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图社区 经验论哲学
赵林➕邓晓芒版西哲史17-18世纪经验论哲学思维导图,主要从早期经验论和后期经验论两个部分进行。
编辑于2021-11-29 13:51:39经验论哲学
早期经验论
弗朗西斯培根
对于传统科学观的批判
主要批判亚里士多德所创立并为经院哲学所继承的传统科学观和逻辑体系
1.传统知识缺乏实用性
2.培根衡量知识的特征就是实用性,于是否认传统知识继续存在的权利
“四假象说”
哲学的目的就是探索知识,“知识就是力量”能改造自然为人类所用具有实在性的观念才是知识。必须扫除经院哲学的思想偏见
把科学发展的阻碍比喻为“假象”
1.“种族假相”
指人的缺陷,即感性和理性会干扰科学的中立性
2.“洞穴假相”
指个体差别造成的缺陷,因个人立场所产生的局限性
3.“市场假相”
指人类交往中由于语词的误用而引起的谬误
4.“剧场假相”
指各种哲学体系以及流行理论造成的错误,源于人们对于权威的崇拜与屈服
评价
1.强调科学研究应该以自然事物作为对象,以感觉经验为认识起点,通过循序渐进的方法探求事物的规律
2.(认识论)认为对客观事物的感觉是一切知识的源泉
3.调和感觉和理性,真正的科学认识应该是从感觉材料入手逐步演绎归纳上升到理性真知识
科学的实验方法(新工具)
方法
方法是达到目的的手段,科学的目的决定它必须采取实验的方法
实验
实验是发现和支配事物的形式的唯一途径
实验的方法离不开感觉的观察,但不依赖于感觉,而因该对于感觉的理性改造
感性和理性的结合
认为感觉和理性的结合只能在实验中才能实现
科学的归纳方法
归纳与演绎的不同
归纳法的要求
收集资料
整理资料(三表法)
所有正面的例证构成具有表,所有反面的例证构成缺乏表,不同程度的例证构成比较表
根据例证推导一般结论
评价
《新工具》中的科学归纳法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它为近代归纳逻辑奠定了基础
洛克
白板说(认识论)
否认天赋观念之后,肯定人们的知识只能来源于感觉经验。
他认为人的心灵就如同一块白板,上面没有标记,只有通过了经验的刺激,才拥有了诸如概念、思想、感觉等观念
因此经验是观念的唯一途径,这是洛克的“白板说”
双层经验说
“凡在理智中,无不先在感觉中”。将经验分为感觉和反省,它们构成了观念的两个来源
感觉:感官对于外界事物刺激的感受,如冷热、颜色等等,它构成了大部分观念的来源
反省:反省是对于各种心理活动的再反思,我们由此获得知觉、思维、怀疑等观念
关系:感觉是外在经验,它以外物为对象;反省是内在经验,它以心灵为对象。感觉在先,反省在后。洛克认为感觉和反省构成了一切观念的来源
两种观念
简单观念和复杂观念(感觉和反省都有)
简单观念:是心灵被动接受的结果,心灵不能创造也不能毁灭。简单观念是构成知识的直接对象、材料和要素(心灵被动接受)
复杂观念:心灵通过对简单观念的组合、比较、抽象得出一些“复杂观念。复杂观念是精神活动作用于简单观念的结果
样式(modes):简单观念的组合体,指实体的一些状态,比如数量的观念
实体(substances):简单观念的组合体,它构成了其他各种性质赖以依附的基质,具有独立存在性
关系(relations):对于简单观念加以比较而得出的
两种性质
把事物能够产生观念的能力称为“性质”
第一性质
在任何状态下都不能与物体相分离的性质(物体的客观状态)
第二性质
借助第一性质在人们心中产生的种种观念(物体给人的主观感觉)
两种实体区别(非考纲)
物质实体
由感觉产生的简单观念所寄托的基质
精神实体
由反省产生的简单观念所寄托的基质
两种本质(非考纲)
实在本质
潜藏在物体的各种可感属性背后,并且支撑着这些属性的实在构造
名义本质
人们通常使用的“种名”“属名”等的抽象名称,不是我们真正认识物体的实在构造
知识分类说
知识的定义:洛克认为观念知识知识的材料而非知识本身,心灵使用观念构造知识,知识存在于观念之间的关系中(观念是否相符合的比较)
按照观念与观念是否相符合来分
同异
并存
关联
存在
按照观念之间是否符合的知觉的明白程度
直觉知识
证明知识
直觉知识和证明知识是语词的知识,他们的真理只在于观念与观念的符合
感性知识
是关于外界事物的实在知识,真理存在于观念与实物的结合
晚期经验论
贝克莱
“物是观念的集合”
背景:洛克承认客观事物是人认识的来源,但他常常将观念和观念所反映的事物的性质混淆,导致它提出了观念是认识的“直接对象”
内容:1.既然观念是认识的直接对象,就可以否认事物的客观实在性
2.从感觉经验出发,认为观念的产生无需假设外物的存在,我们直觉的东西都只是“观念”
3.如此贝克莱以”物是观念的集合“代替了客观事物的实在性
影响:直接推导出“存在就是被感知”
“存在就是被感知”
(1)第一论证:将一切可感事物视作为“观念的集合”,但是观念是不能独立存在的,所以只能存在于进行观念活动的心灵中,只能被心灵所感知而存在
