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图社区 马克思主义哲学
公考、编考马哲知识点梳理。包含马克思主义哲学总述:基本问题、理论意义;唯物论:物质的含义:物质的唯一特性;辩证法:唯物辩证法三大规律;认识论;历史唯物主义。
无论我们走得多远,都不能忘记来时的路。超全党史时间梳理,一起学习,应用于公基和常识,党史口诀背起来,轻松拿分,超道上岸哟~
社区模板帮助中心,点此进入>>
英语词性
法理
刑法总则
【华政插班生】文学常识-先秦
【华政插班生】文学常识-秦汉
文学常识:魏晋南北朝
【华政插班生】文学常识-隋唐五代
民法分论
日语高考動詞の活用
第14章DNA的生物合成读书笔记
马克思主义哲学
马克思主义哲学总述
哲学
含义:
哲学是和人们世界观联系在一起的。哲学就是理论化、系统化的世界观,或者说,哲学是世界观的理论体系
哲学既是世界观的理论体系,同时又是一中方法论
基本问题
第一方面
唯物主义
古代朴素唯物主义
用某种或某几种具体物质形态来解释世界本源(人病则忧惧,忧惧见鬼出)
近代形而上学唯物主义
用静止的、孤立的、片面的观点看世界(原子)
现代辩证唯物主义
用运动、联系、发展的观点看世界
唯心主义
主观唯心主义
强调人内心的作用(我思故我在、梁启超)
客观唯心主义
有神论,上帝或神创造一切(朱熹)
第二方面
可知论:肯定思维与存在同一性,主张世界是可知的(毛、邓、三、科)
不可知论:否认思维和存在具有同一性,否认认识世界的可能(康德)
理论意义
实现了实践性、理论性、科学性的统一
实现了唯物主义和辩证法的统一(黑格尔辩证法、费尔巴哈唯物主义)
马哲以具体科学为基础,具体科学以马哲为指导
坚持了彻底的唯物主义一元论
唯物论
物质的含义:物质的唯一特性——客观实在性
运动
运动是物质固有的根本属性,是一切物质形态的存在方式
运动是永恒的、无条件的、绝对的;静止是暂时的,有条件的,相对的
运动和静止是相互包含的,动中有静,静中有动
意识
含义:社会的人所特有的精神活动及其成果的总和
起源:人类意识产生的过程中,起决定作用的是社会实践,尤其是社会性的劳动
本质:意识是人脑对客观物质世界的主观反映
物质与意识的关系
物质决定意识,意识是客观存在在人脑中的反映
要求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
意识对物质具有能动作用
要求重视发挥正确的意识的能动作用,树立正确的思想意识,客服和抑制错误的思想意识
辩证法
联系
世界的普遍联系是世界物质同一性的内在体现
发展
整体居于主导地位,统帅着部分
规律
含义:事务发展中本身固有的、本质的、必然的、稳定的联系
方法论:规律是客观的,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人既不能创造规律,也不能消灭规律,但可以认识和利用规律
唯物辩证法三大规律
质量互变规律
量变是质变的必要准备
质变是量变的必然结果
对立统一规律
是唯物辩证法的实质和核心
矛盾就是对立统一
矛盾是推动事务发展的根本动力,事物发展的动力和源泉在于事物内部的矛盾
内部矛盾是内因,内因是事物变化的根据,是事物发展的首要原因(内因是关键)
外部矛盾是外因,外因是事物变化的条件,是事物发展的次要原因
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
普遍性:事事有矛盾,时时有矛盾
特殊性:矛盾的个性
辩证关系:普遍性寓于特殊性之中,特殊性包含普遍性
方法论: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反对一刀切(对症下药、因地制宜)
主要矛盾和次要矛盾
矛盾的主要方面和次要方面
坚持两点论和重点论的统一,坚持一分为二的观点
否定之否定规律
事物发展经过“两次否定,三个阶段"即完成一个发展周期后完整的表现出来的
认识论
实践是认识的基础,实践决定认识,实践是认识的目的和归宿
历史唯物主义
社会意识具有相对独立性
社会意识和社会存在的发展具有不平衡性
社会意识内部各种形式之间相互影响且各具有其历史的继承性
社会意识反作用于社会存在
社会发展的根本动力——社会基本矛盾
社会发展的直接动力——阶级斗争
群众史观:人们群众是历史的主体,是社会历史发展的决定性力量,是人类历史的创造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