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图社区 必修四 第三单元 文化传承与文化创新(完整版)
这是一篇关于必修四 第三单元 文化传承与文化创新(完整版)的思维导图,包括第七课继承发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第八课学习和借鉴外来文化的有益成果、第九课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
编辑于2021-11-10 19:26:15必修四 第三单元 文化传承与文化创新
第七课 继承发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P88)
7.1 文化的内涵与功能(P88)
什么是文化?
文化的内涵:文化是相对于经济、政治而言的人类全部精神现象。
文化的特点:文化是人类社会实践的产物,纯粹自然的东西不能成为文化。
文化的核心: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是文化的核心,支配和影响着人们的文化实践与文化生活。
文化与经济、政治的关系
1||| 经济是基础,政治是经济的集中表现,文化是政治的反映。一定的文化由一定的经济、政治所决定
2||| 文化又反作用于一定的经济、政治,给予经济、政治以重大影响。
3||| 文化具有相对独立性,经济发展是文化发展的基础,但这并不意味着文化的发展始终与经济发展完全同步。
文明与文化
区别:文明就是积极向上的,文化则有先进和落后的区分
联系:文化与文明都是实践的产物,其创造主体都是人。先进文化是人类文明的的一项重要内容。
文化的载体:文化要通过载体呈现出来。
文化的功能
1. 文化对社会与人
文化具有引领风尚、教育人民、服务社会、推动发展的功能
文化塑造人
1||| 优秀文化能够丰富人的精神世界
“丰富精神世界”强调人格的完善,一般涉及到的关键词有-欣赏到、感受到、享受到、体验到、体会到、领略到、修养、境界等;
2||| 优秀文化能增强人的精神力量
“增强精神力量”强调文化为人们行动提供动力,一般涉及到的关键词有-增强、鼓舞、激励、振奋、促进;“全面发展”强调综合素质。
3||| 优秀文化能促进人的全面发展
全面发展有思想道德宿舍、科学文化素质、身心健康素质
2. 文化对民族、国家:文化是民族的血脉和灵魂。文化兴国运兴,文化强民族强。当代中国,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要以认同、传承和发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为前提、没有高度的文化自信,没有文化的繁荣兴盛,就没有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
7.2 正确认识中华传统文化(P92)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主要内容及特点
中华文化的形成和发展
1||| 中华文化是中华民族勤劳智慧、自强不息创造得来的
2||| 中华文化是我国各民族在交流、碰撞、交锋中发展起来的。我国各民族文化相互交融、相互促进、共同熔铸了灿烂的中华文化,成为中华民族独特的精神标识。
精神标识还在后面又出现 9.1 P111 在五千多年文明发展中孕育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在革命、建设、改革中创造的革命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积淀着中华民族最深层的精神追求,代表着中华民族独特的精神标识。 革命文化是中国革命的精神标识。
3||| 中华文化也是在与世界各国文化的交流、碰撞、交锋中发展起来的。中华文化注重吸收和借鉴外来文化的有益成果,不断增强其包容性,促进了自身的发展。
包容性:即求同存异,兼收并蓄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内容
核心思想理念
讲仁爱、重民本、守诚信、崇正义、尚和合、求大同
中华传统美德
自强不息、敬业乐群、扶危济困、见义勇为、孝老爱亲
中华人文精神
促进社会和谐、鼓励人民向上向善
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传统文化的精华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特点
1||| 源远流长,博大精深
2||| 中华文化具有强大的凝聚力和连续性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影响
1||| 对世界:中华文化对周边国家和世界文明进程产生了深远影响,中华民族为人类文敏颈部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
2||| 对中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突出优势,也是我们最深厚的文化软实力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当代价值(P95)
中华传统文化存在糟粕的原因
对待传统文化
如何正确对待传统文化
1||| 取其精华去其糟粕,改造传统文化
2||| 推陈出新,革故鼎新,创造新文化,发展先进文化
3||| 坚持古为今用,推陈出新,有鉴别的加以对待,有批判地予以继承
为什么要正确对待传统文化?
