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图社区 罗琼鹏 彭馨葭 语言学
南京大学出版社,罗琼鹏 彭馨葭 版《语言学》,主要包括:语言与语言学、语音学、音系学、形态学、句法学、语义学、语用学、语言习得、语言与社会语言类型学、历史语言学、语言与大脑。希望给考研的同学带来一定帮助。
编辑于2021-11-08 19:08:42语言学
第一章 语言与语言学
一、 语言概说
1. 语言:某一特定的语言系统
(1) 音译结合的符号系统,人类最重要的交际工具和思想工具,人们说话和听话时大脑中的规则和系统
(2) 社会的,存在于全体社会成员中的全民共有的符号系统
(3) 抽象的,语言素材进行抽象概括后得到的语言单位和规则
(4) 有限的,人有限的语言材料和语言规则的集合系统
2. 言语:特定语言中语言的具体使用
(1) 进行交流的外部过程行为(说话)和结果(思维结果)
(2) 个人的,带有因地域、性别、年龄等社会因素形成的个人特点
(3) 具体的,运用语言的具体过程和结果,带有个体差异
(4) 无限的,人们反复使用
二、 语言的定义与研究取向
1. 语言作为一种符号体系(结构主义语言学):语言是一个关于符号的形势系统,这个系统由语法规则构成,人类语言可以表述为由“符号—意义”对应规则组成的结构系统
(1) 索绪尔
1||| 历史语言学vs共时语言学
2||| 语言vs言语
3||| 真正任务:研究共时系统中的语言
4||| 核心:对比与对立
(2) 龙菲尔德《语言论》
1||| 不同层级的语法形式:语素、词、短语、句子
2||| 语法规则:语法形式的推导规则、语类的推导规则
2. 语言作为一种心智能力(生成语法)乔姆斯基《句法结构》
(1) 语言能力:语言行为背后的心智能力
(2) 语言表现:语言具体的使用
(3) 终极目标:探索理想状态下语言使用者的语言能力
3. 语言作为一种交际工具(功能语法理论)
(1) 出发点是语言的社会功能,即人类用语言来表达自身、改造环境。
(2) 以交际功能来解释语法结构,将语法接受视为服务者使用者交际需要的适应性过程的结果
三、 语言的甄别性特征
1. 创造性
(1) 基于名词创造动词
(2) 人们对句子的产出和理解
(3) 语言的创造性受系统性的限制
2. 普遍性:语法在根本上是相似的
3. 可变性:语法随着时间而变化,语言的变化与语法的变化互有交织
四、 语言的语法
1. 描写语法
(1) 语言学教的描述构建了说话人语言知识的真实模型,即被视为对该语法进行了恰当的描写,该模型被称为描写语法。
(2) 描写语法不规定如何说话,而是对基本语言知识进行描述
2. 规定语法:所有的人类语言和方言都充分具有表达性、完整性、逻辑性
3. 教学语法:用于学习另一种语言或方言
4. 普遍语法:所有语言都遵守的规则
五、 语言与思维
1. 萨丕尔—沃尔夫假说:认识世界得益于所说的语言
2. 语言决定论:人们言说的语言决定了人们如何感知和思考所处的世界(此观点错误)
3. 语言相对论:不同的语言编码了不同的范畴,该语言的言说者也以不同的方式观照世界
第二章 语音学
一、 语音概说:语音学是对人类语言声音的研究
1. 发音语音学
2. 声学语音学
3. 听觉语音学
二、 发音语音学:研究人类是会用语言时发音的人体生理机制
1. 音高
2. 音强
3. 音长
4. 音色
三、 音素:一个音素对应的是一个发音动作
1. 辅音:“成阻——持阻——除阻”
(1) 按发音方法分类
1||| 塞音
2||| 鼻音
3||| 颤音
4||| 闪音
5||| 擦音
6||| 边擦音通音
7||| 边通音
(2) 按声带是否颤动分类
现代汉语普通话不以清浊,而是以送气不送气做主要区分方法
1||| 清辅音
2||| 浊辅音
(3) 非肺部气流音按发音方式区分
1||| 搭嘴音
2||| 内爆音
3||| 挤喉音
2. 元音:气流经过口腔不受阻,各发音器官部位保持均衡的紧张
(1) 单元音:只有一个发音位置vs复元音(滑动元音):两三个元音组合在一起
(2) 区分元音的维度
1||| 舌头升降(口腔开闭)
2||| 舌位前后
3||| 圆唇不圆唇
四、 音节:听觉能感受到的最自然的语音单位
1. 声母
2. 韵母
五、 超音段特征
1. 声调:语音的音高,在汉语中具有区分语义的作用
2. 重音:语音的音强称为重音
(1) 有辨义作用的重音多见于日耳曼语系语言
(2) 不具有辨义作用的重音仍然是一个单词的有机组成部分
3. 音长
(1) 在汉语中没有辨义作用
(2) 有些语言中元音的长短构成不同的因素,并且在构词时能造成词义的区别
六、 声学语音学
研究语音的声学特征,从声波的频率、振幅、时长等物理属性对语音进行描述和分析。
七、 听觉语音学
研究人们如何接受并处理语音信息
第三章 音系学
一、 音系概说
1. 研究语音的模式,即语音的组织规律
2. 基本单位:音位
二、 音位和音位变体
1. 音位:具有独立意义、能够区分不同词的词音。存在于说话人的音系系统中,是抽象的。
2. 音位变体:属于同一个音位,但不具有区别意义的语音。是语音语段的物理实现,是具体的。
三、 最小对立对
两个词在所有位置上的音都一模一样,仅在同一个地方存在区别,且这个区别导致了两个词的意义不同。
四、 互补分布
没有区别意义的两个音在不同的位置上出现,并且这两个音出现的环境互相排斥
音段层次
五、 音系特征
