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图社区 治疗心力衰竭的药物
本导图从药物的作用机制、临床引用、不良反应及禁忌症等方面介绍了几种治疗心力衰竭的药物,包括利尿药、RAAS抑制药、β肾上腺素受体阻断药、正性肌力药、扩血管药等
编辑于2021-11-27 11:28:50第二十六章 治疗心力衰竭的药物
第一节 心力衰竭的病理生理学及治疗心力衰竭药物的分类
一、心力衰竭的病理生理学
(一)心力衰竭时心肌功能及结构变化
1、心肌功能变化
心脏疾病→心肌受损→心肌收缩力减弱→心输出量减少→射血分数明显下降→组织器官灌流不足,以收缩性心力衰竭为主,对正性肌力药物反映良好。
各种原因所致的心室的充盈异常,心室舒张受限和不协调,心室顺应性降低→心输出量减少→心室舒张末期压增高→体循环和肺循环淤血,以舒张性障碍为主,对正性肌力药物反应差。
2、心脏结构变化
心肌长期超负荷状态,心肌缺血、缺氧、心肌细胞能量生成障碍,心肌过度牵张
心肌细胞内钙离子超载等病理生理改变引发心肌细胞肥大、心肌细胞凋亡、心肌细胞外基质堆积,胶原量增加,胶原网受到破坏,心肌组织纤维化等
心肌细胞发生组织重构
表现:心肌肥厚、心腔扩大、心脏的收缩功能和舒张功能障碍
(二)神经内分泌变化
1、交感神经系统激活
心衰时,心肌收缩力减弱→心输出量减少→交感活性反射性增高
在心衰早期:起到一定的代偿作用
若交感长期被激活→血管收缩→心肌后负荷及耗氧量增加→促进心肌肥厚,诱发心律失常甚至猝死
高浓度的去甲肾上腺素可直接导致心肌细胞凋亡、坏死,使病情恶化
2、肾素-血管紧张素-醛固酮系统(RAAS)激活
心衰时→肾血流量减少→RAAS被激活
在心衰早期:起到一定的代偿作用
长期的RAAS被激活→全身小动脉强烈收缩→促进肾上腺皮质释放醛固酮(保钠排钾)→水钠潴留、低钾→增加心脏负荷→加重心衰
RAAS的激活促进多种生长因子基因的表达→促进细胞生长、促原癌基因表达增加及增加细胞外基质合成作用等→从而引起心肌肥厚、心室重构。
3、精氨酸加压素(AVP)增多
心衰时,血液中AVP增多,与G蛋白偶联,激活磷脂酶C(PLC),产生IP3和DAG→使血管平滑肌细胞内钙离子增加→收缩血管→增加心脏负荷
4、血液及心肌组织中内皮素(ET)增多
心衰时,多种刺激因素如低氧、氧自由基、血管紧张素Ⅱ→促使心内膜下心肌产生内皮素→强烈收缩血管、正性肌力、促生长引起心肌重构
5、心衰时,心房钠尿肽、脑钠肽、肾上腺髓质素分泌增多→舒张血管、减少水钠潴留
B型尿钠肽,即脑尿钠肽:在左心室功能不全时,心室的体积和压力增高,使其快速合成释放入血,调节心脏功能。
(三)心力衰竭时心肌肾上腺素β受体信号转导的变化
交感神经长期激活导致心肌β受体信号转导发生
β1 受体下调
数目减少,密度降低,减轻去甲肾上腺素对心肌的损害
β1 受体与兴奋性Gs蛋白脱偶联或减敏
G蛋白偶联受体激酶(GRKs)活性增加
二、治疗心力衰竭药物的分类
1、肾素—血管紧张素—醛固酮系统抑制药:
(1)血管紧张素转化酶抑制药:卡托普利、依那普利
(2)血管紧张素Ⅱ受体(AT1)阻断药:氯沙坦、缬沙坦
(3)醛固酮拮抗药:螺内酯
2、利尿药
氢氯噻嗪、呋塞米
3、β肾上腺素受体阻断药
美托洛尔、卡维地洛
4、正性肌力药
(1)强心苷:地高辛
(2)非苷类正性肌力药:米力农
5、扩血管药
硝普纳、硝酸异山梨酯、肼屈嗪、哌唑嗪
