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图社区 血液循环4(心血管活动的调节)
这是一篇关于血液循环4(心血管活动的调节)的思维导图,包括:神经调节、体液调节、自身调节、动脉血压的长期调节。
生理学 内分泌,内分泌激素,包括激素的作用,激素的化学性质,激素的作用机制,激素作用的一般特征,激素分泌节律及其分泌的调控。下丘脑—垂体及松果体。甲状腺,肾上腺内分泌。
生理学第十章 神经系统。包括神经系统功能活动的基本原理,神经系统的感觉分析功能,神经系统对躯体运动的调控,神经系统对内脏活动,本能行为和情绪的调节,觉醒与睡眠。
考研生理学第八章尿的生成和排出笔记,包括肾的功能解剖、肾血流量的特点及调节、尿的生成和排出、肾小管和集合管的物质转运功能等内容。
社区模板帮助中心,点此进入>>
小儿常见病的辩证与护理
蛋白质
均衡饮食一周计划
消化系统常见病
耳鼻喉解剖与生理
糖尿病知识总结
细胞的基本功能
体格检查:一般检查
心裕济川传承谱
解热镇痛抗炎药
心血管活动的调节
神经调节
心血管的神经支配
心脏的神经支配
心脏和血管的神经支配
起源(节前神经)
交感链
延髓
递质(节后神经)
释放NE
释放ACh
分布
窦房结(右侧),房室交界(左侧)
窦房结(右侧),房室交界(左侧)(主要控制心房肌)
受体
β1受体
M受体
阻断剂
普萘洛尔,美托洛尔
阿托品
作用
正性变力,变时,变传导
负性变力,变时,变传导
本质
心肌收缩力(Ca↑)心肌自律性(4期去极化↑)心肌传导性(Ca↑,房室结慢反应)
左相反
心交感迷走紧张tonus
紧张:指神经或肌肉等组织保持一定程度持续活动状态
迷走紧张占优势
血管的神经支配(支配血管平滑肌)
缩血管神经纤维(大部分)(都是交感纤维)
递质:NE
α受体(收缩)
也有β2受体(舒张),但是不怎么结合
抑制剂:酚妥拉明
器官交感神经兴奋
全身血管收缩
血流阻力↑血流量↓
阻力血管
回心血量↑(组织液重吸收)
容量血管
兴奋降低就会舒张
分布密度
不重要部位(皮肤,内脏)>重要部位(心,脑)
影响微动脉>微静脉
因此毛细血管压↓
组织液重吸收↑
舒血管神经纤维
交感舒血管神经纤维
支配骨骼肌的微动脉,兴奋释放ACh
结合血管平滑肌M受体
舒张
局部血液调节,不会影响回心血量
副交感舒血管神经纤维
支配肝脏,外生殖器
心血管中枢
延髓(最基本)
心交感神经元
交感缩血管神经元
心迷走神经元
反射
压力感受性反射
感受器位置
颈动脉窦
由于血管壁比较薄,更加敏感
主动脉弓
由于血管壁比较厚,不那么敏感
过程
血压上升
压力感受器传入冲动增多
迷走神经紧张↑
交感神经紧张和交感缩血管紧张↓
引起
心率减慢
心输出量减少
外周阻力减少
血压下降
与上面相反
特点
血压越高,压力感受器传入冲动频率变高
本质上是牵张感受器
高血压时候反而会保持高血压稳定
外周化学感受性反射
缺氧多酸(或者血压低于80)
同时刺激交感迷走
呼吸加快
心率加快
外周血管收缩R↑,血重新分配
为化学成分刺激,主要调节呼吸
对正常BP波动不起调节作用,工作范围40-80mmHg
脑缺血反应
低于50起作用
还能升高血压,但是不能维持很长时间
体液调节
肾素-血管紧张素(R-A-S)
产生
入球和出球小动脉的球旁细胞(近球细胞)
激活条件
交感神经兴奋等引起的肾血流量减少,血浆中Na降低
导致肾素增多
反应过程
肾素将肝或组织合成的血管紧张素原水解为血管紧张素1(Ang1)
血浆或组织中(特别是肺循环血管内皮表面)的血管紧张素转换酶ACE,ACE水解Ang1为Ang2
Ang2进一步水解为Ang3
生理作用
Ang2
缩血管
使得全身微动脉收缩(R↑,血压升高),静脉收缩(回心血量↑)
促进交感神经末梢释放递质
作用与AT受体,促进释放NE
作用于中枢
促进升压升阻力反射
产生渴觉
促进醛固酮的合成和释放
促进肾小管对Na和水的重吸收(加血量 )
于肾上腺皮质
药物
氯沙坦:Ang2受体拮抗剂
卡托普利:Ang转化酶抑制剂
Ang1、Ang3
血管升压素VP
合成部位
下丘脑视上核,室旁核
释放部位
神经垂体
分泌调节
血量↓
容量感受器
抗利尿激素ADH↑
血压↓
压力感受器
ADH↑
V2受体:促进集合管对水的吸收(生理量)
影响细胞外液量↑
V1受体:缩血管(大剂量)
肾上腺素E和去甲肾上腺素NE
来源于肾上腺髓质
E:强心,不改变外周阻力
NE:升压,反射性导致心率减慢
心房钠尿肽ANP
作用和血管升压素相反
导致回血量增加的原因使分泌
内皮细胞分泌的血管活性物质
舒血管物质
PGI2、NO、EDHF
缩血管物质
内皮素ET
自身调节
代谢性自身调节机制
主要是组织代谢产物聚集导致的局部血流量增加,然后带走这些产物
肌源性自身调节机制
血压升高导致平滑肌收缩,反之亦然
动脉血压的长期调节
短期调节
交感神经,减压反射,加压反射
长期调节
肾-体液控制系统
体液平衡与血压稳态的相互制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