夕到十月革命前夕的俄国社会动荡不安,但是作为俄国资产阶级知识分子典型的4个主人公却都沉湎于个人的爱情而置身于社会斗争之外,生活十分空虚。 小说第二部《一九一八年》则开始转向了史诗式的描写。作者在国内战争的巨大历史画面上展示人物的命运。在暴风骤雨的年代里,4个主人公的个人生活都遇到了不幸,但在斗争中有的找到了革命的真理,有的仍在进行艰苦的探索。 小说最后一部《阴暗的早晨》在同样广阔的背景上描写了1919年前后苏联人民抗击外国干涉者和白匪军的英勇斗争,4个主人公也在经历了洗炼之后,先后走向了革命。他们在莫斯科重逢,并一起倾听了列宁关于电气化计划的报告。小说预示着“阴暗的早晨”以后将迎来幸福的、阳光明媚的白天。 小说书名取自俄国古经《圣母的苦难的历程》,点出了这部史诗的主题:通过卡嘉、达莎和她们所爱的人捷列金和罗欣所经历的彷徨、苦闷、探索、追求,最后走向革命的苦难历程,揭示了知识分子只有与苏维埃俄罗斯相结合才会有出路和幸福的真理
长篇小说《彼得大帝》
主要描写彼得大帝一生的业绩及其对俄国的贡献,展现了俄国十七世纪末十八世纪初宏伟壮阔的生活图景和历史事件。
帕斯捷尔纳克(1890—1960)
鲍利斯·列奥尼多维奇·帕斯捷尔纳克,苏联作家、诗人、翻译家
《日瓦戈医生》
1957年,发表《日瓦戈医生》,并获得1958年诺贝尔文学奖,后因受到苏联文坛的猛烈攻击,被迫拒绝诺贝尔奖。 [1] 1960年5月30日,帕斯捷尔纳克在莫斯科郊外彼列杰尔金诺寓所中逝世。1982年起,苏联开始逐步为帕斯捷尔纳克恢复名誉。 这部小说所描绘的主人公,最初是个“憧憬革命”的“高尚青年”,但十月革命后他哀叹“整个人类的生活方式遭到了破坏和毁灭”,他备尝艰辛,最后倒毙街头。该书在苏联国内未能发表,而在意大利首先出版发行,继而在西方广为传播。它被西方利用来攻击十月革命和社会主义制度,苏联对此反应强烈,作家协会将帕斯捷尔纳克开除,只是在他作了检讨并拒往受奖之后才恢复其会籍。对此,肖洛霍夫曾发表谈话,说“《日瓦戈医生》无疑是反苏的,把一个人开除出作家协会并不是在经济上使他为难,而是要激发他的天良。”
诗集《云雾中的双子座星》、《生活是我的姐妹》
19、20世纪
英国
托马斯·哈代(1840年-1928年)
1910年,哈代获得英国文学成就奖。 哈代是横跨两个世纪的作家,早期和中期的创作以小说为主,继承和发扬了维多利亚时代的文学传统;晚年以其诗歌开拓了英国20世纪的文学。 哈代创作诗8集,共918首,此外,还有许多以“威塞克斯故事”为总名的中短篇小说,以及长篇史诗剧《列王》。
《德伯家的苔丝》、《无名的裘德》、《还乡》和《卡斯特桥市长》
悲剧故事《德伯家的苔丝》和《无名的裘德》最为杰出。 前者写贫苦美丽的挤奶女工苔丝因年轻无知而失身于富家恶少亚雷·德伯,受尽精神上和物质上的煎熬,最后失去自己真心爱恋的安玑·克莱,悲愤绝望之中,杀死亚雷,坦然走上绞架。 后一部小说写贫苦善良的孤儿裘德·范立奋发自学欲赴高等学府深造,但无入门之道。他与志趣相投的表妹淑·布莱德赫双双摆脱法定配偶而自由结合,但为社会所排斥,流浪街头,最后家破人亡。《无名的裘德》中因为讲述男女主角是表亲的婚恋,导致哈代受到舆论攻击,自此哈代不再写作小说。 晚年主要作品有三卷诗剧《列王》
D·H·劳伦斯(1885年- 1930年)
戴维·赫伯特·劳伦斯
《儿子与情人》《虹》《恋爱中的女人》《查泰莱夫人的情人》
由于劳伦斯创作基本仍属于现实主义范畴,书中对情感和性爱的描绘显得非常直白,毫不隐讳。这在他所处的时代中是很罕见的。《虹》就曾因为其中包含的女同性恋情节而一度被禁,而一位出版商则声称:“《儿子与情人》是我读过的最淫秽的一本书”。 《查泰莱夫人的情人》曾经在英国引发了一场重大的淫秽丑闻。由于书中对性爱露骨的描写(或许也因为“情人”是来自于工人阶级),英国法院甚至以“猥亵罪”为名立案审查。然而其出版机构“企鹅图书”最终赢得了这场官司 劳伦斯创作探讨的主题是人与社会、人与自然、人与人、男人与女人之间的关系,但泼墨最多的还是男人与女人之间的关系,在描写男女两性关系方面,劳伦斯用突破禁区,大胆地触及到了“性”这个人人都拥有它、需要它却又令世人谈性色变的话题。在他的小说中,从他的长篇处女作《白孔雀》到《儿子与情人》、《虹》、《恋爱中的妇女》、《查特莱夫人的情人》,多次出现了大段大段的性爱场面的描写,劳伦斯无论是写人类的性爱,还是写动物的欲望,都与他企图在生命的底层去寻求救赎人类的途径相联系,如在《查特莱夫人的情人》里,劳伦斯不惜笔墨,淋漓尽致地描写了性爱,“旨在展示性的美及其重要性”,是对爱的讴歌和赞颂,从而对禁锢爱、压抑爱、扭曲爱、异化爱的西方工业文明进行了有力的抨击和挞伐。 《查泰莱夫人的情人》是英国作家D·H·劳伦斯创作的最后一部长篇小说,首次出版于1928年。 故事发生在第一次世界大战结束后。克利夫回到庄园,因作战受伤瘫痪,冷落了妻子康妮。她不得不忍受没有性爱的夫妻生活。春天,她在森林里遇到了庄园雇佣的林园看守人梅勒斯,她从他壮硕的躯体感受到性的诱惑,于是不顾阶级与道德禁忌,投入干柴烈火之中,重新体验到了爱的滋味。康妮一直想要个孩子,加上克利夫的默认,她有了梅勒斯的孩子。就在康妮与姐姐希尔达去法国南部地区度假时,梅勒斯的原配妻子回来了。最后,这对恋爱中的情人决定分别与各自的配偶离婚,一起开始新的生活。 《儿子与情人》是英国作家戴维·赫伯特·劳伦斯创作的一部长篇小说,是作者的半自传体作品 小说中,劳伦斯通过现实主义和心理分析的写作方法,描写了十九世纪末叶英国工业社会中下层人民的生活和特定环境下母子间和两性间的复杂、变态的心理。他强调人的原始本能,把理智作为压抑天性的因素加以摒弃,主张充分发挥人的本能。劳伦斯还对英国生活中工业化物质文明和商业精神进行了批判。
托马斯·斯特尔那斯·艾略特(1888年-1965年)
英文诗人、评论家、剧作家 。T.S艾洛特
后期象征主义文学的代表 1948获诺贝尔奖文学奖