6、钙增敏药及钙通道阻滞药
第三节 利尿药
在心衰的治疗中起着重要的作用,目前仍作为一线药物广泛用于各种心力衰竭的治疗。
促进水钠排泄→减少血容量→降低心脏前负荷→改善心功能
降低静脉压
消除或缓解静脉淤血及其引发的肺水肿和外周水肿
对CHF伴有水肿或有明显淤血者尤为适用
大剂量利尿药
可减少有效循环血量→降低心输出量,加重心力衰竭
可因血容量减少,导致反射性交感神经兴奋,减少肾血流量,加重组织器官灌流不足,加重肝肾功能障碍
排钾利尿药引起低钾血症,易诱发心律失常
第五节 正性肌力药物
一、强心苷类
强心苷(cardiac glycosides)是一类具有强心作用的苷类化合物。可供使用的制剂有地高辛(digoxin)、洋地黄毒苷(digitoxin)、毛花苷丙(cedilanid)和毒毛花苷K(strophanthin K)。临床常用的为地高辛。
强心苷 = 苷元 + 糖(洋地黄毒糖)苷元: 甾核和不饱合内酯环结合而成,是强心苷的基本结构,是其具有强心作用所必需的结构。
洋地黄毒苷
脂溶性高,口服吸收好半衰期长达5~7天,维持时间长,属长效强心苷
洋地黄
地高辛
口服,生物利用度个体差异大,临床注意调整剂量
半衰期为33~36小时,属中效强心苷
能通过血脑屏障,约三分之二的地高辛以原形经肾脏排出,故肾功能不良者应减少剂量
人肠道菌群可灭活强心苷,当应用抗生素时可能会引起血药浓度升高,从而增加毒性反应
毛花苷丙及毒毛花苷K
口服不吸收,需静脉给药,显效快,作用时间短,属短效强心苷
【药理作用及机制】
(一) 对心脏的作用
1. 正性肌力作用(positive inotropic action)
显著加强衰竭心脏的收缩力→增加心输出量→解除心衰的症状
特点:
加快心肌纤维缩短速度,使心肌收缩敏捷,因此舒张期相对延长(心脏休息的时间相对延长)
加强衰竭心脏收缩力,但不增加心肌耗氧量
机制:
强心苷与心肌细胞膜上的强心苷受体钠钾ATP酶结合→抑制其活性,导致钠泵失活→细胞内钠离子含量增多,钾减少→钠离子通过钠-钙双向交换机制,使钠离子外流增加,钙离子内流增加→最终导致心肌细胞内钙离子增加,心肌的收缩加强
2. 减慢心率作用(负性频率,negative chronotropic action)
治疗量的强心苷
对正常心率影响小
对心率加快及伴有房颤的心功能不全者,则可显著减慢心率
心功能不全时→心输出量减少→反射性引起交感神经活性增强,心率加快→应用强心苷,增强心肌收缩力,使心输出量增加→反射性兴奋迷走神经,抑制窦房结,使心率减慢
强心苷可增加心肌对迷走神经的敏感性,故强心苷过量所引起的心动过缓和传导阻滞可用阿托品抵抗
3. 对传导组织和心肌电生理特性的影响
治疗剂量下
(1)对窦房结、房室结
迷走神经兴奋→钾离子外流增加
窦房结自律性降低
房室传导速度降低
心房ERP缩短
高浓度时
(2)对浦肯野纤维
抑制钠钾ATP酶→细胞内钾离子含量减少,钾离子外流减少
浦肯野纤维自律性升高
EPR降低
钙离子超载→引起早后除极、迟后除极→心律失常(室性期前收缩、室性心动过速)
(二)对神经和内分泌系统的作用
中毒剂量的强心苷→
兴奋延髓催吐化学感受区而引起呕吐
兴奋交感神经中枢,明显增强交感神经冲动脉冲发放→引起快速性心律失常
兴奋迷走神经→减慢心率,抑制房室传导
(三)利尿作用
心功能改善后(心输出量增加)→增加了肾血流量和肾小球的滤过功能→使尿量增多
