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图社区 城市林业
城市林业思维导图,内容概括全面,标出重点,该思维导图包括城市及城市化,城市林业的理论基础,城市森林环境,城市林业功能与效益,城市森林规划设计以及城市森林培育、经营等,方便城市林业的学习与记忆
编辑于2021-11-27 12:05:46城市林业
绪论
绪论
城市化的进步效应
推动社会进步
促进了生产力大幅度提高和经济效益明显增长
促进了城市功能和城市体系的完善
城市化的负面效应
占用大量土地
使自然生态系统受损
导致环境大面积受到污染
终极大疑问
城市居民究竟应该生活在什么样的城市环境中?在城市化的发展过程中如何才能做到发展经济与改善生存环境质量协调发展
城市及城市化的概念
城市的定义
城市是一种以自然生态系统为基础,并在此基础上以人的大量聚集、经济和社会活动集中为特征的人工生态系统,并且这一系统是以人为主体,并为人类加工物资,积累信息,提供便利条件的高效场所,是能流、物流、信息流和人流高速发展的空间地域系统。
城镇的形成和发展
城市化及城市人口的概念
城市化的概念
城市化是指人类生产与生活方式由农村型向城市型转化的历史过程,主要表现为农村人口转化为城市人口及城市不断发展完善的过程。
城市化是以空间、数量、经济、质量等特征为其标志的
空间上:城市规模大
数量上:农村人口转化为非农村人口
质量上:居民生活方式现代化
最显著特征:城市人口的集中、城市人口占总人口比重的不断增加
城市化水平
定义
一般用城市人口占总人口人数比重来表示
城市化的基本实现阶段
城市人口占总人口比重达到50%以上的阶段
城市化水平达到50%发生质变,社会矛盾和问题暴露得最充分; 超过50%、达到60%以上时,该症状好转
城市人口
三种含义
持有城市户口的人口
居住在城市规划区范围内的人口
居住在市辖区域范围内的人口
从城市规划、管理和建设来看
城市人口包括居住在城市规划区域建成区内的一切人口
城市化发展趋势与城市生态环境问题
城市化发展趋势
世界城市化进程
城市化现象并不仅限于发达国家,而是一种世界趋势
现代化发展趋势的另一个重要特征就是伴随着城市人口的增加,城市的数量和规模也越来越大
中国城市化进程
我国现尚属城市化水平不高的国家,但发展速度较快,却也发展不平衡
城市用地(城市建成区)逐年增加
城市建成区:城市行政区内实际已成片开发建设、市政公共设施和公共设施基本具备的地区
城市规模和数量不断增加
城市化对生态环境的胁迫作用
①密集的工业生产和人类活动,产生并积聚了大量的对人类健康有不良效应的有毒元素和污染物质
②城市化进程加快导致了严重的资源匮乏与环境污染
水资源匮乏
多度抽取地下水,使地下水位不断下降,发生地面沉降现象
水污染、空气污染、大气污染、噪音污染
③固体废弃物污染
有机物占36%,无机物占56%,其他
有机物垃圾有些无法自然分解,如塑料垃圾进入土壤后影响其通透性,破坏土质,影响植物生长;塑料袋垃圾轻大,填埋会占用和破坏大量土地资源,还会污染水
④城市化既占用大量土地又使自然生态系统受损
城市林业的产生及其发展概况
城市林业发展概况
国外城市林业发展概况及趋势
我国城市林业的发展概况
我国城市林业存在的主要问题(6大问题)
城市森林、树木、绿地资源总量不足,质量不高,城市公共绿地偏低,远远落后于发达国家,难以满足城市可持续发展
城市林业建设尚未完全纳入城市发展的整体规划,城市林业的发展滞后于城市发展的速度,城市森林和绿地被占用和毁坏的情况还比较严重
城市森林结构不合理,特别是在树种选配的树种单一,使许多城市形成“多街一树“的单调景观,立体绿化效果差,难以充分发挥生态效益
由于认识和技术上的滞后,导致我国城市林业经营管理粗放,使城市林业的森林生态系统在生物多样性、持续稳定性及再生能力等方面表现不良,对环境压力的承受能力还很脆弱
