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图社区 宏观经济
本导图主要内容为公务员、事业单位考试中的宏观经部分的看书笔记,仅供参考。
编辑于2021-11-22 21:51:29宏观经济
宏观经济
宏观经济指总量经济活动,是指整个国民经济或国民经济总体及其经济活动和运行状态。
一、宏观经济调控概述
(一)概念
宏观调控由经济学家约翰•梅纳德•凯恩斯提出,是国家综合运用各种手段对经济运行状态和经济关系进行干预和调整,以保证国民经济的持续、快速、协调、健康发展。
凯恩斯:宏观经济学之父
宏观调控的特点
宏观而不是微观,间接而不是直接。
(二)目标
1、促进经济增长
★ 最主要目标
经济总产量&人均产量
2、增加就业
实际统计中,一般用失业率衡量一国的就业状况。
失业类型(按原因分类):
① 摩擦性失业
劳动者在正常流动中所产生的失业
如:跳槽、毕业生求职
② 结构性失业
在经济结构的变化过程中,由于劳动力的供给和对劳动力需求在职业、技能、产业、地区等方面的不一致所引起的失业。此时虽然社会上有空缺的职位,但也有失业人口存在。
③ 季节性失业
指由于季节变化而产生的失业。农业和建筑业的失业比较典型。
④ 周期性失业
指在经济周期中的衰退或萧条阶段因需求下降而造成的失业。可以理解为经济大环境不好导致的失业。
3、稳定物价
即抑制通货膨胀,避免紧缩,维持币值的稳定。
通货膨胀
(1)含义
通货膨胀是货币(纸币)的发行量超过流通中实际需要的货币量而引起的商品和劳务的价格普遍和持续上涨的现象。
(2)特征
① 它指的是一般价格水平的普遍和持续的上升,而部分、个别商品的涨价、季节性的价格调整、暂时性的物价上涨,都不能算作通货膨胀。
② 它不是指物价水平一时的上升,而是指持续一定时期的物价上涨。
③ 它是商品和劳务的价格上涨,而不是指其他物品的价格上涨。如有价证券等价格上涨不是通货膨胀。
(3)成因
① 货币数量论
货币数量论是指货币供给的增加是通货膨胀的基本原因。因为纸币发行量过大,超过了实际所需,从而引起通货膨胀。
② 需求拉动通货膨胀
需求拉动通货膨胀是指总需求超过总供给所引起的一般价格水平的持续显著的上涨。即过多的货币追求过少的商品,此时市场上出现了供不应求的现象,引起经济过热,物价上涨。
4、保持国际收支平衡
两增一稳保平衡
(三)我国的手段
1、经济手段
★ 最主要手段
主要指的是各种经济政策,包括:财政政策、货币政策、收入分配政策、产业政策等。
2、法律手段
主要是制定经济法规和运用经济法规。制定经济法规叫作经济立法,运用经济法规叫作经济司法。
3、行政手段
★ 是最有强制力的手段
包括行政命令、指示、规定、指标、禁止、整顿等。
二、宏观调控政策分析
(一)财政政策
财政政策是指政府运用国家预算和税收等财政手段,通过对国民收入的分配和再分配,来实现社会总供给和社会总需求平衡的一种经济政策。财政政策主要有财政收入和财政支出。
1、财政收入
指政府为履行其职能、实施公共政策和提供公共物品与服务需要而筹集的一切资金的总和。主要包括:税、利、债、费四个部分。
① 税
★ 是政府收入中最主要的部分
指税收,是国家为了实现其职能,按照法律预先规定的标准,强制地、无偿地取得财政收入的一种手段。
特征
强制性、无偿性、固定性
② 利
指利润,是国家凭借国有资产所有权获得的利润、租金、股息、红利、资金使用费等收入的总称。
③ 债
指公债,是政府对公众的债务。它是政府财政收入的另一个组成部分,主要用来弥补财政赤字,到期必须还本付息。公债包括中央政府的债务与地方政府的债务。一般把中央政府的债务称为国债。
