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图社区 第五章,舞蹈史宋元舞蹈的规范
舞蹈史第五章宋元舞蹈的规范知识思维导图,包括宋元——古代舞蹈发展的转折点、宋代宫廷宴乐、民间歌舞"舞队“优秀舞者、宋代的整体乐舞发展规律。
编辑于2021-11-27 18:43:14宋元舞蹈的规范
一、宋元——古代舞蹈发展的转折点
(一)社会背景
两宋时期既是中国封建社会政治、军事孱弱的时代,也是科技与经济成熟的时代。宋代政权受到内忧外患的双重压力,舞蹈在新的政治、经济、文化环境下曲折地发展演变着,成为中华古代舞蹈史上盛衰兼具的时期。
随着唐王朝的覆灭,作为独立的表演品种的舞蹈艺术渐由盛转衰。
(二)主要特征
民间歌舞盛况空前;有一定情节和人物,孕育了后世戏曲艺术及多种艺术形式如“大曲”等进一步发展;纯舞衰落,舞蹈中戏剧性因素增强。
许多前代表演性舞蹈作品失传,大量传统的舞蹈技术、技巧为新兴的南戏杂剧艺术所吸收和发扬,融入戏曲中的舞蹈继续向前发展。
二、宋代宫廷宴乐
(一)宫廷队舞
宋代的宫廷乐舞大体分为三个部分,即:宫廷队舞、大曲歌舞和宫廷雅乐。
宋代舞蹈继承唐代传统的发展脉络是十分清晰的。
1.含义
宫廷“队舞”和歌舞大曲多承袭唐代,但宋代宫廷“队舞”并不是承袭唐代的宫廷燕乐,而是继承、吸取唐代表演性舞蹈,如“软舞”“健舞”、“大曲”等。
宋代不是原样搬演,而是有所发展,如《胡腾》、《剑器》 等,唐代的这些舞蹈原本表演形式、地点都是不定的,宋代宫廷“队舞”表演人数达数十或上百人,是兼具礼仪、典礼、欣赏娱乐多功能的舞蹈。
2.类别
(1)“小儿队”
(继承唐舞) 《柘枝队》 《剑器队》 《婆罗门队》 《醉胡腾队》 《玉兔浑脱队》《儿童解红队》(宋代新作)《诨臣万岁 乐队》《儿童感圣乐队》 《异域朝天队》 《射雕回鹘队》
(2)“女弟子队”
(继唐)《菩萨蛮队》《拂霓裳队》 《采莲队》《打球乐队》 《抛球乐队》 《佳人 剪牡丹队》(宋代新作)《感化乐队》 《凤迎乐队》 《采云仙队》 《菩 萨献香花队》
3.特征
(1)程式性
表演上的程式性(本质特性)。“队舞”有固定的结构,其结构可称之为“三段式”。第一段是“引子”,第二段是“铺陈”,第三段“结尾”。
“队舞”的内容尽管各不相同,但其结构是一样的。宋代“队舞”对“大曲”采取按需择用,这种方式称为“摘遍”
(2)综合性
先秦时期的“乐”就是舞、歌、诗三位一体的艺术形式。宋代“队舞”的综合性之新含义,突出地体现在文学与舞蹈的结合方面。
①文学与舞蹈的结合
②“理趣性”特征
(3)雅化倾向
①“文人味”和“书卷气”
②"学问气”用典
③崇尚娇柔、纤弱、娴静、淡雅的特点。
4.意义(也是队舞出现的意义)
宋代“队舞”的出现,标志着中国古代舞蹈进入高度规范化的阶段,标志着舞蹈形式的充分成熟与定型。
(1)适应新审美
作为舞蹈,必须适应新时代这种社会的审美需求,这是宋代舞蹈出现程式的根本原因,它体现着舞蹈艺术自身的发展规律。整个社会审美需求的倾向,那是一种文化的、博学的、高雅的审美倾向。