《荒原》
《荒原》是英国诗人托马斯·艾略特创作的长诗。 《荒原》共五个章节:《死者的葬礼》《对弈》《火诫》《水里的死亡》《雷霆的话》。诗人运用大量典故,既有传说、神话,又有但丁、莎士比亚等古典文学,还有佛教、《圣经》等宗教元素,甚至还包含语言学、人类学、哲学等相关信息。这些典故不仅是诗人情感的“客观对应物”,还通过各种隐喻承担着全诗结构。 该诗歌表达了西方一代人精神上的幻灭,被认为是西方现代文学中具有划时代意义的作品。 1948年因“革新现代诗,功绩卓著的先驱”,获诺贝尔奖文学奖。
《烧毁的诺顿》 《四个四重奏》 《空心人》
美国文学批评家哈罗德·布罗姆说:“你也许跟艾略特的评论搏斗了很久,但仍然终生迷恋他最好的诗作。 《荒原》和《阿尔弗雷德·普罗弗洛克的情歌》、《一个哭泣的年轻姑娘》、《空心人》、《三圣人的旅程》等,艾略特最不朽的诗作的名单上,也许还可以再加上《小老头》和《小吉丁》。但刚才列举的5首诗是他诗歌创作最重要的成就。”
弗吉尼亚·伍尔芙(1882年1月25日-1941年3月28日) Adeline Virginia Woolf
英国女作家、文学批评家和文学理论家。 她是意识流文学的代表人物,被誉为二十世纪现代主义与女性主义的先锋,
《达洛维夫人》《到灯塔去》《 墙上的斑点》《雅各的房间》
《达洛维夫人》/达罗威夫人(Mrs. Dalloway)是由弗吉尼亚·伍尔芙在1925年发表的一部长篇意识流小说。主人公的性格特征可能来源于作者的一位朋友奥托琳·莫瑞尔(Ottoline Morrell)女士。 小说描述了主人公克拉丽莎。 达洛维在一战后英国一天的生活细节。该小说作为伍尔芙的代表作之一,被时代杂志评为1923-2005百部最佳英文小说之一。
爱尔兰
威廉·巴特勒·叶芝(1865年~1939年)
亦译“叶慈”、“耶茨”,爱尔兰诗人、剧作家和散文家,著名的神秘主义者,是“爱尔兰文艺复兴运动”的领袖,也是艾比剧院(Abbey Theatre)的创建者之一。 叶芝的诗受浪漫主义、唯美主义、神秘主义、象征主义和玄学诗的影响,演变出其独特的风格。叶芝的艺术代表着英语诗从传统到现代过渡的缩影。 叶芝早年的创作具有浪漫主义的华丽风格,善于营造梦幻般的氛围,在1893年出版的散文集《凯尔特的薄暮》,便属于此风格。 然而进入不惑之年后,在现代主义诗人艾兹拉·庞德等人的影响下,尤其是在其本人参与爱尔兰民族主义政治运动的切身经验的影响下,叶芝的创作风格发生了比较激烈的变化,更加趋近现代主义了。
爱尔兰文艺复兴运动”的领袖
《钟楼》《盘旋的楼梯》《驶向拜占庭》
叶芝曾于1923年获得诺贝尔文学奖,获奖的理由是“用鼓舞人心的诗篇,以高度的艺术形式表达了整个民族的精神风貌(inspired poetry,which in a highly artistic form that gives expression to the spirit of a whole nation)”。被诗人艾略特誉为“当代最伟大的诗人”
塞缪尔·贝克特(1906年-1989年)
他创作的领域包括戏剧、小说和诗歌,尤以戏剧成就最高,1953年凭借《等待戈多》声震文坛,成为法国文坛上的风云人物。1989年12月22日,塞缪尔·贝克特在法国巴黎逝世。
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 是荒诞派戏剧的创始人之一
《等待戈多》
《等待戈多》(En attendant Godot),又译做等待果陀,是爱尔兰剧作家塞缪尔·贝克特的两幕悲喜剧,1952年用法文发表,1953年首演。《等待戈多》 是戏剧史上真正的革新,也是第一部演出成功的荒诞派戏剧。 《等待戈多》与传统戏剧背道而驰,没有开端,没有发展,没有高潮,没有结束,力图造成一种感觉——时间无穷无尽无始无终,生活始终在无休止的等待中循环往复。 爱斯特拉冈和弗拉季米尔
法国
马塞尔.普鲁斯特(1871年-1922年)
法国意识流小说大师
《追忆逝水年华》
。1903年父亲去世,1905年母亲去世。双亲的去世促使他以文字来追寻童年,一般学者认为他是在此时构思写作《追忆逝水年华》(À la recherche du temps perdu)。 1913年年底出版了《追忆逝水年华》的第一部“去斯万家那边”(Du Côté de chez Swann),隔年又出版第二部。 《追忆似水年华》(Remembrance of Things Past)(法语A la recherche du temps perdu)这部被誉为二十世纪最重要的文学作品之一的长篇巨著,以其出色的对心灵追索的描写和卓越的意识流技巧而风靡世界,并奠定了它在当代世界文学中的地位。 《追忆似水年华》是一部与传统小说不同的长篇小说。全书以叙述者“我”为主体,将其所见所闻所思所感融合一体,既有对社会生活,人情世态的真实描写,又是一份作者自我追求,自我认识的内心经历的记录。除叙事以外,还包含有大量的感想和议论。整部作品没有中心人物,没有完整的故事,没有波澜起伏,贯穿始终的情节线索。它大体以叙述者的生活经历和内心活动为轴心,穿插描写了大量的人物事件,犹如一棵枝丫交错的大树,可以说是在一部主要小说上派生着许多独立成篇的其他小说,也可以说是一部交织着好几个主题曲的巨大交响乐。 小说中的叙述者“我”是一个家境富裕而又体弱多病的青年,从小对书画有特殊的爱好,曾经尝试过文学创作,没有成功。他经常出入巴黎的上层社会,频繁往来于各茶会,舞会,招待会及其它时髦的社交场合,并钟情于犹太富商的女儿吉尔伯特,但不久就失恋了。此外,他还到过家乡贡柏莱小住,到过海滨胜地巴培克疗养。他结识了另一位少女阿尔伯蒂,发现阿尔伯蒂原来是同性恋,便决心娶她为妻,以纠正她的所谓的“变态心理”。他把阿尔伯蒂禁闭在自己家中,阿尔伯蒂却设法逃跑,于是,他多方打听她,寻找她,后来得知阿尔伯蒂骑马摔死。在悲痛中他认识到自己的禀赋是写作,他所经历的悲欢苦乐正是文学创作的材料,只有文学创作才能把昔日失去的东西找回来。 在小说中,叙述者“我”的生活经历并不占全书的主要篇幅。这种回忆表现的东西是"自我",是人的内心世界,是人的精神生活。这种表现大量采用了"自由联想"方式,一物诱发一物,一环引出一环,形成作品意识联想自由流畅的态势,这就是意识流小说的基本特征。因此,这部小说成为意识流小说的先驱,并宣告了"意识流小说"文学流派的形成。