全民对城市林业的参与和认识不足
对城市林业的宣传、教育不够
我国城市林业的发展目标与对策(7大对策)
确立城市林业的地位,广泛开展生态环境保护和城市林业重要性的宣传和教育活动,逐步建立城市林业公共教育制度,使公众了解、认识、参与建设和保护
建立必要机制,把城市林业建设纳入城市发展总体规划中,并理顺管理体制,把园林部门和林业部门纳入统一的管理体系,协调好林业、园林、环保、城建、市政、国土、交通等部门之间的关系,确保城市林业的有序发展
扩大城市森林和绿地面积,提高城市森林、树木及绿地的数量与质量,利用生物共生互利原则,建立合理的多林种、多树种、多层次的城市绿地及城市森林景观结构,并积极开展城市林业科学研究,建立城市林业可持续发展评价标准及指标体系。同时加强森林、树木和绿地培育、保护和管理,充分发挥城市林业高效的生态、社会和经济三大效益
科学地经营管理城市林业,实施城市林业的分类经营,制定统一的城市林业产业规模和政策,加强高新兴技术引进、消化和吸收,开展城市森林资源综合利用和开发技术的研究 。 积极推行清洁生产,节能降耗,提高城市林业产业发展水平和城市林业森林资源的利用率,倡导和发展低碳经济的城市林业产业体系,大力发展花卉产业和城市旅游业
加强城市林业的科学研究和教育,培养大专以上的专门人才,健全科研机构,培养一支既具有古典园林和传统林业科学技术,有掌握现代园林和林业科学技术的城市林业规划设计、栽培与管理的专业队伍
广筹资金,增加城市林业投入,建立保护城市森林资源、改善城市生态环境的多元化投资机制
完善和制订城市林业发展有关法律和规章,健全监督检查机构和执法体系,并不断提高执法力度和能力,保障城市林业的可持续发展
城市林业的发展方向及趋势
发展方向
注重整体性和系统性
城市----城市生态系统
城市森林----城市绿地生态系统
注重人的适宜与调控性
注重布局的合理性
注重生物多样性
发展趋势
城市林业的发展必须以可持续发展理论为基础原则
城市林业的发展必须紧紧围绕城市生态环境问题
城市林业的基础理论研究将得到进一步加强
高新技术应用和多学科融合将极大推动城市林业的发展
城市林业的发展将以多功能利用为其综合目标
城市林业基本理论
城市林业概念与范畴
城市林业的概念
城市林业是研究树木与城市环境(小气候、土壤、地貌、水域、动植物、居民住宅区、工业区、活动场所、街道、公路、铁路、各种污染等)之间的关系,综合设计和合理配置、栽培管理树木及其他植物,改善城市环境,繁荣城市经济,维持城市可持续发展的一门科学
城市林业的范畴
凡是城市范围内的森林、树木及其植物生长的地域,以及地域内的野生动物、必需的相关设施等都属于城市林业的范畴
城市森林的组成
市区森林
郊区森林
近郊森林
远郊森林
城市林业的基础理论(6大理论)
森林生态基本原理
森林生态系统组成与结构
生态平衡理论
植物群落演替理论
生态适应性及生态位理论
城市森林生态学及其在城市森林建设中的应用
城市森林生态规划
绿色植物材料选择
城市森林布局与树种配植
城市森林生态平衡调控
森林培育的基本原理
园林学基本原理
生态园林
园林对城市森林的影响
生态保护及生物修复理论
生物多样性原理
城市森林建设中保护生物多样性的意义
城市化过程对生物多样性造成严重威胁
增加生物多样性是搞好城市森林建设的基础
增加生物多样性可以创造更加丰富多彩的城市森林景观
增加生物多样性有利于保持城市森林生态系统的稳定和提高其生态功能
增加生物多样性有利于满足城市环境异质性的需要
生物多样性理论在城市林业中的应用问题
物种多样性不一定导致生态系统的稳定
生物多样性不能人为拼凑
生物多样性不等同于物种丰富度
景观多样性也意味着生境破碎化
生物多样性原理在城市森林建设中的应用
进行科学的城市森林发展规划
注重增加群落的多样性
注重乡土树种和植被的利用
城市景观生态学原理