(2)勇于创新
在宋代帝王尊儒尚学的导向下,宋代文人在文化方面却表现出前所未有的自强和进取精神。凭借宋人的创造精神,“队舞” 便应运而生。
(3)程式形成
“程式”的形成和宋代文坛的平淡之风有深刻的内在联系。“平淡” 本是人生的境界。“平淡”是艺术风格,“程式” 乃表现形式,二者在哲学精神上是一致的、相通的。
总之,“程式”也带着无法克服的矛盾,一方面其形式的成熟使艺术具有高度的表现力,另一方面它又必然束缚艺术的进一步发展。不过,无论怎样,宋代舞蹈程式的出现,是艺术的一必然,它不仅为宋代舞蹈赢得了特殊的历史地位,而且标志着中国古代舞蹈符号体系的确立。为后来明清戏曲舞蹈的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二)大曲歌舞
1.宋代歌舞大曲继承了唐代之制,歌舞并重,在保持齐全套式的基础上,结合了词体,因而适合说演故事。与唐代相比较,继承与发展表现在:
(1)歌、舞、器相结合的表演形式
(2)单纯情绪化的歌舞表演。
2.宋代的大曲在此基础上发展,形成了自身的特征,表现为以下五方面即:
(1)运用“摘遍”的方式;
(2)人物情节因素,以歌、舞、唱述为主;
(3)形成了“队舞”的程式;
(4)大曲表演更加注意曲词格式;
(5)舞、戏相互结合,相互吸收,为戏曲舞蹈艺术的进一步发展奠定了基础。
3.从总的趋势看:
含情节人物的大曲是处在引人注目的创新阶段,它上承唐代乐舞传统,下开金元杂剧之先河,是古代歌舞向戏曲艺术转化、发展地转折点。
三、民间歌舞"舞队“
(一)社会背景+大致情况
社会背景:两宋时期交通畅达,商业繁华,歌楼酒肆众多,人们心中“重农轻商”的观念在改变,城镇的兴起,财富世袭的传统也随之发生了改变。市井文化和民俗文化随之开展起来,人们的娱乐生活越来越丰富。同时,宋代讲学风行、大兴理学、重视民间节日礼节等,都为提升两宋京都文娱之风提供了优越的生存条件。
大致情况:民间舞蹈根植于民众的生活,并伴随着民众的生活向前发展。尤其到了宋代,民间舞蹈十分红火,这种局面一直延续到明清时期,形成我国历史上民间舞蹈发展的高潮。两宋时期民间娱乐生活主要包括舞队、小说、杂剧、大曲、百戏、鼓子词、诸宫调等,这一系列客观环境的不断改善成为宋代民间民俗舞蹈发展兴盛的重要内因;瓦舍伎艺和民间舞队的蓬勃发展也是宋代城市及广大地区文娱生活的重要内容。
(二)民间舞蹈兴起的表现
1.宋代,活跃在广大农村、城镇的“村歌社舞”空前繁荣,民间舞蹈品种丰富,流传普遍,_艺术表演水平高,已能够与宫廷舞蹈平分秋色。
2.宋代由于自娱兼表演的舞蹈活动土分活跃,绝大多数专业艺人不再依附于皇室贵族生活和进行艺术创作,而是涌向城市、转向民间,组成班社,开辟固定的表演场地,自谋生路,互相在(艺术创造与表演上竞争观众,为舞蹈艺术向商品化和剧场化过渡准备了条件,并促进舞蹈技艺的不断提高。
3.宋代民间欢庆节日,以歌舞为主“舞队”是包括武术、杂技、说唱等的游行表演,当时称之为“社火”。