1. 音系特征来源于语音特征,音系上音位的对立就是因为特征的对立造成的。
2. 能导致音位变化的特征叫做甄别性特征
六、 音节结构
1. 最简单的音节由元音构成(英语中的I)
2. 常见的音节由元音加辅音构成,形成CV结构(汉语普通话)
汉语普通话如果是CVC,音节末的C只能是鼻音
3. 汉语普通话不允许音节首出现辅音串CCV,但英语等很多语言可以出现辅音串
4. 音节具有层级性
5. 当一种语言被“借入”另一种语言的时候,如果这两种语言的音节结构不同,通常借入词要进行音节化
七、 音系规则
A→B/X Y(当A变成B出现于X和Y之中的时候)
第四章 形态学
一、 形态概说
形态学是研究词法的语言学分支,主要关注词的内部结构、构词规律,以及和词有关的形态变化等
二、 语素与词的内部结构
1. 词:最小的自由形式(不需要在固定位置出现的语言单位)
2. 语素:语言中最小的有音有义的单位
(1) 自由语素:不需要附着于其他语素,可以独立成词
(2) 黏着语素:不能独立成词,必须依附于其他语素
1||| 词缀
前缀:线性顺序上位于词干之前
后缀:线性顺序上位于词干之后
中缀:位于两个语素之间
环缀:同时位于词干前后的语素(德语中的过去分词的变位)
2||| 附加成分
三、 派生形态
1. 以某个词根为基础,通过加上各种词缀形成一个新词,新词的词类和词根可能相同也可能不同
2. 派生的结果:产生一个新词
(1) 改变词类
(2) 改变意义
3. 派生可能多次产生【act ive ate ion】
四、 屈折形态
1. 将屈折语素(只表示纯粹语法功能,如人称、性、格、数等范畴的语素)附着于词干之上表示各种各样的语法信息的方式叫做折变化。曲折变化属于屈折形态。
2. 屈折形态变化与派生变化的不同
(1) 词类改变:屈折形态变化不改变词类
(2) 语序:当一个词中同时又屈折语素和派生语素的之后,屈折语素要位于派生语素之后→[词根+派生语素]+屈折语素
(3) 能产性:屈折形态变化远比派生形态变化能产
(4) 语义透明性:通过曲折变化得到的新词和词干在语义上基本一致,语义是透明的。通过派生形态变化得到的新词,和原来的词干在语义上并不完全一致。
五、 词的层级结构:语言的意义是由结构决定的,不同的结构导致不同的意义
1. unlockable=not able to be locked
Adj
un
Adj
V
lock
able
2. unlockable=able to be unlocked
Adj
V
un
V
lock
able
六、 基于形态的语言类型
1. 分析型
(1) 几乎避免或不适合用词缀来构词,词和语素的比率几乎达到1:1
(2) 典型代表:孤立语(汉语是一种具有很强的孤立语倾向的语言)
2. 综合型
(1) 黏着型:一个词可以由两个或两个以上的语素成。广泛使用(黏着)语素,并且每一个语素都有独立的、可辨析的意义。【土耳其语】
(2) 溶合型:一个词可以由两个或两个以上的语素构成,但一个语素可以表示多个(语法)意义。【俄语后缀“-u”可以同时表示阴性、单数、宾格等语法范畴】
(3) 复综型:一个词由若干语素构成,并且一个词表达的意义在其它语言中可能要用一个句子来表达【因纽特语】
(4) 混合型:在某些方面呈现出一种类型的特征,但在另一种方面又呈现出另一种类型的特征【英语】
第五章 句法学
一、 句法概说
1. 研究短语和句子内部结构规律的语言学分支叫做句法学
2. 句法学的根本目标:探寻制约自然语言句法现象的普遍规律
3. 句法学vs语义学:研究语言的结构vs研究语言的意义
二、 句法范畴
1. 句法研究中最重要的语言单位是词。 词可以根据一定的标准归为某一个自然类,这样的自然类叫做句法范畴(词类)。
2. 句法范畴的分类
(1) 词汇范畴:具有实际词汇意义的范畴【明动形副(介)】
(2) 功能范畴【限定词、助动词、连词、程度副词】
大致对应传统语法学中的实词和虚词,但词汇范畴与功能范畴的外延比实、虚词大
(3) 划分句法范畴的难点在于同一个词可以归为不同的范畴(词类兼用)
3. 划分句法范畴的标准
(1) 意义标准:词所表达的意义特征
1||| 不同的词类表示不同的意义
2||| 单纯从意义角度划分范畴面临的问题:意义和范畴类别之间不存在严格的一一对应关系
(2) 形态标准:词本身的形态特征(主要体现在不同的词和不同类型的语素的结合能力)
1||| 通过不同的词的屈折形态变化来划分词类/范畴
2||| 单纯从曲折形态变化很难完全判定词的范畴【英语中并非所有形容词都有比较级或最高级后缀】
(3) 分布标准:词在句子中的分布特征,即在句子结构中的位置(充当主语、谓语、宾语等)
1||| 不同词与其他语言单位的组配能力不尽相同
三、 句子的结构依存性
1. 句子各个组成部分排列具有规律性和原则性
(1) 句子的各个组成部分不是简单的线性序列,而是有组织有规律的组成。 句子中各个组成部分的规律性,受制于句法原则。
(2) 成分测试:可以检验层次分析的正确性
1||| 独立法:句子成分可以单独使用
2||| 替换法:句子的成分可以被其他同范畴的成分替代而不影响合法性
3||| 位移法:一个单位可以作为一个整体进行位移
2. 句法结构的依存性
(1) 句子各个组成部分的排列是以结构为单位的,即不完全依据线性序列
(2) 主谓呼应
四、 短语结构
1. 任何一个短语(XP)必定有一个中心语X,且X和XP的类型相同
2. 补足语:最中心语的补充说明
3. 指示语:一个纯粹结构上的概念【the】
