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图社区 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
本导图为公务员、事业单位考试中的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部分的看书笔记,仅供参考。包含第一节商品经济理论:商品经济是以交换为目的而进行生产的经济形式、商品是以交换为目的的劳动产品。
编辑于2021-11-24 00:38:06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
第一节 商品经济理论
一、商品经济
(一)含义
商品经济是以交换为目的而进行生产的经济形式
(二)产生的历史条件
1、社会分工
是商品经济产生的前提
2、生产资料和劳动产品属于不同的所有者
(三)社会基本经济形态
1、自然经济
2、商品经济
3、产品经济
马克思设想的在商品经济消亡以后的共产主义社会的交换方式。
二、商品
(一)含义
商品是以交换为目的的劳动产品
(二)二重属性
二重性
1、使用价值
商品的“自然属性”
2、价值
商品的“社会属性”,也是其“特有属性”。
★ 两者关系——“对立统一”
对立性
相互排斥,二者不可兼得。
统一性
作为商品,必须同时具备两种属性。
三、劳动二重性
二重性
1、具体劳动
各种形式的有用价值,它生产使用价值。
2、抽象劳动
无差别的人类劳动,它形成价值的实体。
note
具体劳动和抽象劳动不可分割,生产商品的劳动是具体劳动与抽象劳动的统一,具体劳动和抽象劳动是同一劳动过程的两个方面,而不是两次劳动,更不是两种劳动。
★ 劳动二重性和商品二因素之间的关系
具体劳动→使用价值
抽象劳动→价值
四、商品的价值量
(一)含义
商品价值的大小,通常是指单位商品价值量。
(二)决定因素
商品的价值量是由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的,与个别劳动时间无关。
五、价值规律
(一)基本规律
价值规律是商品经济的基本规律
它的基本内容是:
1、商品的价值量由生产该商品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
2、商品交换以价值量为基础实行等价交换
(二)表现形式
价格围绕价值上下波动
(三)作用
1、“棒子”——调解社会资源
2、“鞭子”——提高劳动生产率
3、“筛子”——优胜劣汰
六、货币
(一)概念
货币是固定充当一般等价物的特殊商品,是商品交换和价值形态发展的必然产物。
本质是一般等价物
(二)职能
1、基本职能
① 价值尺度
标价
② 流通手段
一手交钱一手交货
货币执行该职能时,价值的活动是双向的。
2、衍生职能
③ 支付手段
赊购赊销
缴纳租金、税金、发放工资
④ 贮藏手段
必须是足值的金属货币或金属条块
⑤ 世界货币
货币在世界市场上执行一般等价物的职能
补充
纸币是由国家(或某些地区)发行并强制使用的价值符号,由于纸币本身不具价值,不属于商品,所以纸币不能直接行使价值尺度职能。纸币只有货币所具有的流通手段和支付手段职能,部分国家的纸币还可以执行世界货币职能(如美元、欧元等)。
第二节 剩余价值理论
一、资本主义的特征
1、资本剥削雇佣劳动力
2、无偿占有剩余劳动,是历史上一切剥削制度的共同特征,资本主义是历史上最隐蔽的剥削制度。
二、剩余价值
(一)含义
剩余价值是雇佣工人所创造的并被资本家无偿占有的超过劳动力价值的那部分价值。它是雇佣工人剩余劳动的凝结,体现了资本家与雇佣工人之间剥削与被剥削的关系。
(二)剩余价值率
剩余价值和可变资本的比率
剩余价值率
= 剩余价值÷可变资本
= 剩余劳动时间÷必要劳动时间
剩余价值率反映的是资本家对工人的剥削程度
(三)剩余价值与利润
把剩余价值看成资本家全部预付资本的产物时,它就转化成了利润。
★ 在量上,剩余价值等于利润。
利润掩盖了剥削关系
三、资本
(一)概念
资本在资本主义生产过程中以生产资料和劳动力两种形态存在。根据这两部分资本在剩余价值生产中所起的不同作用,可将资本分为不变资本和可变资本。
(二)不变资本和可变资本
★ 划分依据
能否带来剩余价值?
