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图社区 作物施肥原理
作物施肥原理思维导图,包括施肥的基本原理、施肥的基本原则与依据、营养诊断法、施肥技术的组成要素、轮作制度下施肥技术、大田作物营养与施肥等内容。
编辑于2021-11-12 17:48:32作物施肥原理
施肥的基本原理
养分归还学说
主要内容:随着作物收获,必然会从土壤中会带走一定量养分,随着收获次数的增多,土壤中养分含量会越来越少。 若不及时归还作物从土壤中带走的养分,不仅土壤肥力会下降,而且产量也会越来越低。 为了保持土壤中养分的平衡和提高产量,应该向土壤施肥。
在生产中的意义:表明了施肥的必要性,奠定了化肥的生产及使用基础,使农民知道要耕种土地并持续不断获得高产就必须向土壤施入肥料。
最小养分律
主要内容:植物为了生长发育需要吸收各种养分,但决定作物产量的是土壤中相对含量最小的养分。产量在一定限度内会随这一因子的变化而变化只有补施这一养分,产量才能提高。
在生产中的意义:揭示了正确选择肥料的原理,在生产中施肥要有针对性,若找不准最小养分而盲目施肥不仅不能提高产量反而会加重养分的不平衡程度,使产量降低,影响施肥的经济效益
报酬递减律与米氏学说
主要内容:从一定面积土地上得到的报酬随向该土地投入的劳动和资本的增加而增加,但到一定限度后,随向该土地投入的单位劳动和资本的增加而报酬的增加速度下降
生产中的意义:是进行经济合理施肥的依据,在生产中不能够盲目的增加施肥量以图高产,要考虑经济效益,应当寻找到最佳施肥量
因子综合作用律
主要内容:作物的高产是由于光照温度水分等因子综合作用的结果,其中必然有一个起主导作用的因子,在一定程度上该因子限制作物的高产
生产中的意义:是指导合理施肥的基本原理.
施肥的基本原则与依据
施肥的基本原则
培肥地力的可持续原则
①不断培肥地力可以使农业生产得到持续的发展和提高 ②只有树立培肥地力的观点才能实现农业可持续发展 ③施肥是培肥地力的有效途径 ④施肥、轮作等制度不仅影响地力发展变化方向和速度,而且决定着农业生产水平和发展趋势,更关系着人类生存的状况和质量 ⑤施肥、栽培等田间管理是提高土壤肥力,促进农业可持续发展的基本保证 ⑥培肥地力是农业生产可持续的根本
提高产量与改善作物品质相统一原则
有机肥
①有机肥为完全养分肥料,所含各种养分元素与化肥中的元素一样影响着作物产品的质量 ②通过培肥改良土壤而影响作物,特别是薯类作物的营养价值和商品价值 ③有机肥中一些生物活性物质通过对作物生长发育起调节作用,从而影响农产品质量
氮肥
①提高禾谷类作物子粒中蛋白质含量 ②提高产物中必需氨基酸数量
磷肥
①可增加作物绿色部分的粗蛋白含量 ②磷能够促进蔗糖、淀粉的合成,提高薯类作物或糖科作物的产品品质 ③改善果蔬产品品质
钾肥
①增加禾谷类作物中蛋白质含量 ②提高作物抗病害的能力 ③增加豆科作物固氮能力 ④有利于蔗糖、淀粉的积累
中量、微量元素
Ca:对果蔬类作物的储藏性有明显影响 Mg:主要影响产品中叶绿素、胡萝卜素含量 S: 影响产品中蛋白质含量和质量 Mn:提高作物产品中维生素以及种子含油量 Cu:影响籽粒灌浆和蛋白质含量 B:影响作物体内碳水化合物运输 Mo:提高作物蛋白质含量
提高肥料利用率原则
提高肥料利用率的途径
①有机无机配合施用 ②改进化肥剂型和施肥机具 ③根据作物需肥规律和土壤养分状况合理施肥 ④氮、磷、钾肥配合施用
协调营养平衡原则
环境友好原则
不合理施肥的影响
