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图社区 文学考研
文学考研思维导图之文学革命与“五四”新文学(1917-1927),介绍了小说、诗歌、散文、戏剧的代表人物和作品。
编辑于2021-11-13 13:23:34第一章:文学革命与“五四”新文学(1917-1927)
概述
一、中国现代文学的诞生——“五四”文学革命
开端:1917年,“五四”文学革命
主要阵地:1915年,陈独秀在上海创刊的《新青年》
《新青年》:倡导民主与科学
二、重要的作家、作品
陈独秀
《文学革命论》:“三大主义”,提倡写实文学
胡适
八事;“国语的文学,文学的国语”
《文学改良刍议》:“八事”
《建设的文学革命论》:“国语的文学,文学的国语”
周作人
《人的文学》、《平民的文学》:从个性、人道主义的角度来要求新文学的内容,提出文学应对人生诸问题加以记录和研究。
钱玄同、刘半农
“双簧信”,响应文学革命、扩大新文学影响
三、文学社团
文学研究会
1921年1月,北京;《小说月报》
周作人、沈雁冰、叶绍钧、冰心、舒庆春
“人生派”或“为人生”的文学强调写实主义
创造社
1921年7月,东京;
前期:《创造》季刊
后期:《文化批判》
郭沫若、郁达夫、张资平、田寿昌、成仿吾
“为艺术而艺术”,侧重抒情色彩,重视文学美感作用
语丝社
1924年11月;《语丝》(散文)
鲁迅、周作人、林语堂、钱玄同
多发表针砭时弊小品,倡导幽默泼辣的语丝文体
浅草社、沉钟社
1922,1924年;《浅草》《沉钟》
冯志
朴实而带点悲凉,浪漫主义色彩
湖畔诗社
1922年;《湖畔》
汪静之、应修人、潘漠华、冯雪峰
大自然的清新美丽和友情、爱情的纯真
新月社
1923年,北京;《新月》
徐志摩、闻一多、胡适
倡导新格律诗
莽原社、未名社
20世纪中期,北京;《莽原》《未名》
鲁迅扶持的青年作家社团
杂糅、多样
南国社
1927年,上海;《南国月刊》
田汉
综合性艺术社团,以戏剧影响最大
弥酒社
四、革命派 VS 守旧派
林纾
“复孔孟,铲伦常”;《荆生》、《妖梦》
1919年,林纾 VS(李大钊、鲁迅、蔡元培)
学衡派:梅光迪、吴宓
1922年创刊《学衡》:“昌明国粹,融化新知”,发对言文合一
1922年,学衡派 VS(鲁迅、矛盾)
甲寅派:章士钊
复刊《甲寅杂志》,提倡“读经救国”
1925年,甲寅派 VS( 鲁迅、成仿吾)
五、“五四文学”的三个阶段
萌芽期:1917-1920年
活跃期:1921-1926年,新文学出现到北伐战争前夕
沉寂期:1926春-1927冬
六、台湾文学
鲁迅
一、概述
浙江绍兴人,原名周樟树,后改名周树人,“鲁迅”是《狂人日记》中使用的笔名
1918年5月,发表于《新青年》的《狂人日记》;中国第一篇白话文小说、第一篇具有现代意义的小说、中国新文学创作的开端。
二、小说
《呐喊》1918—1922,14篇
《彷徨》1924—1925,11篇
主观题
1、简述《呐喊》《彷徨》中的农民、农村题材小说:
①刻画病态的灵魂,挖掘民族劣根性,以达到思想启蒙;
比如《阿Q正传》《风波》
②反映农村妇女命运,被压迫以及自身的软弱;
比如《祝福》中的祥林嫂,《明天》中的单四嫂子,《离婚》中的爱姑
2、简述《呐喊》《彷徨》中的知识分子题材小说:
①深受封建科举制度毒害的下层知识分子为主人公
比如《孔乙己》、《白光》陈士成
②以封建卫道士为讽刺对象的
如《高老夫子》《肥皂》
③在中国民主革命中寻找道路,彷徨苦闷与求索的知识分子,觉醒而又败退