宣告了"意识流小说"文学流派的形成
让·保罗·萨特(1905一1980)
1964年,萨特更以他的超常举动,令世界震惊。这就是对诺贝尔文学奖的拒绝。这是历史上第一个自觉拒绝诺奖的人(之前有两人因政治原因被迫拒领) 法国作家,哲学家,社会活动专家。 19岁入巴黎高等师范学院攻读哲学,后任中学哲学教师。1933年在柏林法兰西学院哲学系学习。第二次世界大战爆发被应征入伍。1940年被德军俘虏,次年获释,后参加法国地下抵抗运动。
二十世纪最重要的哲学家之一
《存在与虚无》
是存在主义的巅峰作品,他曾获得诺贝尔文学奖。
《论想像》《自我的超越性》新戏《间隔》又译《密室》 《禁闭》
马克·李维MarcLevy,1961年10月16日生
《偷影子的人》、《如果一切重来》、 《伊斯坦布尔的假期》、《假如这是真的》(IfOnlyitWereTrue)、 《你在哪里》(WillYouBeThere)、《七日成永恒》
作者以温柔风趣的写作风格,描写了一个老是受班上同学欺负的瘦弱男孩,因为拥有一种特殊能力而强大:能“偷别人的影子”,因而能看见他人心事,听见人们心中不愿意说出口的秘密。他开始成为需要帮助者的心灵伙伴,为每个偷来的影子找到点亮生命的小小光芒,是一部唤醒童年回忆和内心梦想的温情疗愈小说。
美国
埃兹拉·庞德(1885年-1972年)
1908年移居英国。受芬诺洛萨(Fenollosa)的影响开始意想派创作。对欧美各国现代主义思潮的形成和发展都 起了相当重要的作用。
意象派的领军人物
《面具》《反击》 《献祭》《休·西尔文·毛伯莱》 《诗章》
格特鲁德·斯坦/斯泰因(1874–1946年)
又称:格特鲁德.斯泰因,她创立了一种独特的几乎有点孩子气的写作风格。这种风格影响了舍伍德·安德森和欧内斯特·海明威等作家。 她还喜欢收集“印象派”、“后印象派”以及“立体派”艺术作品,经常鼓励年轻作家和艺术家,这也使得她为人所称道。
《地理与戏剧》
作者极力传达她所谓的“持续性存在”的观点,因此作品中摒弃规范的标点使用规则,强调印象之作而非叙列陈述,还经常重复使用同一单词和短语,如“玫瑰就是玫瑰就是玫瑰就是玫瑰”。这是出自《地理与戏剧》(1922年)里的一句话,也许是她最著名的一句话。
《三种生活》
很多评论家认为《三种生活》(1909年)是她最好的作品,这部作品表达了对三位美国工人阶级妇女的同情
《毛小姐与皮女士》
中期散文诗歌《嫩芽》
弗朗西斯·斯科特·基·菲茨杰拉德(1896年-1940年)
20年代“爵士时代”的发言人 “迷惘的一代”的代表作家之一
长篇: 《人间天堂》 《夜色温柔》 《最后一个大亨》 《了不起的盖茨比》 短篇集《我愿为你而死》
《人间天堂》是美国作家菲茨杰拉德创作的长篇小说,也是其处女作。 它的问世奠定了菲茨杰拉德作为“爵士时代”的魁首和桂冠诗人的地位。奠定了他在现代美国文学史上的地位.其小说展示了大萧条时期美国上层社会“荒原时代”的精神面。在《人间天堂》中,菲茨杰拉德通过对艾莫里“幻想——追求——破灭”这一历程细致入微的描绘,“将青年人狂热追求‘美国梦’的幻想和注定要破灭的这一主题淋漓尽致地表现了出来”。 艾莫里出身于美国贵族世家,有着清秀的容貌和聪明的头脑。同年轻的作者一样,他多愁善感,充满了年轻人的幻想,想要“爬上社会的顶峰”,做个“大人物”,娶“最漂亮的姑娘”。在家庭的熏陶下,他以贵族阶层的高傲眼光来审视人生,对现实不屑一顾,与社会格格不入,终日纸醉金迷,沉酒于恋爱的玫瑰梦中。在普林斯顿大学读书期间,周围的环境更加剧了他对中产阶级价值的怀疑和反叛情绪。但这一系列盲目的反叛举动非但没给他带来幸福,反而导致了一系列不幸事件的发生。考试不及格使他失去了追求知识的信念,几起几落的罗曼蒂克式恋爱使他对爱情丧失了信心。正当他终日迷惘、哪圈在堕落的边缘之际,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了,他离开校园奔赴军营受训。战争期间,他母亲去世,同学惨死孤场。战争结束后,他返回纽约做生意,但投资失败,最后破产。此时,心爱的姑娘罗莎琳已嫁人,多年崇敬的精神导师达西神父也已病逝。艾莫里在经历了一次次的打击之后,思想发生了深刻的变化,“从追求享乐发展到虚无主义和颓废主义”。他对人生厌恶到了极点,终日借酒消愁,以寻找内心的平静。在小说的结尾,艾莫里独自一人来到普林斯顿,站在学校门口,看着这里的一草一木,不禁心潮澎湃,思绪万千,他此时才深感自己失去和缺乏的东西太多了,难以弥补。唯一能够让他聊以自慰的就是通过人生道路上的种种曲曲折折,他已对人生的价值标准有了一点自我醒悟 《了不起的盖茨比》以20世纪20年代的纽约市及长岛为背景,讲述了主人公詹姆斯·卡兹是一个贫穷的农家子弟,自幼梦想做个出人头地的大人物,经过一番努力,他终于步步高升,并更名为杰伊·盖茨比的故事。他在一个军训营里任中尉时,爱上了南方的大家闺秀黛茜·费。可是当他戴着军功勋章在战争结束后从海外归来时,黛茜已嫁给了一位来自芝加哥的、体格健壮、极为富有但举止粗鲁的纨绔子弟汤姆·布坎农,沉醉于爱情梦幻中的盖茨比艰苦创业,由一个贫穷的军官奋斗成为百万富翁。他在长岛西端买下了一幢豪华别墅,与住在东端的布坎农夫妇隔海湾相望。他的府第每晚灯火通明,成群的宾客饮酒纵乐。