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图社区 第四章,舞蹈史魏晋南北朝
这是一篇关于第四章,舞蹈史魏晋南北朝的思维导图,包括:一、社会背景;二、清商乐舞;三、《清商乐》(俗月的总称);四、胡乐胡舞;五、“以舞相属”与即兴起舞等内容。
编辑于2021-11-27 18:41:46魏晋南北朝
一、社会背景
大帽子
魏晋南北朝时期是中国历史上一个大分裂、大动乱的时期,社会混乱黑暗,战争连绵,人们颠沛流离,急需精神寄托之所,从而导致各民族的大迁徙大融合,汉族乐舞文化与外国及少数民族乐舞文化长期交流,各民族的乐舞文化得到了比较充分的传播交流,大大推动了舞蹈的发展。
具体表现
(一)供人欣赏娱乐的表演性舞蹈大量吸收了中原传统乐舞和江南等地的民间歌舞,加工编制了一些艺术性较强和欣赏价值较高的音乐舞蹈作品。如《清商乐》。
(二)魏晋之际,继承了汉代时期兴盛的“以舞相属”的礼节性舞蹈,在宴会中由贵族、文人自己(跳古代“交谊舞”,有时宾主还在席间即兴起舞。
(三)中外各族乐舞文化大交流对舞蹈的发展产生了极其深远的影响。
二、清商乐舞
(一)内涵
魏晋南北朝时期流行的汉族民间乐舞的总称。
清商乐的内容相当丰富,有乐曲、歌曲、舞曲,并随着时间推移不断增加。在魏晋南北朝时期,他不但为朝廷、民间所重,还受到广大知识分子的偏爱。
(二)发展
1.《清商乐》是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俗乐舞的总称。
2.曹魏时期, 《清商乐》是统治阶级喜爱的女乐歌舞,内容丰富,有乐曲、歌曲、舞曲,属于专业性质的表演性乐舞。
3.两晋时期,承袭《清商乐》,南迁时将中原传统乐舞带到南方,南方的民间乐舞“江南吴歌”和“荆楚西曲”与《清商乐》相互融合,使其都得到进一一步发展。
4.中南朝各代,这些来自民间的俗乐俗舞十分受人欢迎,到处流传。
5.北魏王朝,得到了江左所传“中原旧曲”及南方的民间乐舞,并统称《清商乐》
(三)演变
《清商乐》包括北方《巴渝舞》《鄲舞》《铎舞》 ,也包括了江南民间传统的《拂舞》《明君舞》《前溪舞》《白红舞》《中舞》。
→《清商乐》在发展的过程中,有一部分被作为“前代正声”,归入雅乐,渐渐从生动活泼的民间乐舞变成技艺高超、礼仪祭祀的雅乐舞蹈,变得僵化、仪式化、失去了原有的生命力,如《巴渝舞》《勒舞》;另一部分则是一直流传在民间的同类舞蹈,经过艺人的精心加工创作,成为精美的表演性舞蹈,如《巾舞》、《白红舞》、《明君舞》等。
清商乐的内容相当丰富,有乐曲、歌曲、舞曲,并且随着时间的推移不断增加,其中的舞蹈有:《明君》《杯盘舞》《佛舞》《白伫舞》 《公莫》
(四)风格
秀丽清秀、柔曼飘逸、婉约雅致、闲适舒缓。
(五)特征
[内容上] (一) 抒志言情,是清商舞蹈较为突出的一个特点:如《白红舞》。
[审美上] (二) 飘逸闲雅,是清商舞蹈的审美理想;如《鸲鹆舞》是一个模拟飞鸟动态的舞蹈,突显出内在精神的自由、高尚、俊逸。
