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图社区 疾病对家畜生殖的影响
这是一篇关于疾病对家畜生殖的影响的思维导图,包含影响机制、典型疾病分析、防控策略等。
编辑于2024-04-09 10:33:30疾病对家畜生殖的影响
影响机制
直接组织破坏与功能障碍
生殖器官感染
生殖道阻塞
内分泌干扰与调控失衡
激素分泌异常,水平失衡
甲状腺功能减退症
胰岛素抵抗
免疫介导的生殖损伤
自身免疫反应
免疫性流产
营养代谢紊乱
营养不良
消化道疾病
寄生虫病
营养负平衡
慢性消耗性疾病
典型疾病分析
猪
猪繁殖与呼吸综合征(PRRS,俗称蓝耳病)
流行病学
在我国,猪蓝耳病被划分为二类传感染,发病率较高。病原为猪繁殖与呼吸综合征病毒,此病毒适宜生存pH 为 6.5 ~ 7.5,遇到高温或者低湿干燥的环境会很快失 去活性。不同性别、品种和生长阶段的猪都可以感染,特别是仔猪和妊娠母猪最易遭受感染,但不会感染其他动物。猪蓝耳病为高接触性传染性疾病,传播途径较 多,可通过呼吸系统和消化系统等传播。感染猪在感染15 d 后可排毒感染其他猪,造成猪群的快速感染发病。感染猪排毒途径也较多,精液、鼻液、唾液、乳汁等均 可带毒,这也造成了猪蓝耳病的高传染性。感染猪是主要传染源,猪蓝耳病呈地方性流行,一旦有病例出现,常常造成在一个猪场内长期传播发病。猪蓝耳病的发生 不受季节气候影响,一年四季均可发生。
临床症状
感染后的母猪常出现高烧发热、呼吸不畅、嗜睡不振、咳嗽流鼻液、食欲不振、食量骤减等症状。妊娠母猪感染后会影响繁殖,出现死胎、流产、早产等,产下的仔猪体轻、体弱,常常未断奶就大量死亡。有流产经历的母猪受孕几率较小,需要及 时淘汰。部分母猪感染后还有耳朵紫色、皮下出现血斑、神经麻痹、产奶量少等情况
种公猪。感染后的常发生严重的呼吸道感染,呼吸频率快,有明显的咳嗽症状;体温升高,食欲不振或基本不进食,全身出现红紫色。但持续时间较短,对精液的品质有一定影响。
李俊,李果,王国强.猪蓝耳病的流行特点及综合防控策略[J].今日养猪业,2024(01):46-49. 方金亮.猪蓝耳病的发生与防治[J].现代农村科技,2024(03):81-82.
实例分析
因PRRSV会破坏猪的免疫系统,导致机体的抵抗力下 降, 猪 群 在 遭 遇 应 激 或 发 病 时,PRRS继发的细菌感染会使发病率更快达到高峰。在检测 PRRSV 抗体时,发现抗体阴性的猪群会出现严重的呼吸道症状。发病过程在产房期表现正常,保育期表现波动,体弱的猪咳喘增加,转育肥舍后,很快出现呼吸道症状。原因是,在保育期,猪体内的母源抗体水平下降,继发细菌感染,引起 呼吸道疾病, 进而加快亡。
冯佩平,章红军,张娣,等.几例猪蓝耳病临床表现[J].国外畜牧学(猪与禽),2024,44(01):38-40.
非洲猪瘟
流行病学
非洲猪瘟(African swine fever, ASF)是由非洲猪瘟病毒(African swine fever virus, ASFV)感染家猪和野猪而引起的一种急性、烈性和高度接触性传染病。猪感染后可广泛分布于全身组织、器官和血液中,并随体液如泪液、唾液、鼻液、生殖道分泌物、乳汁、黏液等排入环境。进入环境中的病毒对腐败、干燥环境的抵抗力较强,常温下黏附的病毒能存活4 个月以上,病猪尸体未做无害化处理的情况下,病毒 3 周内仍保持不死
全小青,蒋太尊,廖晓君.非洲猪瘟防控方法[J].湖南农业,2022(10):28-29.
临床症状
母猪感染 ASFV 后的临床症状表现为高烧、厌食、呼吸困难、皮肤出血、便血、死亡及流产和配种异常等。卵巢在母猪繁殖中起至关重要的作用,若卵巢功能受到损伤,将会引起排卵延迟或不排卵,严重者导致卵巢机能衰退使母猪不孕
陈盛媚,王涛,陆战豪,等.非洲猪瘟病毒的流行与遗传演化:变与不变[J/OL].中国兽医学报:1-11[2024-04-08].http://kns.cnki.net/kcms/detail/22.1234.R.20240402.1524.004.html.