他唯一的愿望是希望看到分别了五年的情人黛茜,当他们重逢时,盖茨比以为时光可以倒流,重温旧梦,但久而久之,他发现黛茜远不像他梦想的人,可是这种醒悟还没多久,黛茜开车碾死了丈夫的情妇,汤姆嫁祸于盖茨比,盖茨比终于被害,黛茜居然没来送葬:叙述者尼克由此看透了上层社会有钱人的冷酷残忍和居心险恶,离开纽约,回到了中西部的故乡 盖茨比是通过不正当的方式致富的,然而他致富的目的却如此浪漫单纯,甚至举办盛大的聚会,也仅仅是为了同样单纯的目的:吸引心目中的白雪公主。而且正因为混杂在自私自利、污浊不堪的人群中,盖茨比的纯情、浪漫愈显得无比高贵、脱俗。 黛茜的本质,不真诚,欺骗,对地位和金钱的执著。至此,读者逐渐意识到,黛茜迷人的外表、声音等等都是应付世人的招数而已 尼克既是故事的参与者,同时也是故事的观察评论者和叙述者。他的观点影响着读者,实际上代表了作者本人的观点。尼克的两面性首先体现在其传统的价值取向和个人行为的现代性。仅仅是没有主动采取不诚实的态度而已 《夜色温柔》的故事发生在欧洲,但小说展现的仍是美国“爵士乐时代”的社会生活。迪克·戴弗是一个来自美国中西部的年轻有为的精神医生,在瑞士的苏黎世进行精神病的病理研究。他参与了对富家女尼尔科·沃伦的治疗,尼尔科是因百万富翁的父亲与她乱伦而患上精神病的。在治疗过程中尼科尔爱上了迪克,迪克不顾他人的劝阻娶了尼科尔。婚后,他将全部的精力花在照顾有病的妻子上,自己的事业则逐渐荒疏。尼科尔在迪克的悉心照料下慢慢康复,过上了正常的生活,而迪克却身心疲惫不堪重负日趋消沉下去。出于苦闷和无聊,迪克与一个名叫萝丝玛丽的女孩产生了爱情纠葛,而尼科尔则同阔少爷汤米寻欢作乐。最后,尼科尔同迪克离婚,嫁给汤米;迪克孓然一身返回美国,在他的家乡小镇以一个普通医生的身份行医了结余生。带有自我体验的文学作品 福克纳的意识流、复杂写作技巧以及美国南方农村的风情,菲茨杰拉德的作品更加注重对于自身生活的真实呈现、叙述有意思的故事和美国都市生活的摩登气息。
海明威(1899年-1961年)
美国记者、作家
美国“迷失的一代” 美利坚民族的精神丰碑, “新闻体”小说的创始人。 笔锋以“文坛硬汉”著称, 20世纪最著名的小说家之一。
《太阳照样升起》 《永别了,武器》 《丧钟为谁而鸣》 《老人与海》 《乞力马扎罗的雪》
1926年出版《太阳照常升起》。 1929年出版《永别了,武器》。 1940年发表《丧钟为谁而鸣》 1952年,以《老人与海》一书获得普立兹奖。 1954年,凭借《老人与海》夺得诺贝尔文学奖。 2001年,海明威的《太阳照样升起》与《永别了,武器》两部作品被美国现代图书馆列入“20世纪百大英文小说”中 加上他出色的短篇小说故事,对现代小说的贡献远远超过斯科特菲茨杰拉德的小说,可以和福克纳相比肩。 福克纳被授予诺贝尔文学奖,比海明威获得这样的承认要早几年,但他们各自小说的表现方式是如此不同,以至于后者的奖项对海明威和福克纳两者的文学地位几乎没有做什么评论。和福克纳的小说《密西西比》相比,海明威的主要著作表现出更简明的结构,语气和人物角色也显得更具叙事的特征。 《太阳照常升起》是海明威第一部重要的小说,写的是像海明威一样流落在法国的一群美国年轻人。他们在第一次世界大战后,迷失了前进的方向,战争给他们造成了生理上和心理上的巨大伤害,他们非常空虚、苦恼和忧郁。他们想有所作为,但战争使他们精神迷惘,尔虞我诈的社会又使他们非常反感,他们只能在沉沦中度日,美国作家斯坦因由此称他们为“迷惘的一代”。这部小说是海明威自己生活道路和世界观的真实写照。海明威和他所代表的一个文学流派因而也被人称为“迷惘的一代”。 《永别了,武器》1929年,长篇小说。是“迷惘的一代”文学的最好作品。小说的主人公亨利是个美国青年,他自愿来到意大利战场参战。在负伤期间,他爱上了英籍女护士凯瑟琳。亨利努力工作,但在一次撤退时被认为是擅离职守的军官而险些被枪毙。他只好跳河逃跑,并决定脱离战争。为摆脱宪兵的追捕,亨利和凯瑟琳逃到了中立国瑞士。在那里,他们度过了一段幸福而宁静的生活。但不久,凯瑟琳死于难产,婴儿也窒息而亡。亨利一个人被孤独地留在世界上,他悲痛欲绝,欲哭无泪。小说在战争的背景下描写了享利和凯瑟琳的爱情,深刻地指出了他们的幸福和爱情是被战争推向毁灭的深渊的。 第二次世界大战中,海明威以记者身分活跃在欧、亚战场。1941年海明威曾来中国采访,在重庆秘密会见过周恩来,并写过6篇有关中国抗日战争的报道。 《丧钟为谁而鸣》以西班牙内战为背景的反法西斯主义的长篇小说。作品描写了主人公美国青年乔顿,他志愿参加西班牙人民的反法西斯斗争,奉命在一支山区游击队的配合下,在指定时间炸毁一座具有战略意义的桥梁。乔顿炸毁了桥梁,在身负重伤的情况下独自狙击敌人,等待他的是死亡。乔顿有高度的正义感和责任心,他因自己能为反法西斯斗争捐躯而感到光荣和自豪。 《老人与海》老渔夫桑提亚哥在海上连续84天没有捕到鱼。起初,有一个叫曼诺林/马诺林的男孩跟他一道出海,可是过了40天还没有钓到鱼,孩子就被父母安排到另一条船上去了,因为他们认为孩子跟着老头不会交好运。第85天,老头儿一清早就把船划出很远,他出乎意料地钓到了一条比船还大的马林鱼。老头儿和这条鱼周旋了两天,终于叉中了它。但受伤的鱼在海上留下了一道腥踪,引来无数鲨鱼的争抢,老人奋力与鲨鱼搏斗,但回到海港时,马林鱼只剩下一付巨大的骨架,老人也精疲力尽地一头栽倒在陆地上。孩子来看老头儿,他认为桑提亚哥没有被打败。那天下午,桑提亚哥在茅棚中睡着了,梦中他见到了狮子。“一个人并不是生来要被打败的,你尽可以消灭他,可就是打不败他。(Man is not made for defeat. A man can be destroyed but not defeated)”这是桑提亚哥的生活信念,也是《老人与海》中作者要表明的思想。通过桑提亚哥的形象,作者热情地赞颂了人类面对艰难困苦时所显示的坚不可摧的精神力量。孩子准备和老人再度出海,他要学会老人的一切“本领”,这象征着人类这种“打不败”的精神将代代相传。 《乞力马扎罗的雪》海明威的一部短篇小说,是对于一个临死前的人的精彩描述,也是其最优秀的文学作品之一,小说围绕“死亡”和“即将死亡”来写,但根本的主题是哈里回到过去,从过去走到现在的历程回顾。后被改编成电影。海明威1899年7月21日生于芝加哥市郊橡胶园小镇,1961年7月2日用猎枪自杀。其传奇般的经历,独特而又复杂的遭遇,强化了海明威对生命的理解,后来的沉重病痛丰富了他对死亡的想象,使他对死亡有着神经质的敏感和宗教式的神秘感。
