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图社区 【诊断学】肝脏病常用实验室检测
这是一篇关于【诊断学】肝脏病常用实验室检测的思维导图,包括蛋白质代谢功能检测、脂类代谢功能检查、胆汁酸检查、摄取、排泄功能检查、胆红素代谢检查、常见肝病指标变化特点、肝癌指标、血清酶及同工酶检查。
编辑于2021-11-10 19:17:11肝脏病常用实验室检测
蛋白质代谢功能检测
血清总蛋白STP、清蛋白A、球蛋白G
参考值
正常成人 血清总蛋白STP 60~80g/L, 清蛋白A 40~55g/L, 球蛋白G 20~30g/L, A/G(1.5~2.5):1
清蛋白占总蛋白至少达60%,球蛋白不超过40%
与性别无关、新婴生儿和老年人偏低
激烈运动、直立位、溶血可致总蛋白增加
临床意义
检测慢性肝损伤、反映肝实质细胞储备功能
急性或局灶性肝损伤时,STP、A、G、及A/G多为正常
STP、A增高
血液浓缩
严重脱水,休克,饮水量不足
肾上腺皮质功能减退
STP、A降低
清蛋白持续下降,提示肝细胞坏死进行性加重,预后不良; 治疗后清蛋白上升,提示肝细胞再生,治疗有效
肝细胞损害
亚急性重症肝炎、慢性中毒以上持续性肝炎、肝硬化、肝癌、缺血型肝损伤
营养不良
蛋白丢失过多
肾病综合征、严重烧伤、急性大出血
消耗增加
重症结核、甲状腺功能亢进、恶性肿瘤
血清水分增加
水钠储溜
STP、G增高
球蛋白增高程度与肝脏病严重程度有关
慢性肝脏疾病
自身免疫性慢性肝炎、肝硬化
M球蛋白血症
多发性骨髓瘤、淋巴瘤、原发性巨球蛋白血症
自身免疫性疾病
系统性红斑狼疮、类风湿性关节炎
慢性炎症与慢性感染
结核、疟疾、黑热病
A/G倒置
鉴于严重肝功能损伤及M蛋白血症
慢性中度以上持续性肝炎、肝硬化、原发性肝癌、多发性骨髓瘤
血清α1-抗胰蛋白酶AAT
参考值
0.9~2.0g/L
先天性疾病特征性指标
铜蓝蛋白Cp
参考值
0.2~0.6g/L
临床意义
Wilson病的辅助诊断指标
血清蛋白电泳
血清前清蛋白测定PAB
参考值
1岁 100mg/L 1~3岁 168~281mg/L 成人 280~360mg/L
临床意义
比清蛋白更能早期反映肝细胞损害,对早期肝炎、急性重症肝炎有特殊诊断价值
降低
营养不良、慢性感染、晚期恶性肿瘤
肝胆系统疾病
肝炎、肝硬化、肝癌及梗阻性黄疸
增高
霍奇金淋巴瘤
血浆凝血因子测定
凝血酶原时间PT
参考值:11~14s
PT延长>3s
急性缺血性肝损伤及毒性肝损伤
肝硬化失代偿期
胆汁淤积
肝脏合成维生素K依赖因子II、V、VII、X减少
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
凝血酶时间TT
肝促凝血酶原HPT
抗凝血酶III AT-III
血氨测定
参考值
18~72μmol/L
临床意义
升高
进食高蛋白饮食或运动后
严重肝损伤(肝硬化、肝癌、重症肝炎)
上消化道出血
尿毒症
肝外门静脉系统分流
降低
低蛋白饮食、贫血
脂类代谢功能检查
血清胆固醇和胆固醇酯
参考值
总胆固醇:2.9~6.0mmol/L
胆固醇酯:2.34~3.38mmol/L
胆固醇酯:游离胆固醇=3:1
临床意义
肝细胞损害
总胆固醇升高↑
胆汁淤积
总胆固醇升高↑,游离胆固醇增加↑
胆汁酸检查
参考值
0~10μmol/L
临床意义
反映肝细胞合成、摄取及分泌功能,并与胆道排泄功能有关
摄取、排泄功能检查
靛氰绿滞留率试验IGGR15
参考值
0~10%
临床意义
肝脏切除手术前,肝脏功能储备功能评估
胆红素代谢检查
代谢通路
肝前途径:衰老红细胞裂解→血红素→胆绿素→游离胆红素→(结合清蛋白)→非结合胆红素UCB
经肝途径:UCB→(肝细胞内葡萄糖醛酸转移酶)→结合胆红素CB
肝肠途径:CB→(随胆汁入肠,肠道细菌作用)→尿胆素原和尿胆素→(20%尿胆素原被肠道吸收经门静脉回肝脏)→CB
