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图社区 注意和意识
这是一篇关于注意和意识的思维导图,包括意识与无意识、注意概述、注意的品质、注意的认知理论。
编辑于2021-11-27 16:05:56第五章 意识和注意
意识与无意识
意识含义
意识是一种觉知,是一种高级的心理官能,是一种心理状态。觉醒状态下的觉知包括对客体的觉知y以及对自身内部状态的觉知。
意识种类
意识
指能够被主体觉知到的成分。心理学研究的意识包括:正常意识、异常意识、个体意识和社会意识等。
前意识
指以前经历过或想过的事情在一瞬间没有被意识到,但随时可以进入意识,成为意识的部分。前意识介于潜意识和意识之间(精神分析学派);只有在信息检索和提取时,这些信息才会进入意识(信息加工理论)。又被称为前意识记忆
启动作用
一种前意识的加工,指某些刺激的加工因相同或相似的刺激的优先呈现而变得便利。
无意识
是相对于意识而言的。是指个体不曾察觉到的心理活动。常见的无意识现象有:
无意识行为
是G指自动化了的行为和习惯,不受意识的控制。比如挠鼻子
对刺激的无意识
人在活动时,有时没有察觉到对他们的行为产生了影响的事件,而实际上,这些事件对他们的行为产生了或大或小的影响。比如广告牌
盲视
由于视觉中枢受到损伤,看不到。病人不能有意识地觉察刺激,但仍能进行视觉辨别
常用研究方法【阈下知觉实验】
控制刺激的呈现时间,考察无意识加工过程的存在及其对有意识加工的影响
意识功能
意识有如下功能:
第一,通过限制人们的注意,减少不断输入的刺激能量(自下而上的加工)
第二,使人们依据知觉的组织规律,把连续不断地经验划分为客体和事件(空间和时间)
第三,是人们能够利用过去记忆对现时输入信息做出最佳判断(自上而下的加工)
睡眠与梦
睡眠
如何研究睡眠?
生理记录仪记录
是意识的一种形式,和觉醒对立
子主题
睡眠的阶段
一个完整的睡眠周期包括四个阶段和快速眼动睡眠期。一个睡眠周期一般持续90分钟。在8个小时的睡眠中,大概有5个睡眠周期。人的没晚的第一个睡眠周期会有相对较短的快速动眼睡眠期和较长的深度睡眠期。但随着睡眠时间的增加,快速动眼期增长,深度睡眠时间减少。在临近早晨的时候,人会睡得更浅,几乎没有深度睡眠。人的一生中,快速眼动睡眠期的时长会随着个体年龄的增大而快速减少。
周期规律:一、 二 三 四 (完整周期60-90分钟)、 三、 二、 快速眼动/二、三、四
频率越来越低,波幅越来越大
第三四阶段也叫慢波睡眠
快速眼动睡眠时间越来越长
睡眠的功能
功能恢复理论
有助于有机体组织的修复和生长/大脑得到恢复休息/增加对疾病的免疫力/心智保持清醒/有助于学习和记忆
(果蝇实验)突触的动态平衡理论,通过睡眠把没用的突触修剪,腾出新的记忆/加工空间(计算机清理磁盘)维持和增加长时记忆
好的睡眠能够腾出更多的记忆加工空间
睡眠能强化先前的记忆
生态学理论
睡眠是长期的生存斗争中形成的一种适应机制,能使个体减少能量消耗和避免受到伤害
梦
含义
精神分析观点【弗洛伊德】
梦是潜意识过程的显现,是人被压抑的欲望的表现,
不可验证
能是欲望的满足
生理学观点【霍布森】
梦的本质是对脑的随机神经活动的主观体验
认知心理学观点
担负着一定的认知功能
特点
不协调性
不连续性【主要】
不确定性
梦的剥夺实验
和记忆巩固有关
和注意力有关系
催眠
对暗示容易做出反应的另一种意识状态
深度放松状态
暗示:非强迫性得意见,但能使对方不加怀疑得接受
暗示效应
应用:记忆恢复,缓解焦虑压力,减轻疼痛,强化体能
注意概述
注意的含义
注意是心理活动或意识对一定对象的指向与集中。注意的两个特点是:
指向性
心理活动或意识在某个方向上进行活动(选择某一对象而忽略另一对象)
集中性
心理活动或意识在一定方向上活动的强度或紧张度【当心理活动或意识指向某个对象时,注意会在这个对象上集中起来】
心理活动或意识的强度越大,紧张度越高,注意就越强;集中性越强,指向性范围越小
注意缺损障碍(多动症)
注意的功能
基本功能,即对信息进行选择
注意可以保障人们的正常生活——选择重要的信息,排除干扰,如鸡尾酒会效应(再嘈杂的环境中,人么能很快辨别出与自己有关的信息)。
整合功能
在注意状态下,人们能将物体的个别特征信息进行加工整合,使之成为一个完整的物体。
维持功能
注意能使个体的心理活动集中在被选择的对象上,直到活动达到目的为止。
调节和监督功能
注意能使人根据环境的变化,经合理的调节和监督,提高活动的效率。
注意的种类
根据意志努力程度分为
不随意注意
又称无意注意,指事先没有目的,也不需要意志努力的注意。它是任何动物都有的初级意识,是生物生存的基础。不随意注意与刺激物的强度、新颖程度以及主体的需要、兴趣、情绪等有关。例如:上课时,突然有一个人闯进教室,这时你根本不需要意志努力就会注意到他,当然事先也没有目的。这就是不随意注意。