威廉·福克纳(1897年-1962年)
1949年诺贝尔文学奖得主,获奖原因为“因为他对当代美国小说做出了强有力的和艺术上无与伦比的贡献”。 他一生共写了19部长篇小说与120多篇短篇小说,其中15部长篇与绝大多数短篇的故事都发生在约克纳帕塔法县,称为“约克纳帕塔法世系”。其主要脉络是这个县杰弗生镇及其郊区的属于不同社会阶层的若干个家族的几代人的故事,时间从1800年起直到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世系中共600多个有名有姓的人物在各个长篇、短篇小说中穿插交替出现。
美国文学史上最具影响力的作家之一 意识流文学在美国的代表人物,
法国 意识流代表,先驱 普鲁斯特--《追忆似水流年》
《喧哗与骚动》 《我弥留之际》《押沙龙,押沙龙!》 最后一部小说《掠夺者》获得普利策奖 非虚构文章《密西西比》 介绍家乡历史和作者的童年及作品
玛格丽特·米切尔(1900年—1949年)
1900年11月8日出生于佐治亚州的亚特兰大。曾获文学博士学位,担任过《亚特兰大新闻报》的记者。 1937年她因长篇小说《飘》获得普利策奖。 1939年获纽约南方协会金质奖章。 1949年8月16日,她在车祸中罹难。她短暂的一生并未留下太多的作品,但只一部《飘》足以奠定她在世界文学史中不可动摇的地位
《飘》/《乱世佳人》
南北战争的起因是为了废除奴隶制度,其根源则是因为北方资本主义工业的发展,需要大量劳动力,而南方的种植业经济把大量人力以奴隶的形式束缚在土地上,阻碍了人口流动,与大时代发展潮流背道而驰。 美国南北战争摧毁了佐治亚乃至整个南方的经济,黑奴重新获得自由,昔日奴隶主养尊处优的好时光随风而逝,飘得远远的。为了生存,他们必须放下臭架子,努力奋斗,不然只有死路一条,连亚兰大上流社会的中坚分子也不得不降贵屈尊,卖糕饼的卖糕饼,赶马车的赶马车。-历史背景 小说以亚特兰大以及附近的一个种植园为故事场景,描绘了内战前后美国南方人的生活。作品刻画了那个时代的许多南方人的形象,占中心位置的斯嘉丽、瑞德、艾希礼、梅兰妮等人是其中的典型代表。他们的习俗礼仪、言行举止、精神观念、政治态度,通过对斯嘉丽与瑞德的爱情纠缠为主线,成功地再现了林肯领导的南北战争,美国南方地区的社会生活。斯嘉丽·奥哈拉、瑞德·巴特勒、艾希礼·威克斯、梅兰妮·汉密尔顿、查理·汉密尔顿、弗兰克·肯尼迪 郝思嘉、 白瑞德、 卫希礼、 韩媚兰、 韩查理、 甘法兰 女主 老公1 初恋情人 情敌 老公2 老公3
杰罗姆·大卫·塞林格(1919年-2010年)
《弗兰尼和卓埃》 《高举屋梁,木匠们》 《麦田里的守望者》
《麦田里的守望者》1951年首次出版 霍尔顿主人公 是一个有理想的人,想作一个麦田守望者,看护儿童;想离家出走,远离尘嚣,过田园般的纯朴生活。但在现实生活中,他的理想却被一一击破。 D.B.霍尔顿最喜欢的作者,霍尔顿的哥哥,也是他的朋友,去了好莱坞,霍尔顿认为他变得虚伪。 菲比 霍尔顿的妹妹,天真可爱,十分喜欢和依赖霍尔顿,喜欢当小大人。最后,改变了霍尔顿的主意。 作者借鉴了意识流天马行空的写作方法,充分探索了一个十几岁少年的内心世界,反映了二战后美国青少年矛盾混乱的人生观和道德观,代表了当时相当一部分人的思想和处境。
约瑟夫·海勒(1923年-1999年)
长篇小说《第二十二条军规》
黑色幽默的经典名著, 对20世纪世界文坛有着巨大的影响,
《出了毛病》《象戈尔德一样好》
亨利·戴维·梭罗(1817年-1862年)
美国作家、哲学家,超验主义代表人物,也是一位废奴主义及自然主义者,有无政府主义倾向,曾任职土地勘测员。
散文集《瓦尔登湖》和《公民不服从》
《瓦尔登湖》记载了他在瓦尔登湖的隐逸生活,其不仅阐述了作者的思想,还教导人们应该要如何去生活,如何去感受大自然,让自己的那浮躁的心,能够静下来去享受自然,思考人生。 《公民不服从》则讨论面对政府和强权的不义,为公民主动拒绝遵守若干法律提出辩护。梭罗的全部书本、散文、日记和诗集合起来有二十册,阐述了研究环境史和生态学的发现和方法,对自然书写的影响甚远,也奠定了现代环境保护主义。梭罗一生都是废奴主义者,他到处演讲倡导废奴,并抨击逃亡奴隶法,对公民不服从的见解影响了托尔斯泰、圣雄甘地和马丁·路德·金。
奥地利
卡夫卡(1883年-1924年)
卡夫卡是欧洲著名的表现主义作家,卡夫卡出生犹太商人家庭,18岁入布拉格大学学习文学和法律,1904年开始写作,主要作品为4部短篇小说集和3部长篇小说,生前大多未发表,3部长篇也均未写完。他生活在奥匈帝国行将崩溃的时代,又深受尼采、柏格森哲学影响,对政治事件也一直抱旁观态度,故其作品大都用变形荒诞的形象和象征直觉的手法。 他生活和创作的主要时期是在一战前后,当时,经济萧条,社会腐败,人民穷困,这一切使得卡夫卡终生生活在痛苦与孤独之中。于是,对社会的陌生感,孤独感与恐惧感,成了他创作的永恒主题。美国诗人奥登评价卡夫卡时说:“卡夫卡对我们至关重要,因为他的困境就是现代人的困境。 后世的许多现代主义文学流派如“荒诞派戏剧”、法国的“新小说”等都把卡夫卡奉为自己的鼻祖。
西方现代派文学的宗师和探险者 创作风格是表现主义 是表现主义作家中创作上最有成就者
《审判》《变形记》《饥饿艺术家》
