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图社区 西方哲学史思维导图
西方哲学史思维导图,讲述了古希腊罗马哲学、德国古典哲学、中世纪基督教哲学、西欧哲学、法国哲学、近代哲学的终结。
编辑于2021-11-28 18:49:05西方哲学史
第一章 古希腊罗马哲学
第一节 希腊哲学产生的背景及发展梗概
产生的背景
发展的梗概
第二节 早期希腊哲学
米利都学派
泰勒斯
阿那克西曼德
阿那克西美尼
毕达哥拉斯学派
赫拉克利特
爱利亚学派
克塞诺芬尼
巴门尼德
芝诺
麦里棱
第三节 鼎盛时期的希腊哲学
智者派
普罗泰戈拉
高尔吉亚
原子论者及其先驱
恩培多克勒
阿那克萨戈拉
留基波
德谟克利特
苏格拉底与柏拉图
苏格拉底
小苏格拉底学派
柏拉图
亚里士多德
第四节 希腊哲学的衰颓
伊比鸠鲁学派
斯多葛学派
早期
晚期
怀疑主义
早期
晚期
新柏拉图主义
斐洛
普罗提诺
波菲利
第二章 中世纪基督教哲学
第一节 概论
第二节 教父哲学
对待理性与信仰的基本态度
”基督教是真正的哲学“
超理性的信仰
基督教基本教义的确立
奥古斯丁的哲学思想
第三节 经院哲学
实在论与唯名论
”共相“问题的由来
安瑟尔谟
最初的唯名论者
托马斯·阿奎那的哲学思想
反托马斯主义的方济各修会经院哲学家
罗吉尔·培根
约翰·邓斯·司各脱
威廉·奥卡姆
第三章 16-18西欧哲学
第一节 概论
第二节 文艺复兴与宗教改革
文艺复兴与人文主义
宗教改革
第三节 早期经验论哲学
弗兰西斯·培根
霍布斯
洛克
英国自然神论
第四节 唯理论哲学
笛卡尔
伽桑狄与马勒伯朗士
伽桑狄
马勒伯朗士
第五节 晚期经验论哲学
贝克莱
休谟
第四章 18世纪法国哲学
第一节 概论
第二节 法国自然神论
伏尔泰
孟德斯鸠
卢梭
第三节 法国唯物主义者
狄德罗
拉美特利
爱尔维修
霍尔巴赫
第六章 近代哲学的终结和向现代哲学的过渡
第一节 青年黑格尔派与费尔巴哈的直观唯物主义哲学
“实体”和”主体“之争
大卫·施特劳斯
研究《圣经》,区分真实与虚构,将其中集体意图突现出来,以把握时代实体精神
”实体“
宗教是人类精神进到了表象思维、但还未达到哲学的概念思维的阶段所体现的形态,一旦进化到了概念化的思维方式,人类就必然会超越和扬弃宗教
所以绝对精神在人类历史发展中实际上在背后操纵一切,个人的主体性和主观意识只不过是绝对精神手中的玩物和工具,人们心里想的不是他们所说的,他们所说的又不是他们实际上做的。
超越个体”客观精神“推动历史
现实生活和历史自有其不以人的意识为转移的客观规律,客观唯心主义
鲍威尔兄弟
福音书是僧侣编造,因而对基督教的科学态度不应当是寻求人们主观背后的客观精神实体,而应当对那些历史上编造基督教教义的人的主观意图进行研究
”主体“
不仅宗教历史,而且一般的历史都被看作人的主义即”自我意识“的创造活动的产物
个别人的”自我意识“推动历史
离开人的意识并不存在任何客观的历史规律,主观唯心主义
麦克斯·施蒂纳
唯我论,极端唯心主义
费尔巴哈的感性的人学和直观的唯物主义
路德维希·费尔巴哈
他的思想标志着德国古典哲学从唯心主义转向唯物主义,从抽象的思辨哲学转向了感性的哲学人类学,并直接激发了马克思、恩格斯从青年黑格尔派向实践唯物主义的突变
对黑格尔“理性神学”的批判
黑格尔哲学是这一切谬误的集大成
黑格尔作为自已整个体系的出发点的“存在”概念并不是现实的感性存在,而只是思维、概念的面具而已,因此思维和存在的对立在他那里只是表面的对立,其实不过是思维和思维本身的内部对立,与现实的客观存在毫无关系。
其次,黑格尔逻辑学从“绝对理念”中“外化”出自然界是毫无道理的无中生有,它是《圣经》中上帝创世童贞女怀胎水变酒、瞎子复明等故事的翻版,不过表明了黑格尔被迫承认感性世界存在的权利。
