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图社区 胃内消化
生理学的胃内消化学习笔记,包括胃内消化的定义和功能、胃液的分泌、胃的运动三部分内容,适用于临床医学。
编辑于2021-11-25 14:57:42胃内消化
概念
定义
胃是消化道中最膨大的部分
容量1-2L
功能
储存和初步消化食物
胃液的分泌
外分泌腺
外分泌腺
贲门腺
黏液腺
胃与食管连接处宽1-4cm的环状区
泌酸腺
混合腺
胃底的大部及胃体的全部
组成
壁细胞、主细胞和颈黏液细胞
幽门腺
碱性黏液腺
幽门部
内分泌细胞
G细胞
促胃液素和ACTH样物质
胃窦
D细胞
生长抑素
胃底、胃体和胃窦
作用
调节促胃液素和胃酸的分泌
肠嗜铬样细胞 ECL
组胺
胃泌酸区
胃液
概念
无色的酸性液体
pH0. 9-1. 5
正常成人分泌量1.5~2. 5L/d
组成
盐酸、胃蛋白酶原、黏液,内因子,水、HCO3-,Na+,K+等无机物
盐酸
概念
来源
壁细胞
最大胃酸分泌量——20-25mmol/h
胃液总酸度
游离酸和结合酸两种形式的总浓度
基础胃酸分泌
空腹6h后,无任何食物刺激,胃酸也能少量分泌
0-5mmol/h
昼夜节律性
5-11时分泌率最低
18时至次日1时分泌率最高
影响因素
迷走神经的紧张性
少量促胃液素的自发释放
分泌机制
壁细胞分泌H+是主动转运
胃液中的H+为150-170mmol/L
血浆的3xl0^6倍
胃液中的Cl-为170mmol/L
血浆的1.7倍
壁细胞顶端分泌小管膜中的质子泵
实质
H+,K+-ATP酶
选择性抑制剂奥美拉挫
基本过程
H+来源
细胞内水的解离
储存H+
胞内主动转运到分泌小管内储存
质子泵
氢,钾的1:1电中性交换
钾通道和氯通道开放
K+入分泌小管腔
Cl-入分泌小管腔,形成HCl
胞内OH-的代谢
形成HCO3-
碳酸酐酶CA
OH- + CO2——HCO3-
Cl-,HCO3-交换体
壁细胞基底侧膜
碳酸氢根出胞
Cl-入胞
餐后碱潮
消化期,大量HCO3-进入血液,使血液暂时碱化
作用
激活胃蛋白酶原,提供适宜环境
变性蛋白质
杀灭细菌,维持胃及小肠内的无菌状态
促进促胰液素和CCK的分泌
有利于小肠对铁和钙的吸收
胃蛋白酶原
来源
主细胞(主要)
颈黏液细胞、贲门腺和幽门腺的黏液细胞,十二指肠近端的腺体
刺激因素
进食、迷走神经兴奋及促胃液素等
激活因素
HCl
胃蛋白酶(正反馈)
最适pH1.8-3.5
pH>5失活
内因子
糖蛋白
来源
壁细胞
两个结合位点
VB12
内因子-VB12复合物
保护VB12
回肠黏膜上的受体
远端回肠
促进VB12吸收
影响因素
促进
迷走神经兴奋、促胃液素、组胺等
抑制
萎缩性胃炎、胃酸缺乏
黏液和碳酸氢盐
黏液
来源
胃黏膜上皮、泌酸腺、贲门腺和幽门腺的黏液细胞
主要成分
糖蛋白
特点
黏滞性高
凝胶状
覆于胃黏膜表面
形成一厚约500µm的保护层
作用
润滑
降低胃酸的酸度、胃蛋白酶活性
减慢离子扩散速度
黏液的黏稠度为水的30-260倍
HCO3-
来源
胃黏膜内的非泌酸细胞
组织液渗入
黏液-碳酸氢盐屏障Mucus barrier
组成
黏液和碳酸氢盐
作用
保护胃黏膜
抑制H+向胃壁扩散,促进H+与HCO3-中和
pH梯度
近胃腔侧pH约2.0
近黏膜侧pH约7.0
胃黏膜屏障
组成
胃黏膜上皮的顶端膜和相邻细胞侧膜之间的紧密连接
作用
防止H+向上皮细胞内扩散
胃和十二指肠黏膜的细胞保护作用
概念
胃和十二指肠黏膜能合成和释放某些具有防止或减轻各种有害刺激对细胞损伤和致坏死的物质
经典
PG,表皮生长因子EGF
抑制胃酸和胃蛋白酶原的分泌
刺激黏液和碳酸氢盐的分泌
扩张胃黏膜的微血管,增加黏膜的血流量
促进胃黏膜的修复和维持其完整性
直接细胞保护作用
某些胃肠激素
铃蟾素、神经降压素、生长抑素和CGRP等
对胃黏膜具有明显的保护作用
适应性细胞保护作用
一些物质经常性地对胃黏膜构成弱刺激
使胃黏膜持续少量地释放PG和生长抑素等
破坏黏膜
大量饮酒,吲哚美辛、阿司匹林等
抑制黏液及HCO3-的分泌
破坏黏液-碳酸氢盐屏障
抑制PG
保护黏膜
硫糖铝等药物
络合胃黏膜黏蛋白,抗酸
保护和加强胃黏液-碳酸氢盐屏障和胃黏膜屏障
消化期的胃液分泌
头期胃液分泌
假饲法证明
实质
食物的颜色、形状、气味、声音以及咀嚼、吞咽动作等刺激→,眼、耳、鼻、口腔、咽等处的感受器→反射性地引起胃液分泌
机制
条件反射
食物的颜色、形状、气味、声音等对视、听、嗅觉器官的刺激引起的反射
I,II,VIII脑N.
