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图社区 考研政治知识框架
考研政治知识框架,内容有马克思主义、唯物论、辩证法、认识论、唯物史观、商品经济、从空想道科学等,收藏下图了解吧!
编辑于2021-11-28 17:45:54马原
导论
马克思
创立和发展
内涵及构成
内涵:1.是马克思和恩格斯创立并为后继者所不断发展的科学理论体系。2.是关于自然社会和人类思维发展的一般规律学说。3.是关于社会主义必然代替资本主义,最终实现共产主义的学说。4.是关于无产阶级解放,全人类解放和每个人自由而全面发展的学说。5.是指引人民创造美好生活的行动指南。
构成:哲学政治经济学和科学社会主义
基本立场,基本观点,基本方法。
人民
关于自然社会和人类思维发展一般规律的科学认识,对人类思想成果和社会实践经验的科学总结。
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实事求是,辩证分析,矛盾分析,历史分析,阶级分析,群众路线。
来源
社会根源,资本主义在欧洲有了相当的发展。
阶级基础:无产阶级在反资产的斗争中,逐步走向党性,迫切渴望科学的理论指导。
思想渊源:德国古典哲学,英国古典政治经济学,英法两国空想社会主义。
鲜明特征和当代价值
科学性,革命性,实践性,人民性,发展开放性。
认识工具,行动指南,科学真理。
哲学
唯物论
哲学及其基本问题
第一性、同一性
不同流派
唯物
古典唯物
近代形而上学唯物
唯心
主管唯心
客观唯心
世界多样性与物质统一性
物质
物质范畴
运动和静止
时空
实践 是自然存在与社会存在的区分和统一的基础。
实践是社会关系形成的基础,实践形成了社会生活的基本领域,实践构成了社会发展的动力。
意识
意识范畴
意识的本质
意识的来源
(11)意识的作用
意识活动具有目的性和计划性。
根据目的和要求进行反映,表现主体的选择性。实践围绕目标进行
意识活动具有创造性。
思维中构建现实中没有的理想世界。
意识具有指导实践,改造客观世界的作用。
观念的东西能够通过实践变为客观现实。
意识具有调控人的行为和生理活动的作用。
意识心理因素能对人的行为选择和健康产生重要影响。
物质与意识的辩证关系
相互区别:物质是本源,意识是派生。物质不是意识,意识不是物质。物质不能代替意识,意识不能代替物质。
相互联系:物质可以转化为意识,意识可以变成物质意识对物质既有依赖性,又有相对独立性物质决定意识意识反作用于物质
(14)世界的物质统一性原理
世界是统一的,世界的本源是一个。世界的统一性在于它的物质性,即世界统一的基础是物质。物质世界的统一性是多样性的统一不是单一的无差别的统一。
首先体现在意识统一于物质。体现在人类社会也统一于物质。
辩证法
联系和发展
两大总特征
联系
概念
特点 客观性 普遍性 多样性 条件性
发展
内涵
实质
三大规律
(20)对立统一
是唯物辩证法的实质与核心
揭示了事物普遍联系的根本内容和永恒发展的内在动力,根本上回答了事物为什么会发展?贯穿其他规律和范畴的中心线索。提供了人们矛盾分析法,是对事物辩证认识的实质。是否承认对立统一学说是唯物辩证法和形而上学对立的实质。
矛盾同一性和斗争性的辩证关系。
概念
同一性是指矛盾双方相互依存,相互贯通的性质和趋势。
斗争性是矛盾对立面之间相互排斥,相互分离的性质和趋势。
关系 对立统一
相互联系。矛盾的同一性和矛盾的斗争性是相互联合,相辅相成的,没有斗争性就没有同一性。斗争性寓于同一性之中,没有同一性就没有斗争性。
相互区别。在事物的矛盾中,矛盾的斗争性是无条件的,绝对的矛盾的同一性,是有条件的相对的。
方法论 看问题一分为二,求同存异,批判纪丞事物之间会相互转化。
矛盾同一性和矛盾的斗争性,在事物发展中的作用。
同一性作用矛盾双方相互依存,互为存在条件,矛盾双方可以利用对方的发展使自己得到发展。矛盾双方相互吸取有利于自身的因素,从相互作用中各自得到发展。矛盾双方彼此相通,矛盾可以向着彼此的对立面转化而得到发展,并规定着事物的发展方向。