最后,费尔巴哈指出黑格尔哲学实质上不过是理性神学,是“神学的最后避难所和最后的理性支柱”。
朴素直观的人本主义
人
(1)灵与肉的统一,没有脱离大脑的思维
(2)人与自然界的统一,自然界是基础,人是自然的部分,依赖自然而生存、延续和思维
(3)“你”和“我”的统一,“你”是“我”的直接的感性对象,与“我”处于外部的交往关系中,因而人是“类”的一分子。
思维和存在
首先,既然思维不能脱离大脑,人不能脱离自然,我不能脱离你,那么思维与存在的关系就只能是:“存在是主体,思维是宾词,思维是从存在而来的,然而存在并不来自思维。”
其次,既然思维是自然界的产物,人是自然的部分,那么人的思维也就必然与存在的特性相一致,而他的存在本身就证明了他的感官是联系主客观的桥梁,他完全能够通过自己的感官来认识客观存在,与存在达到认识论上的同一性。
感觉论
感性
感觉论与黑格尔把概念视为思维和存在的同一相反,费尔巴哈认为感性才是思维和存在的现实的同一,因为感觉是认识的唯一源泉。
感觉虽然有主观性,但其原因是客观的,正因此它成为了主观和客观的桥梁,能够向我们揭示出客观事物的真相。
理性
但理性在他看来无非是将感性所提供的个别、分散的东西联结起来,而且最终要由感觉来修正和验证,才能反映出客观真理。
内部感性
至于人的内部感性,费尔巴哈归结为"欲望",认为"我欲故我在"体现了人最内秘的本质,他由此引出了人的"自爱"、"追求幸福"、"利已"的本性,并认为这也是一切生物(如一条"幼虫")的本性。
人与人的关系
在人与人的关系上,他则归之于两性的性爱或情欲,认为这是最基本、最直接的"你"和"我"的关系,在此之上所建立的广泛的你我关系则是"类"的基础。
“爱的宗教”
两性关系的矛盾
一方面从生物学的角度看待这种关系,将其建立在两性身体解剖和种族的延续上;
另一方面却又从意识和精神的角度来引申这种关系,认为由此可以将性爱提升为一种道德甚至宗教,即"爱的宗教"。
人作为“类”的职能
将自己“一分为二”,形成自我意识,构成了人区别于动物真正的本质“类意识”
人类社会历史虽然有其自然界的物质基础,但本身却是一个意识(尤其是宗教意识)的逐步觉醒过程,如道德的真正形态就是合理利已主义,国家则随着这种利己主义的合理化而走向民主共和国,宗教则必将由于每个人从对自已的自爱进到性爱、并扩展到爱一切人,而上升为"爱的宗教",整个历史无非就是这种宗教发展史。
局限及“基本内核”
抛弃了能动的辩证法,无法从自然界过渡到人类社会领域。
马克思和恩格斯评论道:"当费尔巴哈是一个唯物主义者的时候,历史在他的视野之外;当他去探讨历史的时候,他不是一个唯物主义者.在他那里唯物主义和历史是彼此完全脱离的。"
他用清醒的理智一下子扫除了黑格尔式的"醉醺醺的思辨"(恩格斯语),结束了德国古典唯心主义,促成了向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伟大转折。
费尔巴哈的人类学和人本主义思想成为了现代哲学人类学和现代人本主义的一个重要思想来源,而他所开辟的感性哲学的道路(在很大程度上通过马克思的改进)也为现代哲学重视感性体验的全面丰富性的种种思潮指出了方向。
第二节 马克思的实践唯物主义哲学的创立
实践的唯物主义
马克思的毕生工作,可以说都是为了探索人类实践活动中的这种异化和扬弃异化的规律性,最终是为批判和改造现实社会以实现人的解放提供锐利的精神武器。
实践是作为一切认识的源泉的感性活动的实践,这种感性活动是与外部感性的对象世界(包括自然界和其他人、人类社会)直接相关的,而不是封闭在思想中的孤立抽象的思维活动。
实践包含自由自觉的意思
历史性是人的能动实践活动的本质规定,认为人的"把自己和动物区别开来的第一个历史行动不在于他们有思想,而在于他们开始生产自己的生活资料"——历史的唯物主义
