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图社区 中医基础理论学习笔记
中医基础理论学习笔记,内容有绪论、精气学说、阴阳学说、五行学说、藏象、精气血津液神、病因与发病、防治原则等方面。
编辑于2021-11-14 10:50:32这是一篇关于蛋白质的翻译后加工的思维导图,主要内容包括:第七节 蛋白质定向与分拣,第六节 多肽链的剪切,第五节 多肽链的折叠,第四节 蛋白质拼接,第三节 共价修饰,第二节 N端氨基酸的去除,第一节 蛋白质翻译后加工的主要方式。
临床解读心电图的顺序和方法,分享了P波、PR间期、QRS波群、ST段的内容,如有错误处,请老师同学们指出,一起学习。
黄疸是常见症状与体征,其发生是由于胆红素代谢障碍而引起血清内胆红素浓度升高所致。临床上表现为巩膜、黏膜、皮肤及其他组织被染成黄色。因巩膜含有较多的弹性硬蛋白,与胆红素有较强的亲和力,故黄疸患者巩膜黄染常先于黏膜、皮肤而首先被察觉。当血清总胆红素在17.1~34.2μmol/L,而肉眼看不出黄疸时,称隐性黄疸或亚临床黄疸;当血清总胆红素浓度超过34.2μmol/L时,临床上即可发现黄疸,也称为显性黄疸。
社区模板帮助中心,点此进入>>
这是一篇关于蛋白质的翻译后加工的思维导图,主要内容包括:第七节 蛋白质定向与分拣,第六节 多肽链的剪切,第五节 多肽链的折叠,第四节 蛋白质拼接,第三节 共价修饰,第二节 N端氨基酸的去除,第一节 蛋白质翻译后加工的主要方式。
临床解读心电图的顺序和方法,分享了P波、PR间期、QRS波群、ST段的内容,如有错误处,请老师同学们指出,一起学习。
黄疸是常见症状与体征,其发生是由于胆红素代谢障碍而引起血清内胆红素浓度升高所致。临床上表现为巩膜、黏膜、皮肤及其他组织被染成黄色。因巩膜含有较多的弹性硬蛋白,与胆红素有较强的亲和力,故黄疸患者巩膜黄染常先于黏膜、皮肤而首先被察觉。当血清总胆红素在17.1~34.2μmol/L,而肉眼看不出黄疸时,称隐性黄疸或亚临床黄疸;当血清总胆红素浓度超过34.2μmol/L时,临床上即可发现黄疸,也称为显性黄疸。
中医基础理论
绪论
中医学的哲学基础
精气学说
基本概念
精气概念的产生
水地说
气概念的产生
云气说
精气
广义 无形运动不息的极细微物质,是世界万物生成的本源
狭义 气中精粹部分,构成人类的本源
基本内容
精气是构成宇宙的本原
精气是天地万物相互联系的中介
天地精气化生为人
精气运动与变化
气机
气的运动:升降出入聚散
气化
气的运动产生宇宙各种变化的过程
物生谓之化 缓和
气气/形形/气形/形体自变
物极谓之变 剧烈
总结
气与气
地气上升为云,天气下降为雨
气与形
气不能不聚而为万物,万物不能不散而为太虚
形与形
精血互化,冰水互化
形自身
动植物自身的新陈代谢
应用
对精气生命理论构建的影响
对整体观念构建的影响
阴阳学说
概念
《内经》条文
天地者,万物之上下也;阴阳者,血气之男女也;左右者,阴阳之道路也;水火者,阴阳之征兆也;阴阳者,万物之能始也。
阴阳者,天地之道也,万物之纲纪,变化之父母,生杀之本始,神明之府也。
特性及归类
普遍性
关联性
规定性
相对性
转化
一定条件下可以相互转化
无限可分
阴阳之中复有阴阳
比较(参照物)
比较对象不同,阴阳属性也可以变化
基本内容
对立制约
阴平阳秘,精神乃治
阳病治阴,阴病治阳
热因热用(真寒假热),寒因寒用(真热假寒)
冬至四十五日,阳气微上,阴气微下
