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图社区 Android-消化管
组织学与胚胎学消化管结构,仅供参考。
编辑于2021-11-21 14:19:58消化管
特点
消化腺和消化管构成
对食物进行物理性和化学性消化
是一条连续性管道
包括口腔,咽,食管,胃,小肠和大肠
一般结构
分为粘膜,粘膜下层,肌层和外膜
粘膜
由上皮,固有层,黏膜肌层构成
是消化管消化和吸收最重要的结构
各段消化管结构差异最大的部分
上皮
消化管的两端:口腔,咽,食管,肛门(复层扁平上皮),保护为主
消化管中段:胃,小肠,大肠(单层柱状上皮),消化和吸收为主
固有层
疏松结缔组织,含有腺体和丰富的血管和淋巴管
胃肠固有层内有丰富的腺体和淋巴组织
黏膜肌层
薄层平滑肌(收缩促进粘膜局部运动,利于固有层腺体的分泌和血液,淋巴液的流动,增强粘膜与食物的接触,有利于营养物质的消化和吸收)
粘膜下层
较致密的疏松结缔组织,内含小动脉,小静脉,淋巴管,粘膜神经下神经丛,淋巴组织。
黏膜下神经丛:由多级神经元和无髓神经纤维构成,调节黏膜肌层平滑肌的收缩,粘膜下层腺体的分泌
食管和十二指肠的粘膜下层有食管腺和十二指肠腺
在消化管某些部位,粘膜与粘膜下层向管腔内突出形成皱襞(扩大粘膜表面积)
肌层
消化管的两端(口腔,咽,食管的上段及肛门)为骨骼肌,其余部分一般由平滑肌组成
肌层多为:内环,外纵,胃由内斜,中环,外纵三层平滑肌
有肌间神经丛,结构与粘膜下神经丛相似(调节肌层运动)
肌层的收缩和舒张(有利于消化管内食物与消化液充分混合并将食物向下推进)
外膜
分为:纤维膜和浆膜
纤维膜
疏松结缔组织,无明确界限,主要分布于:咽,食管,大肠末段
浆膜
疏松结缔组织与被覆在外表面的间皮
表面光滑(利于消化管的蠕动),见于消化管的中段(胃,小肠和大肠)
食管
特点
腔面有纵行皱襞
也由粘膜,粘膜下层,肌层,外膜四层组成
粘膜
特点
上皮
未角化的复层扁平上皮(保护作用)
食管癌好发部位(食管下端的复层扁平上皮与胃贲门部的单层柱状上皮的相接处)
固有层
致密结缔组织
在食管上端与下端的固有层内可见少量黏液性腺
黏膜肌层
纵行平滑肌束
粘膜下层
特点
疏松结缔组织,含黏液性食管腺
分泌的黏液通过导管排入食管腔,起润滑作用
食管腺周围较多的淋巴细胞
肌层
特点
内环,外纵两层
上1/3段为骨骼肌,下1/3为平滑肌,中1/3为两者皆有
食管两端的内环肌稍厚,形成食管上,下括约肌
外膜
为纤维膜,与周围组织分界不清
胃
特点
囊状器官,主要功能为混合及储存食物,初步消化蛋白质,吸收无机盐,水和醇类
分为4部分,贲门,幽门,胃底,胃体
胃壁由内向外依次为黏膜,黏膜下层,肌层,外膜
粘膜
特点
空虚时(许多纵形皱襞),充盈时(完全消失)
胃小凹:胃黏膜表面许多小凹陷,每个胃小凹底部都是3-5条胃腺共同开口
上皮
单层柱状上皮,由表面黏液细胞组成
核椭圆形,位于基部,顶部细胞质充满黏原颗粒,HE染色切片中被溶解消失
细胞质透亮,着色浅,细胞近游离面处有紧密链接
表面黏液细胞
特点
分泌含高浓度碳酸氢根的不溶性黏液