(三)含义+代表作
1.含义:民间舞队,是宋代与宫廷对舞表演相对应的民间娱乐活动,活跃在农村、城镇的“村田社舞”空前繁盛,成为舞蹈历史上的一个重大转折。其主要内容与民俗活动密不可分,是民俗活动中最为亮丽的场景,它的活动时间大多为每年正月期间,城乡百姓多有参与,民间舞队的表演场所一般都是在城乡的繁华要断,或田野村落之间流动进行。
民间舞队表演的目的一方面是自娱自乐,另一方面在表演行进中接受官府的视察及秩序维护,并寻求豪门商贾、官吏等的犒劳。
1.代表作:(1)比较有代表性的有:《鲍老》《抱罗》 《乘肩》 《蛮牌》 《舞判》《抹跄落板》
(2)表现农村生活的民间歌舞《村田乐》、讽刺官员的《十斋郎》、驱鬼逐疫的《傩舞》、舞蹈化的武术《斫刀》等。
(3)此外,民间舞队中还有《竹马儿》 《旱龙船》 《扑旗子》 《讶歌》等,都是很有特色,并且受人喜爱、流传久远的民间舞蹈。
(四)”瓦子、勾栏“与前代相比的特点
1.宋代建立固定表演场所瓦子、勾栏,为艺人提供了谋生和传授技艺的场所,他们在互相切磋和竞争中,促进了各种表演技艺的吸收、融合,起到了相当大的推动作用。
2.宋代民间民俗舞蹈和瓦子里加工后成为表演艺术的民间舞,与前代相比,有几个鲜明的特点:
(1)表演性舞蹈的一部分由宫廷走向民间,服务对象从皇室转为广大市民阶层。
(2)民间出现了一些以舞蹈为谋生手段的专业艺人,加快了舞蹈表演艺术剧场化、商品化的进程,促进了舞蹈技术技巧的进一步提高和丰富。
(3)民间舞蹈活力更为经常、多样,保存下来的史料和流传下来的节目更多。
(4)民间舞蹈题材扩大了,内容丰富了,出现了生动鲜明的人物形象,出现向戏剧融合发展趋势。
四、优秀舞者
歌舞艺人
宋代由于社会经济形态的变化,歌舞艺人的艺术活动及其生活都发生了较大的变化,伴随着民间俗舞俗乐的蓬勃发展,各色民间艺人都崭露头角,他们与宫廷的乐舞艺人一起传承和创造了宋代的乐舞文化。
两宋时期教访部的“舞旋色”应是专门从事舞蹈表演且技艺较高的艺人。同时,两宋王朝蓄养艺伎之风依然不减,不少官伎、营伎、家伎伴随着贵族、文人生活,著名的舞人有菊夫人、严蕊、李师师等。
从宋代以后,歌舞伎已不是发展宋代舞蹈艺术的主要力量,舞蹈活动的主流已逐渐转向民间,并汇入戏曲艺术发展的长河之中。宋代上层社会的专业舞蹈表演已趋于一般化,每种、每个舞蹈作品较少突出的风格及韵律特点。这正是此类舞蹈将逐渐走向衰落的征兆。
五、宋代的整体乐舞发展规律
(一)唐宋乐舞传向朝鲜、日本等地;
(二)这是一-个社会动荡、内忧外患的时代,人们不满足对轻歌曼舞或风格不同舞蹈的欣赏,更加关注国家命运,渴望艺术能表达人民的心声,所以能够表现故事情节、有着丰富表现手法的戏曲逐渐发展。
(三)程朱理学在社会上的占统治地位,人们的行为准则受到限制,特别是妇女的思想形成束缚,从而抑制整个舞蹈艺术的发展。唐代以舞为乐、以善舞为荣的风气,到宋变成以舞为耻的心态。④南宋时代的杂剧上承百戏、大曲、歌舞戏的技艺,下开元杂剧之先河,成为古今戏曲艺术发展的枢纽与舞蹈艺术发展的转折期。