①大气污染②水体富营养化③地下水污染④土壤质量下降⑤引起食品污染
施肥的基本依据
营养特性
根据作物营养需求的阶段性施肥
植物在生长发育的整个过程中,要经历许多不同的生育阶段。除了萌发期靠种子营养和生育末期根系停止呼吸以外,植物主要通过根系来吸收养分。不同时期作物对养分的种类、数量、比例的需求不同,这就是作物营养的阶段性。在作物的营养期内有两个关键时期,作物营养临界期和养分最大效率期,在肥料运筹中应该重点考虑这两个时期。因此在养分科学管理中要做到:注意关键期的施肥;考虑各个阶段的营养特点;基肥、种肥、追肥配合施用;因地制宜的制定施肥计划。才能充分满足作物对养分的需求,促进作物全生育期正常生长以及最终获得高产
土壤状况
母质
土壤母质是形成土壤的物质基础,不同成土母质期其养分状况不同
土壤质地
砂土类
壤土类
黏土类
pH
一方面,土壤酸碱度影响作物对养分的吸收
酸性土壤下,作物吸收阴离子多于阳离子
另一方面,土壤酸碱度影响土壤微生物活动和养分的溶解与沉淀作用,进而影响养分的有效性
氧化还原状况
一方面直接影响土壤微生物和植物根系的呼吸作用
另一方面影响各种物质的存在形态
气候条件
光照
提供能源
激活酶
提供原料
温度
影响根系对养分的吸收能力
影响养分的活化和扩散速率
降水
土壤养分必须通过水的质流和扩散作用向根表迁移并被作物吸收
肥料性质
轮作制度
耕作栽培措施
营养诊断法
利用化学、生物或物理方法,分析研究直接或间接影响作物正常生长发育的营养元素丰缺、协调与否,从而确定适宜的施肥方案的一种施肥技术手段。
营养诊断的依据
土壤营养诊断的依据
土壤养分供应的强度因素
土壤养分供应的数量因素
植株营养诊断的依据
作物体内养分分布的特性
氮
在作物体内的分布随着碳氮代谢中心的转移而有规律的变化
磷
生育前期>生育后期; 繁殖器官、幼嫩器官>衰老器官; 种子>叶片>根系>茎杆
钾
茎叶>根系 幼叶>老叶 苗期>后期
作物体内养分含量的特点
作物体内养分含量的高低决定着植物生长发育正常与否
作物体内养分再利用规律
土壤供肥-作物吸肥-作物生长的关系
营养诊断的方法
土壤
幼苗法(K值法)
田间肥效试验法
微生物法
化学分析法
植物
化学诊断
优点:最能直接反应作物营养状况,是判断营养丰缺最可靠的依据
缺点:不适用于所有元素,精度差
酶学诊断
优点:①能用于诊断元素过量的中毒症②与元素含量的相关性好③酶的变化早于外部形态变化,利于早期诊断④灵敏度高,对于植物中含量极微的元素可以用酶测法解决
缺点:测定值不稳定,方法繁琐,技术还未完善
形态诊断
优点:操作简单易行
缺点:现在作物品种更新换代频繁,其外观的长相,长势变化大,因此使用此方法要谨慎
肥料诊断
优点:肥料诊断的是影响作物的综合因素,是判断其他方法准确性的依据
缺点:耗时长
物理诊断
遥感诊断
优点:客观、迅速,大范围的对田间作物营养状况进行监测
营养诊断指标的建立
土壤营养诊断指标的建立
相对产量法
临界值法
土壤有效养分的临界值是指土壤有效养分和作物对肥料反应的一个特定值,凡土壤有效养分低于这个特定值时,施肥就会得到满意的经济效益;反之,施肥的经济效益较小或没有经济效益
植株营养诊断指标的建立
临界浓度法
所谓植株养分的临界浓度是指,当植株体内养分低于某浓度时,作物产量明显下降或出现缺乏症状时的浓度
标准值法
DRIS法(营养诊断综合施肥法)
综合考虑各营养元素间的平衡以及影响植株生长的因素,从而确定施肥顺序的一种诊断方法
施肥技术的组成要素
施肥量与施肥时期
施肥量
施肥时期
基肥
