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图社区 财政学 第三章财政支出总论
财政学 第三章财政支出总论思维导图,包括财政支出的经济效应、财政支出绩效、财政支出改革三部分内容。
编辑于2021-12-01 06:43:50财政支出总论(2)
第三节 财政支出的经济效应
财政支出的收入效应
书上:财政支出的收入效应是指财政支出会增加企业或者居民的收入水平,这种效应主要通过转移性支出实现。
政府通过增加财政支出能够产生增加企业或居民收入水平的效果,主要通过财政补贴等转移性支出项目来实现。
财政支出的替代效应
书上:财政支出的替代效应是指财政支出会相对降低产品或者服务的价格,消费者就可以花更少的钱用于该产品或者服务的购买,进而增加对其他产品或者服务的购买,也就是通过价格的相对变化,将财政支出的影响传导到其他产品和服务上,通过增加对其他产品或服务的消费替代了对受补贴产品或者服务的消费。
财政补贴是某些产品或服务的价格降低,从而造成消费者把节省下来的收入用于增加其他产品或服务的消费来替代补贴产品或服务消费的现象。
(当政府给予企业财政补贴时,可能会同时产生收入效应和替代效应)如果对企业的某种产品事项价格补贴,对企业产生收入效应,对消费者产生替代效应,两者叠加产生了鼓励生产和扩大消费的激励效应。
财政支出的经济增长效应
书上:财政支出的经济增长效应是指财政支出能够促进经济增长,而且,财政支出的增加,能够促进经济成倍增长。(乘数效应)
政府增加购买性或转移性支出造成对生产资料和消费资料需求增加从而会产生拉动经济增长的效果。
购买性支出乘数、转移性支出乘数:购买性支出直接形成第一轮需求,而转移性支出在转移给企业或者居民后,他们会根据自己的消费意愿拿出其中的一部分进行投资或者消费,此时,财政支出中只有一部分会形成第一轮需求。
购买性支出乘数要大于转移性支出乘数,而且其发挥作用的时效性也强,当经济处于下行区间时,政府可以通过增加购买性支出促进经济较快恢复和发展。
财政支出的挤出效应
书上:财政支出的挤出效应指财政支出增加所引起的私人消费或投资降低的效果。
挤出效应表现在两个方面
1、政府的财政支出会通过税收机制减少私人部门可支配收入。(一定时期内总资源有限,税收增加造成民间可支配的资源减少)
2、政府财政支出的增加通过借债会使债券市场上的资金利率提高。(公债增加导致市场利率上升,造成民间投资成本上升和投资数量减少)
财政支出的收入分配效应
书上:财政支出的收入分配效应是指政府的财政支出可能会导致利益转移的现象,从而使财政支出带来的利益产生再分配。也就是说,一项财政支出可能不会使目标群体受益,而使非目标群体受益了。(存在外溢性,如住房补贴)
收入分配效应主要指政府财政补贴或社会保障支出的增加可以产生收入转移,贫富差距缩小的社会效应。
第四节 财政支出绩效
财政支出的绩效的内涵
财政资金的使用所取得的业绩或效果,它涉及到财政支出的资金成本与取得绩效之间的对比关系。
要提高资源的使用效率
1、要实现资源的优化配置
2、要尽可能的提高没单位的资源利用效率
绩效:就是一个组织或个人在一定时期内的投入和产出情况。
投入:是人力,物力,财力等各种有形和无形资源。
产出:是工作任务在效率、效益、效果方面的完成情况。
书上概念:财政支出的绩效主要是从政府的的角度来分析财政支出安排过程中投入的人力,物力,财力以及产出或者公共服务提供方面的效率,效益、效果情况。
一项财政支出活动能够做到以较低的成本费用取得较大的绩效,就是该财政活动的效益是良好。
财政支出的绩效与企业绩效
区别
1、二者衡量效益的标准不同。
企业衡量某项支出是否有效益,主要是看它的经济效益。
财政支出效益分析中,某项支出是否有效益的标准是双重的。财政支出应当坚持社会效益优先,兼顾经济效益的原则,追求综合效益。
2、计算“所费”与“所得”的范围不同
社会经济组织在进行效益分析的时候,只计算自身各项成本费用与收益。企业效益看内部或项目本身。
财政支出效益分析不仅要计算自身的成本费用与收益,而且必须将外部性计算在内,站在全社会的高度来核算各项支出的成本收益。财政支出的绩效,需要从内部与外部、直接与间接、当前与长远等角度综合考虑。
3、择优的标准不同
社会经济组织的择优标准是自身经济利益最大化。
财政的择优标准是社会整体利益的最大化。
4、效益计算方法不同
企业效益通常采取投入与产出的对比分析法。
政府财政支出的效益评价应当采取多种方法来衡量。
财政支出绩效的评价方法
不同的财政支出的绩效评价方法不同,通常包括成本效益分析法、比较法、因素分析法、最低成本法、公众评判法。
成本效益分析法
成本效益分析法是指将一定时期内的支出与效益进行对比分析,以评价绩效目标实现程度。
成本效益分析法是指根据某项支出的目标,设计若干实现该目标的方案,测算各方案的全部预期成本和全部预期效益,通过比较分析选择最优支出方案的方法,
成本效益分析法一般分为六个基本步骤
1、确定政府项目要实现的目标。
2、列举成本和效益。
3、测算成本和效益。
4、测算贴现成本和效益。
5、选择决策标准
6、选定项目
该方法适用于那些有直接经济效益的财政支出项目,一般适用于项目收益可用货币计量的财政支出活动。
财政支出成本效益分析法与企业成本效益分析法不同的地方在于:财政支出的效益分析必须要考虑外部性的问题,从整个社会的角度来核算成本与收益。它的分析过程比企业的效益分析过程要复杂得多。
财政支出项目的成本和效益包括真实的和名义的、直接的和间接的、有形的和无形的、中间的和最终的、内部的和外部的成本和效益。P82.