4. X-标杆理论
XP
Spec of X
X'
介于词与短语之间的中间成分
X
Comp of X
五、 普遍语法中的原则与参数
规定自然语言的短语都可以投射为一个由指示语、中心语和补足语组成的XP结构
第六章 语义学
一、 语义概说
1. 语义:语言想要达成交际功能所具有的某种内容
2. 语义学:研究自然语言意义的学科
二、 词之间的意义关系
1. 同义关系
(1) 语言表达式在某些或所有语境中具有相同或相近的意义
(2) 同义词之间有可能在感情色彩、语体、程度、适用对象方面存在差异
2. 反义关系
语言表达式在某一意义上存在相反性
3. 多义关系
(1) 语言表达式具有两个或多个意义,并且这些意义之间存在内在联系
(2) 多义词一般具有一个本义,其它义都是在本义的基础上衍生出来的
4. 同音通形异义关系
两个或多个表达式的读音或/拼写完全一样,但意义不同
三、 句子之间的意义关系
1. 释义
(1) 如果两个句子a和b,a为真,同时b也为真,则称a和b同义,a和b互为对方的释义
(2) 互为释义的两个句子具有同样的真值条件。 用“=”表示释义,a=b当且仅当a和b的真值条件完全相同。
2. 衍推
(1) 当一个句子a 为真,另一个句子b也为真,但反之不然的时候,a衍推b,记为a⇒b。
(2) 衍推关系必须满足如下属性
a衍推b(a⇒b)当且仅当
1||| 句子a为真,句子b必定为真
2||| 句子b为假,句子a一定为假
3||| 句子a为假,句子b的真值不能确定(可以为真也可以为假)
(3) 衍推关系与同义关系
衍推关系是非对称的,a衍推b不代表b衍推a,如果a和b互相衍推(a⇔b),则a和b具有同样的真值条件:a=b。
3. 矛盾
如果句子a为真,句子b必为假,反之亦然,则a和b互为矛盾关系
4. 预设
(1) 如果句子b为真以a的存在为前提,则a是b的预设
(2) 预设关系满足如下定义
b预设a当且仅当
1||| 句子b为真,句子a必定为真;
2||| 句子a为假,句子b一定为假
3||| 句子b为假,句子a仍然为真
四、 真值条件语义学
1. 通过计算句子的组成部分的语义来确定整个句子的真值,也叫组合语义学
2. 句子的外延(意义)即句子的真值条件 ——句子的意义与现实情况吻合,则该句子为真,否则为假
3. 真值条件语义学的表达方式:“P”为真(或:“P”=1),当且仅当,P。
五、 组合性原则(弗雷格方案)
1. 一个复杂表达式的意义是它的组成部分的意义以及组成部分的组合方式的函数。
2. 确定复杂表达式的语义的因素
(1) 组成部分的意义
(2) 组成部分的组合方式
六、 题元角色
1. 动作层
(1) 施事
(2) 受事
2. 事件层:设计事件在空间的行动或定位,也可以是隐喻上的行动
(1) 客体
(2) 来源
(3) 路径
(4) 目标
1||| 空间域的目标
2||| 与事(领属域的目标)
3||| 受益者(领属域之意向目标
(5) 处所
3. 心理层
(1) 感事
(2) 激事
小张对这篇论文很不满意。(感事=小张;激事=这篇论文) 这篇论文让小张很生气。(激事=这篇论文;感事=小张)
第七章 语用学
一、 语用概说
1. 探索人类语言使用背后的规则
2. 研究语言在使用中的意义
3. 影响语用义理解的因素
(1) 说话人和听话人的身份,他们的亲疏关系、话语发生的地点和时间
(2) 说话人的意愿:说话人希望通过一定的话语要传递给听话人的信息
(3) 说话人和听话人所具有某一话题的背景知识
(4) 话语所发生的的社会场合
二、 语用的规律性
1. 在社会生活中,人们会倾向于用符合规定的方式来使用语言
2. 在特定的语言社区中,大多数人会对世界有一些共同的认识,共享一些非语言的信息
3. 人们共同的生活经验
三、 预设与衍推
1. 预设
(1) 定义
广义:说话人在说某一个话语之前,假定说话人和听话人都共享的已知信息
狭义:某一句子所表达的命题为真的必要前提
(2) 预设表达式:预设触发语
1||| “的”字结构和限定表达式的“存在预设”
a. 张三的钱包不见了(p)。张三有钱包(q)。 (预设关系:p╞q)
b. 张三的耳朵被冻红了(p)。张三有耳朵(q)。 (预设关系:p╞q)
c. 那辆汽车的轮胎被人扎破了(p)。那里有一辆汽车(q)。 (预设关系:p╞q)
2||| “事实陈述性动词”和事实预设
a. 我没注意到张三的耳朵冻红了(p)。张三的耳朵冻红了(q)。(预设关系:p╞q)
b. 张三没有把小明偷偷回家的事情报告给老师(p)。小明偷偷回家了(q)。
c. 张三很后悔没有早点回家(p)。张三没有早点回家(q)。 (预设关系:p╞q)
3||| 词汇预设
a. 张三终于戒烟了(p)。张三以前抽烟(q)。 (预设关系:p╞q)
b. 同学们开始抗议学校的不合理的政策了(p)。同学们以前不抗议(q)。
c. 你又迟到了(p)。你以前迟到过(q)。 (预设关系:p╞q)
2. 衍推:命题p衍推q说明p和q之间存在三种语义联系
(1) 如果p为真q一定为真
(2) 如果p不为真,q的真值不能确定
(3) 如果q为假,p一定位假
3. 衍推和预设的区别可以用否定来检验
(1) 预设是命题具有真值判定的重要前提,否定了相关命题,预设同样存在
(2) 否定了相关命题,衍推义不一定能继续保存
四、 会话涵义:字面之外的隐含意义
1. 产生会话涵义的情形
(1) 违反“量的准则”的情形
1||| 话语信息量不符合交际的需要:War is war.
