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图社区 马克思主义哲学
马克思主义哲学,包括马克思主义、与世界观和方法论的关系、与具体科学的关系、研究的基本问题、基本派别、马克思主义哲学等内容。
编辑于2021-11-09 10:18:33马克思主义哲学
I. 概述
I.1. 马克思主义
I.1.1. 马克思个人简介
I.1.2. 什么是马克思主义
马克思主义史无产阶级思想的科学体系
马克思主义的概念
狭义的
由马克思、恩格斯创立的基本理论、基本观点和学说体系
广义的
(包括创立者、继承者)在实践中不断发展着的马克思主义
I.1.3. 产生和发展
产生条件
经济基础
思想来源和实践基础
阶级基础
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内容
I.1.4. 基本特征
实践基础上革命和科学性的统一
最根本的世界观和方法论
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
最鲜明的政治立场
实现最广大人民根本利益
最重要的理论品质
单选
与时俱进
多选
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
理论联系实际
实事求是
在实践中检验真理和发展真理
最崇高的社会理想
共产主义
物质财富极大丰富
精神境界极大提高
个人自由而全面发展
全人类彻底解放
从自然界奴役下解放
从旧的社会关系束缚下解放
摆脱传统观念和传统思维方式束缚
I.2. 哲学
I.2.1. 含义
与世界观和方法论的关系
哲学
哲学是理论化、系统化的世界观
哲学是世界观和方法论的统一
哲学是对自然知识、社会知识、思维知识的概括和总结
概括≠加和、汇总
世界观
世界观指人们对于整个世界总的看法和根本观点
看法、想法
方法论
方法论指人们观察问题和处理问题的跟本方法
做法
与具体科学的关系
哲学
研究整个世界的最普遍、最一般的规律
更宽泛、更宏观
具体科学
研究世界某一个领域或特殊规律的学问
更具体、更微观
二者关系
一般与个别
普遍与特殊
共性与个性
具体与抽象
概要
联系
具体科学是哲学的基础
哲学给具体科学以世界观和方法论的指导
区别
具体科学
研究某一领域
哲学
研究整个世界
研究的基本问题
一称:思维与存在的关系问题
也称:意识与物质的关系问题
即谁是第一位的问题
包括
思维和存在何者为本源
是划分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跟本标准
思维是本源
唯心主义
存在是本源
唯物主义
思维和存在有无同一性
是划分可知论和不可知论的标准
可知论
思维能够认识存在
注意:可知论≠已知论
不可知论
思维不能认识存在
I.2.2. 基本派别
唯物主义
三种历史形态
古代朴素唯物主义
定义
将世界的本源归为一种或几种具体的物质形态
观点
金木水火土
气者,礼之依也
等等
缺陷
直观性、猜测性
近代形而上学唯物主义(机械唯物主义)
将世界的本源归为不可再分的原子
观点
原子、元素
缺陷
机械性
承认事物是运动的,但只做一种运动——机械运动(即空间位移)
用孤立的、静止的、片面的观点看问题
最早出现在《易经》
不彻底性
自然观是唯物的
历史观是唯心的
又称“半截子唯物主义”
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
又称
马克思主义哲学
现代辩证唯物主义
定义
世界的本源是物质
观点
联系、运动、发展的观点看世界
内容
辩证唯物主义
唯物论
辩证法
认识论
历史唯物主义
唯物史观
庸俗唯物主义
人脑看世界就如同肝脏分泌胆汁
唯心主义
主观唯心主义
定义
把人的主观精神看成是世界的本源
观点
万物皆备于我
万物与我为一
心生种种法生,心灭种种法灭
宇宙便是吾心,吾心便是宇宙
等等
客观唯心主义
定义
把“客观”精神当成是世界的本源
大多为”神“、”精神“
观点
道是天地之根,万物之母
理在事先
万物皆是一理
世界是上帝意志的创造物