实例分析
甘肃农业大学研究分离了健康母猪卵巢中原代颗粒细胞(GCs),采集了ASFV感染的母猪卵巢组织。采用荧光定量PCR方法检测ASFV的复制情况以及感染ASFV的卵巢组织中炎症相关因子的转录情况;利用苏木精-伊红(HE)染色和免疫组织化学(IHC)技术分析感染后的卵巢组织病理变化和促卵泡刺激素受体(FSHR)及促黄体激素受体(LHR)的免疫组化情况。结果显示,ASFV能感染GCs且大量复制,与对照组相比,ASFV感染卵巢组织中炎症相关因子转录水平显著升高,卵巢黄体和卵巢组织间质大面积淤血,淋巴细胞浸润,黄体细胞空泡化变性;卵泡内坏死细胞周围有少量巨噬细胞浸润。ASFV感染导致FSHR和LHR转录水平显著降低,IHC结果显示,ASFV感染引起卵巢中FSHR及LHR阳性细胞密度显著降低。本试验结果为研究ASFV感染引起母猪生殖系统病变及其繁殖障碍提供了参考,积累了数据。
陈学辉,杨博,张大俊,等.非洲猪瘟病毒感染致母猪卵巢组织损伤的病理学观察[J].中国兽医科学,2022,52(04):507-515.DOI:10.16656/j.issn.1673-4696.2022.0068.
牛
布鲁氏菌病
流行病学
布病是由布鲁氏菌感染引起、主要侵害生殖系统的慢性人畜共患传染病。布鲁氏菌是革兰氏阴性菌,对环境的适应能力较强,可附着在饲料上进入牛体内,破坏牛的消化道功能。可通过伤口入侵,破坏牛的身体健康。可通过携带有布鲁氏菌的蚊虫叮咬感染。公牛感染后极易降低精子活性。怀孕母牛感染易导致流产,降低养殖场的繁育效果。患病牛还会出现关节炎症,严重时还会丧失活动能力。
何俊杰.牛羊布病防控措施[J].畜牧兽医科技信息,2023(07):147-148.
临床症状
病牛的症状表现较为繁复多元,在轻重程度、具体表现上皆存在一定差异患病犊牛发病后往往显露比较明显的症状,母牛发病后的症状最是突出,大多表现为高热不退、突然流产、繁殖障碍等。很多孕期母牛甚至还会产下死胎、弱胎或者木乃伊胎,出现胎衣不下、胎膜水肿等问题,一些更严重的母牛还会伴有乳房炎、子官内膜炎等疾病,使得母牛的受孕率大受影响。公牛在发病后生殖能力大幅度下降,睾丸,发炎,变红肿胀明显。
陈伟成.牛布氏杆菌病的临床诊断和防控[J].北方牧业,2023(22):37.
实例分析
1984年以来,贵南县应用MB2、Sz菌苗对牛进行气雾与注射免疫577905头次,感染率和流产率均呈下降趋势,取得了可喜成绩。该县在1990年摸底预测阳性率为0.14%(1/722)。1991年6-8月,我们根据有关规定对贵南县牛布病的免疫工作进行了考核。对8月龄以上未免疫牛1652头进行血清学检查,检出阳性牛6头,阳性率为0.36%;被检的70例牛流产胎儿和胎衣,经布氏菌培养和豚鼠感染实验均为阴性。考核结果证明,贵南县牛布病防治已达到控制标准。同时说明全县采取免疫为主的综合性防制措施是正确的、可行的,MBz和S:菌苗是安全有效的。
[1]刘小美,陈有文,王天富.贵南县牛布病免疫效果考核报告[J].青海畜牧兽医杂志,1992(03):4.
牛毛滴虫病
流行病学
毛滴虫是一类隶属于副基体门、毛滴虫科的原生动物,其形态以具3~5根前鞭毛,1个副基体,1根与波动膜相连的后鞭毛和1个轴杆为特征。毛滴虫感染在医学和兽医学临床上较为常见,其中牛毛滴虫感染也很普遍。牛毛滴虫病,通常是指由寄生于母牛和公牛生殖器官的胎儿三毛滴虫(Tritrichomonas foetus)引起的一种性传播原虫病,可导致牛早产、死胎等,给养牛业造成重大的经济损失。
赵秋红.牛胎毛滴虫病的预防与治疗[J].养殖与饲料,2023,22(10):78-80.DOI:10.13300/j.cnki.cn42-1648/s.2023.10.012.