[形式上] (三) 以目传情,利用眼睛说话是魏晋清商舞蹈表情的一种重要手段。
[风格上] (四) 以轻见长,“轻盈”、 “轻柔” 是清商舞蹈的又一个显著特征。
[审美倾向上] (五)以妙取胜,魏晋南北朝时期受玄学的影响,在舞蹈中“妙”体现为舞蹈的思想情感和审美形式高度和谐所达到的一种无以言表的情趣、美和境界。
(六)综述
清商乐舞为魏晋南北朝的代表性乐舞,是因为它有着一种中国文化委丽清秀、柔曼飘逸、婉约雅致、 闲适舒缓的特质。
“清商乐”在魏晋南北朝时期,不但为朝廷、民间所重,还受到广大知识分子的偏爱。
三、《清商乐》(俗月的总称)
魏晋南北朝流行的汉族民间乐舞总称为“清商乐”。清商乐的内容非常丰富,有乐曲、歌曲、舞曲,并随着时间的推移不断增加。
汉代就有女乐表演清商的记载。清商乐在曹魏时兴盛起来。南朝流行的“清商乐”实际上原是曹魏时铜雀伎表演的音乐舞蹈。曹魏时专门设立了管理这类乐舞的官职—清商令、清商丞。隋唐宫廷燕乐,专门设立《清商》乐部。到武则天时期,《清商乐》已日趋衰落,尚存60多曲。
清商乐在发展时发生了许多变化,它们基本在两个方向:一类是被作为“前代正声”,进入庙堂,归入雅乐。如《碑舞》;另一类则经过艺人的静心加工创作,成为表演性舞蹈,百年不衰。如《白纻舞》《明君舞》《前溪舞》。
四、胡乐胡舞
(一)含义
“胡” 是中国古代对北方和西方各民族的泛称,“胡乐 胡舞”即指西北少数民族的乐舞,具有潇洒、劲健、奔放、明快的风格特点。
(二)形成原因
魏晋南北朝时期由于长期分裂割据,迁徙流动,各族人民大量涌入中原地区,民族民间的乐舞文化交流频繁。
(三)具体内容
北朝时各民族乐舞主要有:《天竺乐》《龟兹乐》《西凉乐》 《高昌乐》《康国乐》等。这些乐舞传入中原后发展成为宫廷乐舞中的重要组成部分。
1.《天竺乐》是印度的乐舞
2.《龟兹乐》是新疆的乐舞
3.《西凉乐》是把龟兹乐曲与中原汉民族乐曲相结合,也是古代史上第一部中西结合的乐舞。《康国乐》是由北周武帝的皇后带来的西域乐舞,有一种“急转如风”的旋转性舞蹈,名日“胡旋舞”。
4.《高丽乐》是朝鲜民族传入的舞蹈。
南北朝时期,汉族传统民间舞蹈以及各少数民族的“胡舞”,保持了固有的民族风格和地方特色,在各处流传。尤其是“胡乐”、“胡舞” 自汉代传入,到南北朝时成为上层社会的乐舞风尚。“胡舞”与柔曼、妩媚的中原舞蹈风格迥然不同,其总体风格是激情澎湃、俏丽,具有异国情调的阳刚之美。
(四)综述
各民族乐舞文化大交流的趋势,它深刻地影响了我国古代舞蹈艺术的发展。除此之外,宗教,特别是佛教的迅速发展,是南北朝的一个时代特征。佛教艺术伴随着佛教传播,沿着丝绸之路进入我国。佛教艺术的传入对乐舞的影响也是极大的。
五、“以舞相属”与即兴起舞
举行宴会时,“以舞相属” 的礼节性舞蹈,从汉代直至魏晋都盛行不衰。“以舞相属”是礼节性交谊舞,宴席上,宾客间相邀起舞;贵族文人甚至皇帝本人,当情绪高涨时还会即兴作舞。“以舞相属”兴于汉代,盛于魏晋。
据历史史实证明:魏晋南北朝时期,高至皇帝本人,贵至将军重臣,都有相当的舞蹈艺术修养和舞蹈技能。既可礼节性起舞,如“以舞相属”,又可在各种场合即兴表演舞蹈,其中许多是各民族民间舞,如《拍胸舞》( “张拍”)、“胡舞”、《回波乐》。