等等
口诀:主观唯心强调内心,客观唯心强调有神论
I.3. 马克思主义哲学
I.3.1. 产生条件
I.3.2. 产生意义
马克思创立了唯物主义史观,彻底结束了社会历史领域中唯心史观的统治地位,为无产阶级解放提供了思想武器
I.3.3. 基本特征
I.3.4. 马克思主义物质观里的理论意义
坚持了彻底的唯物主义一元论,同二元论、多元论和唯心主义一元论彻底划清了界线
体现了唯物主义自然观和唯物主义历史观的统一,为彻底的唯物主义奠定了基础
既坚持了唯物主义,有坚持了辩证法,实现了唯物主义与辩证法的内在统一
马克思主义哲学实现了实践基础上的科学性和革命性的统一
II. 唯物论
II.1. 物质
II.1.1. 含义
物质是标志客观实在的哲学范畴,这种客观实在是人通过感觉感知的,它不依赖于我们的感觉而存在,为我们的感觉所复写、摄影、反映(列宁)
物质是客观存在的,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
II.1.2. 唯一特征
客观实在性
II.1.3. 存在方式和根本属性
运动
基本形式
机械运动
物理运动
化学运动
生物运动
社会运动
物质与运动
物质是运动的物质,离开运动谈物质会陷入形而上学
运动是物质的运动,离开物质谈运动会陷入唯心主义
子主题
运动与静止
静止
指物质运动在一定条件下,一定范围内处于暂时稳定和平衡状态的哲学范畴
包括两种情形
参照系而言位置没有变化
量变状态而言性质没有变化
关系
运动是绝对的、无条件的、永恒的
静止是相对的、有条件的、暂时的
动中有静、静中有动
年年岁岁花相似,岁岁年年人不同
坐地日行八万里,巡天遥看一千河
等等
物质运动与时间、空间
II.2. 意识
II.2.1. 产生
是物质世界长期发展的产物
是自然界长期发展的产物
只有人才有意识,动物的各种行为都是本能。 人工智能机器人也没有意识。
是社会长期发展的产物
劳动在意识产生的过程中起着决定性作用
劳动创造了语言
语言是意识的外壳
II.2.2. 本质
人脑对客观存在的主观映像
生理基础而言
意识是人脑特有的机能
人脑是产生意识的物质器官,但不是意识的来源
内容与形式而言
形式上是主观的
因为不同的主题对于同一事物的反映由于主观性的影响而产生差异
内容上是客观的
因为任何意识都是对客观存在的反映
判断
动物
只有本能,没有意识
人工智能
是对人的思维的模拟
机械的、物理的过程
不是意识
意识源于客观世界
II.2.3. 能动作用
含义
指人的意识所特有的积极反映世界和改造世界的能力和活动
表现
能动地认识世界
能动地改造世界
反作用于主体、影响人的生理过程
实现条件
前提和基础
根本途径
实践
条件
物质条件和物质手段
错误观点
II.2.4. 物质与意识的辩证关系
物质决定意识
意识反作用于物质
世界的物质统一性原理
III. 辩证法
III.1. 唯物辩证法VS形而上学
III.1.1. 辩证法与形而上学是两种根本对立的发展观
III.1.2. 辨析
子主题
III.2. 联系和发展的规律性
III.2.1. 规律的含义
指事物运动过程中本身固有的、本质的、必然的联系
III.2.2. 规律的特征
可知性
客观性
普遍性
可利用性
稳定性
可重复性
普稳客可知利重
III.2.3. 方法论
承认规律的客观性,尊重规律
在运动中把握规律,一切以时间、地点、条件为转移
III.3. 两大特征
III.3.1. 普遍联系(横向)
含义
指事物内部诸要素之间以及事物之间的相互影响、相互作用和相互制约
特征
普遍性
客观性
多样性
条件性
系统性
整体和部分
方法论
用联系的观点看问题
III.3.2. 永恒发展(纵向)
含义
是揭示事物运动、变化的整体趋势和方向性的范畴
是具有前进性质的运动
是事物由低级向高级、由简单向复杂、由无序向有序的上升运动
螺旋上升或波浪式前进
实质
新事物的产生和旧事物的灭亡
方法论
用发展的眼光看问题
III.4. 三大规律
III.4.1. 对立统一规律 (矛盾定律)
揭示了事物发展的源泉和动力
又称矛盾定律,是唯物辩证法的实质和核心
矛盾的含义
指事物内部或事物之间的对立统一关系
