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图社区 医学免疫学
包含了临床免疫学、超敏反应、自身免疫病、免疫缺陷病、感染免疫、肿瘤免疫、移植免疫、免疫学检测技术等等。
编辑于2021-11-20 18:43:25医学免疫学
临床免疫学
超敏反应
I型超敏反应
类型
速发型
介导抗体
IgE
抗原
可溶性抗原
发生机制
变应原与结合的肥大细胞或嗜碱性粒细胞上的IgE结合并交联,使细胞释放活性介质,引起平滑肌收缩,血管扩张通透性增强,黏膜腺体分泌增加
临床常见疾病
全身过敏性反应
药物过敏性休克
血清过敏性休克
局部过敏反应
呼吸道过敏反应
消化道过敏反应
皮肤过敏反应
防治原则
查明变应原,避免接触
脱敏治疗
异种免疫血清脱敏疗法
特异性变应原脱敏疗法
药物防治
抑制生物活性介质合成和释放
拮抗生物活性介质的作用
改善效应器反应性
免疫生物疗法
II型超敏反应
类型
细胞毒型
介导抗体
IgG
IgM
抗原
细胞抗原
基质抗原
发生机制
抗体与细胞或基质抗原结合,通过调理吞噬细胞,ADCC和激活补体破坏细胞
临床常见疾病
输血反应
新生儿溶血症
自身免疫性溶血性贫血
药物过敏性血细胞减少症
肺出血-肾炎综合症
甲状腺功能亢进
III型超敏反应
类型
免疫复合物型
介导抗体
IgG
抗原
可溶性抗原
发生机制
抗原抗体复合物沉积组织,通过活化补体,中性粒细胞集聚和活化血小板导致炎症性组织损伤
临床常见疾病
局部免疫复合物病
Arthus反应
类Arthus反应
全身性免疫复合物病
血清病
链球菌感染导致的肾小球肾炎
IV型超敏反应
类型
迟发型
介导抗体
TH1
TH17
CTL
抗原
可溶性抗原
细胞性抗原
发生机制
Th1和TH17细胞释放细胞因子活化CTL和巨噬细胞,导致局部组织损伤,CTL也可直接识别和杀伤靶细胞
临床常见疾病
结核病
接触性皮炎
自身免疫病
自身免疫病的诱发因素及机制
自身抗原的改变
免疫隔离部位抗原的释放
自身抗原的改变
分子模拟
表位扩展
免疫系统的异常
自身反应性淋巴细胞清除异常
免疫忽视的打破
淋巴细胞的多克隆激活
活化诱导的细胞死亡障碍
调节T细胞功能异常
MHCII类分子表达异常
遗传因素
HLA基因与自身免疫病的相关性
影响胸腺选择机制
MHCII类分子在胸腺的阴性选择过程中,通过提呈自身肽诱导自身反应性T细胞凋亡
影响抗原提呈作用
HLA分子在免疫应答过程中,通过抗原提呈作用激化效应T细胞
非HLA基因与自身免疫病的相关性
自身抗原基因
固有免疫相关基因
信号和转录因子基因
细胞因子及受体基因
淋巴细胞调控基因
补体基因
其他因素
性别因素
年龄因素
自身免疫病的病理损伤机制
自身抗体介导的自身免疫病
自身抗体直接介导细胞破坏
自身抗体介导细胞功能异常
自身抗体与自身抗原形成IC介导组织损伤
自身反应性T细胞介导的自身免疫病
自身免疫病的分类和基本特征
自身免疫病的分类
器官特异性自身免疫病
全身特异性自身免疫病
自身免疫病的基本特征
患者体内可检测到高效价的自身抗体和自身反应性T细胞