2||| 话语信息量超过当前交际的需要
(2) 违反“质的准则”的情形
1||| 提供你认为是假的的信息:这个女人是铁石心肠。
2||| 提供你缺乏足够证据的信息
(3) 违反“方式准则”的情形
1||| 模糊
2||| 歧义
3||| 不简洁
4||| 无序
“我觉得张靓颖唱歌的时候忘记了跳舞,跳舞的时候忘记了唱歌。” (张靓颖不能歌舞合一,舞台表现力还有待加强)
(4) 违反“关联准则”的情形
你的贡献与话题无关:A:老师回来了吗? B:电脑是开的。
说话人通过说p产生会话涵义q如果: 说话人遵守会话准则,或者至少他/她的态度是合作的; 说话人清楚说p会带来某种涵义; 说话人相信听话人有能力理解这种涵义; 听话人通过结合语境因素与背景知识理解会话涵义q。
2. 会话涵义的分类
(1) 特定语境涵义
(2) 规约性涵义
3. 新格莱斯主义
(1) Laurence Horn
1||| 量原则:说话人要提供更多的信息
2||| 关系原则:说话人表达尽量简洁
(2) Steven Levison
1||| 量原则(Q—原则):听话人相信说话人提供的信息是尽可能多的
2||| 理解原则(I—原则):说话人会才去尽可能简单的语言表达,听话人需要结合一致的信息和世界认识为理解说话人的话语提供背景。
(3) 信息量原则
1||| 信息量:P比Q 更具信息量当且仅当P蕴含于Q。
2||| 子集比上集具体,也更有信息量
3||| 量级涵义:就具有不对称信息量的一组表达式而言,对信息量弱的表达式的选择意味着对信息量强的表达式表达的意义的否定。
五、 语言行为
1. 语言行为会产生效力
2. 每个话语都包含三种语言行为
(1) 言内行为:由句子本身的组成成分和意义结构决定
(2) 言外行为:人们通话语产生的目的性
(3) 言后行为:听话人对说话人发出的希望产生效果的目的性表达式的实现
同时
3. 言语行为的适应性条件
(1) 通用性条件:听话人和说话人对语言的理解正常;听话人和说话人具有正常的心智;话语发生在正常的场合(比如会话参与方没有参与戏剧角色扮演)等。
(2) 内容性条件:具体言语行为产生必须满足的条件。
(3) 先决性条件:具体言语行为成立的客观条件
(4) 真诚性条件:说话人必须有诚意
(5) 实质性条件:言语行为能产生实质性的作用,比如会带来状态的改变
4. 言语行为的类型
(1) 陈述行为:通过话语对世界的某种状态做出改变的言语行为
(2) 表达行为:说话人通过话语对相关事实的真伪做出判定的语言行为
(3) 感知行为:表达说话人情感状态的言语行为
(4) 指示行为:说话人要求其他人做某事的言语行为
(5) 许诺行为:说话人自身对未来发生行为的承诺
5. 直接语言行为与间接语言行为
(1) 直接语言行为:话语形式和言语行为之间的关系是直接对应关系
说话人和听话人的关系越亲密,越可能使用直接语言行为
(2) 间接语言行为:话语形式和言语行为之间的关系不是直接对应关系
说话人和听话人的关系越疏远,越可能使用间接语言行为
第八章 语言习得
一、 引言
1. 人的语言习得既有先天成分又有后天成分
2. 正常的人类大脑先天具有发展语言能力的生理基础
3. 后天环境在多大程度上影响或决定了人类的语言习得的过程和结果
二、 语言发展的几个理论
1. 行为论(斯金纳)
(1) 人的语言行为与动物的行为类似,是一种习惯的形成,是个体对于来自环境中刺激的反应
(2) 儿童的语言习得始于成年人的语言模仿,来自成年人的反应会强化正确的语言行为、抑制错误的语言行为。
(3) 漏洞:现实中父母对儿童语言行为的反应与斯纳金描述的奖惩制度并不一致
2. 天赋论(乔姆斯基)
(1) 人脑具有“语言习得机制”,这个模块内置了语言知识体系,包含了各种语言原则和参数——即“普遍语法”。
(2) 普遍语法是人类先天共有的,学习语言的过程不是习得新的规则,而是通过语言经验,在外界因素的触发、诱导作用下,激发内在语言知识并适当地调整条件和规则,使普遍与大最终达到稳定状态的过程。
3. 建构主义(皮亚杰+维果斯基)
(1) 语言发展必须基于认知能力的发展。语言的发展是个体认知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而语法规则和表达式只是个体在认知过程中对语言的抽象和知识提取。
(2) 对儿童认识发展起关键作用的“世界经验”,其实是与其他社会成员的“社会交互”。
4. 联结主义
(1) 语言习得的过程就是调整不同连节点间权重结构的过程——节点间的联结权重不仅是不一致的,而且联结的权重是可以不断地被改变的。
(2) 联结主义模型最突出的特点是可以用计算机进行模拟
三、 基于使用的语言观(托马塞洛、拜比)