实践本身具有社会性的意义
哪怕是单个人的实践活动本质上也具有社会的性质,不仅要对社会的发展发生影响,而且本身就以人类社会长期发展的积累为前提的。
实践是现实的人和现实的人类社会的现实本质
人的本质两方面
一是"劳动创造了人本身"
一是人的本质"在其现实性上,它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
实践同时具有辩证法的发展形式,即具有通过对象化直到异化来实现自身、通过自我否定来肯定自身的意义因而它赋予了自身以辩证的规律性。
马克思的感性学
人的感性
人的感性是对于"真正本体论的本质(自然)的肯定",因而感性不仅是对于自然对象的肯定,也是对于人自身的肯定。
人是自然科学的直接对象;因为直接的感性自然界,对人说来直接地就是人的感性(这是同一个说法),直接地就是另一个对他说来感性地存在着的人;因为他自己的感性,只有通过另一个人,才对他本身说来是人的感性。
在感性的意义上,自然和人、物质和精神、存在和思维、客体和主体都是同一的。
从劳动者在社会生产中与自然界和其他人的现实关系来考察人的感性
人因私有财产而异化的、消极的的感性
人类与动物相区别——自由自觉的生命活动
动物只是按照它所属的那个种的尺度和需要来建造,而人却懂得按照任何一个种的尺度来生产,并且懂得怎样处处都把内在的尺度运动到对象上去;因此,人也按照美的规律来建造。
私有制产生的人的异化
感性变得越来越片面和狭隘,使人对动物的优点变成了缺点
人的感性的全面丰富性被唯一的感觉即对财产的“拥有感”所取代
这一切是如何发生的呢?人类又如何能够摆脱这一困境呢?这些问题仍然只能从对人的感性活动的具体情况的分析和研究才能作出回答.而这就是马克思毕生所从事的工作。
早期著作对感性实践活动的高度重视
《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
"从前的一切唯物主义(包括费尔巴哈的唯物主义)的主要缺点是:对对象、现实、感性,只是从客体的或者直观的形式去理解,而不是把它们当作感性的人的活动,当作实践去理解,不是从主体方面去理解."
《德意志意识形态》
"全部人类历史的第一个前提无疑是有生命的个人的存在.因此,第一个需要确认的事实就是这些个人的肉体组织以及由此产生的个人对其他自然的关系.……任何历史记载都应当从这些自然基础以及它们在历史进程中由于人们的活动而发生的变更出发."
感性活动
"这种活动、这种连续不断的感性劳动和创造、这种生产,正是整个现存的感性世界的基础"
人类感性的演变
"一切历史的第一个前提"
"人们为了能够'创造历史',必须能够生活"
"第二个事实"
为满足这些需要所进行的活动和所使用的工具又引起新的需要
"第三种关系"
人本生生产(繁殖)所带来的家庭和社会关系时——他的立足点始终是人的现实的感性活动,它们归结为人的"生命的生产"
所以,马克思的感性本身不是一种静止的直观形式,而是一种充满内在矛冲突的活动过程,它有着各种不同的丰富内容,也有由于自身矛盾而带来的片面化、抽象化的趋势,因而体现为一种自我异化并在实践中扬弃异化的历史,但这个历史本身仍然是感性的。
唯物主义
既不是立足于唯心主义的主观意识之上,也不是立足于旧唯物主义的抽象物质( Materie)之上,而是立足于感性活动这种丰富的现实内容的"质料"( Materie)之上
思想、观念、意识只是人们的"物质活动"、"物质交往"、"物质行动"等等的产物,所以意识在任何时候都只能是被意识到了的存在,而人们的存在就是他们的现实生活过程"
正是在"物质"的这种(作为与意识"形式"相对的感性"质料"的)意义上,物质决定精神,存在决定意识,或者说"不是意识决定生活,而是生活决定意识".