没有目的 不需要意志努力
随意注意
指有预定目的,需要一定意志努力的注意。例如集中注意力听课。随意注意的影响因素有:活动的目的、任务、组织性;人格特征、兴趣。过去的经验。
有目的 需要意志努力
随意后注意
有自觉地目的和任务,但是不需要意志努力。例如,妈妈一边看电视一边织毛衣。织毛衣地过程是有目的的,但是不太需要意志努力。这一般需要个体对技能非常熟悉。随意后注意是可以从随意注意转化过来的。
熟练程度
根据注意的品质分为
选择性注意
个体在同时呈现的两种或两种以上的刺激中选择一种进行注意,而忽略另外的刺激(双耳分听)。例如,在课堂上嘈杂的环境中,你去听老师的讲话。
启动的实验范式和启动效应
自变量:启动刺激和目标刺激的关系/启动刺激到目标刺激的时间间隔
先前加工活动对后续加工活动起作用
正启动效应
促进作用
重复启动条件
负启动效应
抑制作用
忽略启动条件
增加了解除抑制的过程
反应人们对分心物的抑制条件
持续性注意
指注意在一定的时间内保持在某个客体或活动上,也叫注意的稳定性。例如,8外科医生在连续几个小时的手术中聚精会神地工作。人们通常警戒作业法来测量持续性注意。
注意动摇/ 注意转移
分配性注意
个体同时对两种或两种以上地刺激进行注意,或将注意分配到不同的活动中去。分配性注意受熟练程度以及活动性质的影响。例如学生在课堂上一边听讲一边记笔记。研究分配性注意最常用的方法是双作业操作。
注意的品质
注意的广度
注意的广度即注意的范围,是指人在同一时间内所能清楚地把握得对象的数量。一般人的注意的广度是7±2个单元。影响注意广度的因素:
对象的特点
越集中 越整齐 约有内在联系,广度越大
活动任务
越多越复杂,广度越小
个人知识与经验
越多丰富,广度越大
注意的稳定性
是对选择对象的注意能稳定地保持多长时间的特征。注意的起伏:由于人的感受性不能长时间保持不变,注意力表现出时高时低的周期性变化。这种现象在相对稳定的注意中也会存在。影响注意稳定性的因素有:
人的主观状态
责任感 意志力 兴趣
注意对象的特点
丰富--单调
活动变化--固定
意志水平
注意的分配
指个体在同一时间内把注意力分配到两种或者几种不同的对象或活动上。注意分配的条件:
个体对这些活动的熟练度或自动化程度
同时进行活动的性质和内在联系
注意的转移
是注意从一个对象或活动转移到另一哥哥对象或活动上。
影响因素
原有注意的紧张度:紧张度越大,转移越困难,越缓慢
新事物的性质:吸引力越强,越符合需要和兴趣,转移就越容易,越迅速
个人固有神经类型和习惯
注意的认知理论
注意选择的认知理论
1.过滤器理论(瓶颈理论/单通道理论)
由布罗德本特提出,该理论的主要观点有:
第一,神经系统加工信息的容量是有限度的,不可能对所有的感觉刺激进行加工;
第二,当信息通过各种感觉通道进入神经系统时,要先进入一个过滤机制;
第三,只有部分信息可以通过这个机制,接受进一步的加工,其他信息则被阻止而消失了。过滤器的工作方式时全或无。
布罗德本特采用双耳分听技术(向两个耳朵播放不同的内容)进行了实验。要求被试只注意其中一边的信息。结果,当他要求被试在试验后回忆非追随而得内容时,被试不能完成任务。(追随耳/非追随耳)
2.衰减理论
由特瑞斯曼提出。该理论主要观点:前两项和过滤器理论一致(也就是这连个理论得共同点),只是第三项内容不同:
当信息通过过滤器装置时,不被注意或非追随的信息只是在强度上减弱而不是完全消失。
特瑞斯曼通过实验指出,当刺激对被试有意义得时候(如被试的名字或她暗恋对象的名字),其激活阈限较低,当刺激出现在非追随耳时,容易被人们察觉。
3.后期选择理论
由多伊奇提出,诺尔曼完善。该理论认为
所有信息在经过过滤或衰减装置之前,就已经受到了充分的分析,因而对信息的选择发生在加工后期的反应阶段。也叫完善加工理论/反应选择理论/记忆选择理论
4.多阶段选择理论
由约翰斯顿与汉斯等人提出,这个理论相对灵活,认为
注意的选择过程在不同的加工阶段都有可能发生。在选择之前的加工阶段越多,所需的认知加工资源就越多,且依赖于当前的任务要求。
注意分配的认知理论
1.认知资源理论
由卡尼曼提出,该理论主要观点有:
认知活动对注意的要求是不同的。认知资源理论是从不同的认知活动或认知任务如何协调的角度来理解注意。把注意看成一组对刺激进行归类和识别的认知资源,这种认知资源是有限的。当刺激或任务越复杂,占用的认知资源越多,认知资源用完时,新的刺激就得不到加工。
2.双加工理论——自动化加工和意识控制加工
由谢夫林提出,该理论的主要观点有:
①人的认知加工有自动化加工和意识控制加工两类;
②自动化加工不受认知资源的限制,不需要注意,可以自动化的进行;
③意识控制加工受认知资源的限制,需要注意的参与,可以随环境的变化而不断进行调整,并且经过大量的练习后,可转化为自动化加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