要求:①量大养分足②肥效持久③肥土、肥苗土肥相融④要有一定深度,防止损失
作用:培肥地力、改良土壤,为作物的长发育提供充足的养分
种肥
要求:①用量不宜太大②酸碱要适宜③注意施用方法
作用:有利于种子的萌发、幼苗的生长;满足作物营养临界期的需求;改善种子床和苗床的物理性状
追肥
要求:①肥效迅速②水肥结合③土施与叶施相结合④在需肥关键期施用
作用:在作物长发育期内为其提供养分
施肥方式
植物施肥
种子施肥
打洞填埋法
注射施肥
涂抹施肥
叶面施肥
土壤施肥
条施
穴施
环施或放射状施肥
水冲施
撒施
新型施肥方式
灌溉施肥
免耕施肥
机械化与自动化施肥
轮作制度下施肥技术
作物轮作类型及其肥力特性
一般轮作类型
不同轮作制度下土壤理化性状变化
连作
①使土壤中某一元素缺乏,造成养分间比例失调
②引起土壤传播的病虫杂草的蔓延与危害
③可能出现植物残体和根系分泌物中有毒物质在土壤中积累,使作物自身中毒
④导致作物生长不良,产量降低,品质变劣
轮作
①改善土壤理化性质
水旱轮作对改善我国稻田土壤的理化状况有特殊意义。长期连作的稻田会出现“三多一少一慢”现象,即有效磷多、有机酸多、亚铁多、有效氮少、有机质分解慢。 实行水旱轮作后,土壤干湿交替,结构改善,水分适宜,耕作容易,改良通气,促进氮的转化和有机质的分解,有利于水稻根系的生长
②调节土壤养分与水分的供应
通过利用不同作物合理换茬轮作,就可以充分发挥土壤肥力的潜力,调节对养分的供给,延缓地力的衰退 根据不同作物需水量的大小和最大需水量时的合理轮作,可以有效利用全年自然降水和土壤中贮积的水分
③抑制农作物的病虫草害
水旱轮作下,由于作物病虫的生态条件发生剧烈改变,更能显著减轻土壤病虫害的感染
轮作制度下茬口土壤肥力
指栽培过某一作物后,前作对后作的土壤理化性质及病虫草害感染影响的结果
生茬
半熟茬
熟茬
休闲茬
轮作制度下肥料的分配原则
均衡增产
效益最优
用养结合
可持续发展
大田作物营养与施肥
水稻
需肥特性
对养分的吸收量
每生产100kg稻谷需要的氮:磷:钾:硅的比例是1:0.5:1.3:10.9
需肥规律
水稻的全生育期可以分为两大阶段、四个时期:营养生长期、生殖生长期;幼苗期、分蘖期、幼穗形成期、开花灌浆期
水稻品种生育期的变化由感光性、感温性和基本营养生长期决定
感光性:感光性强的品种在短日下,生育期缩短
感温性:温度越高 生育期越短.
①水稻对氮、磷、钾的最大吸收量都是在拔节期,拔节期是水稻营养的最大效率期
②在营养长期水稻个体不断增长,对养分进行不断的吸收和积累,为生殖生长做准备
③在生殖生长期,水稻对养分的吸收在提高千粒重进而增产方面有重要作用
稻田土壤的养分特点
水稻大部分时间处于淹水状态下,土壤水处于饱和状态,淹水的土壤发生一系列不同于旱地的物理、化学、生物变化
①土壤中氧化还原电位下降,土壤ph值趋于中性,氧气含量少,二氧化碳增加
②淹水土壤中的氮大部分以铵态氮的形式存在
③淹水后,磷的有效性大大提高,土壤供磷能力增加但往往易造成锌的有效性下降
④淹水后,促进了土壤中铁、锰离子与钾的交换,使得钾的有效性也被大大提高
⑤硫在还原条件下会产生硫化氢,一定浓度的硫化氢会使水稻受到毒害作用
施肥技术
营养需求特征
氮
水稻是喜铵态氮作物,氮素供应充足时,新根才能发生,分蘖才会正常进行
氮肥能够提高根系活力,表施促进分蘖,深施提高下位根的活力
过量施用氮肥会导致叶片过于繁茂,后期引起倒伏
过量的铵态氮易引起氨毒,尤其是在低光照,低温条件下
磷
磷肥促进水稻体内淀粉的合成,加速灌浆结实,利于提高千粒重和籽粒结实率