六、舞蹈技艺水平和审美特征
从总体上看:北朝、南朝的舞蹈在风格气质上是各具特色的
(一)北朝各代,是大量少数民族涌入中原以后纷纷建立的政权。这些民族的传统舞蹈,一 般具有粗犷、矫健之美。加之当时这些民族正处在兴盛时代,那张雄健豪放的气质就更为突出。
(二)南朝各代,则是由于政治、军事的失利而被迫南迁的。魏晋及南朝各代表演性舞蹈的风格与审美特征,大多富于抒情性,舞姿轻盈柔曼,情调缠绵婉转,这与当时人们面对动荡不安的社会,产生了及时行乐的思想、迷信鬼神有关。而表演性舞蹈的基本观众是贵族士大夫,他们情绪低沉,及时行乐,从而影响了时代表演性舞蹈的基调和情趣,以《清商乐》为代表。
在舞蹈技巧方面,多继承汉代,如舞袖、折腰、杂技与舞蹈相融合的特点,但舞蹈本身却没有汉代那种豪放粗犷的气质,如《白红舞》。
七、唐代舞蹈的奠基
(魏晋南北朝时期是中国舞蹈史发展的一个转折点)
(一)独立性和表现性态势(转折)
舞蹈在魏晋南北朝已改变了它在汉代被融入于“百戏”的综合性质而向“独立的艺术形式”过渡。魏晋南北朝舞蹈转向凭借舞蹈自身“有意味的形式”来发挥舞蹈的表现性。
(二)中西融合并举
《西凉乐》是中国舞蹈史上第一部中西融合的作品。开创了中外乐舞艺术兼收并蓄、融合出新的先河。③“软舞”之准备
(三)“软舞”之准备
魏晋南北朝是“软舞”的准备阶段。“软舞” 主要讲究舞袖、运腰,并求轻、贵柔,其特征表现为行云流水般的韵律。
(四)“健舞”之先声
“胡舞” 在南北朝成为一时的审美风尚。因此,南北朝时期“胡舞”的盛行,已经名副其实地奏响了唐代“健舞”的先声。
(五)“燕乐”之基本构架
唐代的 “九、十部乐” 在南北朝时期已经具备了 百分之八十。唐代最具有代表性的舞蹈一 “健舞”“软舞”源自魏晋南北朝。
十四、儒家、墨家乐舞理论的不同
十三、魏晋南北朝的人文变革的原因
魏晋南北朝是中国政治上最混乱、社会上最痛苦的时代,这个时期的舞蹈对中国古代舞蹈的发展产生了重大影响。
(一)社点变革与主情倾向
社会的大动乱造成了统治机构和社会秩序的解体,社会秩序的解体又导致了思想的极大解放和人的个性解放,在这种社会背景下,旧的礼教崩溃了,人的主体意识觉醒了.以追求人生的解放和人格自由为目的的庄子精神,便成为整个时代文明的核心。艺术主张抒写个人情怀,主张从自己的真性情、真血性中发现人生的真实意义和真实价值.
魏晋南北朝主情艺术观念的兴起,在中国文学艺术发展史上是一个巨大的进步,它深深影响了舞蹈的发展方向,从而带来了舞蹈最为重要的本质功能的复归。
(二)情感与形式契合的内驱力
魏晋南北朝艺术的主情倾向,使舞蹈情感表现的范围有了较大的拓展,诸如抒发心志,喟叹人生、表情爱、诉相思、道别离言悲苦等多种特感类型都已成为舞蹈表现的主题。为了适应舞蹈这种单纯情感表现的需求,魏晋南北朝舞蹈逐渐演化出“纯舞”的形式.“纯舞”是舞蹈在抒情方面长足发展的标志,是舞蹈情感与表现形式相碰撞的结果。而情感与形式的相互契合,又是其内在的艺术规律所决定的.
