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图社区 初中数学课程标准
本图梳理了初中数学课程标准,包括课程性质、课程根本理念、课程设计思路、课程目的、内容标准、施行建议等方面。
高等代数第五章:二次型及其矩阵表示:二次型定义、二次型的矩阵、矩阵合同:A,B合同→B=C^TAC(C可逆)1、自反性;2、对称性;3、传递性。
高等代数第六章:子空间的直和:和V1+V2为直和的充要条件:1、V1∩V2={0}。2、α1+α2=0(α1∈V1,α2∈V2)只有在α1,α2全为零向量。
高中数学课程标准大致内容的思维导图,包括课程性质与基本理念、学科核心素养与课程目标、课程结构、 附录、实施建议、学业质量。
社区模板帮助中心,点此进入>>
论语孔子简单思维导图
《傅雷家书》思维导图
《童年》读书笔记
《茶馆》思维导图
《朝花夕拾》篇目思维导图
《昆虫记》思维导图
《安徒生童话》思维导图
《鲁滨逊漂流记》读书笔记
《这样读书就够了》读书笔记
妈妈必读:一张0-1岁孩子认知发展的精确时间表
初中数学课程标准
前言
课程性质
义务教育阶段的数学课程是培养公民素质的根底课程,具有根底性、普及性和开展性。
课程根本理念
1、实现义务教育阶段的培养目的,要面向全体学生,适应学生个性开展的需要。
2、课程内容要反映社会的需要、数学的特点,要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
3、教学活动是师生积极参与、交往互动、共同开展的过程。
4、学习评价的主要目的是为了全面理解学生数学学习的过程和结果,鼓励学生学习和改良老师教学。
5、信息技术的开展对数学教育的价值、目的、内容以及教学方式产生了很大的影响。
课程设计思路
学段划分
第一学段(1-3年级)
第二学段(4-6年级)
第三学段(7-9年级)
课程目的
分为总目的和学段目的(知识技能、数学考虑、问题解决、情感态度)
包括结果目的(理解、掌握、运用)和过程目的(经历、体验、探究)
课程内容
1、安排四个部分的课程内容,2、数感、符号意识、空间观念、几何直观、数据分析观念、运算才能、推理才能和模型思想的含义,3、应用意识和创新意识的含义
总目的
知识技能
数学考虑
问题解决
情感态度
学段目的(第三学段)
问题考虑
附录
有关行为动词的分类
内容标准及施行建议中的实例
施行建议
教学建议
数学教学活动要注重课程目的的整体实现
重视学生在学习活动中的主体地位
注重学生对根底知识、根本技能的理解和掌握
感悟数学思想,积累数学活动经历
关注学生情感态度的开展
合理把握“综合与理论“的施行
教学中应当注意的几个关系
评价建议
根底知识和根本技能的评价
数学考虑和问题解决的评价
情感态度的评价
注重对学生数学学习过程的评价
表达评价主体的多元化和评价方式的多样化
恰当地呈现和利用评价结果
合理设计与施行书面测试
教材编写建议
科学性
整体性
阶段性
贴近学生现实
有一定的弹性
可读性
课程资源开发与利用建议
文本资源
信息技术资源
社会教育资源
环境与工具
生产性资源
内容标准
数与代数
数与式
有理数
实数
代数式
整式与分式
方程与不等式
方程与方程组
不等式与不等式组
函数
一次函数
反比例函数
二次函数
图形与几何
图形的性质
点、线、面、角
相交线与平行线
三角形
四边形
圆
尺规作图
定义、命题、定理
图形的变化
图形的轴对称
图形的旋转
图形的平移
图形的相似
图形的投影
图形与坐标
坐标与图形位置
坐标与图形运动
统计与概率
抽样与数据分析
事件的概率
综合与理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