④ 费
是国家政府机关或事业单位在提供公共服务、实施行政管理或提供特定公共设施时,向受益人收取一定费用的收入形式,如高速公路过路费。
2、财政支出
是指通过国家预算安排用于各方面的支出。按照财政支出的经济性质划分,可将财政支出分为政府购买和转移支付两个方面。
① 政府购买
指政府对商品和劳务的购买,涉及各种项目,包括购买军需品、警察装备用品,政府机关办公用品的支出,付给政府雇员的酬金,各种公关工程项目的支出等。政府购买有着商品和劳务的实际交易,这笔钱花出去可以得到等价补偿。
② 政府转移支付
指政府的社会福利等支出,如卫生保健支出、收入保障支出、退伍军人福利、失业救济和各种补贴等方面的支出。政府在付出这些货币时并无相应的商品和劳务的交换发生,因而是一种无偿支付。
3、种类
① 扩张性财政政策
通过财政分配活动来增加和刺激社会总需求
② 紧缩性财政政策
通过财政分配活动来减少和抑制社会总需求
③ 中性财政政策
财政的分配活动对社会总需求的影响保持中性
4、基本手段
① 国家预算
也称政府预算,是国家(政府)的基本财政收支计划。
② 税收
③ 政府购买
④ 政府转移支付
⑤ 国债
财政政策的运用
在经济萧条(通货紧缩)时,应采取扩张性的调控政策。在经济过热(通货膨胀)时应采取紧缩性的调控政策。
以通货膨胀时期为例:
① 国家预算
增收减支,抑制社会总需求。
② 税收
增加税收,抑制社会总需求。
③ 政府购买
减少政府购买,抑制社会总需求
④ 政府转移支付
减少政府转移支付,抑制社会总需求。
⑤ 国债
在大多数情况下,发行国债是用于投资基础设施项目。所以在通货膨胀时期,以投资为目的的国债要减少发行,以避免投资增多,来抑制社会总需求。少数情况下,发行国债的目的是为了减少市场上流通的货币量,此时要增发该种类型的国债,用来抑制社会总需求。若题目没有明确指出发行国债的目的,那么默认为发行国债用于投资基础设施项目。
(二)货币政策
1、银行制度
(1)中央银行
中央银行是一国最高的货币金融管理机构,它统筹管理全国金融活动,实施货币政策以影响经济。我国的中央银行是中国人民银行。
中央银行具有三个职能:
① 作为发行的银行,发行国家的货币。
② 作为银行的银行既为商业银行提供贷款(用票据再贴现、抵押贷款等办法)又为商业银行集中保管存款准备金,还为商业银行集中办理全国的结算业务。
③ 作为国家的银行:
第一,它代理国库;
第二,提供政府所需资金;
第三,代表政府与外国发生金融业务关系;
第四,执行货币政策。
(2)政策性银行
政策性银行是指由政府发起、出资成立,为贯彻和配合政府特定经济政策和意图而进行融资和信用活动的机构。
我国有三家政策性银行,即国家开发银行、中国进出口银行、中国农业发展银行。
(3)商业银行
商业银行是以盈利为目的,以多种金融负债筹集资金,以多种金融资产为经营对象,具有信用创造功能的金融机构。
我国的五家大型国有商业银行为中国工商银行、中国农业银行、中国银行、中国建设银行、交通银行。
2、定义
货币政策指中央银行通过控制和调节货币供应量,以保持社会总供给和社会总需求平衡的一种经济政策。
3、工具
(1)公开市场业务
中央银行通过买进或卖出有价证券,吞吐基础货币,调节货币供应量的活动。
央行买卖证券的目的不是为了盈利,而是为了调节货币供应量。在通货膨胀时期,央行应该卖出证券,收回货币,来抑制社会总需求。
(2)存款准备金率
商业银行按规定比例在其吸收的存款总额中提取一定的金额缴央行,缴存在央行的准备金占商业银行吸收的存款金总额的比例叫做存款准备金率。