成本效益分析的最终目的是要帮助政府决策者做出有效率的支出决策
成本效益分析法实际应用中,三种常用标准。P83
净现值(NPV)标准:为了确定一个项目收益是否大于它的成本,我们需要计算该项目的净现值(贴现),按净现值标准判断一个项目是否可行。
NPV>0,该项目可行。
NPV<0,该项目不可行。
NPV=0,需要对内部收益率和资本成本对比来决定项目是否可行。
收益成本比率(CBR)标准:即用公共支出的项目周期内的收益现值除以成本现值来判断项目是否可行。CBR>1,该项目可行。
内部收益率标准
内部收益率(IRR)是让一个项目的净现值(NPV)为零的折现率。随着折现率的提高,净收益的现值降低,终究会在某一点上恰好等于成本的现值,这时的折现率称为内部收益率。
比较法
比较法是指按照统一的标准对评价对象进行相互比较,以确定各评价对象绩效的相对水平。(通过对绩效目标与实施效果、历史与当期情况、不同部门和地区同类支出的比较,综合分析绩效目标实现程度因素。比较法是一种相对评价方法。)
常用的比较法
排序法:对提供的备选方案按照绩效的优劣进行顺序排列。这样的方法省略了一些无法确定量化的计量,设计和应用成本较低,对进行绩效评价的部门专业要求不高。在一定时期内得到了较大范围的应用。但是这种方法缺乏客观标准,可能会受到更多主观因素或者各主管部门决定的影响,这个评价效果有一定的随意性。
一一对比法:在排序法的基础上对它的缺陷进行完善之后提出来的方法,将所有的备选方案进行一对一的比较,比排序法的整体比较结果更加有说服力,但是仍然没有提出客观的评价标准,并且工作量相比排序法来说大大的增加。
强制分配法:相比前面两种方案加入了更多的定量因。这个方法根据正态分布效率,将一个评价的对象强制划分为若干等级,在比例上它有着相对的固定性。但是这种方法对技术人员的要求较高,要求收集大量的数据进行分析考察来确定等级的具体分布,对评价指标的确定也需要制定合理的标准,实施成本相对会比较高。比较适用于绩效评价体系较为完善的地区和部门。
因素分析法
又称指数因素分析法。是利用统计指数体系分析现象总变动中各个因素影响程度的一种统计分析方法。
财政支出绩效评价因素分析法是指将影响项目投入和产出的各项因素罗列出来进行分析,计算投入产出比从而对项目进行评价的方法。
最低成本法
也称最低费用选择法,是指根据某项财政支出的目标,制定若干支出方案,通过比较不同方案成本支出的大小,选择其中成本支出最低的方案作为拨付财政资金依据的方法。
这种方法适用于些没有直接经济效益,只有社会效益,并且它的产品不能够进入市场的财政支出项目效益分析。它的成本易计算,但效益不容易计量。比如说国防支出,社会保障支出等。
(老师观点)最低成本法是指政府财政支出的某些项目,在假定各种方案能够达到同样目的的情况下,以成本最低的方案作为最优方案的一种绩效分析方法。
最低成本法的步骤大体如下
1、根据政府确定的目标,提出多种备选方案以供选择。
2、以货币单位为统一尺度,分别计算出各备选方案的各种有形费用予以加总。
3、按照计算出的成本进行高低排序,以供决策者选择。
公众评判法
是指通过专家评估,公众问卷及抽样调查等方式,对财政支出的效率性和效益性进行评判,进而评价绩效目标的实现程度。
财政支出改革
科学界定财政支出范围
1、厘清政府与市场配置的界限。
2、厘清政府与社会的职责边界。
调整优化财政支出结构
医疗支出(加大),教育支出(加大),社会保障支出(公平可持续)
持续改进财政支出方式
1、分类甄选财政支出方式。
2、优化财政拨款方式。
3、推进财政补贴改革,调整补贴范围和改进补贴方式。
全面推进财政支出绩效评价
1、拓展财政支出绩效评价的范围。
2、建立全过程财政支出绩效管理链条。
3、强化和激励约束体制,明确绩效管理责任约束,强化绩效管理纪律约束。
重视财政支出的公平问题
1、要保证横向公,即实现政府公共服务的均等化。无论居民生活在哪个地区,都有权利获得大体相当的政府公共服务。
2、要保证纵向公平,根据居民收入水平和对支出的边际收益能力实行差别补充的原则。(纵向公平原则:收入低的多补贴收入提高减少补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