厚0.25-0.5mm,覆盖在上皮表面,构成黏液-碳酸氢根盐屏障(重要保护作用)
子主题
细胞2-6天更新一次,正常胃上皮没有杯状细胞(如果出现,称胃的肠上皮化生,是胃癌的前期表现)
固有层
特点
大量紧密排列的胃腺
根据所在部位和结构不同,分为胃底腺,贲门腺,幽门腺
胃底腺
特点
又称泌酸腺,胃黏膜中数量最多,功能最重要的腺体
分布于胃底,胃体部,约有1500万条
为分支管状腺,由主细胞,壁细胞,颈黏液细胞,干细胞,内分泌细胞组成
主细胞
特点
又称胃酶细胞,多分布于胃底腺下半部,数量最多
呈柱状,核圆,位于基部
基部细胞质嗜碱性强,顶部细胞质含粗大的酶原颗粒,在HE染色的切片上颗粒多被溶解而呈泡沫状
电镜下,有典型的蛋白质分泌细胞的超微结构特点
核周有大量粗面内质网,发达的高尔基复合体
顶部较多圆形或椭圆形酶原颗粒,有膜包被,主细胞分泌胃蛋白酶原
壁细胞
特点
又称泌酸细胞,多分布于胃底腺上半部
细胞体积大,多成圆锥形,核圆,居中,可见双核
细胞质强嗜酸性
电镜下,细胞内分泌小管:细胞游离面的细胞膜向细胞质内陷,形成分支小管,开口于腺腔
(电镜下),微管泡系统:小管的质膜向管腔内突出形成许多微绒毛,细胞内分泌小管周围有许多小管和小泡
细胞内分泌小管和微泡管系统的结构可随细胞功能状态不同而改变
在静止期,细胞内分泌小管少,微绒毛短而稀疏,微泡管系统发达
在分泌期,细胞内分泌小管开放,微绒毛增多、增长,微泡管系统数量减少(表明微泡管系统是细胞分泌小管膜的储备形式)
有丰富的线粒体
主要功能
合成和分泌盐酸,盐酸能激活胃蛋白酶原变为胃蛋白酶
盐酸可刺激胃、肠、胰内分泌细胞的分泌和促进胰腺分泌,杀菌作用
分泌内因子(一种糖蛋白,在胃腔中与食物中维生素B12结合成复合物,使B12在肠道内不会被酶分解,到达回肠后与特殊受体结合而被吸收,供红细胞生成所需)
患萎缩性胃炎,由于壁细胞减少,内因子缺乏,则维生素B12吸收障碍,导致恶性贫血
颈黏液细胞
特点
位于胃底腺顶部,数量少
呈楔形夹在壁细胞之间,核扁圆,位于基底
顶部细胞质充满黏原颗粒,分泌可溶性的酸性颗粒
干细胞
特点
位于胃底腺顶部到胃小凹底部一带,体积小,柱状
HE染色下不易辨认,可分化为表面黏液细胞及胃底腺的各种细胞
内分泌细胞
特点
分泌多种激素,调节肠胃运动及消化腺消化
贲门腺
特点
位于贲门部,为单管或分支管状黏液性腺
腺细胞以黏液细胞为主,可分泌黏液和溶菌酶
幽门腺
特点
位于幽门部,此部胃小凹很深,为分支管状腺,短而弯曲
以黏液细胞为主,有少量壁细胞
还有大量的G细胞,产生促胃液素(刺激壁细胞分泌盐酸,促进胃肠黏膜细胞增值)
三种腺体(胃底腺,贲门腺,幽门腺)的分泌物混合组成胃液,成人每日分泌胃液量为1.5-2.5L,胃液PH为0.9-1.5,除含有盐酸,胃蛋白酶,黏液外,还有大量水,NaCl,KCl等
黏膜肌层
特点
由内环,外纵两层平滑肌组成
粘膜下层
特点
致密结缔组织,内含较大的血管,淋巴管和神经
肌层
特点
较厚,分为内斜,中环,外纵三层平滑肌
环行肌在贲门和幽门部增厚,分别形成贲门括约肌和幽门括约肌
外膜
特点
为浆膜
小肠
特点