首先,艺术是时代文化的“独特的模型”和“形象的肖像”,它必然要随着时代的改变而变化或变革,这是艺术发展过程中的普遍规律。
其次,魏晋南北朝时期,社会的大动荡造成了民族的大迁徙、大融合,广大的中原受着其他民族文化的强烈冲击,少数民族的乐舞与当时中原舞蹈的温婉柔媚形成强烈对比,引起了汉族舞蹈内部的巨大躁动,这就为舞蹈的变异提供了又一条件。
魏晋南北朝的时代特点,决定了舞蹈文化的结构较为松散可塑性强,对外来乐舞艺术容易适应并易吸收对方的东西。同时,由于长期以来中原乐舞一直散发着一种舒淡、迟缓的田园生活气息,而西北部游牧民族的乐舞却活泼、激昂、充满生气,这种开放的“阳刚之美”与魏晋南北朝时代精神的律动相谐,同历史的步伐共振,和人们审美欣赏的需求相符,因此被中原广泛接受继而吸收融化,形成变革。
三、门阀士族的及时行乐
魏晋南北朝是门阀士族统治的时代,门阀士族垄断了社会的政治、经济、文化及一切领域,魏晋南北朝舞蹈的进步,也就自然离不开门阀士族在客观上所起的重要作用。魏晋南北朝三百多年间,战祸频繁、颠沛流离,上层士族的人生态度在于把玩“现在",也就是要努力在有限的时间内获取无限的快乐,因此舞蹈-这项可以充分“娱人”的艺术活动就与贵族们结下了不解之缘。
舞蹈可以使人从心理上“移居”到它所创造的世界里尽情享受其中的美妙而为上层人士所热衷,这同那个时期风靡谈老庄、尚玄学的情况一样,都是特定历史环境下形戒的特殊社会现象是时代的产物.当时的上层士族,甚至包括统治者自己,在奢修享乐的同时又追求所谓玄远、超逸.其实,他们这样做不外乎是对现实的极度不满和抗拒,就如战国庄子面对其时文明所一并带来的罪恶和苦难无能为力转而追求彻底自由的理想人格以达到解脱一样,只不过贵族阶层与庄于所采取的抗议方式不同罢了.他们厌恨时局混乱、政治无常,但却无力扭转政事:他们希望平和安宁、富贵延年,可又担心生命不长,荣华难保,理想的希冀和现实的无情自然将这些人推上了及时行乐之路。于是,作为既可借以发泄情绪、又能从中得到愉悦的活动舞蹈,便成为地有追恋、沉迷的对象.
综上所述,魏晋南北朝时期舞蹈变革的人文基因有社点变革与主情倾向、情感与形式契合的内驱力、门阀士族的及时行乐三方面。
十二、舞蹈的审美特征及技术水平
十一、为什么魏晋南北朝是一个转折点?
子主题
十、清商乐的特征/妙体现在哪儿?
