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图社区 建筑地基基础设计规范
建筑地基基础设计规范,注册岩土考试总结,主要内容有:1.总则、2.术语和符号、3.基本规定、4.岩土分类和工程特性指标、5.地基计算、6.山区地基、7.软弱地基等。
编辑于2021-11-08 21:52:28这是一篇关于谈EPC工程重进度管理的重要性和联动性的思维导图,主要内容包括:四、总结与建议,三、关键链技术在EPC项目管理中的应用,二、EPC项目进度管理中的设计、采购、施工并行管理,一、光伏EPC工程中进度管理的重要性。
这是一篇关于光伏EPC物料管理的思维导图,概述了物料管理对于保障工程进度和质量、控制成本、降低风险、提升项目管理效率和符合环保要求等方面的作用。接着,流程进入物料管理的前期准备阶段,包括物料清单的编制与审核、供应链管理策略的制定和物料采购计划的制定。在物料管理实施与监控阶段,流程细分为物料采购与供应商管理、物料运输与仓储管理以及物料使用与库存控制,以确保物料在整个工程过程中的有效管理和监控。之后是物料管理效果评估与优化阶段,通过设定物料管理绩效指标、优化与改进物料管理流程以及成本控制与效率提升等方式,对物料管理进行持续的评估和优化。
建筑地基基础设计规范,注册岩土考试总结,主要内容有:1.总则、2.术语和符号、3.基本规定、4.岩土分类和工程特性指标、5.地基计算、6.山区地基、7.软弱地基等。
社区模板帮助中心,点此进入>>
这是一篇关于谈EPC工程重进度管理的重要性和联动性的思维导图,主要内容包括:四、总结与建议,三、关键链技术在EPC项目管理中的应用,二、EPC项目进度管理中的设计、采购、施工并行管理,一、光伏EPC工程中进度管理的重要性。
这是一篇关于光伏EPC物料管理的思维导图,概述了物料管理对于保障工程进度和质量、控制成本、降低风险、提升项目管理效率和符合环保要求等方面的作用。接着,流程进入物料管理的前期准备阶段,包括物料清单的编制与审核、供应链管理策略的制定和物料采购计划的制定。在物料管理实施与监控阶段,流程细分为物料采购与供应商管理、物料运输与仓储管理以及物料使用与库存控制,以确保物料在整个工程过程中的有效管理和监控。之后是物料管理效果评估与优化阶段,通过设定物料管理绩效指标、优化与改进物料管理流程以及成本控制与效率提升等方式,对物料管理进行持续的评估和优化。
建筑地基基础设计规范,注册岩土考试总结,主要内容有:1.总则、2.术语和符号、3.基本规定、4.岩土分类和工程特性指标、5.地基计算、6.山区地基、7.软弱地基等。
建筑地基基础设计规范
1. 总则
地基设计应考虑的三项问题
变形
规范中明确规定了按变形设计的原则
对于一部分地基基础设计等级为丙级的建筑物,当按地基承载力设计基础面积及埋深后,其变形亦同时满足要求时可不进行变形计算
失稳
耐久性
地基基础的设计使用年限应满足上部结构的设计使用年限要求
不使用范围
特殊土
湿陷性黄土
膨胀土
多年冻土
这些土类的物理力学性质比较特殊,选用土的承载力、基础埋深、地基处理措施与常规土不一致
土的动力性能参数的确定
《动力机器基础设计规范》
2. 术语和符号
地基
基础
地基承载力特征值
概念
由载荷试验测定的地基土压力变形曲线线性变形段内规定的变形所对应的压力值,其最大值为比例界限值。
为什么叫特征值
地基设计是采用正常使用极限状态这一原则,所选定的地基承载力是在地基土的压力变形曲线线性变形段内相应于不超过比例界限点的地基压力值,即允许承载力
“特征值”一词用以表示正常使用极限状态计算时采用的地基承载力和单桩承载力的设计使用值,其涵义即为在发挥正常使用功能时所允许采用的抗力设计值,以避免过去一律提“标准值”时所带来的混淆
“特征值”(Characteristic Value),该值的确定可以是统计得出,也可以是传统经验值或某一物理量限定的值。
重力密度
岩体结构面
岩体内开裂的和易开裂的面,如层面、节理、断层、片理等,又称不连续构造面。
标准冻结深度
地基变形允许值
土岩组合地基
在建筑地基的主要受力层范围内,有下卧基岩表面坡度较大的地基;或石芽密布并有出露的地基;或大块孤石或个别石芽出露的地基
地基处理
复合地基
扩展基础
无筋扩展基础
桩基础
支挡结构
基坑工程
3. 基本规定
地基基础的设计等级
影响因素
地基复杂程度
建筑规模
工程特征
问题造成的影响
举例
甲级
30层以上的高层建筑
体型复杂、层数相差超过10层的高低层连成一体的建筑物
指在平面上和立面上高度变化较大,体型变化复杂,且建于同一整体基础上的
大面积的多层地下建筑物
复杂地质条件下的坡上建筑物
对原有工程有较大影响的新建建筑
场地和地基条件复杂的建筑物
挖深大于15m的基坑
丙级
场地和地基条件简单、荷载分布均匀的七层及七层以下民用建筑及一般工业建筑
次要的轻型建筑物
非软土地区且场地地质条件简单、基坑周边环境条件简单、环境保护要求不高且开挖深度小于5.0m的基坑工程
必须进行的计算内容
承载力计算
各类建筑均应进行
变形计算
设计等级为甲级、乙级的建筑物均应按地基变形设计
丙级建筑
应验算的情况
地基承载力特征值小于130kPa,且体型复杂的建筑
在基础上及其附近有地面堆载或相邻基础荷载差异较大,可能引起地基产生过大的不均匀沉降时
软弱地基上的建筑物存在偏心荷载时
相邻建筑距离近,可能发生倾斜时
地基内有厚度较大或厚薄不均的填土,其自重固结未完成时
稳定性计算
基坑工程
抗浮
对经常受水平荷载作用的高层建筑、高耸结构和挡土墙等,以及建造在斜坡上或边坡附近的建筑物和构筑物
丙级可以不做变形验算的情况
3.0.3
地基主要受力层
与基底压力主要影响深度的概念区别开
主要影响深度为主要受力层深度的两倍
条形基础
6b
独立基础
2b-3b
在土力学中,主要影响深度是以附加应力为0.1p等值线作为度量的。
正方形荷载的影响深度
2b
条形荷载
6b
指条形基础底面下深度为3b(b为基础底面宽度),独立基础下为1.5b,且厚度均不小于5m的范围(二层以下一般的民用建筑除外);
主要受力层针对承载力而言,主要影响深度针对变形而言
厚度不小于5m对条形基础和矩形基础都有效
地基主要受力层中如有承载力特征值小于130kPa的土层,表中砌体承重结构的设计,应符合本规范第7章的有关要求
表中砌体承重结构和框架结构均指民用建筑,对于工业建筑可按厂房高度、荷载情况折合成与其相当的民用建筑层数
表中吊车额定起重量、烟囱高度和水塔容积的数值系指最大值
对地勘的要求
在地基基础设计前必须进行岩土工程勘察
对岩土工程勘察报告的内容作出规定
对不同地基基础设计等级建筑物的地基勘察方法,测试内容提出了不同要求
强调应进行施工验槽
《岩土工程勘察规范》GB 50021规定抗浮设防水位应进行专门研究
作用效应组合
计算埋深、尺寸、桩数
正常使用极限状态
标准组合
裂缝宽度
正常使用极限状态
标准组合
计算变形
正常使用极限状态
准永久组合
正常使用极限状态
稳定
承载能力极限状态
基本组合
分项系数均为1
计算截面、承台高度、内力、配筋
承载能力极限状态
基本组合
相应的分项系数
承载能力极限状态
结构重要性系数
不能小于1
作用组合的效应设计值
正常使用极限状态下
标准组合
用于不可逆正常使用极限状态
对只有1个可变荷载的情况,标准组合等效于恒载+活载
Sk=SGk+SQ1k+ψc2SQ2k+……+ψcnSQnk (3.0.6-1)
ψc2:可变荷载组合值系数
准永久组合
长期效应是决定性因素
Sk=SGk+ψq1SQ1k+ψq2SQ2k+……+ψqnSQnk (3.0.6-2)
ψq1:可变作用的准永久值系数
承载能力极限状态下
核心概念是“破坏”
地基丧失承载力而破坏指的是地基达到极限荷载而发生的强度破坏
地基承载力特征值是按照变形原则控制的承载力,本质上是正常使用条件控制
所以按地基承载力特征值确定埋深,底板尺寸,桩数时是正常使用极限状态
基本组合
对永久荷载和可变荷载进行了放大
由可变作用控制
Sd=γGSGk+γQ1SQ1k+γQ2ψc2SQ2k+……+γQnψcnSQnk (3.0.6-3)
γG——永久作用的分项系数
γQi——第i可变作用的分项系数
由永久作用控制
Sd=1.35Sk
只有在地基基础设计规范中,标准组合与基本组合可以互相换算
设计使用年限
不应小于建筑结构的设计使用年限
4. 岩土分类和工程特性指标
岩土分类
岩石
坚硬程度
定量划分
饱和单轴抗压强度
定性划分
附录A.0.1
完整性程度
定量
完整行指数
定性
附录A.0.2
风化程度
未风化、微风化、中等风化、强风化和全风化
碎石土
定名
漂石
块石
粒径大于200mm的颗粒含量超过全重50%,颗粒形状不同
卵石
碎石
粒径大于20mm的颗粒含量超过全重50%,颗粒形状不同
圆砾
角砾
粒径大于2mm的颗粒含量超过全重50%,颗粒形状不同
密实度判定
定量
重型圆锥动力触探锤击数N63.5
适用范围
本表适用于平均粒径小于或等于50mm且最大粒不超过100mm的卵石、碎石、圆砾、角砾
N63.5锤击数取值
修正
根据4.1.6条文说明中表格修正

虽然表格中只有杆长,但实际上是对杆长、上覆土自重压力、侧摩阻力的综合修正
修正后-平均值
野外定性
骨架颗粒系指与本规范表4.1.5相对应粒径的颗粒 碎石土的密实度应按表列各项要求综合确定。
承载力与N63.5的经验关系
查4.1.6条纹说明表格

适用深度范围为1m~20m
砂土
定名
砾砂
粗砂
中砂
细砂
粉砂
密实度判定
标准贯入实验
不修正
在我国,一直用经过修正后的N值确定地基承载力,用不修正的N值判别液化。国外和我国某些地方规范,则采用有效上覆自重压力修正。因此,勘察报告首先提供未经修正的实测值,这是基本数据。然后,在应用时根据当地积累资料统计分析时的具体情况,确定是否修正和如何修正。用N值确定砂土密实度,确定这个标准时并未经过修正,故表4.1.8中的N值为未经过修正的数值。
静力触探实验
粘性土
分类
粘土
IP>17
粉质粘土
10<IP≤17
根据塑性指数分类
塑性指数由相应76g圆锥体沉入土样中深度为10mm时测定的液限计算而得
软硬状态的判别
用液性指数判定
静力触探探头阻力判定
粉土
粉土为介于砂土与黏性土之间,塑性指数Ip小于或等于10且粒径大于0.075mm的颗粒含量不超过全重50%的土
淤泥类土
淤泥
在静水或缓慢的流水环境中沉积,并经生物化学作用形成,其天然含水量大于液限、天然孔隙比大于或等于1.5的黏性土
淤泥质土
当天然含水量大于液限而天然孔隙比小于1.5但大于或等于1.0的黏性土或粉土为淤泥质土
淤泥和淤泥质土有机质含量为5%~10%时的工程性质变化较大
泥炭
含有大量未分解的腐殖质,有机质含量大于60%的土
泥炭质土
有机质含量大于或等于10%且小于或等于60%的土
泥炭、泥炭质土不应直接作为建筑物的天然地基持力层
红黏土
定义
红黏土为碳酸盐岩系的岩石经红土化作用形成的高塑性黏土。其液限一般大于50%。
红黏土是红土的一个亚类。红土化作用是在炎热湿润气候条件下的一种特定的化学风化成土作用
次生红黏土
红黏土经再搬运后仍保留其基本特征,其液限大于45%的土
人工填土
素填土
由碎石土、砂土、粉土、黏性土等组成的填土
压实填土
经过压实或夯实的素填土
杂填土
含有建筑垃圾、工业废料、生活垃圾等杂物的填土
冲填土
为由为水力冲填泥砂形成的填土
膨胀土
为土中黏粒成分主要由亲水性矿物组成,同时具有显著的吸水膨胀和失水收缩特性,其自由膨胀率大于或等于40%的黏性土
湿陷性土
在一定压力下浸水后产生附加沉降。其湿陷系数大于或等于0.015的土
工程特性指标
分类
强度指标
可用的试验方法
原状土室内剪切试验
规范推荐选择三轴压缩试验的自重压力下预固结的不固结不排水试验
鉴于多数工程施工速度快,较接近于不固结不排水试验条件,故本规范推荐UU试验。而且,用UU试验成果计算,一般比较安全 鉴于现行国家标准《土工试验方法标准》GB/T 50123中未提出土的有效自重压力下预固结UU试验操作方法,本规范对其试验要点说明如下: 1 试验方法适用于细粒土和粒径小于20mm的粗粒土。 2 试验必须制备3个以上性质相同的试样,在不同的周围压力下进行试验,周围压力宜根据工程实际荷重确定。对于填土,最大一级周围压力应与最大的实际荷重大致相等。 注:试验宜在恒温条件下进行。 3 试样的制备应满足相关规范的要求。对于非饱和土,试样应保持土的原始状态;对于饱和土,试样应预先进行饱和。 4 试样的安装、自重压力固结,应按下列步骤进行: 1)在压力室的底座上,依次放上不透水板、试样及不透水试样帽,将橡皮膜用承膜筒套在试样外,并用橡皮圈将橡皮膜两端与底座及试样帽分别扎紧。 2)将压力室罩顶部活塞提高,放下压力室罩,将活塞对准试样中心,并均匀地拧紧底座连接螺母。向压力室内注满纯水,待压力室顶部排气孔有水溢出时,拧紧排气孔,并将活塞对准测力计和试样顶部。 3)将离合器调至粗位,转动粗调手轮,当试样帽与活塞及测力计接近时,将离合器调至细位,改用细调手轮,使试样帽与活塞及测力计接触,装上变形指示计,将测力计和变形指示计调至零位。 4)开周围压力阀,施加相当于自重压力的周围压力。 5)施加周围压力1h后关排水阀。 6)施加试验需要的周围压力。 5 剪切试样应按下列步骤进行: 1)剪切应变速率宜为每分钟应变0.5%~1.0%。 2)启动电动机,合上离合器,开始剪切。试样每产生0.3%~0.4%的轴向应变(或0.2mm变形值),测记一次测力计读数和轴向变形值。当轴向应变大于3%时,试样每产生0.7%~0.8%的轴向应变(或0.5mm变形值),测记一次。 3)当测力计读数出现峰值时,剪切应继续进行到轴向应变为15%~20%。 4)试验结束,关电动机,关周围压力阀,脱开离合器,将离合器调至粗位,转动粗调手轮,将压力室降下,打开排气孔,排除压力室内的水,拆卸压力室罩,拆除试样,描述试样破坏形状,称试样质量,并测定含水率。 6 试验数据的计算和整理应满足相关规范要求。
经过预压固结的地基可采用固结不排水试验
预压固结的地基,应采用固结不排水剪。进行UU试验时,宜在土的有效自重压力下预固结,更符合实际
无侧限抗压强度试验
现场剪切试验
十字板剪切试验
试验数量
不得少于六组
抗剪强度指标的确定方法
室内试验
按附录E确定
验算坡体稳定性
对于已有剪切破裂面或其他软弱结构面的抗剪强度,应进行野外大型剪切试验
压缩性指标
可用的试验
原状土室内压缩试验
原位浅层或深层平板载荷试验
旁压试验
一般要求
当采用室内压缩试验确定压缩模量时
施加的最大压力
应超过土自重压力与预计的附加压力之和
当考虑土的应力历史进行沉降计算时
高压固结试验
确定先期固结压力、压缩指数
回弹再压缩试验
确定回弹指数
当考虑深基坑开挖卸荷和再加荷时
回弹再压缩试验
压缩性分类
低压缩性
当a1-2<0.1MPa-1时
中压缩性
当0.1MPa-1≤a1-2<0.5MPa-1时
高压缩性
当a1-2≥0.5MPa-1时
静力触探探头阻力
动力触探锤击数
标准贯入实验锤击数
载荷实验
浅层平板载荷试验
试验要点附录C
深层平板载荷试验
试验要点附录D
代表值
平均值
压缩性指标
标准值
取其概率分布的0.05分位数
抗剪强度
特征值
载荷实验承载力
5. 地基计算
基础埋深
影响基础埋深的因素
建筑物的用途,有无地下室、设备基础和地下设施,基础的形式和构造
高层建筑
满足地基承载力、变形和稳定性要求
位于岩石上的地基,应满足抗滑稳定要求
抗震设防区的非岩石箱形和筏形基础最小埋深
不宜小于建筑物高度的1/15
桩箱或桩筏基础
不宜小于建筑物高度的1/18
(不计桩长)
作用在地基上的荷载大小和性质
工程地质和水文地质条件
地下水位
宜埋置在水位以上
易风化的岩层
施工时应在基坑开挖后立即铺筑垫层
相邻建筑物的基础埋深
新建建筑物的基础埋深不宜大于原有建筑基础
当埋深大于原有建筑基础时,两基础间应保持一定净距,其数值应根据建筑荷载大小、基础形式和土质情况确定
为了避免新建建筑物对原有建筑物的影响,设计时应考虑与原有建筑物保持一定的安全距离,该安全距离应通过分析新旧建筑物的地基承载力、地基变形和地基稳定性来确定。通常决定建筑物相邻影响距离大小的因素,主要有新建建筑物的沉降量和原有建筑物的刚度等。新建建筑物的沉降量与地基土的压缩性、建筑物的荷载大小有关,而原有建筑物的刚度则与其结构形式、长高比以及地基土的性质有关。本规范第7.3.3条为相邻建筑物基础间净距的相关规定,这是根据国内55个工程实例的调查和分析得到的,满足该条规定的净距要求一般可不考虑对相邻建筑的影响。
7.3.3
减小相互影响的措施
1尽量减小新建建筑物的沉降量
2新建建筑物的基础埋深不宜大于原有建筑基础
3选择对地基变形不敏感的结构形式
4采取有效的施工措施,如分段施工、采取有效的支护措施以及对原有建筑物地基进行加固等措施
地基土冻胀和融陷的影响
季节冻土
场地冻结深度Zd
定义
场地冻结深度”在本规范2002版中称为“设计冻深”,其值是根据当地标准冻深,考虑建设场地所处地基条件和环境条件,经修正后采取的更接近实际的冻深值。本次修订将“设计冻深”改为“场地冻结深度”
有实测资料时
无实测资料时
标准冻结深度Z0
按附录F确定
土类别影响系数
粗颗粒土的导热系数比细颗粒土的大。因此,当其他条件一致时,粗颗粒土比细颗粒土的冻深大,砂类土的冻深比黏性土的大
土冻胀行影响系数
土的含水量和地下水位对冻深也有明显的影响,因土中水在相变时要放出大量的潜热,所以含水量越多,地下水位越高(冻结时向上迁移水量越多),参与相变的水量就越多,放出的潜热也就越多,由于冻胀土冻结的过程也是放热的过程,放热在某种程度上减缓了冻深的发展速度,因此冻深相对变浅
环境影响系数
热岛效应
为什么要修正
附录F《中国季节性冻土标准冻深线图》是在标准条件下取得的,该标准条件即为标准冻结深度的定义:地下水位与冻结锋面之间的距离大于2m,不冻胀黏性土,地表平坦、裸露,城市之外的空旷场地中,多年实测(不少于十年)最大冻深的平均值。由于建设场地通常不具备上述标准条件,所以标准冻结深度一般不直接用于设计中,而是要考虑场地实际条件将标准冻结深度乘以冻深影响系数,使得到的场地冻深更接近实际情况
最小埋置深度
非深厚季节冻土区
宜大于场地冻结深度
深厚季节冻土地区
基础底面土层为不冻胀、弱冻胀、冻胀土时
基础埋置深度可以小于场地冻结深度
基础底面下允许冻土层最大厚度按附录G取值
基础底面土层为强冻胀、特强冻胀时
必须大于场地冻结深度
防冻害措施
地下水位以上的基础
基侧填砂
地线水位以下的基础
桩基出
保温基础
自锚式基础(冻土层下有扩大板或扩底短桩)
斜面基础
宜选择地势高、地下水位低、地表排水条件好的建筑场地
对低洼场地,建筑物的室外地坪标高应至少高出自然地面300mm~500mm,其范围不宜小于建筑四周向外各一倍冻结深度距离的范围
做好排水设施
在强冻胀性和特强冻胀性地基上,其基础结构应设置钢筋混凝土圈梁和基础梁
当独立基础连系梁下或桩基础承台下有冻土时,应在梁或承台下留有相当于该土层冻胀量的空隙
外门斗、室外台阶和散水坡等部位宜与主体结构断开,散水坡分段不宜超过1.5m,坡度不宜小于3%,其下宜填入非冻胀性材料
对跨年度施工的建筑,入冬前应对地基采取相应的防护措施;按采暖设计的建筑物,当冬季不能正常采暖时,也应对地基采取保温措施
降低切向冻胀力的方法
基侧填砂
原理
地基土在冻结膨胀时所产生的冻胀力通过土与基础牢固冻结在一起的剪切面传递,砂类土的持水能力很小,当砂土处在地下水位之上时,不但为非饱和土而且含水量很小,其力学性能接近松散冻土,所以砂土与基础侧表面冻结在一起的冻结强度很小,可传递的切向冻胀力亦很小。
应用条件
地下水位以上,地下水位一下无效
斜面基础
工作原理
当基础侧面土达到抗拉强度极限时,基侧与土将开裂,由于冻土的受拉呈脆性破坏,一旦开裂很快延基侧向下延伸扩展,这一开裂,使基础与基侧土之间产生空隙,切向冻胀力也就不复存在了。
应该说明的是,在冻胀土层范围之内的基础扩大部分根本起不到锚固作用,因在上层冻胀时基础下部所出现的锚固力,等冻深发展到该层时,随着该层的冻胀而消失了,只有处在下部未冻土中基础的扩大部分才起锚固作用,但我们所说的浅埋基础根本不存在这一伸入未冻土层中的部分
基础稳定的原因不是由于切向冻胀力被下部扩大部分给锚住,而是由于在倾斜表面上出现拉力分量与冷缩分量叠加之后的开裂,切向冻胀力退出工作所造成的
起效条件
当β 角大于等于9°
特点
在冻胀作用下基础受力明确,技术可靠。当其倾斜角β大于等于9°时,将不会出现因切向冻胀力作用而导致的冻害事故发生。
不但可以在地下水位之上,也可在地下水位之下应用
耐久性好,在反复冻融作用下防冻胀效果不变
不用任何防冻胀材料就可解决切向冻胀问题
保温基础
定义
在基础外侧采取保温措施是消除切向冻胀力的有效方法
做法
承载力计算
基础底面压力的计算
轴心
计算参数
为了计算简便,通常将基础自重和土自重用一个平均重度来考虑,取
水位以下扣除浮力
对于两侧埋深不相等基础
d取两侧平均值计算
偏心
大小偏心的判定
矩形基础
单向偏心
双向偏心
圆形基底
单项偏心(不存在双向偏心)