《变形记》中主人公格里高尔·萨姆沙在一家公司任旅行推销员,长年奔波在外,辛苦支撑着整个家庭的花销。当萨姆沙还能以微薄的薪金供养他那薄情寡义的家人时,他是家中受到尊敬的长子,父母夸奖他,妹妹爱戴他。当有一天他变成了甲虫,丧失了劳动力,对这个家再也没有物质贡献时,家人一反之前对他的尊敬态度,逐渐显现出冷漠、嫌弃、憎恶的面孔。父亲恶狠狠地用苹果打他,母亲吓得晕倒,妹妹厌弃他。尽管它还有人的情感与心理,但虫的外形是他逐渐化为异类,变形后被世界遗弃是他的心境极度悲凉。三次努力试图与亲人以及外界交流失败后,渐渐地,萨姆沙远离了社会,最后孤独痛苦地在饥饿中默默地死去。由此看来他的变形折射了西方人当时真实的生存状态。卡夫卡通过小说并不只是单纯阐述事实,而是抗除这个世界,追寻人类人性的完善。 短篇小说《饥饿艺术家》描述了经理把绝食表演者关在铁笼内进行表演,时间长达四十天。表演结束时,绝食者已经骨瘦如柴,不能支持。后来他被一个马戏团聘去,把关他的笼子放在离兽场很近的道口,为的是游客去看野兽时能顺便看到他。可是人们忘了更换记日牌,绝食者无限期地绝食下去,终于饿死。这里的饥饿艺术家实际上已经异化为动物了。
黎巴嫩
纪伯伦(1883年-1931年)
黎巴嫩诗人、作家、画家
“艺术天才”“黎巴嫩文坛骄子”
阿拉伯现代小说、艺术和散文的主要奠基人 20世纪阿拉伯新文学道路的开拓者之一
阿拉伯第一个文学流派——叙美派 (即“阿拉伯侨民文学”)
其文学作品蕴含了丰富的社会性和东方精神,不以情节为重,旨在抒发丰富的情感; 绘画作品具有浓重的浪漫主义和象征主义色彩,在阿拉伯画坛占有独特的地位。
《我的心灵告诫我》《 先知》《论友谊》
《先知》是纪伯伦步入世界文坛的顶峰之作 《组歌》:《浪之歌》、《雨之歌》进入人教八年级下册第十课。 著有散文诗集《泪与笑》《先知》《沙与沫》等。 纪伯伦是黎巴嫩的文坛骄子,作为哲理诗人和杰出的画家,他和泰戈尔一样都是近代东方文学走向世界的先驱,“站在东西方文化桥梁上的巨人”。 并有评论说“上帝的先知于其身复活”。 同时,以他为中坚形成的阿拉伯第一个文学流派——叙美派(即“阿拉伯侨民文学”),全球闻名。 纪伯伦青年时代以创作小说为主,定居美国后以写散文诗为主,小说几乎都用阿拉伯文写成短篇小说集《草原新娘》(1905)、《叛逆的灵魂》和长篇小说《折断的翅膀》(1911)等。
哥伦比亚
加夫列尔·加西亚·马尔克斯(1927年-2014年)
《百年孤独》《霍乱时期的爱情》
1967年《百年孤独》出版,1982年,获诺贝尔文学奖,,被誉为“在拉丁美洲引起了一场文学地震”,“再现拉丁美洲历史社会图景的宏篇巨著” 该书是魔幻现实主义文学的代表作,20世纪最重要的经典文学巨著之一,描写了布恩迪亚家族七代人(第一代何塞·阿尔卡蒂奥·布恩迪亚)的传奇故事,以及加勒比海沿岸小镇马孔多的百年兴衰,反映了拉丁美洲一个世纪的风云变幻史。从1830年至19世纪末的70年间,哥伦比亚爆发过几十次内战,使数十万人丧生。该书以很大的篇幅描述了这方面的史实,并且通过书中主人公带有传奇色彩的生涯集中表现出来。政客们的虚伪,统治者们的残忍,民众的盲从和愚昧等等都写得淋漓尽致。 1985年,《霍乱时期的爱情》发表,被加西亚·马尔克斯称为“一个老式的幸福的爱情故事”。 该小说讲述了一段跨越半个多世纪的爱情史诗,在五十年的时间跨度中,作者展示了所有爱情的可能性,所有的爱情方式。本书被誉为“人类有史以来最伟大的爱情小说” 《霍乱时期的爱情》鼓励正在面临着困苦、濒临幻灭的拉丁美洲能够珍惜当下,获得重生的机会。在某种程度上,《霍乱时期的爱情》反倒比《族长的没落》更像是《百年孤独》的续集,它提出了爱情能够给孤独带来慰藉这一秘诀。由此可见,《霍乱时期的爱情》的写作已经远远超越了单纯的爱情主题。 小说开始于乌尔比诺医生,他前来检查挚友杰勒米雅·德萨因特·阿莫乌尔的遗体。阿莫乌尔在60岁的时候自杀,为的是不再变老。回到自己的家中,医生发现自己心爱的宠物鹦鹉正停在一株芒果树的顶上,当他试图抓住它的时候,迎向了自己的死亡。 弗洛伦蒂诺·阿里萨选择了这个时候向乌尔比诺的妻子费尔米娜·达萨表白了心迹,但是她被他的唐突,以及自己所感到的内心深处触发出的情感所吓退。当他们都年轻的时候,她和弗洛伦蒂诺互相交换了许多炽热的情书,并且曾经决定结婚。而再次见到他时,费尔明娜却“惊慌地自问,怎么会如此残酷地让那样一个幻影在自己的心间占据了那么长时间”,并对他说“忘了吧”。 弗洛伦蒂诺则珍守着对她的渴望,并且决心为她保持童贞直到他们最终能够走到一起。然而他很快发现自己用放纵的生活来排遣分离的空虚,费尔米娜嫁给了乌尔比诺医生,成为了他忠实的伴侣。而医生本人也有着相似但比较简短的一段前事。 只有在乌尔比诺死后弗洛伦蒂诺才重新检视对费尔米娜的爱情,他慢慢地通过自己的文字消弭了两人之间的隔膜。在一次船上的旅行中,年迈的一对发现自己重坠爱河。费尔米娜担心这桩情事可能引起的丑闻,于是船长升起了一面向代表霍乱流行的黄旗,护送着这自我放逐但永远不分离的爱情。
拉丁美洲魔幻现实主义文学的代表人物 “二十世纪文学标杆”
加西亚·马尔克斯的小说在表现手法上是魔幻现实主义的,“ 将真事隐去”,用魔幻的、离奇的、现实生活中不存在的事物和现象反映、体现、暗示现实生活。
《家长的没落/《族长的秋天》》《我不是来演讲》
采用的手法多人称独白 《族长的秋天》是加西亚·马尔克斯文学成就最高的杰作,将魔幻现实主义发挥到极致,也最好地体现了他在诗歌、音乐等方面的艺术素养,被誉为“近五十年所有语种里最伟大的小说“。 它又是马尔克斯倾注最多情感的内心告白,融入了他个人对孤独的深沉感受:族长的孤独,正是在名望光环下马尔克斯孤独内心的写照。 《族长的秋天》是以描绘暴君的专制统治为题材的文学作品。 小说写尽了这位族长对权力的痴迷,对同道的背叛,对女人的渴求,对爱情的绝望,对生命的残害,对现实的逃避,以及对孤独的恐惧。作品的重点并不在叙述事件本身,而在于塑造人物形象。通过意识层面和内心独白,刻画出性格特征鲜明的人物。 有的文学评论家把它推崇为加西亚·马尔克斯“又一部新的经典性著作”,认为“这部小说无论从结构还是语言来看,在拉美文学界以及作家本人的作品中,都可以说是史无前例的”,赞扬作者“是无与伦比的语言巨匠”。 同米格尔·安赫尔·阿斯图里亚斯的《总统先生》、 乌斯拉尔·彼特里的《独裁者的葬礼》、 何塞·路易斯·加西亚·桑切斯的《暴君班德拉斯》合称为“拉美四大反独裁小说”