1、不变资本 (C)
是指以生产资料形态存在的那部分资本。其价值在生产过程中一次或多次转移到新产品中去,不会发生增殖。(不会带来剩余价值)因此叫不变资本。
不变资本包括:原材料、机器设备、厂房等。
2、可变资本(V)
可变资本是指以劳动力价值形态存在的那部分资本。在生产过程中可以使价值增殖(可带来剩余价值)。因此,叫作可变资本.
可变资本只有劳动力
四、剩余价值生产方法
资本家剥削工人的具体方法是多种多样的,但概括起来有两种基本方法:绝对剩余价值生产和相对剩余价值生产
(一)绝对剩余价值生产
绝对剩余价值是指在必要劳动时间不变的条件下,通过延长工作时间所获得的剩余价值。
(二)相对剩余价值生产
相对剩余价值是指在工作时间不变的条件下由于缩短必要劳动时间而相对延长剩余劳动时间所生产的剩余价值。相对剩余价值是各个资本家追逐超额剩余价值而实现的。
★ 拓展
1、超额剩余价值
超额剩余价值是指单个资本家通过提高劳动生产率,使商品的个别价值低于社会价值,而比一般资本家多得的那部分价值。超额剩余价值只是短暂现象,当全社会所有资本家都提高了生产效率,超额剩余价值就转化成了相对剩余价值。
2、工人的劳动时间
① 必要劳动时间
用来生产劳动力价值,也就是给自己赚工资的时间。
② 剩余劳动时间
用来生产剩余价值
五、资本积累
(一)含义
即:剩余价值的资本化
把榨取的剩余下值作为资本再次投入生产,可以给资本家带来更多的剩余价值,简单理解就是钱生钱的过程。
(二)实质
资本家通过无偿占有工人劳动的一部分来扩大无偿占有工人劳动的权利。
(三)一般规律
由于资本家的剩余价值都是从工人身上榨取而来,故资本家越来越有钱,同时工人越来越穷,久而久之就形成了两极分化的现象。富人越来越富,穷人越来越穷。这就是“马太效应”。
六、经济危机
(一)根本原因
资本主义固有的基本矛盾
生产资料资本主义私人占有和生产社会化之间的矛盾
(二)本质特征
生产相对过剩
相对于劳动人民有支付能力的需求来说,社会生产的商品显得过剩。
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
第一节 商品经济理论
一、商品经济
(一)含义
商品经济是以交换为目的而进行生产的经济形式
(二)产生的历史条件
1、社会分工
是商品经济产生的前提
2、生产资料和劳动产品属于不同的所有者
(三)社会基本经济形态
1、自然经济
2、商品经济
3、产品经济
马克思设想的在商品经济消亡以后的共产主义社会的交换方式。
二、商品
(一)含义
商品是以交换为目的的劳动产品
(二)二重属性
二重性
1、使用价值
商品的“自然属性”
2、价值
商品的“社会属性”,也是其“特有属性”。
★ 两者关系——“对立统一”
对立性
相互排斥,二者不可兼得。
统一性
作为商品,必须同时具备两种属性。
三、劳动二重性
二重性
1、具体劳动
各种形式的有用价值,它生产使用价值。
2、抽象劳动
无差别的人类劳动,它形成价值的实体。
note
具体劳动和抽象劳动不可分割,生产商品的劳动是具体劳动与抽象劳动的统一,具体劳动和抽象劳动是同一劳动过程的两个方面,而不是两次劳动,更不是两种劳动。
★ 劳动二重性和商品二因素之间的关系
具体劳动→使用价值
抽象劳动→价值
四、商品的价值量
(一)含义
商品价值的大小,通常是指单位商品价值量。
(二)决定因素
商品的价值量是由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的,与个别劳动时间无关。
五、价值规律
(一)基本规律
价值规律是商品经济的基本规律
它的基本内容是:
1、商品的价值量由生产该商品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
2、商品交换以价值量为基础实行等价交换
(二)表现形式
价格围绕价值上下波动
(三)作用
1、“棒子”——调解社会资源
