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图社区 经济学原理思维导图
经济学原理思维导图,讲述了竞争与垄断、偏好与选择、外部性和公共产品、非对称信息与市场、宏观经济学导论、经济增长等。
编辑于2021-11-28 17:47:33经济学原理
偏好与选择
幸福与价值
幸福:个人的全面发展,既包括个人生理性欲望和社会性欲望的满足,也包括个人潜能的开发
幸福的时间维度:人们追求的不是某个特定时刻的幸福,而是一生的幸福
贴现因子与贴现率
幸福的空间维度:人的幸福取决于多种因素,而非单一因素
价值:对幸福这一最终目标的边际贡献
幸福是一种主观判断,因而价值也是一个主观概念
个人偏好和约束条件
偏好:对某种物品或行动的喜爱或厌恶倾向
个人偏好的满足,既来自结果,也来自过程本身
功利主义:一种道德哲学思想,认为人的行为的目标就是最大化自己的效用,或者也可以说是最大化个人的快乐、最小化个人的痛苦
偏好必须满足完备性公理和一致性公理(传递性公理)
完备性公理 任何两个可选择的方案之间都是可以比较的。假定A和B是两个不同选择,一个理性人一定认为:要么A比B好,要么B比A好,要么二者无差异。不存在两种没有办法比较的选择方案
一致性公理(传递性公理) 简单地说,如果一个人认为A比B要好,而他同时也认为B比C要好,那么在他一定会认为A比C要好。如果不满足这个假设,比如说,一个人认为A比B好、B比C好,但又认为C比A好,就说明这个人是不理性的
效用函数偏好与满足偏好的手段之间的关系,表明消费变化如何影响所带来的价值量变化
边际效用:增加一单位产品的消费所带来的效用的增量 边际效用递减法则:随着消费量的增加,产品的边际效用是递减的
选择的约束条件
技术性约束:有些选择在技术上是不可能的
制度性约束:人类通过制度规则而施加的约束
道德性约束:人类通过道德规则而施加的约束
信息约束:由于缺乏足够的信息而带来的约束
鲁滨孙经济学
鲁滨孙经济:生产者和消费者合二为一的个体经济,没有交换介入
边际成本:增加一单位产品的生产( 或消费)所付出的代价或放弃的收益
最优决策规则 最优选择在边际效用等于边际成本时达到
最优产量在总效用曲线和总成本曲线之间的距离最大时达到,此时边际效用等于边际成本
鲁滨逊经济学的多元化
无差异曲线
给定相同效用水平的所有产品组合点的连线,反映了不同产品在偏好上的可替代性。 对于边际效用为正的商品,其无差异曲线向下倾斜。
边际替代率递减法则:在维持同一效用水平的前提下,随着某种商品消费量的增加,该产品能够替代的其他商品的消费量将随之递减
生产可行性曲线
机会成本
生产可行性边界
最优生产组合
最优选择条件
经济扩展
个人选择就是如何在满足资源约束条件下最大化效用函数最优选择的基本条件是边际效用等于边际成本
经济学的思维方式
为什么学经济学
更好理解世界的历史
更好地改造生活环境
理解现实世界如何运转
对政府政策优劣作出评价
生活得更幸福
经济学研究什么
是稀缺资源如何有效配置的科学
研究理性人如何决策的科学
是一门研究人类如何进行合作的学问
怎样像经济学家一样思考
人的行为是有目的的
只有个体才有能力决策
世界上没有免费的午餐
机会成本:人们为了达到某种目的所必须放弃的最大的价值
人们是在边际上做选择
边际:对现有行动进行的微小调整
自由交换是互利的
分工是进步的源泉
结果比动机更为重要
要看政策的结果与目标是一致还是相反
要看同样的目标是否有成本更低的替代方案
要看政策是否承认“消费者主权”
自由竞争是件好事情
自由竞争使得“利己之心”可以产生“利人之行”
制度比人强
人性和制度是相互影响的。可以通过改变制度来改变人的行为
