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图社区 认知过程学习笔记
教资考试科目二考点认知过程中感觉与知觉,内容有感觉和知觉的含义、地位、类型、一般特性、二者关系等,备考的同学收藏吧!
社区模板帮助中心,点此进入>>
正面管教
小学教育知识与能力
教资:教育目的
儿童文学的编创
学前课程
教育综合:认知发展教育中的感觉和知觉
儿童发展心理学思维导图
遵循教育规律下的教育创新
教育与教育学思维导图
认知过程之感觉和知觉
感觉
含义
直接作用于感觉器官的
客观事物的个别属性
在人脑中中的反映
地位
认知的起点
种类
外部感觉(五官+皮肤)
视觉,听觉,嗅觉,味觉和皮肤觉
内部感觉
动觉(运动感觉)
感受器:肌肉,骨骼关节
跑步
静觉(平衡觉)
前庭器官
平衡木,荡秋千
机体觉(内脏觉)
饿,渴,恶心,疼痛
感觉的特性(产生感觉的条件)
感受性
绝对感受性
差别感受性
感受阈限
绝对感受阈限
差别感受阈限
感觉现象(感受性变化的规律)
感觉适应
感觉对比
同时对比
继时对比
感觉后效(感觉后像)
感觉的相互补偿
联觉
知觉
概念
直接作用于感觉感觉器官的
客观事物的整体属性
在人脑中的反映
在感觉的基础上产生的
类型
物体知觉
空间知觉
时间知觉
运动知觉
真动
似动
动景运动
诱发运动
自主运动
运动后效
社会知觉
社会知觉偏差
首因效应(最初效应)
刻板效应/定型效应
近因效应
晕轮效应
投射效应
错觉(特殊形态)
作用(双刃剑)
一般特性 (基本特性)
选择性
影响因素
客观因素
主观因素
整体性
理解性
恒常性
亮度恒常性
大小恒常性
形状恒常性
颜色恒常性
二者关系
区别
对象:事物的个别属性
反映方式:直接反应
特点:更客观
对象:事物的整体属性
反映方式:间接反映
特点:更主观
认知过程之注意和记忆
注意
特点
指向性
集中性
功能
选择功能(基本)
保持功能
调节与监督功能
分类
无意注意(不随意注意)
有意注意(随意注意)
有意后注意
品质
注意的广度
注意的稳定性
注意的起伏
注意的分散
注意的分配
注意的转移
记忆
按照记忆时间划分
瞬时记忆
短时记忆
长时记忆
按照记忆内容划分
形象记忆
逻辑记忆(语义记忆)
情绪记忆
运动记忆
情景记忆
按照信息加工、存储方式划分
陈述性记忆
程序性记忆
按照意识参与程度
外显记忆
内隐记忆
记忆的过程
识记(开端)
按目的:无意记忆与有意记忆
按方法:机械记忆与意义记忆
保持
再现
回忆
再认
遗忘
规律:艾宾浩斯遗忘曲线
原因
痕迹衰退说
干扰抑制说
前摄抑制
倒摄抑制
压抑说
提取失败说
同化说
积极的遗忘
消极的遗忘
注意与记忆规律的应用
注意规律在教学中的应用
原理
充分利用无意注意的规律组织教学(教室布置、教师仪容仪表)
充分利用有意注意的规律组织教学
充分利用两种注意相互转换的规律组织教学
(应用)中学生注意力的培养
培养广阔而稳定的兴趣(培养间接兴趣)
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保持良好的心理状态
重视集中注意的自我训练,善于与注意分散作斗争
使学生能分析自己在注意方面的优缺点
记忆规律在教学中的应用
原理(依据记忆规律合理安排和组织教学)
合理安排教学(避免相似课程安排在一起)
向学生提供具体的识记任务(哪些重点记忆,哪些部分记忆)
使学生处于良好的情绪和注意状态(课堂气氛)
充分利用无意识识记的规律组织教学
使学生理解所学内容并将其系统化(不要死记硬背,建立知识之间的关联)
(应用)有效组织复习的方法
及时复习
合理分配注意时间
分散复习与集中复习相结合
复习方式多样化
运用多种感官参与复习
尝试回忆与反复识记相结合
掌握复习的“量”:过度学习
在学习达到目的后的附加学习
学习的熟练程度达到150%,即过度学习程度达到50%,记忆效果最好
遗忘的影响因素
学习材料的性质
识记材料的数量和学习程度
记忆任务的长久性和记忆材料的重要性
识记的方法
时间的因素
识记者的态度
识记材料的系列位置:近因效应,首因效应
认知过程之思维和想象
思维
地位:认知过程的核心
特征
间接性
概括性
广阔性
深刻性
独立性
批判性
灵活性
敏捷性
逻辑性
按凭借物划分
直观动作思维
具体形象思维
抽象逻辑思维
按逻辑性划分
直觉思维
分析思维
按指向性划分
集中思维(聚合思维 辐合思维)
发散思维(分散思维 辐射思维)
按创新程度划分
常规思维(再造性思维)
创造性思维
按思维过程划分
经验思维
理论思维
基本形式
判断:肯定判断和否定判断
推理:归纳推理和演绎推理
问题解决
一般过程
发现问题(首要环节)
理解问题(中心环节)
提出假设(关键环节)
检验假设
策略
算法式策略(尝试策略)
启发式策略(启发法)
手段—目的分析法
逆向工作法(逆推法)
爬山法
1 问题情境与表征方式
2 知识经验与迁移
3 心理/思维定势和功能固着
4 原型启发
5 情绪动机
问题解决的影响因素
(应用)
★提高问题解决能力的教学(思练良方)
提高学生知识储备的数量和质量
教授与训练解决问题的方法与策略
提供多种练习的机会
培养思考问题的习惯
★中学生创造性的培养
创设有利于创造性产生的适宜环境
创设宽松的心理环境
给学生留有充分选择的余地
改革考试制度与考试内容
注重创造性 个性的塑造
保护好奇心
解除个体对答错问题的恐惧心理
重视非逻辑思维
给学生提供具体创造性的榜样
开设培养创造性的课程,进行创造性思维训练
发散思维训练
推测与假设训练
自我设计训练
头脑风暴训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