1||| 不忘本来才能开辟未来,善于继承才能更好创新
2||| 优秀传统文化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传承和发展的根本
3||| 只有坚持从历史走向未来,从延续民族文化血脉中开拓前进,我们才能办好今天的事情,推动国家发展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当代价值
1. 对中华民族的意义:中华文化是中华民族共同的精神标识,涵养着中华民族共同的价值观。传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能够激发民族自信心和自豪感,有助于促进民族团结,维护国家的安全统一,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
2. 为解决当代中国和世界发展中的许多问题提供有益借鉴
3. 有助于正确认识和处理国际关系,推动建立以合作共赢为核心的新型国际关系,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
7.3 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民族精神(P97)
创造性转化与创新性发展
实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
创造性转化:必须按照当今时代的特点和要求,对传统文化中有借鉴意义的内涵和陈旧的表达形式予以改造。
实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新性发展
创新性发展:必须按照当今时代社会生活和社会实践的进步和发展,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内涵进行补充、拓展和完善。
弘扬中华民族精神
中华民族精神的内涵:中华民族形成了以爱国主义为核心,团结统一、爱好和平、勤劳勇敢、自强不息的伟大民族精神
中华民族精神的表现:创造精神、奋斗精神、团结精神、梦想精神
中华民族精神的核心:爱国主义
爱国主义都是动员和鼓舞中国人民团结奋斗的一面旗帜,是各族人民风雨同舟、自强不息的精神支柱。(团结奋斗旗帜,自强不息支柱)
中华民族精神的作用(三精一风貌一价值追求)
1||| 中国人民在长期奋斗中培育、继承、发展起来的伟大民族精神,为中国发展和人类文明颈部提供了强大精神动力。
2||| 中华民族精神集中体现了中华民族的整体风貌和精神特征,体现了中华民族共同的价值追求,是中华民族永远的精神火炬
中华民族精神随着时代变化而不断丰富
我们党领导人民在长期实践中不断结合时代和社会的发展要求,丰富着民族精神
丰富的三个阶段
1. 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中国共产党人的革命精神成为中华民族精神的主体
2. 新中国成立后
3. 在同新冠肺炎疫情的殊死较量中
如何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
1||| 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必须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2||| 要以培养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为着眼点,强化教育引导、实践养成、制度保障,发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引领作用,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
第八课 学习和借鉴外来文化的有益成果(P101)
8.1 文化的民族性与多样性(P101)
文化具有民族性
1. 民族文化的地位:民族文化是一个民族区别于其他民族的独特标识,每个民族都有自己独特的文化
2. 民族文化的产生与发展:每个民族的文化都是这个民族历史发展的产物和人民智慧的结晶,同时也都或多或少借鉴融合了其他民族的文化
3. 民族文化的作用:在一个民族的历史与现实中,民族文化骑着维系社会生活、维持社会稳定、激发民族创造力和凝聚力的重要作用,是一个民族生存与发展的精神根基。 (易错易混:前面讲到优秀传统文化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传承与发展的根基)
4. 民族文化的核心和灵魂:价值观
5. 民族文化体现在民族的生活方式、生产方式、思维方式以及民族节日、民族服饰等方面。
文化具有多样性
1. 文化多样性的内涵:文化多样性表征文化存在的丰富程度
2. 文化多样性的形成:扎根于本国本民族的土壤之中,各国各民族社会条件不同,形成了各具特色的民族文化
3. 为什么要尊重文化多样性?
1||| 文化多样性是发展本民族文化的内在要求,也是实现世界文化繁荣的必然要求
2||| 不论是中华文化,还是其他民族文化,都是人类实践创造的成果,都有其独特魅力和价值。只有保持世界文化的多样性,世界才更加丰富多彩,充满生机与活力
4. 如何尊重文化多样性?
面对文化多样性,我们要在坚持各民族平等的基础上,尊重差异,理解个性,既要认同本民族文化,又要尊重其他民族文化,相互借鉴,求同存异,共同促进人类文明繁荣进步。
8.2 文化交流与文化交融(P104)
文化交流与文化发展:文化交流构成了文化发展的重要动力
文化交流如何推动文化的发展?