比如《伤逝》子君、涓生,《在酒楼上》吕纬甫等
④觉醒的知识分子形象
《狂人日记》中的狂人
3、简述《呐喊》《彷徨》艺术特色:
①在创作方法上,鲁迅开辟了多种创作方法的源头
②在艺术风格上,整体上注重白描,也有出色的抒情小说和杰出的讽刺小说,以及荡漾着乡情和乡风的乡土小说。
③在格式上,打破了中国传统小说有头有尾、单线叙述的格式
④在表现手法上,堪称中国现代小说的典范。
⑤一方面大胆借鉴了西洋小说的表现手法,另一方面又融合了中国传统小说的长处,从而创造了中国现代小说的新形式。
《故事新编》8篇
前期:1922——1926(《补天》《奔月》《铸剑》)
后期:1934——1935(《理水》(中国脊梁—大禹)《采薇》《出关》《非攻》《起死》)
创作特点
①依据古籍,容纳现代,在历史故事的基础上进行艺术加工和改造
②不是“将古人写得更死”,而是将古人写活,达到古今交融的艺术效果
③运用“油滑”手段,在穿插性的喜剧人物身上赋予现代生活的细节,为“借古讽今”服务
三、散文
散文诗集:《野草》
23篇,表于《语丝》周刊,1927年4月在广州编定,并写《题辞》(24篇)
主要真实地记录了在探索继续前进的道路上的思想矛盾,对病态的社会和黑暗的现实进行了无情的针砭和批判
艺术特色:
①在艺术上采用象征主义,以创造有物质感的形象来表现复杂的内心感受。
②艺术构思奇特,创造了许多非现实性的形象和境界。
③艺术境界奇幻诡异,神秘幽深,但表现的是现实的内容。
④语言精致形象,饱含诗情,含蓄凝练具有音乐美和绘画美的特点。
回忆性散文集:《朝花夕拾》
写于1926年,带有回忆性质的叙事散文,最初刊载于《莽原》,题为《旧事重提》。1927改为《朝花夕拾》
艺术特点
①带有回忆性质的散文集。
②叙事、议论、抒情有机结合,寓褒贬于平淡的叙述中。
③清新恬淡与讽刺幽默相统一。
四、杂文
投身于左翼文化运动的主要武器
分期:以1927年为界
前期:《坟》《热风》《华盖集》《华盖集续编》《而已集》(热风吹坟,华盖而已)
后期:《三闲集》《二心集》《南腔北调集》《伪自由书》《准风月谈》《花边文学》《且介亭杂文》《且介亭杂文二集》《且介亭杂文末编》
创作特色:
1.思想特色:内容广博,思想深刻
2.艺术特色:
①形象性,创造了许多类型形象,议论与形象相结合;
②抒情性和讽刺性;
③丰富多样的文体和风格,主要风格是切实锋利,精练泼辣,似匕首投枪;
④简练犀利,生动幽默的语言。
小说
一、《新潮》作家群
汪敬熙:《雪夜》、《一个勤学的学生》
杨振声:《渔家》、《贞女》
叶绍钧:《这也是一个人》、《春游》
俞平伯:《花匠》
二、问题小说
时间:20世纪20年代初期
主要内容:反应社会重大问题,思考人生,批判社会
历史地位:中国现代最早的小说群体,标志着中国现实主义新小说的开端
代表作家
冰心:《斯人独憔悴》、《两个家庭》、《超人》(“爱”)
庐隐:《海滨故人》(“打破假面”)
许地山:《缀网劳蛛》、《商人妇》(宗教意识)
王统照:《沉思》、《微笑》(社会现实的弊端)(“美”与“爱”)
叶绍钧(成就最大):《火灾》、《线下》《城中》(冷静客观描写灰色人生)
特点:涉及广泛,人生意义最受关注;关心社会现实,探索人生社会,历史使命感责任心强。
三、乡土小说
20世纪20年代中期;溯源于鲁迅的《故乡》(文学研究会“为人生”基本宗旨)
代表作家:彭家煌、王鲁彦、许杰、废名(冯文炳)、许钦文、台静农、王任叔、蹇先艾等。(彦煌文名艾杰农)
代表作品
内容:对农民悲惨生活的描写、对现实的社会的批判,对民众愚昧的讽刺、对乡村风景的描绘