世界是不确定的,企业家是重要的
世界的不确定性创造了我们对企业家精神的需求
市场的逻辑
人类的历史是在“强盗的逻辑” 和“市场的逻辑” 的不断作用下演进的
市场不仅有“一只看不见的手”,还有“一只隐形的眼睛”
经济学与其他学科关系
经济学秉承的是从个人到社会、从微观到宏观的研究思路。
社会学秉承的是从社会到个人、从宏观到微观的研究思路。
经济学的历史和未来
微观经济学:经济学的一个分支领域,研究家庭和企业的决策和市场交易行为
宏观经济学:经济学的一个分支领域,研究整体经济的运行
交换 分工与货币
直接交换
交换的好处或者来自初始禀赋的不同,或者来自偏好的不同,或者二者兼而有之
交易条件取决于交易各方讨价还价的能力。自由竞争会使交易条件变得更为公平
自由交换给交易双方带来好处,因而增加社会总财富。 交换之所以发生,或者是由于个人偏好不同,或者是由于资源禀赋不同,或者是二者兼而有之。
分工与比较优势
绝对优势
比较优势
垂直分工
间接交换与货币
间接交换:以货币为媒介的交换
货币的出现
交易成本
货币的演化
市场经济
生产者和消费者的分离
生产满足消费,消费决定生产
经济循环流模型
家庭 厂商 产品市场 要素市场
价格的功能
价格是协调生产和消费的主要机制市场经济的核心是价格机制
传递信息
提供激励
决定收入分配
消费者选择与需求曲线
最优消费组合选择
无差异曲线
预算约束线
最优消费组合
消费者通过选择消费组合在满足预算约束的条件下最大化效用。最优消费组合的基本条件是:最后1分钱的支出不论用于何种商品的消费,得到的边际效用相等最优消费组合意味着,对一种商品的需求随消费者的偏好、收入和商品价格的变化而变化。
比较静态分析
偏好变化
收入变化
替代效应
收入效应
价格效应
吉芬商品
个人需求曲线与需求法则
需求曲线 互补品 替代品
消费者剩余
需求弹性
需求价格弹性
需求收入弹性
需求的加总和市场需求曲线
市场需求曲线
市场需求的价格弹性要大于消费者个体需求的价格弹性,也就是市场的总需求曲线更加平坦
经济发展的度量
由于技术进步导致的收入增加和价格下降,经济进步表现为奢侈品的必需品化。因此,限制当前少数人的奢侈品消费,就等于阻止多数人今后的必需品消费。
需求曲线是一条向下倾斜的曲线。当一种商品的价格下降时,消费者对它的需求量会沿着需求曲线而增加(吉芬商品除外)。替代品价格的下降会导致需求量的减少,互补品价格的下降会导致需求量的增加。价格效应是替代效应和收入效应共同作用的结果。 需求曲线因偏好、收入和其他商品价格的变化而移动。 市场需求曲线是个体需求曲线的水平加总,因而更可能是一条光滑的向下倾斜的曲线。
生产与供给曲线
生产技术
短期生产函数
边际生产率递减规律
长期生产函数
边际技术替代率
边际技术替代率递减规律
等产量线
规模报酬
生产是指从投入到产出的转换,生产函数是要素投入量与产品产出量之间的数量关系。 在短期内,只有一种或部分要素的投入可变;在产量超过一定水平后,可变要素的边际生产率会递减。但长期来看,所有要素的投入量都可以改变,生产函数可以表现出规模报酬递增、不变、递减三种情况。
生产成本
成本函数 成本曲线
短期成本曲线
固定成本
可变成本
平均成本
边际成本
当平均成本高于边际成本时,平均成本随着产量的增加而降低;当平均成本低于边际成本时,平均成本随着产量的增加而上升。
长期成本曲线
给定产量目标,企业如何选择成本最低的要素投入组合
最低成本如何随产量而变化
最优组合要求最后一单位的成本支出不论花在资本投入上还是劳动投入上,其边际产量是相同的。
利润最大化
企业的目标
经济利润
会计利润
机会成本
无法从账目中观察到但却对决策者有影响的隐性成本