(三)勾栏瓦子固定演出场所的形成,艺人回归民间,将各种表演艺术推向市场。
(四)能直接宣泄情感的文学一 小说、诗词不仅以书面形式传播,而且与杂剧、说唱艺术形式传对纯舞形成强大的冲击, 促使歌舞吸收文学 因素。
综述:宋代由于宫廷不在供养艺人,一人回归民间所以宋代民间舞蹈空前繁荣,但正是这样,致使舞蹈走上了末路,转而为老百姓喜闻乐见的故事性表演服务,这成为舞蹈史上一个重大的转折;同时由于宋代乐舞向朝鲜日本的输送也将雅乐等纯舞蹈寄存在了他国,使得今天我们依旧可以通过这样的方式感受炎唐宋乐舞的风范。所以从某种意义上讲,雅乐为代表的中国古代纯舞蹈并无消亡。
十、论述杂剧在中国戏曲发展史中的地位和作用
十、名舞名伎
著名舞蹈《十六天魔舞》《白翎雀舞》 《倒喇》
《十六天魔舞》又称天魔舞,元代统治者信奉佛教,所以这个舞富有宗教的神秘色彩,属于佛教密宗一-派的乐舞。这个舞蹈也是一个十分浓艳、神秘、妖娆、赋予性感的舞蹈,对表演者技艺要求破高,主要是舞伎们一手执器,一手变幻着繁美的舞姿,所谓“背翻莲掌”“玉手昙花”她们身着华丽若仙的舞衣,通过旋转、跳跃等舞蹈动作表现飞一般的轻盈感,给观者以升腾飞天的感受。观者也被其娇艳、妩媚所迷醉,故而有人将这个舞蹈视为亡国之音,但在后期传到宫外表演,在杂剧中和其他形式中进行演绎。
著名舞人:凝香儿,舞《翻冠飞履之舞》。元代舞伎地位低下,凝香儿技艺高超而得名。
总体综述:元代宴享舞蹈既充满了蒙古民族的本土特色,又表现出吸收汉族乐舞文化的明显倾向,从而建立起一种以蒙汉融合浓厚的宗教色彩为特殊风格的中国宫廷舞蹈。同时,元代民间歌舞活动非常丰富,表演性民间歌舞也十分流行,有自娱性舞蹈、宗教舞蹈,还有元杂剧中舞蹈的运用也十分繁荣。元杂剧中的舞蹈与程式化动作结合已被吸收到戏剧情节表演之中,虽未达到真正的戏曲艺术中舞蹈与思想的高度统一,但为我国戏曲风格的形成奠定了不可或缺的基础。
九、元代其他表演性舞蹈
帽子:元代蒙古族民间舞蹈非常丰富,既有载歌载舞和模拟各种动物的自娱性舞蹈,还有反映民间祭祀活动的宗教舞蹈,表演性民间歌舞也十分流行。
(一)富有宗教色彩的查玛,其表演形式有三种:“经堂查玛”、“米拉查玛”、“寺庙 查玛”
(二)自娱自乐的《安代舞》,元代有“绕树踏歌”的舞蹈习俗。
(三)源远流长的《倒喇》,蒙语“唱歌”的意思,这个舞蹈用民族语言和传统歌舞表演,多以蒙族乐器伴奏,近似今天蒙古族仍流传的传统舞蹈《盅碗舞》。
(四)元杂剧的繁荣发展:元代是一个杂剧崛起、形成发展高峰的时代,民间娱乐欣赏,主要是杂剧。元杂剧是古代戏曲发展的一个高峰,在宋杂剧基础上完善和成熟,有着一套比较严格
综述:元杂剧是在前代各种戏曲艺术的发展上借鉴的,不断继承和吸收民间乐曲、歌舞大曲以及宋金时代的说唱、戏剧音乐和宫廷队舞、民间舞等,并在此基础上进行融合、整理和加工,使元杂剧逐渐发展成融念、唱、科为一-体的综合表演艺术。
八、名词解释
《太清舞》
《太清舞》是宋代大曲歌舞的代表作。“太清”是道教所尊的“三清”之一。“三清”即玉清元始天尊,上清灵宝道君,太清太上老君。