由于圆形基础有多个对称轴,因此e为垂直于应力最大点的轴的距离
大偏心
计算公式
使用条件
矩形基础
单向偏心e>b/6
计算参数
a
三角形荷载合力距离最大压力边缘的距离
因为三角形荷载的合力作用在底边的1/3处,因此,三角形荷载底边长度为3a
公式扩展
矩形基础双向偏心
圆形基础双向偏心
计算方法参考《公路桥涵地基与基础设计规范》
大小偏心判别
双向大偏心的算法
矩形
圆形
小偏心
计算公式
计算参数
Fk+Gk
相当于作用基础中心总的竖向力
Mk
相当于总的弯矩
当有水平力,弯矩 偏心同时存在时
对基底形心求力矩
基础抵抗矩的计算
矩形基础
圆形基础
公式扩展
等效偏心距
矩形基础的双向偏心
最大值
最小值
圆形基础应力最大,最小值
基底反力的分布形状的影响因素
基底尺寸由大到小
荷载由小到大
地基土的性质由好到坏
基础的埋深有大到小
基底反力的形状由拱形-鞍形-抛物线形-钟形
地基承载力特征值的计算
土质地基
深、宽修正
深宽修正的原因 宽度修正:特定工程的基础,同载荷试验的实验板尺寸不一致,故 为符合真实情况,需要对承载力按照实际基础的宽度进行修正。 深度修正:特定工程的基础,基础的实际埋深同载荷试验的试验埋 深不一致,需要对承载力按照实际基础的埋深进行修正
公式
计算要点
宽度b的取值
效于3m取3,大于6时取6
注意与基础偏心距验算时b取值的不同,此处取基础短边尺寸
γ用于宽度修正,取基底下土层的重度
γm是基础底面以上土的加权平均重度,是考虑基础两侧土厚度对地基稳定的有利作用的
和d直接关联,d多深,γm就算多深
水位以下取浮重度
d
怎么安全怎么取值
在填方整平地区,可自填土地面标高算起
填土在上部结构施工后完成时,应从天然地面标高算起
因为后填土的超载对施工阶段地基的稳定没有作用
对于地下室,当采用箱形基础或筏基时,基础埋置深度自室外地面标高算起
因为地基失稳时,两侧土只能从筏基两侧挤出
当采用独立基础或条形基础时,应从室内地面标高算起
独立基础两侧的土可以从两个基础中间基础,因此超载的作用只能考虑到室内(室内更低)
特殊修正情况
强风化和全风化的岩石,可参照所风化成的相应土类取值,其他状态下的岩石不修正
深层平板载荷试验确定时ηd取0
试验时的埋深与建筑的基础埋深不一致时,需要按埋深的插值进行修正
软弱下卧层顶面宽度不修正
经处理后的地基
大面积填土
附加条件:压实系数 黏粒含量 最大干密度 级配砂石。 不满足这些附加条件的,按人工填土取值
其他处理方法
宽度修正
0
深度修正
1
主群楼深度修正
公式法
使用条件
当偏心距e小于或等于0.033倍基础底面宽度时
相应式中的抗剪强度指标c、φ,要求采用附录E求出的标准值
岩石地基
完整、较完整、较破碎
岩石地基载荷试验方法确定:附录H
根据室内饱和单轴抗压强度确定
第一,抗压强度试验时,岩石试件处于无侧限的单轴受力状态;而地基承载力则处于有围压的三轴应力状态。如果地基是完整的,则后者远远高于前者。第二,岩块强度与岩体强度是不同的,原因在于岩体中存在或多或少、或宽或窄、或显或隐的裂隙,这些裂隙不同程度地降低了地基的承载力。显然,越完整、折减越少;越破碎,折减越多。由于情况复杂,折减系数的取值原则上由地方经验确定,无经验时,按岩体的完整程度,给出了一个范围值。经试算和与已有的经验对比,条文给出的折减系数是安全的
ψr——折减系数。根据岩体完整程度以及结构面的间距、宽度、产状和组合,由地方经验确定。无经验时,对完整岩体可取0.5;对较完整岩体可取0.2~0.5;对较破碎岩体可取0.1~0.2。
ƒrk——岩石饱和单轴抗压强度标准值(kPa),可按本规范附录J确定;
上述折减系数值未考虑施工因素及建筑物使用后风化作用的继续
对于黏土质岩,在确保施工期及使用期不致遭水浸泡时,也可采用天然湿度的试样,不进行饱和处理
本规范规定试件尺寸为ф50mm×100mm
破碎、极破碎
据平板载荷试验确定
对于沉降已经稳定的建筑或经过预压的地基,可适当提高地基承载力
软弱下卧层验算
计算原理
压力扩散角理论
计算公式
下卧层顶面处附加压力Pz的计算
条形基础
矩形基础
圆形基础
子主题
压力扩散角计算
变形计算
地基变形特征
沉降量
施工期间完成沉降量经验值
碎石或砂土
80%以上
他低压缩性土
50%-80%
中压缩性土
20%-50%
高压缩性土
5%-20%
沉降差
框架结构和单层排架结构
倾斜
多层或高层建筑和高耸结构
局部倾斜
砌体承重结构
变形允许值
分层总和法
计算公式
ψs——沉降计算经验系数
n——地基变形计算深度范围内所划分的土层数
p0——相应于作用的准永久组合时基础底面处的附加压力
Esi——基础底面下第i层土的压缩模量(MPa)
zi、zi-1——基础底面至第i层土、第i-1层土底面的距离(m)
ai、ai-1——基础底面计算点至第i层土、第i-1层土底面范围内平均附加应力系数
计算深度Zn
应力比法
地基附加应力对自重应力之比为0.2或0.1作为控制计算深度的标准
变形比法
简化法
其他特殊情况
计算深度范围内存在基岩时
zn可取至基岩表面
存在较厚的坚硬黏性土层,其孔隙比小于0.5、压缩模量大于50MPa
zn可取至该层土表面
存在较厚的密实砂卵石层,其压缩模量大于80MPa时
zn可取至该层土表面
基土附加压力分布应考虑相对硬层存在的影响,按本规范公式(6.2.2)计算
在计算深度范围内存在基岩或存在相对硬层时,按第5.3.5条的原则计算地基变形时,由于下卧硬层存在,地基应力分布明显不同于Boussinesq应力分布。为了减少计算工作量,此次条文修订增加对于计算深度范围内存在基岩和相对硬层时的简化计算原则。 在计算深度范围内存在基岩或存在相对硬层时,地基土层中最大压应力的分布可采用K.E.叶戈罗夫带式基础下的结果(表10)。对于矩形基础,长短边边长之比大于或等于2时,可参考该结果。 
回弹变形量
应该指出高层建筑由于基础埋置较深,地基回弹再压缩变形往往在总沉降中占重要地位,甚至某些高层建筑设置3层~4层(甚至更多层)地下室时,总荷载有可能等于或小于该深度土的自重压力,这时高层建筑地基沉降变形将由地基回弹变形决定。 从计算过程及土的回弹试验曲线特征可知,地基土回弹的初期,回弹模量很大,回弹量较小,所以地基土的回弹变形土层计算深度是有限的。
回弹再压缩变形量
稳定性计算
稳定计算的分析方法
圆弧滑动面法
稳定土坡坡顶的建筑
基础边缘到土坡边缘的最小距离
适用条件
垂直于坡顶边缘线的基础底面边长小于或等于3m
条型基础
a≥3.5b-(d/tanβ)
不得小于2.5m
矩形基础
a≥2.5b-(d/tanβ
不得小于2.5m
小于最小距离时
根据基底平均压力,按圆弧滑动面法计算确定基础距坡顶边缘的距离和基础埋深
破角大于45°或坡高大于8m时
需要验算坡体稳定
抗浮验算
简单的浮力作用时的验算
抗浮不满足时
增加压重
设置抗浮构件
6. 山区地基
一般规定
山区地基设计时应考虑的问题
有无滑坡、断层、破碎带
有无不稳定边坡
挖方、填方、堆载和卸载等是否对山坡稳定性的影响
有无影响地基稳定性的临空面
地基的不均匀性
有无采空区、岩溶土洞
出现危岩崩塌、泥石流的可能性
地面水、地下水对建筑的影响
不用做建设场地的情况
对建筑物有潜在威胁或直接危害的滑坡、泥石流、崩塌以及岩溶、土洞强烈发育地段
排水和防洪
应充分利用和保护天然排水系统和山地植被
应在易于导流或拦截的部位将水引出场外
在受山洪影响的地段,应采取相应的排洪措施
土岩组合地基
主要受力层范围内,如遇下列情况之一者,属于土岩组合地基
1 下卧基岩表面坡度较大的地基
2 石芽密布并有出露的地基
3 大块孤石或个别石芽出露的地基。
变形验算
可不进行变形验算的情况
考虑刚性下卧层影响的变形计算
当地基受力范围内存在刚性下卧层时,会使上覆土体中出现应力集中现象,从而引起土层变形增大。本次修订增加了考虑刚性下卧层计算地基变形的一种简便方法,即先按一般土质地基计算变形,然后按本条所列的变形增大系数进行修正。
变形增大系数
软弱下卧层基不均匀变形验算
岩组合地基位于山间坡地、山麓洼地或冲沟地带,存在局部软弱土层时
整体稳定验算
在岩土界面上存在软弱层(如泥化带)时
密布石芽的地基处理
可不处理的情况
当石芽间距小于2m,其间为硬塑或坚硬状态的红黏土时
六层和六层以下的砌体承重结构
三层和三层以下的框架结构
具有150kN和150kN以下吊车的单层排架结构
基底压力小于200kPa
处理措施
可利用经检验稳定性可靠的石芽作支墩式基础
可在石芽出露部位作褥垫
石芽间有较厚的软弱土层时,可用碎石、土夹石等进行置换
大块孤石或个别石芽的处理
当土层的承载力特征值大于150kPa、房屋为单层排架结构或一、二层砌体承重结构时
宜在基础与岩石接触的部位采用褥垫进行处理
多层砌体承重结构
应根据土质情况,结合本规范第6.2.6条、第6.2.7条的规定综合处理
当建筑物对地基变形要求较高或地质条件比较复杂不宜按这两种方法进行地基处理时,可调整建筑平面位置,或采用桩基或梁、拱跨越等处理措施。
褥垫层的做法
材料
可采用炉渣、中砂、粗砂、土夹石
厚度
宜取300mm~500mm
夯填度
夯填度为褥垫夯实后的厚度与虚铺厚度的比值
中砂、粗砂
0.87±0.05
土夹石(其中碎石含量为20%~30%)
0.70±0.05
沉降缝
宽度
30-50mm
特定情况可适当加宽
填土地基
没有填方设计的填土
应勘察内容
明填料成分与来源,填土的分布、厚度、均匀性、密实度与压缩性以及填土的堆积年限
选择合适的地基处理方法
提出填土地基处理的质量要求与检验方法
填方设计
设计内容
填料的性质
级配良好的砂土或碎石土
以卵石、砾石、块石或岩石碎屑作填料时最大粒径
分层压实时
最大粒径不宜大于200mm
分层夯实时
最大粒径不宜大于400mm
性能稳定的矿渣、煤渣等工业废料
粉质黏土、粉土作填料
选择最优含水量的土
挖高填低或开山填沟的土石料
符合设计要求
不得使用淤泥、耕土、冻土、膨胀性土以及有机质含量大于5%的土
压实机械的选择
密实度要求
压实系数λc
定义
填土的实际干密度(ρd)与最大干密度(ρdmax)之比
控制值
地坪垫层以下从基础底面标高以上的压实填土,压实系数不应小于0.94。
最大干密度ρdmax经验计算公式
碎石、卵石,或岩石碎屑等填料
可取2100kg/m3~2200kg/m3
压实填土的最大干密度的测定,对于以岩石碎屑为主的粗粒土填料目前存在一些不足,实验室击实试验值偏低而现场小坑灌砂法所得值偏高,导致压实系数偏高较多,应根据地区经验或现场试验确定。
黏性土或粉土填料
质量监督和检验方法
地基承载力检验方法
必须用现场原位测试
重大填方工程
必须进行现场试验
考虑到填土的不均匀性,试验数据量应较自然地层多,才能比较准确地反映出地基的性质,可配合采用其他原位测试法进行确定
对含有生活垃圾或有机质废料的填土,未经处理不宜作为建筑物地基使用。
排水防渗措施
应注意采取地面排水措施,当其阻碍原地表水畅通排泄时,应根据地形修建截水沟
应采取防渗、防漏措施,避免因漏水使填土颗粒流失,必要时应在填土土坡的坡脚处设置反滤层
斜坡上的填土
稳定型验算内容
填土在自重及建筑物荷载作用下,沿天然坡面滑动
由于填土出现新边坡的稳定问题
可不设置支挡结构的情况
天然地面坡度大于20度时
应采取防止填土可能沿坡面滑动的措施,并应避免雨水沿斜坡排泄。
勘察内容
场地地形
地貌
工程地质勘察资料
地下水的补给与排泄条件
底层软弱土体的清除情况
自重固结程度
滑坡防治
防治措施
1 排水
应设置排水沟以防止地面水浸入滑坡地段,必要时尚应采取防渗措施。在地下水影响较大的情况下,应根据地质条件,设置地下排水系统
2 支挡
根据滑坡推力的大小、方向及作用点,可选用重力式抗滑挡墙、阻滑桩及其他抗滑结构。抗滑挡墙的基底及阻滑桩的桩端应埋置于滑动面以下的稳定土(岩)层中。必要时,应验算墙顶以上的土(岩)体从墙顶滑出的可能性。
3 卸载
在保证卸载区上方及两侧岩土稳定的情况下,可在滑体主动区卸载,但不得在滑体被动区卸载
4 反压
在滑体的阻滑区段增加竖向荷载以提高滑体的阻滑安全系数。
滑坡推力计算
滑动面选择
推力最大的滑动面
计算断面
平行于滑动方向
一般不得少于2个
应有一个是滑动主轴断面
折线形滑面传递系数法
推力作用点
滑体厚度的1/2处
推力安全系数
设计等级甲级
1.3
设计等级乙级
1.2
设计等级丙级
1.0
岩石地基
可不计算变形的情况
置于完整、较完整、较破碎岩体上的建筑物
需要验算变形的情况
地基基础设计等级为甲、乙级的建筑物,同一建筑物的地基存在坚硬程度不同,两种或多种岩体变形模量差异达2倍及2倍以上
软弱下卧岩层计算
稳定:地基主要受力层深度内存在软弱下卧岩层时
验算岩石下卧层强度时,其基底压力扩散角可按30°~40°考虑
岩石一般可视为不可压缩地基,上部荷载通过基础传递到岩石地基上时,基底应力以直接传递为主,应力呈柱形分布,当荷载不断增加使岩石裂缝被压密产生微弱沉降而卸荷时,部分荷载将转移到冲切锥范围以外扩散,基底压力呈钟形分布。
开挖方法
控制爆破
基础型式选择
当基岩面起伏较大,且都使用岩石地基时,同一建筑物可以使用多种基础形式
临空面
倾覆稳定性
滑移稳定性
加固措施
注浆
填塞
岩溶和土洞
岩溶发育程度等级划分
基岩面相对高差
以相邻钻孔的高差确定
钻孔见洞隙率
(见洞隙钻孔数量/钻孔总数)×100%
线岩溶率
(见洞隙的钻探进尺之和/钻探总进尺)×100%
未经处理不应作为建筑物地基的情况
浅层溶洞成群分布,洞径大,且不稳定的地段
漏斗、溶槽等埋藏浅,其中充填物为软弱土体
土洞或塌陷等岩溶强发育的地段
岩溶水排泄不畅,有可能造成场地暂时淹没的地段
可不考虑岩溶对地基稳定影响的情况
完整、较完整的坚硬岩、较硬岩地基
洞体较小,基础底面尺寸大于洞的平面尺寸,并有足够的支承长度
顶板岩石厚度大于或等于洞的跨度
设计等级为丙级且荷载较小的建筑物
基础底面以下的土层厚度大于独立基础宽度的3倍或条形基础宽度的6倍,且不具备形成土洞的条件时
基础底面与洞体顶板间土层厚度小于独立基础宽度的3倍或条形基础宽度的6倍,洞隙或岩溶漏斗被沉积物填满,其承载力特征值超过150kPa,且无被水冲蚀的可能性时
基础底面存在面积小于基础底面积25%的垂直洞隙,但基底岩石面积满足上部荷载要求时
对地基稳定有影响的岩溶处理措施
对较小的岩溶洞隙,可采用镶补、嵌塞与跨越等方法处理
对较大的岩溶洞隙,可采用梁、板和拱等结构跨越,也可采用浆砌块石等堵塞措施以及洞底支撑或调整柱距等方法处理
跨越结构应有可靠的支承面。梁式结构在稳定岩石上的支承长度应大于梁高1.5倍
基底有不超过25%基底面积的溶洞(隙)且充填物难以挖除时,宜在洞隙部位设置钢筋混凝土底板,底板宽度应大于洞隙,并采取措施保证底板不向洞隙方向滑移。也可在洞隙部位设置钻孔桩进行穿越处理
对于荷载不大的低层和多层建筑,围岩稳定,如溶洞位于条形基础末端,跨越工程量大,可按悬臂梁设计基础,若溶洞位于单独基础重心一侧,可按偏心荷载设计基础。
土洞的影响和处理措施
由地下水作用所形成的土洞
形成条件
地下水强烈活动于岩土交界面
总图布置前,应获得场地土洞发育程度分区资料。施工时,除已查明的土洞外,尚应沿基槽进一步查明土洞的特征和分布情况。
人工降水引起土洞进一步发育或地表塌陷
形成条件
地下水位高于基岩表面的岩溶地区
在塌陷范围内不应采用天然地基
由地表水形成的土洞或塌陷
应采取地表截流、防渗或堵塞等措施
由地下水形成的塌陷及浅埋土洞
应清除软土,抛填块石作反滤层,面层用黏土夯填
深埋土洞
宜用砂、砾石或细石混凝土灌填
尚应采用梁、板或拱跨越。对重要的建筑物,可采用桩基处理
土质边坡和重力式挡墙
边坡
设计的基本原则
应保护和整治边坡环境
布局应依山就势
应进行整体稳定性验算、局部稳定性验算、地基承载力计算、抗倾覆稳定性验算、抗滑移稳定性验算及结构强度计算
应进行排水设计
可以向坡外排水
排水孔
布置方向
应沿着横竖两个方向设置
间距
宜取2m~3m
外斜坡度
宜为5%
孔眼尺寸
不宜小于100mm
滤水层
截水沟
支挡结构后面有山坡时
必要时应做排水暗沟
不可以向坡外排水
应在支挡结构后面设置排水暗沟。
墙后填土
应选择透水性强的填料
当采用黏性土作填料时,宜掺入适量的碎石
在季节性冻土地区,应选择不冻胀的炉渣、碎石、粗砂等填料
开挖要求
允许坡度值
排水措施
顶部应设置截水沟
在任何情况下不应在坡脚及坡面上积水
开挖顺序
由上至下
弃土处理
弃土应分散处理,不得将弃土堆置在坡顶及坡面上
当必须在坡顶或坡面上设置弃土转运站时,应进行坡体稳定性验算,严格控制堆栈的土方量
防护处理
应立即进行
重力式挡墙
土压力计算
无限范围填土
ψa——主动土压力增大系数
挡土墙高度小于5m时
1.0
高度5m~8m时
1.1
高度大于8m时
1.2
ka——主动土压力系数
1 土压力的计算,目前国际上仍采用楔体试算法。根据大量的试算与实际观测结果的对比,对于高大挡土结构来说,采用古典土压力理论计算的结果偏小,土压力的分布也有较大的偏差。对于高大挡土墙,通常也不允许出现达到极限状态时的位移值,因此在土压力计算式中计入增大系数。  图24 墙体变形与土压力 1—测试曲线;2—静止土压力;3—主动土压力;4—墙体变形;5—计算曲线 2 土压力计算公式是在土体达到极限平衡状态的条件下推导出来的,当边坡支挡结构不能达到极限状态时,土压力设计值应取主动土压力与静止土压力的某一中间值。
朗肯理论
库伦理论
楔体法
有限范围填土