1. 人类的语言是在使用中形成的;语言习得,语言(信息)处理、语言变化都是在使用中发生的。
2. 对其他语言习得论批判地接受
(1) 沿袭了构建主义“社会性”的基本观点
1||| 语言知识的传授与系的是借由沟通行为发生的
2||| 语言形式和功能关联的前提是具有读懂对方行为意图的能力
(2) 认同构建主义关于语言能力本质的观点,即语言能力无异于学习其它知识的认知能力。
1||| 人的语法知识的形成需要动用认知能力,这些能力都属于一般领域的学习机制。
2||| 这些认知能力的联合作用使人具有发现模式能力,人们对当下和以往类似的语言使用情境做出比较、分类,提出语言使用的规律。
3||| 语言使用规律的总和构成了语法。
(3) 语言系统的形成类似于行为主义和联结主义的关联“强化”。
四、 第一语言发展
1. 关键时期:语言习得的关键时期是在十二岁左右。
2. 发展轨迹
(1) 布朗 平均语句长度(MLU)
1||| 两岁后开始出现有某种语法的句子
2||| 2岁时2~6个词,出现单词句
3||| 3岁3~8个词,出现电报句
4||| 4岁5~20个词,使用简单句和一些复杂句
5||| 5岁能使用各种复杂句
(2) 汉语儿童语言发展
1||| 前结构阶段(0~2岁)
2||| 简单结构阶段(2~4岁)
3||| 合成结构阶段(4~6岁)
4||| 嵌置结构阶段(6~8岁)
五、 第二语言习得
1. 影响第二语言习得的内在因素
(1) 二语习得是否存在“关键时期”的正反面证据
1||| 正面
越早开始学习二语最终能达到的水平越高
随着年龄的增长,大脑会渐渐失去其可塑性而影响总体学习的能力
儿童甄别语音的能力一般在5~7岁之间定型,因此对之后出现的语音失去了先前敏锐的甄别能力
2||| 反面
比较“关键时期”前后开始学习二语儿童的语言能力,并未发现在某个时间点出现能力的急剧下降
有些个案研究表明,即使不接受常规的二语教育,成人的二语学习者也可以答道母语者水平的发音和语音
年龄的差别会导致语言学习的环境和语言输入的质和量,因此间接影响二语习得
相比儿童,成年人可能会从主观上抗拒学习(或学好)第二门语言
(2) 语言天赋
MLAT测试(外语学习天赋测试):短期记忆或工作记忆容量,能记住的最长句子长度是体现这一能力的指标。
2. 影响二语习得的外在因素
(1) 语言输入
(2) 可理解输出:创造一些使用场景迫使学生使用特定的语法结构(如果使用错误可能会导致交际失败)并多加练习。
(3) 而与学习者的注意力
3. 二语习得的发展历程
(1) 二语习得的过程是从有偏误的二语向无偏误的目标语发展的过程
(2) 中介语:为达成目标语之前的二语
(3) 发生偏误的原因
1||| 母语的迁移
2||| 语言发展的必然规律——与词素出现的频率有关,出现频率越高,输入越多,越早掌握
六、 语言习得的研究方法
1. 基本思路:某个变量会不会引起习得结果的变化。
2. 研究方法:严格控制某一个或多个变量的同时,观察语言水平是否随之变化
(1) 选取可靠的研究方法
(2) 设置参照组
(3) 追踪研究
第九章 语言与社会
一、 引言
1. 海默斯:交际能力
(1) 单纯用语法规则来界定语言使用、讨论语言是否“合乎语法规则”过于片面
(2) 语言使用的“正确”与否也包含一个人在什么样的场合、对什么样的人、有什么样的交际目的时,应该说什么样的话。
2. 广义的社会语言学研究
(1) 城市语言调查
(2) 语言教育规划
(3) 领域语言与领域服务
(4) 语言政策与语言规划
(5) 国别语言研究
(6) 语言态度与语言认知
(7) 方言与民族语言
3. 狭义的社会语言研究
兴起于美国60年代的变异社会语言学
二、 变异社会语言学(拉波夫)
1. 研究方法
采取类似社会学的定量分析方法,通过抽样收集大量的数据,最后用统计学分析建立不同的语言形式和不同的社会因素之间的关系性。
2. 基本概念
(1) 语言变式的出现与分布除了和使用语言的场合有关也与受调查者的社会属性有关。
(2) 一个社会的中上阶层定义着语言的“标准”形式。他们使用的语言变式具有“显威望”使得中上以下阶层的人们模仿学习,最终导致社会的语言整体向“显威望”语言形式的方向发展。
3. 三个浪潮
(1) 第一个浪潮:以拉波夫在纽约市的研究为代表(商场“r”的发音),研究结果指向社会变项与语言变项的关系。
1||| Shuy和Wlofarm60年代在美国底特律的调查(其中一个语言变式是双重否定)
2||| 特鲁吉尔在英国诺里奇城的调查
工人阶级的年轻男性语言并不是向中上阶层的语言形式靠拢,反而是增加了社会底层的非标准语言形式的使用。
非标准语言具有“隐威望”,它的使用表明工人对自己所处团体的认同。
(2) 第二个浪潮:以米罗尔夫妇为代表的“社会网络”模型