非条件反射
食物刺激口腔、舌和咽等处的机械和化学感受器→延髓、下丘脑、边缘叶和大脑皮层→迷走神经传出
V,VII,IX,X脑N.
迷走神经
条件反射和非条件反射的共同传出神经
支配
壁细胞
HCl
黏液细胞
黏液
ACh→主细胞
胃蛋白酶原
蛙皮素→幽门窦G细胞
促胃液素
作用
直接促胃液分泌
促胃液素间接促胃液分泌
特点
持续时间长
2-4h
分泌量多
分泌总量的30%
受食欲影响大
酸度及胃蛋白酶原的含量高
胃期胃液分泌
主要作用途径
胃底、胃体的感受器
迷走-迷走反射
胃底、胃体的感受器→迷走神经→中枢→迷走神经→胃液分泌
胃壁的内在神经丛
直接或促胃液素间接引起胃腺分泌
幽门部的感受器
幽门部的感受器→内在神经丛→G细胞→促胃液素↑
食物的化学成分
蛋白质的消化产物(主要)
G细胞→促胃液素
Phe,Trp最强
其他化学物质
咖啡、茶、牛奶、乙醇、Ca2+等
糖和脂肪不直接刺激促胃液素分泌
特点
总分泌量的60%
酸度和胃蛋白酶的含量高
肠期胃液分泌
特点
总分泌量的10%
酸度低,消化力弱
机制
体液调节机制为主
胃肠激素通过血液循环再作用于胃
机械扩张游离的空肠袢也能增加胃液的分泌
过程
酸性食糜→十二指肠
G细胞
促胃液素
I细胞
CCK
肠泌酸素
血液循环→壁细胞
调节胃液分泌的因素
促进因素
迷走神经
机制
壁细胞
ACh
分泌胃酸
ECL
ACh
组胺
G细胞
促胃液素释放肤GRP/铃蟾素
促胃液素
壁细胞→胃酸
δ细胞
胃和小肠黏膜
ACh
抑制生长抑素
组胺
机制
旁分泌
邻旁壁细胞的H2-R
受体-Gs-AC-PKA
阻断剂西咪替丁及其类似物
ECL
促胃液素/CCKB-R
M3-R
生长抑素-R
促胃液素
机制
CCKB-R—Gq-PLC-IP3-Ca2+
DG-PKC
影响因素
生长抑素,促胰液素、胰高血糖素、GIP,VIP
胃酸的负反馈
其他
促进
Ca2+,低血糖、咖啡因和乙醇
促进胃酸分泌的大多数刺激物均能促进胃蛋白酶原和黏液分泌
抑制因素
盐酸
负反馈抑制
胃窦内pH降到1.2 -1. 5开始
机制
抑制G细胞
促胃液素↓
刺激δ细胞
生长抑素↑
十二指肠内pH<2.5
促胰液素↑和球抑胃素↑
胃酸↓
脂肪
肠抑胃素
能抑制胃液分泌和胃运动的激素
机制
脂肪及其消化产物→小肠
某些胃肠激素↑
促胰液素、CCK、GIP、神经降压素和胰高血糖素等
高张溶液
机制
食糜→十二指肠→高张溶液
肠-胃反射
渗透压感受器→胃液↓
小肠黏膜→胃肠激素→胃液↓
其他因素
CCK
CCKA-R
对CCK的亲和力是对促胃液素的3倍
CCKB-R
对促胃液素的亲和力=CCK
作用
提高基础胃酸分泌
竞争性抑制促胃液素
δ细胞的CCKA-R→SST↑
总体表现为抑制
VIP
作用
抑制食物、组胺和促胃液素等对胃酸分泌的刺激
δ细胞→SST↑
壁细胞cAMP↑→胃酸↑
可以促进也可抑制
GRP
直接作用于G细胞→促胃液素↑
Valosin
刺激基础胃酸分泌
不依赖于促胃液素
生长抑素SST
机制
旁分泌
壁细胞、ECL细胞和G细胞
SSTR2活化→R-Gi-AC→cAMP↓
作用
强抑制胃的分泌和运动