淹没成本
可以从财务报表中看得到,但却不会影响当前决策
经济成本=会计成本+隐性机会成本-沉没成本经济利润=会计利润-隐性机会成本+沉没成本
利润最大化的条件
边际收益=边际成本
短期利润与生产决策
盈亏平衡点 停止营业点
长期利润与生产决策
长期均衡:价格等于最低长期平均成本
供给曲线
短期供给曲线:短期平均可变成本最低点以上的边际成本曲线
长期供给曲线:长期平均成本曲线最低点以上的长期边际成本曲线部分
供给价格弹性:供给量变化率与价格变化率的比值
市场供给曲线:由所有生产企业的供给曲线横向加总得到
短期供给曲线是平均可变成本最低点以上的边际成本曲线。长期供给曲线是长期平均成本最低点以上的长期边际成本曲线。无论短期还是长期,供给量随价格的上升而上升
供求与价格
市场与均衡
均衡价格
价格不均衡
均衡的移动与调整
买者之间和卖者之间的竞争使价格从不均衡趋向均衡。
均衡的实例分析
价格的信号传递功能
价格协调消费与生产
价格传递生产者的成本信息和消费者的需求信息
价格引导资源从低效率部门流向高效率部门
价格调节供求。需求曲线和供给曲线的交点决定了均衡价格和均衡产量。在均衡状态,产品在生产上的边际成本等于在消费上的边际效用,社会总剩余达到最大
政府干预的效率损失
计划经济
价格制度相对于计划制度的优越性,不仅在于它对非均衡的纠正,而且还在于它对变化的适应和对变化的推动
最高限价 最低保护价
价格管制可能会带来效率损失和腐败现象
税收会改变均衡价格和均衡产量,导致价格上升和产量下降。税负的分担比例依赖于需求曲线和供给曲线的斜率
一般均衡与非价格机制
一般均衡:所有市场同时达到供给等于需求的均衡价格
非价格机制:通过配额、排队、限制等手段调节供求
要素市场与收入分配
合同收入与剩余收入
企业家精神
派生需求和要素的需求曲线
要素的需求曲线就是要素的边际收益曲线
劳动力市场与工资
要素供给曲线
资本市场与利率
利率:资本的价格,在均衡时等于资本的边际生产率乘以产品价格
利率上升会同时带来替代效应与收入效应
利率管制与利息税
地租和租金理论
地租:土地服务的价格,在均衡时等于土地的边际生产率乘以产品价格
级差地租:土地质量不同导致的地租差异
市场决定的收入分配与政府干预
社会总收入的分配格局
政府干预要素市场的后果
基尼系数
市场经济中,收入分配是由价格机制决定的。要素价格构成要素所有者的收入。企业对中间产品和要素的需求是派生需求,即这种需求来自消费者对最终产品的需求。政府对要素市场的干预会扭曲价格机制,导致效率损失,但无助于社会公平。
企业家与市场过程
市场经济=价格+企业家
市场的背后
市场均衡
市场过程
企业家的职能
发现不均衡
创造不均衡
管理者 资本家
发现不均衡和套利
市场的不均衡空间上的不均衡、时间上的不均衡,以及产品市场和要素市场之间的不均衡。
跨市场套利
跨时间套利
创造不均衡和创新
创新基本点
创造价值
降低生产成本
创新的社会意义
创造性
毁灭性
企业家的创新对于社会来说既具有创造性,又具有毁灭性。经济发展的动力,正是来自这种“创造性破坏”
企业家成功的内在素质和外部环境
内在要素
对成功的渴望
对盈利机会的警觉
有愿景和判断未来的能力
有承担风险的勇气
制度环境
创业和创新的自由
有效的产权保护和法治
稳定的政策预期
自由的金融体制
竞争与垄断
垄断的经济概念和政治概念
市场结构
完全竞争
不完全竞争
垄断竞争
寡头垄断
垄断的经济概念根据市场集中度来判断市场的垄断状况
垄断的政治概念根据政府是否通过法律或行政的手段对竞争实行限制来判断市场的垄断状况
传统经济学的完全竞争理论
完全竞争