1||| 人们使用语言变项的情况和社区紧密程度有关
一个人与社区的关系越紧密,使用当地的语言特征就越多。
一个内部关系越紧密的社区,人们总体表现的当地语言特征就多。
2||| 社会关系网络是一个研究语言传播的模型,能用于解释语言维持和变化的现象
社区是由社会关系网络所维系的
一个内部关系紧密的社交网络是维护当地繁衍的重要社会机制,它能有效地抵御由中上阶层主导、被广泛社会认可的语言规则。
(3) 第三个浪潮:更注重语言变异在说话者身份构建中发挥的作用
1||| 研究重点:试图表明语言如何构建身份认同
2||| 反对用社会阶层对个体的社会属性进行简单化地一维归类,反而认为一个人的社会属性是多面的;而且个体的社会属性亦非静态的、一成不变的,而是可以主观改造的。
3||| 语言是一个进行身份构建的有力工具。
4||| 研究方法:不仅搜集语言变量,也斗鸡其它能够帮助实现其它能够帮助其实现社会或风格目的的语言材料,同时更注重说话者的行为。
三、 话语分析
1. 会话分析(CA)
(1) 主要架构者萨克斯、施格洛夫、杰佛逊
(2) CA认为会话比文本更能体现人类语言交际的真相,而且只有在自然情况下发生的会话才具有真实性。
(3) CA的研究材料:必须是日常生活中自然发生的真实会话,研究者一般对会话进行录音或者录像,然后对会话进行转写。
(4) 转写的内容
1||| 会话参与者的语言内容
2||| 停顿、重叠、插话、言语打断、音量的高低、音节的拖长等伴语言资源
(5) CA的基本理论假设:言谈应对想任何一种社会行为一样,是具有组织结构的,具有一定的序列组织。
1||| 任何一个话语都与前后的话语具有序列方面的相关性
2||| 每一个话语都受到前面话语的影响和制约
2. 批判话语分析(CDA)
(1) CDA没有系统的研究方法;准确的说,它是一种看待话语的社会作用的视角。
(2) 最有影响力的研究:费尔克劳、Teun A. van Dijk和Ruth Wodak
1||| 社会群体相互之间的关系是通过话语构建的,话语可以固化,也可以改变这种关系。
2||| 话语的使用可以反映群体之间的关系。
3||| 控制话语的群体可以通过话语影响受众的意识形态和行为,这种操纵话语的行为实质是一种霸权。
(3) CDA的落脚点是社会关系和权力结构,因此在研究时会从四个不同的层面去考量话语的语境
1||| 某个说法或者观点的上下文
2||| 该文本或言谈与其它相关文本的关联性
3||| 话语发出的具体社会语境,比如是谁发出的,在什么场合发出的
4||| 话语所处的历史语境和社会政治语境等宏观的语境
四、 广义社会语言学
1. 语言政策与语言规划
(1) 针对的现象
1||| 人口迁移以前所未有的规模发生,出现了新的语言接触
2||| 沟通的需求使区域内产生强势语言,挤压了其他语言的生存空间
(2) 移民国家面临的问题
如何妥善处理官方语言和移民的本族语言之间的关系,在推进多文化的同时,是否应该推进多语言政策以及如何推进多语言政策。
(3) 多民族国家
官方语言渗透到了生活的方方面面,少数民族语言的适用范围缩小,有些甚至已经到了濒临消亡的边缘。
(4) 实行双言制的中东和北非国家
双言能否长期维持、应该如何维持
如何兼顾语言的流通性和多样性
五、 语言生活
1. 中国特色的社会语言学关键词
2. 指运用、学习和研究语言文字、语言知识和语言技术的各种活动
第十章 语言类型学
一、 类型学的研究目的
1. 语言类型学通过比较语言各个方面的特征,发现语言之间的共性与差异,以此揭示语言的本质和规律
2. 最突出的特征:采用跨语言的视角
二、 类型语言学的起源
1. 最早由19世纪的德国语言学家施勒格尔兄弟和洪堡提出,关注一形态为标准对语言进行分类。
2. 现代类型学研究的鼻祖:格林伯格1963《某些主要跟语序有关的语法共性》
(1) 一个语言的默认语序往往与其它成分的相对顺序呈现相关的关系。
(2) 奠定了现代类型语言学的三个主要研究目的
1||| 对语言进行分类
2||| 发现语言的共性
3||| 对语言的共性做出解释
(3) 研究方法
在保证均衡性的前提下选取一定的语言作为“语种库”,确定要研究的语言参项后队相关语言特征进行四分表分析,由此建立语言的共性以及寻找等级秩序。
(4) 关键概念
1||| 绝对共性:语言中都普遍存在的语言特征→倾向共性/数据共性
2||| 蕴含共性:不同语言特征之间可能存在相互关系的情况【如果X则Y/如果X并Y则Z】
三、 类型学的分类
1. 语音系统类型
(1) 按照所具有的元音个数来分
1||| 五元音系统,仅通过设为的前后高低便可以对元音进行区分
2||| 3~9个元音的元音系统
3||| 再多再少罕见
存在一些跨语言的共性