1||| 各民族文化之间的差异和交流不仅不会成为文化发展和创新的障碍,反而会对不同民族文化的发展和创新产生重要的推动作用
2||| 正是坚持求同存异、取长补短的原则,积极推进不同民族文化的交流,才推动人类文化的发展
3||| 人类文化发展的历史就是一幅不同文化交流、交融的宏伟画卷
文化交流对我们的启示:我们应该维护各国各民族文化多样性,加强相互交流、相互学习、相互借鉴,而不应该相互隔膜、相互排斥、相互取代,这样世界文明之园才能万紫千红、生机盎然
文化交融与文化发展:文化交融推动文化的发展
文化交融如何推动文化的发展?
1||| 文化因交流而多彩,文化因交融而丰富
2||| 一个民族的文化成就,既是本民族人民劳动智慧的结晶,也融入了其他民族文化的有益成果;它不仅属于这个民族,而且属于整个世界
3||| 鲜明的民族特色丰富了世界文化
文化交融对文化发展的意义
1||| 人类正是通过文化交融,积极借鉴别国别民族思想文化的长处和精华,才为本国本民族文化的丰富发展汲取丰富营养,增强本国本民族文化的自尊、自信、自立
2||| 为世界文化发展繁荣作出了贡献,推进人类文化交融,是让世界变得更加美丽,各国人民生活得更加美好的必由之路
8.3 正确对待外来文化(P106)
面向世界 博采众长
错误观点:文化复古主义和全盘西化论
对待外来文化的正确态度:文化发展必须保持开放的心态。我们要学习借鉴一切有利于我国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有益经验,一切有利于丰富我国人民文化的积极成果,一切有利于发展我国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的经营管理理念和运行机制,以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
立足国情 交流互鉴
文化交流互鉴的原因
1||| 古代的学问不能直接解决今天的问题,外来文化也不能直接解决中国的问题
2||| 外来文化的有益成果只有与中国具体国情相结合,才能发挥积极作用
3||| 中国共产党人吧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实现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推动了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的发展
交流互鉴的要求:立足中国国情,实现不同文化的交流互鉴,应当坚持“洋为中用”,坚持以我为主,为我所用,坚守中华文化立场,吸收外来有益文化,推动当代中国文化发展
第九课 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P109)
9.1 文化发展的必然选择(P109)
革命文化与社会主义先进文化
19C末20C初,各种思潮都无法解决中国的问题
马克思传入中国,是中华民族由衰微走向重振的重要转折点
中国共产党对文化发展的作用
1||| 中国共产党从成立之日起,既是中国先进文化的积极引领者和践行者,又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忠实传承者和弘扬者
2||| 在五千多年发展中孕育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在革命、建设、改革中创造的革命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积淀着中华民族最深层的精神追求,代表着中华民族独特的精神标识。
革命文化:革命文化承载着党和人民对国家独立、民族解放、人民幸福的不懈追求,是中国革命的精神标识
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在社会主义建设时期和改革开放时期,中国共产党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坚持为人民服务,为社会主义服务,坚持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牢牢把握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大力发展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社会主义文化,推动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和物质文明协调发展,不断铸就中华文化新辉煌。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的历史必然性
文化生命力的判断标准:是不是代表先进文化发展方向,有没有生存发展的实践土壤,人民有没有对它的需求
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道路的决定因素
1||| 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道路是由人民群众根本利益决定的
2||| 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道路是由中国共产党的性质宗旨决定的
性质:中共是中国工人阶级的先锋队,同时是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的先锋队 宗旨: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
3||| 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道路是由我国社会制度、发展道路决定的
4||| 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道路是由继承和创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弘扬革命文化、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要求决定的
5||| 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道路是由我国文化自身发展规律决定的
坚持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的意义
1||| 只有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才能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
2||| 只有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才能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五位一体”总体布局相适应
3||| 只有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与建设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美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目标相衔接,与我国深厚的文化底蕴和丰富的文化资源相匹配
9.2 文化发展的基本路径(P112)
一、 坚定理想信念、坚持以人民为中心
坚定理想信念
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总体要求: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必须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坚定共产主义理想信念,坚持以人民为中心,把增进人民福祉,促进人的全面发展作为出发点和落脚点
坚持以人民为中心
人民是文化发展的主体,文化发展要依靠人民
为什么?
