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图社区 中国古代文化常识(职官篇)
《中国古代文化常识》职官篇思维导图笔记,主要从中央官制、地方官制和品阶勋爵三个方面进行了延展和概述。
编辑于2021-11-30 20:06:42职官
中央官制
周代
史官:
太史:
掌文史星历兼管国家图书
春秋时期
将军(武官)
战国时代
楚国最高长官:令尹➡️次之武官:上柱国
中央
文:相(蔺相如)
武:将(廉颇)
大将军
左将军
右将军
前将军
后将军
秦汉沿置
鉴察官:
御史(记事之官,兼纠察之职)
秦代
中央
丞相府:秉皇帝旨意佐理国政
太尉府:掌管全国军事
御史大夫:皇帝的秘书长/监察
行政长官
1. 奉常:掌宗庙礼仪
(汉初沿袭,后改称:太常)
2. 郎中令:掌宫廷侍卫
(汉初沿袭,后改称光禄勋)
3. 卫尉:宫门禁卫军(汉景帝初改称中大夫令)
4. 太尉:管皇帝车马
5. 廷尉:最高法官(汉代有时又称大理)
6. 典客:管理少数民族来朝事宜(汉初沿袭,后改称大行令、大鸿胪)
7. 宗正:管理皇族事务
8. 治粟内使:管租税赋役。(汉初沿袭,后改称大农令、大司农)
9. 少府:管宫廷总务
九卿。当中廷尉、典客和治粟内使管理政务,其余六卿管理皇帝的私人事务。
监察官
御史大夫
其他官职:
史官:
太史
太卜
太祝
官归奉常领导
博士
掌通古今、备顾问
汉代
中央
汉初:沿袭秦制
汉武帝时期:丞相地位崇高,但权力缩小(大司马大将军霍光任尚书事,权势远在丞相之上
西汉末:
丞相改称:大司徒
副丞相:御史大夫
太尉改称:大司马
御史大夫改称:大司空(主水土之官,与前朝御史大夫职责有所不同)
号称三公(三司),都是宰相
东汉光武帝时:
台阁成实际掌权的宰相府
监察官:
御史中丞:
(御史大夫的助手)领导监察弹劾工作
御史台
又称宪台,后世称肃正台等,因而习惯叫监察官为台官。
后演变为成立的监察机构 以御史中丞为首长
在兰台兼掌图籍秘书
兰台令史:
掌校书定字
属官
侍御史
治书侍御史
唐高宗时,避其名讳,改称持书侍御史
殿中侍御史
鉴察御史
谏官:
西汉:谏大夫
东汉:谏议大夫(光禄勋的专职属官)
其他官职
属官:
诸卿下的官职:太中大夫、中大夫(汉武帝时改称光禄大夫)
期门:汉武帝微行的侍从
羽林:宿卫之官
朗是皇帝侍卫官的通称,因此又称羽林郎、期门郎,二者都是光禄勋的属官。
加官:
本官之外另加的官职
侍中:可以出入宫禁,成为皇帝亲信(后世成为门下省首长)
给事中:掌顾问应对(后世成为门下省属官)
诸吏:可以对官员进行监察和弹劾
中常侍:侍奉皇帝(东汉改用宦者)
散骑:皇帝的骑从(曹魏时合称散骑常侍,皇帝的顾问并掌规谏;南北朝时称集书省【皇帝侍从顾问机构的首长,后世并入门下省】))
皇帝的文学侍从
金马门 (汉代的未央宫门)
文章经术之士待诏处所 (无特定官号)
供奉辞赋
讲论六艺群书
图书管理机构(称为秘书省)
东汉
秘书监
后增设
秘书郎
校书郎
博士:太常的属官
因而有太常博士之称
武官:
第一梯队:将军
骠骑将军
车骑将军
卫将军
其他临时设置的将军
祁连将军
对抗匈奴
贰师将军
对抗大宛
第二梯队:校尉
屯骑校尉
掌骑士
戊己校尉
西域屯兵
魏晋南北朝
魏晋
魏文帝时:
鉴于东汉尚书台权势过大,改为外围的执行机构
首长:中书监、令
另外设置的职位,参掌中枢机密
晋代:
博士(教官)
国子博士
国子学
高官子弟的学校
太学博士
太学
一般官员和庶民俊秀子弟的学校
助教(博士副职)
后代沿用至明清时期
太常博士:
礼官性质
南北朝:
鉴于中书省权势,设置门下省
首长:侍中
形成尚书(执行)、中书(取旨)、门下(审核)
史官:
称为著作郎
隋朝:
改中书省为:内吏省