景观与景观生态学概述
景观基本概念
景观是高于生态系统的自然系统,是生态系统的载体,它具有明显的边界和范围(具有一定的空间尺度),具有可辨性和空间上的重复性;其边界由相互作用的生态系统、地貌和干扰状况所决定,具有高度的异质性;而生态系统是相对同质的系统
景观生态学的主要内容及特点
景观生态学的基本原理
景观结构与景观要素的基本类型
景观结构
景观由景观要素组成
景观要素(景观结构组分)是地面相对同质的生态要素或单位,包括自然要素或人文要素
景观要素基本类型及特征
三种类型
斑块
廊道
本底
特征
城市景观及景观要素特征
城市景观的演变
城市自然景观的演变
开发利用角度
城市社会发展需要(城市自然景观)
适宜的自然景观作为建设用地
自由的开阔的空间
城市建设后备基地
改善城市生活质量的生态缓冲地带
城市外围的自然环境
城市人文景观的演变
人文景观:部分或整体被改造的自然景观与人造地物实体相结合的空间结合
轻微改变的景观
较小改变的景观
强烈改变的景观
城市景观规划
目的和基本原则
以人为本
尊重自然、和谐共存创建特色
延续历史、创造未来
协调统一、多元变化
内容
城市道路网络系统景观规划
保证城市各种景观之间的物质流动和传输的畅通
最大限度降低对自然环境的破坏
城市植被系统景观规划
保证相当规模的绿色空间和植被覆盖度
珍惜原有自然绿色,对一些具有特殊意义的自然人文景观尽可能保留
“小散均”原则呈均衡和各有重点分布
城市景观的文化研究
景观生态学原理在城市森林建设中的应用
城市森林环境
城市森林环境的基本概念、组成及特点
城市森林环境基本概念
城市森林环境是指影响城市中以乔灌木为主的城市绿色植物及栖居于这个环境中的动物和微生物的各种自然的或人工的外部条件
狭义
绿色植物、动物及微生物周围的生物环境和非生物环境
广义
生物环境、非生物环境和城市的社会、经济、美学环境
城市森林环境的组成
城市森林环境的特点(5大特点)
受自然规律的制约
界限相对比较明确
构成独特、结构复杂、功能多样但又限制因子众多,矛盾集中
具有强烈的不稳定性和易变性
城市森林环境对城市居民及城市居住地环境质量有很大影响
城市森林的非生物环境
城市的气候环境
概述
城市小气候一般特点
年平均气温和最低温度普遍较高,即形成城市“热岛效应”
风速小,静风多
年平均相对湿度和冬夏相对湿度都较低
因尘埃和云雾,太阳辐射减少
降雨日数和降雨量增加
城市气候因子
城市气温
城市的辐射与热量
城市气温的水平分布---城市热岛效应
定义
城市中心地区近地层温度高于周边地区以及郊区的现象
城市具有特殊“热岛效应”的主要原因(5大原因)
城市下垫面的特殊性质
城市下垫面的建筑材料的热容量、导热率比周围郊区农村自然下垫面要大得多
城市中建筑物、道路、广场不透水,且植被稀少,从而吸热多而蒸发散热少
城市中有较多的人为热气进入大气
城市建筑密集,不利于热量的扩散,一般风速低于6m/s时,温差明显;大于11m/s时不明显
城市气温的垂直分布---逆温
城市的风和湍流
城市市区风向及风速一般特点
随着城市建筑物密度的增加,年平均风速逐渐变小
在城市内部不同地段的流场差异大
风对城市污染物的作用机制
风对污染物具有冲淡和稀释作用
湍流作用加强了大气污染物的扩散和稀释
大气湍流:大气运动具有十分明显的湍流特性,直观的感觉是风时大时小,具有阵性,并在主导风向左右作无规则的摆动,风的这种特性叫大气湍流
大气扩散:湍流的作用使得气体的各部分得到充分的混合,因此进入大气的污染物逐渐得到稀释,这种现象叫大气扩散。
城市风与城市规划
曾以工业区布局在主导风的下风方向为城市规划布局原则,但在季风气候国家(或全年有两个主导风向以及静风频率在50%以上的或各风频率相当的地区)不恰当
我国风向类型区划
季风变化区
冬夏季风向基本相反
需将1月、7月风向玫瑰图与年风向玫瑰图一并考虑