马克思强调说,这种考察方式的前提是"有血有肉的"、"从事实际活动的人","是处在现实的可以通过经验观察到的在一定条件下进行的发展过程中的人.只要描绘出这个能动的生活过程,历史就不再像那些本身还是抽象的经验论者所认为的那样,是一些僵死的事实的汇集,也不再像唯心主义者所认为的那样,是想象的主体的想象活动."
历史唯物主义
马克思的历史唯物主义是整个实践的唯物主义的本质属性
实践的唯物主义既然是实践的,所以它必然是历史的
考察的是人的实践活动作为一个感性的发展过程从一种状态向另一种更高形态的转变,是立足于人的自由自觉的生命活动,因而又有其创造性,不可逆,不可还原
前进的历史,人的自由的规律
但人类历史却是不断追求更高级的自由状态的发展过程,它永远不会由于获得了某种程度的自由而满足,所以历史虽然也可能有暂时的"倒退",但最终说来是不会退回到原处的,而总是在为更高的上升运动准备着前提,积蓄着能量。
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
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
亿万人追求自己自由生活的现实活动
这样一个联合体,在那里,每个人的自由发展是一切人的自由发展的条件
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矛盾动力说
自由“意识”的追求
背后深层的动力——人的感性的实践活动、生产劳动
呼唤人在现实生活中的能动的首创精神并指向未来的实践
因为当一种新型哲学涉及千百万人的社会实践并打算成为他们的"武器",而不是种头脑里的空想时,这种哲学就必须尽可能精确地规定它的对象,这才有可能对感性的客观世界有现实的"改变".这就是马克思为什么要把后半生绝大部分精力投入到《资木论》的撰写、投入到对资本主义经济关系的深入研究中去的缘故
《资本论》
深入到异化的内在机制,挖掘出资本主义社会运转的秘密,并揭示其自身矛盾和自我扬弃的契机。
资本主义异化的形态尽管如此压抑人、摧残人,但其根子还是来自于人对自由的追求,人自由地使自己成为了不自由
所研究地其实并不是物,而是人,是人与人地关系和人的本质,是人地“物化”和这种物化的扬弃之途,因而它实际上是经济学——哲学
“逻辑和历史相一致”
辩证唯物主义
这些规律从内容上说是为了表述历史进程
量变和质变
对立统一
否定之否定
事物的自我否定性原则
自我否定、自我外化或异化,以及异化的扬弃,这就是历史的“推动原则和创造原则“,也就是自由的原则
研究政治经济学的方法
一种是从具体到抽象
实证方法,不能形成真正的科学,而只是一些经验归纳的事实描述
一种是从抽象到具体
深入到历史的本质规律
自然辩证法需要立足于人与自然相统一的整体才有意义。自然辩证法本身并不是一个实证自然科学的原则,而是自然科学作为一门”历史科学“的原则。
共产主义在马克思的哲学视野种正意味着通过扬弃私有财产而复归于自然和人的统一
自然辩证法不仅使得哲学有了自然科学的佐证,而且从本质上说,它使得自然科学有了哲学的前提,并且由此而与人文科学结合为一个整体了,自然科学就摆脱了其唯科学主义的抽象性和片面性。
马克思的哲学史一种不以任何非人的原则为条件”人学“,它把”人是人的最高本质“作为自己的立足点,或者说,”我们的出发点是从事实际活动的人“,”是处在现实的、可以通过经验观察到的、在一定条件下进行的发展过程中的人“,而人的这些条件最初也是人的活动所造成的。
第三节 非理性主义的兴起
