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图社区 影像学(呼吸系统)
呼吸系统疾病发生率较高且种类繁多,影像检查对此类疾病的诊断具有重要价值,将其总结为导图,更有助于系统学习并记忆
编辑于2021-11-23 08:51:43呼吸系统
检查技术
X线检查
经济方便,首选,但是有一定局限性
胸部X片:是胸部最常用的检查方法,一般常用后前位和侧位胸片(斜位胸片常用于肋骨腋段骨折)
胸部透视:比较少用,评估膈肌运动,为上消化道造影常用检查程序
超声检查
对于胸腔积液、胸膜脓肿焗油一定价值,呼吸系统疾病及纵隔疾病很少运用
CT检查
平扫:为常规检查,观察方式为肺窗、纵隔窗、骨窗,最理想的检查方法
增强扫描:注射造影剂后对病变定性及定位,尤其是良恶性肿瘤的鉴别
后处理技术:支气管树成像、仿真内窥镜等
MRI表现
无论是肺野还是肺纹理显示效果都不如CT和X线
由于肺血管的留空效应较大的肺动脉、肺静脉均呈管状无信号影
但是运用快速梯度回波序列动静脉均呈高密度影
正常影响学表现
胸廓
软组织:胸锁乳突肌及锁骨上皮肤褶皱、胸大肌、乳房及乳头
骨性胸廓:肋骨(同一肋骨前后端不在同一平面一般第6肋骨前端相当于第10肋骨后端,先天性肋骨变异分为颈肋、叉状肋、肋骨联合)、胸骨、锁骨、肩胛骨、胸椎
胸膜:包括壁层胸膜、脏层胸膜,间隙为胸膜腔
肺
肺野:胸部均匀一致的透明区,纵行分为内、中、外带,第二、四肋下缘水平线分为上、中、下野;第一肋外缘以内为肺尖区、锁骨下缘至第二肋外缘以内为锁骨下区
肺门
包括支气管、肺动静脉、淋巴管、神经
位于两肺中野2–4肋间,左侧高于右侧
肺纹理:主要由肺动静脉构成,由肺门部向外呈放射状树枝状影
肺叶、肺段:通过斜裂、水平裂将肺分叶,左2右三;肺段无明显界限,右肺上叶3段、中叶2段、下叶5段,左肺上叶和下叶都是4段
气管和支气管:起源于环状软骨下缘,长11–13cm,第5、6胸椎分左右主支气管
纵隔:部位左右组织结构自己记:分为上下纵隔,其中下纵隔分为前中后纵隔
膈:圆顶状,左高右低,三个裂孔(主动脉、腔静脉、食管裂孔)
基本病变
支气管改变
支气管阻塞性改变
原因:支气管内部出现异物、肿块、分泌物、水肿、炎性狭窄等;外部出现淋巴结肿大受迫性挤压狭窄导致
阻塞性肺气肿
终末细支气管以远的含气腔隙过度充气,异常扩大,伴有不伴有肺泡壁的破坏
X线表现为透明度增加、CT表现为透亮度增加,肺纹理稀疏
阻塞性肺不张
肺叶支气管完全阻塞性后果,肺叶体积缩小,密度增高等
肺部改变
肺实变
终末细支气管炎以远的含气腔隙内气体被病理性液体燃料、细胞、组织代替
X线特点:大片状实影;空气支气管征;中央密度高,走位密度低;肺炎1–2周吸收,结核4周吸收
CT表现:肺窗为均匀高密度影,纵隔窗低密度,边缘清楚
空洞、空腔
空洞性改变
肺内病变组织发生坏死引流出支气管后行程的空洞,空洞壁为坏死组织、肉芽组织、纤维组织等
薄壁性空洞:洞壁厚度3mm以下,多见肺结核、肺脓肿、肺癌等
厚壁性空洞:洞壁厚度超过3mm以上,外表凹凸不平,多见于肺结核、周围型肺癌
结节、肿块
直径小于3cm位结节,大于3cm为肿块,单发常见于结核、肺癌、炎性假瘤,多发常见于肺转移癌
良性肿块特点:圆形或椭圆形,边缘锐利密度均匀;结核球可有钙化,周围有卫星灶,近胸膜处有胸膜粘连——结核球诊断要点;错构瘤呈爆米花样,并有骨骼和脂肪成分
恶性肿块:有分叶,放射状短而有毛刺
网状、细线状及索条影
为肺间质性病变,多见于慢性支气管炎,特发性肺纤维化等
大支气管,血管周围间质病变表现为,肺纹理增粗,边缘模糊,肺支气管壁增厚
小支气管血管周围间质病变,网状蜂窝状阴影
CT:对肺间质病变敏感,小叶间隔增厚、网状影、胸膜下线可出现蜂窝状影
钙化病变
变质性病变,钙离子以磷酸钙、碳酸钙形式沉淀;影像学特点密度高,边缘锐利大小形状不同密度接近骨骼密度,在病灶中比列越大良性可能性越高
胸膜改变
胸腔积液
原因:感染、肿瘤、变态反应等
X线检查
游离性积液:少量(250ml)以下,上缘在第4肋以下;中等量超过第4肋未过第2肋:大量超过第2肋
包裹性积液:胸膜粘连可使胸腔积液固定盂某一部位与胸壁间夹角一般为钝角
