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图社区 德育
我们常说要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其中的德就是由德育培养。下面的思维导图总结了德育的基础概念、德育的内容、德育的过程、德育的九大原则、德育的模式以及德育的途径与方法。
编辑于2019-09-04 08:47:09德育
德育概述
德育及其意义
18世纪后半叶已经形成德育这一概念,德育一词20世纪初传入我国。
概念
广义的德育:家庭德育,社会德育,学校德育以及社区德育
狭义的德育:学校德育
意义
1.德育是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重要条件和保证
2.德育是少年、儿童健康成长的条件和保证
3.德育是实现我国教育目的的基础和保证。
德育的构成
道德教育
核心
政治教育
方向
思想教育
基础
法制教育
保障
心理健康教育
关键
德育的性质
社会性(永恒性)
历史性
相对独立性
阶级性和民族性
继承性
德育的功能
社会性功能
政治功能,经济功能,文化功能
实现具有间接性
个体性功能
生存功能,发展功能,享用功能
享用性功能是本质体现,是最高境界。
教育性功能
动机作用,方向作用,习惯和方法上的支持。
德育目标
概念
德育活动所要达到的预期目的和结果的质量标准,
德育工作的出发点,制约着德育工作的基本过程
确立依据
国家的教育方针和教育目的
民族文化及道德传统
时代与社会发展需要
青少年思想品德形成发展的规律及心理特征
德育内容
概念
选择依据
1.德育目标,决定德育内容的性质
2.受教育者的身心发展特征,决定德育内容深度和广度
3.时代特征和学生思想实际,决定德育内容针对性和有效性
4.文化传统,影响德育内容的选择范围和侧重点
5.政治经济状况,影响着德育内容的性质和范围
6,教育者的经验和价值观,影响德育内容的实现程度,
学校德育内容
政治教育
爱国主义教育是德育的永恒主题
思想教育
道德教育
心理健康教育:学习辅导,生活辅导,就业指导
德育过程
德育过程的内涵
德育过程的概念与本质
德育过程的结构
教育者
受教育者
德育内容
德育方法。
德育影响
德育过程的基本矛盾
教育者提出的德育要求(社会所要求的道德规范)与受教育者已有的品德水平之间的矛盾。
德育过程的基本规律
德育过程是对学生知,情,意,行的互动发展过程。
知:品德知识和品德判断;基础和核心。 情:动力、催化剂 意:精神力量 行:关键,重要标志
德育过程具有多端性,一般以知为开端,以行为终结,
德育过程,是一个促进学生思想内部矛盾斗争的发展过程,是教育自我教育相结合的过程。
学生思想品德的任何变化都依赖于学生个体的心理活动,
德育过程中学生思想内部的矛盾斗争,实质上是对外界教育因素的分析综合过程,
学生的自我教育过程实际上是他们思想内部矛盾斗争的过程
德育过程是组织学生的活动与交往,统一多方面教育影响的过程。
1.活动和交往是德育过程的基础和源泉
2.受到多方面的影响
3.活动和交往的特点:
具有引导性,目的性和自信
不脱离学生学习这一主导活动,主要交往对象是教师和学生
具有科学性和有效性。
德育过程,是一个长期的反复的,逐步提高的过程。
德育过程是一个长期的过程,
德育过程是一个反复的,逐步提高的过程,
德育原则
导向性原则
坚持正确的政治方向
德育目标必须符合新时期方针,政策和总任务的要求
要把德育的理想性和现实性结合起来
疏导性原则
讲明道理,疏导思想
因势利导,循循善诱
以表扬激励为主,坚持正面教育,对他们的积极性和微小的进步都予以肯定,更好的调动学生的主动性,有助于培养他们优良的品质
尊重与严格要求相结合的原则。
教育者要有强烈的责任感以及尊重学生的态度,关心爱护学生,尤其是对待后进生