斗争性作用矛盾双方斗争促进双方力量的变化进展增高,此消彼长,造成事物的量变。矛盾双方的斗争促使矛盾双方的地位和性质发生转化,实现事物的质变。
方法论 事物的发展不仅表现为相反相成,还表现为相辅相成,学会从事物对立面把握事物的统一,逆向思考,和谐不是无差别的一致。
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的辩证关系。
概念
矛盾的普遍性是矛盾存在于一切事物中及发展过程中
矛盾的特殊性是指具体事物在其运动的中的矛盾及每一矛盾的每个方面都有其特点。不同的事物,矛盾各有其特点。同一事物的矛盾,在不同发展过程和发展阶段各有不同的特点构成事物的诸多矛盾及其每一矛盾的不同方面各有其性质地位和作用。
关系
相互区别,共性是无条件的,绝对的个性是有条件的相对的
相互联系,任何现实存在的事物都是共性与个性的统一共性寓于个性之中,没有离开个性的共性,也没有离开共性的个性。
方法论意义 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对症下药,量体裁衣。
矛盾的不平衡发展原理。
概念 主要矛盾在矛盾体系中处于支配地位对事物发展起决定作用的矛盾。次要矛盾是处于服从地位的矛盾,在每一对矛盾中又有矛盾的主要方面与矛盾的次要方面。
原理 事物的性质主要是由主要矛盾的主要方面决定的。
方法论意义 两点论与重点论相结合,抓关键,看主流
量变质变
概念
质 区别于其他事物的规定性,是认识和实践的起点和基础,只有认识字才能区别事物。
量 事物的规模程度,速度,以及它的构成成分在空间上的组合等可以用数量关系表示的规定性。认识事物的量是认识的深化和精确化正确认识了事物的量才能正确估计在实践中地位和作用
度 保持物质的稳定性的数量界限,即事物限度幅度范围,度的两端叫关节点或临界点。
量变
质变
关系
相互区别 略
相互联系
量变是质变的必要准备
质变是量变的必然结果
量变和质变是相互渗透。
方法论
理论上 夸大质变 激变论,夸大量变 庸俗进化论
实践上 适度,对社会主义初级阶段 ,改革发展和稳定
否定之否定
辩证否定观
肯定因素否定因素
基本内容否定是事物的自我否定否定是事物发展的环节否定是新旧事物联系的环节辩证否定的实质是扬弃,即新事物对旧事物既批判又继承,既克服其消极因素,又保留其积极因素。
否定之否定规律
概念
事物的辩证发展经过两次否定,三个阶段形成一个周期。其中否定之否定阶段,仿佛是向原来出发点的回复,但这是在更高阶段的回复是扬弃的结果。
方法论
理论
只看回归没看发展 循环论只看发展不看回归 直线论
实践
前途是光明的
道路是曲折的
5对基本范畴
原因和结果
概念
关系
原因和结果的区分是确定的又是不确定的原因和结果相互作用,原因产生结果,结果反过来影响原因,互为因果。原因和结果互相渗透,结果存在于原因之中,元音表现在结果之中。原因和结果的关系是复杂多样的,有一因多果,同因异果,一果多因……
方法论意义 方法论 分析存在和发展的不同原因及其不同结果。
必然和偶然
概念
关系 对立统一
有区别
产生和形成的原因不同。
表现形式不同。
事物发展中的地位和作用不同。
统一 必然存在于偶然之中,通过大量偶然表现;偶然背后隐藏必然受必然支配,偶然是必然的表现形式和补充;必然和偶然在一定条件下互相转化
方法论意义 我重视事物发展的必然把握事物发展的总趋势,又要从偶然中发现,必然把握有利于事物发展的机遇。
可能与现实
概念
关系 现实会不断产生出新的可能。可能包含现实的因素和根据,一旦主观条件成熟可以转化为现实。
方法论意义 立足现实展望,蔚来分析事物发展的各种可能,发挥主观能动性,做好应对不利情况的准备,争取实现好的可能。
现象与本质
概念
关系
区别现象是个别的,具体的,多变的,生动的,丰富的;本质是一般的,普遍的,稳定的,深刻的,单纯的。现象有真相和假象之分,假象与错觉不是一回事