特点:浓郁的地域风貌特征、强烈的现实主义色彩、含泪的批判
四、创造社
主张:“为艺术而艺术”
内容:取材于自己个人经历或身边琐事,“自叙小说”、“身边小说”、“自叙传小说”
特征:浓郁的抒情性、感情色彩强烈
代表作家:郁达夫、郭沫若、张资平
代表作品:郁达夫:《沉沦》、郭沫若:《漂流三部曲》
五、无产阶级革命文学
蒋光慈(赤)
《少年漂泊者》
《短裤党》:过渡期作品,最早塑造革命者形象,有左翼文学的优点和缺点。
六、心理分析小说
叶灵凤:《昙花庵的春风》
郭沫若:《残春》、《叶罗提之墓》、《喀尔美罗姑娘》——最早运用意识流手法描写人物性心理的小说
鲁迅:《不周山》(《补天》)
七、台湾:赖和
台湾新文学的奠基者,被称为“台湾的鲁迅”
代表作品:《一杆秤子》《不如意的过年》《可怜她死了》
小说题材
1.日本统治下台湾人民的悲催遭遇(《一杆“秤仔”》台湾民众反抗日本警察)
2.日本殖民统治者的丑恶本质
3.传统封建思想的愚昧
4.台湾知识分子的苦闷
八、叶绍钧
1919年加入新潮社;1921年参加与发起文学研究会
作品
从“问题小说”向更广泛的现实主义发展、集中关注教育题材的五四作家
教育界及知识分子题材:《潘先生在难中》
潘先生是20世纪20年代江浙军阀齐燮元、卢永祥混战期间上海附近一个叫让里的小镇上的小学校长,是当地一个“体面的大家知道的人物”,“写得一手好颜字”,家有“一妻两儿”,雇了一个仆人王妈,生活略有余裕。当军阀混战的风声一传到让里,他就惊惶失措,深感“兵火焚掠”已迫在眉睫。当教育当局尚未做出停课的决定时,他便不惜花上一笔‘‘逃难钱” ,像老母鸡护着一群小鸡一样带着“一妻两儿”和一个“黑漆皮包”,挤上火车,逃到上海的租界避难。但当他第二天清晨从报纸上看到教育局局长指令照常开学的消息时,又惴惴不安。为了保住饭碗,他不顾战乱的危险,“狠心地” 撇下妻儿,只身返回让里。正当他积极筹备开学的时候,战事吃紧,并危及让里。于是,他又“发狂似地”惊慌起来,雇车离开学校,躲进教会的厢房。但战火最终并未蔓延到让里,并很快结束。之后,他又接受教育当局同仁们的“一致推举”,在欢迎军阀杜统帅凯旋的彩牌坊上题写了“功高岳牧”、“ 威镇东南”、“德隆恩溥” 等赞辞。
农村生活题材:《多收了三五斗》表现丰收成灾
时代革命领域:《夜》《某城记事》
长篇小说《倪焕之》:将知识分子个人道路与时代命运的探索相结合
1916年冬,怀着献身社会改革的青年倪焕之,由江南家乡到上海附近的一个乡镇高等小学任教。在这里,他遇到了资产阶级改良主义者、校长蒋冰如,他们二人志同道合,不久师范毕业生金佩璋和倪焕之结了婚也来到这里。三人共同进行教育改革的实验。决心培养具有“处理事物,应付情势的一种能力”的新人。他们把学习和种田、做工结合起来,对学生实行感化教育。但结果收效甚微,既没得到同事们的支持,又遭到群众舆论的反对,特别是地痞蒋士镖借机煽动群众,并硬说学校办农场的地是他家的,无理阻挠;金佩璋这时也因生了孩子,退居家庭,变成了贤妻良母了,教育改革终于失败了。倪焕之陷入了极度的苦闷之中。后来在革命者王乐山的帮助下,认识了教育改革失败的原因,决心参加社会革命。于是到了上海,这时正值“五卅”爱国运动,接着是大革命,他都积极地参加了。当大革命后,在血腥屠杀的形势下,又陷入悲观绝望之中,最后患病死去。
散文:《五月卅一日急雨中》《没有秋虫的地方》
童话:《稻草人》《古代英雄的石像》
小说的想想内容:
1.经历了从“问题小说”向现实主义发展;
2.创作初期,写作宗旨是追求普泛“爱”的人道主义;
3.批判教育界的人和事,揭露小市民知识分子的“灰色”生活;