适用范围
当支挡结构后缘有较陡峻的稳定岩石坡面,岩坡的坡角θ>(45°+φ/2)时
计算理论
楔体试算法,取岩石坡面为破裂面。根据稳定岩石坡面与填土间的摩擦角按下式计算主动土压力系数
土压力系数
稳定性验算
抗滑稳定性
计算公式
土对挡土墙墙背的摩擦角δ
土对挡土墙基底的摩擦系数μ
抗倾覆稳定性
计算公式
整体滑动稳定性
可采用圆弧滑动面法进行验算
基承载力计算
除应符合本规范第5.2节的规定外,基底合力的偏心距不应大于0.25倍基础的宽度
尚应进行软弱下卧层的承载力验算
构造措施
适用范围
高度小于8m、地层稳定、开挖土石方时不会危及相邻建筑物的地段
逆坡坡度
土质地基
不宜大于1:10
岩石地基
不宜大于1:5
墙顶宽度
毛石挡土墙
不宜小于400mm
混凝土挡土墙
不宜小于200mm
基础埋置深度
土质地基
不宜小于0.5m
软质岩地基
不宜小于0.3m
应根据地基承载力、水流冲刷、岩石裂隙发育及风化程度等因素进行确定。在特强冻涨、强冻涨地区应考虑冻涨的影响
伸缩缝
间隔10m~20m设置
沉降缝
地基有变化时
岩石边坡和岩石锚杆挡墙
开挖坡度允许值
工程类比
构造处理
适用条件
整体稳定的软质岩边坡高度小于12m,硬质岩边坡高度小于15m时
基本原理
边坡的顶部裂隙比较发育,必须采用强有力的锚杆进行支护,在顶部0.2h~0.3h高度处,至少布置一排结构锚杆
处理方法

结构锚杆(支护锚杆)
布置位置
顶部0.2h~0.3h高度处
横向间距
不应大于3m
最小长度
不应小于6m
最小直径
不宜小于130mm
最小钢筋
不宜小于3根22
防护锚杆
布置位置
其余部分为防止风化剥落
孔径
50mm~100mm
锚杆长度
2m~4m
间距
1.5m~2.0m
锚杆设计

推力计算
对单结构面外倾边坡
楔体平衡法进行计算,并应考虑结构面填充物的性质及其浸水后的变化
具有两组或多组结构面的交线倾向于临空面的边坡
可采用棱形体分割法
1 已知:新开挖的岩石边坡的坡角为80°。边坡上存在着两组结构面(如图26所示):结构面1走向AC,与边坡顶部边缘线CD的夹角为75°,其倾角β1=70°;其结构面2走向AD,与边坡顶部边缘线DC的夹角为40°,其倾角β2=43°。即两结构面走向线的夹角α为65°。AE点的距离为3m。经试验两个结构面上的内摩擦角均为φ=15.6°,其黏聚力近于0。岩石的重度为24kN/m3。  2 棱线AV与两结构面走向线间的平面夹角α1及α2。可采用下列计算式进行计算: cotα1=tanβ1/(sinαtanβ2)+cotα cotα2=tanβ2/(sinαtanβ1)+cotα 从而通过计算得出α1=15°,α2=50°。 3 进而计算出棱线AV的倾角,即沿着棱线方向上结构面的视倾角β′ tanβ′=tanβ1sinα1 计算得:β′=35.5° 4 用AVE平面将下滑棱柱体分割成两个块体。计算获得两个滑块的重力为:ω1=31kN,ω2=139kN; 棱柱体总重为ω=ω1+ω2=170kN。 5 对两个块体的重力分解成垂直与平行于结构面的分力: N1=ω1cosβ1=10.6kN T1=ω1sinβ1=29.1kN N2=ω2cosβ2=101.7kN T2=ω2sinβ2=94.8kN 6 再将平行于结构面的下滑力分解成垂直与平行于棱线的分力: tanθ1=tan(90°-α1)cosβ1=1.28 θ1=52° tanθ2=tan(90-α2)cosβ2=0.61 θ2=32° Ts1=T1cosθ1=18kN Ts2=T2cosθ2=80kN 7 棱柱体总的下滑力:Ts=Ts1+Ts2=98kN 两结构面上的摩阻力: Ft=(N1+N2)tanφ=(10.6+101.7)tan15.6°=31kN 作用在支挡结构上推力:T=Ts-Ft=67kN。
结构设计
土压力荷载
宜采用主动土压力乘以1.1~1.2的增大系数
岩石锚杆挡土结构的位移很小,支挡的土体不可能达到极限状态,当按主动土压力理论计算土压力时,必须乘以一个增大系数。
挡板荷载
可考虑支承挡板的两立柱间土体的卸荷拱作用
岩石锚杆挡土结构是通过立柱或竖桩将土压力传递给锚杆,再由锚杆将土压力传递给稳定的岩体,达到支挡的目的。立柱间的挡板是一种维护结构,其作用是挡住两立柱间的土体,使其不掉下来。因存在着卸荷拱作用,两立柱间的土体作用在挡土板的土压力是不大的,有些支挡结构没有设置挡板也能安全支挡边坡
立柱端部支撑情况
岩石锚杆挡土结构的立柱必须嵌入稳定的岩体中,一般的嵌入深度为立柱断面尺寸的3倍。当所支挡的主体位于高度较大的陡崖边坡的顶部时,可有两种处理办法: 1 将立柱延伸到坡脚,为了增强立柱的稳定性,可在陡崖的适当部位增设一定数量的锚杆。 2 将立柱在具有一定承载能力的陡崖顶部截断,在立柱底部增设锚杆,以承受立柱底部的横推力及部分竖向力。
铰支承
固定支承
当立柱插入岩层中的深度大于3倍立柱长边时
与立柱的连接
应验算连接处立柱的抗剪切强度
锚固段的抗拔承载力
计算公式
参数
ξ——经验系数
永久性锚杆
0.8
临时性锚杆
1.0
ƒ——砂浆与岩石间的粘结强度特征值
hr——锚杆锚固段嵌入岩层中的长度(m)
当长度超过13倍锚杆直径时,按13倍直径计算
构造措施
锚杆构成
锚固段
嵌入基岩深度
嵌入基岩深度应大于40倍锚杆筋体直径
嵌入基岩深度应大于40倍锚杆筋体直径
非锚固段
主筋必须进行防护处理
锚杆孔径
作支护用的岩石锚杆
锚杆孔径不宜小于100mm
作防护用的锚杆
其孔径可小于100mm,但不应小于60mm
锚杆的间距
不应小于锚杆孔径的6倍
与水平面的夹角
宜为15°~25°
锚杆筋体
宜采用热轧带肋钢筋
灌浆材料
水泥砂浆
强度不宜低于25MPa
细石混凝土
不宜低于C25
7. 软弱地基
一般规定
定义
地基压缩层主要由淤泥、淤泥质土、冲填土、杂填土或其他高压缩性土层构成
勘察
应查明软弱土层的均匀性、组成、分布范围和土质情况
设计
应考虑上部结构和地基的共同作用
施工
应注意对淤泥和淤泥质土基槽底面的保护,减少扰动
活荷载较大的构筑物
使用初期应根据沉降情况控制加载速率
利用与处理
利用
宜利用其上覆较好土层作为持力层
冲填土、建筑垃圾和性能稳定的工业废料,当均匀性和密实度较好时,可利用作为轻型建筑物地基的持力层
处理
机械压实
适用范围
可用于处理由建筑垃圾或工业废料组成的杂填土地基
分类
重锤夯实
强夯
振动压实
处理深度
通过试验确定
预压
适用范围
可用于处理较厚淤泥和淤泥质土地基
预压荷载
宜大于设计荷载
预压时间
应根据建筑物的要求以及地基固结情况决定,并应考虑堆载大小和速率对堆载效果和周围建筑物的影响
排水砂垫层
采用塑料排水带或砂井进行堆载预压和真空预压时
换填垫层
适用范围
用于软弱地基的浅层处理
垫层材料
中砂、粗砂、砾砂、角(圆)砾、碎(卵)石、矿渣、灰土、黏性土以及其他性能稳定、无腐蚀性的材料
加筋材料
可采用高强度、低徐变、耐久性好的土工合成材料
复合地基
计采用的增强体和施工工艺应满足处理后地基土和增强体共同承担荷载的技术要求
承载力特征值的确定
应通过现场复合地基载荷试验确定
采用增强体载荷试验结果和其周边土的承载力特征值结合经验确定
变形计算
基本公式
计算参数
ψsp——复合地基沉降计算经验系数
加固土层的压缩模量
变形计算深度
应大于加固土层的厚度
并应符合本规范第5.3.7条的规定
褥垫层
设置位置
增强体顶部应设褥垫层
材料
中砂、粗砂、砾砂、碎石、卵石等散体材料
碎石、卵石宜掺入20%~30%的砂
建筑措施
平面布置和立面布置
沉降缝
布置位置
1)建筑平面的转折部位; 2)高度差异或荷载差异处; 3)长高比过大的砌体承重结构或钢筋混凝土框架结构的适当部位; 4)地基土的压缩性有显著差异处; 5)建筑结构或基础类型不同处; 6)分期建造房屋的交界处。
宽度
相邻建筑物基础间的净距
结构措施
减少沉降和不均匀沉降的措施
加强基础刚度的措施
砌体结构增强整体刚度的措施
圈梁
大面积地面荷载
定义
地面荷载系指生产堆料、工业设备等地面堆载和天然地面上的大面积填土。
8. 基础
无筋扩展基础

台阶的高度
满足不同基础材料的宽高比允许值
阶梯形毛石基础的每阶伸出宽度,不宜大于200mm
当基础由不同材料叠合组成时,应对接触部分作抗压验算
抗剪验算
单侧扩展范围内基础底面处的平均压力值超过300kPa时
局压验算
基底反力集中于立柱附近的岩石地基
柱脚高度
不得小于柱脚外伸长度
应小于300mm
不小于20d
钢筋锚固
当柱纵向钢筋在柱脚内的竖向锚固长度不满足锚固要求时
可沿水平方向弯折,弯折后的水平锚固长度不应小于10d也不应大于20d。
扩展基础
构造要求

边缘及台阶高度
锥形基础的边缘高度
不宜小于200mm
且两个方向的坡度不宜大于1:3
阶梯形基础的每阶高度
宜为300mm~500mm。
垫层
厚度
不宜小于70mm
材料
不宜低于C10
钢筋
受力钢筋
最小配筋率
0.15%
最小直径
10mm
间距
应大于200mm,也不应小于100mm
分布钢筋
直径
不应小于8mm
间距
不应大于300mm
每延米分布钢筋的面积
不应小于受力钢筋面积的15%
保护层
有垫层时
不应小于40mm
无垫层时
不应小于70mm
混凝土强度等级
不应低于C20
宽度大于等于2.5m时
底板受力钢筋的长度可取边长或宽度的0.9倍,并宜交错布置
条形基础交接处的钢筋布置

T型
十字型
底板横向受力钢筋仅沿一个主要受力方向通长布置,另一方向的横向受力钢筋可布置到主要受力方向底板宽度1/4处
拐角处
横向受力钢筋应沿两个方向布置
柱(墙)纵向钢筋在基础内的锚固长度
非抗震
符合《混凝土结构设计规范》要求
抗震
一、二级抗震等级
laE=1.15la
三级抗震等级
laE=1.05la
四级抗震等级
laE=la
当基础高度小于la(laE)时
锚固总长度
符合上述要求
最小直锚段的长度
不应小于20d
折段的长度
不应小于150mm
插筋做法

数量和规格
应与柱内纵向受力钢筋相同
锚入长度
满足上述规定
可仅将四角的插筋伸至底板钢筋网上,其余插筋锚固在基础顶面下la或laE处的情况
柱为轴心受压或小偏心受压,基础高度大于或等于1200mm
柱为大偏心受压,基础高度大于或等于1400mm
杯口基础