尽量避开对吹风向,选择最小风频方向,布置在居住区的上风方向
主导风向区
新疆、内蒙古、黑龙江北部-----西风
云贵高原西部----西南风
青藏高原----偏西风
工业区布局在主导风下风向
无主导风向区
宁夏、河西走廊、陇东、内蒙古的阿拉善左旗等地
污染系数=风向频率/平均风速
工业企业布局在污染系数最小方位或最大风速的下风向 居住区布置在污染系数最大方位或最大风速的上风向
准静止风型区
以四川为中心区
云南西双版纳地区
工业企业布局在居住区的卫生防护距离之外
城市降水
城市降水强度增强,时间延长
城市的“热岛环流”导致:形成对流性降水
城市高低参差建筑物
引起机械湍流
对移动滞留的降水系统起阻碍作用
城市空气中凝结核多
城市云雾多于郊区
城市空气中凝结核多,风速小,又有一定的人为水汽
城市市区微气候类型及特点
具有强烈的蒸发、蒸腾作用表面的微气候类型
典型区域:公园
特点:夏天温度较低,湿度偏高;冬季温度较低,风速相对较大
无明显有利或不利影响
被相对较高大的建筑物包围的街道和院落所具有的微气候类型
特点:夏天气温低,风速小:冬季因周围高大建筑物热辐射气温更高一些;适合许多植物生长
宽阔无林的街道、广场和停车场所具有的微气候类型
特点:空间裸露,干燥度很大,温度极易发展的到极端值,适宜选择较耐旱植物
城市的土壤环境
类型及特点
类型
填充土
农田土
自然土壤
特点
土壤无层次
土体中外来侵入体多且分布深
土壤结构差
城市土壤紧实度较大
土壤养分匮缺
土壤污染
影响城市土壤性质的主要因素
高密度的人口
特殊的城市气候影响着土壤水热状况
多类型的植物群落
地形的影响
地下水位抬高,土壤常年处于嫌气环境,养分很难被分解
气候干旱的海滨城市,含盐量高,不利于植物生长
土壤易受到污染的危害
城市土壤肥力因子状况及对城市森林植物的影响
理想的土壤肥力
土壤固体、液体、气体三相之比各为50%:25%:25%,水气热适宜,养分含量较高的土壤
城市土壤肥力因子状况
土壤水分
土壤空气
土壤温度
土壤养分
土壤扎根条件
城市土壤分类及肥力评价
渣砾土壤分类
土壤密实程度分类
肥力分级评价
城市土壤污染
水污染型污染
主要是由污水灌溉造成(重金属)
大气污染型污染
排放的废气,以飘尘、降尘等形式降落
固体废弃物污染型污染
垃圾、废渣
城市土壤改良及利用
改良
换土
保持土壤疏松,增加土壤透气性
设置围栏等防护措施,避免踩踏
改善树坛环境
植树带用草或其他地被植物代替沥青水泥
规范定植坑规格
采取特殊通气措施
植物残落物归还土壤,熟化土层
改进排水设施
城市的噪音环境
噪声:一般被认为是不需要的、使人厌烦并对人们生活和生产有妨碍的声音,即是一种音量过强或者人们不愿听到的声音
强度大小
噪声来源
交通噪声(70%)
行驶、振动、喇叭声
工厂噪声
机械振动、摩擦、撞击以及气流扰动等产生
职业性耳聋
扰民严重
生活噪声
使人心烦意乱
等级与标准
危害
干扰睡眠
损伤听力
对人体生理的影响
对儿童和胎儿的影响
对动物的影响
对建筑物的损害
城市的建筑和其他基础设施环境
城市的建筑
足够的居住面积
充分的水电供应
良好的周围环境
便利的交通出行
城市的道路交通
城市森林的生物环境
城市环境中的人群
城市中的人群与城市森林环境之间的关系一般表现
在城市环境中,人是环境影响因素的主体,而不是各种植物、动物或微生物,城市人口发展代替或限制了其他生物的发展
城市人口既是城市环境中的生产者,优势城市生态系统中的顶级消费者
人既是城市环境的调节者,又是城市环境影响的主要承受者,即城市居民在改造城市环境的同时,又要收受到城市环境的影响
城市人群的基本特征
城市人口规模
城市人口数量
城市人口密度
城市人口构成
城市人口结构
自然结构
年龄结构
性别结构
社会结构
职业结构
智力结构
城市人口组成
基本人口
服务人口
被扶养人口
流动人口
城市人口容量