《太清舞》即是表现仙境的队舞。《太清舞》意在展现一个远离尘寰的缥缈洞天。唱词指的是陶渊明《桃花源记》之事。桃源社会是陶渊明描绘的一个理想境界。
它所要追求的正是“干戈偃息岁丰穰,三万里农桑”的桃源境界,并将其视为理想中的“神仙府”。所以《太清舞》的主旨正如其歌中所唱;“游尘世,到仙乡”,“桃源归路”,“锡圣寿无疆”。
《剑舞》
《剑舞》是宋代大曲歌舞。唱词较少,舞蹈表演居多。除了单独舞剑表演外,还将汉唐有关舞剑的两个著名典故组合起来分别进行演示。
节目一开始,舞者是为瑶池众仙表演“薄技”,以佐“清欢”;接下来依次演示鸿门宴上“项庄舞剑,意在沛公”的情节和公孙大娘舞剑器使张旭草书大进、杜甫丽句新成的故事。
《剑舞》除了展示舞蹈技艺外,还表现出宋人追求雅、逸的精神情感,促使舞蹈意象的创造达到了一定高度。
《渔父舞》
宋代大曲歌舞,是一个与佛教意识相关联的舞蹈。通过渔家打鱼生活,侧面宣扬佛教思想。
此舞分为三部分分别为“引子”、“主题展示”、“终止式”。乐舞的主题思想“以小见大”以描绘垂钓的日常生活,突出佛教“不杀生”的思想。
例如通过放鱼这一细节的表演,从一个小的角度显示出宋代舞蹈注重在细节的描述中表现文人所认识的宇宙世界、人生哲理和伦理情志,反映了宋代舞蹈的一种基本倾向。
《花舞》
《花舞》是宋代大曲歌舞的代表作品,其特点是在歌舞过程中有侍女持酒果劝客饮酒,每换一次花瓶,念一首新的花诗,歌舞一回。试图表现一种远离人事纷争,自寻其乐的旨趣,舞蹈中以侍女一次次劝观众饮酒寓意花下慢酌,远离尘嚣,其乐无穷。
该队舞通过舞者每每将一瓶瓶鲜丽的花卉展示给人们,意在表现愿人生像花一样美好。
“转踏”
转踏又名传踏、缠达,汉族说唱艺术的一种,流行于北宋。宋时队舞表演形式的一种。演出分为若干节,每节一诗一词,唱时伴以舞蹈。
开演前有“勾队词”,大都用骈体文数句;表演结束后有“放队词”,大都是七绝一首。现存“转踏”曲词有《调笑集句》、郑仅《调笑》等。
摘遍
七、唐与宋的异同
(一)唐代舞蹈大多是较单一地情绪、情感表现,而宋代的“队舞”却有意识地向情节性转化。比如唐代的《剑器舞》是单纯表现精神情感和舞蹈技艺,宋代的《剑器舞》却是将著名故事引入“队舞”,这说明宋代“队舞”已明显由“情绪”走向“情节”表现。
(二)唐代大曲大多是纯表演、纯情绪的乐舞,而宋代大曲中有相当部分是含故事情节的。
(三) 唐代以及先秦时期,乐的综合性都是诗、乐、舞三位一体,而“宋”代的“队舞”的“综合性”不同是在文学与舞蹈的相结合方面,融入戏剧情节。
(四)唐代舞蹈的一个特点是雅俗共赏,它面向广阔的自然、社会。表现情感是一-种宽泛的、概括的、类型性的,并且形成了以情景交融为主要特征的审美风范,体现着阔达、雄浑、笼统的“诗的境界”。宋舞则是从自然、社会的外在现象引入人生理念,其情感的表现体现着具体、精致、细腻的“词的境界。
六、宋代宫廷队舞的结构特征和艺术特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