2、“鞭子”——提高劳动生产率
3、“筛子”——优胜劣汰
六、货币
(一)概念
货币是固定充当一般等价物的特殊商品,是商品交换和价值形态发展的必然产物。
本质是一般等价物
(二)职能
1、基本职能
① 价值尺度
标价
② 流通手段
一手交钱一手交货
货币执行该职能时,价值的活动是双向的。
2、衍生职能
③ 支付手段
赊购赊销
缴纳租金、税金、发放工资
④ 贮藏手段
必须是足值的金属货币或金属条块
⑤ 世界货币
货币在世界市场上执行一般等价物的职能
补充
纸币是由国家(或某些地区)发行并强制使用的价值符号,由于纸币本身不具价值,不属于商品,所以纸币不能直接行使价值尺度职能。纸币只有货币所具有的流通手段和支付手段职能,部分国家的纸币还可以执行世界货币职能(如美元、欧元等)。
第二节 剩余价值理论
一、资本主义的特征
1、资本剥削雇佣劳动力
2、无偿占有剩余劳动,是历史上一切剥削制度的共同特征,资本主义是历史上最隐蔽的剥削制度。
二、剩余价值
(一)含义
剩余价值是雇佣工人所创造的并被资本家无偿占有的超过劳动力价值的那部分价值。它是雇佣工人剩余劳动的凝结,体现了资本家与雇佣工人之间剥削与被剥削的关系。
(二)剩余价值率
剩余价值和可变资本的比率
剩余价值率
= 剩余价值÷可变资本
= 剩余劳动时间÷必要劳动时间
剩余价值率反映的是资本家对工人的剥削程度
(三)剩余价值与利润
把剩余价值看成资本家全部预付资本的产物时,它就转化成了利润。
★ 在量上,剩余价值等于利润。
利润掩盖了剥削关系
三、资本
(一)概念
资本在资本主义生产过程中以生产资料和劳动力两种形态存在。根据这两部分资本在剩余价值生产中所起的不同作用,可将资本分为不变资本和可变资本。
(二)不变资本和可变资本
★ 划分依据
能否带来剩余价值?
1、不变资本 (C)
是指以生产资料形态存在的那部分资本。其价值在生产过程中一次或多次转移到新产品中去,不会发生增殖。(不会带来剩余价值)因此叫不变资本。
不变资本包括:原材料、机器设备、厂房等。
2、可变资本(V)
可变资本是指以劳动力价值形态存在的那部分资本。在生产过程中可以使价值增殖(可带来剩余价值)。因此,叫作可变资本.
可变资本只有劳动力
四、剩余价值生产方法
资本家剥削工人的具体方法是多种多样的,但概括起来有两种基本方法:绝对剩余价值生产和相对剩余价值生产
(一)绝对剩余价值生产
绝对剩余价值是指在必要劳动时间不变的条件下,通过延长工作时间所获得的剩余价值。
(二)相对剩余价值生产
相对剩余价值是指在工作时间不变的条件下由于缩短必要劳动时间而相对延长剩余劳动时间所生产的剩余价值。相对剩余价值是各个资本家追逐超额剩余价值而实现的。
★ 拓展
1、超额剩余价值
超额剩余价值是指单个资本家通过提高劳动生产率,使商品的个别价值低于社会价值,而比一般资本家多得的那部分价值。超额剩余价值只是短暂现象,当全社会所有资本家都提高了生产效率,超额剩余价值就转化成了相对剩余价值。
2、工人的劳动时间
① 必要劳动时间
用来生产劳动力价值,也就是给自己赚工资的时间。
② 剩余劳动时间
用来生产剩余价值
五、资本积累
(一)含义
即:剩余价值的资本化
把榨取的剩余下值作为资本再次投入生产,可以给资本家带来更多的剩余价值,简单理解就是钱生钱的过程。
(二)实质
资本家通过无偿占有工人劳动的一部分来扩大无偿占有工人劳动的权利。
(三)一般规律
由于资本家的剩余价值都是从工人身上榨取而来,故资本家越来越有钱,同时工人越来越穷,久而久之就形成了两极分化的现象。富人越来越富,穷人越来越穷。这就是“马太效应”。
六、经济危机
(一)根本原因
资本主义固有的基本矛盾
生产资料资本主义私人占有和生产社会化之间的矛盾
(二)本质特征
生产相对过剩
相对于劳动人民有支付能力的需求来说,社会生产的商品显得过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