4.对中国农村的社会现实和农民的生活进行表现;
5.1925年后,作品进入时代革命领域,表现了对于勇者的歌颂;
6.探索知识分子个人的人生道路与对时代社会命运的探求结合起来;
7.创作过不少优秀的散文和童话作品
小说艺术风格:
九、郁达夫
《沉沦》: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第一部短篇小说集,自叙传小说的典型作品
《沉沦》描绘的主人公正处于青春发育期,产生了性的要求和欲望,但是在当时的环境下,他又找不到一道适合的解决途径,因而他常常以各种变态的方式表现出来。他最后沉沦大海,不仅仅是因为一个弱国子民不堪忍受别一民族的歧视,更主要的是由于他无法摆脱那种内心焦虑的“灵与肉”的冲突。
《沉沦》艺术风格:
①以大胆直率的表现手法,真诚而充分地袒露了主人公隐秘的“性”心理世界
②显示了作者对于封建礼教的反抗与批判以及对于个性解放的热烈追求。
③作者强烈的主体情感融注在作品中,使作品具有很强的震撼力。
创作风格的变化:
《沉沦》:多以作家个人经历为创作基础,表现出浓烈的抒情和个人自剖色彩,第一人称叙述。
《春风沉醉的晚上》《薄奠》:题材由知识分子拓展到普通劳动者,写实成分增大,感情基调也有所变化
《薄奠》:一人力车夫企望买一辆旧车以摆脱被剥削的境地,但愿望始终未能实现,一家人的生活难以维持。小说中的“我”在车夫死后买了一辆纸糊的车去坟上祭奠。作品被誉为“一篇悲愤诗式的小说”。 《春风沉醉的晚上》:叙述了“ 五四”以后一对贫苦沦落的男女青年,同住在上海的一幢贫民窟里,由素不相识到相互关怀、同情的故事,刻画了一位正直、善良、真诚、乐于助人、身处厄境不失坚韧意志和反抗精神的烟厂女工陈二妹的形象。
《迟桂花》:由“性”的苦闷到“生”的苦闷,表现下层民众,客观再现的成分进一步
该书讲述了出身书香门第的翁则生曾留学日本,踌躇满志。后家道中落,自己又患病辍学、婚姻受挫,从此在老家静心养病。 恢复健康后,他当了小学教师,后又为使其母亲安心便答应娶媳妇。由于娶亲的缘故,使他想起了十多年未见的老朋友老郁并邀其来参加他的婚礼。老郁受邀前来,对翁家山的美景所吸引,并深深的感触翁则生妹妹翁莲那纯洁、可爱、善良得宛如山中的迟桂花一般美丽的天性。
小说特点:
①多取材于自我的经历,着重表达个人内心对于客观世界的感受,带有强烈的主观情感色彩。
②不强调故事情节的曲折复杂,也不凭借小伙人物复杂的命运变化。而是投入作者真实的情感感染读者,引起大众的共鸣。
③小说结构安排具有散文化的特点,以情感流动为线索。
④文笔清新流丽,感情色彩浓烈。
诗歌
一、概述
源头
1917年2月,《新青年》发表胡适的《白话诗八首》
主张:“诗体大解放”
尝试阶段
1920年3月,胡适的《尝试集》,新文化运动中第一部白话新诗集。
1921年,朱自清、叶绍钧、俞平伯组织了中国新诗社,是“五四”文学革命后的第一个新诗社团,出版了第一本诗歌刊物《诗》月刊。
朱自清发表于20年代的抒情长诗《毁灭》,作于1922年。
其它作品
浪漫新诗风
郭沫若《女神》为诗坛开了浪漫的新风。
湖畔诗人
汪静之、应修人、潘漠华、冯雪峰。
湖畔诗社于1922年成立于杭州,歌唱大自然的清新美丽和友情、爱情的纯贞。
小诗
“流行的一行至四行的新诗”
宗白华《流云》、冰心《繁星》(第一本诗集)、《春水》——感兴、托物喻理、借景抒情。
冯至
浪漫主义诗风,深受德国浪漫主义诗歌尤其是海涅《还乡集》的影响。有诗集《昨日之歌》《北游及其他》
鲁迅称冯至为“中国最杰出的抒情诗人”。
新月派(1926)