矛盾的基本属性
同一性 (有条件)
指矛盾着的对立面之间相互依存、相互贯通,在一定条件下相互转换
相互依存
含义
你离不开我,我离不开你(必须同时存在)
相互转换
含义
你变成我,我变成你(达到一定条件时可以相互转化)
斗争性 (无条件)
指矛盾着的对立面之间相互排斥、相互分离
二者的辩证关系
没有同一就没有斗争,没有斗争就没有同一
斗争寓于同一性之中
斗争性是绝对的,无条件的;同一性是有条件的
二者的作用
同一性与斗争性相结合,构成矛盾运动,推动事物发展
矛盾的普遍性与特殊性
普遍性“共性” (无条件)
表现为
矛盾存在于一切事物的发展过程中
即处处有矛盾,事事有矛盾
每一事物的发展过程中存在着自始至终的矛盾运动
即时时有矛盾
方法论
要承认矛盾
运用矛盾分析法分析一切事物
一分为二看问题
判断
特殊性“个性” (有条件)
指具体事物所包含的矛盾以及每一矛盾的各个方面都有其特点
方法论
具体问题具体分析
子主题
二者的辩证关系
区别
矛盾的普遍性是事物的共性,是无条件的、是绝对的
矛盾的特殊性是事物的个性,是有条件的、是相对的
矛盾的不平衡性
多个矛盾
主要矛盾
居于支配地位
起决定性作用
集中精力解决≠首先解决
次要矛盾
处于服从地位
起影响作用
次要矛盾的解决制约、影响主要矛盾的解决
两者关系
在一定条件下可以相互转化
一个矛盾
矛盾的主要方面
支配地位、起主导作用的方面
矛盾的次要方面
被支配地位
两者关系
在一定条件下可以转化
方法论
坚持两点论与重点论的统一
坚持两点论、反对一点轮
坚持重点论、反对均衡论
事物发展的内因和外因
含义
内因
指某一事物自身所包含的诸要素之间的对立统一是内部矛盾
外因
指这一事物同其他事物的对立统一是外部矛盾
辩证关系
区别
联系
事物的发展是内外因共同作用的结果
外因通过内因起作用
【最终起作用的还是内因】
事物的发展中,内因和外因同时存在,缺一不可、都起作用
内因和外因在一定条件下可以相互转化,所谓绝对的内和外都是形而上学的
矛盾解决形式
一方克服另一方
双方同归于尽
双方形成协同运动的新形式
矛盾双方形成新的事物
III.4.2. 质量互变规律
揭示了事物发展的形式和状态
含义
质
是一事物区别于他事物的内在规定性
量
是事物的规模、程度、速度以及构成事物的成分在空间的排列等可以用数量表示的规定性
度
是质和量的统一,是事物保持其质的量的限度
质变
是事物发生根本性质的变化,是事物发展的的非连续性
量变
是一种渐进性的、不显著的变化、是事物发展的连续性
量变形式
数量的变化
空间结构、排列次序的变化
量变质变辩证关系
量变与质变是相互转化、相互渗透的辩证关系
量变是质变的必要准备
质变是量变的必然结果
量变达到一定程度必然引起质变
总的量变中有部分质变,质变中有量变的特征
III.4.3. 否定之否定规律
揭示了事物发展的方向和道路
含义
肯定
指事物保持自身存在的方面
否定
指事物自身趋向灭亡、并转化为他事物的趋势
辩证的否定观
辩证的否定实质是“扬弃”
是事物的自我否定
是发展和联系的环节
内容
两次否定,三个阶段
两次否定
对肯定的否定、对否定的否定
三个阶段
肯定
否定
否定之否定
事物的发展是前进性和曲折性的统一
事物发展的总方向、总趋势是前进、上升的
事物发展的具体道路是曲折、迂回的
内容上
事物的自我发展、自我完善
形式上
呈波浪式前进或螺旋式上升
方法论
要从事物存在的总体出发,辩证地把握肯定和否定
要从事物发展的全过程出发,正确的对待前进和曲折
要具体分析事物的发展过程,合理地运用否定之否定
III.5. 五大范畴
III.5.1. 内容和形式
揭示事物内在要素及其结构和表现方法的
含义
内容
是构成事物的一切内在要素的总和
形式
是事物的各种内在要素的结构或表现方式
两者辩证关系
对立
形式是内容的外部表现
人民代表大会制是人民民主专政的外部表现
内容是形式的实质
人民民主专政制度是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实质
统一
内容决定形式
人民民主专政制度决定人民代表大会制
形式对内容有重大的反作用