尼日利亚
握雷·索因卡(1934~)
索因卡杰出的创作活动使他获得过国内外众多奖励和头衔。1986年,由于他“以其广阔的文化视野和富有诗情画意的遐想影响了当代戏剧”,获得诺贝尔文学奖。
剧作家、诗人、小说家、评论家 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
《解释者》
长篇哲理小说《解释者》被评论界誉为可与乔伊斯和福克纳的作品相媲美。该作品曾获1968年英国的《新政治家》杂志颁发的文学奖。
印度
拉宾德拉纳特·泰戈尔(1861年-1941年)
印度著名诗人、文学家、哲学家
《吉檀迦利》
这部宗教抒情诗集,是一份“奉献给神的祭品”。泛神论代表作 (不少人以为“吉檀迦利”是奉献之意,其实是献诗之意) 泰戈尔向神敬献的歌是“生命之歌”,他以轻快、欢畅的笔调歌唱生命的枯荣、现实生活的欢乐和悲哀,表达了作者对祖国前途的关怀。
1913年以《吉檀迦利》成为第一位获得诺贝尔文学奖的亚洲人
小说《戈拉》《沉船》,《文明的危机》
小说《沉船》作者泰戈尔,是作者较早的一部作品,写于一九0二年,先于一九0三年四至六月在孟加拉《班加·达逊日报》上连载发表,至一九○六年始以单行本出版。
《飞鸟集》《眼中沙》《园丁集》
危地马拉城
米格尔·安赫尔·阿斯图里亚斯(1899年-1974年)
曾获得诺贝尔文学奖等
《危地马拉传说》 代表作有《总统先生》《玉米人》《丽达·萨尔的镜子》
危地马拉传说》(1930)用超现实主义的笔法描绘了印第安传说,被认为是拉丁美洲第一本带有魔纪现实主义色彩的短篇小说集。 长篇小说《总统先生》问世,这部小说获得空前热烈的反响,使他一举成名。 1954年,阿雷瓦罗的继承人阿本斯被美国暗中支持的武装力量所推翻,阿斯图里亚斯再次流亡国外。 1966年,他又被蒙地内格罗的中立派政府起用,担任驻法大使。 1967年,"由于其出色的文学成就,他的作品深深植根于拉丁美洲印第安人的民族气质和传统之中",阿斯图里亚斯获诺贝尔文学奖。 阿斯图里亚斯的文学成就主要在小说方面。其作品大致分为三类,一类是反映本土天主教文化和玛雅文化混合氛围下的农民生活,以《玉米人》(1949)为代表作;一类是带有浓厚民俗神话色彩的政治控诉小说,以50年代的三部曲《强风》、《绿色主教》和《死不瞑目》为代表;第三类是介乎两者之间,拉美神话与现实相融合的作品,《总统先生》是其杰作。 阿斯图里亚斯的欧洲流行的超现实主义的创作方法同拉美社会的双重文化西班牙与印第安文化的混合,有机结合起来,用以表现拉美的社会现实,使其作品有一种独特的韵味,这就是后来人们所称道的"魔幻现实主义"。
墨西哥
胡安·鲁尔福(Juan Rulfo,1917年5月16日-1986年1月7日)
, 墨西哥作家和摄影家,台湾译为璜·鲁佛,全名Juan Nepomuceno Carlos Pérez-Rulfo Vizcaíno(胡安·奈波慕塞诺·卡洛斯·贝雷斯·鲁尔福·维斯卡伊诺)
《燃烧的原野》 《佩德罗·巴拉莫》
他的作品全都以 墨西哥农村生活为题材。一部分写 墨西哥革命,比如《孤独的夜晚》、《烈火平原》和《我们分到了土地》。前两篇叙述农民起义军的惨败和革命理想的破灭。第三篇写革命“胜利”后农民们获得的土地竟是一片 寸草不长的干渴 贫瘠之地。另一部分则大都写墨西哥农村的贫穷、落后和富者的 为富不仁、贫者的救死不赡。毫无疑问,使鲁尔福跻身于 拉丁美洲名作家之列的除了他的《平原烈火》,还有他的中篇小说 《佩德罗·巴拉莫》(1955)。后者也许称得上是他的集大成之作。 《佩德罗·帕拉莫》原名《喁喁私语》,或《月旁孤星》,讲的是一个名叫佩德罗·帕拉莫的庄园主的故事,但实际的主人公应当是万户萧疏鬼唱歌的墨西哥农村。佩德罗是庄园主卢卡斯的儿子。他小时候,父亲半夜被雇工杀死,一大早尸体拉回家来,他受到很大刺激。原先他光是傻头傻脑地追求姑娘,现在则变成一个地产不多、野心很大、仇恨周围一切人的家伙。
日本
川端康成(1899年-1972年)
日本文学界“泰斗级”人物, 著名小说家
《伊豆舞女》
他早年因写《伊豆舞女》而成名,曾获得诺贝尔文学奖,是第二位获得诺贝尔文学奖的亚洲人。第一位是,泰戈尔 《伊豆的舞女》描写的是”我“一位19岁高二学生,为排遣内心不可言喻的忧郁和苦闷,只身来到伊豆旅行,途中偶遇流浪艺人一行,并对那里的小舞娘产生了似恋非恋的思慕之情。伊豆的舞女薰子深深地吸引了“我”。文章写了从一件件小事,一直到最后“我”和薰子的离别的过程。表现了少男少女之间初恋的那种朦胧、纯真的情感。给了读者一份清新之感,也净化了读者的心灵,把人们带入一个空灵美好的唯美世界。以作者19岁(1918年)之时的伊豆之旅为素材而创作的自传体小说,一如川端康成其它作品,具有忧郁和哀怨的情绪,但在这其中却又浮现出一股暖人心扉的温馨。
获得诺贝尔文学奖
《雪国》《古都》《千只鹤》
《雪国》是川端康成最高代表作,其间描绘的虚无之美、洁净之美与悲哀之美达到极致,令人怦然心动,又惆怅不已。作品中唯美的意象描写融入至人物情感的表达之中,往往带着淡淡的哀思,表现了川端康成的物哀思想。《雪国》也是作者在被授予诺贝尔文学奖时被评奖委员会提到的三部小说之一。在川端的所有作品中,《雪国》被海外翻译最多,先后被译介到很多国家和地区,中国也出版了不同的译本。 故事写的是东京一位名叫岛村的舞蹈艺术研究家,三次前往雪国的温泉旅馆,与当地一位名叫驹子的艺妓、一位萍水 相逢的少女叶子之间发生的感情纠葛:岛村是一个有着妻室儿女的中年男子,坐食遗产,无所事事,偶尔通过照片和文字资料研究、评论西洋舞蹈。他来到雪国的温泉旅馆,邂逅了艺妓驹子,并被她的清丽和单纯所吸引,甚至觉得她的“每个脚趾弯处都是很干净的”,后来又两度到雪国和驹子相会。 小说就是从岛村第二次来雪国开始的。驹子的三弦琴师傅的儿子行男患了肺结核,叶子陪同他从东京乘火车返回汤泽,正好坐在第二次去会驹子的岛村对面。岛村透过车窗欣赏黄昏的雪景,却看到映现在车窗上的美丽的叶子,不禁喜欢上了这个美少女。因而在他和驹子、叶子之间,构成了一种微妙的情感关系。小说最终以叶子的意外去世而告终。