低杯口
柱的插入深度
应满足本规范第8.2.2条钢筋锚固长度的要求及吊装时柱的稳定性
杯底厚度和杯臂厚度
有基础梁时
应满足其支承宽度的要求
连接构造
柱子插入杯口部分的表面应凿毛
空隙填充
应用比基础混凝土强度等级高一级的细石混凝土充填密实,当达到材料设计强度的70%以上时,方能进行上部吊装
杯臂配筋
可不配筋情况
当柱为轴心受压或小偏心受压且t/h2≥0.65时
大偏心受压且t/h2≥0.75时
需要配筋情况
轴心受压或小偏心受压且0.5≤t/h2<0.65时
构造配筋
其他情况
计算配筋
高杯口
插入深度和其他要求
起重机起重量小于或等于750kN,轨顶标高小于或等于14m,基本风压小于0.5kPa的工业厂房,且基础短柱的高度不大于5m时
按低杯口插入深度
起重机起重量大于750kN,基本风压大于0.5kPa
符合低杯口插入深度
当基础短柱的高度大于5m
杯臂构造
杯臂厚度
杯臂配筋
子主题
计算内容
受冲切承载力计算
适用条件
当冲切破坏锥体落在基础底面以内时
双向受力状态
计算公式
破坏锥体按照45度向下扩散,锥体一侧的面积采用(锥体上边长度与下边长度的平均)*锥体有效高度,面积×混凝土抗拉强度=冲切的抵抗力 
计算参数
βhp——受冲切承载力截面高度影响系数
h不大于800mm时
1.0
h大于或等于2000mm时
0.9
其他
内插
ƒt——混凝土轴心抗拉强度设计值(kPa)
h0 ——基础冲切破坏锥体的有效高度(m)
am——冲切破坏锥体最不利一侧计算长度(m)
at——冲切破坏锥体最不利一侧斜截面的上边长(m)
当计算柱与基础交接处的受冲切承载力时
柱宽
计算基础变阶处的受冲切承载力时
上阶宽
ab——冲切破坏锥体最不利一侧斜截面在基础底面积范围内的下边长(m)
柱与基础交接处的受冲切承载力时
柱宽加两倍基础有效高度
计算基础变阶处的受冲切承载力时
上阶宽加两倍该处的基础有效高度
pj——扣除基础自重及其上土重后相应于作用的基本组合时的地基土单位面积净反力(kPa),对偏心受压基础可取基础边缘处最大地基土单位面积净反力;
Al——冲切验算时取用的部分基底面积(m2)
Fl——相应于作用的基本组合时作用在Al上的地基土净反力设计值
受剪切承载力计算
柱下独立基础
适用条件
基础底面短边尺寸小于或等于柱宽加两倍基础有效高度的柱下独立基础
短边尺寸指垂直于弯矩作用方向的边长
墙下条形基础
实际工作中柱下独立基础底面两个方向的边长比值有可能大于2,此时基础的受力状态接近于单向受力,柱与基础交接处不存在受冲切的问题,仅需对基础进行斜截面受剪承载力验算
计算公式

计算参数
Vs——相应于作用的基本组合时,柱与基础交接处的剪力设计值(kN)
阴影面积乘以基底平均净反力
βhs——受剪切承载力截面高度影响系数
当h0<800mm时
h0=800mm
当h0>2000mm时
h0=2000mm
A0——验算截面处基础的有效截面面积(m2)
截面折算成矩形截面按附录U计算
阶梯形

柱边处
变阶处
A0就等于截面所截取的矩形面积之和
矩形宽度取台阶宽度
矩形有效高度取台阶高度
锥形

只计算变阶处
墙下条形基础
按照单位长度下住下独立基础法则计算
抗弯计算
柱下独立基础
限制条件
台阶的宽高比小于或等于2.5
础台阶宽高比小于或等于2.5是基于试验结果,旨在保证基底反力呈直线分布
且偏心距小于或等于1/6基础宽度
基础底面与地基土之间不出现零应力区
以基础台阶宽高比小于或等于2.5,以及基础底面与地基土之间不出现零应力区(e≤b/6)为条件推导出来的弯矩简化计算公式,适用于除岩石以外的地基
计算公式

垂直于弯矩作用 方向的任意基面
平行于弯矩作用方向的任意截面
配筋
按任意截面的弯矩计算配
按最小配筋率配
对阶形或锥形基础截面,可将其截面折算成矩形截面,按附录U折算
按构造配
底面长短边之比ω在大于或等于2、小于或等于3的范围时短向钢筋的布置
将短向全部钢筋面积乘以λ 后求得的钢筋,均匀分布在与柱中心线重合的宽度等于基础短边的中间带宽范围内(图8.2.13),其余的短向钢筋则均匀分布在中间带宽的两侧
λ=1-(ω/6)
墙下条形基础
计算公式
最大弯矩截面的位置
砖墙
如为砖墙且放脚不大于1/4砖长时,取a1=b1+1/4砖长
混凝土墙
取a1=b1
配筋
与柱下独立基础下相同
局部受压承载力计算
基础的混凝土强度等级小于柱的混凝土强度等级时
柱下条形基础
构造
基础梁高度
宜为柱距的1/4~1/8
翼板厚度
不应小于200mm
当翼板厚度大于250mm时,宜采用变厚度翼板,其顶面坡度宜小于或等于1:3
端部外伸
端部宜向外伸出
长度宜为第一跨距的0.25倍
柱与梁交接处
基础梁的平面尺寸应大于柱的平面尺寸,且柱的边缘至基础梁边缘的距离不得小于50mm
基础梁配筋
顶部
应按计算配筋全部贯通
底部
通长钢筋不应少于底部受力钢筋截面总面积的1/3
混凝土等级
不应低于C20
计算
荷载计算
计算原理的选择
连续梁
在比较均匀的地基上,上部结构刚度较好,荷载分布较均匀,且条形基础梁的高度不小于1/6柱距时,地基反力可按直线分布
边跨跨中弯矩及第一内支座的弯矩值宜乘以1.2的系数
弹性地基梁计算
不满足上述条件
交点上的柱荷载
可按静力平衡条件及变形协调条件,进行分配
验算内容
边缘处基础梁的受剪承载力
抗扭计算
局部受压
高层建筑筏形基础
一般规定
分类
梁板式
平板式
框架-核心筒结构和筒中筒结构宜采用平板式筏形基础
平板式筏基具有抗冲切及抗剪切能力强的特点,且构造简单,施工便捷
竖向合力偏心距的限值
基底平面形心宜与结构竖向永久荷载重心重合
不能重合时
高层建筑由于楼身质心高,荷载重,当筏形基础开始产生倾斜后,建筑物总重对基础底面形心将产生新的倾覆力矩增量,而倾覆力矩的增量又产生新的倾斜增量,倾斜可能随时间而增长,直至地基变形稳定为止。因此,为避免基础产生倾斜,应尽量使结构竖向荷载合力作用点与基础平面形心重合,当偏心难以避免时,则应规定竖向合力偏心距的限值。本规范根据实测资料并参考交通部(公路桥涵设计规范)对桥墩合力偏心距的限制,规定了在作用的准永久组合时,e≤0.1W/A。从实测结果来看,这个限制对硬土地区稍严格,当有可靠依据时可适当放松。
基底水平地震剪力、倾覆力矩的折减
折减原因
地基的柔性改变了上部结构的动力特性,延长了上部结构的基本周期以及增大了结构体系的阻尼,同时土与结构的相互作用也改变了地基运动的特性
结构按刚性地基假定分析的水平地震作用比其实际承受的地震作用大
土中的水平地震加速度一般随深度而渐减,较大的基础埋深,可以减少来自基底的地震输入
较大的基础埋深,可以增加基础侧面的摩擦阻力和土的被动土压力,增强土对基础的嵌固作用
折减条件
四周与土层紧密接触带地下室外墙的整体式筏基和箱基
地基持力层不是密实的土和不是岩石
场地类别为Ⅲ类和Ⅳ类
抗震设防烈度为8度和9度
结构基本自振周期处于特征周期的1.2倍~5倍范围
按刚性地基假定计算
折减系数
8度地震
0.90
9度地震
0.85
概该折减系数是一个综合性的包络值,它不能与现行国家标准《建筑抗震设计规范》GB 50011第5.2节中提出的折减系数同时使用要
基础混凝土强度等级抗渗
强度等级
不应低于C30
抗渗
一般建筑
重要建筑
宜采用自防水并设置架空排水层
地下室内外墙构造
厚度
外墙
不应小于250mm
内墙
不宜小于200mm
钢筋
墙体内应设置双面钢筋
不宜采用光面圆钢筋
水平钢筋
直径不应小于12mm
竖向钢筋
直径
不应小于10mm
间距
不应大于200mm
平板式筏基
柱下冲切验算
内筒下冲切验算
剪切验算
需要验算的情况
距内筒和柱边缘h0处截面
变厚度处
验算公式
梁板式筏基
底板冲切验算
底板剪切验算
柱、墙与筏基基础梁的连接构造
筏基内力的计算
基底反力直线分布进行计算
当地基土比较均匀、地层压缩层范围内无软弱土层或可液化土层、 上部结构刚度较好,柱网和荷载较均匀、相邻柱荷载及柱间距的变化不超过20%,且梁板式筏基梁的高跨比或平板式筏基板的厚跨比不小于1/6时
梁板式筏基的基础梁
计算
配筋
平板式筏基
柱下板带
跨中板带
按弹性地基梁板方法
抗震情况下考虑嵌固的柱端弯矩增大系数
对有抗震设防要求的结构,当地下一层结构顶板作为上部结构嵌固端时,嵌固端处的底层框架柱下端截面组合弯距设计值应按现行国家标准《建筑抗震设计规范》GB 50011的规定乘以与其抗震等级相对应的增大系数。当平板式筏形基础板作为上部结构的嵌固端、计算柱下板带截面组合弯矩设计值时,底层框架拄下端内力应考虑地震作用组合及相应的增大系数。
局部受压
板式筏基基础梁和平板式筏基的顶面应满足底层柱下局部受压承载力的要求
抗震设防烈度为9度的高层建筑,验算柱下基础梁、筏板局部受压承载力时,应计入竖向地震作用对柱轴力的影响
接缝
筏板与地下室外墙的接缝、地下室外墙沿高度处的水平接缝应严格按施工缝要求施工,必要时可设通长止水带
带裙房的高层建筑筏形基础
高层建筑与相连的裙房之间设置沉降缝时
仅设置后浇带时
不设置沉降缝和后浇带时
在同一大面积整体筏形基础上建有多幢高层和低层建筑时
筏板厚度和配筋的计算
主楼下筏板的整体挠度控制值
楼与相邻的裙房柱的差异沉降控制值
与主楼连接的外扩地下室其角隅处的楼板板角配筋
与基础整体弯曲方向一致的垂直于外墙的楼板上部钢筋
主裙楼交界处的楼板上部钢筋
回填
当地下一层结构顶板作为上部结构嵌固部位时
抗震
桩基础
桩基分类
设计基本原则
同一结构单元内的桩基,不宜选用压缩性差异较大的土层作桩端持力层,不宜采用部分摩擦桩和部分端承桩
同一结构单元的桩基,由于采用压缩性差异较大的持力层或部分采用摩擦桩,部分采用端承桩,常引起较大不均匀沉降,导致建筑物构件开裂或建筑物倾斜;在地震荷载作用下,摩擦桩和端承桩的沉降不同,如果同一结构单元的桩基同时采用部分摩擦桩和部分端承桩,将导致结构产生较大的不均匀沉降。
岩溶地区的桩基,当岩溶上覆土层的稳定性有保证,且桩端持力层承载力及厚度满足要求,可利用上履土层作为桩端持力层
岩溶地区的嵌岩桩在成孔中常发生漏浆、塌孔和埋钻现象,给施工造成困难,因此应首先考虑利用上覆土层作为桩端持力层的可行性。利用上覆土层作为桩端持力层的条件是上覆土层必须是稳定的土层,其承载力及厚度应满足要求。
上覆土层的稳定性的判定
当基岩上覆土层为饱和砂类土时
上覆黏性土在岩溶水上下交替变化作用下可能形成土洞时
不稳定
基岩面以上为黏性土层,黏性土有一定厚度且无土洞存在
可溶性岩面上有砂岩、泥岩等非可溶岩层时
稳定
在承台及地下室周围的回填中,应满足填土密实度要求
承台及地下室周围的回填土质量对高层建筑抗震性能的影响较大,规范均规定了填土压实系数不小于0.94。除要求施工中采取措施尽量保证填土质量外,可考虑改用灰土回填或增加一至两层混凝土水平加强条带,条带厚度不应小于0.5m。
构造
桩间距离
本条规定了摩擦型桩的桩中心距限制条件,主要为了减少摩擦型桩侧阻叠加效应及沉桩中对邻桩的影响,对于密集群桩以及挤土型桩,应加大桩距。非挤土桩当承台下桩数少于9根,且少于3排时,桩距可不小于2.5d。对于端承型桩,特别是非挤土端承桩和嵌岩桩桩距的限制可以放宽。
摩擦型桩的中心距
不宜小于桩身直径的3倍
扩底灌注桩的中心距
不宜小于扩底直径的1.5倍
当扩底直径大于2m时,桩端净距不宜小于1m
扩底直径
应大于桩身直径的3倍
扩底灌注桩的扩底直径,不应大于桩身直径的3倍,是考虑到扩底施工的难易和安全,同时需要保持桩间土的稳定
进入持力层的深度
宜为桩身直径的1倍~3倍
尚应考虑特殊土、岩溶以及震陷液化等影响
嵌岩桩入岩最小深度
桩端进入破碎岩石或软质岩的桩,按一般桩来计算桩端进入持力层的深度。桩端进入完整和较完整的未风化、微风化、中等风化硬质岩石时,入岩施工困难,同时硬质岩已提供足够的端阻力。规范条文提出桩周边嵌岩最小深度为0.5m。
不宜小于0.5m
混凝土强度等级
计使用年限不少于50年
非腐蚀环境
包括微腐蚀环境
预制桩
不应低于C30
预应力桩
不应低于C40
灌注桩
不应低于C25
腐蚀环境
二b类环境及三类及四类、五类微腐蚀环境
不应低于C30
应符合现行国家标准《混凝土结构设计规范》GB 50010的有关规定
设计使用年限不少于100年
桩身混凝土的强度等级宜适当提高
水下灌注混凝土的桩
不宜高于C40
配筋
最小配筋率
预制桩
锤击沉桩
不宜小于0.8%
静压沉桩
不宜小于0.6%
预应力桩
不宜小于0.5%
灌注桩
不宜小于0.2%~0.65%(小直径桩取大值)
箍筋加密区
桩顶以下3倍~5倍桩身直径范围内
纵向钢筋配筋长度
受水平荷载和弯矩较大的桩
如何判定是否为较大
通过计算确定
桩基承台下存在淤泥、淤泥质土或液化土层时
配筋长度应穿过淤泥、淤泥质土层或液化土层
坡地岸边的桩
8度及8度以上地震区的桩
抗拔桩
嵌岩端承桩
当场地位于坡地且桩端持力层和地面坡度超过10%时
通长配筋
关于通长配筋的理解应该是钢筋长度达到设计要求的持力层需要的长度
钻孔灌注桩构造钢筋的长度
什么是构造钢筋
不宜小于桩长的2/3
采用大直径长灌注桩时,宜将部分构造钢筋通长设置,用以验证孔径及孔深
桩施工在基坑开挖前完成时
筋长度不宜小于基坑深度的1.5倍
可沿桩身纵向不均匀配筋
如何理解? 怎么不均匀配筋
钢筋最小直径
腐蚀环境中的灌注桩
不宜小于16mm
非腐蚀性环境中灌注桩
不应小于12mm
桩与承台的连接
桩顶嵌入承台内的长度
不应小于50mm
主筋伸入承台内的锚固长度
HPB235
不应小于直径30倍
HRB335和HRB400
不应小于直径35倍
保护层厚度
灌注桩
腐蚀环境
不应小于55mm
非腐蚀环境
不应小于50mm
预制桩
不应小于45mm
预应力管桩
不应小于35mm
荷载计算
轴心竖向力
偏心竖向力
水平力
承载力验算
轴心竖向力
偏心竖向力
水平荷载
单桩竖向承载力特征值的计算
应通过静载试验确定
试桩数量
不宜少于总桩数的1%且不应少于3根
试验方法
附录Q
可采用深层平板载荷试验确定
适用条件
桩端持力层为密实砂卵石或其他承载力类似的土层时,对单桩竖向承载力很高的大直径端承型桩
试验方法
附录D
静力触探及标贯试验参数结合工程经验确定
适用条件
地基基础设计等级为丙级的建筑物
初步设计时单桩竖向承载力特征值估算
嵌岩桩承载力特征值
入完整及较完整的硬质岩中,当桩长较短且入岩较浅时
嵌入完整和较完整的未风化、微风化、中等风化硬质岩石的嵌岩桩,规范给出了单桩竖向承载力特征值的估算式(8.5.6-2),只计端阻。简化计算的意义在于硬质岩强度超过桩身混凝土强度,设计以桩身强度控制,桩长较小时再计入侧阻、嵌岩阻力等已无工程意义。当然,嵌岩桩并不是不存在侧阻力,有时侧阻和嵌岩阻力占有很大的比例。对于嵌入破碎岩和软质岩石中的桩,单桩承载力特征值则按公式(8.5.6-1)进行估算。
桩端岩石承载力特征值的确定
应根据岩石饱和单轴抗压强度标准值按本规范第5.2.6条确定
本规范附录H用岩石地基载荷试验确定
桩端以下岩层要求
为确保大直径嵌岩桩的设计可靠性,必须确定桩底一定深度内岩体性状。此外,在桩底应力扩散范围内可能埋藏有相对软弱的夹层,甚至存在洞隙,应引起足够注意。岩层表面往往起伏不平,有隐伏沟槽存在,特别在碳酸盐类岩石地区,岩面石芽、溶槽密布,此时桩端可能落于岩面隆起或斜面处,有导致滑移的可能,因此,规范规定在桩底端应力扩散范围内应无岩体临空面存在,并确保基底岩体的稳定性。实践证明,作为基础施工图设计依据的详细勘察阶段的工作精度,满足不了这类桩设计施工的要求,因此,当基础方案选定之后,还应根据桩位及要求进行专门性的桩基勘察,以便针对各个桩的持力层选择入岩深度、确定承载力,并为施工处理等提供可靠依据。
桩端以下3倍桩径且不小于5m范围内应无软弱夹层、断裂破碎带和洞穴分布
桩底应力扩散范围内应无岩体临空面
水平承载力
应验算水平承载能力的情况
当作用于桩基上的外力主要为水平力
高层建筑承台下为软弱土层、液化土层时
群桩水平承载能力的确定
计算原则
当外力作用面的桩距较大时
水平承载力可视为各单桩的水平承载力的总和
桩距较小时
由试验确定
试验方法8.5.7条文说明
带 承台桩基水平载荷试验采用慢速维持荷载法,用以确定长期荷载下的桩基水平承载力和地基土水平反力系数。加载分级及每级荷载稳定标准可按单桩竖向静载荷试验 的办法。当加载至桩身破坏或位移超过30mm~40mm(软土取大值)时停止加载。卸载按2倍加载等级逐级卸载,每30min卸一级载,并于每次卸载前测 读位移。 根据试验数据绘制荷载位移H0-X0曲线及荷载位移梯度H0-(△X0/△H0)曲线,取H0-(△X0/△H0)曲线的第一拐点为临界荷载,取第二拐点或H0-X0曲线的陡降起点为极限荷载。若桩身设有应力测读装置,还可根据最大弯矩点变化特征综合判定临界荷载和极限荷载。 对于重要工程,可模拟承台顶竖向荷载的实际状况进行试验。 水平荷载作用下桩基内各单桩的抗力分配与桩数、桩距、桩身刚度、土质性状、承台形式等诸多因素有关。
当承台侧面的土未经扰动或回填密实时
可计算土抗力的作用
单桩水平承载力特征值应通过现场水平载荷试验确定
按本规范附录S进行
单桩抗拔承载力
应对桩基进行抗拔验算
桩抗拔承载力特征值应通过单桩竖向抗拔载荷试验确定
规范附录T进
桩身混凝土受压强度验算
验算公式
计算参数
Ap——桩身横截面积(m2)
Q——相应于作用的基本组合时的单桩竖向力设计值(kN)
φc——工作条件系数
鉴于桩身强度计算中并未考虑荷载偏心、弯矩作用、瞬时荷载的影响等因素,因此,桩身强度设计必须留有一定富裕。在确定工作条件系数时考虑了承台下的土质情况,抗震设防等级、桩长、混凝土浇筑方法、混凝土强度等级以及桩型等因素。本次修订中适当提高了灌注桩的工作条件系数,补充了预应力混凝土管桩工作条件系数。考虑到高强度离心混凝土的延性差、加之沉桩中对桩身混凝土的损坏、加工过程中已对桩身施加轴向预应力等因素,结合日本、广东省的经验,将工作条件系数规定为0.55~0.65。
非预应力预制桩取
0.75
预应力桩
0.55~0.65
灌注桩(水下灌注桩、长桩或混凝土强度等级高于C35时用低值)
0.6~0.8
裂缝验算
非腐蚀环境抗拔桩
应根据环境类别控制裂缝宽度
预应力混凝土管桩
预应力混凝土管桩因增加钢筋直径有困难,考虑其钢筋直径较小,耐久性差,所以裂缝控制等级应为二级,即混凝土拉应力不应超过混凝土抗拉强度设计值。
裂缝控制等级为二级
腐蚀环境抗拔桩和受水平力或弯矩较大的桩
裂缝控制等级
二级
应进行抗裂验算
预应力混凝土管桩
预应力管桩作为抗拔桩使用时,近期出现了数起桩身抗拔破坏的事故,主要表现在主筋墩头与端板连接处拉脱,同时管桩的接头焊缝耐久性也有问题,因此,在抗拔构件中应慎用预应力混凝土管桩。必须使用时应考虑以下几点: 1 预应力筋必须锚入承台; 2 截桩后应考虑预应力损失,在预应力损失段的桩外围应包裹钢筋混凝土; 3 宜采用单节管桩; 4 多节管桩可考虑通长灌芯,另行设置通长的抗拔钢筋,或将抗拔承载力留有余地,防止墩头拔出。 5 端板与钢筋的连接强度应满足抗拔力要求。
裂缝控制等级应为一级
沉降计算
应进行沉降计算的情况
1)地基基础设计等级为甲级的建筑物桩基;
2)体形复杂、荷载不均匀或桩端以下存在软弱土层的设计等级为乙级的建筑物桩基
3)摩擦型桩基。
可不进行沉降计算的情况
嵌岩桩
设计等级为丙级的建筑物桩基
丙级的摩擦桩算不算沉降?
对沉降无特殊要求的条形基础下不超过两排桩的桩基
吊车工作级别A5及A5以下的单层工业厂房且桩端下为密实土层的桩基
计算理论
软土中摩擦桩的桩基础沉降计算是一个非常复杂的问题。纵观许多描述桩基实际沉降和沉降发展过程的文献可知,土体中桩基沉降实质是由桩身压缩、桩端刺入变形和桩端平面以下土层受群桩荷载共同作用产生的整体压缩变形等多个主要分量组成。摩擦桩基础的沉降是历时数年、甚至更长时间才能完成的过程,加荷瞬间完成的沉降只占总沉降中的小部分。大部分沉降都是与时间发展有关的沉降,也就是由于固结或流变产生的沉降。因此,摩擦型桩基础的沉降不是用简单的弹性理论就能描述的问题,这就是为什么依据弹性理论公式的各种桩基沉降计算方法,在实际工程的应用中往往都与实测结果存在较大的出入,即使经过修正,两者也只能在某一范围内比较接近的原因。 近年来越来越多的研究人员和设计人员理解了,目前借用弹性理论的公式计算桩基沉降,实质是一种经验拟合方法。 从经验拟合这一观点出发,本规范推荐Mindlin方法和考虑应力扩散以及不考虑应力扩散的实体深基础方法。修订组收集了部分软土地区62栋房屋沉降实测资料和工程计算资料,将大量实际工程的长期沉降观测资料与各种计算方法的计算值对比,经过统计分析,最后推荐了桩基础最终沉降量计算的经验修正系数。考虑应力扩散以及不考虑应力扩散的实体深基础方法计算沉降量和沉降计算深度都有差异,从统计意义上沉降量计算的经验修正系数差异不大。
规范推荐
最终沉降量
宜按单向压缩分层总和法计算
地基内的应力分布
宜采用各向同性均质线性变形体理论
实体深基础法
考虑应力扩散
不考虑应力扩散
Mindlin方法
按附录R计算
控制沉降为目的的桩基设计原则
以控制沉降为目的设置桩基是指直接用沉降量指标来确定用桩的数量
桩距可采用4倍~6倍桩身直径
桩身强度应按桩顶荷载设计值验算
桩、土荷载分配应按上部结构与地基共同作用分析确定
一、设计用桩数量可以根据沉降控制条件,即允许沉降量计算确定。 二、基础总安全度不能降低,应按桩、土和承台共同作用的实际状态来验算。桩土共同工作是一个复杂的过程,随着沉降的发展,桩、土的荷载分担不断变化,作为一种最不利状态的控制,桩顶荷载可能接近或等于单桩极限承载力。为了保证桩基的安全度,规定按承载力特征值计算的桩群承载力与土承载力之和应大于或等于作用的标准组合产生的作用在桩基承台顶面的竖向力与承台及其上土自重之和。 三、为保证桩、土和承台共同工作,应采用摩擦型桩,使桩基产生可以容许的沉降,承台底不致脱空,在桩基沉降过程中充分发挥桩端持力层的抗力。同时桩端还要置于相对较好的土层中,防止沉降过大,达不到预期控制沉降的目的。为保证承台底不脱空,当承台底土为欠固结土或承载力利用价值不大的软土时,尚应对其进行处理。
桩端进入较好的土层,桩端平面处土层应满足下卧层承载力设计要求
承台
构造
平面尺寸
宽度
不应小于500mm
边桩中心至承台边缘的距离
不宜小于桩的直径或边长
桩的外边缘至承台边缘的距离
不小于150mm
对于条形承台梁
不小于75mm
承台厚度
不应小于300mm
配筋
矩形承台
应按双向均匀通长布置
钢筋直径
不宜小于10mm
间距
不宜大于200mm
三桩承台
钢筋应按三向板带均匀布置
且最里面的三根钢筋围成的三角形应在柱截面范围内(
承台梁
满足最小配筋率
主筋直径
不宜小于12mm
架立筋
不宜小于10mm
箍筋直径
不宜小于6mm
柱下独立桩基承台
最小配筋率
不应小于0.15%
钢筋锚固长度
不应小于35倍钢筋直径
当不满足时
应将钢筋向上弯折,此时钢筋水平段的长度不应小于25倍钢筋直径,弯折段的长度不应小于10倍钢筋直径。
自边桩内侧(当为圆桩时,应将其直径乘以0.886等效为方桩)算起
混凝土等级
不应低于C20
保护层厚度
无垫层时
不应小于70mm
有垫层时
不应小于50mm
且不应小于桩头嵌入承台内的长度
受弯