强心苷直接抑制了肾小管钠钾ATP酶→减少肾小管对钠的重吸收→促进钠和水的排出
(四)对血管的作用
强心苷有直接缩血管作用
强心苷也有抑制交感神经作用
抑制交感神经作用>直接缩血管作用
故血管阻力下降,心排血量及组织灌流量增加
【临床应用】
1. 治疗心力衰竭
强心苷多用于以收缩功能障碍为主且对利尿药、ACEI、β受体阻断药疗效欠佳者
对伴有心房纤颤、心室率快的心力衰竭
疗效最佳
对瓣膜病、风湿性心脏病(高度二尖瓣狭窄的病例除外)、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和高血压心脏病所致的心功能不全
疗效较好
对肺源性心脏病、活动性心肌炎(如风湿活动期)或严重心肌损伤
疗效较差
对扩张型心肌病、心脏肥厚、舒张性心力衰竭者
不应选用强心苷,而应首选β受体阻断药、ACEI
2. 治疗某些心律失常
(1) 心房纤颤
危害:心房过多的冲动下传至心室,引起心室率过快→心输出量减少
强心苷通过
兴奋迷走神经
对房室结的直接作用
减慢房室传导→增加房室结中隐匿性传导→减慢心室率→增加心排血量
(2) 心房扑动
心房扑动的冲动较强且规则,更易于传入心室,使心室率快而难以控制
强心苷是治疗心室扑动的常用药
强心苷可不均一地缩短心房的有效不应期→使扑动变为颤动
强心苷在心房纤颤时更易增加房室结隐匿性传导而减慢心室率
(3) 阵发性室上性心动过速
强心苷可增强迷走神经功能→降低心房的兴奋性
【不良反应】
1. 心脏反应 是强心苷最严重、最危险的不良反应,约有50%的病例发生各种类型心律失常。
(1) 快速型心律失常
最多见最常见的是:室性期前收缩,也可发生二联律、三联律及心动过速
氯化钾
钾离子能与强心苷竞争心肌细胞膜上的钠钾ATP酶,减少强心苷与酶的结合
补钾不可过量,注意患者肾功能情况,以防止高血钾的发生
对并发传导阻滞的强心苷中毒不能补钾盐,(因为房室传导阻滞时,静息膜电位已经小于正常,若胞外再补钾,会使静息膜电位负值进一步变小)否则可致心脏停搏
苯妥英钠
对心律失常严重者
苯妥英钠能与强心苷竞争钠钾ATP酶,恢复该酶活性
利多卡因
治疗强心苷中毒引起的室性心动过速和心室纤颤
机制:钠钾ATP酶被高度抑制,最终导致细胞内钙超载
(2) 房室传导阻滞
①由于提高了迷走神经兴奋性
②由于抑制了钠钾ATP酶,使细胞内钾含量降低,静息膜电位变小(负值变小),使零级除极速率降低→发生传导阻滞
(3) 窦性心动过缓
抑制窦房结,降低其自律性,当心率降至60次/分以下,一般作为停药的指征之一
阿托品
治疗强心苷中毒引起的心动过缓和房室传导阻滞等缓慢性心律失常,不宜补钾
2. 胃肠道反应 是最常见的早期中毒症状。主要表现为厌食、恶心、呕吐及腹泻等。剧烈呕吐可导致失钾而加重强心苷中毒,所以应注意补钾或考虑停药。
3. 中枢神经系统反应 主要表现有眩晕、头痛、失眠、疲倦和谵妄等症状及视觉障碍,如黄视、绿视症及视物模糊等。视觉异常通常是强心苷中毒的先兆,可作为停药的指征。
【药物相互作用】
1、奎尼丁与地高辛合用
使地高辛的血药浓度增加1倍
两药合用时应减少地高辛用量的30%~50%
2、维拉帕米与地高辛合用
使地高辛血药浓度升高70%,引起缓慢型心律失常
维拉帕米能抑制地高辛经肾小管分泌,减少消除,故两药合用时宜减少地高辛用量的50%
3、苯妥英钠因能增加地高辛的清除而降低地高辛的血药浓度