消化吸收,分为:十二指肠,空场,回肠,各段结构相似,均由黏膜,黏膜下层,肌层,外膜构成
黏膜
特点
可见皱襞,以十二指肠末段和空肠头段最发达,至回肠中段以下基本消失
表面许多细小的肠绒毛(由上皮和固有层向肠腔内突起形成,其表面覆盖单层柱状上皮,中轴为固有层结缔组织)
肠绒毛
特点
整个小肠内表面,长0.5-1.5mm,形状不一,以十二指肠和空肠起始密度最大
十二指肠绒毛(宽大的叶状),回肠绒毛(短的锥形)
小肠柱状上皮细胞的游离面有大量微绒毛,皱襞、肠绒毛和微绒毛三者使小肠腔面的表面积扩大约600倍,总面积可达200-400m²
肠隐窝:绒毛根部的上皮下陷到固有层形成管状的小肠腺,单管状,直接开口于肠腔,小肠腺上皮与绒毛上皮相延续
上皮
特点
单层柱状上皮,由吸收细胞,杯状细胞,内分泌细胞组成,还含有帕内特细胞,干细胞
吸收细胞
特点
数量最多,呈高柱状,核椭圆形,位于基部
绒毛表面吸收细胞游离面有明显的纹状缘
微绒毛表面有一层细胞衣,其中有参与消化蛋白质和碳水化合物的肽酶和双糖酶,还有吸附的胰蛋白酶等,是消化的重要部位
细胞质含大量的滑面内质网和高尔基复合体,可将细胞吸收的脂类物质结合形成乳糜颗粒
细胞侧面顶部有紧密链接(阻止肠腔内物质由细胞间隙进入组织,保证选择性吸收的进行,防止肠腔内的抗原物质通过细胞间隙侵入体内)
微绒毛表面还有某些特殊抗体,利于相应物质的吸收(回肠的内因子受体,帮助维生素B12的吸收)
杯状细胞
特点
散在分布于吸收细胞之间,从十二指肠至回肠末端数量逐渐增多
分泌黏液,对黏膜有润滑和保护作用
帕内特细胞
特点
小肠腺的特征性细胞,分布于小肠腺底部,以回肠最多,常三五成群
细胞圆锥形,核卵圆形,位于基部,基底部细胞质嗜碱性,顶部细胞质含有粗大的嗜酸性颗粒
电镜下,细胞质基部有较多粗面内质网、发达的高尔基复合体及粗大的酶原颗粒(分泌防御素和溶菌酶,可杀灭肠道细菌)
内分泌细胞
特点
分泌多种激素
干细胞
特点
可分化补充绒毛顶部脱落的吸收细胞和杯状细胞,也可分化为帕内特细胞和内分泌细胞
固有层
特点
结缔组织,细胞成分较多,含丰富的淋巴细胞,巨噬细胞,浆细胞,嗜酸性粒细胞,肥大细胞等
在十二指肠和空肠多为孤立淋巴小结,在回肠多为集合淋巴小结
肠伤寒时细菌可侵入集合淋巴小结,引起局部肠壁溃疡,甚至肠穿孔
绒毛中轴的固有层内,有1-2条纵形毛细淋巴管,称中央乳糜管,其管壁为一层内皮,内皮细胞较宽,无基膜,通透性大
绒毛固有层内有丰富的有孔毛细淋巴管(利于肠上皮吸收葡萄糖、氨基酸等入血)
绒毛内还有散在平滑肌纤维(收缩促进绒毛运动)
黏膜肌层
特点
内环,外纵两层薄的平滑肌
黏膜下层
特点
致密结缔组织,丰富的血管,淋巴管和神经等。
十二指肠的黏膜下层内有十二指肠腺,为黏液性腺,分泌黏稠的碱性黏液,PH(8.2-9.3)(保护十二指肠黏膜免受胃酸侵蚀)
小肠液:小肠上皮及腺体的分泌物总称,成人每日分泌1-3L,PH约为7.6,此外,还有大量水,NaCl,KCl等
肌层
特点
内环,外纵两层平滑肌
外膜
特点
除部分十二指肠壁外为纤维膜,其余为浆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