临床症状
T.oetus感染公牛后,虫体寄生在阴茎、包皮和远端尿道上皮内层的鞘膜中,急性感染特征性临床症状是感染公牛出现包皮组织炎症和肿胀,偶有包皮黏膜搔痒,并有分泌物出现。上述症状通常会在2周内消失,之后感染牛呈现持续带虫状态,虫体的存在对公牛性欲和清子质量无明显影响,但可通过交配致健康母牛感染。 母牛感染T.foetus后,临床症状严重程度不一,轻者无症状,重者出现生殖失败和流产。感染母牛多出现宫颈炎、阴道炎、子宫内腹输卵管炎和胎盘炎,其中最明显的炎症变化出现在与怀孕和受孕最密切的部位,即子官内膜和输卵管。此外,T.foetus感染可导致流立胎儿出现胃肠道病变,如肠黏膜上皮损伤和脱落等。研究显示母牛感染T.butteryi后,在生殖道内仅能断续性地检测出虫体,且感对生殖道组织无明显损伤,人工感染T.butervi时,虫体无法在公牛生殖道内存活,自然感染Tbutervi时,可短暂在公牛生殖道中格则到虫体。用P.hominis经阴道接种发情母牛,未能建立感染。
张恒,潘劲超,李惠虹,等.牛毛滴虫病研究现状[J].动物医学进展,2021,42(10):109-113.DOI:10.16437/j.cnki.1007-5038.2021.10.021.
实例分析
有研究曾用吖啶黄、Diminazeneaceture、牛吖啶黄软膏、双氯苯双胍已烷(即洗泌太)和甲硝哒唑(灭滴虫灵)等治疗牛毛滴病,但因这些药品或疗效差,或使用麻烦已很少应用。Dimetridazole虽杀灭毛滴虫效果好,但有致瘤胃出血、呼吸困难和虚脱等副作用而被禁用。
张一峰.浅谈牛毛滴虫病[J].中国兽医科技,1990(10):40-41.DOI:10.16656/j.issn.1673-4696.1990.10.028.
羊
布鲁氏菌病
流行病学
羊布鲁氏菌病发病症状最为明显且最易感染人,该病原菌感染羊群后主要表现为母畜流产、不育、繁殖障碍等症状,该病传染性强、传播速度快,一经出现很难控制,对养殖业造成巨大的经济损失,严重危害畜牧业的发展和公共卫生安全。
桑明山. 羊布鲁氏菌病的诊断与检测 [J]. 中国畜牧业, 2024, (02): 116-117.
临床症状
羊布鲁氏菌病的潜伏期在半个月左右,少数病例潜伏期长达数月或一年,患病动物通常表现为隐性感染,临床症状不明显,发病初期体温升高、精神萎靡,出现关节炎、腱鞘炎、滑膜炎、结膜炎等症状,患病母羊流产前阴唇、乳房肿大,阴道内肿胀、充血,阴道内有黄色、灰褐色的恶臭黏液流出,妊娠3个月左右出现流产,生产胎儿大多数为死胎,流产后出现子宫内膜炎、子宫蓄脓等症状。患病公羊出现睾丸炎。
谭小卫,何爽,任国宽.羊布鲁氏菌病的流行特点、诊断与综合防控[J].今日畜牧兽医,2021,37(11):37.
实例分析
为了控制布鲁菌病的发生,疫苗免疫往往选择未感染的健康动物,在开展2022年秋防中,甘肃某羊场对羊群全面做血清学布鲁菌抗体检测后,筛选出布鲁菌抗体阴性羊,用S2疫苗进行口服免疫,随后正常放牧和本交繁育,但随着第2年产羔季节的到来,羊群依然出现群发性流产。为了查明引起流产的原因,通过对流产羊和不孕羊血清和阴道拭子分泌物分别进行血清学和病原学检测,并对其进行种属鉴定,耐药基因检测等研究,旨在分析引起群发性流产的原因,为下一步疫病防控指明方向。
刘志杰,刘萍,吴锦艳,等. 甘肃某羊场免疫布鲁菌病疫苗后绵羊流产原因的调查及分析 [J/OL]. 中国兽医科学, 1-9[2024-04-08]. https://doi.org/10.16656/j.issn.1673-4696.2024.0128.
