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图社区 传播学流派导图
对传播学流派进行了分析整理,将其中各个流派人物理论作了概括。包含经验学派:拉斯韦尔、拉扎斯菲尔德;批判学派:政治经济学派、法兰克福学派;环境学派:英尼斯、麦克卢汉。
编辑于2021-11-03 15:24:18传播学
研究学派
经验学派
拉斯韦尔
美国现在政治科学的创始人之一。传播学四大奠基人之一。《世界大战中的宣传技巧》、《传播在社会中的结构与功能》、《世界历史上的宣传与传播》
三功能说
环境监测
社会协调
社会遗产传承
五环节
传播的基本过程“5W”理论
五领域
控制领域、内容分析、媒介研究、受众研究、效果研究
拉扎斯菲尔德
美国著名社会心理学家,传播学四大奠基人之一 有限效果论的开创者《人民的选择》(1944)、《个人影响》
开创有限效果论
两级传播
20世纪40年代,由美国传播学家拉扎斯菲尔德在《人民的选择》一书中提出。
两级传播理论认为,大众传播的信息不是直接流向一般受众,而是要经过意见领袖的中介,即表现为“大众传媒→意见领袖→一般个人”的两级传播过程。在这个模式上,该理论强调的是第二级,突出人际传播的意义。其中,意见领袖是指那些对大众媒介保持较多接触,在特定领域能够对他人发挥个人影响的人。
两级传播理论从根本上动摇了当时流行的“子弹论”的想象,并启发了一种全新的传播效果研究思路,引发了更多的相关研究;其意义在于揭示大众传播过程中的人际影响,强调大众传播的效果受到人际传播的制约。
政治既有倾向(IPP指数)
①政治既有倾向是指人们在接触媒介信息或宣传之前己有的政治立场和态度,是拉扎斯菲尔德等在《人民的选择》中提出的概念。
②他们在对1940 年美国大选的研究中发现,当人们就选举投票或其他政治问题做出决策之际,决策的结果并不取决于一时的政治宣传和大众传播,而基本上取决于人们迄今所持的既有政治立场。
③后来的研究进一步证明,既有倾向的作用并不仅存在于政治问题领域,在社会生活的其他方面,人们的态度和行动同样受到政治、经济、文化、意识形态等既有倾向的制约。受众的选择性接受心理和行为
选择性接触机制
①受众的选择性心理是指受众在接受信息时的选择性心理特征,可以归纳为选择性接触、选择性理解和选择性记忆三个方面,三个方面既有区别又有联系。
②选择性接触,即受众在接触大众传播活动时,总是倾向于接触与自己既有的立场、观点、态度一致或接近的媒介(内容),而有意无意地回避那些与自己既有倾向相左的媒介(内容)。选择性接触行为更容易在强化受众既有立场和态度的方向上起作用,而不是导致它们的改变。这个概念由美国传播学家拉扎斯菲尔德等人在《人民的选择》中最早提出。
③选择性理解是指具有不同心理特征、文化倾向和社会成员关系的人们会以不同的方式解释媒介内容,使之与固有认识相协调,而不是相冲突。
④选择性记忆是指人们根据各自的需求,在已经被接受和理解的信息中挑选出对自己有用、有利、有价值的信息,然后储存在大脑中。与前两种心理机制不同,选择性记忆往往是一种无意识的行为。
意见领袖
20世纪40年代,由美国传播学家拉扎斯菲尔德在《人民的选择》中提出,卡茨的人际影响研究和罗杰斯的创新扩散研究进一步丰富了该理论。
拉扎斯菲尔德等人把人际网络中积极地向他人传递信息产生影响的人称为意见领袖。意见领袖存在于非正式的群体中、与被影响者存在面对面的直接接触、引导观点的变化而不是直接改变被影响者的行为。
具体而言,意见领袖具有以下特征:意见领袖与被影响者基本属于同一阶层,而且通常他们都属一个初级群体;一般来说,意见领袖只在某些特定领域上具有权威性,而且这种权威性是相对的;意见领袖具有通过适当的媒介把本群体与群体环境的对应部分联系起来的功能;意见领袖具有易接近的特点;一般情况下,意见领袖的影响要大于大众传播的影响。微博中的“大V”就是互联网时代意见领袖的典型代表。
麻醉效果(负功能)
麻醉理论是拉扎斯菲尔德和默顿的大众传播社会功能观的主要内容之一。该理论认为,现代大众传播具有明显的负面功能,它将现代人淹没在表层信息和通俗娱乐的滔滔洪水当中,人们每天在接触媒介上花费大量的时间和精力,降低了积极参与社会实践的热情。
大众传播的受众把读、听、看、思考等活动当成行动的代替物。拉扎斯菲尔德和默顿把这种现象称为大众传播的“麻醉作用”,认为过度沉溺于媒介提供的表层信息和通俗娱乐中,就会不知不觉地失去社会行动力,而满足于“被动的知识积累”。