抑制中促胃液素的合成和释放
抑制组胺、ACh、GRP
EGF
机制
抑制胞内cAMP↑
条件
胃上皮受损时
作用
抑制胃酸分泌
有利于胃黏膜的修复
GIP
生长抑素介导
作用
抑制组胺和胰岛素性低血糖引起的胃酸↑
抑制胃蛋白酶原
胃的运动
概念
分区
头区
底和胃体的上1/3
运动较弱
储存食物
尾区
胃体的下2/3和胃窦
运动较强
机械消化
运动形式
紧张性收缩
空腹时已存在
作用
保持一定的形状和位置,防止胃下垂
胃内保持一定压力,利于胃液渗入食团
其他运动形式的基础
容受性舒张
定义
进食时食物的刺激,反射性引起胃底和胃体(以头区为主)舒张
迷走-迷走反射
抑制性纤维
VIP和NO
内在神经丛反射
胃底和胃体平滑肌的舒张
蠕动
尾区为主
空腹基本没有
食物入胃约5分钟开始
运动过程
始于胃中部
1min后达幽门
频率约3次/min
受BER控制
BER后6-9s
AP后1-2s
胃排空及其控制
胃排空
定义
食物由胃排入十二指肠的过程
开始
食物入胃后5min
速度与食物的物理性状及化学组成有关
液体>固体
小颗粒>大块食物
等渗液体>非等渗液体
糖类最快,蛋白质次之,脂肪最慢
混合食物需要4-6h
控制
胃内因素促进
迷走-迷走反射
内在神经丛局部反射
促进胃排空
G细胞→促胃液素
促进胃的运动
增强幽门括约肌的收缩
总效应——延缓胃排空
十二指肠内因素抑制
肠-胃反射
食糜中的酸、脂肪和高渗性以及对肠壁的机械扩张刺激
胃肠激素
酸和脂肪刺激黏膜
促胰液素、GIP等
作用
抑制胃运动,延缓胃排空
概念
直接动力
胃和十二指肠内的压力差
原动力
胃平滑肌的收缩
间断进行
消化间期胃的运动
消化间期移行性复合运动MMC
特点
间歇性强力收缩
静息期长
周期性运动
90-120min
始于胃体上部
向肠道传播
表现
I相—静息期
BER
无胃肠收缩
45-60min
与NO有关
II相
不规律的锋电位
不规则的胃肠蠕动
30-45min
III相
每个BER上出现成簇的锋电位
规则的高幅胃肠收缩
5-10min
与胃动素有关
IV相
下一周期I相的短暂过渡期
5min
意义
使胃肠保持断续的运动
将胃肠内容物(食物残渣、脱落的细胞碎片和细菌、空腹时吞下的唾液以及胃黏液等)清扫干净
MMC↓→功能性消化不良及肠道内细菌过度繁殖等
呕吐
定义
将胃内容物,肠内容物从口腔强力驱出的动作
条件
舌根、咽部、胃、肠、胆总管、泌尿生殖器官、视觉和前庭器官等处的感受器受刺激
表现
呕吐前
恶心、流涎、呼吸急促和心跳加快而不规则
呕吐时
深吸气,声门和鼻咽通道关闭
胃窦部、膈肌和腹壁肌强烈收缩
胃上部和食管下端舒张
剧烈呕吐
十二指肠和空肠上段强烈收缩
喷射性呕吐
颅内压升高→直接刺激呕吐中枢
实质
一系列复杂的反射活动
传入冲动
迷走神经、交感神经、舌咽神经
中枢
延髓网状结构的背外侧缘
传出冲动
迷走神经、交感神经、脯神经和脊神经
意义
保护性防御反射
排出胃肠内有害物质
持续、剧烈的呕吐
水、电解质和酸碱平衡紊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