互根互用
昼不精,夜不暝
阳生阴长,阳杀阴藏
阴在内,阳之守也,阳在外,阴之使也
阴者,藏精而起亟也,阳者,卫外而为固也
阴中求阳,阳中求阴
基本规律
交感互藏
交感:双方相互发生作用
天地氤氲,万物化醇,男女媾精,万物化生
互藏:双方都蕴含另一方
互藏是交感合和的动力根源
互藏是消长、转化的内在根据
天气下降,气流于地……
地气上为云,天气下为雨,雨出地气,云出天气
消长平衡
对立制约关系(互为消长)
阴消阳长 阳消阴长
阴长阳消 阳长阴消
益火之源,以消阴翳;壮水之主,以制阳光
互根互用关系(皆消皆长)
阴随阳长 阳随阴长
阴随阳消 阳随阴消
互相转化 一定条件
重
极
甚
基本形式
自和与平衡
应用
说明人体组织结构
脏腑形体分阴阳
经络系统分阴阳
概括人体生理功能
阐释人体病理变化
病因的阴阳属性
病理变化的基本规律
阴阳偏胜
阴阳偏衰
阴阳互损
用于疾病的诊断
脉象分阴阳
阴
尺脉,去者,迟者,沉涩细小
阳
寸脉,至者,数者,浮大洪滑
用于疾病旳防治
壮,益,治,取,求谁谁虚
阴阳对照
五行学说
五行特性及功能对应
木曰曲直
生长、升发、条达、舒畅
肝的生理特点
肝主升发
肝体阴而用阳
肝喜条达
肝为刚脏
肝恶抑郁
肝藏血
火曰炎上
炎热、上升、光明
心
主血脉,温煦全身
主神明
土日稼穑
生化、承载、受纳
脾的生理功能
运化水谷
运化水液
气血生化之源
脾统血
金曰从革
沉降、肃杀、收敛、变革
肺主肃降
水曰润下
滋润、下行、寒凉、闭藏
肾的功能
藏精
主水
主纳气
主生殖
五行归类
生克五行
正常
相生
关系 我生者为子 ,木生火 火为木之子
相克
关系 克我者为所不胜 我克者为所胜
制化
五行中一行亢盛,必然随之制约,防止亢而为害
异常
相生异常 母子病变
母病及子
病情轻:病挟生气来,虽进而易退
子病及母
子母均亢→子病犯母
子母均不足
子盛母衰→子盗母气
病情重:受我之气,其力方旺,还来相克,其势必盛
相克异常
相乘
太过
不及
病情重:脏气本已相制,而邪气挟其力而来,残削必甚,故为贼邪
相侮(反克)
太过
不及
脏器既受制于我,则邪气亦不能深入,故为微邪
在中医学中的应用
自然界变化与形体官窍
五脏生理功能及其相互关系
五星病变的相互影响与传变
疾病的诊断和治疗
五行相生
基本原则
补母 虚则补其母 母子关系的虚症
泻子 实则泻其子 母子关系的实证
方法
滋水涵木 滋肾阴,养肝阴、肝血
益火补土 温肾阳,补脾土
培土生金 补脾生气,以补益肺气
金水相生 滋养肺肾之阴
益木生火 补肝血养心血
五行相克
基本原则
抑强 相克太过引起的相乘相侮
扶弱 相克不及引起的相乘相侮
方法
抑木扶土 疏肝泄肝&健脾补中
泻火润金 泻心火润肺金
培土制水 健脾利水,治疗水湿内停
佐金平木 滋肺阴清肝火,治疗肝火犯肺
泻南补北 泻心火补肾水,治疗心肾不交
五行胜复
五行胜复,又称为“子复母仇”。因五行的某一行偏盛,即为胜气;该行的所不胜行,是其复气;而此复气又为其胜气的所胜行之子行。复气之母行受其胜气所害,复气制约胜气,为母复仇,故称“子复母仇”。 如上述的木行偏盛为胜气,金行旺盛为复气;木亢乘土,金为土之子,金旺则能克木,使木行之偏盛得以平复,则为子复母仇。
针灸选穴
情志病的治疗
藏象
精气血津液神
病因与发病
病机
防治原则
预防
未病先防
概念
疾病未发生之前
扶助机体正气
上古之人,其知道者,法于阴阳,和于术数,食饮有节,起居有常,故能形与神俱,而尽终其天年,度百岁乃去