”把意志本身绝对化,在此基础上来考察意志的本质和作用,理性仅仅被当作从属于意志的工具。“
叔本华的生命意志哲学
叔本华 1788—1860
《充足理由律的四重根》
《作为意志和表象的世界》
世界是意志的表象
《作为意志和表象的世界》
”世界作为表象初论“
表象世界按照不同层级构成了矿物、植物、动物到人的不同阶段
意志本体论
”充足理由“
这四个层次只是世界的”表象“,我们所有的知识只能认识表象,而不能认识它底下的意志。
感性经验
自然科学
知性逻辑
逻辑学
客观存在
数学
主观意志
伦理学
实践哲学,包括政治、历史
人具有最清晰的意志表象,最有资格说”世界是我的表象“
”世界作为意志初论“
表象底下实际上就是意志在起作用,它们都是意志的客观化结果
万物的表象与他们的意志都隔着遥远的距离,只有人的意志与他的身体表象显示出同一性,即他可以支配他的身体,身体是意志的客观化。
”我们生活存在于其中的世界,按其全部本质说,彻头彻尾是意志,同时又彻头彻尾是表象。“
真
”世界作为表象再论“
美的理念和天才
理念
”自在之物的直接的,因而也是恰如其分的客体性“
对理念的认识由于超出了充足理由律,不再去问"为什么”,而仅仅述之于静观,它就是一种特殊的认识,即审美。
美的理念
艺术和美是对意志的忘怀,是主客同一的理念的获得,而做到这一点需要天才。
天才
天才如同疯子,能够不顾常识的束缚,因而摆脱求生的意志,而让最高理念完美地呈现出来。
审美
审美正由于摆脱了意志,因而也拜托了意志带来的痛苦,所以使人感到愉快,审美快感是不带意志地快感。
美
”世界作为意志再论“
意志的伦理学和人生哲学
人生的痛苦
意志是世界的本体,自觉的意志体现在人身上,但人越是自觉,就越是痛苦,他必须不断求生存,因恐惧死亡而奋力挣扎。意志的本质就是挣扎,它没有目的、没有满足,欲望的暂时的满足也立刻导致空虚无聊,导致进一步的欲望和挣扎,欲壑难填。
意志的肯定意义
意志的肯定意义表现在对生命和繁殖(生命的延续)的不懈追求,它不受任何认识的干扰而赋予人以自由的特点。
意志的否定意义
意志的否定意义则表现在对他人生民的阻碍和剥夺,即不义和罪恶,由此就生出伦理、道德、法、正义和国家等等一系列符合”根据律“的表象来
善
真正的善只在于对一般的生命意志的尊重,即把自己的个体的意志看作普遍一直,善待一切生物(包括动物和植物)
寂灭与虚无主义
要完全跳出根据律,只有一个办法,就是把自己的意志变成”否定意志的意志“,即”禁欲“。
人如果认识到意志的本质,对生命意志所追求的一切都自觉地加以克制,对生命意志所逃避地一切都坦然接受,包括对必然到来地死亡地承受,这就使自己的精神上升到比善和仁爱更高地神圣性,这种人才能达到”充满内心地愉快和真正天福地宁静“
所以唯一的办法就是向历史上的圣徒和耶稣本人学习,不是从任何意志出发,而是从静观的认识出发,意识到一切世俗的生活都是空无,生命意志就是人的”原罪“,人只有靠”恩宠“才能得救,而所谓的就也无非是一种无欲无为的寂灭境界。
善
尼采的权力意志哲学
尼采 1844—1900
《权力意志》
《悲剧的诞生》
《不合时宜的思想》
《人性的、太人性的》
《查拉图斯特拉如是说》
《善与恶的彼岸》
《道德谱系》
权力意志
积极入世的英雄主义,将生命意志转变为一种”权力意志”
这个世界真正意义就在于充斥于宇宙间的权力意志,这既是创造的意志,也是毁灭的意志,它导致万物的永恒轮回。
人类的理性和逻辑则是对意志的最大束缚,它们用一套一套的形而上学体系和概念的思辨使庸人们心安理得,使弱者得到安慰,但却窒息了权力意志的冲撞和爆发。