磷肥要早施,在水稻开花后施用会抑制其体内淀粉的合成阻碍籽粒灌浆
钾
提高水稻对逆境的适应能力和抗病虫害的能力
硅
是水稻营养的必需元素,水稻是吸收硅最多的作物
足量硅能增强水稻对病虫害的抗性,提高根系活力,减轻锰离子的毒害作用
锌
缺锌是水稻生产上常见的问题,缺锌往往会抑制生长素的合成
棉花
营养特性
需肥特点
出苗期-现蕾期
以营养生长为主,此时体内代谢旺盛,对养分的需求迫切,是作物的营养临界期。保证此期的养分供应,可使棉花提前现蕾
现蕾期-开花期
是营养生长到生殖生长的过渡期,但仍以营养生长为主。此期保持适宜的养分供应对减少蕾铃的脱落十分重要
开花期-吐絮期
营养生长转弱,生殖生长增强。养分积累达到最高峰。该期也是营养的最大效率期。保证养分的充足供应对棉桃的发育十分重要
吐絮期-成熟期
营养生长停止,生育后期保证合理施肥对棉花的高产有一定影响
棉花对不同养分的需求及其效应
看资料
施肥技术
施足基肥、轻施苗肥、稳施蕾肥、重施花铃肥、补施盖顶肥
油菜
需肥特性
苗期
以营养生长为主,干物质积累量较小,苗期养分吸收是整个生育期养分吸收的关键
薹期
营养生长、生殖生长两旺,N、P的日吸收量达到峰值
开花成熟期
生殖生长旺盛期,油菜对N、K的吸收量下降,但对P的吸收增强
施肥技术
施足底肥
为移栽成活、安全越冬做准备
早施、勤施苗肥
促进冬前幼苗生长,确保菜苗冬前强壮,以利来年春发
稳施薹肥
促进油菜春发稳长,以达到薹壮、分枝多、角果多的目的
巧施花肥
促进油菜增加角果
果树
营养特点
生命周期长,营养要求高
树体多年生长,具有储藏营养的特性
树体营养和果实营养要协调一致
砧木特性与施肥关系密切
营养特性
氮
适量的氮促进果树的营养生长和果实生长,能够改善果实品质,增强光合作用,有利于制造更多的光合产物
缺氮时,新生枝梢少,生长弱,老叶变黄,植株矮化,早衰,产量低下
氮素过多时会抑制根系生长,使树冠枝梢徒长,影响花芽形成
磷
磷能促进细胞分裂和花芽分化,促进果实成熟,改善果实品质
缺磷时,影响分生组织正常活动,抑制碳素同化代谢,延迟果树开花
磷过多时,抑制氮的吸收,引起缺锌、铜、铁
钾
适量的钾素促进糖的转化、运输和纤维素的合成,提高果树抗寒能力
缺钾时,中部叶片的叶缘焦枯,叶片严重皱缩卷曲,严重时全叶焦枯
钾过多会引起果实耐贮性下降,含水率变高,果皮增厚
硼
硼能促进花粉形成,花粉管生长;能够明显提高果树的坐果率,增加产量,改善品质
缺硼时,叶脉黄化而叶肉仍保持绿色,果型凹凸不平,果肉坏死
硼过多时可引起毒害作用,影响根系的吸收
钙
钙可以增大细胞的坚硬性,延缓果实衰老,使其品质优良
缺钙首先表现在根系,根短而大,叶片褪绿变小,严重时出现枝条枯死,花朵枯萎
锌
促进生长素的合成,从而促进果树的枝叶、果实的生长
缺锌时,果树出现“小叶病”,有杂色斑和失绿现象
铁
铁是叶绿素的合成过程的必需元素
缺铁时,首先是幼叶失绿,而叶脉仍保持绿色
最适因子律
内容:植物的生长受许多条件的影响,植物的适应能力有限,只有当影响生产的因子处于中间地位时,最适植物生长,其产量才能达到最高
在生产上,不仅要注意最小养分还要考虑其他因子,只有在各种因子足以保证生产的前提下,施肥才能发挥出肥料的最大增产潜力
限制因子律
内容:增加一个因子的供应能够提高作物产量,但遇上另一个因子不足时即使增加前一个因子的供应也不能使作物产量增加,直到缺少的因子得到补充后作物才能继续生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