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图社区 考研内科 贫血疾病
考研内科学--贫血疾病,分享了一系贫血、三系贫血、溶血性贫血(HA)、白血病的知识,一起来看。
编辑于2023-06-06 19:36:07 四川省贫血疾病
一系贫血
缺铁贫(核老浆幼)“幼”--缺铁
三系贫血
巨幼贫(核幼浆老)“幼”--缺叶酸、VitB12
中性粒细胞核右移!
核左移
中性粒C未来得及分化成熟
核右移
巨幼贫的“专利”--核“右移”也是幼稚变!(未分化成熟--缺乏成熟因子)
表现
特有(神经系统)--手、足、头不自主震颤
消化系统--牛肉舌/镜面舌
治疗
单纯缺叶酸
若无原发病,不加入VitB12治疗,否则加重震颤(神经损伤)
单纯缺VitB12
再障(AA)
三系缺乏(贫血--RBC↓、出血--血小板↓、感染--WBC↓)、巨核为甚
*血小板↓最明显,贫血—晚期出现(AA--造血衰竭,而红细胞寿命长)
*巨核细胞发育障碍:体积小、产板↓、颗粒↓
病因--骨髓造血功能衰竭
造血干祖细胞缺陷
骨髓CD34+细胞↓
造血微环境异常
骨髓脂肪化
免疫
CD8+T细胞↑
对比:肺结节病:CD4+T辅助细胞↑(Th1 / Th2 ↓)
检查
粒、红系&巨核C↓↓
诊断
标准
血象:全血C↓,网织红C↓(<1%),淋巴C↑
*AA的红细胞减少在晚期才出现,所以Ret <1%就算做是Ret ↓
肝脾不大
骨髓穿刺(首选)、骨髓活检
*骨髓穿刺—取骨髓液(细胞学);骨髓活检—取骨髓组织(组织学)—伤害大
造血细胞↓(造血腔室空虚),脂肪C&非造血C↑--多处“干抽”,染色后(脂肪被溶解)脂肪C空泡样变
有时可见局部灶性增生活跃(代偿),但巨核 ↓
*确诊需多部位骨髓穿刺—增生低下
分型
SAA-Ⅰ
起病急、症状重、骨髓增生广泛低下
Ret绝对值<15*10^9、中性粒细胞<0.5*10^9、血小板<20*10^9
*中性粒C<0.2*10^9:VSAA(极重型)
治疗
Plt<20 —立即输血小板
抗淋巴C / 胸腺C球蛋白(ALG / ATG)(抑制T细胞):SAA首选
甲泼尼龙、环磷酰胺、环孢素
造血干细胞(骨髓)移植(HSCT):<40岁 + 无感染 + 有合适供体的SAA首选
NSAA(CAA)→ SAA-Ⅱ
促造血:雄激素(司坦唑醇)
所有AA
慢性~(CAA)首选
2~3月起效
鉴别
PNH
大约1/3再障患者可查到PNH基因群(再障-PNH综合征)
急性白血病
发热、贫血、出血、肝脾肿大(再障肝脾不大)、胸骨下段压痛、WBC ↑、原始淋巴C ↑
急性造血停滞
感染、药物引起;自限性
全血细胞骤然↓(尤其RBC),Ret可降至0;骨髓涂片尾部可见巨大原始RBC
PNH
MDS
病态造血的异常血C≤5%;若>20%(WHO)则升级为白血病
Evans综合征
SLE(攻击三系细胞)、类风湿
明显脾亢、少数白血病(—白细胞不增多型(一般RBC ↓、Plt ↓、WBC ↑)
淋巴瘤骨髓浸润、骨髓瘤(肿瘤抑制正常造血);放化疗(抑制造血)
溶血性贫血(HA)
分类
RBC自身
膜
缺膜内pro(形状)--遗传球(HS)
诊断
RBC渗透脆性↑
球形RBC滞留在脾脏
治疗:切脾(确切疗效!)(≥6岁)
*切脾可用于血管内 / 外溶血
缺膜外pro(无法抵御MAC的进攻)--PNH(获得性)
夜晚迷走N兴奋→气道平滑肌收缩→气道阻力↑→肺通气量↓→夜晚机体轻微“呼酸”→RBC在酸性环境中被破坏(Ham试验:RBC放入酸性溶液-溶血)
表现
三联征
血红蛋白尿(原料铁丢失—可合并缺铁贫)
三系↓(PNH有很高向再障转化风险)
血栓形成(布加综合征)
检查
Ret↑,但不如其他HA!