统一任何本质通过现象表现,任何现象都从一定方面表现,本质现象是本质的外部表现,假象也是本质的表现。
方法论意义 通过现象认识事物的本质。,现象和本质是对立的,要求人们不能停留于现象,而必须透过现象揭示本质。
内容与形式。
概念
关系 相互依赖,不可分割,相互作用,相互影响。
方法论意义 重视内容,根据内容的需要决定形式的取舍,改造和创新。善于运用形式发挥其积极作用,利用和创造必要的形式,适时的抛弃与内容不相适应的形式。
是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根本方法。
客观辩证法 大自然本来存在的辩证法
主观辩证法 人类认识和思维运动的辩证法
认识论
认识的来源和本质
实践的相关问题
本质
基本特征
基本结构
形式
实践和认识的辩证关系
认识的相关问题
本质
过程
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的飞跃
感性认识 事物的现象,事物的外部联系,事物的各个方面。直接性
理性认识 事物的本质,全体内部联系和事物自身规律性的认识。包括概念,判断,推理。间接性和抽象性。
辩证关系感性认识有待于发展和深化为理性认识。理性认识依赖于感性认识。相互渗透,相互包含。
条件 勇于实践,深入调查,获取十分丰富,合乎实际的感性材料。理性思考,将感性材料加工制作上升为理性认识。
理性认识到实践的飞跃
认识过程中的影响因素
影响因素
理性因素 指人的理性直观,理性思维的能力。指导,解释,预见。
非理性因素 认识主体的情感,意志如联想,想象,猜测顿悟灵感。激活驱动控制。
结果
认识的两大规律
反复性 人们对复杂事物的认识由感性到理性再到实践的多次反复才能完成。 客观,事物暴露有过程。主观看主体认识能力提高有过程。
无限性 人类知识是无限的,表现为实践,认识,再实践,再认识的无限循环。由低级到高级永无止境的前进运动。是循环往复的。实质是前进上升。
认识的过程和规律
认识的结果
真理与价值
真理
真理 主观与客观相符合,是对客观的能动反映。客观性(一元性) 绝对性 相对性
特点
客观性 内容(物质世界客观) 检验标准是客观的
一元性
绝对性 绝对是对的,认识紧随物质是绝对的
相对性 反映的对象有条件的,反映的程度是有条件的
真理的绝对性和相对性的关系 辩证统一
相互依存
相互包含 ,绝对性寓于相对性,相对性包含绝对性。无数相对的综合就是绝对的
真理与谬误的关系 对立统一 ,相互依存相互转化
价值
主客关系,积极意义
特点
客观性,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
主体性,主体不同,价值不同
多维性,维度不同,价值不同(个人,家庭,学校)
社会历史性,历史时期不同,价值不同
价值评价
主体对客体的关系评价
特点:1.主客关系为认识对象2.结果与主体直接相关3.结果的正确与否依赖于客体状况和主体需要的认识
评价不是主观随意性的认识,是具有客观性的认识活动。价值只有与人类整体的要求或利益一致才是正确的
真理与价值的辩证统一关系
成功的实践是以真理与价值的辩证统一为前提的
价值的实现以真理为前提,真理必然有价值
相互制约,引导,促进
唯物史观
社会基本矛盾极其运动规律
唯物史观和唯心史观的对立
唯心缺陷,重思想动机,轻物质动机。2.重个人,轻群众
社会存在和社会意识极其辩证关系
社会存在
环境,人口,生产方式(决定性,含生产力和生产方式)
社会意识
心理,风俗,习惯
形式
社会,经济、阶级、利益有关内容。法律、道德、艺术、宗教、哲学
非社会,同上无关,语言学,心理学及自然科学。
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
存在是意识的来源,意识是存在的反映
意识是人们在社会物质交往的产物
存在发展,意识或迟或早的发生变化。