人民代表大会制对人民民主专政制度有重大反作用
例
我国国体与政体的关系
国体(内容)
工人阶级领导的、以工农联盟为基础的人民民主专政的社会主义国家
人民民主专政制度
根本制度
政体(形式)
政权组织形式
人民代表大会制
根本政治制度
III.5.2. 可能性和现实性
揭示客观事物由可能向现实转化的过程
含义
可能性
是包含在现实事物之中、预示着事物发展前途的种种趋势
是潜在的、尚未实现的东西
现实性
是包含在内根据的、合乎必然性的存在
是客观事物和现象种种联系的综合
两者辩证关系
对立
可能性是尚未实现的现实
现实性是已经实现了的可能
统一
相互依存
相互转化
III.5.3. 现象和本质
揭示客观事物的外部表现和内在联系相互关系的
含义
现象
是事物的外部联系和表面特征,是事物的外在表现
分类
真象
从正面表现本质的表现
假象
从反面歪曲表现本质的表现
假象不等于错觉
假象
是由于人的感觉上的错误造成的,属于主观的范畴
错觉
是由于客观存在的种种条件造成的,属于客观的范畴
本质
是事物的根本性质和事物基本要素的内在联系
两者辩证关系
对立
统一
任何本质都会通过现象表现出来
任何现象都表现本质
假象作为现象也是表现本质的
真象假象都能表现本质
方法论
透过现象看本质,眼见不一定为实
III.5.4. 原因和结果
揭示事物的前后相继、彼此制约关系的(即引起和被引起的关系)
含义
原因
是引起一定现象的现象
结果
是由于原因作用而被引起的现象
两者辩证关系
对立
在特定的界限和范围内,原因和结果具有确定的界限和先后次序
原因就是原因,结果就是结果,既不能混淆也不能颠倒
统一
相互依存、相互作用、相互转化
有因必有果
有果必有因
原因引起结果,结果反作用于原因
因果联系
构成要件
原因和结果具有时间顺序性
即原因在前,结果在后
原因和结果之间存在引起和被引起的关系
特征
客观性、普遍性、复杂性
III.5.5. 偶然性和必然性
揭示和反映事物变化发展的确定趋势和不确定趋势之间的关系的
含义
偶然性
是客观事物联系和发展过程中不一定要发生,可以这样出现也可以那样出现的不确定的趋势
必然性
是客观事物联系和发展过程中合乎规律的,一定要发生的、确定不移的趋势
二者辩证关系
对立
统一
相互依存
必然性存在于偶然性之中,通过大量的偶然性变现出来并未自己开辟道路
偶然性背后隐藏着必然性,受必然性支配,偶然性是必然性的形式和补充
相互转化
方法论
掌握必然性是科学认识和实践的基础
认识和利用必然性才能获得自由
重视和利用偶然性,通过偶然性
IV. 认识论
IV.1. 实践
IV.1.1. h含义
是人类有目的地能动地改造和探索现实世界的一切社会性的客观物质活动
IV.1.2. 基本特征
客观物质性
自觉能动性
社会历史性
直接现实性
IV.1.3. 基本形式
生产实践(物质生产活动)
处理人和自然的关系
社会关系实践(社会政治实践)
处理人与人之间的关系
科学实验(科学文化实践)
以观察、实验为内容的科学活动
IV.2. 认识
IV.2.1. 含义
是在实践的基础上主体对客体的能动的反映
IV.2.2. 特征
客观性
主体性
不同的人有不同的观点
IV.2.3. 类型
感性认识(低级的)
含义
在实践中,通过肉体感官直接接触客观外界,从而对各种事物的表面具有的初步认识
特点
是认识的初级阶段
反映事物的现象
直接性、具体性
形式
感觉
通过各种感觉器官对事物的表面的个别属性和特性的反映
知觉
在各种感觉的基础上进行组合,形成反映该事物各方面特性的整体的感性形象
表象
大脑对过去的感觉和知觉的回忆,是曾经作用于感官的那些客观对象的形象的再现
理性认识(高级的)
含义
使人们关于事物的本质、全体和内部联系的认识
特点
是认识的高级阶段
反映事物本质
间接性、抽象性
形式
概念
对事物本质的抽象、概括
判断
断定事物“是”或者“不是”的断定
推理
由已知推出未知
二者的辩证关系
理性认识依赖于感性认识
感性认识有待于发展为理性认识
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相互渗透
IV.2.4. 认识运动