在通货膨胀时期,法定存款准备金率应该上调,放在央行的钱多了,市场上流通的钱就少了,可以起到抑制社会总需求的作用。
(3)再贴现率
商业银行将其贴现的未到期票据向中央银行申请再贴现时的预扣利率。可以理解为央行扣掉的手续费。
在通货膨胀时期再贴现率应该上调,可以起到抑制社会总需求的作用。
(4)利率
利息率表示一定时期内利息量与本金的比率,包括存款利率和贷款利率。
在通货膨胀时期存款利率应该上调,贷款利率也应该上调。
(5)汇率
一国货币兑换另一国货币的比率
一般来说,本币汇汇率降低,即本币对外贬值,能起到促进出口、抑制进口的作用。
三、宏观经济学名词
1、GDP
国内生产总值
Gross Domestic Product
指在一定时期内(一个季度或一年),一个国家(或地区)经济中所生产出的最终产品和劳务的总和,被公认为是衡量国家经济状况的最佳指标。它不但可以反应一个国家的经济表现,还可以反映一国的国力和财富。
所谓最终产品,是指在一定时期内生产的可供人们直接消费或使用的物品和服务。这部分产品已经到达生产的最后阶段,不能再作为原料或半成品投入到其他产品和劳务的生产过程中去。
Notes
GDP由第一、二、三产业的增加值构成,一个国家的国内生产总值就是三大产业增加值的总和。
GDP测度的是最终产品的价值,中间产品的价值不计入GDP,否则会造成重复计算。
GDP是一国范围内生产的最终产品的市场价值,从而是一个地域概念。
GDP一般指市场活动导致的价值。家务劳动、自给自足生产等非市场活动不计入GDP。
2、GNP
国民生产总值
Gross National Product
是一个国家或地区的所有国民所拥有的全部生产要素在一定时期内所生产的最终产品(包括商品和服务)的市场价值。
GNP是一个国民概念
3、CPI
消费者物价指数
Consumer Price Index
是反应与居民生活有关的商品及劳务价格变动的指标,通常作为观察通货膨胀水平的重要指标。
一般来说,当CPI增幅>3%时,称为通货膨胀。
4、财政赤字
一国政府在每一年财政年度开始时,总会制定一个当年的财政预算方案。若实际执行结果收入大于支出,为财政盈余;支出大于收入为财政赤字。
通常赤字增加,容易导致通货膨胀。
☆ 财政赤字率 =财政赤字/GDP×100% =(财政支出-财政收入)/GDP×100%
欧盟财政赤字率安全警戒线为3%
财政赤字的弥补方法
动用历年结余
增加税收
增发货币
发行公债
★ 最佳方法
5、基尼系数
Gini Coefficient
基尼系数是国际上通用的、用以衡量一个国家(或地区)人民收入差距的常用指标。
数值介于0~1之间
基尼系数越接近0表明收入分配越是趋向平等。
基尼系数越大,表示不平等程度就越高。
国际上通常把0.4作为收入分配差距的“警戒线”
0.2以下视为收入绝对平均
0.2-0.3视为收入比较平均
0.3-0.4视为收入相对合理
0.4-0.5视为收入差距较大
0.5以上视为收入悬殊
6、恩格尔系数
恩格尔系数是指食品支出总额(生活必需非奢侈品)占家庭或个人消费总额的百分比,是国家上通用的、用以衡量一个国家(或地区)人民生活水平的常用指标。
恩格尔系数=食品支出金额/总支出金额×100%
恩格尔系数与生活水平成反比
59%以上为贫困,50~59%为温饱,40~50%为小康,30~40%为富裕,低于30%为最富裕。
中心主题
主题
主题
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