与默顿提出大众媒介的正负功能、显性隐性功能
社会地位赋予
社会规范强制
麻醉作用
系统采用社会调查和量化的方法
霍夫兰
美国实验心理学家、耶鲁学派代表人物、传播学四大奠基人之一。主要研究心理对行为的影响。《大众传播实验》、《传播与说服》
把心理实验方法引入传播学,使“控制实验法”成为传播研究的基本方法之一
否定子弹论
霍夫兰说服研究
陆军研究
睡眠者效应
受信源可信度影响不会立即发挥说服力,经历一段时间可信性负影响消除后才会表现出效果。
一面提示、两面提示
耶鲁研究
传播者与传播效果角度
信源动机(反比)
信源权威度(正比)
信源可信度(正比)
传播技巧角度
明示结论(简洁但强势)、暗示结论(公平免疫、分寸难控住)
感性诉求、理性诉求
警钟效果(恐惧诉求)
首因效应、近因效应
受众角度
意见领袖
群体压力和群体动力
受传者个性
卢因
耶鲁大学著名心理学家、传播学四大奠基人之一,经验学派的代表学者。《人格的动力理论》、《解决社会冲突》、《社会科学中的场论》
场论和群体动力学
人的行为环境是一个相互依赖、相互作用的动力整体,人也是其中的一部分,任何个人的心理活动和行为都由此情境和所属群体决定。这一观点暗示传播者,要通过传播改变一个人的态度、认识和行动,不仅要考虑受传者的个人特性,而且要考虑他所属的群体的特点和环境因素。
把关人理论
卢因认为,在群体传播过程中存在一些“把关人”,只有符合群体规范或“把关人”价值标准的信息内容才能进入传播的渠道。
在传播过程中信息总是沿着包含有检查点即“门区”或关卡的某些渠道流动,那些能够允许信息通过或不许信息流通的人或机构,即为守门人。守门人的主要作用是选择和过滤他所接到的信息。卢因是因为观察到了家庭妇女对肝脏推销“守门”的影响,由此才引申、发现把关人的存在。
随后怀特在1950年将“把关人”概念引入新闻传播领域,他认为新闻报道活动是对新闻素材进行选择和加工的过程,但他过分强调把关者的个人权限。
在怀特的基础上,麦克内利对怀特的“把关”研究进一步完善,提出新闻媒介组织内部存在一系列把关行为,却没能分清各传播环节的作用。
巴斯又提出了内部新闻流动的 “双重行动模式”,进一步完善了把关人理论研究。
克拉帕
1960年《大众传播效果》总结“传播流”的研究,提出五项一般定理
五项一般定理
中介因素:大众传播不是效果产生的必要因素,只是众多中介因素之一,只有在各种中间环节的连锁关系中发挥作用。
态度强化:大众传播最明显的特征是对既有态度的强化
改变条件:大众传播产生效果需两个条件 1、其他中介因素不起效果 2、起相同效果
心理因素:传播效果受心理生理因素影响
舆论媒介:传播效果受媒介本身条件(信源的性质、内容组织)、及舆论环境的影响
五项一般定理评价
否定魔弹
忽略认知:只考虑态度和行为两个效果层面,忽视大众传播在人们认知过程的重要
考察微观
强调有限:过分强调大众传播的有限性,产生消极影响。
斯拉姆
人类历史上第一位传播学家,传播学之父,将美国社会学、政治学、心理学等学科综合起来研究,总结归纳创建了新的学科--传播学。
著书立说《大众传播学》标志传播学的诞生
推广传播学理论,著书立作,形成了斯拉姆学派
批判学派
法兰克福学派
法兰克福学派以德国法兰克福大学社会研究所为基地形成。法兰克福学派在 20 世纪 30 年代和 40 年代将西方马克思主义和弗洛伊德精神分析理论结合起来,对现代资本主义社会的思想、社会、文化状况进行批判,成为批判学派的开端。
代表人物:霍克海默、阿多诺、哈贝马斯、阿尔都塞、马尔库塞、本杰明
特点:1.把哲学、社会学、心理学等学科结合起来对社会做综合性研究,具有打破科学边界的特征 2.社会批判理论
政治经济学派
概述:根植于法兰克福学派、政治经济学、唯物史观的理论基础,从政治经济学角度来考察传播现象,将传播作为一种经济活动,以生产、分配、流通、消费及其宏观决策活动的政治经济学的思路来考察媒介及其传播行为。
核心人物与理论:达拉斯·斯麦兹及其“受众商品理论”、赫伯特·席勒及其“文化帝国主义”等。
受众商品论
受众商品论是传播政治经济学家达拉斯.斯麦兹的代表理论。该理论认为,大众媒介生产的消息、思想和信息等文化内容不是它最重要的产品,其真正商品是受众。媒介公司通过吸引更多受众前来,并将受众集合并打包出售给广告商,受众的多少与广告收入有着密切的正相关关系。