两次飞跃
第一次飞跃
感性认识
理性认识
第二次飞跃
(理性)认识
实践
规律
特性
IV.2.5. 认识的结果
真理
含义
人们对于客观事物及其规律的正确反映(即正确认识)
本质属性
客观性
两重属性
绝对性
相对性
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
谬误
是同客观事物及其规律相违背的认识,是对客观事物本来面目的歪曲反映(即错误认识)
二者的辩证关系
在一定范围内真理与谬误是对立的
超出一定范围真理与谬误可以相互转化
IV.3. 实践与认识的辩证关系
IV.3.1. 实践决定认识
实践是认识的唯一来源
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
实践是认识的目的和归宿
实践是检验认识是否具有真理性的唯一标准
IV.3.2. 认识对实践的反作用
正确的认识对实践起积极的促进作用
错误的认识对实践起消极的阻碍作用,甚至导致实践的失败
IV.3.3. 方法论
避免本本主义和教条主义
V. 历史唯物主义
V.1. 历史观
V.1.1. 基本问题
社会存在和社会意识的关系问题
V.1.2. 基本派别
历史唯物主义
认为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
eg.时势造英雄
历史唯心主义
认为社会意识决定社会存在
eg.英雄造时势
V.2. 社会的基本问题
V.2.1. 社会存在
含义
指社会物质生活条件的总和
V.2.2. 社会意识
含义
是人们的社会精神现象的总和,是对社会存在的反映
分类
按主题分
个人意识
群体意识
按层次分
社会心理
社会意识形式
按经济基础关系
意识形态
与经济基础有关,具有阶级性
非意识形态
与经济基础无关,不具有阶级性
V.2.3. 二者的辩证关系
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
社会意识对社会存在具有反作用
社会意识具有相对独立性
V.3. 社会的基本矛盾(规律)
V.3.1. 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矛盾
生产力
含义
人类改造自然并从自然界获得生存和发展的物质资料的能力
表现为人与自然的关系
是人类社会的最终决定力量
要素
实体要素
劳动资料
劳动资料中的生产工具是衡量社会生产力发展水平的主要标志
劳动对象
合称生产资料
劳动者
最活跃的要素,起主导作用
非实体要素 (智能性要素)
科学技术
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1988年邓小平)
是先进生产力的集中体现和重要标志
未被应用时,是潜在生产力(间接生产力表述错误)
管理
教育
历史形态
手工生产
大机器生产
自动化生产
生产关系
含义
人们在物质生产过程中所结成的经济关系
表现为人与人之间的经济关系
构成
从静态上
生产资料的所有制形式
在生产关系中其决定性作用
是生产关系的基础
是区分社会制度的根本标志
人们在生产中的地位和相互关系
产品分配形式
从动态上
生产
分配
交换
消费
特征
客观性
历史性
具体性
判断生产关系是否优越的标准
是否适应当时当地生产力发展的要求(邓小平)
二者的辩证关系
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
生产关系对生产力具有反作用
生产关系适合生产力发展要求,就会推动社会生产力的发展
生产关系不适合生产力发展要求,就会阻碍社会生产力的发展
V.3.2. 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的矛盾
经济基础
是指社会一定发展阶段生产力所决定的生产关系的总和
上层建筑
含义
指建立在一定经济基础之上的社会意识形态和与此相适应的政治法律制度及设施
包括
政治上层建筑
政治法律设施
政治法律制度
政治组织
思想上层建筑
即意识形态
核心
国家政权
二者的辩证关系
