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图社区 第二语言习得的主要理论和假说
对外汉语教育学引论之第二语言习得的主要理论和假说总结概括,包括对比分析假说、中介语假说、内在大纲&习得顺序假说、普遍语法假说等。
对外汉语教育学引论,一个教学法+对应语言学理论&心理学理论,介绍了认知派、经验派、人本派、功能派这些主要内容。
齐沪扬《现代汉语》知识总结,以目录为纲,精简缩要,已做部分工作,其他已做细节请看我的其他发表(部分)。
社区模板帮助中心,点此进入>>
论语孔子简单思维导图
《傅雷家书》思维导图
《童年》读书笔记
《茶馆》思维导图
《朝花夕拾》篇目思维导图
《昆虫记》思维导图
《安徒生童话》思维导图
《鲁滨逊漂流记》读书笔记
《这样读书就够了》读书笔记
妈妈必读:一张0-1岁孩子认知发展的精确时间表
第二语言习得的 主要理论&假说
对比分析假说
行为主义(50年代中期) 拉多 认为第二语言习得也是“刺激—反应—强化”形成习惯的结果(自动) 局限:否认学习者语言习得的认知过程,忽视人的能动性和创造力(根本缺陷)
迁移(正迁移、负迁移/干扰)
听说法、视听法
中介语假说
塞林克《中介语》 科德“个人特意方言”“学习者的语言” 奈姆瑟“近似系统”
中介语(过渡语/语际语):第二语言习得过程中,学习者通过一定的学习策略,在目的语输入的基础上所形成的一种既不同于其第一语言也不同于目的语、随着学习的进展向目的语逐渐过度的动态的语言系统
特点: ①独特的语言系统 ②动态的语言系统 ③不全面的归纳与推论而产生的语言系统(偏误)(〈塞林克〉中介语产生的原因为语言迁移、目的语规则的过度概括、训练造成的迁移、学习者的学习策略&交际策略) ④中介语的偏误的反复性 ⑤中介语的偏误的顽固性(僵化/化石化)
内在大纲&习得顺序假说
科德 内在大纲:人类掌握语言的客观的、普遍的规律,教师只能在有限的范围内控制教学过程,无法完全控制学习者对输入语言的内化过程
布朗—杜雷&伯特 (二语英语语素)习得顺序
支持了 普遍语法理论 语言习得机制
输入假说
克拉申 《输入假说:理论与启示》
习得与学习假说
习得(首要),潜意识,自然获得 学习(辅助),有意识,正规学习 局限:过分强调潜意识的习得在成人第二语言获得中的作用,而贬低有意识的、课堂学习的作用
自然顺序假说
可预测的共同顺序(固定顺序/自然顺序)
监控假说
两个独立的语言系统 潜意识系统,交际中使用的输出的话语 有意识系统,监督者、编辑、起监控作用(有时间、注重形式、性格的影响、知道规则)
人类获得语言的唯一方式——对信息的理解——吸收可理解的输入习得语言知识 输入的语言信息难度:“i+1”(妈妈语、“教师的语言”、“外国人的语言”、“中介语”),特点(句子短、语法简单、语域窄) 听力活动,听力理解(沉默期→可理解输入→自动形成口语能力)
情感过滤假说
屏蔽效应假说,输入>吸收 过滤/屏蔽原因(心理因素):学习的动力、对所学语言的态度、自信心、是否紧张焦虑、是否处于防卫状态等等
第二语言习得的实现,决定因素: ①学习者必须听懂可理解的输入 ②习得者在情感上,必须对输入采取开放、接受的态度
普遍语法假说
乔姆斯基 回答:第一语言如何习得、语言习得机制如何发挥作用 分歧:语言参数能否再定值
文化适应假说
舒曼 从文化与语言的关系出发,二语习得的过程是逐步适应目的语文化的过程,二语习得者对目的语文化的适应程度决定该目的语的掌握程度 局限:讲文化适应等同于语言学习的掌握程度,没有可比性,文化适应并不意味着全盘XX或完全同化
文化适应:学习者与目的语社团,社会(距离)和心理(距离) 积极:态度肯定、地位平等、接受同化 消极:语言障碍(焦虑)、文化震荡/文化休克(恐惧紧张)、动机、自尊心 距离太大(停留初级阶段)——洋泾浜化假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