因此他主张对人类自进入到文明时代以来所成就的一切进行一番“价值重估”,打破一切自欺和虚构,让人类回复野性的高贵力量,由现在普遍庸俗化了的人类提升到“超人”,也就是摆脱了一切怜悯、同情和伤感,不为“自由、平等、博爱”之类的字眼所打动的强者。
酒神和日神
酒神狄奥尼索斯,自然本能的盲目冲动,致力于狂热地创造和毁灭、打破一切现成界限而追求生命力地最高宣泄
日神阿波罗,和煦阳光朗照下的静观,致力于以梦幻般的美丽形象来中和酒神的力的发散
超人与末世
超人是在权力意志地较量中地胜利者,他不凭借任何外部地助力、只靠自己而鹤立鸡群,他是孤独的、强大的,精神上是高贵的,普通人只配作他的工具
人地生活目的就是要努力成为主人,成为上等人
克尔凯郭尔的存在哲学
索伦·克尔凯郭尔 1813—1855
对黑格尔的批判
黑格尔的逻辑必然性对于分析外部客观世界固然由其合理之处,但不能解决个人生存的根本问题,如孤独、恐惧、忧郁、厌烦、绝望、选择和自由等等
黑格尔的主要错误就在于用统一性、整体性和必然性扼杀了个体性、偶然性和无限的可能性,也就是忽视人的存在的一次性和荒谬性。
黑格尔的体系本身也只不过是他作为哲学家的一次偶然的个人选择而已
克尔凯郭尔主张将哲学的立足点转移到个人的独特体验
人生的三阶段
“美学阶段”
充满偶然性和享乐的欲望
“伦理阶段”
人立志过道德的生活,自律
“宗教阶段”
生而有罪,放弃一切妄想,平息一切外在和内心的骚动不安,期待上帝的神恩与拯救
自由选择与信仰
人生三阶段的“飞跃”是通过在“或此或彼”的可能机会面前瞬间自由选择来决定的
这种选择不仅是任意的、非理性的,而且是严肃和严重的,甚至是人所不堪负重的
真正的信仰是自己对自己的一场考验,它以恐怖为前提,表现为“恐惧与颤栗”,表现为冒着万劫不复的危险去行动
第四届 实证主义哲学的滥觞
实证主义则是尽可能地寻求理性在日常生活现象中所可能发挥的作用。从哲学上说,一切实证主义的根源都在于从康德哲学的起点退回到休谟的经验主义立场,把理性的运动限制在经验自然科学和日常生活范围内,拒斥形而上学
孔德的社会学的实证主义
孔德 1798—1857
《实证哲学教程》
《实证政治体系》
《实证宗教教义问答》
实证哲学
主张科学是万能的,精确的观察和实际的经验是科学唯一手段,由此获得的知识是实证的知识,不仅可以考察自然界,而且可用来考察人类社会,其目的则是改进社会。
科学史超越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它拒绝一切神学或形而上学,之探讨对人有用的知识
人类思想史上,人们最早都是用神学的方式去探讨万物的根源,后来才用形而上学取代神学的地位,最后才进到实证的阶段
“实证哲学的基本性质,就是把一切现象看成服从一些不变的自然规律,精确地发现这些规律,并把它们地数目压缩到最低限度,乃是我们一切努力地目标,因为我们认为,探索那些所谓的始因或目的因,对于我们来说,乃是绝对办不到的,也是毫无意义的。”
社会静力学和社会动力学
把人类社会生活当成一门像自然科学一样可以精密确证地科学来看待
社会静力学探讨一般社会关系地结构方式
构成社会的是人
人性的性质
感觉
理智
情感
情感及其活动即意志,属于人的本能,是最重要的决定因素
个人本能,利己心
社会本能,利他心
社会关系也应当建立在“普遍的爱”才能达到和谐
社会动力学探讨社会进步地规律,即如何达到社会和谐的理想
军事时期
过渡时期
工业时期
建立起万古不移的秩序
穆勒的归纳逻辑极其运用
约翰·斯图亚特·穆勒 1806—1873
《逻辑体系》
《论自由》