正气存内,邪不可干
防止病邪侵害
避其邪气
药物预防
既病防变
概念
疾病发生以后
早期诊治
故邪风之至,疾如风雨,故善治者治皮毛,其次治肌肤,其次治筋脉,其次治六腑,其次治五脏。治五脏者,半死半生也
见微知著
防止传变
截断传变途径
先安未受邪之地
五脏相通,移皆有次,五脏有病,多传其所胜
见肝之病,知肝传脾,当先实脾
愈后防复
治则
区分
治则,治法,治疗措施
逻辑关系
治病求本
正治反治
所用药物性质的寒热,补泻效用与疾病本质,现象的从逆关系
正逆寒热虚实
与证候性质相反
征象与本质一致
反从热热塞塞
顺从疾病外在假象
征象与本质不完全符合
都是针对疾病的本质治疗,属于治病求本
标本
急则治其标
高热,剧烈呕吐,剧烈疼痛,大出血,尿闭,抽搐,昏迷,虚脱
缓则治其本
标本兼治
标本俱重,俱急,俱缓
扶正与祛邪
概念
扶正
虚则补之
驱邪
实则泻之
应用
单独应用
同时应用
扶正祛邪
以正虚为主的虚实夹杂
驱邪扶正
以邪实为主的虚实夹杂
先后应用
先扶正后驱邪
正虚邪实,邪虽盛但不急,而机体过于虚弱,正气不耐攻伐
先驱邪后扶正
邪盛正虚,但正气耐攻
以邪盛为主,若兼顾扶正会助邪
调整阴阳
损其偏盛
损其有余
实则泻之
阴偏盛或阳偏盛的实证
热者寒之
阳盛则热
实热
寒凉药物
阳盛则阴病
阳盛而阴已虚
清热+滋阴
寒者热之
阴盛则寒
阴胜则阳病
补其偏衰
补其不足
虚则补之
阴阳偏衰的虚证
阴阳互制
壮水之主以制阳光
阳病治阴
阴虚阳偏亢
虚热
滋阴以制阳
诸寒之而热者取之阴
用寒凉药治疗热证而热仍不退者(说明此热并非“实热”,而应是“虚热”,即阴虚而热),当考虑从阴治疗
益火之源以消阴翳
阴病治阳
阳虚阴偏亢
虚寒
扶阳以制阴
热之而寒者取之阳
用温热药治疗寒证而寒不除者(说明此寒并非“实寒”,而应是“虚寒”,即阳虚而寒),当考虑从阳治疗
阴阳互济
阴中求阳
阳偏衰
扶阳佐以滋阴
阳得阴助而生化无穷
阳中求阴
阴偏衰
滋阴佐以扶阳
阴得阳升而源泉不竭
壮,治,取,求谁谁虚
阴阳并补
回阳救阴
亡阳
回阳固脱
亡阴
回阴固脱
调整脏腑生理功能的基本原则和方法
顺应脏腑生理特性
调和脏腑阴阳气血
调和脏腑相互关系
相生
益火补土
温肾健脾/温补脾肾
益木生火
补肝养心
相克
抑木扶土
平肝和胃/疏肝健脾/调理肝脾
泻南补北
泻心火补肾水
脏腑相合
腑病治脏
脏病治腑
脏腑同治
调理精气血津液的基本原则和方法
调精
补精
固精
疏精
调气
气虚宜补
肺,脾(k),肾
气滞宜疏
肺,肝,脾胃
气陷宜升
中气下陷,冲任不固
气逆宜降
实
降气
虚
补虚,不用降气之品
肺胃肝
气脱宜固
补而涩之
气闭则开
实
开闭
虚
内闭外脱
补气养血,回阳固脱
调血
调津液
滋养津液
去除水湿痰饮
三因制宜
因时制宜
人与天地相参,与日月相应也
用温远温,用热远热,用凉远凉,用寒远寒
使用寒性的方药及食物时,当避开寒凉的气候,以防过犹不及。其理论基础是:人与自然界是统一的,自然界气候的温凉会对人体生理病理产生一定影响,故而应当因时制宜。
因地制宜
地势高下,气候,水质,土质,生活工作环境,生活习惯方式
小者小异,大者大异
西北之气,散而寒之,东南之气,收而温之
西北天气寒冷,其病多外寒而里热,故应散其外寒,而凉其里热; 东南天气温热,因阳气外泄,故多生内寒,所以应收敛其外泄的阳气,而温其内寒。
因人制宜
年龄,性别,体质,生活习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