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图社区 泻下药
泻下药包含攻下药,如大黄、芒硝,润下药,如火麻仁、郁李仁,峻下逐水药,如甘遂、京大戟等。详细介绍药物的功效、应用。
编辑于2021-11-30 12:56:00泻下药
攻下药
大黄
药性
苦,寒
沉降
归脾、胃、大肠、肝、心包经
功效应用
泻下攻积
实邪积滞便秘,尤宜于热结便秘
热结便秘
配芒硝
冷积便秘
配温里药(附子干姜)
湿热积滞痢疾(通因通用)
虚证便秘
配扶正药
其他如食、虫积者(食积泻痢+青皮、槟榔)
清热泻火解毒
苦寒沉降,既直折上炎之火,又导热下行。“釜底抽薪”,热毒证无论有无便秘,内服外用均可
火热上攻,热毒疮疡
头面部火热证,如目赤咽肿,牙龈肿痛+黄芩、栀子
疮痈肿毒,无论外痈、内痈皆可(治肠痈腹痛+牡丹、桃仁)
水火烫伤,可单用研末,蜂蜜或鸡蛋清调涂
凉血止血
血热妄行,吐血,衄血
尤善治吐血衄血等上部出血证+黄连、黄芩
现治上消化道出血,有较好疗效
逐瘀通经
入血分,“破一切瘀血”,既可下瘀血,又能清瘀热。凡血滞诸疾、无论新瘀、宿瘀均可
瘀血阻滞诸证
血瘀闭经、产后瘀阻+桃仁
下焦蓄血+桃仁、桂枝
跌打损伤+桃仁、红花
除湿退黄
湿热黄疸、淋证
湿热黄疸+茵陈、栀子
湿热淋证+木通、车前子
用法用量
煎服,3~15g,用于泻下不宜久煎
大剂量20g,甚至1日2~3剂(如治急腹症)
生用
后下或开水泡服,泻下力强
重症、急性病、体制强
制用
与他药同煎,泻下力减弱
轻病、慢性病、体制弱
久煎
泻下力减弱,仅取其清热泻火作用
酒大黄(黄酒炒)
活血增强,上行治上部火热
制大黄(黄酒泡,密制)
泻下力缓,泻火、利湿
大黄炭(制炭)
加强之血作用,用于出血证
使用注意
作用峻猛,易伤正气,如非实证,不宜妄用
本品苦寒,易伤胃气,脾胃虚弱者慎用
妇女产前忌用;产后、孕妇、月经期及哺乳期慎用
服大黄有时会有腹痛现象
因又含鞣酸,久服泻下力减弱,反致便秘
芒硝
药性
咸、苦,寒
沉降
归胃、大肠经
功效应用
泻下攻积,润燥
实热积滞,大便燥结+大黄
软坚
乳痈初起,断乳
清热消肿(外用)
咽肿、口疮+冰品、硼砂
目赤肿痛(滴眼)
痈疮肿痛+冰片
痔疮肿痛
用法用量
6~12g,大剂量可有至20g
宜冲服,不宜入煎剂。(药汁冲或开水熔化)
使用注意
孕妇及哺乳期妇女忌用
年老体弱者慎用
不宜与硫磺、三棱同用
朴硝(皮硝)
供外用
芒硝
供内服或五官科用
玄明粉(元明粉、风化硝)
更纯质细、供眼科用
西瓜霜(冬瓜霜)
功效鉴别
相同点
苦寒沉降
泻下攻积
实热积滞便秘
常相须为用
清热消肿
外科痈肿疮毒
不同点
大黄
味苦,泻下力强,善治热积,冷积、食积、湿热积滞均可
兼
凉血止血
血热出血
活血祛瘀
瘀血阻滞
清利湿热
黄疸、淋证
芒硝
味咸,润燥力胜,善治燥结
外用软坚清热
乳痈,咽痛,口疮
番泻叶
药性
甘、苦,寒
沉降
归大肠经
功效应用
泻下通便
大剂量攻下,可作肠道清洁剂
热结便秘
习惯性便秘
老年便秘
小量泡服缓泻,2~6g
行水消肿
腹水肿胀
使用注意
妇女哺乳期、月经期及孕妇忌用
剂量过大,有恶心、呕吐、腹痛等副作用
芦荟
药性
苦,寒
沉降
归肝、胃、大肠经
功效应用
泻下通便
热结便秘,兼心肝火旺
清肝泻火
肝经火盛+龙胆、青黛
小儿肝热惊风+天竺黄
杀虫疗疳
小儿疳积+使君子/+参、术
治头癣或顽癣(外敷)
使用注意
本品大苦大寒,非肝火旺、大便秘结、大实之证一般少用
在攻下药中,刺激性最强,用量过大可引起腹痛、盆腔充血,甚至引起肾炎,宜入丸剂
脾胃虚弱、食少便溏及孕妇忌用
润下药
火麻仁
药性
甘,平
沉降
归脾、胃、大肠经
郁李仁
药性
辛、苦、甘,平
归脾、大肠、小肠经
松仁子
药性
甘,温