城市人口容量是指一个城市所能承载的最大人口数量
城市人口容量基本特征
人口容量是超越自然生态系统的高容量
人口容量的基础是农业生态系统
高人口容量需要高投入来维持
人口容量受众多因素制约
人口容量是一定生活(消费)水平下的容量
人口容量参数的不确定性
城市人口容量的水桶理论与人口压力系数
人口容量的水桶理论(W=S*H*ρ)
底面积
自然资源和自然条件
壁高
经济发展水平
比重
人口消费水平的倒数
人口压力系数(C=P/W p:现实人口数、W:人口容量)
反映一个特定城市生态系统的人口压力状况的量化指标
特点
从根本上改变了传统的以人口密度的高低来判断人口压力大小的缺陷
可为人口迁移和人口再分布提供科学依据
从形成机制上揭示人口分布现状的本质
人口的控制和人地关系的协调提供科学依据
城市环境对人类的影响
城市环境对人的生活质量的影响
城市拥挤
住房紧缺
城市基础设施滞后
城市环境对人体健康的影响
城市环境对人的心理影响
城市植物
城市植物区系
植物区系是指一定地区范围内全部植物的分类单位,包括所有的科、属和种的数量
城市植物区系特点
乡土植物种类减少,人布植物增多
人布植物(归化植物,区内原无分布,而从另一地区移入的种,且在本区内大量繁衍的野生状态的),一般认为城市化程度越高,人布植物占比越大
城市总体上的植物种类多于农村
城市植物区系的生态指示值与非城市环境中的植物区系生态指示值存在明显差异
植物对城市环境的适应能力类型
极嫌城市植物
中度嫌~
中性~
适生~
极适生~
城市植被
城市植被特点
城市植被的覆盖率低
城市植被的群落类型特异并多呈孤岛状分布
类型
人工栽培群落
残存自然群落
城市杂草群落
城市化对城市植被演替的影响
城市动物
城市常见动物类型及特征
城市小型兽类区系
城市鸟类区系
城市有害昆虫区系
城市土壤动物
城市户养动物
城市微生物
城市林业的功能与效益
城市森林的功能与效益概述
调节城市气候,改善城市环境
调节城市小气候
调节温度
增加湿度
防风作用
控制雪的沉积
防治城市环境污染
监测有害气体,减轻空气污染
监测有害气体
根据植物的受害反应来监测有害气体
根据植物体内污染物质的含量监测有害气体
利用污染指数来监测有害气体
消除或减轻气态型空气污染
粘附作用
吸收和积累作用
代谢转化作用
降低和消除大气中固态型物质污染
城市森林植物能吸收烟尘、滞留粉尘
城市森林植物能杀菌防病
空气中细菌含量是评价城市环境质量优劣的重要指标之一
许多绿色植物逐年分泌杀菌素
减轻噪音污染
工程效益
侵蚀控制和流域保护
风蚀
水蚀
雨滴击溅
地表径流
下渗侵蚀
径流侵蚀(3种水蚀作用下形成)
片状侵蚀
溪流侵蚀
沟状侵蚀
滑动侵蚀
森林能够控制水蚀的机制主要表现
城市森林植被可以改变降水的性质
城市森林可以改变地表径流
城市森林植物可以改良土壤,增加土壤的透水性和持水能力
城市森林能够增加土体固持能力
因地制宜采取措施改善城市区域水分的状况
建设结构紧密的草坪以改善对水分的吸收和渗透
种植乔灌树种
建设一些保护性工程包括梯田、等高线种植、地表覆盖措施、庭院和花园中铺设草皮和水道
在径流表面铺设砾石排水道
使用平顶房以减少径流,增加室内的凉爽感觉
暂时性地用某些材料覆盖必要地方,如裸露的建筑工地等,避免雨水冲刷
城市污水处理
城市污水的来源及危害
来源
生活污水
工业污水
在上游已被污染后流经城市的地表径流
城市污水的处理措施
工厂化三级废水处理系统
城市绿地污水处理系统
适用
生活污水
食品加工污水
处理后的水补充了城市的水资源及供应能力 直接用于灌溉、工业用水
不适应
工业污水
城市建筑的应用
空间界定作用
画框作用
连接作用
放大作用
缩小作用
“屏风”作用
渐次展现景观的作用
疏通交通,美化市容
促进经济发展与社会进步
经济效益
社会效益
城市草坪与地被物的功能与效益
城市草坪的生态功能与效益