(2)人纵然在思想中也不能把可感事物的存在同其“被感知”分离开。他认为“事物和感觉本是一种东西”,事物的存在本质上便是“被感知” (将感觉和感觉的对象混淆了)
理论困境
1.贝克莱的“物是观念的集合”由于从洛克的经验论出发,认为“观念是认识的对象”,由此混淆了观念和观念所反映的事物,所以抹杀了客观事物的实在性
2.贝克莱的“存在就是被感知“,理论困境实质上是将感觉和感觉的对象所混淆,没有认识到感觉是主客体的统一
影响
由于贝克莱是一名神学家,所以它的哲学体系难免会将一个超验的、统摄性的位置留给上帝,甚至将上帝作为哲学体系的最终归属
但是将上帝作为知识论和形而上学的来源,恰恰是违背了经验论的基本原则,所以造成了贝克莱体系知识论和存在论之间的鸿沟
休谟
知识论
改经验对象“观念”为“知觉“ 根据知觉呈现不同性质分为:印象和观念
印象
感觉印象
原初的,来自不可知的原因
内容:第一性的质和第二性的质的感觉
反省印象
从感觉印象来
情感、情绪、态度都属于反省印象的范畴
观念
观念是对印象的“忠实摹写”,是“我们的感觉、情感和情绪在思维的推理中的微弱的影象“
联系
心灵对于印象和观念的反映强烈程度是不同的
休谟取消了洛克的双重经验论,认为认识都源于感觉印象,但来源不可知
怀疑论
对实体存在的怀疑(对传统知识的怀疑) 基本原则“我们的观念超不出我们的经验”,承袭贝克莱“存在就是被感知”
1.否认物质实体
将经验当作知识和观念的界限,所以他将不能经验的物质实体采取怀疑态度
“物质实体”在现实经验世界中,既不能摸到、也不能看到,所以不能肯定他的存在,也不能否定他的存在,只能采取不可知的态度
2.否认精神实体
认为“精神”和“物质”一样,我们内心经验到的只有具体的反省印象,而从没有经验到独立存在的“精神实体”,所以“精神实体”也是不可知的
3.否认上帝实体
“实体”观念是心灵的主观杜撰,“上帝”也是心理活动的产物,因此也是不可知的
对因果关系的怀疑 对新兴自然科学的怀疑
(1)休谟认为因果关系的建立过程:两个观念反复的出现在感觉场域中时,我们习惯上将先出现的观念称为原因,将后出现的观念称为结果
(2)用经验知识来证明因果关系前提的可靠性,至少会犯两个错误
1.循环论证的逻辑错误
2.超越经验知识范围的错误
温和的怀疑派
“学术归学术,生活归生活”将怀疑的思辨与实践相分离
经验论的死胡同
经验论发展到最彻底最纯粹的形式就是休谟的怀疑论
如果经验论预设某种先天的知识形式或者“实体”的话——就不是纯粹的经验论
如果完全抛弃超验的形而上学,遵守经验论原则——就不再具有真正具有规律的知识,因而从哲学就转变为了某种心理学
对近代哲学的影响
1.第一个不可知论的哲学体系
2.标志着英国古典经验论发展到极端,也标志着其走向终结
3.是19世纪英国实证主义思潮的先驱,是现代逻辑是正、分析哲学的重要思想来源
近代自然科学研究的哲学精神&近代哲学研究的科学精神
自然科学精神即时代精神的理性
17、18世纪时理性的时代
古希腊理性是与宇宙规律相通的思辨(自然事物背后的logos),中世纪基督教哲学理性是神学和信仰的助手,近代理性是时代精神
称之为时代精神是因为与自然科学精神的关联
近代科学和哲学的发展是相互影响、相互渗透的
近代自然科学的哲学精神
1.体现了探索奥秘的求知精神
2.体现了重视观察和实验的求实精神
3.体现了精确的量化而达到的确定性
4.体现了理解世界的机械论图式
近代哲学的科学精神
A“认识论转变”
B.认识论中的唯理派和经验派阵营,直接反映了对于自然科学方法的不同
C.都具有机械论的特征
D.近代哲学的理论是以自然科学为范式建立起来的
近代哲学的实践精神
即继承了古代和中世纪哲学思辨的特点,也表现出前人没有的实践精神
洛克对于“天赋观念”批判
1.“天赋观念”是一个没有必要的假设
“人们单凭自己的自然能力,不需要借助任何天赋的观念就可以获得全部的知识,人们不必要有原初的概念和原则,就可以获得确信的知识”
人只需要运用上帝赋予的能力,就可以自然地获得相应的知识
2.全人类“普遍同意“的观念根本不存在
(1)反天赋思辨原则
针对天赋观念藏于心中,人们运用理性就知道这些原则,恰恰说明了这些原则不是天赋的,而是推理得出
(2)反天赋实践原则
针对天赋观念中的道德原则,洛克认为并不具有先天普遍性,而是在日常的教化中逐渐形成的
(3)反上帝观念
上帝的观念不是天赋的,而是在经验中形成的。人们对于上帝观念实际是对于自然事物第一运动因的推测,上帝观念应该是推理的结果,而非前提
3.潜在的天赋观念是一个相互矛盾的概念
从语义上去理解,“天赋观念”应该是天生印刻在心中的“概念,思想”,但是“观念”是已经或者正在被理解的东西,“潜在”是未被理解的东西,所以“潜在观念”在语义上是自相矛盾,不成立的
4.总之,天赋观念在理论上是错的,用于实践是有害的。“天赋观念”容易被独裁者当作蛊惑人民或者欺压人民的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