自身抗体和自身反应性T细胞介导对自身细胞或自身成分的免疫应答,造成组织细胞损伤或功能障碍,病情转归与自身免疫应答的强度相关,应用免疫抑制剂治疗有效
通过血清或淋巴细胞转输可以被动转移疾病,应用自身抗原或自身抗体可以在动物复制出具有相似病理变化的自身免疫病模型
疾病的发生有一定的遗传倾向,且与性别和年龄相关
自身免疫病的防治原则
去除引起免疫耐受异常的因素
预防和控制微生物感染
谨慎使用药物
抑制对自身抗原的免疫应答
应用免疫抑制剂
应用抗细胞因子及其受体的抗体或阻断剂
应用抗免疫细胞表面分子抗体
应用单价抗原或表位肽
重建对自身抗原的免疫耐受
通过口服自身抗原诱导免疫耐受
通过模拟胸腺阴性选择诱导免疫耐受
免疫缺陷病
原发性免疫缺陷病
T,B细胞联合免疫缺陷病
T细胞缺陷,B细胞正常的重症联合免疫缺陷病
T,B细胞均缺如的重症联合免疫缺陷病
以抗体缺陷为主的原发性免疫缺陷病
X连锁无丙种球蛋白血症
普通变异型免疫缺陷病
吞噬细胞数量和功能先天性免疫缺陷病
X连锁慢性肉芽肿病
孟德尔式易感分支杆菌病
补体缺陷病
遗传性血管神经性水肿
阵发性夜间血红蛋白尿
已经定义明确的免疫缺陷病
免疫失调性免疫缺陷病
固有免疫缺陷病
无汗性外胚层发育不良伴免疫缺陷
自身炎性反应性疾病引起的免疫缺陷病
获得性免疫缺陷病
诱发获得性免疫缺陷病的因素
感染因素
恶性肿瘤
射线和药物
营养不良
获得性免疫缺陷综合征
HIV的分子生物学特征
HIV属逆转录病毒
HIV-1
HIV-2
HIV的致病机制
HIV感染免疫细胞的机制
HIV主要侵犯宿主的CD4+T细胞
HIV损伤免疫细胞的机制
损伤CD4+T
HIV直接受伤靶细胞
HIV间接杀伤靶细胞
HUV直接诱导细胞凋亡
损伤B细胞
损伤巨噬细胞
损伤DC
损伤NK细胞
HIV逃逸免疫攻击的机制
表位变异与免疫逃逸
DC与免疫逃逸
潜伏感染与免疫逃逸
HIV诱导的机体免疫应答
体液免疫应答
中和抗体
抗p24壳蛋白抗体
抗gp120和gp41抗体
细胞免疫应答
CD8+T细胞应答
CD4+T细胞应答
临床分期及免疫学特征
HIV感染急性期
潜伏期
症状期
典型AIDS发病期
免疫学诊断
HIV抗原检测
抗HIV抗体检测
CD4+T和CD8+T细胞计数
HIV核酸检测
预防
治疗
免疫缺陷病的实验室诊断和治疗原则
实验室诊断
外周血淋巴细胞计数
淋巴结,直肠黏膜活检
骨髓检查各时期细胞的发育和增生情况
免疫学检测
分子生物学方法
治疗原则
抗感染
免疫制剂及酶替代疗法
免疫重建
基因疗法
感染免疫
针对病原体免疫应答的共同特征
抗感染免疫基于固有免疫和适应性免疫的协同作用
清除不同类型病原体需要诱导不同类型的抗感染免疫应答
抗感染免疫效应决定了病原体在宿主的存活和致病性
抗感染免疫应答效应可能导致免疫病理损伤
抗胞外菌免疫
抗胞外菌固有免疫
补体活化
吞噬作用
炎症反应
抗胞外菌适应性免疫
体液免疫是宿主对胞外菌感染的主要保护性免疫机制
胞外菌的免疫逃逸机制
逃逸特异性抗体的作用
逃避吞噬细胞的吞噬
逃避补体系统介导的损伤作用
抗胞内菌免疫
抗胞内菌固有免疫
中性粒细胞和巨噬细胞的作用
NK细胞和rqT细胞的作用