(2) 按照所具有的辅音(类型)进行分类
1||| 世界上的语言普遍存在塞音,最常见的为/p,t,k/
2||| 擦音中,/s/最常见
3||| 绝大部分语言中至少有一个鼻音,最常见的是/n/
4||| 蕴含共性【如果一门语言存在浊阻塞音,则必定存在清阻塞音;如果一门语言存在擦音,则必定存在塞音】。
(3) 按照有无声调以及声调类型进行分类
语言共性:在具有复杂声调的系统的语言里,如果存在有声调曲折的声调,则必定有平调。
(4) 音节重音
1||| 音节重音固定【斯瓦西里语、捷克语、芬兰语】
2||| 音节重音不固定【俄语】
2. 形态学类型
(1) 孤立语(分析型语言)、屈折语、黏着语、复综语
(2) 形态学方面显著的蕴含共性
1||| 如果一种语言存在屈折词素,则其必有派生词素。
2||| 如果一种语言既存在屈折词素也有派生词素,则派生词素离词根更近。
3. 句法学类型(格林伯格)
(1) 语序
(2) 句型与构式
1||| 疑问句的类型
2||| 双及物构式、被动构式、使动构式的形态
3||| 相互构式与反身构式的异同
4||| 关系从句与其他相关句式的异同
(3) 句子成分
1||| 否定的表现形式
2||| 名词之间的连接词、动词之间的连接词
3||| 论元的形态句法配列
4||| 主宾格、作通格
4. 语用学类型
(1) 李讷、Sandra Thompson:话题突出语言
1||| 有些语言不仅以主语架构句子,更常以话题统领句子和串联语篇
2||| 这一概念不是对句子主语的否定,而是类型学研究在语篇组织层面显现的一个跨语言事实
(2) 其他研究成果
1||| 话语标记
2||| 会话结构
3||| 语篇结构
4||| 不同语言行为在语法层面的表现
四、 汉语类型学研究
1. 对汉语基本语序的讨论
(1) 现代汉语虽然具有SVO的基本语序,但其它许多成分的相对语序呈现的却是SOV的语言特征。
(2) 上古汉语其实是SOV语序,与其同源的藏缅语语序一直,只是后来整体演变成了SVO语序,但保留了部分SOV语言的语序特征。
2. 为汉语方言的分类提供了新的方法和依据
五、 类型学的解释
1. 生成理论(用“原则与参项”解释语言出现的共性和差异的原因)
(1) 语言发展的实质是对普遍语法的参项进行设置,一门语言之所以会出现A现象,而另一门语言会出现B现象,仅仅是因为在同一个参项上的设置不同。
(2) 不同层级的参项都会受到上层参项设置的影响,在是基于严重便体现为绝对共性和趋向共性。
2. 功能派
(1) 语言存在的共性和差异与人的认知能力有关。
(2) 格林伯格总结出的关于语序的蕴含共性,体现的是不同语言现象之间的和谐一致性,这种和谐有助于语言使用者对语言的习得和处理。
(3) 这种一致性有时是由一定的历史原因造成的,比如某种构式是从另一个构式演化而来的
(4) 语言共同具有经济性和象似性,决定了语言表现形式的相似性
六、 类型学的发展
1. 语种库的扩大
2. 对于语言的定义方法的反思
3. 利用语义地图来表现语言内部和语言之间相关成分的变异和发展
第十一章 历史语言学
一、 引言:历史语言学主要研究的问题
1. 构拟语言的原是形式
2. 确定语言的亲属关系
3. 发现语言的演变规律
二、 历史比较语言学
1. 主要著作
(1) [德]葆朴
1||| 《论梵语动词变位系统与希腊语、拉丁语、波斯语和日耳曼语相比较》:历史比较语言学元年
2||| 《比较语法》
通过比较这些语言中具有同样语法功能的变位,将这些词语分成“词根-词缀”两部分看待,并着重分析词缀的演变。 通过比较分析法构拟了词缀的原是形式,提出词缀来源的假设,分析了这些变位词缀的语音变化规律。
(2) 格里姆《德语语法》:“格里姆定律”
(3) 波特《印度-日耳曼系语言领域内的词源研究》
(4) 施莱赫尔《印度-日耳曼语系语言比较语法纲要》:第一次使用“重建”的方法构拟了古印欧语的研究(元音、辅音、词根、词干、结构、名词变革)
重建:就所比较的语言材料,用历史统计的方法为每个形式、每个词构拟出一个对每种语言来说都适合的“一般历史性公分母”,用来代表最原始的形式,并表明各有关的个别语言以后的演变。
(5) “维尔纳定律”:一切语音演变都是有规律的,并且没有意外——如果有,只是因为还没有找到它的规律。
(6) [法]梅耶《历史语言学中的比较方法》
(7) 语音形式在历史比较语言学中始终占据核心地位
1||| 两个语言间的亲属关系的确认必须由同源词是否存在对应的规律的语音形式来检验
2||| 词源的构拟也是基于后代语言的语音的
2. 汉语古音的构拟:高本汉《中国音韵学研究》
三、 语言谱系
1. 谱系树模型
(1) 施莱赫尔 印欧语谱系树
(2) 汉藏语系“落叶模型”