矩形承台
三桩承台
等边三桩承台
等腰三桩承台
柱下桩基础独立承台冲切
柱对承台的冲切

计算公式
计算参数
Fl——扣除承台及其上填土自重,作用在冲切破坏锥体上相应于作用的基本组合时的冲切力设计值(kN),冲切破坏锥体应采用自柱边或承台变阶处至相应桩顶边缘连线构成的锥体,锥体与承台底面的夹角不小于45°
h0———冲切破坏锥体的有效高度(m)
βhp——受冲切承载力截面高度影响系数,其值按本规范第8.2.8条的规定取用;
αox、αoy——冲切系数
λox、λoy——冲跨比
λox=aox/h0、λoy=aoy/h0
aox、aoy为柱边或变阶处至桩边的水平距离
当aox(aoy)<0.25h0时,aox(aoy)=0.25h0;当aox(aoy)>h0时,aox(aoy)=h0
其值满足0.25~1.0
F——柱根部轴力设计值(kN)
∑Ni——冲切破坏锥体范围内各桩的净反力设计值之和(kN)
角桩对承台的冲切
矩形承台

计算公式
计算参数
α1x、α1y——角桩冲切系数
λ1x、λ1y——角桩冲跨比
λ1x=a1x/h0
c1、c2——从角桩内边缘至承台外边缘的距离(m)
a1x、a1y——从承台底角桩内边缘引45°冲切线与承台顶面或承台变阶处相交点至角桩内边缘的水平距离(m)
h0——承台外边缘的有效高度(m)
三桩三角形承台