4、拟肾上腺素药可提高心肌自律性,使心肌对强心苷的敏感性增高,而导致强心苷中毒
5、排钾利尿药可降低血钾而加重强心苷的毒性
二、非苷类正性肌力药
(一)儿茶酚胺类
多巴胺
【作用机制】
主要激动 DA 受体和 α 受体、β 受体而起作用。
小剂量:主要激动 DA受体→肾血流量增加→排钠增多。
稍大剂量 :激动 β受体→心肌收缩力增强
大剂量:激动 α受体→ 外周阻力增强
【应用】 心衰时宜用小剂量,静脉滴注用于急性心衰。
多巴酚丁胺
【作用机制 】
激动心肌β1受体→正性肌力作用→ CO↑ →明显的强心作用。
激动血管β2受体→ 血管扩张→ 降低外周阻力→降低后负荷。
【应用】 主要用于对强心苷反应不佳的严重左心室功能不全和心肌梗死后心功能不全者,但血压明显下降者不宜使用。
异布帕明 与多巴胺相似。
(二)磷酸二酯酶抑制药(PDEI)
【代表药物】
米力农(milrinone,甲氰吡酮) 维司力农(vesnarinone)
匹莫苯(pimobendan) 氨力农(amrinone,氨吡酮)
【原理】 抑制磷酸二酯酶→明显提高心肌细胞内钙浓度、 cAMP 的含量。
【作用】
1. 增强心肌收缩力、离体心房和乳头肌收缩张力及张力上升速率。
2. 直接舒张血管→降低心脏负荷→增加CO释放→改善心功能→对心率、血压无明→显影响, 降低心肌耗氧量。
【应用】顽固性心功能不全,尤其是对应用强心苷及减负荷疗法无效的病例仍有效。
【不良反应】发生率较高,15%患者出现血小板减少,皮疹,胃肠道反应,室性心动过速,心肌缺血等。所以不宜长期服用。
第七节 钙增敏药及该通道阻滞药
一、钙增敏药
钙增敏药(calcium sensitizers)是近年研究发现的新一代用于CHF的药物,作用于收缩蛋白,增加肌钙蛋白C(troponin C,TnC)对Ca2+的亲和力,在不增加细胞内Ca2+浓度的条件下,增强心肌收缩力。
【作用机制】
1. 钙增敏药可通过多种机制调节肌丝对Ca2+的反应。
① 作用于TnC水平。② 改变钙结合信息传递的机制。③作用于肌动蛋白-肌球蛋白之间的机制。
2. 钙增敏药激活ATP敏感的钾通道,使血管扩张,改善心脏的供血供氧,减轻心脏负荷,降低心肌耗氧量,在CHF的治疗中具有正性肌力作用和血管扩张作用,可增加CHF患者的运动耐量并改善CHF症状。
【不良反应】
该类药物和米力农一样,可降低CHF患者的生存率。该类药物均缺乏心肌舒张期的松弛作用,使舒张期短,张力提高,其作用机制尚有待进一步探讨,疗效有待于大规模的临床研究。
二、钙通道阻滞药
钙通道阻滞药用于CHF的机制为:
①具有较强的扩张外周动脉作用,可降低总外周阻力,减轻心脏的后负荷,改善CHF的血流动力学障碍;
②具有降压和扩张冠脉的作用,可对抗心肌缺血;
③改善舒张期功能障碍,可缓解钙超载,改善心室的松弛性和僵硬度。
【代表药物】
短效钙通道阻滞药:硝苯地平(nifedipine)、地尔硫䓬(diltiazem)、维拉帕米(verapamil)。
长效钙通道阻滞药:氨氯地平(amlodipine)、非洛地平(felodipine)。
【适应证】
钙通道阻滞药的最佳适应证是继发于冠心病、高血压病以及舒张功能障碍的CHF,尤其是其他药物无效的病例。
但对于CHF伴有房室传导阻滞、低血压、左室功能低下伴后负荷低以及有严重收缩功能障碍的患者,不宜使用钙通道阻滞药。
第六节 扩血管药
【代表药物】
硝酸酯类:
硝酸甘油(nitroglycerin)和硝酸异山梨酯(isosorbide dinitrate)
主要作用是扩张静脉,使静脉容量增加、右房压力降低。
肼屈嗪:
扩张小动脉,降低心脏后负荷,增加心输出量,也较明显增加肾血流量。
硝普钠:
扩张小静脉和小动脉,降低心脏前、后负荷。
哌唑嗪:
选择性的α1受体阻断药,能扩张动、静脉,降低心脏前、后负荷,增加心输出量。
奈西立肽:
是用基因重组技术制得的内源性脑利钠肽(BNP)的人工合成品。
波生坦:
竞争性的内皮素受体阻断药,口服有效,临床现用于肺动脉高压的治疗。
【扩血管药治疗心功能不全的机制】
第四节 β受体阻断药
β受体阻断药 目前认为可应用于舒张功能障碍型心衰(扩张型心肌病),但禁用于严重收缩功能障碍型心衰。β受体阻断药与ACEI合用尚能进一步增加疗效。
β肾上腺素受体阻断药虽有抑制心肌收缩力,加重心功能障碍的可能,但临床试验表明:长期应用β肾上腺素受体阻断药卡维地洛、比索洛尔、美托洛尔可以改善CHF的症状,提高射血分数,改善患者的生活质量,降低死亡率。
作用机制
临床应用
β受体阻断药对扩张型心肌病及缺血性CHF,长期应用可阻止临床症状恶化、改善心功能、降低猝死及心律失常的发生率。
注意事项
1. 正确选择适应证。
对扩张型心肌病最有效
2. 长期应用。
3. 应从小剂量开始。
4. 应合并使用其他抗CHF药。
5. 严重心动过缓、严重左室功能减退、明显房室传导阻滞、低血压及支气管哮喘者慎用或禁用。
第二节 肾素-血管紧张素-醛固酮系统抑制药
一、 血管紧张素转化酶抑制药
(一)临床常用的ACEI
卡托普利(captopril)
依那普利(enalapril)
西拉普利(cilazapril)
贝那普利(benazapril)
培哚普利(peridopril)
雷米普利(ramipril)
福辛普利(fosinopril)
(二) ACEI 治疗CHF的作用机制
1. 降低外周血管阻力,降低心脏后负荷
ACEI可抑制血管紧张素转化酶,进而使血管紧张素Ⅱ的含量下降→减弱了AngⅡ的缩血管作用
ACEI抑制缓激肽的降解→血中缓激肽含量增加→促进NO和PGI2生成→扩血管、降低心脏后负荷
2. 减少醛固酮生成
减轻水钠潴留,降低心脏前负荷
3. 抑制心肌及血管重构
AngⅡ及醛固酮可促进心肌细胞增生、胶原含量增加、心肌间质纤维化,导致心肌及血管重构,ACEI使AngⅡ和醛固酮含量减少,防止和逆转了心肌和血管重构,改善心功能。
4. 对血流动力学的影响
ACEI降低全身血管阻力
增加心输出量
降低左心室充盈压、左室舒张末压,降低室壁张力
降低肾血管阻力,增加肾血流量
5. 降低交感神经活性
AngⅡ有促交感作用,ACEI便可抗交感
(三) ACEI 临床应用与不良反应
【临床应用】
ACEI 对各阶段心力衰竭患者均有作用
既能消除或缓解 CHF 症状、提高运动耐力、改进生活质量,防止和逆转心肌肥厚、降低病死率
还可延缓尚未出现症状的早期心功能不全者的进展,延缓心力衰竭的发生。
ACEI为治疗心力衰竭的一线药物,特别是对舒张性心力衰竭者疗效明显优于传统药物地高辛。
【不良反应】
1. 首剂低血压
因口服吸收快、生物利用度高,血管扩张明显,出现低血压现象
2. 咳嗽
无痰干咳是常见不良反应,也是患者被迫停药的原因
原因是ACEI使缓激肽在肺内蓄积的结果
3. 高血钾
因为ACEI使醛固酮分泌减少→导致血钾升高
多见于服用保钾利尿药的患者