《睡美人》
《睡美人》为川端康成晚期作品。它的荒诞内容使读者感到困惑。 川端从创作伊始就存在的“恋母情结”、“处女崇拜”,在20世纪50年代对“入魔”、“入佛”的阐释,贯穿一生的“生死轮回”思想都在这篇不长的作品中作了川端式的诗意抒发。作品散发现代主义的颓废情调,这是不言而喻的,然而它又体现了川端以东方文化传统对人生哲理的独特思考,全篇充满禅理,为此它又是一篇不容忽视的川端的典型作品。 小说通过主人公的人性自我完善,表现了人性升华的美;小说以丑为题材,但能化丑为美,它提供给我们的是从丑恶堆中复活出来的人性之花。在小说的幻想中构设一个环境,让年老的人面对青春时思考,行为等。写出青春与年老、美与丑、生与死、人性与兽性、回忆等话题。不知是作者什么时期的作品,也许也需要人在人生和某个时期去读的。或许这样才能更好地去理解。
夏目漱石(1867-1916)
なつめ そうせき 本名夏目金之助,笔名漱石,取自“漱石枕流”(《晋书》孙楚语) 夏目漱石在日本近代文学史上享有很高的地位,被称为“国民大作家”。 他对东西方的文化均有很高造诣,既是英文学者,又精擅俳句、汉诗和书法。 写小说时他擅长运用对句、迭句、幽默的语言和新颖的形式。 他对个人心理的描写精确细微,开启了后世私小说的风气之先。 他的门下出了不少文人,芥川龙之介也曾受他提携 他一生坚持对明治社会的批判态度。1984年,他的头像被印在日元1000元的纸币上。(2004年11月改为日本医学家野口英世)。 夏目漱石一生著有两部文论、大量俳句、几百首汉诗,若干随笔和书信,但在文学上的最大贡献是以他十几部长篇小说和大批短篇小说树起“批判现实主义”文学的丰碑
日本“国民大作家”
《我是猫》《哥儿》《心》
大江健三郎(1935年1月- おおえけんざぶろう
《广岛日记》
《个人的体验》(1964年) 《万延元年的足球队》(1967年)
《个人的体验》这部长篇小说以作者的亲身生活经验为基础写成。大江健三郎生有一残疾儿子,后去广岛搞社会调查,对原子弹造成的迫害深有感触。小说表现了现代人的孤独,以主人公下决心承担起抚育畸形儿的重任为终局。小说获日本第十一届新潮文学奖。 《万延元年的足球队》写两兄弟回四国山村故园寻根,却发现这个山村仍陷于百年前(即万延元年)农民起义的影响中。作品在暴动、自杀、通奸、畸形儿诞生等互相交织的社会场面中,插入维新精神和战后精神,无论在思想上和文体上都堪称大江健三郎的创作高峰。小说获日本第三届谷崎润一郎奖。
诺贝尔文学奖获奖作品
1994年瑞典文学院以其作品《个人的体验》、《万延元年的足球队》授予大江健三郎诺贝尔文学奖。
紫式部(约973年—约1019年至1025年)
日本平安时代著名女作家,中古三十六歌仙之一。 出身贵族文人世家,父兄皆善汉诗、和歌。本姓藤原,一般认为其名不可考,亦有人认为其本名为藤原香子或藤原则子。幼时从父学习汉学,通晓音律和佛典。 1004年4月,紫式部丧夫寡居,同年秋开始创作《源氏物语》。36岁那年冬天,紫式部受召入宫侍奉一条天皇的中宫藤原彰子。“紫”取自物语中主要人物紫之上, “式部”来自其父兄的官职“式部丞”。
长篇小说《源氏物语》
作品描写人物心理细腻,文字典雅,情节曲折,被认为是世界最早的长篇小说,对往后日本文学之影响极大。另著《紫式部日记》,成书于公元1010年秋。 《源氏物语》中女主人公紫姬为世人传诵,遂改称紫式部。出身于充满书香气的中等贵族家庭,是一位极富才情的女子,其祖父等辈及兄长都是当时有名的歌人,父亲更是长于汉诗和歌,对中国古典文学颇有研习。作者因此自幼得以随父学习汉诗,并熟读中国古代典籍,她不仅对白居易的诗有很深的造诣,而且还十分了解佛经和音乐。紫式部家道中落,曾给一个官吏做过小妾,丈夫去世后,依赖父兄生活,寡居十年。后进宫做了彰子皇后的侍读女官,这篇小说就是她写给皇后供天皇消遣的读物。
主题
主题
浮动主题
第一次世界大战 1914年7月28日-1918年11月11日
第一次世界大战(World War I),简称一战,是在19世纪末至20世纪初资本主义国家在向帝国主义过渡时期为重新瓜分世界和争夺全球霸权而爆发的一场世界级帝国主义战争。 一战的参战方为同盟国阵营(德意志帝国、奥匈帝国、奥斯曼帝国、保加利亚王国)和协约国阵营(大英帝国、法兰西第三共和国、俄罗斯帝国、意大利王国和美利坚合众国),约有6500万人参战,超过3000万人伤亡,最后协约国阵营取得胜利。 该战争是欧洲历史上破坏性最强的战争之一,给人类带来了深重灾难,同时一战战后建立的不和谐世界体系埋下了二战爆发的种子。
南北战争(美国内战) 1861年4月12日—1865年4月9日
南北战争(American Civil War,即美国内战),是美国历史上一场最大规模的内战 ,参战双方为北方美利坚合众国和南方的美利坚联盟国。战争以南方联盟炮击萨姆特要塞为起点 ,最终以北方联邦胜利告终。战争之初,北方为了维护国家统一而战,后来,演变为一场消灭奴隶制的革命战争。 南北战争是工业革命后的第一次大规模战争,在此期间确立了战术、战略思想、战地医疗等现代战争的标准。参战的350万人中绝大多数为志愿兵。战争造成75万名士兵死亡,40万名士兵伤残,相关协会估计阵亡人数可能更多,不明数量的平民也遭到波及。
圣母玛利亚:基督宗教《圣经》新约和伊斯兰教《古兰经》里耶稣(尔萨)的生母
《抒情歌谣集》
英国浪漫主义文学的奠基之作
1206-1402元;1368-1683明;1616-1912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