魏晋南北朝时期大变革是社会发展的主流,几百年来战火连绵,社会动乱不安。社会的动乱造成了民族的融合及个性的解放,这个时期舞蹈的主体为清商乐舞和胡乐胡舞。魏晋南北朝时期流行的汉族民间俗乐舞的总称谓之清商,清商乐舞的艺术特征体现为五个方面。
(一)抒志言情
抒志言情是清商舞蹈较为突出的一个特点,集中体现在《白纻舞》中。从一些描述《白纻舞》的诗歌中我们可以得知,其思想感情有表达男女情爱和思仙之意的,还有感叹人生短促、世事多艰、抒发感伤离别和相思悲哀之情的。从各种情志来看,恰恰是这些情感,深刻地表现出人们对生命的博爱与追求。
(二)飘逸闲雅
与汉代舞蹈以俗为趣、以俗为美的特点相左,飘逸闲雅成为了清商舞蹈的审美理想。以《鸲鹆舞》为例,《鸲鹆舞》是一个模拟飞鸟动态的舞蹈,在民间广为流行,东晋贵族谢尚最善此舞,谢尚通过模拟鸲鹆鸟的外部形态来确证他内在精神的自由、高尚和俊逸,从而显示出了他这一类士人的放达、超脱、傲岸。
(三)以目传情
利用眼睛说话是魏晋南北朝清商乐舞表情的一种手段,傅玄《却东西门行》:“回目流神光,倾亚有余姿。”就充分肯定了眼睛在传达感情时所起的关键作用,这种眼神的运用,显示了舞蹈在眼睛表情上的考究以及舞蹈表演方向的一种有意识的倾向。作为体现内在风神的一种手段,深受当时艺术审美原则的影响。
(四)以轻见长
“轻盈”、“轻柔”是清商乐舞又一个显著特征,当时文人们用“体轻如风”、“罗裙飘飘”、“纤腰袅袅”来描写舞蹈的动态。虞信在《和咏舞》中写道:“洞房花烛明,宴余双舞轻。”生动描述了某次婚宴后所欣赏的一个双人舞,舞者像鸟一样飞翔旋转,在轻柔方面所达到的水平已可见一斑。
(五)以妙取胜
清商舞蹈讲究一个“妙”字,魏晋南北朝时期,由于受玄学之风的影响,社会生活中的许多领域,尤其是审美领域,对于“妙”的追求,几乎成为了一种风尚。在舞蹈中,“妙”体现为舞蹈的思想情感和审美形式高度和谐所达到的一种无以言表的情趣、美的境界。例如《鸲鹆舞》“正色洋洋,若欲飞翔”的超脱傲岸之情致就充分体现了舞蹈的“妙”。
综上所述,清商乐舞的特点极具特色,之所以在魏晋时期“京洛相高,江左弥重”,是因为它有一种中国士文化的特质,委丽清秀、柔曼飘逸、婉约雅致、闲适舒缓,不但为朝廷、民间所重,而且还得到了广大知识分子的喜爱。
九、唐以前的乐舞理论
(一)周
(一)背景
在社会大变革的春秋战国时代,在思想领域里出现了“百家争鸣”的活跃局面。在各派思想家的“争鸣”中,也涉及乐舞理论的问题。以儒家、墨家为代表的学派提出了两种截然不同的乐舞观。
(二)具体表现
1.他首先创办私立学校,使更多非贵族出身的人得到了受教育的机会,教学生六艺。
2.孔子本人是深懂音乐舞蹈的理论家,他的门徒中不少是精通并喜爱音乐舞蹈的。
3.儒家十分重视乐舞的社会作用,包括对人的教育作用与政治作用等。他们认为乐舞是可以陶冶人的性情,使之向善,可以起到移风易俗的作用。这也就是今人所谓的“美育” 对人的培养起到的良好作用。
4.儒家的乐舞理论,是我国最早、在完整、最有影响的乐舞理论,也是一笔珍贵的文化遗产。
(三)儒家
儒家学派的创始人孔子,重视礼乐教育,以维持固有的社会秩序。
(四)墨家学派的创始人是墨子
1.墨子主张“兼爱”、“非攻”,反对战争,反对统治阶级对人民的残酷剥削及腐朽享乐的生活,由反对王公贵族享乐生活中的乐舞享乐,而发展到反对所有乐舞活动,反对乐舞艺术本身。
2.墨子认为:音乐舞蹈既不能使万民温饱、休息,又不能使战争停止,还要去搜刮万民的钱财,用来造乐器,所以墨子认为从事乐舞活动是不对的。