Ret↑是溶贫专利,但PNH(最典型慢性血管内溶血)Ret却↑不明显,因为PNH的外号--再障!(就算有原料也用不了)
NAP ↓
*急粒、慢粒、SLE、PNH、病毒性感染
诊断
CD55、59(可抑制补体)↓
*夜晚呼吸中枢敏感性↓ → 缺氧 → 产酸 → 激活补体—溶血
Ham(+)— 酸溶血、尿Rous(+)— 标志慢性血管内溶血
治疗
激素:抑制补体
NaHCO3:碱化尿液
雄激素:促造血
补铁
异基因造血干细胞移植(HSCT)
酶
丙酮酸激酶缺乏症
蚕豆病(G-6-PD缺乏)
*符合血管内溶血的过程,又兼有血管外溶血的实验室指标
磷酸戊糖途径↓ → NADPH ↓ → 血红蛋白被氧化—高铁Hb
*高铁血红蛋白还原试验(MHbRT)(+)
珠蛋白
结构:异常血红蛋白病--镰状细胞贫血(HbS病)
血管阻塞危象
数量:珠蛋白生成障碍=地中海贫血
Hb Bart胎儿水肿综合征--γ4
*血红蛋白电泳(HbEP)
靶形RBC
RBC外部(血浆/血清)
免疫
自身免疫
自身免疫性溶贫(AIHA)
温抗体(IgG)型
球形RBC
Coombs试验(+)—血管外溶血
冷—血管内溶血
治疗--糖皮质激素、脾切除(二线)
冷抗体(IgM)型
冷凝集素(+)
治疗—保暖、利妥昔单抗
特殊:Evans综合征
狼疮自带溶贫 or ITP;当狼疮+溶贫+ITP--Evans--Coombs试验(+)(补体“长在”RBC膜上)
SLE
同种免疫:血型不合输血、新生儿溶血
血管
微血管病(TTP、DIC、败血症)、瓣膜病(瓣膜把RBC“拍烂”)
*DIC—口形RBC
机制
*胆红素&尿胆原&粪胆原
非结合胆红素(脂溶性~--间接胆红素)→结合胆红素(水溶性~--直接胆红素)→粪胆原
肠肝循环
→经肾排出→尿胆原(化学结构同粪胆原)
*而生化不同,尿胆原→粪胆原
①RBC破坏↑
肝前性(溶血性)黄疸(间接胆红素↑为主)
*溶血性黄疸都是肝前性的
溶血都会黄疸、贫血
UCB ↑、尿胆原(+)、尿胆红素(-)
血管内溶血
eg.血型不合输血、输注低渗液(糖尿病高渗昏迷输等渗液,若低渗,则溶血!)、PNH--最典型慢性血管内溶血、冷抗体型自免溶、蚕豆病
记忆:冷豆睡(PNH)叔叔(输输)
表现
血结合珠蛋白↓↓、血游离Hb ↑↑(高铁Hb)
急性(为主):血红蛋白尿、寒战发热、腰痛、AKI
* 分子量:游离血红蛋白< 白蛋白:可被肾小球滤过
慢性:含铁血黄素尿、肝脾大
检查
铁丢失;而血管外溶血--铁↑
血管外溶血(脾、骨髓)
eg.
HS、AIHA(温抗体型)、地中海贫血、丙酮酸激酶缺乏症
*原位溶血(巨幼贫&MDS;β-地中海贫血)
本质是血管外溶血,幼红细胞在骨髓内被破坏(无效生成)
贫血、黄疸、肝脾大
尿三胆:尿胆原(+)、尿胆素(-)、尿胆红素--直接胆红素(-)
肝后性(梗阻性)黄疸(直接胆红素↑为主)
尿三胆:尿胆原(-)、尿胆素(-)、尿胆红素--直接胆红素(+)
*一旦尿液中出现胆红素:胆道堵!(肝细胞 / 肝后性黄疸→ CB反流入血 → 尿胆红素(+))
陶土样便(粪胆原无法通过胆汁排入肠道,从而无法产生尿胆原)
②红系代偿增生
Ret↑ (正常值0.5%~1.5%)
溶贫&急性失血的“专利”(反映骨髓红系增生速度);or 缺铁贫、巨幼贫治疗过程中
*网织红细胞Ret↑--骨髓造血(RBC)活跃
↑ ↑(骨髓高增生性)
溶血、巨幼贫原位溶血、急性失血
有创--粒/红(2:1)倒置
无创--Ret↑
↓ (骨髓低增生性)
再障(<1%、严重<0.5%)、MDS、白血病
正常 / ↑
缺铁贫、巨幼贫(补充原料后迅速↑)
ITP、MDS
血涂片:有核RBC(中晚幼)、部分含H-J小体、 Cabot环
*若外周有核RBC以原始RBC为主:白血病—M6(红白血病)
白血病
再障+浸润(周围血管)
再障--病变在骨髓(血少而已),而白血病--病态造血!--可离开骨髓,肿瘤C到达全身(肝、脾、淋巴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