因避“中”字而改名
改侍中为:纳言
尚书省:
吏部
掌官吏的任免、铨叙、考绩、升降等
民部
(唐避太宗讳,改为户部)
掌土地、户口、赋税、财政等
礼部
掌典礼、科举、学校等
兵部
掌全国军政
刑部
掌刑法、狱讼等
工部
掌工程、营造、屯田、水利等
各部首长称为尚书,副首长称侍郎。此后历代相承,作为中央行政机构的六部制度基本不再变化。
门下省:
谏官
给事中
负责审阅各部奏章和封驳中书省所拟招旨
唐朝:
中央
唐太宗时:
因唐太宗曾任尚书令,此官不再授人;因他认为中书令和侍中官位太高,不轻易授人。常用他官加上“参议朝政”、“参议得失”、“参知政事”的名义掌宰相之职。
左右仆射为宰相
唐高宗时:
同中书门下三品
同中书门下平章事
宋代简称:同平章事,以参知政事为副相
以此执行宰相职务
唐高宗、武后及玄宗时期
尚书省改称:中台、文昌台
中书省改称:西台、凤阁、紫薇
门下省改称:东台、鸾台、黄门
三省首长同为宰相,共议国事
谏官:
谏议大夫
补阙
拾遗
三者各分左右。分属门下、中书二省
翰林院:
唐初:
文人和卜医技术待诏的处所
唐玄宗时:
后称翰林供奉:
草拟诏令、应和文章
后另建学士院:
翰林学士
专掌皇帝的机密诏令
皇帝的文学侍从
集贤院:
侍读学士
侍奉皇帝讲读:侍读、侍讲
设史馆:
以他官兼任修撰,宰相兼修国史
兰台
秘书省的改称:因为兰台是汉宫的藏书之处
弘文馆:
收藏经史子集
集贤殿书院:
修写“御本”(缮写给皇上看的)
官员设置:
学士
直学士
修撰
校理
校书郎、正字:从事图书的管理、修撰和校订
辽:
正式将“宰相”定为官号
北宰相府:
南宰相府
南北宰相府,各设左、右宰相
宋代:
中央
中书:文
枢密院:武
类似秦太尉府,正首长:疏密使,副首长:副使
称为二府
谏官:
左右司谏
左司谏(唐左补阙的前身)
右司谏(唐右补阙的前身)
左右正言
左正言(唐左拾遗的前身)
右正言(唐右拾遗的前身)
后并入谏院,以左右谏议大夫为首长
翰林学士院
唐学士院改称
皇帝的文学侍从
翰林侍读学士
侍讲学士
皇帝和侍读、侍讲学士以及其他高官定期在内廷讲论经史,称为经筵
史馆:
国史实录院
修撰
编修
检讨
馆阁:
收藏图书和编修国史的单位合称
馆
昭文馆
集贤院
史馆
阁
秘阁
真本书
古字画
龙图
天章
除秘阁外,龙图、天章等十一阁分藏宋太宗、真宗诸帝的“御书”、“御制文集”等
龙图、天章诸阁 各设学士、直学士和侍制
后这类阁学士成朝臣外补(外调)的兼职,并不担任相关职务
职掌备皇帝顾问、参与论议或校订图书
其他地方教育官职
教授:
宋代府州负责教诲生员的职位
提举学事司
宋代各路的最高教育行政长官
明:
中央
翰林院
殿阁大学士
后逐渐参与大政,成为实际上的宰相,号称辅臣。首席辅臣有元辅、首辅
皇帝亲理国政,翰林院加殿阁大学士衔草拟诏谕
鉴察机构:
都察院
首长为: 左都御史 右都御史
谏官:
给事中(后称给谏)
负责稽查六部,并兼任前代谏议、补阙、拾遗之职
翰林院:职掌与唐宋有所不同
史官并入翰林院,沿用过去官号
馆阁也并入,翰林院也称为馆阁
其他地方教育官职
府学:设教授
州学:设学正
县学:设教谕
清:
中央
沿袭明制,雍正时期设立军机处,大学士无实权
监察机构
都察院 (清雍正时期)
给事中
御史(也称台谏)
经筵讲官
提督学政
各省最高的教育行政长官
品阶勋爵
品
汉代
以禄石多寡作为官位高低的标志
九卿
中二千石
刺史太守等
二千石
县令
千石到六百石
曹魏时期
官分九品
最高:一品
最低:九品
隋唐
九品分正从
正四品起 每品分上下二阶 共三十级
九品以内:称为流内
九品以外:称为流外
流外官经过考铨转授流内官,唐代称为入流
明清
九品各分正从 共十八级
清代九品以外官员称为未入流
阶
隋
职事官
有职务