徐志摩、闻一多、饶孟侃、刘梦苇、杨振声、朱湘
要求艺术的“和谐”,军齐,强调诗人待着镣铐跳舞,表现为追求诗歌的格律,倾向古典主义。诗歌三美
象征派(1925)
李金发(波特莱尔的影响)、穆木天、冯乃超、王独清、胡也频
以李金发诗集《微雨》为起点,注重自我心灵艺术的表现,强调诗的意象暗示性功能和神秘性
政治抒情诗
蒋光赤:《新梦》(1925)、《哀中国》(1927)
郭沫若:《前茅》、《恢复》等是 30 年代革命的政治抒情诗的先驱
台湾新诗
1925 年 12 月,台湾现代文学史上的第一部新诗集——张我军的《乱都之恋》在台北出版
赖和《觉悟下的牺牲》、施文杞《送林耕余君随江校长渡南洋》、追 风《诗的模仿》、杨云萍《橘子开花》等
二、郭沫若
创造社、新诗、戏剧、“泛神论”(西方哲学)
主要作品:《凤凰涅槃》、《地球,我的母亲!》、《天狗》
诗集:《女神》《前茅》《瓶》《恢复》《星空》(贫女钱挥空)
《女神》地位:郭沫若第一部新诗集,1921年的出版,为诗坛开了浪漫的新风
《女神》思想内容:
①个性解放的强烈要求
②反抗、叛逆与创造精神的歌唱;
③爱国情思的抒发,以“五四”时期勃发的民主精神为主要核心。
《女神》艺术特色:
①采用了内在情感强化以及喷发式宣泄的表达方式;
②在形象描绘方式上充满了昂奋的音调,具有英雄主义的格调;
③想象奇特,夸张,浓郁的浪漫主义美学特征;
④语言华赡丰美
⑤形式上,主张绝对的自由和自主,为新诗发展提供了艺术表现的多样可能性
《女神》的意义和贡献:
①表现了冲破封建旧社会的狂飙突进的“五四”时代精神;
②奇特雄伟的想象扩大了新诗的领域,创造了全新的现代诗歌抒情主人公的自我形象;
③诗歌的抒情性和个性化的本质加强,形式自由多变,以人格化的自然为主,化用了古代神话和西方故事,充分表现新时代与生活,超越了旧诗词。
三、闻一多
诗集《红烛》(1923),《死水》(1925) 爱国主义情思
思想意义
1.歌颂祖国、思恋祖国。
2.反帝反种族歧视
3.对军阀统治下的祖国黑暗现实的失望和对祖国新生的信念。
艺术特点
诗论核心——讲究诗的“三美”:音乐美、绘画美、建筑美
四、徐志摩
诗集
前期:《志摩的诗》、《翡冷翠的一夜》
后期:《猛虎集》、《云游集》
代表作:《再别康桥》(抒情诗)
艺术特色
1构思精巧,意象新颖。
2韵律和谐,富于音乐美
3章法整饬,灵活多样
4辞藻华美,风格明丽。
思想意义
1.独抒心灵,追求爱与美,以实现个性解放,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五四”的时代精神,格调清新健康。
2.表达了为自由恋爱勇于向旧礼教挑战的决心,包含着反对封建伦理道德、要求个性解放的积极因素,热烈清新,真挚自然。
散文
一、概述
概况:在“五四”新文学运动中,散文是最有成就的门类。
杂文:“五四”时期最早出现的散文作品,以议论时政为主的杂感短论
随感录
1918 年 4 月《新青年》开始设立“随感录”栏目,
李大钊、陈独秀、鲁迅、周作人、钱玄同、刘半农
语丝社:1924年成立,办《语丝》杂志,多发表针砭时弊的杂感小品,倡导幽默泼辣的语丝文体(重社会批评与文化批评)
美文:周作人 1921 年发表《美文》一文,美文作为一种独立文体的地位在文学史上得以确立。
二、五四”散文主要作家
林语堂:1932年创办《论语》、1934年创办《人世间》、1935年创办《宇宙风》
瞿秋白的两部通讯散文集《新俄国游记》(又名《饿乡纪程》)和《赤都心史》可视为中国现代报告文学的萌芽。
郭沫若
散文集:《塔》、《橄榄》、《水平线下》