2. 施密特 波浪模型:语言之间相互影响,互借词汇
四、 语言演变的类型
1. 语音变化
(1) 合流
(2) 分化
(3) 增加
(4) 脱落
(5) 替换
(6) 链变:一个语音系统中一系列互相联系的因为全部改变其语音现实的复杂音系变化(假设:因为音位的改变)
2. 词汇变化
(1) 词义变化
(2) 新词汇的发明和旧词汇的淘汰
3. 形态句法变化
语法化是形态句法变化中一个常见的现象
(1) 定义:实词演变成语言中具有语法功能成分的一种语言变化
1||| 孤立语:语法化后的成分仍可以视为一个词。
2||| 屈折语:实词经历语法化之后可能会失去词的地位,而变成附着于词根的词缀,甚至消失。
(2) 语法化的成分通常读音会变弱;在具有词素形态的语言中,其长度会缩短 【have(表完成)→‘ve】
(3) 语言变化的“单向性”:语义从虚到实,形态从有到无
(4) 语法化具有一定规律性
(5) 语法化发生的重要前提:人类喻象思维
喻象思维:广泛地指人类跨越概念空间,以一个概念替代另一个概念的一种思维能力
(6) “构式化”理论
1||| 词义变化以及形态句法变化都是在“构式”的框架内进行的。
2||| 一个构式的组成成分组成了一个整体,决定了构式整体的语义(语用)以及各个成分的语法关系和含义。
五、 语言演变的过程
1. 语言的系统性角度
(1) 语言使用社会对几个偶然发生的语言变化做出分析,逐渐推导应用到其它符合规则的场景中,最终扩及到整个语言系统。
(2) 类推是语言演变发生的一个重要机制,决定了语言变化在整个语言系统的扩散。
2. 语言的社会性角度
(1) 一个新的语言现象之所以能被理解,是因为说话者之间有语用推理的能力。
(2) 在儿童时期学习语言,甚至在网络时代学习新的流行语言,依靠的都是语用的推理能力。
语言演变过程是一个既有突变(说话者的语言创新以及听者理解的瞬间),又有渐变(这种变化从孤立、个别的现象到系统、普遍存在的过程)的过程。
六、 语言演变的动因
1. 内因:引起语言演变的语言系统的内部因素
2. 外因
(1) 语言接触
(2) 语言特征作为社会标记
(3) 来自官方的语言规划
第十二章 语言与大脑
一、 引言
神经语言学横跨脑科学、语言学、心理学与认知科学,以人类大脑为研究材料,探索与语言信息处理、储存有关的大脑结构和神经机制。
二、 大脑皮层的语言区
1. 布洛卡区:左侧大脑半球额叶,语言表达的中枢。
受损后出现“表达性失语症”:无法完整地表达和理解长句,写字能力也会受损。
2. 威尼克区:左侧大脑半球颞叶,负责语言理解的中枢。
受损后出现“接受性失语症”:在语言理解方面有很大困难,甚至一个词也听不懂,在表达方面能够检出语流顺畅语法无误的句子,但用词与谈话内容毫无关系,胡言乱语。
3. 弓状神经束:将布洛卡区和威尼克区之间相互联系。
受损后出现“传导性失语症”:不能正常对话,用词不当答非所问。
4. 角回:处理语言的视觉信息
受损后出现“失读症”:不能正确阅读书面文字。
三、 大脑语言区的几个理论
1. 单侧化
(1) 大脑语言功能主要集中在左半球,左半脑是语言加工的“优势半球”
20世纪中期发生转变
(2) “双势理论”:两侧大脑半球是分工合作关系,各有优势。 ——情感语韵加工的优势半球为右半球
(3) 语言区单侧化就是“关键时期”的生理基础。
2. 威尼克-格施温德模型
(1) 布洛克区+威尼克区+弓状神经束
(2) 应当摒弃的理由
1||| 大脑的语言信息处理区域不仅限于布洛卡区和威尼克区,而可能分布在大脑更广泛的区域内。
2||| 自始至终,科学界对布洛卡区和威尼克区的具体位置和功能就没有达成一致的定义和意见。
3||| 这个过于简单化的模型不能体现已经公认的神经网络的联结性,特别是语言与大脑其它区域的连接。
4||| 这个模型简单的构造已经远远脱离了目前我们对大脑解剖结构的认知。
5||| 这个模型仅关注了大脑皮层区域,完全忽视了皮层下的结构和联结
四、 大脑语言区对语言理论的启示
1. 似乎证明了语言的“模块性”观点(人的语言是一个自主的系统,是一个在功能和神经结构上都有别于其他高层皮质的机能。
2. 布洛卡区控制语言的语法,威尼克区储存词汇,印证了普遍语法的“语法-词汇”分立的观点,反驳了类似于构式语法所提出的“语法-词汇是一个连续体”的观点。
3. 支持了认知语言学家的观点——人的语言能力和一般领域的认知领域相关。
4. 证明了大脑所储存的信息不只有词汇和语法,也包括具体的语言构式。
五、 脑功能成像技术
1. Wada测试(异戊巴比妥钠实验)
2. 脑功能血流动力成像技术
3. 脑功能电磁成像技术
六、 语言与电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