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图社区 教育研究方法第一章
教育研究方法第一章,讲述了教育研究、研究对象、历史、 现状及发展、一般过程、基本原则、方法论及层次等方面。
311备考使用--第四章 教育目的与培养目标,教育方针:国家或政党根据一定时期政治、经济发展的总路线提出的教育工作总要求。
中教史第三章儒学独尊与读经做官模式的初步形成,红字部分为部分重点或本人遗忘点,有需要的可以看下。
教育与人的发展思维导图,主要从人的身心发展特点及对教育的影响、人的身心发展的主要影响因素、学校教育在人的身心发展中的作用几个方面的知识点总结。红字部分为部分重点及本人遗忘点。
社区模板帮助中心,点此进入>>
英语词性
法理
刑法总则
【华政插班生】文学常识-先秦
【华政插班生】文学常识-秦汉
文学常识:魏晋南北朝
【华政插班生】文学常识-隋唐五代
【华政插班生】文学常识-两宋
民法分论
日语高考動詞の活用
概述
教育研究
含义:通过科学的理论指导、依照一定程序和方法对教育对象或教育问题进行研究,以揭示教育规律、解释教育现象的过程
作用
根本作用是解释教育规律
扩充教育学知识
提高教育者素养
形成中国特色教育科学体系
类型
内容、性质
教育价值研究
教育事实研究
目的、功能、作用
基础研究
应用研究
侧重点
定性研究
定量研究
三要素
客观事实
科学理论
方法技术
研究对象
含义:教育问题或教育现象赖以存在的人或事物
特点
境遇性
整合性
模糊性
历史、现状及发展
历史
直觉观察为主的时期 古希腊-16C
经验-分析为主的方法论时期 17-19C末20C初
独立形态时期20C以来
深化变革时期20C50S至今
现状
特征
重先王之道,遵循历史传统
重视经验描述总结,缺乏理论概括总结
没有建立起系统的科学实验的研究方法
思维方式整体直观、整齐划一
研究主体不断扩大
研究领域不断拓展
问题意识不断增强
研究方法、研究视角多元化
问题
重思辨分析,缺乏对典型实验的重视
缺乏对经验的概括
对外来理论的甄别、批判不足
思维方式绝对化,直线性、形而上学
教育研究方法多从其他学科移植而来,缺乏自身规范和标准
趋势
多元性与统一性相结合
自然化与生态化相结合
吸收借鉴其他学科的研究方法
提高问题意识、关注价值标准
重视教育研究的可操作性
一般过程
选题
设计
文献检索(搜集资料)
分析与整理资料
撰写研究报告
总结与评价
基本原则
客观性原则
创新性原则
操作性原则
检验性原则
公共性原则
理论联系实际原则
伦理性原则
方法论及层次
含义:按照某种途径、有目的、有计划、有系统地进行教育研究和构建教育理论的方式
层次
宏观
方法论
哲学
数学
现代信息技术
范式
含义:某一领域内的学术共同体所共同遵循的研究程序
分类
教育经验的描述阶段
经验分析范式
科学实证范式
人文主义范式
后现代复杂思想范式
定性研究、定量研究
混合式研究
行动研究
微观
研究方法
历史研究法
理论研究法
比较研究法
观察研究法
调查研究法
实验研究法
经验总结法
民族志
扎根理论
叙事研究
辅助技术
文献研究
教育测量
教育统计
含义:一种定性的研究方法,其主要宗旨是从经验资料的基础上建立理论
优点
不对研究者自己事先设定的假设进行逻辑推演,而是从资料入手进行归纳分析
较好的将理论与实践相“联姻”,破除了传统研究的“二分法”
为研究者提供了一个高度结构化、步骤清晰的系统化程序来检验、提炼和发展观点
深入现场,能够获得真实的一手资料
缺点
过于关注理论构建,忽视对所研究对象的深刻揭示
大量资料分析处理费时费力
理论构建的普适性受到一定限制
对研究者自身要求高
对理论的可信性难以控制
含义:又称人种志、民俗志。民族志旨在研究自然、持续进行的环境中的人们的行为,研究者聚焦于从文化角度去解释这些行为
深入实际生活,以更加开放的跨文化视角获取第一手资料
数据源呈现多样化,更能获得完整的研究资料
灵活度高,有利于发现新问题
研究场景、规模有限
对研究者要求高
研究结果主观性强
混合研究
含义:将定性研究与定量研究技术相结合并应用于同一研究之中
意义:提升自身理论地位
优势
结论更深刻
多种方法优势互补
三角互证原则(人类学)
更易形成实践理论
提升对研究的洞察与理解
教育研究方法 第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