肝肾途径:尿胆素原→(入体循环,肾排出)
血清总胆红素STB
参考值
成人:3.4~17.1μmol/L
临床意义
判断有无黄疸、黄疸程度及演变过程
STB>17.1
隐性黄疸
STB>34.2
肉眼黄疸
<171
轻度黄疸
<342
中度黄疸
>342
高度黄疸
根据黄疸程度推断黄疸病因
溶血性黄疸
<85.5
肝细胞性黄疸
17.1~171
梗阻性黄疸
>171
根据总胆、结合及非结合胆红素增高程度判断黄疸类型
血清结合胆红素CB与非结合胆红素UCB
参考值
CB 0~6.8μmol/L UCB 1.7~10.2μmol/L
尿液胆红素检查
参考值
阴性
阳性 临床意义
胆汁排泄受阻
胆道阻塞、胰头癌
肝细胞损害
病毒性肝炎、急性酒精性肝炎
黄疸鉴别诊断
肝细胞性黄疸、梗阻性黄疸
尿中尿胆原检查
参考值
定量:0.84~4.2μmol/(L·24h) 定性:阴性或弱阳性
临床意义
尿胆原增多
肝细胞受损
循环中红细胞破坏增加 骨髓内红细胞前体细胞破坏增加
内出血时由于胆红素生成增加
尿胆原缺少或缺如
胆道梗阻
新生儿及长期服用广谱抗生素
黄疸鉴别
常见肝病指标变化特点
急性肝损伤
类型
急性病毒性肝炎
急性缺血性肝损伤
急性毒性肝损伤
诊断特征
AST>200U/L,ALT>300U/L,DeRitis比值<1
预后特征
PT延长>4s,预示严重肝损伤发生
PT延长>20s,预示具有死亡高度危险性
慢性肝损伤
类型
慢性病毒性肝炎
自身免疫性肝炎
Wilson病
血色素沉着病
原发性胆汁性肝硬化
原发性硬化性胆管炎
诊断特征
大多数慢性肝损伤
DeRitis比值<1
酒精性肝炎
DeRitis比值>2
肝硬化
DeRitis比值<1,纤维化程度越高,比值越低
血小板减少,PT延长,清蛋白合成减少、球蛋白增加
肝癌指标
甲胎蛋白AFP
参考值:<25μg/L
临床意义
原发性肝癌
AFP>300μg/L
生殖腺胚胎肿瘤、胃癌、胰腺癌
病毒性肝炎、肝硬化
AFP<300μg/L
妊娠
<400μg/L
乙肝HBV
HBsAg
早期感染标志
HBsAb
既往感染,预防免疫标志
HBeAg
乙肝活动期,强传染性标志
HBeAb
乙肝复制减少、传染性降低
HbcAg
复制活跃、传染性强、预后较差
HbcAb
更灵敏的早期感染指标
血清酶及同工酶检查
血清氨基转移酶
临床意义
急性病毒性肝炎
ALT>300U//L,AST>200U/L,DeRitis比值(AST/ALT)<1
慢性病毒性肝炎
转氨酶轻度上升(100~200U)或正常,DeRitis比值<1.
DeRitis>1,提示慢性肝炎进入活动期
非病毒性肝病
酒精性肝病、药物性肝炎、脂肪肝、肝癌
转氨酶轻度升高或正常,且DeRitis比值>1
肝癌DeRitis比值≥3
肝硬化
转氨酶活性取决于肝细胞进行性坏死程度,DeRitis比值≥2
终末期肝硬化转氨酶正常或降低
肝内、外胆汁淤积
转氨酶活性通常正常或轻度上升
急性心肌梗死
AST增高
其他疾病
皮肌炎,肺、肾、胰梗死,休克,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
碱性磷酸酶ALP
参考值
男性:45~125U/L
女性:20~49岁 30~100U/L 50~79岁 50~135U/L
临床意义
肝内、外胆管梗阻性疾病
黄疸的鉴别诊断
阻塞性黄疸
ALP明显增高↑↑
肝细胞性黄疸
ALP正常或稍高
骨骼疾病
纤维性骨炎、佝偻病、骨软化症、成骨细胞瘤、骨折愈合期
ALP升高↑
其他
γ-谷氨酰转移酶GGT
参考值
男性:11~50U/L
女性:7~32U/L
临床意义
胆道梗阻性疾病
急、慢性病毒性肝炎
急、慢性酒精性肝炎
脂肪肝、胰腺炎、胰腺肿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