散文代表作:1925年《小品六章》(散文诗)
散文特点
1.内容多为自己生活的记叙,纵情抒写,无拘无束,潇洒自如;
2.作品主人公自我抒情色彩很浓;
3.散文诗语言讲究雕饰,回味无穷,体现了狂飙突进的浪漫主义美学。
郁达夫
散文集:《鸡肋集》、《奇零集》
散文特点
1.作品率真坦诚,感情外显,自叙传色彩很浓;
2.内容丰富,包含身世不幸、世道不公、生涯困顿、对劳动人民的同情和尊敬;
3.体现古典文学的神韵,但是不太讲究章法,质量有高有底。
三、周作人
作家简介:最早从西方引入“美文”概念。新文化运动代表人物之一
主要作品
散文集:《雨天的书》、《自己的园地》、《谈龙集》、《谈虎集》
《人的文学》:以人道主义为本,对于人生诸问题,加以记录研究的文字;倡导“平民的文学”的主张“;
思想内容:
①批判死鬼的精神
②抨击国民性的弱点。
③宣扬一种隐逸的、逸乐的士大夫情趣。
艺术成就:
旁征博引;娓娓而谈;平和冲淡;;言简意丰;机智幽默。
四、冰心
作者简介:谢婉莹,笔名冰心,取“一片冰心在 玉壶”之意。
主要作品
散文集:《寄小读者》、《再寄小读者》、《三寄小读者》、《小 桔灯》等
思想内容
“爱的哲学”;歌咏母爱、童心、大自然为基本主题
艺术特色
①善于捕捉刹那间的感触,抒发内心,抒情性浓郁。
②布局自然,不讲究结构,空灵飘逸。
③语言清丽典雅。
五、朱自清
作家简介:朱自清,字佩弦。五四以来最有影响力的散文作家之一。
主要作品
散文集有《踪迹》、《背影》,抒情长诗《毁灭》
题材类型
1.社会性、政治性较强;《白种人——上帝的骄子》
2.描写感人至深的亲情、友情、人情;《背影》
3.写景抒情;《荷塘月色》
4.表现生活情趣。《谈抽烟》
艺术特色
①善于细腻的描写景物
②语言华美秀丽,修辞反复
六、五四”时期散文的意义
对传统的示威:白话文也能做美文
完成从古典到现代的变化:成为一个独立的门类
五四精神:个性解放,民主科学,反封建,革新求变
戏剧
一、概述
春柳社(1906 )
中国最早话剧团体。中国现代话剧的最初萌芽。
1907 年在日本东京演出的《茶花女》和排演的五幕话剧《黑奴吁天录》
民众戏剧社(1921)
汪忠贤,沈雁冰,郑振铎,陈大悲
创办第一个专门性戏剧杂志《戏剧》周刊,提倡"写实的社会剧"和"爱美剧"。
上海戏剧协社(1921)
欧阳予倩《运动力》,洪深《卖梨人》(中国最早自己创作的话剧)
南国社
1927年上海,田汉领导创立的综合性艺术社团,以戏剧的成就与影响最大。
代表作品:胡适《终身大事》,丁西林《一只马蜂》,洪深《赵阎王》
主要成员:田汉、欧阳予倩、徐志摩、徐悲鸿、周信芳等。
历史剧
郭沫若《三个叛逆女性》《聂莹》《卓文君》《王昭君》
问题剧
从内容到形式都借鉴易卜生
“易卜生热”:胡适《终身大事》;欧阳予倩《泼妇》《回家以后》“娜拉”型戏剧作品和“出走型”戏剧人物
写实的社会剧
以描写社会现实,反映真实人生的剧作
爱美剧
1921年,汪仲贤、陈大悲的民众戏剧社,与欧阳予倩上海戏剧协社,着力提倡“爱美剧”
“非职业”的业余演剧,以摆脱商业化倾向,进行严肃的艺术创作
主张戏剧表现时代、人生
二、洪深
上海戏剧社成员
主要作品:处女作《卖梨人》,代表作《赵阎王》
《赵阎王》:1922 年创作,话剧,洪深自筹资金,自饰主角以大段的独白和心理幻觉表现人物的恐惧心理。
三、丁西林
写独幕剧的能手
主要作品:《一只马蜂》(成名作)、《压迫》等喜剧创作
作品风格:不是辛辣、犀利的讽刺,而是带有诙谐意味的、温和委婉的批评,喜剧多为“优雅的戏剧”特色
四、田汉