4. 低血糖
ACEI能增加机体对胰岛素的敏感性,使血糖降低
5. 肾功能损伤
AngⅡ能收缩肾小球出球小动脉,以维持灌注压 ,所以ACEI可舒张出球小动脉,降低肾灌注压→导致肾滤过率和肾功能降低
对于肾动脉阻塞或肾动脉硬化造成的双侧肾血管病患者,使用ACEI会加重肾功能损伤
6. 对妊娠与哺乳的影响
ACEI可引起胎儿畸形、胎儿发育不良甚至死胎
一旦证实妊娠应立即停药
7. 血管神经性水肿
发生在嘴唇、舌头、口腔、鼻腔与面部的其它部位,偶尔发生与喉头,威胁生命。
8. 含 —SH化学结构的ACE抑制药的不良反应
含有—SH基团的卡托普利可产生味觉障碍、皮疹与白细胞缺乏等不良反应
二、血管紧张素Ⅱ受体(AT1)阻断药
本类药物简称ARB,可直接阻断AngⅡ 与其受体的结合,发挥拮抗作用。
常用药物包括氯沙坦(losartan)、缬沙坦(valsartan)及厄贝沙坦(irbesartan)、坎地沙坦(candesartan)、依普沙坦(eprosartan)、替米沙坦(telmisartan)、奥美沙坦(olmesartan)。
对CHF的作用与ACEI相似,不良反应较少,不易引起咳嗽、血管神经性水肿等。这可能与其不影响缓激肽代谢有关。
常作为对ACEI不耐受者的替代品。
血管紧张素受体阻断药-脑啡肽酶抑制剂合剂
临床实验中疗效显著超越标准治疗药物依那普利
增强心脏的保护性神经内分泌系统(NP系统,钠尿肽系统)
抑制有害系统(RAAS系统)
被认为能够减少衰竭心脏的应变
Entresto 适用人群为心功能分级为II-IV(NYHA class II-IV)的中度至重度心衰患者,应用ACEI治疗效果不佳且症状无缓解的患者,该药通常是与其他心衰药物联用,以取代血管紧张素转化酶(ACE)抑制剂或其他血管紧张素受体阻断剂(ARB)。
Entresto最常见副作用有低血压、高血钾及肾功能变弱(肾损伤)。
临床应用Entresto时不要将 Entresto 与任何血管紧张素转换酶(ACE)抑制剂类药物同时使用,因为会增加血管紧张素的风险。当在 Entresto 与一种 ACE 抑制剂之间进行切换时,两种药物的使用应该间隔 36 个小时。妊娠妇女应尽可能中止 Entresto 的使用。
三、抗醛固酮药
CHF时血中醛固酮的浓度可明显增高达20倍以上
大量的醛固酮除了保钠排钾外,尚有明显的促生长作用,特别是促进成纤维细胞的增殖,刺激蛋白质与胶原蛋白的合成,引起心房、心室、大血管的重构,加速心衰恶化。
此外,它还可阻止心肌摄取NE,使NE游离浓度增加而诱发冠状动脉痉挛和心律失常,增加心衰时室性心律失常和猝死的可能性。
临床研究证明,在常规治疗的基础上,加用螺内酯(spironolacton)可明显降低CHF病死率,防止左室肥厚时心肌间质纤维化,改善血流动力学和临床症状。
心力衰竭
简称心衰,是由于各种心脏疾病导致心功能不全的一种临床综合征
绝大多数情况下是指心肌收缩力下降,心排血量不能满足机体代谢的需要,导致器官、组织血液灌流不足,同时出现体循环和(或)肺循环淤血的表现,称为收缩性心力衰竭。
少数情况下心肌收缩力尚可维持正常心排血量,但由于异常增高的左心室充盈压,导致肺静脉回流受阻,肺循环淤血,称舒张性心力衰竭,常见于冠心病和高血压心脏病心功能不全的早期或原发性肥厚性心肌病。
心力衰竭时通常伴有体循环和肺循环的被动性充血,故又称充血性心力衰竭(CHF)