底部角桩
顶部角桩
剪切

柱下桩基础独立承台应分别对柱边和桩边、变阶处和桩边连线形成的斜截面进行受剪计算。当柱边外有多排桩形成多个剪切斜截面时,尚应对每个斜截面进行验算
计算公式
计算参数
V——扣除承台及其上填土自重后相应于作用的基本组合时的斜截面的最大剪力设计值(kN)
b0——承台计算截面处的计算宽度(m)
阶梯形承台变阶处的计算宽度、锥形承台的计算宽度应按本规范附录U确定
h0——计算宽度处的承台有效高度(m)
β——剪切系数
βhs——受剪切承载力截面高度影响系数
λ——计算截面的剪跨比,λx=ax/h0,λy=ay/h0;ax、ay为柱边或承台变阶处至x、y方向计算一排桩的桩边的水平距离
当λ<0.25时,取λ=0.25;当λ>3时,取λ=3
局部受压
联系梁
布置
单桩承台
应在两个互相垂直的方向上设置连系梁
两桩承台
应在其短向设置连系梁
有抗震要求的柱下独立承台
宜在两个主轴方向设置连系梁
尺寸
宽度
不应小于250mm
高度
可取承台中心距的1/10~1/15,且不小于400mm
配筋
直径
不应小于12mm
数量
不应少于2根
岩石锚杆基础
适用条件
适用于直接建在基岩上的柱基,以及承受拉力或水平力较大的建筑物基础
构造要求
锚杆孔直径
宜取锚杆筋体直径的3倍
但不应小于一倍锚杆筋体直径加50mm
杆筋体插入上部结构的长度
符合钢筋的锚固长度要求
筋体
宜采用热轧带肋钢筋
水泥砂浆强度
不宜低于30MPa
细石混凝土强度
不宜低于C30
荷载计算
计算公式
计算参数
Fk———相应于作用的标准组合时,作用在基础顶面上的竖向力(kN)
Gk——基础自重及其上的土自重(kN)
Mxk、Myk——按作用的标准组合计算作用在基础底面形心的力矩值(kN·m)
xi、yi——第i根锚杆至基础底面形心的y、x轴线的距离(m)
Nti——相应于作用的标准组合时,第i根锚杆所承受的拔力值(kN)
抗拔承载力特征值
ƒ——砂浆与岩石间的粘结强度特征值(kPa),可按本规范表6.8.6选用
9. 基坑工程
一般规定
本章适用范围
岩、土质场地建(构)筑物的基坑开挖与支护
支护结构的分类
作为一种临时性结构设置
作为建筑物的永久性构件
设计内容
基坑支护结构设计应从稳定、强度和变形三个方面满足设计要求: 1 稳定:指基坑周围土体的稳定性,即不发生土体的滑动破坏,因渗流造成流砂、流土、管涌以及支护结构、支撑体系的失稳。 2 强度:支护结构,包括支撑体系或锚杆结构的强度应满足构件强度和稳定设计的要求。 3 变形:因基坑开挖造成的地层移动及地下水位变化引起的地面变形,不得超过基坑周围建筑物、地下设施的变形允许
支护结构体系的方案和技术经济比较
基坑支护体系的稳定性验算
支护结构的承载力、稳定和变形计算
所有支护结构设计均应计算
地下水控制设计
高地下水位地区设计等级为甲级的基坑工程,应按本规范第9.9节的规定进行地下水控制的专项设计
对周边环境影响的控制设计
基坑土方开挖方案
基坑工程的监测要求
基坑工程施工过程中的监测应包括对支护结构和对周边环境的监测,并提出各项监测要求的报警值。随基坑开挖,通过对支护结构桩、墙及其支撑系统的内力、变形的测试,掌握其工作性能和状态。通过对影响区域内的建筑物、地下管线的变形监测,了解基坑降水和开挖过程中对其影响的程度,作出在施工过程中基坑安全性的评价。
设计等级为甲级、乙级的基坑工程。应进行因土方开挖、降水引起的基坑内外土体的变形计算
安全等级
设计使用年限
一般不宜超过2年
结构重要性系数
不宜小于1.0
土的强度指标的选用
淤泥及淤泥质土
三轴不固结不排水抗
正常固结的饱和黏性土
采用在土的有效自重应力下预固结的三轴不固结不排水抗
施工挖土速度较慢,排水条件好,土体有条件固结时
可采用三轴固结不排水
砂类土
有效应力强度
验算软黏土隆起稳定性时
可采用十字板剪切强
三轴不固结不排水抗剪强度
灵敏度较高的土
基坑邻近有交通频繁的主干道或其他对土的扰动源时
计算采用土的强度指标宜适当进行折减
应考虑打桩、地基处理的挤土效应等施工扰动原因造成对土强度指标降低的不利影响
基坑内外土体变形的控制标准
不得影响地下结构尺寸、形状和正常施工
不得影响既有桩基的正常使用
对周围已有建、构筑物引起的地基变形(总变形)不得超过地基变形允许值
基坑设计时对变形的控制主要考虑因土方开挖和降水引起的对基坑周边环境的影响。基坑施工不可避免地会对周边建(构)筑物等产生附加沉降和水平位移,设计时应控制建(构)筑物等地基的总变形值(原有变形加附加变形)不得超过地基的允许变形值。
得影响周边地下建(构)筑物、地下轨道交通设施及管线的正常使用
应具备的资料
勘察与环境调查
勘探点
平面布置范围
宜在开挖边界外开挖深度的1倍~2倍范围内布置勘探点
深度
应满足基坑支护稳定性验算、降水或止水帷幕设计的要求
应查明的水文地质资料的内容
地下水的类型、地下水位高程及变化幅度
各含水层的水力联系、补给、径流条件及土层的渗透系数
分析流砂、管涌产生的可能性
提出施工降水或隔水措施以及评估地下水位变化对场区环境造成的影响
当场地水文地质条件复杂
应进行现场抽水试验
抽水试验的目的: 1 评价含水层的富水性,确定含水层组单井涌水量,了解含水层组水位状况,测定承压水头; 2 获取含水层组的水文地质参数; 3 确定抽水试验影响范围。 抽水试验的成果资料应包括:在成井过程中,井管长度、成井井管、滤水管排列情况、洗井情况等的详细记录;绘制各抽水井及观测井的s-t曲线、s-lgt曲线,恢复水位s-lgt曲线以及各组抽水试验的Q-s关系曲线和q-s关系曲线。确定土层的渗透系数、影响半径、单位涌水量等参数。
大型越冬基坑
应评价各土层的冻胀性
应对特殊土受开挖、振动影响以及失水、浸水影响引起的土的特性参数变化进行评估
岩体基坑工程
周边环境调查
调查范围
基坑周边2倍开挖深度范围
当附近有轨道交通设施、隧道、防汛墙等重要建(构)筑物及设施时,或降水深度较大时应扩大调查范围
国外关于基坑围护墙后地表的沉降形状(Peck,1969;Clough,1990;Hsieh和Ou,1998等)及上海地区的工程实测资料表明,墙后地表沉降的主要影响区域为2倍基坑开挖深度,而在2倍~4倍开挖深度范围内为次影响区域,即地表沉降由较小值衰减到可以忽略不计。因此本条规定,一般情况下环境调查的范围为2倍开挖深度。但当有重要的建(构)筑物如历代优秀建筑、有精密仪器与设备的厂房、其他采用天然地基或短桩基础的重要建筑物、轨道交通设施、隧道、防汛墙、共同沟、原水管、自来水总管、燃气总管等重要建(构)筑物或设施位于2倍~4倍开挖深度范围内时,为了能全面掌握基坑可能对周围环境产生的影响,也应对这些环境情况作调查。
2倍~4倍开挖深度
调查内容
1 对于建筑物应查明其用途、平面位置、层数、结构形式、材料强度、基础形式与埋深、历史沿革及现状、荷载、沉降、倾斜、裂缝情况、有关竣工资料(如平面图、立面图和剖面图等)及保护要求等;对历代优秀建筑,一般建造年代较远;保护要求较高,原设计图纸等资料也可能不齐全,有时需要通过专门的房屋结构质量检测与鉴定,对结构的安全性作出综合评价,以进一步确定其抵抗变形的能力。 2 对于隧道、防汛墙、共同沟等构筑物应查明其平面位置、埋深、材料类型、断面尺寸、受力情况及保护要求等。 3 对于管线应查明其平面位置、直径、材料类型、埋深、接头形式、压力、输送的物质(油、气、水等)、建造年代及保护要求等,当无相关资料时可进行必要的地下管线探测工作。 4 环境调查的目的是明确环境的保护要求,从而得到其变形的控制标准,并为基坑工程的环境影响分析提供依据。
建(构)筑物的结构形式、材料强度、基础形式与埋深、沉降与倾斜及保护要求
地下交通工程、管线设施等的平面位置、埋深、结构形式、材料强度、断面尺寸、运营情况及保护要求等
土压力和水压力
支护结构上的作用效应
土压力
静水压力、渗流压力
基坑开挖影响范围以内的建(构)筑物荷载、地面超载、施工荷载及邻近场地施工的影响
温度变化及冻胀对支护结构产生的内力和变形
临水支护结构尚应考虑波浪作用和水流退落时的渗流力
作为永久结构使用时建筑物的相关荷载作用
基坑周边主干道交通运输产生的荷载作用。
土压力计算
土压力分类
主动土压力
静止土压力
当对支护结构水平位移有严格限制时
静止土压力系数(k0)宜通过试验测定。
当无试验条件时,对正常固结土也可按表24估算
被动土压力
水土分算与水土合算
水土分算采用浮重度计算土的竖向有效应力,如果采用有效应力强度理论,水土分算当然是合理的。但当支护结构内外土体中存在渗流现象和超静孔隙水压力时,特别是在黏性土层中,孔隙压力场的计算是比较复杂的。这时采用半经验的总应力强度理论可能更简便。本规范对饱和黏性土的土压力计算,推荐总应力强度理论水土合算法。
水土分算
砂性土
水土合算
黏性土
存在多个含水土层及相对隔水层的情况
各含水层的水头也常存在差异,从区域水文地质条件分析,也存在层间越流补给的条件。
计算作用在支护结构上的侧向水压力时,可将含水层的水头近似按潜水位水头进行计算。
采用止水帷幕并插入坑底下部相对不透水层时
基坑内外的水压力,可按静水压力计算
按变形控制原则设计支护结构时
土压力可按支护结构与土体的相互作用原理确定
作用在支护结构上的土压力及其分布规律取决于支护体的刚度及侧向位移条件。 刚性支护结构的土压力分布可由经典的库仑和朗肯土压力理论计算得到,实测结果表明,只要支护结构的顶部的位移不小于其底部的位移,土压力沿垂直方向分布可按三角形计算。但是,如果支护结构底部位移大于顶部位移,土压力将沿高度呈曲线分布,此时,土压力的合力较上述典型条件要大10%~15%,在设计中应予注意。 相对柔性的支护结构的位移及土压力分布情况比较复杂,设计时应根据具体情况分析,选择适当的土压力值,有条件时土压力值应采用现场实测、反演分析等方法总结地区经验,使设计更加符合实际情况。
设计计算
作用效应设计值
结构按承载能力极限状态设计中,应考虑各种作用组合,由于基坑支护结构是房屋地下结构施工过程中的一种围护结构,结构使用期短。本条规定,基坑支护结构的基本组合的效应设计值可采用简化计算原则,按下式确定:  式中:γF——作用的综合分项系数; Gik——第i个永久作用的标准值; Qjk——第j个可变作用的标准值。 作用的综合分项系数γF可取1.25,但对于轴向受力为主的构件,γF应取1.35。
基本组合的效应设计值
对于轴向受力为主的构件
Sd=1.35Sk [9.4.1-2]
入土深度
应满足基坑支护结构稳定性及变形验算的要求
有地下水渗流作用时
应满足抗渗流稳定的验算
并宜插入坑底下部不透水层一定深度
底部位于软土或液化土层中时
底部应进入下卧较好的土层
桩、墙式支护结构设计内容
确定桩,墙的入土深度
支护结构的内力和变形计算
支护结构的构件和节点设计
基坑变形计算,必要时提出对环境保护的工程技术措施
支护桩、墙作为主体结构一部分时,尚应计算在建筑物荷载作用下的内力及变形
基坑工程的监测要求
变形控制设计
基本原则
根据基坑周边的环境保护要求,提出基坑的各项变形设计控制指标
基坑工程设计时,应根据基坑周边环境的保护要求来确定基坑的变形控制指标。严格地讲,基坑工程的变形控制指标(如围护结构的侧移及地表沉降)应根据基坑周边环境对附加变形的承受能力及基坑开挖对周围环境的影响程度来确定。由于问题的复杂性,在很多情况下,确定基坑周围环境对附加变形的承受能力是一件非常困难的事情,而要较准确地预测基坑开挖对周边环境的影响程度也往往存在较大的难度,因此也就难以针对某个具体工程提出非常合理的变形控制指标。此时根据大量已成功实施的工程实践统计资料来确定基坑的变形控制指标不失为一种有效的方法。上海市《基坑工程技术规范》DG/TJ 08-61就是采用这种方法并根据基坑周围环境的重要性程度及其与基坑的距离,提出了基坑变形设计控制指标(如表25所示),可作为变形控制设计时的参考。
预估基坑开挖对周边环境的附加变形值,其总变形值应小于其允许变形值
引起的附加变形
经验方法
其中最大地表沉降δvm可根据其与围护结构最大侧移δhm的经验关系来确定,一般可取δvm=0.8δhm
有限元法
变形允许值
应从支护结构施工、地下水控制及开挖三个方面分别采取相关措施保护周围环境
对环境的影响分类
支护结构施工过程中产生的挤土效应或土体损失引起的相邻地面隆起或沉降
长时间、大幅度降低地下水可能引起地面沉降,从而引起邻近建(构)筑物及地下管线的变形及开裂
基坑开挖时产生的不平衡力、软黏土发生蠕变和坑外水土流失而导致周围土体及围护墙向开挖区发生侧向移动、地面沉降及坑底隆起,从而引起紧邻建(构)筑物及地下管线的侧移、沉降或倾斜
内力和变形分析
侧向弹性抗力法
支护结构计算的侧向弹性抗力法来源于单桩水平力计算的侧向弹性地基梁法。用理论方法计算桩的变位和内力时,通常采用文克尔假定的竖向弹性地基梁的计算方法。地基水平抗力系数的分布图式常用的有:常数法、“k”法、“m”法、“c”法等。不同分布图式的计算结果,往往相差很大。国内常采用“m”法,假定地基水平抗力系数(Kx)随深度正比例增加,即Kx=mz,z为计算点的深度,m称为地基水平抗力系数的比例系数。按弹性地基梁法求解桩的弹性曲线微分方程式,即可求得桩身各点的内力及变位值。基坑支护桩计算的侧向弹性抗力法,即相当于桩受水平力作用计算的“m”法。
地基水平抗力系数的比例系数m值
m值不是一个定值,与现场地质条件,桩身材料与刚度,荷载水平与作用方式以及桩顶水平位移取值大小等因素有关
理论计算
经验值
内力分析计算
桩身截面计算宽度
干啥用的
稳定性验算
稳定分类
支护桩、墙的倾覆稳定
悬臂式支护结构
在附录V中采用作用在墙内外的土压力引起的力矩平衡的方法验算
抗倾覆稳定性安全系数应大于或等于1.30。
带支撑的桩、墙式支护体系
失效机理
支护结构的抗倾覆稳定性又称抗踢脚稳定性,踢脚破坏为作用与围护结构两侧的土压力均达到极限状态,因而使得围护结构(特别是围护结构插入坑底以下的部分)大量地向开挖区移动,导致基坑支护失效
计算原理
取最下道支撑或锚拉点以下的围护结构作为脱离体,将作用于围护结构上的外力进行力矩平衡分析,从而求得抗倾覆分项系数。需指出的是,抗倾覆力矩项中本应包括支护结构的桩身抗力力矩,但由于其值相对而言要小得多,因此在本条的计算公式中不考虑。
基坑底土隆起稳定
实质上是软土地基承载力不足造成,故用φ=0的承载力公式进行验算
基坑边坡整体稳定
可按平面问题考虑,宜采用圆弧滑动面计算
有软土夹层和倾斜岩面等情况时,尚需采用非圆弧滑动面计算。
对于开挖区
有条件时可采用卸荷条件下的抗剪强度指标进行验算。
坑底土渗流、突涌稳定
抗渗流稳定性
当坑内外存在水头差时,粉土和砂土
抗突涌稳定性
当基坑底上部土体为不透水层,下部具有承压水头时
附录W
稳定验算方法
单一安全系数法
强度指标选取
所选用的强度指标的类别,稳定验算方法与安全系数取值之间必须配套。当按附录V进行各项稳定验算时,土的抗剪强度指标的选用,应符合本规范第9.1.6条的规定。
内支撑
分类
平面支撑体系
可以直接平衡支撑两端支护墙上所受到的侧压力
但当构件长度较大时,应考虑平面受弯及弹性压缩对基坑位移的影响
当基坑两侧的水平作用力相差悬殊时,支护墙的位移会通过水平支撑而相互影响,此时应调整支护结构的计算模型
竖向斜撑体系
它的施工流程是:支护墙完成后,先对基坑中部的土层采取放坡开挖,然后安装斜撑,再挖除四周留下的土坡。对于平面尺寸较大,形状不很规则,但深度较浅的基坑采用竖向斜撑体系施工比较简单,也可节省支撑材料。 
将支护墙上侧压力通过斜撑传到基坑开挖面以下的地基上
计算原则
应按与支护桩、墙节点处变形协调的原则进行内力与变形分析
为避免计算模型产生“漂移”现象,应在适当部位加设水平约束或采用“弹簧”等予以约束
可按平面框架、连续梁或简支梁分析
当基坑内坑底标高差异大,或因基坑周边土层分布不均匀,土性指标差异大,导致作用在内支撑周边侧向土压力值变化较大时,应按桩、墙与内支撑系统节点的位移协调原则进行计算
可采用空间结构分析方法,对支撑、围檩(压顶梁)和支护结构进行整体计算
内支撑系统的各水平及竖向受力构件,应按结构构件的受力条件及施工中可能出现的不利影响因素
支撑系统中的竖向支撑立柱,应按偏心受压构件计算。计算时除应考虑竖向荷载作用外,尚应考虑支撑横向水平力对立柱产生的弯矩,以及土方开挖时,作用在立柱上的侧向土压力引起的弯矩。
土层锚杆
定义
土层锚杆简称土锚,其一端与支护桩、墙连接,另一端锚固在稳定土层中,作用在支护结构上的水土压力,通过自由端传递至锚固段,对支护结构形成锚拉支承作用
土层锚杆锚固段不应设置在未经处理的软弱土层、不稳定土层和不良地质地段及钻孔注浆引发较大土体沉降的土层
构造
杆体材料
宜选用钢绞线、螺纹钢筋
当锚杆极限承载力小于400kN
可采用HRB 335钢筋
布置
锚固体上下排间距
不宜小于2.5m
水平方向间距
不宜小于1.5m
锚固体上覆土层厚度
不宜小于4.0m
倾角
15°~35°
杆体的保护层
不得少于20mm
锚杆定位支架设置
锚杆轴线方向宜每隔1.0m~2.0m设置一个
锚固体强度
宜采用水泥砂浆或纯水泥浆
浆体设计强度不宜低于20.0MPa
钻孔直径
不宜小于120mm
稳定计算
锚杆有多种破坏形式,当依靠锚杆保持结构系统稳定的构件时,设计必须仔细校核各种可能的破坏形式。因此除了要求每根土锚必须能够有足够的承载力之外,还必须考虑包括土锚和地基在内的整体稳定性。通常认为锚固段所需的长度是由于承载力的需要,而土锚所需的总长度则取决于稳定的要求。 在土锚支护结构稳定分析中,往往设有许多假定,这些假定的合理程度,有一定的局限性,因此各种计算往往只能作为工程安全性判断的参考。不同的使用者根据不尽相同的计算方法,采用现场试验和现场监测来评价工程的安全度对重要工程来说是十分必要的。 稳定计算方法依建筑物形状而异。对围护系统这类承受土压力的构筑物,必须进行外部稳定和内部稳定两方面的验算。 1 外部稳定计算 所谓外部稳定是指锚杆、围护系统和土体全部合在一起的整体稳定,见图58a。整个土锚均在土体的深滑裂面范围之内,造成整体失稳。一般采用圆弧法具体试算边坡的整体稳定。土锚长度必须超过滑动面,要求稳定安全系数不小于1.30。 2 内部稳定计算 所谓内部稳定计算是指土锚与支护墙基础假想支点之间深滑动面的稳定验算,见图58b。内部稳定最常用的计算是采用Kranz稳定分析方法,德国DIN4125、日本JSFD1-77等规范都采用此法,也有的国家如瑞典规范推荐用Brows对Kranz的修正方法。我国有些锚定式支挡工程设计中采用Kranz方法。 
外部稳定计算
外部稳定是指锚杆、围护系统和土体全部合在一起的整体稳定
内部稳定计算
是指土锚与支护墙基础假想支点之间深滑动面的稳定验算
设计计算内容
确定锚杆类型、间距、排距和安设角度、断面形状及施工工艺
确定锚杆自由段、锚固段长度、锚固体直径、锚杆抗拔承载力特征值
预应力筋的截面面积
计算公式
计算参数
Nt——相应于作用的标准组合时,锚杆所承受的拉力值(kN)
γP——锚杆张拉施工工艺控制系数
单束
1.0
多束
考虑到张拉施工时锚杆钢筋或钢绞线受力的不均匀性,张拉施工工艺控制系数可取0.9。
0.9
ƒPt——钢筋、钢绞线强度设计值(kPa)
锚固长度计算