墨子还举出“万舞”的例子,参加“万舞”的人要吃好穿好,而这一切都是从百姓那里搜刮来的;王公大人喜爱乐舞,容易荒废朝政,不去治理国家。所以墨子坚决反对乐舞。
(二)汉
(一)汉代乐舞理论继承的主要是儒家学派思想
发展部分主要是对民间俗乐舞从理论到实践所采取的开明态度。艺术实践方面,乐舞都大量地吸收了民间乐舞,或在民间乐舞基础_上加以发展创新。
(二)具体表现
1.汉代雅乐舞蹈主要有《文治》《五行》 《四时》 《云翘之舞》 《育命之舞》 。
2.理论方面并不一味谴责民间乐舞,而是给予它一定的地位,承认民间乐舞在生活中起到了雅乐所不能起到的作用,并且强调舞蹈要表现一定的内容和内心的感情。
3.汉代欣欣向荣、朝气蓬勃时代精神,比较明显地反映在“百戏”中,汇集了各种民间传统表演技艺,极其生动活泼,具有顽强的生命力;后宫、贵族的“女乐”的表演的特点是:柔婉、俏丽、眉目传情,敏捷、舒畅、飘逸。
(三)魏晋南北
(一)背景
门阀士族“文的自觉”,士人们将笔投入到舞蹈领域,对舞蹈进行理性的观照和评述,形成“中国古代舞蹈理论的初级形式”。
(二)具体表现
1.诗歌型的舞蹈批评
a.魏晋南北朝时期,文人士大夫与舞蹈发生了不同寻常的关系,他们习惯于在观赏舞蹈后,用诗、赋描写舞蹈的姿容动态,抒发自己的审美感兴。
b.诗歌相当于舞蹈文化的一种机制,对舞蹈起着艺术批评的作用。
c.诗歌作为某种意义上的艺术批评,尽管缺乏理性分析,却从侧面反映了当时舞蹈的风格及士人的审美理想。
d.在这一时期,已经形成了中国古代一系列的美学理论和艺术原则:
“情”:任情恣意,舞蹈要无遮无饰地表达各种情感;
“味”:“怡神”、“ 畅神”的特殊美感和情味;
“妙”:“斜身含远意,顿足有余情”,希求脱俗;
“逸”: 疏野闲放、怡然自适的趣致;
对儒家乐而不淫,衰而不伤的审美标准的变异;对舞蹈形式没的具体规定;使舞蹈从汉以前强调政教功能进化到强调审美功能的重要-一步。
e.魏晋南北朝人士对自然的偏爱,往往将自然美作为人格美和艺术美的范本,将舞蹈与自然采取“比兴”,是诗歌型批评普遍运用的手法,把握舞蹈的动态特征。
2.“气之动物”的理论价值
中国古典舞蹈区别于西方舞蹈和其他东方舞蹈的本质问题;
“气韵”成为中国古典舞蹈美学特征之核心的根本原因;
南朝梁文学批评家钟嵘历史上最早关于“气”与“舞蹈”的关系论述:元气论。
“气“韵”的内在联系:“气”+ “形”→“情”
“情”+“韵”→“神”
八、舞蹈变革的人文基因
(一)社会变革与主情倾向
①艺术主张抒写个人情怀,主张从自己的真性情、真血性中发现人生的真实意义和真实价值,“一 种真正抒情的、感性的纯文艺产生了,”情与理形成转折。
②舞蹈在文化背景下回到了原本就属于自己的情感王国。
(二)情感与形式契合的内驱力
为了适应舞蹈这种单纯情感表现的需求,魏晋南北朝舞蹈逐渐演化出“纯舞”的形式。
(三)门阀士族的及时行乐
上层士族的人生态度在于把玩“现在”;在奢侈享乐的同时,又追求所谓玄远、超逸。理想的希冀和现实的无情自然将人推上了及时行乐之路。
总综述:
魏晋南北朝是舞蹈发展的第一一个转折期,向“纯舞蹈”发展的方向迈进。
且舞蹈的艺术价值和欣赏价值都远超前代,这个时期伴随着佛教的兴起佛教舞蹈的兴盛,也为世人留下很多当时的舞蹈形象。在中国舞蹈发展史上,这是一个重要的时代,它为隋唐舞蹈艺术的高度发展,奠定了基石,准备了条件。魏晋南北朝是中国舞蹈史上促进舞蹈艺术发展成为了一种成熟的、独立的表演艺术品种的重要时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