散官
无职务
唐
阶官
文官阶
从一品
开府仪同三司
正二品
特进
从二品
光禄大夫
六品以下
官阶称:郎
例:正六品上称 朝议郎;正六品下称 承议郎
武官阶
将军
校尉
沿袭前代的官号
勋
唐
勋官
在前代散官官号略加补充 作为酬赏军功的勋号 称为勋
上柱国
柱国
上护军
护军
轻车都尉
骁骑尉
共十二级
明
文勋
正治卿
资治尹
在前代基础上增加了
武勋
勋号与前代基本相同
清
勋爵合一
爵
周代
公
侯
伯
子
男
汉代
王
皇子封王
相当于先秦诸侯,通称诸侯王
汉初异性也封王,后来非刘氏不王。 异姓通称列侯
侯
汉武帝时期
诸侯王可分封庶子为侯
列侯性质,称为王子侯
食邑
县
乡
乡侯
亭
亭侯
视食户数多寡而定
三国后,历代封爵制度不尽相同 同姓封王,异姓封公侯伯子男
异姓封王: 唐高祖李渊初仕隋,封唐公,后封唐王 唐代郭子仪军工封汾阳王
晋宋后
爵号加“开国”以示尊贵
例: 乐安郡开国公 曲阜县开国子
不加开国
称为散爵
封地虽有郡有县,但都成了虚名
地方官制
春秋时期
邑县
鲁卫国:宰
晋国:大夫
楚国:令尹
战国时期
郡
守
掌军事为主
县
令
掌民政为主
秦
郡
郡守(行政长官)
郡丞
郡守的佐贰
尉
掌军事
监御史
掌监察
简称:监
县
万户以上
令
万户以下
长
县丞:
助理县政
县尉:
掌管治安
汉
郡
太守
后兼任军事 也称:郡将
属官
诸曹
督邮
举察属县官吏的功罪善恶
督治地方豪强奸恶
主簿
主管文书簿籍
国
相
吴楚七国之乱后,中央派其处理行政,魏晋南北朝改称内史
二千石(俸禄120斛) ——郡国守相的代称
汉武帝时期
监察区
州/部
刺史(后称为牧)
京师
司隶校尉
东汉时期
刺史/州牧
掌兵权
隋朝
州
刺史
郡
太守
县
令
刺史
带将军称号
允许成立军府
不带将军称号
单车刺史
子主题
唐
监察
黜陟使
县
令
宋
无太守,刺史也为虚衔
路
转运使
掌管一路财赋等
州
知某州军州事(简称知州)
军:地方军队 州:民政
通判
号称监州官
判官:掌管行政(属官)
推官:掌管司法(属官)
中央派员管理 府、军、监与州的设官大致相同
府
军
监
知县
中央派官出掌县政:“知某某县事”,简称知县
主簿
丞尉
二者同为县令(知县)的助理
元
中书省
丞相
参知政事
地方的最高行政机构,体制类似中央
县
县尹
明
布政使司(简称:布政司,掌一省政事)
左布政司
右布政司
总督
巡抚处理军务牵连几省无法解决,总督处理
巡抚
因战事派朝臣出巡地方,处理军务
知县
清
知县
封疆大吏
总督
总揽一省或两三省的军民要政
巡抚
省级最高长官
区别明朝时总督和巡抚仅为临时职位
布政使
仅管财政和人士 成督抚的下属
台阁
尚书机构尚书台,后逐称:尚书省
晋朝:称为尚书都省
刘宋:称尚书寺,一名尚书省
首长:尚书令
副职:尚书仆射
九卿之外
中尉:掌管京师治安(后称执金吾)
将作少府:掌管营建宫事(后称将作大匠)
尚书:
最早是九卿中少府的属官,后发展为尚书台,事物增多。于是分曹治事,每曹设尚书一人,这是后世中央各部的前身。
刺史
别驾刺史
出巡
治中从事史
主众曹文书
道
巡察使
按察使
采访处置使
观察使
边境
镇
节度使
宋代废除藩镇制度,该官职仅为优宠将帅大臣和宗室勋戚的虚衔
初期设于边防重镇,后来内地普遍设置
兼度支
营田、观察等使
总揽一方军政、民政、财政和监察大权
省(明清)
道
府
知府
同知
州
直隶州(略等于府)
散州(隶属府,与县相当)
行政长官
知州
州同、州判
唐宋时期
阶官品级与所任职事官的品级不一定相同
阶官高于职事官
在职事官上加“行”字
阶官低于职事官
在职事官上加“守”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