《功利主义》
“可能的感觉”
一切知识都是建立在主观的经验直观之上,不可能由超越经验之外的关于世界本体的知识
立足于经验之上的逻辑可以在感觉有时不在场的情况下保证经验对象的实在性
穆勒五法
唯有归纳法才能发现和证明新知识,演绎知识归纳的附带工具,甚至本身也是归纳的组成部分
求同法
求异法
同异并用法
剩余法
共变法
”合理利己主义“
人类社会的终极原因——个人的利己心,即对个人最大利益的考虑
趋乐避苦是人的天性,也是道德的标准
社会的目的在于促进最大多数人的最大幸福,为了达到这个目的,人们不仅应当考虑幸福的量,也应当考虑幸福的质,即把自己的功利主义提升到精神的层面,甚至利他和自我牺牲也作为实现自己最高幸福的一种方式
斯宾塞的社会达尔文主义
赫伯特·斯宾塞 1820—1903
”力的恒久性“
社会进化论
人与人之间、国与国之间乃至种族与种族之间的关系都被他解释为生物界的单纯弱肉强势的关系,劣等人类必然要被淘汰,剩下来的就是优等民族,必然充当统治者
第五章 德国古典哲学
第一节 概论
第二节 康德
”前批判时期“的自然观及批判哲学的形成
”前批判时期“的自然观
康德批判哲学的形成
批判哲学的认识论:《纯粹理性批判》
感性
知性
理性
未来形而上学的方法
批判哲学的道德哲学:《实践理性批判》
道德问题的提出
道德律
自由
实践理性的二律背反和道德宗教
批判哲学的美学和目的论:《判断力批判》
康德两大批判的对立及调和的努力
审美判断力批判
目的论的判断力批判
第三节 费希特和谢林
费希特的主观唯心主义的”行动哲学“
对康德哲学的批判
知识学的基本原理
理论知识的基础
实践知识的基础
谢林的客观唯心主义的”同一哲学“
对费希特的批判和”绝对统一性”的提出
自然哲学
先验哲学
艺术哲学
第四节 黑格尔
德国古典唯心主义的总结和开拓
逻辑学
存在论
本质论
概念论
应用逻辑学
自然哲学
精神哲学
尼采哲学的本意是要激发人们在一个普遍沉沦的时代摆脱对一切外在权威的依赖、努力发挥自己的潜能以求出类拔萃,特别对于当时德国庸人的苟且偷安和浪漫温情起了振聋发聩的作用.但由于这是一种极端贵族化的哲学,后来被纳粹德国用来美化希特勒和纳粹党徒的种族主义偏见,而使广大德国人民更深地陷入到毫无价值的"末人"或"畜群"状态,这恐怕是尼采始料未及的。
马克思的毕生工作,可以说都是为了探索人类实践活动中的这种异化和扬弃异化的规律性,最终是为批判和改造现实社会以实现人的解放提供锐利的精神武器。
"爱的宗教"批判
这就使得费尔巴哈在用自然科学的唯物主义看待人的同时,又用意识的唯心主义来看待人的社会生活和历史活动了。
对于费尔巴哈感觉论批判
他把感性直观看作真理的最后标准,诚然有一定的合理性,但他把理性归结为“感性的总和”,认为“思维、精神、理性,按其内容,除了说明感觉所说明的东西以外,并未说明什么其他东西”②,却无疑是简单化了。
此外,他的感觉论的最大的局限性还在于马克思所指出的,他仅仅把感性理解为感性的“直观”,而没有理解为感性的“活动”,没有理解为人的现实的社会实践活动。费尔巴哈在人的本质问题上的深刻矛盾,即把人的东西当作动物的东西,而把动物的东西等同于人的东西。
把人与人之间具体丰富的社会性的感性关系完全归结为抽象一般的生物学关系。
对黑格尔哲学的评价
德国古典唯心主义的顶峰
最后一个具有自己严密逻辑系统的、以抽象概念建构起来的、无所不包的形而上学体系
黑格尔哲学通常被视为从近代哲学向现代哲学过渡的一个分水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