抗胞内菌适应性免疫
CD8+T细胞应答
CD4+T细胞应答
抗体应答
肉芽肿的形成
当宿主抗胞内菌免疫与病原体博弈相持不下,而转为慢性感染时, 就会在宿主感染局部形成一种称为肉芽肿的机构以局限化感染
胞内菌的免疫逃逸机制
逃避吞噬杀伤
逃避抗体的中和作用
阻止淋巴细胞活化
抗病毒免疫
抗病毒固有免疫
干扰素
NK细胞
巨噬细胞
抗病毒适应性免疫
病毒特异性CD4+T细胞应答
病毒特异性CD8+T细胞应答
病毒特异性抗体应答
病毒的免疫逃逸机制
潜伏
病毒变异
干扰抗原提呈
干扰NK细胞
干扰DC功能
干扰抗体效应
逃避补体杀伤
消除抗病毒状态
调控宿主细胞的凋亡
干扰宿主细胞因子
抗寄生虫免疫
抗原生动物寄生虫免疫
体液免疫
TH1应答,巨噬细胞高度活化和IFN-r
CTLs和rqT细胞
抗蠕虫寄生虫免疫
寄生虫的免疫逃逸机制
逃避抗体攻击
逃避吞噬溶酶体
逃避补体攻击
干预T细胞攻击
肿瘤免疫
肿瘤抗原
分类
肿瘤特异性抗原
肿瘤相关抗原
突变基因或癌基因的表达产物
致癌病毒表达的肿瘤抗原
异常表达的细胞蛋白
肿瘤睾丸抗原
表达某抗原的基因异常扩增
异常表达的组织特异性分化抗原
异常表达的胚胎抗原
糖基化修饰等导致的异常细胞蛋白及其产物
肿瘤细胞的免疫原性
大多数肿瘤细胞的免疫原性比较弱,难以诱导机体产生针对这些抗原的特异性免疫应答
机体抗肿瘤的免疫效应机制
宿主对肿瘤的免疫应答特点
细胞免疫是抗肿瘤免疫的主力
体液免疫起协同作用
宿主对肿瘤的免疫效应是细胞免疫和体液免疫的综合结果
机体抗肿瘤的主要免疫效应机制
免疫效应细胞的抗肿瘤作用
T细胞介导的特异性抗肿瘤免疫
CTL的抗肿瘤作用
Th细胞的抗肿瘤作用
固有免疫细胞的抗肿瘤效应
NK细胞的抗肿瘤作用
巨噬细胞的抗肿瘤作用
免疫效应分子的抗肿瘤作用
抗体在抗肿瘤免疫中的作用
其他免疫效应分子在抗肿瘤免疫中的作用
肿瘤的免疫逃逸机制
肿瘤细胞所具有的逃避免疫监视的能力
肿瘤细胞的肿瘤抗原缺失和抗原调变
肿瘤细胞MHCI类分子表达低下
肿瘤细胞共刺激信号异常
肿瘤细胞表达或分泌某些免疫分子抑制机体的抗肿瘤免疫功能
肿瘤细胞主动诱导Treg和MDSC的产生
肿瘤细胞的抗凋亡作用
肿瘤微环境的作用
肿瘤与微环境之间既相互依存,有相互促进,也存在相互拮抗和相互斗争
宿主免疫功能的影响
肿瘤的免疫诊断
免疫的免疫治疗
肿瘤的主动免疫治疗
肿瘤的被动免疫治疗
肿瘤的免疫检查点治疗
对病原体所致肿瘤的预防
移植免疫
移植分类
自体移植
同系移植
同种异体移植
异种移植
同种异体移植物诱导免疫应答的机制
同种异型抗原的类型
主要组织相容性抗原
次要组织相容性抗原
其他参与免疫排斥反应发生的抗原
人类ABO血型抗原
组织特异性抗原
移植排斥反应的免疫机制
T细胞介导的细胞免疫
T细胞对同种异型抗原的识别
直接识别
间接识别
同种反应性T细胞的活化
同种反应性T细胞的效应功能
CD8+CTL介导的效应
CD4+Th及其亚群在移植排斥中的作用
B细胞介导的体液免疫应答
移植排斥反应的临床类型
宿主抗移植物反应
超急性排斥反应
急性排斥反应
慢性排斥反应
移植物抗宿主反应