社会意识反作用与社会存在
意识与存在有不平衡性
意识内部各形式之间的相互影响及各自具有历史继承性
意识对存在的能动反作用
社会基本矛盾
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矛盾运动的规律(第一对社会基本矛盾)
生产力
是人类改造自然适应社会需要的物质力量,表示人和自然的关系。劳动资料(最重要的是生产工具,判断经济时代),劳动对象,劳动者(最活跃)。
生产关系
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经济关系,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包括生产资料所有制(最基本,判断经济结构性质),生产中人与人的关系和产品分配关系
关系:生产力和生产关系是社会生产不可分割的两个方面。生产力是生产的物质内容,生产关系是社会形式,二者有机结合和统一。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生产关系反作用于生产力。社会发展第一规律,生产关系要适应生产发展状况。
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矛盾运动的规律
经济基础是 生产关系的总和
上层建筑 经济基础之上的意识形态以及相应的制度,组织和设施。
意识形态,观念上层建筑,政治法律思想 道德宗教哲学等思想观点
政治法律制度及设施和政治组织又称政治上层建筑
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上层建筑对经济基础具有反作用,集中表现在为自己的经济基础服务。反作用巨大但有限。可以影响社会性质和历史进程,不能决定历史发展的总趋势。社会发展第二规律上层建筑一定要适应经济基础发展状况的规律。
社会形态更替的一般规律
社会形态,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的统一体,包括经济形态,政治形态和意识形态。是具体的,历史的。
社会形态的更替特点
统一性,多样性。
纵向时间,表现为统一性和多样性
横向国家看,表现为同类社会形态既有共同本质,又有各自的特点。
必然性(规律)和人们的历史选择性(能动)
取决于民族利益,交往,对历史必然性的把握及本民族特点的把握。
前进性与曲折性
社会发展的动力
社会基本矛盾(根本动力)
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的矛盾
生产力是最基本的动力,发展进步的最终决定力量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矛盾是根源,决定其他矛盾的存在和发展。有不同的表现形式和解决方式,根本上影响促进社会形态的变化和发展。
阶级斗争,阶级社会发展的直接动力
社会革命,实现社会形态更替的重要手段
改革,推动社会发展的重要动力
科学技术,社会动力体系中的重要动力
推动生产方式,生活方式,思维方式的变革。
人民群众在历史中的作用
人的本质,在于劳动,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
人民群众在创造历史过程中的决定作用
群众路线
政治经济学
简单商品经济
价值
藏在商品里的抽象劳动
如何衡量,社会必要劳动时间
如何表现,价值形式的发展
简单或偶然的价值
总和的或扩大的价值形式
一般的价值形式
货币形式
价值尺度,可以衡量一切商品的价值
流通手段,作为商品交换的媒介
贮藏手段,退出流通领域,作为社会财富被保存
支付手段,清唱债务或支付赋税,租金,工资
世界货币,在国际上一般等价物。
价值的规律
基本内容:商品价值量由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商品交换以价值量为基础,按照等价交换的原则进行。