归肺、大肠经
鉴别
相同点
三者皆味甘,质润多脂,均能润肠通便,用治肠燥便秘,常相须为用
不同点
火麻仁
功效应用
兼滋养补虚,尤宜于老人、产妇及体弱等津枯血虚的肠燥便秘
用法用量
煎服,10~15g
郁李仁
功效应用
兼下气利水而力较强,尤宜于气滞津少之肠燥便秘及水肿,脚气浮肿
用法用量
煎服,6~10g
使用注意
孕妇慎用
松子仁
功效应用
兼润肺止咳,用于肺燥干咳之证
用法用量
煎服,5~10g
使用注意
脾虚便溏、湿痰者慎用
峻下逐水药
甘遂
药性
苦,寒
有毒
归肺、肾、大肠经
京大戟
药性
苦,寒
有毒
归肺、脾、肾经
附药
红大戟
京大戟泻下逐水力强
红大戟消肿散结力强
芫花
药性
苦、辛,温
有毒
归肺、脾、肾经
鉴别
相同点
药性
味苦,有毒
归肺、肾经
功效应用
泻水逐饮
水肿、臌胀
大枣
胸胁停饮
消肿散结
疮疡痈肿
瘰疬痰核
使用注意
峻猛有毒,故孕妇禁用
注意炮制及配伍
内服需醋制,以降低毒性
多入丸、散;反甘草
枣汤送服,以减缓毒性
不同点
甘遂
功效应用
作用最强,善行经隧水湿
逐痰涎,治疗风痰癫痫
用法用量
0.5~1.5g,炮制后入丸散(醋制)
京大戟
功效应用
作用稍逊,偏行脏腑水湿
消痈散结显著
用法用量
煎服,1.5~3g
入丸散服,每次1g
芫花
功效应用
作用最缓,善泻胸胁水饮
祛痰止咳
治疗咳嗽痰喘
外用杀虫疗疮,治头癣秃疮、痈肿
用法用量
煎服,1.5~3g
研末吞服,1次0.6~0.9g
牵牛子
药性
苦,寒
有毒
归肺、肾、大肠经
功效应用
逐水
水肿,臌胀
3g+-
攻下
大便秘结(能通利二便)
2g+-
去积
小儿积食
1.5g+-
泻肺
肺气壅滞,痰饮喘咳
驱虫
虫积腹痛(蛔虫)
巴豆霜
药性
辛,热
有毒
归胃、大肠经
功效应用
峻下冷积
寒积便秘要药
逐水退肿
腹水臌胀、二便不通之水湿实证+杏仁
祛痰利咽
喉风、喉痹痰阻
鼻饲、吹喉
引吐痰涎
寒实结胸、肺痈痰脓+桔梗、贝母
外用蚀疮
痈肿成脓未溃或溃后,恶疮、疥癣,外用为主
用法用量
多制成巴豆霜用,以减低毒性
使用注意
孕妇及体弱者忌用
畏牵牛
功效归纳
兼活血
大黄、千金子
兼消肿散结
芒硝、甘遂、大戟、芫花、商陆
能通利二便
番泻叶、郁李仁、商陆、牵牛子
兼清热泻火
大黄、芒硝、芦荟
使用注意
年老体虚、脾胃虚弱者慎用
孕妇胎前产后及经期忌用
中病及止慎勿过剂
严格炮制法度,控制用量
配伍方法
常配行气药,如枳实、厚朴,以增强泻下导滞作用
兼表邪者,先表后里或表里双解;兼正虚者,应攻补兼施
热积者,配清热药;寒积者,配温里药
功效应用
泻下通便
大便秘结
消除积滞
肠腹积滞(食积,虫积,湿热积滞,瘀,痰)
清热泻火
实热壅滞(火毒炽盛,不论有无便秘)
逐水退肿
水饮停蓄(水肿,悬饮,臌胀)
性能特点
苦寒为主。沉降。主归大肠经
含义
凡以泻下通便为主要功效,常用于治疗里实积滞证的药物,称为泻下药
概述
适应范围
水肿、臌胀、痰饮等
用一般药物治疗无效且正气未衰,能耐受攻邪者
使用注意
有毒而力峻,中病即止,不可久服
体虚者慎用,有严重心脏病、溃疡病或伴有出血倾向者及孕妇忌用
三药均要以醋制以减毒,配大枣同用,枣汤送服或同煎,以保护脾胃,减缓毒性
邪实正虚者,先补后攻或攻补兼施
有效成分难溶于水,研末、粉、入丸、散为宜。散剂0.3~1g,0.6~1.5g,煎剂3g(甘遂),3~5g(大戟、芫花)
概述
性味
味甘质润,多入脾、大肠经
功效应用
润滑大肠
肠燥津枯便秘
配伍方法
热盛津伤者
配清热养阴药
兼气滞者
配伍行气药
血虚便秘
配补血药
概述
功效应用
泻下通便
大便秘结
攻积导滞
胃肠积滞
清导实热
火热炽盛(釜底抽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