该理论有三个层次。第一,媒介生产的商品是受众。大众媒介生产的产品只是'免费午餐',其目的是引诱受众来到电视机前。媒介则根据受众的多寡和质量的高低向广告客户收取费用。第二,受众通过劳动来创造价值。受众不仅仅是消摩时光,他们还在创造价值。这种价值是通过购买商品时付出的广告附加费来实现的。第三,受众劳动的本质是冲动购买。广告商掌握了媒介话语权,通过广告操控消费者,引导人们去购买那些并不需要的或者估价过高的物品。
总体而言,该理论从媒介、受众、广告商三者之间的关系中揭示资本主义媒介及其产品的实质。该理论意识到受众角色的变化,这对于资本主义的媒介批判是极其深刻的但是,该理论将能动的人降低为无生命的被动商品,是经济决定论。一些持”积极受众”观点的学者,特别是提出"使用满足"理论的学者,更是以大量的实证研究,竭力证实受众是主动参与媒介传播和意义创造的生产者,而不是产品。
文化帝国主义
文化帝国主义又称为媒介帝国主义,是指来自发达国家的、包含着与支配者利益相关的文化价值或观点的商品、时尚或生活方式等流向发展中国家市场,创造出某些特定的需求或消费形态,而发展中国家的民族文化在不同程度上受到外国(特别是西方)文化的侵害、取代或挑战,出现了受支配程度越来越高的情况。
这一概念最早可以追溯到赫伯特·席勒的《大众传播与美利坚帝国》和《传播和文化统治》,他描述了美国的媒介产品对其他资本主义国家和发展中国家的入侵。文化帝国主义有三个特点:1.它以强大的经济、资本实力为后盾,主要通过市场来进行扩张;2.它是一种文化价值的扩张,即通过含有文化价值的产品或商品的销售来实现全球性文化支配;3.由于信息产品的文化价值含量最高或者说信息本身就是文化产品,这种文化扩张主要是通过信息产品的传播来实现。
(3)主要观点 ①传播是生产:把资本主义主流媒体的传播看作是一种生产活动,媒介所有权决定信息 和文化产品的形式和内容。 ②垄断及后果:焦点问题是现代媒介高度集中和垄断的趋势及其带来的社会后果。他们 认为这种高度的独占和集中正是垄断资本控制着文化生产和流通的明证,大众传媒的活 动最终是为了维护垄断资本的利益、意识形态和统治权力。
文化研究学派
起源于英国伯明翰大学也称之为伯明翰学派
代表人物:霍尔、莫利、费斯克
霍尔
霍尔是批判学派中,伯明翰学派的代表人物之一。霍尔认为,媒介文化领域是文化斗争的据点,他把意识形态视角引入媒介文化的研究中,推动了当代媒介研究从经验学派到批判模式的转变。
霍尔结合了符号学、结构主义和葛兰西的霸权理论,针对电视话语提出了编码、解码理论,但也可以运用于任何话语生产的分析中,而编码、解码理论也成为解读大众传播行为的有效手段之一。
莫利
费斯克
主要观点
①相对独立:大众传播是资本主义社会系统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它在规定社会关系、行使政治统治方面发挥着重要的意识形态功能,并具有相对的独立性。
②生产消费:大众传播可以分为文化产品的生产过程和文化产品的消费过程两部分。前者是媒介通过象征事物的选择和加工,将社会事物加以“符号化”和“赋予意义”的过程,后者是受众接触媒介信息,进行符号解读,解释其意义的过程。
③符号意义:讯息符号是与一定的价值体系或意义体系结合在一起的。大众传媒的符号化活动,在本质上来说是按照支配阶级的价值体系为事物“赋予意义”的。
④受众能动:受众的符号解读过程不是完全被动的,由于符号的多义性和受众社会背景的多样性,受众可以对文本讯息做出多种理解。
研究方法:文本分析、受众调查
环境学派
英尼斯
麦克卢汉的老师,加拿大多伦多学派鼻祖《传播的偏向》、《帝国与传播》
主要贡献
媒介偏倚论:1.媒介分为偏倚时间的媒介(石头、羊皮)和偏向空间的媒介(草纸、白纸)2.偏倚时间的媒介有利于树立威信,偏向空间有助于贸易、帝国扩张
麦克卢汉
加拿大文学批判家、传播学家、环境学派一代宗师、师承英尼斯,被誉为信息社会、电子世界的先知。发展了“媒介决定论"著作有《机器新娘》、《理解媒介:论人的延伸》
主要观点
媒介即讯息
媒介是人的延伸
热媒介和冷媒介
地球村概念
影响
积极:开阔了从媒介技术角度出发观察人类社会发展的视角,强调了媒介技术在社会发展中的作用,即媒介作为科学技术的一部分,具有推动社会前进和变革的巨大力量。
消极:其理论具有极端性和片面性,把媒介技术视为社会发展和变革的唯一决定因素,忽视了人的主观能动性,其理论过分强调了媒介工具对人的感觉中枢的影响,忽略了社会背景和历史环境因素。
波兹曼
凯瑞
莱文森
罗梅维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