表现形式:价格围绕价值波动
作用:自发调节生产资料和劳动力在社会各生产部门之间的分配比例。 自发地刺激社会生产力的发展 自发地调节社会收入分配
消极后果:可能导致垄断的发生,阻碍技术进步。 引起商品生产者的两极分化。 自发调节社会资源在社会生产各个部门配置,可能出现比例失调状况,造成社会资源浪费。
私有制基础上商品经济的基本矛盾
发达商品经济
自由竞争
劳动力成为商品与货币转化为资本。
劳动力:人的劳动能力,体力和脑力的总和。劳动力的使用就是劳动。
商品价值:是生产,发展,维持和延续劳动力所必需的生活必需品的价值决定的。维持劳动者本人生存所必需的生活资料价值维持劳动者家属的生存所必需的生活资料价值。劳动者接受教育和训练所支出的费用。劳动力价值的构成包含一个历史的和道德的因素。
劳动力商品的使用价值是价值的源泉(劳动)
剩余价值的生产
资本主义的生产过程是劳动过程和价值增量过程的统一。
绝对剩余价值,必要劳动时间不变,延长工作时长而生产的剩余价值
相对剩余价值,工作时长不变,缩短必要劳动时间而相对延长剩余劳动时间生产的剩余价值。
超额剩余价值,企业提高效率使商品的个别价值低于社会价值的差额。
剩余价值的流转与分配
生产资本循环的过程
购买阶段,产业资本执行的是货币资本的职能。生产阶段,生产资本的职能。售卖阶段,商品资本的职能。基本条件:空间并存,时间继起。
社会再生产的核心问题是社会总产品的实现问题,社会总产品的价值补偿和事物补偿问题。
工资与剩余价值的分配
平均利润率,行业间竞争形成的。
生产价格,成本价格+平均利润
超额利润,超额剩余价值,行业内企业间形成的。
资本积累
本质:利用无偿占用工人创造的剩余价值,来扩大自己的资本规模,进一步扩大和加强对工人的剥削和统治。
有机构成:因技术构成变化而变化的价值构成就是有机构成。生产资料/劳动力=资本构成,不变资本/可变资本=价值资本。
垄断
手段
生产集中:生产资料、劳动力和商品日益集中于少数大企业的过程,大企业在社会生产中所占比重不断增加。资本集中:大资本吞并小资本,小资本合并成大资本的过程
概念 少数资本主义大企业,为获得高利润,通过协议联合,对一个和几个部门商品的生产、销售和价格进行操纵与控制。
原因 获得高利润。避免两败俱伤。形成竞争限制。
相较自由竞争的新特点:目的为获得高额利润,巩固、扩大已有垄断地位 不仅采取经济手段还采取非经济手段,使竞争更加复杂。 竞争规模扩大,范围遍及各部门领域,由国内扩展到国外。
金融资本 工业资本与银行资本融合的垄断资本。形成条件:金融联系 资本参与 人事参与金融寡头:操纵国民经济命脉,实际上控制国家政权的少数垄断资本家或垄断资本家集团。垄断价格=成本价格+平均利润+垄断利润
国家垄断资本主义
经济全球化
表现
国际分工 贸易的全球化 金融的全球化 企业经营全球化
发展因素
科学技术和生产力的发展,跨国公司的发展,各国经济体制的变革。
影响
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之间的差距进一步扩大。在经济增长中忽视社会进步,环境恶化相对落后国家原有体制,政府领导能力,社会设施,政策体系,价值观念和文化都面临全球化的冲击。产业结构调整变成全球行为,易对别国形成依赖的危险。
科社
从空想到科学
空想社会主义
局限性
只看到了资本主义必然灭亡,没揭示资必将灭亡的经济根源。要求埋葬资,却看不到埋葬资的力量。憧憬取代资本主义的理想社会,却找不到通往理想社会的现实道路。
科学社会主义(共产党宣言)
子主题
苏联模式
基本特征
经济,由经济发展转略和经济体制两部分组成。
一国到多国
苏东剧变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蓬勃兴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