草坪:经过修剪管理的人工或天然草地,经过修剪,它们的外貌变得极为平坦,随着地形的起伏而有所起伏,在生长季节里一直保持绿色,是城市绿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城市草坪功能与效益
调节城市气候,改善生活环境
净化城市空气,监测环境污染
绿化美化城市,改善生活质量
草坪植物的选择
草坪植物的特点
外观形态
草姿美
有旺盛的生命力
有良好的适应性
常见的草坪植物种类
冷季型成坪禾草
暖季型草坪禾草
城市地被物的生态功能与效益
城市地被物是指那些覆盖于城市绿地地表或近地表层的有生命力或无生命力的物质
地被物类型与特点
园林地被植物:草坪植物、低矮的花灌木和自然生长的野生植被为代表的有生命的植被类型
以鹅卵石、碎石、树皮等为代表的无生命的类型
地被植物的选择与应用
有机地表覆盖物的作用与应用
城市湿地的功能与效益
湿地的概念与现状
城市湿地
城市湿地与自然湿地的差别
自然特征
受城市化的影响,湿地斑块之间连接度下降,增加了内部生境破碎化程度
自然湿地斑块间连接度高,破碎化程度低
功能特征
城市湿地除了生态服务功能外,还强调为市民提供的休闲、娱乐和生态教育功能,社会功能难以预测
自然湿地以生态服务功能为主,可测定并评价其不同生态功能
治理方式
城市湿地干扰以人干扰为主,治理方式是以政府决策部门指令为主,维护和治理靠居民参与
自然湿地是以自然干扰为主,由专业人员进行治理
城市湿地系统的生态和社会服务功能
城市湿地是城市发展的必要条件
城市湿地是城市污染物“净化器”
城市湿地科调节城市小气候,改善城市环境
城市湿地可为动植物提供丰富多样的气息地
城市湿地为居民提供休闲娱乐场所和教育场所
城市化对城市湿地系统的影响
城市开发导致湿地面积减少,增加了内部生境破碎化
水污染和富营养化日益加剧,降低了湿地生物的多样性
盲目引进外力种,导致土著种的灭绝
不合理的土地利用方式降低了湿地的生态服务功能
城市湿地保护的相关措施
进行合理的城市土地利用规划,保障城市湿地系统的生态安全
建立持续的城市湿地监管机制
控制城市湿地污染,恢复湿地自然生境,保护湿地物种多样性
制定相关法律条文,加强依法治水力度
提高全民素质,增加湿地保护意识
城市生物多样性及其保护
生物多样性是生物和它们组成的系统的总体多样性和变异性
城市多样性特点
城市生物区系(微生物、植物、动物)简单,丰度下降,多度增加
城市野生草本植物多于木本植物
城市野生动植物种类的丰度从城郊向城区中心逐渐减少
城市生物区系中的抗污染种类多且占有一定优势
城市野生生物中杂草及伴人植物与小型动物占较大比例
城市生态系统比较脆弱
城市生态系统需要从外界输入物质与能量,同时排放的废气物,也必须要输到系统之外,需要一个扔物质输送系统来维持
城市生态系统的自然调节机能在一定程度上遭受破坏
城市生态系统食物链简化,系统自我调节能力小
城市生态系统营养关系出现倒置,决定了其为不稳定性系统
城市生物多样性保护
城市野生动物及其保护
城市林业教育与培训
城市林业教育与培训发展概况
城市林业教育
城市林业技术培训
城市林业信息管理
信息资源管理的基本方法
城市林业信息管理系统实践
城市森林经营
城市森林的分布
城市森林分布类型的特点和性质
公有城市森林土地类型
公园
公共道路
高速公路和铁路
公共建筑和广场
治外法权土地
河湖岸区
私有城市森林土地类型
住宅区
工业区
商业区
城市森林的调查与测量
城市森林的利用与评价
城市森林的经营
城市林业经营目标
美观
安全
效率
城市森林经营方针
通过城市林业工作者的经营活动中,最大限度地正常发挥城市森林的生态效益、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
城市森林经营的主要措施
城市林业的经营措施
建立行道树木管理系统
建立害虫综合管理系统