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
上层建筑反作用于经济基础
上层建筑要适应经济基础的发展
解题技巧
改革
经济领域
调整生产关系适应生产力
政治、法律、文化领域
调整上层建筑适应经济基础
属于生产关系的变革
所有制的结构调整
分配制度的改革
土地制度的改革
属于上层建筑的变革
行政管理体制的改革
法律法规的完善
知识链接
政治结构
要素
政治法律设施、政治法律制度、政治组织
国家的本质
阶级统治的工具
国家的职能
政治职能、经济职能、文化职能、社会职能
社会形态
含义
指同生产力发展阶段相适应的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有机统一
分类
原始社会
奴隶社会
封建社会
资本主义社会
共产主义社会
我国现行的社会主义社会属于共产主义社会的初级阶段
马克思的三形态理论
人的依赖性社会
物的依赖性社会
个人全面发展的社会
社会形态更替的必然性和人们的历史选择性
阶段
国家
是阶级矛盾无法调和的产物
根本属性
阶级性
职能
政治、经济、文化、社会
V.3.3. 两对矛盾的关系
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矛盾是更根本的,决定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的矛盾
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矛盾的解决依赖于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的矛盾的解决
V.4. 社会发展的动力系统
V.4.1. 根本动力
社会基本矛盾
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矛盾
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的矛盾
V.4.2. 直接动力
阶级斗争
是社会基本矛盾在阶级社会中的直接表现
社会革命是阶级斗争的最高形式
阶级对立的实质是一部分人能够占有另一部分人的劳动
V.4.3. 重要动力
社会革命
实质
革命阶级推翻反动阶级的统治,用先进的社会制度代替落后腐朽的社会制度,解放生产力,促进社会的发展
根本问题
国家政权问题
改革
V.4.4. 强大杠杆
科学技术革命
V.4.5. 决定力量
人民群众
是历史的主体和历史的创造者
是社会物质财富的创造者
是社会精神财富的创造者
是实现社会变革的决定力量
人民群众创造作用的社会制约性
个人在历史上的作用
能够影响甚至决定历史事件
能够加速或延缓历史的发展
不能超越人民群众的作用
不能改变历史发展的基本趋势
群众路线
内容
一切为了群众、一切依靠群众、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
V.5. 人的本质和人的价值
V.5.1. 人的本质
人的属性
自然属性
社会属性
负载的社会关系决定了人的本质,形成了人的社会属性
人的本质属性
人的本质在于人的社会性质
从人与动物相区别的层次上说,人的本质在于社会劳动
从人与人相区别的层次上说,人的本质在于社会关系
马克思说:人的本质不是单个人所固有的抽象物,在其现实性上,它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
马克思关于人的本质思想的五个属性
具体性
社会性
历史性
实践性
规定性
V.5.2. 人的价值
社会价值
指个人对社会需要的满足
自我价值
指个人通过自己的活动来满足生存和发展的需要
二者辩证关系
社会价值是第一位的
应在实现社会价值的实践中实现自我价值
社会价值实现是实现自我价值的基本前提
人的价值由潜在变成现实,唯一的途径是参加社会实践
人生价值在于对社会的奉献而不在于索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