急性GVHD
慢性GVHD
移植排斥反应防治原则
供者的选择
红细胞血型抗原的检查
受者血清中预存抗体的检测
HLA基因配型
HLA交叉配型
移植物和受者的预处理
移植后排斥反应的监测
体液免疫的检测
细胞免疫的检测
补体水平检测
免疫抑制剂的应用
免疫抑制药物的应用
中草药类免疫抑制剂
免疫耐受的诱导
诱导中枢耐受
针对胸腺诱导免疫耐受
建立同种异基因嵌合体状态诱导免疫耐受
诱导外周耐受
阻断共刺激通路诱导同种反应性T细胞失能
转输耐受性DC
转输Treg
转输髓源性抑制细胞和骨髓来源的间充质干细胞
免疫应用
免疫学检测技术
抗原抗体反应特点
高度特异性
表面化学基团之间的可逆结合
适宜的抗原抗体浓度和比例
抗原抗体反应的两个介段
抗原抗体反应的影响因素
电解质
温度
酸碱度
检测抗原和抗体的体外试验
凝集反应
直接凝集反应
间接凝集反应
沉淀反应
免疫比浊法
单向琼脂扩散
双向琼脂扩散
免疫标记技术
免疫酶测定法
双抗体夹心法
间接EILSA
BAS-EILSA
免疫组化技术
免疫荧光技术
直接荧光法
间接荧光法
放射免疫测定法
发光免疫分析
化学发光免疫测定
生物发光免疫测定
化学发光酶免疫测定
电化学发光免疫测定
免疫胶体金技术
胶体金在免疫组化中的应用
胶体金在免疫层析快速诊断技术中的应用
免疫印迹技术
蛋白质芯片技术
免疫细胞功能的检测
免疫细胞的分离
外周血单个核细胞的分离
淋巴细胞及其亚群的分离
免疫吸附分离法
免疫磁珠分离法
荧光激活细胞分选仪
抗原肽-MHC分子四聚体技术
免疫细胞功能的测定
T细胞功能测定
细胞增殖试验
形态计数法
3H-TdR或125I-UdR掺入法
MTT比色法
迟发型超敏反应的检测
B细胞功能测定
单向琼脂扩散法
EILSA
抗体形成细胞测定
细胞毒试验
51Cr释放法
子主题
乳酸脱氢酶释放法
细胞染色法
凋亡细胞检测法
形态学检测法
琼脂糖凝胶电泳法
FACS
TUNEL法
吞噬功能测定
硝基蓝四氮锉试验
巨噬细胞吞噬试验
细胞因子检测
生物活性检测法
免疫学检测法
分子生物学技术检测法
免疫学防治
免疫预防
人工主动免疫
人工被动免疫
疫苗准备的基本要求
安全
有效
实用
疫苗的种类
传统疫苗
灭火疫苗
减毒活疫苗
类毒素
新型疫苗
亚单位疫苗
结合疫苗
DNA疫苗
重组载体疫苗
疫苗的应用
抗感染和计划免疫
抗肿瘤
免疫治疗
分子治疗
分子疫苗
抗体
多克隆抗体
抗感染的免疫血清
抗淋巴细胞丙种球蛋白
单克隆抗体
抗细胞表面分子的单克隆抗体
抗细胞因子的单克隆抗体
抗体靶向治疗
细胞因子
细胞因子治疗
细胞因子寄生及其受体的拮抗疗法
细胞疗法
细胞疫苗
肿瘤细胞疫苗
基因修饰的疫苗
树突状细胞疫苗
过继免疫细胞治疗
肿瘤浸润淋巴细胞
TCR-T
嵌合抗原受体修饰的T细胞
双特异性T细胞衔接子
干细胞移植
生物应答调节剂
微生物制剂
胸腺肽
免疫抑制剂
化学合成药物
糖皮质激素
环磷酰胺
硫挫嘌呤
微生物制剂
环孢素
他克莫司
吗替麦考酚脂
西罗莫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