人民是文化发展的主体,文化发展要依靠人民。文化是在人民群众伟大的社会实践活动中孕育和创造的。人民的生活是一切文化产品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创作源泉。
如何依靠?
要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创作导向,贴近人民的精神生活、热情讴歌人民群众的伟大实践,生动展示人民奋发有为的精神风貌和创造历史的辉煌业绩
文化发展要为了人民:人民是文化成果的最终享有者和受益者
为什么
人民是文化成果的最终享有者和受益者。社会主义文化是为人民大众服务的。不断满足人民多样化、多层次、多方面的精神文化需求,提高人民群众的思想道德素质,是发展好社会主义文化的根本目的
如何为了人民?
加强社会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人民群众基本文化权益,生产创造出人民喜闻乐见的优秀文化作品,让文化发展成果更好地惠及人民群众,丰富高品质文化消费产品的供给,让人民精神文化生活不断迈上新台阶
二、 立足时代之基、回答时代问题
立足时代之基
每一种文化都是特定时代的产物,打上了深刻的时代烙印,是时代精神的展现。文化作品只有符合人类历史前进的时代潮流,具有鲜明的时代特色,体现时代特征,反映时代风貌,才能具有恒久的魅力
回答时代问题
文化创新和发展的关键是回答时代问题,完成时代任务。问题是时代的声音,只有立足时代、解决特定的时代问题,才能推动社会进步;只有倾听特定的时代声音,才能吹响促进经济社会发展的时代号角。
三、 融通不同资源、实现综合创新
融通不同资源
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要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要融通古今中外各种资源,特别是要把握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国外优秀文化等资源
实现综合创新
我们要坚持不忘本来,吸收外来,面向未来。既向内看,深入研究关系国计民生的重大课题,又向外看,积极探索关系人类前途命运的重大问题;既向前看,准确判断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趋势,又向后看,善于继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精华。通过综合创新,形成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社会主义文化。
9.3 文化强国与文化自信(P116)
建设文化强国
建设文化强国,要弘扬主旋律,传播正能量
大力发展先进文化,支持健康有益文化,努力改造或剔除落后文化,坚决抵制、依法取缔腐朽文化,使我们加强文化建设的必然要求。
建设文化强国,要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要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凝魂聚力,发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对国民教育、精神文明创建、精神文化产品创作生产传播的引领作用,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提供源源不断的精神动力和道德滋养
建设文化强国,要提高人们的道德修养和科学文化修养
1||| 人民有信仰,国家有力量,民族有希望。要广泛开展理想信念教育,引导人们树立正确的历史观,民族观、国家观、文化观
2||| 要加强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家庭美德、个人品德教育,大力弘扬中华传统美德,激励人们向上向善,孝老爱亲、忠于祖国、忠于人民。
3||| 要弘扬科学精神,普及科学知识,弘扬时代新风
建设文化强国,要推动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发展
1||| 建立健全把社会效益放在首位,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相统一的文化创作生产体制机制,繁荣发展社会主义文化,大力发展文化事业,加快发展现代文化产业,提高公共文化服务水平,提升文化产品的质量。
2||| 推进国际传播能力建设,讲好中国故事,展现真实、立体、全面的中国,让国外民众深化对中国的认识,加深对中华文化的认识和理解,展示中华文化独特魅力
坚定文化自信
为什么要坚定文化自信
1||| 文化自信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发展中更基本、更深沉、更持久的力量
P72 对一个国家来说,最持久,最深层的精神力量是全社会共同认可的核心价值观
2||| 坚定文化自信,事关国运兴衰,事关文化安全,事关民族精神独立
3||| 没有高度的文化自信,没有文化的繁荣兴盛,就没有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
4|||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实践取得的巨大成绩,增强了我们文化自信的底气
如何坚定文化自信?
1||| 我们要继续大力发展社会主义经济,完善社会主义民主政治,不断夯实文化自信的基础
2||| 我们要坚定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革命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自信
3||| 当代中国的文化自信,最根本的是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自信,特别是对***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自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