弓形虫
流行病学
弓形虫属于一种重要的人兽共患性寄生虫,该病原可以感染多种温血动物(其中包括犬、猫、牛、羊和猪等),但终末宿主为猫科动物。弓形虫在世界不同地区广泛分布,牛、羊等动物因误食含弓形虫卵囊的饲草或误饮含被弓形虫卵囊污染的水而感染该病原。牛羊感染弓形虫病后可出现多种临床症状,如繁殖障碍和呼吸困难等。此外,弓形虫也可感染人,其中孕妇感染该病原会导致胎儿流产和发育异常等;而免疫力低下的患者感染该病原会出现全身性感染,甚至威胁患者生命。因此,弓形虫病的广泛流行会对我国畜禽养殖业发展和公共卫生造成巨大的威胁。
刘欢,白崇生. 榆林地区山羊弓形虫血清学调查与分析 [J/OL]. 中国草食动物科学, 1-4[2024-04-08]. http://kns.cnki.net/kcms/detail/62.1206.Q.20240311.1948.004.html.
临床症状
羊感染后很多呈隐性带虫状态,少数病例会表现呼吸道症状和神经症状,如呼吸困难、不断咳嗽、气喘,口腔不断流涎,鼻孔处经常流大量鼻液,走路不稳,视力下降,心跳加速,体温呈现数日的高热稽留,采食量下降,反刍减少或停止,消化不良和腹泻等。妊娠母羊感染后会出现流产,胎膜病变严重,绒毛呈暗红色,表面有白色的坏死灶。产下的死胎皮下水肿,体腔内有过多的液体,肠道充血,脑膜有广泛性的非炎性小坏死点,对流产的组织进行检查可见到弓形虫体。病死羊剖检可见淋巴结肿大,边缘有小结节,肺部有散在的出血点,肺间质增宽,胸腔、腹腔内有积液,肝脏、肺、脾脏以及淋巴结涂片检查可见到滋养体。
张杰,党鹏程,罗文毅. 羊弓形虫病的防治 [J]. 兽医导刊, 2020, (17): 53.
实例分析
冯云等的调查发现,云南永善县半细毛山羊的弓形虫抗体平均阳性率为44.9% (92/205),其中不同年龄阶段和性别羊群的阳性率差异不显著;闫鑫磊等的研究发现,呼伦贝尔放牧绵羊的血清弓形虫抗体阳性率为12.07% (71/588),其中不同年龄阶段样品的弓形虫抗体阳性率差异显著,但不同性别差异不显著;而邢东阳等[6]的调查结果发现,青海省部分地区藏羊的弓形虫抗体阳性率仅为2.21%(6/272)。以上研究结果说明,羊弓形虫病在我国广泛流行,但不同地区的流行特征具有较大差异,因此,调查羊弓形虫病流行特征对于该病的防控十分重要。近年来,陕西省榆林市的羊养殖业发展迅速,但关于榆林市羊弓形虫病流行情况调查报告相对缺乏。
刘欢,白崇生. 榆林地区山羊弓形虫血清学调查与分析 [J/OL]. 中国草食动物科学, 1-4[2024-04-08]. http://kns.cnki.net/kcms/detail/62.1206.Q.20240311.1948.004.html.
家禽
输卵管炎
输卵管炎是产蛋鸡常见病,会导致产蛋率 下降 5%~30%,死淘率 0.2%~8%,主要出现 蛋壳质量下降等,发病多在产蛋期及育成后期
病因
传染病因素
有大肠杆菌病、鸡白痢、沙门菌病、慢性禽 霍乱、新城疫、禽流感、传染性支气管炎、传染性 喉气管炎和产蛋下降综合征等。
子主题
子主题
子主题
子主题
子主题
非传染病因素
鸡舍环境恶劣、潮湿。
舍内通风不良:氨气、CO2 和 SO2 等有 害气体浓度过高。
密度过大。
营养代谢障碍
子主题
防控策略
加强疾病监测与预防
建立健全疫病监测预警体系,定期进行健康检查和疫苗接种,及时隔离治疗发病个体,防止疾病在群体中扩散。
优化饲养管理
提供适宜的饲养环境,合理配比饲料,确保营养均衡,减少应激因素,增强动物体质,提高抗病能力。
科学繁育与遗传改良
选择抗病性强、繁殖性能优良的品种进行繁育,利用基因编辑等技术改良种群遗传特性,提升整体生殖健康水平。
强化兽医服务与技术支持
加强兽医队伍建设和技术培训,提高疾病诊断与治疗能力,推广先进的疾病防控技术和理念,为养殖户提供及时有效的技术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