(1)行业没有明显的进入壁垒和退出壁垒(2)存在大量小规模的生产厂家,且所有厂家生产完全一样的标准化产品,质量和性能都没有任何差别(3)存在着完全的信息(包括技术关系、价格等)(4)每个生产者都是价格接受者,所有的厂商都按相同的价格出售产品
传统经济学的垄断定价理论
价格歧视
完全价格歧视
非线性定价
传统经济学的寡头竞争理论
纳什均衡
所有参与人最优策略的组合
囚徒困境博弈
古诺模型
产量竞争
价格竞争模型
伯特兰德悖论
产能限制或边际收益递减
成本差异
产品的差异化
竞争的“聚点”
反垄断的是与非
反垄断的内容
反垄断法的初衷是维护市场秩序,保护消费者利益,但其结果却可能是和初衷背道而驰的
企业合并
价格合谋
滥用市场支配地位
高价格和高利润行为
错误地选择了“完全竞争”作为参照系错误地理解了企业
真正的垄断绝不可能来自竞争,但它却可能来自政府。政府强加的准入壁垒,例如准入限制、特许权、特别补贴以及国有企业等,才是真正的垄断来源
外部性和公共产品
帕累托效率标准
帕累托最优
帕累托改进
卡尔多-希克斯改进
福利经济学第一定理
生产可行性边界
生产效率
福利经济学第一定理:完全竞争市场的均衡结果一定是帕累托最优的
外部性与科斯定律
正外部性 负外部性
市场失灵
科斯定律与产权
科斯定理成立的前提条件是交易成本为零,或者很小。
交易成本
交易者数量
信息不对称
外部性概念的谬误
外部性本质上是产权界定问题
如果产权界定是清楚的,所谓的外部性就可以理解为对他人产权的一种侵害
技术进步将使产权界定变得更容易
公共产品
既不具有排他性也不具有竞争性的产品
公共产品也不构成政府干预市场的正当性理由。传统经济学把公共产品的范围扩大了,纯粹的公共产品远比人们认为的少得多。即使纯粹的公共产品也可以由私人生产
非对称信息与市场
非对称信息概念
事前
事后
普遍性
逆向选择道德风险
市场失灵的例子
二手车市场
二手车市场中的逆向选择,就是高质量的车退出市场的过程
保险市场
信息不对称导致低风险的人退出保险
信贷市场
如果信息是对称的,高质量的项目可以得到贷款,低质量的项目不能得到贷款,这对社会来说也是最有效率的
由于存在非对称信息,不是所有的好产品都能卖出去,不是所有的风险都能得到保险,不是所有的好项目都得到融资。更一般地说,不是所有的好人都能得到好报。这就是经济学家所说的非对称信息导致的“市场失灵”
解决问题的市场机制
市场没有失灵,因为市场本身有解决非对称信息问题的机制
市场本身是以不对称信息为前提,而不是以对称信息为前提
声誉机制
企业为载体
有了企业这样的组织,声誉机制就能更好地解决信息不对称带来的逆向选择问题
声誉机制要有效运行,最重要的是有效的产权保护、交易自由、进入和退出的自由
政府管制与市场声誉
政府的过度管制不仅本身无效率,而且会损害市场的声誉机制。好多现象表面看上去是市场的失败,但真正的原因是管制过度
宏观经济学导论
概念
研究的主要问题
经济的长期增长
经济增长理论
经济的短期波动
经济周期理论
简史
批判凯恩斯主义
奥地利学派
货币主义
理性预期理论
真实周期理论
内生增长理论
国内生产总值
GDP
GDP是一个市场价值的概念
GDP不仅包括产品价值,而且包括劳务价值
GDP衡量的是最终的产品或劳务价值
GDP是一定时期内生产的最终产品价值,而不是销售掉的最终产品价值
GDP是一个流量,而不是一个存量
GDP一般仅指市场导致的价值
通货膨胀
刻画物价水平
GDP平减指数
消费者价格指数
生产者价格指数
后果
降低资源配置的效率
导致掠夺性的财富再分配
加剧经济的周期性波动
失业率
刻画劳动力资源利用状况的重要指标
劳动力参与率
失业率
失业率与GDP的关系