田汉,原名田寿昌。1924 年创办小型文艺刊物《南国》,开展 南国戏剧运动
代表作品
《咖啡店之一夜》(比较能介绍我自己的出世作)
《咖啡店之一夜》通过盐商之子李乾卿对纯真爱情的背叛与亵渎,揭示了带有浓厚封建主义色彩的资产阶级市侩的丑恶嘴脸,又通过白秋英与林泽奇的觉醒,体现了作者“由颓废向奋斗之曙光”的理想。
20 年代最有影响的剧作,《获虎之夜》(魏福生)与《名优之死》(刘振声)
《获虎之夜》: ①父亲:魏福生,猎户;②女儿:莲姑;③表哥:黄大傻,与莲姑相爱。 以辛亥革命后湖南山村为背景,写猎户魏福生将女儿莲姑许配给富裕的陈家,而女儿却爱着她的表哥——双亲亡故后沦为流浪儿的黄大傻,魏福生为添嫁妆安置抬枪打虎,被打中的确实想看望莲姑的黄大傻;黄大傻在伤痛和悲哀之中倾诉了对莲姑的一片深情和自己的孤独感。 《名优之死》: 刘振声:著名京剧艺人。 通过著名京剧艺人刘振声与流氓、恶棍杨大爷的尖锐斗争以及他惨死在舞台上的故事,揭露了旧社会的丑恶。
30 年代,抗日救亡主题:《回春之曲》
《回春之曲》: 高维汉:南阳华侨青年 南洋华侨高维汉毅然告别人脸中的情人梅娘,回国抗日,在上海参加了“一二八”抗战,因受伤而失去记忆,整天呼喊着“杀啊,前进啊!”三年后,当梅娘重新唱起当初告别时的歌曲,当窗外燃放起像“一二八”战争激烈枪炮声的新年鞭炮时,高维汉奇迹般地恢复了记忆。
抗战爆发后,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戏剧运动《丽人行》
《丽人行》 刘金妹:女工 女工刘金妹被日本兵强奸后含愤自杀被救,但被辱的经历已使她无法回复到正常的轨道,迫害和苦难接踵而至;革命者李新群不畏艰险的从事革命工作,她刻印传单,办工人夜校,援助被捕同志;李新群的同事梁若英是动摇彷徨的资产阶级女性,她在丈夫章玉良去内地后,经受不住生活的艰难,与银行家王仲元同居,甚至发现王仲元与女汉奸俞芳她们三个女人,在美丽的夕阳中,紧紧抱在一起,迎接新的斗争生活。
新中国成立后,传统戏剧改编《关汉卿》
艺术特色
注重表现“灵的世界”,具有感伤情调,塑造漂泊的艺术家的感 伤。《南归》
流浪者 浪迹天涯的流浪者叹弹着吉他唱着感伤的歌
现实主义与浪漫主义融合。反映社会黑暗;重主观、重想象
艺术成就
①田汉的创作追求从内心出发,注重表现“灵的世界”,具有感伤情调。
②田汉都是从人生哲理的角度,表现了一代青年感受黑暗压迫的苦闷和寻求路途的彷徨。早期创作有两组交错的形象系列,一是艺术家形象系列,一是漂泊者形象系列。
③现实主义和浪漫主义融为一炉、交互辉映,是田汉“五四”时期戏剧创作的重要艺术特色。
1927年4月以后的戏剧创作情况
①1927年4月以后,如《火之跳舞》显示出现实主义和阶级意识的明显强化。1931年1月,中国左翼戏剧家联盟成立,田汉当选为主席。创作了《梅雨》、《洪水》等剧作,成为左翼戏剧运动中高产的剧作家;
②20世纪30年代创作了许多表现抗日救亡主题的戏剧,如《扫射》《战友》等;
③抗战爆发后,田汉怀着满腔热忱投身到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戏剧运动中去。田汉1947年创作的话剧《丽人行》,则是他在整个民主主义革命时期戏剧创作的集大成之作。
④新中国成立后,田汉在传统戏曲的改编和话剧创作方面都有新的突破和贡献。l958年发表的十二场历史剧《关汉卿》成功塑造了元代戏剧家关汉卿的艺术形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