建立资源调查系统
控制树根上浮
控制树高伸展
钻孔埋管线
建立苗圃
城郊结合部森林
市区森林
城市的通道绿化林带
撑死远郊森林
城市森林培育
市区森林培育
市区森林的类型与特点
行道树
公园森林绿地类型
街头绿地
居住区森林类型
商业区森林类型
单位附属绿地类型
市区森林的营造
栽植季节
春季、秋季、雨季
造林前的准备工作
截根处理
阔叶树与常绿树的挖掘
苗木运输
造林
市区森林的抚育与保护
抚育的目的与意义
市区森林的施肥管理
修枝
树穴处理
支柱与缆绳
市区森林病虫害的防治
防治原则:预防第一,控制第二
市区森林病虫害抚育管理的途径
建立严格的病虫害检疫制度
生物防治措施
化学防治措施
物理防治措施
综合防治措施
美国的城市森林病虫害防治的IBM计划
了解树木生长系统
建立监测系统
规定工作阈限
经营决策
郊区森林培育
远郊森林类型与特点
自然保护区
建立自然保护区的意义
展示和保护生态系统的自然本底与原貌
保存生物物种的基因库
科学研究的天然试验场
进行公共教育的自然博物馆
休闲娱乐的天然旅游区
维持生态系统平衡
自然保护区的发展历史与现状
自然保护区的类型
生态系统类,保护的是典型地带的生态系统
野生生物类,保护的是珍稀的野生动植物
自然遗迹类,主要保护的是有科研、教育或旅游价值的化石和孢粉产地、火山口、岩溶地貌、地质剖面
自然保护区的设置
典型性
稀有性
自然性
脆弱性
多样性
科学性
自然保护区设计的主要任务
核心区
缓冲区
试验区
保护管理
国家森林公园
近郊森林类型与特点
防风林
水土保持林
水源涵养林
风景游憩林
郊区森林的营造
郊区森林的抚育与管理
远郊森林的抚育与管理
近郊森林的抚育与管理
林地的土壤管理
灌溉管理
漫灌
渠灌
喷灌
滴灌
渗灌
施肥管理
中耕除草
松土
除草
培垄
树体管理
修枝
促主控侧法
针叶树修枝
树冠整形修枝法
林分保护管理
林木病虫害的防治
气象灾害的防治
防止冻拔、雪折、风倒、日灼
人畜危害的防治
防火
城市森林的规划设计
市区森林的规划设计
市区森林可利用土地类型
住宅区
工业区
商业区
行政中心业务区
商住混合区
市区森林类型的确定
全国园林绿地分类标准体系下的市区森林类型
公园绿地
综合公园绿地
专类公园
带状公园
街旁绿地
附属绿地
按照植物的栽植地点划分的市区森林类型
行道树木类型
公园绿化树木类型
居住区树木类型商业区树木类型
单位附属树木类型
街头小片绿地树木类型
按照功能类型划分的市区森林类型
子主题
市区森林规划设计的原则
市区绿地指标的确定
城市绿线管理规划
城市绿线管理规划是指在城市总体规划的基础上,进一步细化市区内规划绿地范围的界限
市区森林树种规划选择技术
树种选择原则
适地适树
优先选用乡土树种
生态功能优先
景观价值方法
生物多样性原则
速生树种与慢生树种相结合
树种选方法
一般选择方法
资料分析法
调查法
定位试验法
数学分析选择方法
单目标树种的优化选择
保存系数M=1-(成活率-保存率)/成活率
生长系数N=1-(最大生长量-平均生长量)/最大生长量
适应系数K=M+N
多目标树种的灰关联优化选择
城市古树名木保护规划
制定法规
宣传教育
科学研究
养护管理
市区森林规划设计的程序与方法
市区自然环境条件调查
市区社会经济状况调查
市区现有林木和其他植被数量与生长状况的调查
技术设计
编制市区森林设计方案
送交审查
城市森林规划文件编制及审批
规划成果审批
市区森林规划设计中必须注意的几个问题
市区森林规划设计中的树种组成控制
市区森林设计规划中设计要素的运用
大小
形态
质地
色彩
综合作用
郊区森林的规划设计
郊区森林的造林规划
郊区森林造林调查设计
造林施工设计
苗圃总体规划设计
可行性研究报告
苗圃规划设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