奥肯定律:失业率的变化率和实际GDP的变化率之间存在的一种关系
经济增长
事实
经济增长:一个国家或地区在一定时期内人均产出(或人均收入)水平的持续增加
来源和增长核算
生产要素 生产率
全要素生产率
主流经济增长理论
马尔萨斯的“增长”理论
马尔萨斯模型:没有“资本深化”和生产率的提高,人均产出不能实现持续的增长,只会有周而复始的循环
新古典增长理论:索洛模型
索洛模型:更高的储蓄率、更低的人口增长率、更快的技术增长,都会提升稳态条件下的人均产出水平
应用
对各国收入差异的解释
关于增长速度差异的解释
黄金律资本水平
拉姆齐卡斯库普曼斯模型
允许代表性消费者对储蓄率进行内生选择的增长模型
企业家 经济增长的国王
企业家精神
斯密增长模型
斯密-熊彼特增长模型
企业家发现市场,创造分工,并通过创新推动技术进步,进而推动经济增长
经济波动
两个特征事实
经济波动
经济周期
总需求 总供给模型
将总需求曲线和总供给曲线结合起来,用以分析经济中的总产出和总价格水平之间关系的模型
总需求曲线
财富效应:价格水平的变动对货币购买力的影响
利率效应:价格水平变动对货币供给及利率的影响
汇率效应:价格水平变动对汇率的影响
移动
消费增加,总需求曲线右移
投资增加,总需求曲线右移
政府支出增加,总需求曲线右移
净出口增加,总需求曲线右移
总供给曲线
长期总供给曲线:长期内的总供给曲线,表现为一条垂直的线
移动
劳动力供给增加,长期总供给曲线右移
资本存量增加,长期总供给曲线右移
自然资源供给增加,长期总供给曲线右移
生产率提高,长期总供给曲线右移
短期总供给曲线:短期内的总供给曲线,表现为一条向右上方倾斜的线
黏性工资理论
黏性价格理论
错觉理论
移动
劳动力、资本和自然资源的增加,以及生产率的提高,将使短期总供给曲线右移
预期价格水平的上升将使短期总供给曲线左移
长期总供给曲线反映的是整个经济中对商品和劳务的生产潜力,所有使生产要素或生产率变动的因素都会使经济中的商品和服务供给发生变化,从而引起长期总供给曲线的移动
框架下经济波动的解释
总需求曲线的移动
总供给曲线的移动
宏观经济政策分析
目标
经济增长
充分就业
物价稳定
货币政策
货币的种类
货币的创造
存款准备金
存款准备金率
货币乘数
中央银行调节货币供应量的方法
公开市场操作
调整法定存款准备金率
调整再贴现率
其他手段
调整准备金利率
常备借贷便利
流动性偏好理论及均衡利率的决定
货币供给:一国在某一时点上为社会经济运转服务的货币存量
货币需求:在某一特定的时间内,整个社会愿意且能够持有的货币数量
财政政策
政府购买的变动
乘数效应
挤出效应
由于乘数效应和挤出效应同时存在,因此财政政策的总效应是不确定的
争论
政府是否应通过宏观经济政策来调控经济
政府应如何在不同的政策目标之间进行权衡
菲利普斯曲线:表示失业率和通货膨胀率之间取舍关系的曲线
奥地利学派宏观经济理论
经济周期三大特征
经济危机发生时,企业家似乎是同时扎堆犯错
在经济周期中,无论产量还是价格,原材料的波动最大,中间品的波动次之,消费品的波动最小
经济危机期间会出现普遍的“钱荒”
生产结构 企业家预期和货币
生产过程和资本结构
迂回生产和企业家预期
货币和信用
自然利率
货币利率
关于增长和周期的分析
加里森综合
对增长的分析
对周期的分析
启示
应该用结构化的思维看待经济
应该谨慎使用宏观经济政策
奥地利学派理论的启示之一:不能只关注GDP、CPI等总量指标,而应将关注点更多地放在经济结构上奥地利学派理论的启示之二:应谨慎使用宏观经济政策,不应以未来的衰退换取当前的繁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