教育者应根据教育目的和德育目标,对学生严格要求,认真管理
教育的一致性与连贯性原则。
充分发挥教师集体的作用
争取家长和社会的配合
保持德育工作的经常性和制度化,处理好衔接工作
因材施教原则
深入了解学生的个性特点和内心世界
根据学生的个人特点有的放矢的进行教育
根据学生的年龄特征有计划的进行教育
知行统一原则。
对学生的评价和要求要坚持知行统一原则
教育者要以身作则严于律己
加强思想道德的理论教育,提高学生的思想道德认识
组织和引导学生参加各种社会实践活动,在实践活动中加深情感体验,养成良好的行为
依靠积极因素克服消极因素的原则。
教育者要用一分为二的观点,全面分析,客观的客观的评价学生的优点和不足
有意识的创造条件,将学生思想中的消极因素转化为积极因素
提高学生的自我认识,自我评价能力,启发他们自觉思考,克服缺点,发扬优点
集体教育和个别教育相结合原则
建立健全的学生集体
开展丰富多彩的集体活动,
加强个别教育,并通过各种教育影响肢体,
正面教育与纪律约束相结合的原则。
坚持正面教育原则
坚持摆事实,讲道理,以理服人
建立健全学校规章制度和集体组织的公约守则,并严格管理,认真执行
德育模式
概念
类型
认知模式
1.皮亚杰提出,科尔伯格进一步深化 2.流行最为广泛,占据主导地位的德育学说。 3.该模式的目的在于促进儿童道德判断力的发展及其行为的发生 关注道德认知
体谅模式(学会关心模式)
由彼得.麦克费尔和他的同事所创
特征: 坚持性善论,学会关心,学会体谅 坚持人具有一种天赋的自我实现的趋向。 把培养健全人格作为德育目标,学会关心,大力倡导民主的德育观 关注道德情感 情景教材,生命线丛书 设身处地、证明规则、付诸行动
社会模仿模式
由班杜拉创立,观察学习理论。 强调观察学习的重要性,重视榜样的作用。 关注道德行为
价值澄清模式
拉斯,哈明,西蒙
着眼于价值观教育 学会选择 分辨、分析、澄清
德育途径与方法
德育的途径
1.思想品德课和其他学科教学(基本的途径)
2.社会实践活动
3.课外、校外活动
4.共青团、少先队组织的活动
5校会、班会、周会、晨会、时事政策的学习
6.班主任工作(重要而特殊的途径)
德育方法
概念
常用的德育方法
说服教育法
包括
语言说服(讲解,报告,谈话,讨论,辩论,读书指导)
事实说服(参观,访问和调查)
要求
明确的目的性和针对性
注意时机
富有知识性,趣味性
以诚待人
榜样示范法
榜样有
家长和教师、同学、英雄人物、革命领袖、历史伟人和文艺形象
要求
选好学习的榜样
激起学生对榜样的敬慕之情
狠抓落实,引导学生用榜样来调节行为,提高修养
陶冶教育法
包括
教师自身的美
环境美
情景美
艺术美
要求
加强修养
创造良好的环境
引导学生,参与情景创设
与启发说服相结合
实际锻炼法
包含
常规训练
实践锻炼
要求
目的明确,计划周密
生动活泼,灵活多样
以学为主,加强指导
持之以恒,随时总结
品德修养法
学生自觉学习,自我反省,自我教育
子主题
学习,立志、座右铭、自我评价,自我批评,自我实践,慎独
,
品德评价法
包括
奖励
赞许、表扬、赞赏
惩罚
否定、批评、处罚
要求
子主题
提高对奖惩关系的认识
目的明确,具体有度
客观公正,有利于团结
奖励为主,抑中带扬
角色扮演法
让学生学会换位思考
设身处地的为他人着想
发展个体,关心他人,体谅他人,
合作学习法
让学生爱上合作
根据学习内容选择恰当的合作策略
规定重要的合作原则
指导学生学习合作技巧
选择德育方法的依据
德育目标
德育内容
学生的年龄特点和个性差异
所面对的时代特征,学生的思想实际,学校和教师的实际情况,文化传统
德育工作的新形式
开展社区教育
开展心理健康活动,
建立德育基地
创办业余党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