叶间积液:局限于水平裂或斜裂内积液
气胸与液气胸
气胸:可见压缩肺,其外方为无肺纹理的气胸带
液气胸
胸膜粘连、肥厚、钙化
胸膜肿瘤
主要疾病诊断
支气管扩张
局限性支气管官腔直径不可逆异常增宽,常伴有管壁增厚
好发于儿童青少年
病因
后天性病因:慢性感染引起的支气管壁组织破坏、支气管内分泌物淤积和长期剧烈咳嗽引起支气管内压增高、肺不张与纤维化所产生的外在性牵拉
先天性病因:软骨发育不全、先天免疫球蛋白缺乏
X片表现
支气管在平片上无异常发现
严重的支气管扩张:局部肺纹理增加增粗、排列紊乱,比较少用
CT表现
高分辨CT检查是目前支气管诊断的金标准
轨道征、印戒征、蜂窝征、指状征
肺炎
大叶性肺炎
主要由肺炎链球菌感染导致,分为充血期、红色肝变期、灰色肝变区、消散区
临床表现:主要发病于青壮年,冬春季发病急
影像表现
充血期:大叶范围内肺纹理增强,散在斑片状阴影
肝变期:大叶大部分大片状阴影,可有充气样支气管征
消散期:大片阴影密度降低,逐渐变为散在斑块
支气管肺炎
又叫小叶性肺炎,主要是链球菌、葡萄球菌、肺炎双球菌感染引起
临床表现:主要发病于儿童和老年人,发热、咳嗽、常有呼吸困难
影像表现
病变好发部位两肺中下野中内带
多表现肺纹理增强,模糊,顺着支气管有斑片状模糊阴影,密度不均匀,可相互融合形成大片世变影
间质性炎
多见于小儿,病变部位主要是小支气管及肺间质,引起炎细胞浸润
临床表现:发热、咳嗽、气急、紫绀
X线表现:肺纹理增粗模糊,肺门阴影增大,结构紊乱模糊,肺门支气管周围炎症有网状、小点状阴影
CT表现:早期有磨玻璃状阴影,小叶间隔支气管血管增粗,不规则,严重者肺纤维化呈蜂窝状,网格改变
肺脓肿
是肺部坏死性炎症,主要由金黄色葡萄球菌和肺炎链球菌感染,沿着支气管或血行感染,
临床表现:急性期高热、寒战、体温呈驰张型;慢性期间歇性发热持续性咳嗽,出现杵状指
X线表现
急性期:高密度片状影,边缘模糊、脓腔
慢性期:周围炎症吸收,洞壁光滑
愈合期:炎症消散,空洞闭合,少许纤维条索
CT表现
前期大片模糊状影,边缘模糊,洞壁光整,形成脓腔后,厚壁空洞常伴有气液平面
CT增强明显的环形强化
肺结核
由结核杆菌引起的一种传染病
基本病理改变
渗出性病变:浆液性和纤维素性
增生性病变:结核性肉芽肿的形成,中心为干酪样坏死,外周为类上皮细胞,朗格汉斯细胞,淋巴细胞等
变质性病变:干酪样坏死炎症
临床表现
局部咳嗽、胸痛、咯血
全身中毒症状:乏力、发热、食欲减退
结核分型
原发性肺结核I型
初次感染儿童多见,大多治愈,原发综合征为特征,多沿淋巴散播
影像学表现:典型表现哑铃状阴影(原发灶、淋巴管炎、淋巴结炎)
血行散播型肺结核II型
结核菌主要来自原发病灶,淋巴结结核破裂
急性粟粒型肺结核:大量结核菌一次或反复入血,经典表现为三均匀(大小、密度、分布)
亚急性或慢性:少量结核菌入血,表现为三不均匀
继发性肺结核III型
浸润性肺结核
再次感染或原发病灶重新活动;多发于上肺叶尖肺尖、后段,下叶背段;多表现为斑片状致密影
结核球
边缘光滑,密度不均匀,中央可有钙化,周围可出现卫星灶
纤维空洞型肺结核
为继发性结核晚期表现,迁延不愈,肺组织破坏严重
影像表现:纤维空洞,周围可有渗出干酪样病变,典型症状为垂柳征
干酪性肺炎
可为虫蚀样空洞
结核性胸膜炎IV型
结核性胸膜炎和肺部结核灶同时出现多表现为胸腔积液
肺外结核V型
肺癌
原发性支气管肺癌
支气管肺癌简称肺癌,起源支气管上皮、腺体、细支气管炎和肺泡上皮
中央型肺癌
肺段以上的支气管肺癌
影像表现:直接征象肿块,间接征象阻塞性肺气肿、阻塞性肺不张、阻塞性肺炎
周围型肺癌
肺段以下的支气管肺癌,密度高,轮廓模糊
影像学表现:分叶征、毛刺征、胸膜凹陷征、周围结构集中征
弥漫型肺癌
细支气管或肺泡壁弥漫生长
肺转移癌
转移途径:血路、淋巴道、直接蔓延
X线表现:大小不等,密度不均,边缘光滑,多发
纵隔原发性肿瘤
a. 前纵隔肿瘤
胸腺瘤、畸胎瘤、胸内甲状腺瘤
b. 中纵隔肿瘤
淋巴瘤:双侧多见,分叶波浪边缘,有肿块阴影
c. 后纵隔肿瘤
神经源性肿瘤:边缘清楚,密度均匀,位于脊柱旁,椎间孔可增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