锚固段长度及锚杆轴向拉力特征值应根据土层锚杆锚杆试验(附录Y)的规定确定
初步设计时也可按下式估算
计算公式
计算参数
D——锚固体直径(m)
K——安全系数,可取1.6
qs——土体与锚固体间粘结强度特征值(kPa),由当地锚杆抗拔试验结果统计分析算得
Nt——相应于作用的标准组合时,锚杆所承受的拉力值(kN)
锚固段在最危险滑动面以外的有效长度应满足稳定性计算要求
自由段长度
通常认为锚固段所需的长度是由于承载力的需要,而土锚所需的总长度则取决于稳定的要求。
自由段超过潜在的破裂面不应小于1m
长度不宜小于5m
锚杆轴向拉力特征值(抗拔承载力特征值)
设计等级为甲级
锚杆轴向拉力特征值应按本规范附录Y土层锚杆试验确定
设计等级为乙级、丙级
工程可按物理参数或经验数据设计,现场试验验证
锚杆筋体材料设计
锚具、承压板、台座及腰梁设计
预应力锚杆张拉荷载值、锁定荷载值
张拉锁定的时机
应在锚固体和外锚头强度达到设计强度的80%以上后逐根进行
张拉荷载
宜为锚杆所受拉力值的1.05倍~1.1倍
并在稳定5min~10min后退至锁定荷载锁定。锁定荷载宜取锚杆设计承载力的0.7倍~0.85倍。
锁定荷载
宜取锚杆设计承载力的0.7倍~0.85倍
锚杆试验和监测要求
对支护结构变形控制需要进行的锚杆补张拉设计
逆作法
适用范围
适用于支护结构水平位移有严格限制的基坑工程
分类
全逆作法
半逆作法
部分逆作法
设计内容
1 基坑支护的地下连续墙或排桩与地下结构侧墙、内支撑、地下结构楼盖体系一体的结构分析计算;
2 土方开挖及外运;
3 临时立柱做法;
4 侧墙与支护结构的连接;
5 立柱与底板和楼盖的连接;
6 坑底土卸载和回弹引起的相邻立柱之间,立柱与侧墙之间的差异沉降对已施工结构受力的影响分析计算;
7 施工作业程序、混凝土浇筑及施工缝处理;
8 结构节点构造措施。
支护结构与主体结构相结合的设计概念
定义
是指在施工期间利用地下结构外墙或地下结构的梁、板、柱兼作基坑支护体系,不设置或仅设置部分临时围护支护体系的支护方法
优点
可同时向地上和地下施工因而可以缩短工程的施工工期
水平梁板支撑刚度大,挡土安全性高,围护结构和土体的变形小,对周围的环境影响小
采用封闭逆作施工,施工现场文明;
已完成的地面层可充分利用,地面层先行完成,无需架设栈桥,可作为材料堆置场或施工作业场
避免了采用大量临时支撑的浪费现象,工程经济效益显著。
设计
基坑开挖阶段与永久使用阶段的荷载状况和结构状况有较大的差别,因此应分别进行设计和验算
支护结构作为主体地下结构的一部分时,地下结构梁板与地下连续墙、竖向支承结构之间的节点连接是需要重点考虑的内容
所谓变形协调,主要指地下结构尚未完工之前,处于支护结构承载状态时,其变形与沉降量及差异沉降均应在限值规定内,保证在地下结构完工、转换成主体工程基础承载时,与主体结构设计对变形和沉降要求一致,同时要求承载转换前后,结构的节点连接和防水构造等均应稳定可靠,满足设计要求
两墙合一的设计
地下连续墙同时作为地下室永久结构使用
优点
(1)刚度大、防水性能好
(2)将基坑临时围护墙与永久地下室外墙合二为一,节省了常规地下室外墙的工程量
(3)不需要施工操作空间,可减少直接土方开挖量,并且无需再施工换撑板带和进行回填土工作,经济效果明显,尤其对于红线退界紧张或地下室与邻近建(构)筑物距离极近的地下工程,“两墙合一”可大大减小围护体所占空间,具有其他围护形式无可替代的优势
(4)基坑开挖到坑底后,在基础内部结构由下而上施工过程中,“两墙合一”的设计无需再施工地下室外墙,因此比常规两墙分离的工程施工工期要节省,同时也避免了长期困扰地下室外墙浇筑施工过程中混凝土的收缩裂缝问题。
计算
地下连续墙应分别按照承载能力极限状态和正常使用极限状态进行承载力、变形计算和裂缝验算
墙顶承受竖向偏心荷载时,应按偏心受压构件计算正截面受压承载力
墙顶圈梁与墙体及上部结构的连接处应验算截面抗剪承载力。
地下连续墙与主体结构的连接应根据其受力特性和连接刚度进行设计计算
防渗
连续墙墙身的防水等级应满足永久结构使用防水设计要求
接缝位置
设置刚性止水片
遇水膨胀橡胶止水条
预埋注浆管
水平构件用作支撑时
水平支撑体系
可用梁板结构体系作为水平支撑
该结构体系受力明确,可根据施工需要在梁间开设孔同,并在梁周边预留止水片,在逆作法结束后再浇筑封闭
结构楼板后作的梁格体系
在开挖阶段仅浇筑框架梁作为内支撑,梁格空间均可作为出土口,基础底板浇筑后再封闭楼板结构
无梁楼盖作为水平支撑
其整体性好、支撑刚度大,且便于结构模板体系的施工。在无梁楼盖上设置施工孔洞时,一般需设置边梁并附加止水构造。无梁楼板一般在梁柱节点位置设置一定长宽的柱帽,逆作阶段竖向支承钢立柱的尺寸一般占柱帽尺寸的比例较小,因此,无梁楼盖体系梁柱节点位置钢筋穿越矛盾相对梁板体系缓和、易于解决
立柱桩其竖向变形应严格控制
基坑开挖卸荷引起的立柱向上的回弹隆起
已施工完成的水平结构和施工荷载等竖向荷重的加载作用下,立柱桩的沉降
水平结构应具有直接的、完整的传力体系
主体地下水平结构作为基坑施工期的水平支撑,需承受坑外传来的水土侧向压力。因此水平结构应具有直接的、完整的传力体系。如同层楼板面标高出现较大的高差时,应通过计算采取有效的转换结构以利于水平力的传递。另外,应在结构楼板出现较大面积的缺失区域以及地下各层水平结构梁板的结构分缝以及施工后浇带等位置,通过计算设置必要的水平支撑传力体系。
竖向支撑结构的设计
1 竖向支承结构宜采用一根结构柱对应布置一根临时立柱和立柱桩的形式(一柱一桩)。
在支护结构与主体结构相结合的工程中,由于逆作阶段结构梁板的自重相当大,立柱较多采用承载力较高而断面小的角钢拼接格构柱或钢管混凝土柱。
2 立柱应按偏心受压构件进行承载力计算和稳定性验算,立柱桩应进行单桩竖向承载力与沉降计算。
偏心距的计算
应根据其垂直度允许偏差计入竖向荷载偏心的影响, 偏心距应按计算跨度乘以允许偏差,并按双向偏心考虑。
水平支撑的刚度可假定为无穷大,因而钢立柱假定为无水平位移。
3 在主体结构底板施工之前,相邻立柱桩间以及立柱桩与邻近基坑围护墙之间的差异沉降不宜大于1/400柱距,且不宜大于20mm。作为立柱桩的灌注桩宜采用桩端后注浆措施。
岩体基坑
岩石基坑
设计时应分析岩体结构、软弱结构面对边坡稳定的影响
可采用放坡开挖方案。岩石边坡的开挖坡度允许值,应根据当地经验按工程类比的原则,可按本地区已有稳定边坡的坡度值确定
对整体稳定的软质岩边坡,开挖时应按本规范第6.8.2条的规定对边坡进行构造处理。
土岩组合基坑
当采用岩石锚杆挡土结构进行支护时,应符合本规范第6.8.2条、第6.8.3条的规定。岩石锚杆的构造要求及设计计算应符合本规范第6.8.4条、第6.8.5条的规定。
地下水控制
控制内容
管涌
流砂
坑底突涌
坑外地层过度沉降
设计内容
1 基坑降水
地下水位控制在基坑面以下0.5m~1.5m
设计内容
1 基坑降水系统设计应包括下列内容:
1)确定降水井的布置、井数、井深、井距、井径、单井出水量;
2)疏干井和减压井过滤管的构造设计;
3)人工滤层的设置要求;
4)排水管路系统。
2 验算坑底土层的渗流稳定性及抗承压水突涌的稳定性。
3 计算基坑降水域内各典型部位的最终稳定水位及水位降深随时间的变化。
4 计算降水引起的对邻近建(构)筑物及地下设施产生的沉降。
5 回灌井的设置及回灌系统设计。
6 渗流作用对支护结构内力及变形的影响。
7 降水施工、运营、基坑安全监测要求,除对周边环境的监测外,还应包括对水位和水中微细颗粒含量的监测要求。
裘布衣公式的适用条件
(1)进入井中的水流主要是径向水流和水平流
(2)在整个水流深度上流速是均匀一致的(稳定流状态)
要求含水层是均质、各向同性的无限延伸的
单井抽水经一定时间后水量和水位均趋稳定,形成漏斗,在影响半径以外,水位降落为零
对于潜水,公式使用时,降深不能过大。降深过大时,水流以垂直分量为主,与公式假定不符
2 满足坑底突涌验算要求;
3 满足坑底和侧壁抗渗流稳定的要求;
4 控制坑外地面沉降量及沉降差,保证邻近建(构)筑物及地下管线的正常使用。
隔水帷幕设计
渗透系数
宜小于1.0×10-4m/d
插入下卧不透水层的深度
应满足抗渗流稳定的要求
封闭式隔水帷幕
应进行坑内抽水试验
减压井
减压水头的设计
按需减压,确保坑底土不发生突涌
坑外地面沉降不得超过环境控制要求的地面变形允许值
整体沉降
由降水、排水和支护结构水平位移引起的地层变形和地表沉陷不应大于变形允许值。
地下水控制专项设计
什么情况应做
当水文地质条件复杂,基坑周边环境保护要求高,设计等级为甲级的基坑工程
设计内容
地下水控制专项设计应包括降水设计、运营管理以及风险预测及应对等内容: 1 制定基坑降水设计方案: 1)进行工程地下水风险分析,浅层潜水降水的影响,疏干降水效果的估计; 2)承压水突涌风险分析。 2 基坑抗突涌稳定性验算。 3 疏干降水设计计算,疏干井数量,深度。 4 减压设计,当对下部承压水采取减压降水时,确定减压井数量、深度以及减压运营的要求。 5 减压降水的三维数值分析,渗流数值模型的建立,减压降水结果的预测。 6 减压降水对环境影响的分析及应采取的工程措施。 7 支护桩、墙渗漏风险的预测及应对措施。 8 降水措施与管理措施: 1)现场排水系统布置; 2)深井构造、设计、降水井标准; 3)成井施工工艺的确定; 4)降水井运行管理。 深基坑降水和环境保护的专项设计,是一项比较复杂的设计工作。与基坑支护结构(或隔水帷幕)周围的地下水渗流特征及场地水文地质条件、支护结构及隔水帷幕的插入深度、降水井的位置等有关。
1 应具备专门的水文地质勘察资料、基坑周边环境调查报告及现场抽水试验资料;
2 基坑降水风险分析及降水设计;
3 降水引起的地面沉降计算及环境保护措施;
4 基坑渗漏的风险预测及抢险措施;
5 降水运营、监测与管理措施。
10. 检验与检测
一般规定
为设计提供依据的试验
最大加载量
应加载到极限或破坏
验收检验
最大加载量
不应小于承载力特征值的2倍
抗拔桩验收检验应控制裂缝宽度
检验
必须进行验槽
工作内容
应做好验槽(坑)准备工作,熟悉勘察报告,了解拟建建筑物的类型和特点,研究基础设计图纸及环境监测资料
对基槽(坑)的施工位置 平面尺寸及坑底标高
允许误差
平面尺寸
由设计中心线向两边量测,长、宽尺寸不应小于设计要求
槽(坑)底标高
应控制在0mm~50mm
验槽方法
宜采用轻型动力触探
袖珍贯入仪
当持力层下埋藏有下卧砂层而承压水头高于基底时,则不宜进行钎探
需要重点验槽的情况
1)当持力土层的顶板标高有较大的起伏变化时;
2)基础范围内存在两种以上不同成因类型的地层时;
3)基础范围内存在局部异常土质或坑穴、古井、老地基或古迹遗址时;
4)基础范围内遇有断层破碎带、软弱岩脉以及古河道、湖、沟、坑等不良地质条件时;
5)在雨期或冬期等不良气候条件下施工,基底土质可能受到影响时。
基槽(坑)检验报告是岩土工程的重要技术档案
地基处理效果的检验
一般规定
载荷试验的数量
简单场地上的一般建筑物
每个单体工程载荷试验点数不宜少于3处
复杂场地
重要建筑物
应增加试验点数
均匀性检验深度
不应小于设计处理深度
对回填风化岩、山坯土、建筑垃圾等特殊土
应采用波速、超重型动力触探、深层载荷试验等多种方法综合评价
遇水软化、崩解的风化岩、膨胀性土等特殊土层
不可仅根据试验数据评价承载力等,尚应考虑由于试验条件与实际施工条件的差异带来的潜在风险,试验结果宜考虑一定的折减。
复合地基
复合地基提高地基承载力、减少地基变形的能力主要是设置了增强体,与地基土共同作用的结果,所以复合地基应对增强体施工质量进行检验。复合地基载荷试验由于试验的压板面积有限,考虑到大面积荷载的长期作用结果与小面积短时荷载作用的试验结果有一定的差异,故需要对载荷板尺寸限制
应进行静载荷试验
尚应进行竖向增强体及周边土的质量检验
条形基础和独立基础
载荷试验的压板宽度宜按基础宽度确定
宜考虑面积置换率和褥垫层厚度,基础宽度不大时应取基础宽度,基础宽度较大,试验条件达不到时应取较薄厚度褥垫层
各种地基处理方法的检验
压实填土分层土的干密度和含水量的检验
检验点数量
大基坑
每50m2~100m2面积内不应少于一个检验点
基槽
每10m~20m不应少于一个检验点
独立柱基
不应少于一个检验点
分层土的厚度
视施工机械而定
一般情况下宜按200mm~500mm
垫层的施工质量
采用贯入仪或动力触探
分层检验点的间距
应小于4m
压实系数的实验方法
环刀法
灌砂法
灌水法
预压处理的软弱地基
地基承载力应进行现场载荷试验。
应在预压区内预留孔位,在预压前后堆载不同阶段进行原位十字板剪切试验和取土室内土工试验,检验地基处理效果
强夯地基
采用载荷试验结合其他原位测试方法检验
强夯置换
应采用单墩载荷试验检验
尚应采用动力触探等方法查明施工后土层密度随深度的变化
压板面积
应按处理深度确定。
压板面积可采用1m2~4m2,压板最小直径不得小于1m
砂石桩、振冲碎石桩
应采用复合地基载荷试验方法检验
大型工程及重要建筑应采用多桩复合地基载荷试验方法检验
桩间土
应在处理后采用动力触探、标准贯入、静力触探等原位测试方法检验
处理可液化地层时
可按标准贯入击数来检验砂性土的抗液化性
桩体密实度
动力触探方法检验
水泥搅拌桩
桩身质量检验
轻便触探和标准贯入试验结合钻取芯样、分段取芯样作抗压强度综合评价
可采用双管单动取样器对桩身钻芯取样,制成试块,测试桩身实际强度。钻孔直径不宜小于108mm。由于取芯和试样制作原因,桩身钻芯取样测试的桩身强度应该是较高值,评价时应给予注意。
复合地基承载力检验
应进行单桩载荷试验和复合地基载荷试验
单桩载荷试验和复合地基载荷试验是检验水泥土搅拌桩质量的最直接有效的方法,一般在龄期28d后进行
复合地基
桩身完整性检验
刚性桩
可采用低应变法
单桩竖向承载力检验
可采用静载荷试验
单桩或多桩复合地基载荷试验
刚性桩复合地基承载力
可采用单桩或多桩复合地基载荷试验
桩间土承载力检验
施工工艺对桩间土承载力有影响时
岩石锚杆
检验方法
本规范附录M
检验数量
不得少于锚杆总数的5%,且不得少于6根
地下连续墙
成墙记录
槽底岩性、入岩深度、槽底标高、槽宽、垂直度、清渣、钢筋笼制作和安装质量、混凝土灌注质量记录及预留试块强度检验报告等
质量检验方法
由于高低应变检测数学模型与连续墙不符,对地下连续墙的检测,应采用钻孔抽芯或声波透射法
检验数量
非承重地下连续墙
不得少于同条件下总槽段数的10%
承重地下连续墙
不得少于同条件下总槽段数的20%
桩基础检验
施工参数及低质情况检验
入式桩、静力压桩
应提供经确认的施工过程有关参数
预制桩
应提供打桩的最后三阵锤贯入度、总锤击数等
静力压桩
应提供最大压力值
应进行桩顶标高、桩位偏差等检验
经确认的桩顶标高、桩底标高、桩端进入持力层的深度等。
入土深度与勘察资料不符或对桩端下卧层有怀疑时
检查自桩端以上1m起至下卧层5d范围内的标准贯入击数和岩土特性
混凝土灌注桩
应提供施工过程有关参数
原材料的力学性能检验报告
试件留置数量及制作养护方法
混凝土抗压强度试验报告
钢筋笼制作质量检查报告
桩顶标高、桩位偏差
桩端进入持力层的深度
对锤击沉管灌注桩,应提供最后三阵锤贯入度、总锤击数等
对钻(冲)孔桩,应提供孔底虚土或沉渣情况等
入土(岩)深度与勘察资料不符或对桩端下卧层有怀疑时
可采用补勘方法,检查自桩端以上1m起至下卧层5d范围内的岩土特性
人工挖孔桩
应进行桩端持力层检验
单柱单桩的大直径嵌岩桩
应视岩性检验孔底下3倍桩身直径或5m深度范围内有无土洞、溶洞、破碎带或软弱夹层等不良地质条件。
完整性检验
必须进行完整性检验
宜采用两种或多种合适的检验方法进行
钻孔抽芯法
通过钻取混凝土芯样和桩底持力层岩芯,既可直观地判别桩身混凝土的连续性,持力层岩土特征及沉渣情况,又可通过芯样试压,了解相应混凝土和岩样的强度,是大直径桩的重要检测方法
不足之处是一孔之见,存在片面性,且检测费用大,效率低。
声波透射法
通过预埋管逐个剖面检测桩身质量,既能可靠地发现桩身缺陷,又能合理地评定缺陷的位置、大小和形态
不足之处是需要预埋管,检测时缺乏随机性,且只能有效检测桩身质量
实际工作中,将声波透射法与钻孔抽芯法有机地结合起来进行大直径桩质量检测是科学、合理,且是切实有效的检测手段。
高应变动力检测法
对大直径桩,特别是嵌岩桩,高、低应变均难以取得较好的检测效果
低应变动力检测法等
一般情况下低应变方法能可靠地检测到桩顶下第一个浅部缺陷的界面,但由于激振能量小,当桩身存在多个缺陷或桩周土阻力很大或桩长较大时,难以检测到桩底反射波和深部缺陷的反射波信号,影响检测结果准确度。改进方法是加大激振能量,相对地采用高应变检测方法的效果要好,但对大直径桩,特别是嵌岩桩,高、低应变均难以取得较好的检测效果。
方便灵活,检测速度快,适宜用于预制桩、小直径灌注桩的检测
直径大于800mm的混凝土嵌岩桩
检验方法
应采用钻孔抽芯法或声波透射法检测
检验数量
不得少于总桩数的10%
且不得少于10根
且每根柱下承台的抽检桩数不应少于1根
直径不大于800mm的桩
直径大于800mm的非嵌岩桩
一致
检验方法
可根据桩径和桩长的大小,结合桩的类型和当地经验采用钻孔抽芯法、声波透射法或动测法进行检测
检验数量
不应少于总桩数的10%
且不得少于10根
直径大于800mm的嵌岩桩,其承载力一般设计得较高,桩身质量是控制承载力的主要因素之一,应采用可靠的钻孔抽芯或声波透射法(或两者组合)进行检测。每个柱下承台的桩抽检数不得少于一根的规定,涵括了单柱单桩的嵌岩桩必须100%检测,但直径大于800mm非嵌岩桩检测数量不少于总桩数的10%。小直径桩其抽检数量宜为20%。
承载力检验
竖向承载力检验
复杂地质条件下的工程桩
检验数量
不得少于同条件下总桩数的1%,且不得少于3根
大直径嵌岩桩
检验方法
可根据终孔时桩端持力层岩性报告结合桩身质量检验报告核验
地基基础设计等级为甲级、乙级的工程
检验方法
宜采用慢速静荷载加载法进行承载力检验
预制桩和满足高应变法适用检测范围的灌注桩
什么是满足高应变法适用检测范围的灌注桩
检验方法
当有静载对比试验时,可采用高应变法检验单桩竖向承载力
检验数量
不得少于总桩数的5%,且不得少于5根
承受水平力较大的桩应进行水平承载力检验
抗拔桩应进行抗拔承载力检验
一致
检验方法
可分别按本规范附录S单桩水平载荷试验和附录T单桩竖向抗拔静载试验的规定进行
检验数量
不得少于同条件下总桩数的1%,且不得少于3根
监测
大面积填方、填海等地基处理工程
应对地面沉降进行长期监测,直到沉降达到稳定标准
施工过程中还应对土体位移、孔隙水压力等进行监测
施工过程中降低地下水对周边环境影响较大时
应对地下水位变化、周边建筑物的沉降和位移、土体变形、地下管线变形等进行监测。
预应力锚杆的锁定应力
预应力锚杆施加的预应力实际值因锁定工艺不同和基坑及周边条件变化而发生改变,需要监测。当监测的锚头预应力不足设计锁定值的70%,且边坡位移超过设计警戒值时,应对预应力锚杆重新进行张拉锁定。
监测锚杆数量不得少于锚杆总数的5%,且不得少于6根
基坑开挖监测内容
边坡工程施工过程中
监测值的变化和周边建(构)筑物、管线允许的最大沉降变形是确定监控报警标准的主要因素,其中周边建(构)筑物原有的沉降与基坑开挖造成的附加沉降叠加后,不能超过允许的最大沉降变形值。 爆破对周边环境的影响程度与炸药量、引爆方式、地质条件、离爆破点距离等有关,实际影响程度需对测点的振动速度和频率进行监测确定。
监测项目
水平位移和竖向位移进行监测
监测时间
直到变形稳定为止,且不得少于二年
爆破施工时
应监控爆破对周边环境的影响
对挤土桩布桩较密或周边环境保护要求严格时
应对打桩过程中造成的土体隆起和位移、邻桩桩顶标高及桩位、孔隙水压力等进行监测
应在施工期间和使用期间进行沉降变形检测的建筑
筑物施工期的观测日期和次数,应根据施工进度确定,建筑物竣工后的第一年内,每隔2月~3月观测一次,以后适当延长至4月~6月,直至达到沉降变形稳定标准为止。
1 地基基础设计等级为甲级建筑物;
2 软弱地基上的地基基础设计等级为乙级建筑物;
3 处理地基上的建筑物;
4 加层、扩建建筑物;
5 受邻近深基坑开挖施工影响或受场地地下水等环境因素变化影响的建筑物;
6 采用新型基础或新型结构的建筑物。
11. 附录
A
岩石坚硬程度的野外鉴别
岩体完整程度的野外鉴别
B
碎石土密实度的野外鉴别
C
地基土浅层平板载荷试验要点
适用范围
适用于确定浅部地基土层的承压板下应力主要影响范围内的承载力和变形参数
承压板面积
不应小于0.25m2
对于软土不应小于0.5m2
试坑宽度
不应小于承压板宽度或直径的三倍
试坑
应保持试验土层的原状结构和天然湿度
宜在拟试压表面用粗砂或中砂层找平,其厚度不应超过20mm
加荷分级
不应少于8级
最大加载量
不应小于设计要求的两倍
加载方法
每级加载后,按间隔10min、10min、10min、15min、15min,以后为每隔半小时测读一次沉降量,当在连续两小时内,每小时的沉降量小于0.1mm时,则认为已趋稳定,可加下一级荷载。
终止加载条件
1 承压板周围的土明显地侧向挤出;
2 沉降s急骤增大,荷载-沉降(p-s)曲线出现陡降段;
3 在某一级荷载下,24h内沉降速率不能达到稳定标准;
4 沉降量与承压板宽度或直径之比大于或等于0.06
极限荷载的确定
当终止加载条件前三款的情况之一时,其对应的前一级荷载为极限荷载
实验点承载力特征值的确定
有比列界限时
取比列界限和极限荷载一般中的小值
没有比例界限时
当压板面积为0.25m 2 ~0.50m 2 ,可取s/b=0.01~0.015所对应的荷载,和极限荷载一半 的小值
地基承载力特征值的统计
试验点数量
不应少于三点
取值方法
各试验实测值的极差不得超过其平均值的30%,取此平均值作为该土层的地基承载力特征值
D
深层平板载荷试要点
适用范围
适用于确定深部地基土层及大直径桩桩端土层在承压板下应力主要影响范围内的承载力和变形参数
承压板面积
采用直径为0.8m的刚性板
试坑宽度
紧靠承压板
试坑
紧靠承压板周围外侧的土层高度
应不少于80cm
加荷分级
可按预估极限承载力的1/10~1/15分级施加
最大加载量
设计值的2倍
加载方法
每级加荷后,第一个小时内按间隔10min、10min、10min、15min、15min,以后为每隔半小时测读—次沉降。当在连续两小时内,每小时的沉降量小于0.1mm时,则认为已趋稳定,可加下一级荷载
终止加载条件
1 沉降s急剧增大,荷载-沉降(p-s)曲线上有可判定极限承载力的陡降段,且沉降量超过0.04d(d为承压板直径);
2 在某级荷载下,24h内沉降速率不能达到稳定;
3 本级沉降量大于前一级沉降量的5倍;
4 当持力层土层坚硬,沉降量很小时,最大加载量不小于设计要求的2倍。
极限荷载的确定
满足终止加载条件前三款的条件之一时,其对应的前一级荷载定为极限荷载
实验点承载力特征值的确定
有比列界限时
取比列界限和极限荷载一半中的小值
没有比例界限时
可取s/b=0.01~0.015所对应的荷载和最大加载量一半 的小值
地基承载力特征值的统计
试验点数量
不应少于三点
取值方法
各试验实测值的极差不得超过其平均值的30%,取此平均值作为该土层的地基承载力特征值
E
内摩擦角,黏聚力标准值的计算
1 根据室内n组三轴压缩试验的结果,按下列公式计算变异系数、某一土性指标的试验平均值和标准差:

2 按下列公式计算内摩擦角和黏聚力的统计修正系数ψφ、ψc

F
标准冻深线图
G
冻胀性分类表
建筑基础底面下允许冻土层最大厚度hmax(m)
H
岩石地基载荷试验要点
适用范围
适用于确定完整、较完整、较破碎岩石地基作为天然地基或桩基础持力层时的承载力
承压板
直径
300mm
当岩石埋藏深度较大时
可采用钢筋混凝土桩
但桩周需采取措施以消除桩身与土之间的摩擦力
开始试验的条件
测量系统的初始稳定读数观测应在加压前,每隔10min读数一次,连续三次读数不变
加载
单循环加载
荷载逐级递增直到破坏
第一级加载值应为预估设计荷载的1/5,以后每级应为预估设计荷载的1/10。
分级卸载
沉降量测度
应在加载后立即进行,以后每10min读数一次
加下一级荷载的条件
连续三次沉降量读数之差均不大于0.01mm,可视为达到稳定标准
终止加载的条件
1 沉降量读数不断变化,在24h内,沉降速率有增大的趋势;
2 压力加不上或勉强加上而不能保持稳定。
卸载
1 每级卸载为加载时的两倍,如为奇数,第一级可为3倍;
2 每级卸载后,隔10min测读一次,测读三次后可卸下一级荷载;
3 全部卸载后,当测读到半小时回弹量小于0.01mm时,即认为达到稳定。
试验点的承载力特征值的确定
取比列界限和极限荷载三分之一中的小值
岩石载荷试验是极限荷载除以3,土的是除以2
场地承载力特征值的确定
试验数量
不应少于3个
取最小值作为岩石地基承载力特征值
土是取平均值
不进行深宽修正
J
岩石饱和单轴抗压强度试验要点
试料
可用钻孔的岩芯或坑、槽探中采取的岩块。
试样
尺寸
ф50mm×100mm
数量
不应少于6个
进行饱和处理
加载
加载速率
每秒500kPa~800kPa
记录最大值
标准值计算
K
附加应力系数
矩形面积上均布荷载作用下角点的附加应力系数α。(表K.0.1-1)、平均附加应力系数(
矩形面积上三角形分布荷载作用下的附加应力系数α、平均附加应力系数
圆形面积上均布荷载作用下中点的附加应力系数α、平均附加应力系数(
圆形面积上三角形分布荷载作用下边点的附加应力系数α、平均附加应力系数
L
挡土墙主动土压力系数
理论公式
曲线
M
岩石锚杆抗拔试验要点
试验数量
不得少于总锚杆的5%,且不应少于6根
荷载分级
不得少于8级
最大加载量
不应少于锚杆设计荷载的2倍
施加下一级荷载的条件
每级荷载施加完毕后,应立即测读位移量。以后每间隔5min测读—次。连续4次测读出的锚杆拔升值均小于0.01mm时,认为在该级荷载的位移已达到稳定状态
终止加载的条件
1 锚杆拔升值持续增长,且在1h内未出现稳定的迹象;
2 新增加的上拔力无法施加,或者施加后无法使上拔力保持稳定;
3 锚杆的钢筋已被拔断,或者锚杆锚筋被拔出。
极限荷载
终止条件的前一级上拔荷载
极限承载力的统计值
当满足其极差不超过平均值的30%时,可取其平均值为锚杆极限承载力。极差超过平均值的30%时,宜增加试验量并分析极差过大的原因,结合工程情况确定极限承载力。
抗拔承载力特征值
极限承载力除以安全系数2
与岩石载荷试验和浅层 深层平板试验不同,此处是先求极限荷载的统计值,再用极限荷载的统计值除以安全系数得到特征值。
其他
应利用钻孔取出的岩芯加工成标准试件,在天然湿度条件下进行岩石单轴抗压试验,每根试验锚杆的试样数不得少于3个。
必须对锚杆试验现场的破坏情况进行详尽的描述和拍摄照片
N
大面积地面荷载作用下地基附加沉降
沉降计算方法
分层总和法
荷载组成
地面堆载
基础完工后的新填土
荷载计算范围
横向
5倍基础宽度
横向宽度超过5倍基础宽度时
按5倍基础宽度计算
小于5倍基础宽度或荷载不均匀时

应换算成宽度为5倍基础宽度的等效均布地面荷载计算
换算方法
纵向
实际堆载长度
荷载作用面
基底平面
P
冲切临界截面的周长um以及对其重心的极惯性矩Is
内柱
边柱
柱外侧齐筏板边缘
外伸式筏板
柱外侧的悬挑长度小于或等于(h0+0.5bc)时
冲切临界截面可计算至垂直于自由边的板端,计算c1及IS值时应计及边柱外侧的悬挑长度
柱外侧筏板的悬挑长度大于(h0+0.5bc)时
同内柱
角柱
柱两相邻外侧齐筏板边缘
两相邻外侧筏板的悬挑长度分别小于或等于(h0+0.5bc)和(hc+0.5hc)时
冲切临界截面可计算至垂直于自由边的板端,计算c1、c2及Is值应计及角柱外侧筏板的悬挑长度
悬挑长度大于(h0+0.5bc)和(h0+0.5hc)时
同内柱
Q
单桩竖向静载荷试验要点
加载方法
慢速维持荷载法
反力装置
宜采用锚桩
堆载
1 堆载加于地基的压应力不宜超过地基承载力特征值。
2 堆载的限值可根据其对试桩和对基准桩的影响确定。
3 堆载量大时,宜利用桩(可利用工程桩)作为堆载的支点。
4 试验反力装置的最大抗拔或承重能力应满足试验加荷的要求。
试桩、锚桩(压重平台支座)和基准桩之间的中心距离
可以开始试验的时间
土的休止期
砂土
7d
黏性土
15d
饱和软黏土
25d
混凝土强度
达到设计强度后
荷载分级
不应小于8级
每级加载量
预估极限荷载的1/8~1/10
沉降量测读
每级加载后,每第5min、10min、15min时各测读一次,以后每隔15min读一次,累计1h后每隔半小时读一次。
稳定条件
每级荷载下,桩的沉降量连续两次在每小时内小于0.1mm时
终止加载条件

1 当荷载-沉降(Q-s)曲线上有可判定极限承载力的陡降段,且桩顶总沉降量超40mm;
2 △s n+1 /△s n ≥2,且经24h尚未达到稳定;
3 25m以上的非嵌岩桩,Q-s曲线呈缓变型时,桩顶总沉降量大于60mm~80mm;
4 在特殊条件下,可根据具体要求加载至桩顶总沉降量大于100mm。
卸荷
每级卸载值
载值的两倍
可卸下一级荷载条件
卸载后隔15min测读一次,读两次后,隔半小时再读一次
全部卸载后,隔3h再测读一次
单桩竖向极限承载力的确定方法
2 当陡降段明显时,取相应于陡降段起点的荷载值。
3 终止加载的前一级荷载值。
4 Q-s曲线呈缓变型时,取桩顶总沉降量s=40mm所对应的荷载值,当桩长大于40m时,宜考虑桩身的弹性压缩。
5 按上述方法判断有困难时,可结合其他辅助分析方法综合判定。对桩基沉降有特殊要求者,应根据具体情况选取。
极限荷载的统计值计算
桩数为3根及3根以下
取最小值
3根以上
极差不超过平均值的30%时
可取其平均值
极差超过平均值的30%时
宜增加试桩数量并分析极差过大的原因
竖向承载力特征值
极限承载力除以安全系数2
R
桩基础最终沉降量
单向压缩分层总和法
实体深基础法
附加压力计算平面
桩底平面处
支承底面积
沉降经验系数ψps
明德林法
地基中的某点的竖向附加应力值时,可将各根桩在该点所产生的附加应力,逐根叠加按下式计算
桩端阻力比α
应根据当地工程的实测资料统计确定
沉降计算经验系数ψpm
S
单桩水平静载荷试要点
加载方法
宜采用多循环加卸载试验法
需要测量桩身应力或应变时宜采用慢速维持荷载法
水平作用力的施加
作用点位置
宜与实际工程承台底面标高一致
施加方式
千斤顶顶推
牵引法
力作用点与试桩接触处宜安设球形铰
保证水平作用力与试桩轴线位于同一平面
试桩的竖向垂直度
偏差不宜大于1%
位移传感器
宜采用位移传感器或大量程百分表测量
布置
在力作用水平面试桩两侧应对称安装两个
基准桩的设置
应设置在试桩及反力结构影响范围以外
当基准桩设置在与加荷轴线垂直方向上
基准桩设置在于试桩位移相反方向上
净距可适当减小,但不宜小于2m
反力结构与试桩之间净距
顶推法
不宜小于3倍试桩直径
牵引法
不宜小于10倍试桩直径
荷载分级和稳定标准
多循环加载
宜取设计或预估极限水平承载力的1/10~1/15
每级荷载施加后,维持恒载4min测读水平位移,然后卸载至零,停2min测读水平残余位移,至此完成一个加卸载循环,如此循环5次即完成一级荷载的试验观测
慢速维持荷载法
于竖向试验相同
终止加载条件
1 在恒定荷载作用下,水平位移急剧增加;
2 水平位移超过30mm~40mm(软土或大直径桩时取高值);
3 桩身折断。
水平极限荷载的确定
根据荷载位移曲线确定
多循环加卸载试验法
曲线明显陡变的前一级荷载为极限荷载

慢速维持荷载法
曲线产生明显陡变的起始点对应的荷载
根据水平力-位移梯度曲线确定
曲线第二直线段终点对应的荷载

取桩身折断的前一级荷载为极限荷载
极限承载力的统计值的计算
于竖向载荷试验一致
水平承载力特征值的确定
桩身不允许裂缝时
取水平临界荷载统计值的0.75倍
水平临界荷载的确定方法
可取H0-△Xo/△H0曲线第一直线段终点

H0-σg曲线第一拐点所对应的荷载

桩身允许裂缝时
水平极限荷载统计值的除以安全系数2
且桩身裂缝宽度应满足相关规范要求
可以开始试验的时间
与竖向载荷试验相同
T
桩竖向抗拔载荷试验要点
加载方法
慢速维持荷载法
试桩的构造要求
钢筋
伸出桩顶长度不宜少于40d十500mm(d为钢筋直径)
为设计提供依据的试验的桩,钢筋面积按钢筋强度标准值计算的拉力应大于预估极限承载力的1.25倍
当采用工程桩作试桩时
桩的配筋应满足在最大试验荷载作用下桩的裂缝宽度控制条件,可采用分段配筋
顶部露出地面高度
不宜小于300mm
成桩质量
试验前应对试验桩进行低应变检测
有明显扩径的桩不应作为抗拔试验桩。
量测仪表的架设位置与桩顶的距离
桩径小于等于800时
不应小于1倍桩径
桩径大于800mm时
可适当减少,但不得少于0.5倍桩径
加载装置
反力锚桩可根据现场情况利用工程桩
试桩、锚桩和基准桩之间的最小间距
与竖向载荷试验相同
对扩底抗拔桩,上述最小间距应适当加大
采用天然地基提供反力时,施加于地基的压应力不应大于地基承载力特征值的1.5倍
量测装置
应采用位移传感器或大量程百分表
最大加载量
不宜少于预估的或设计要求的单桩抗拔极限承载力
荷载分级
每级加载为设计或预估单桩极限抗拔承载力的1/8~1/10
稳定条件
桩的上拔变形量连续两次在每小时内小于0.1mm时可视为稳定
其他观测记录
还应对锚桩的变形量、桩周地面土的变形情况及桩身外露部分裂缝开展情况进行观测记录。
上拔变形量的测度
每级加载后,在第5min、10min、15min各测读一次上拔变形量,以后每隔15min测读一次,累计1h以后每隔30min测读一次
卸荷及稳定标准
每级卸载值
加载值的两倍
变形测度
卸载后间隔15min测读一次,读两次后,隔30min再读一次,即可卸下一级荷载。全部卸载后,隔3h再测读一次。
终止加载条件
1 桩顶荷载达到桩受拉钢筋强度标准值的0.9倍,或某根钢筋拉断;
2 某级荷载作用下,上拔变形量陡增且总上拔变形量已超过80mm;
3 累计上拔变形量超过100mm;
4 工程桩验收检测时,施加的上拔力应达到设计要求,当桩有抗裂要求时,不应超过桩身抗裂要求所对应的荷载。
极限承载力的确定
陡变形曲线
取相应于陡升段起点的荷载值

缓变形曲线
可根据△-lgt曲线,取尾部显著弯曲的前一级荷载值

终止加载条件的前一基荷载
极限承载力的统计值
与竖向载荷试验相同
抗拔承载力特征值
1 将单桩竖向抗拔极限承载力除以2,此时桩身配筋应满足裂缝宽度设计要求;
2 当桩身不允许开裂时,应取桩身开裂的前一级荷载;
3 按设计允许的上拔变形量所对应的荷载取值。
可以开始试验的时间
与竖向载荷试验相同
U
阶梯型及锥型承台斜截面受剪计算的截面计算宽度
阶梯形承台
锥形承台
V
支护结构稳定性验算
倾覆稳定
悬臂桩

计算公式
安全系数
不小于1.3
带支撑桩

计算公式
安全系数
不小于1.3
隆起稳定
适用于支护桩底为软土(φ=0)的基坑
安全系数
1.6
安全系数
1.4
整体稳定

安全系数
1.3
W
基坑抗渗流稳定性验算
上部为不透水层,坑底下某深度处有承压水层时
基坑内外存在水头差时
粉土和砂土应进行抗渗流稳定性验算
流沙
管涌
Y
土层锚杆试验要点
为设计提供依据的试验
基本要求
验的地质条件、锚杆材料和施工工艺等应与工程锚杆一致
杆体承载力标准值大于预估破坏荷载的1.2倍
为使确定锚固体与土层粘结强度特征值、验证杆体与砂浆间粘结强度特征值的试验达到极限状态
最大荷载
不宜超过锚杆杆体承载力标准值的0.9倍
可以进行试验的时间
锚固体灌浆强度达到设计强度的90%后
加载方法
循环加、卸载法
锚头位移测度次数
每级加荷观测时间内不应小于3次
每级荷载稳定条件
当锚头位移增量不大于0.1mm时,可施加下一级荷载;不满足时应在锚头位移增量2h内小于2mm时再施加下一级荷载;
荷载分级与位移观测时间
如果第六次循环加荷观测时间内,锚头位移增量不大于0.1mm时,可视试验装置情况,按每级增加预估破坏荷载的10%进行1次或2次循环。
终止加载条件
1 锚头位移不收敛,锚固体从土层中拔出或锚杆从锚固体中拔出;
2 锚头总位移量超过设计允许值;
3 土层锚杆试验中后一级荷载产生的锚头位移增量,超过上一级荷载位移增量的2倍。
极限承载力的确定
最大试验荷载作用下达到破坏标准时
取破坏荷载前一级的荷载量
最大试验荷载作用下未达到破坏标准时
取最大荷载值
极限承载力的统计值的计算
数量不得少于3根
极差值不大于平均值的30%时
取平均值
最大极差超过30%
应增加试验数量,并分析极差过大的原因
特征值
极限承载力除以安全系数2
验收试验
最大荷载值
0.85Asƒy
加载方法
单循环法
按试验最大荷载值的10%、30%、50%、70%、80%、90%、100%施加
观测时间
每级试验荷载达到后,观测10min,测计锚头位移
达到试验最大荷载值后
计锚头位移后卸荷到试验最大荷载值的10%观测10min并测计锚头位移
锚杆合格条件
1)加载到设计荷载后变形稳定;
2)锚杆弹性变形不小于自由段长度变形计算值的80%,且不大于自由段长度与1/2锚固段长度之和的弹性变形计算值
验收数量
验收试验的锚杆数量取锚杆总数的5%,且不应少于5根
基地压力,基底反力与基底净反力及基底附加应力
基底压力与基底反力是作用力与反作用力的关系,大小相等,方向相反
基底净反力
定义
是指基础底面的总压力减去基础材料的自重,是指施加于基础底面超过基础自重的压力,是向上作用于基础底面的。基础材料的自重是与材料与生俱来的,不是材料的强度形成以后再施加的,因此不考虑其对基础结构内力的影响。净压力用于计算基础结构的内力以验算截面承载力,配置钢筋。其计算原理是基础板的自重(向下作用的)与由自重产生的反力(向上作用的)相互平衡,只有超过自重的那部分反力才会产生结构的内力。
计算公式
筏板基础
由于筏板基础上方没有覆土,因此减去的就是基础混凝土的自重,混凝土重度一般取25
独立基础
根据定义,应该减去基础的自重,但是题目中一般给出的是基础材料和土的平均自重,因此,做题时就减去平均自重*d
附加应力
是基础底面的总压力减去基础底面标高处的有效自重压力,是指施加于地基土上,超过有效自重压力的那部分压力,是向下作用于地基土面。有效自重压力是从时间维上看,固结已经完成,作用于土体骨架上的有效应力,也称为常驻应力。附加压力用于计算地基的沉降,其原理是土层在自重压力下的沉降已经完成,因此只需要计算在附加压力下发生的沉降量。这就意味着是对正常固结的土层而言的,对于欠固结土或超固结土不能简单类推
有效自重压力是指开挖前作用在基底上的使其固结的自重压力,对于超固结和欠固结土需要特殊考虑
计算公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