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图社区 精神病学
儿童青少年常见精神障碍;应激相关障碍和心理生理障碍;神经症性及分离(转换)性障碍;脑器质性疾病所致精神障碍。
编辑于2021-12-02 19:03:34精神病学
精神病学绪论
精神障碍
精神障碍是以临床显著的认知、情感或行为为特征的一种综合征,它反映了个体心理、生理、发育过程中相关的精神功能障碍。人类是具有精神活动的唯一动物。 精神障碍常与社会、工作或其他重要活动中的重大困扰或功能损害相关
核心:精神活动的异常(认知情绪行为);非建设性的精神痛苦;社会功能受损或有缺陷
研究精神障碍病因、发病机制、临床表现、发生发展规律和治疗、预防的临床学科
病因:遗传环境社会心理素质机体的机能状态
单相抑郁均位列精神障碍在全球疾病负担排名最高
心身疾病:1是一组疾病;2与心理社会因素密切相关3疾病的表现以躯体症状为主
阳性症状可能与皮层下边缘系统DA功能亢进有关,而阴性症状情感淡漠、意志减退可能为皮层内尤其是前额皮质DA功能相对低下以及脑结构异常有关。
精神障碍诊断标准组成
内涵标准
排除标准
等级诊断
疾病严重性分主次
当前急需处理分主次
分类:ICD,DSM,CCMD
精神症状学
概述
精神障碍
生物学、心理学以及社会环境因素影响中枢神经系统功能失调导致认知情感意志和行为等异常
精神病
特指精神病性症状如幻觉、妄想或明显的精神运动兴奋或抑制的精神障碍,精神分裂症、偏执性精神病、重型躁狂症和抑郁症
分类
器质性精神障碍
脑炎、慢性脏器衰竭所致的精神障碍
功能性精神障碍
轻症精神障碍:焦虑症、应激所致的精神障碍
重症精神障碍:精神分裂症
病因
遗传最主要
治疗原则
心身同治和心理干预
症状学
感知觉障碍
感觉障碍
感觉是对外界事物个别属性的反映,是人类最初级的心理活动
感觉过敏
是对刺激的感受性增高,感觉阙值降低,表现为对外界一般强度的刺激产生强烈的感觉体验,如感到阳光特别刺眼、轻柔的音乐特别刺耳、轻微的触摸皮肤感到疼痛难忍等。 多见于神经系统疾病,精神科多见于分离障碍、躯体忧虑障碍等
感觉减退
是对刺激的感受性降低,感觉闾值增高,表现为对外界强烈的刺激产生轻微的感觉体验或完全不能感知(后者称为感觉缺失,anesthesia) 。多见于神经系统疾病,精神科多见千抑郁发作、木僵状态、意识障碍和分离障碍等。
内感性不适
不能具体定位
是躯体内部产生的不舒适和难以忍受的异样感觉,如咽喉部堵塞感、胃肠扭转感、腹部气流上涌感等,可继发疑病观念。 多见于躯体忧虑障碍、精神分裂症和抑郁发作等
知觉障碍
知觉是对某一具体事物的各种属性以及他们相互关系的整体反映,感觉越丰富,知觉越完整。
错觉:对客观事物歪曲的知觉
错觉可见于正常人,如在光线暗淡的环境中看错物体,在恐惧、紧张和期待等心理状态下产生错听等,但正常人的错觉经过验证后可以认识到自己的错误并加以纠正。 病理性错觉常在意识障碍时出现,多表现为错视和错听,并常带有恐怖色彩,如患者把输液管看成一条正在吸血的蛇等。 多见于澹妄状态。
幻觉:无客观刺激引起
根据所涉及的感觉器官分类
幻听最常见,言语性最常见,包括评论性幻听、议论性幻听、命令性幻听主要见于精神分裂症
幻视:主要见于急脑综合征
幻味
幻嗅
幻触
内脏幻觉:定位准确,骨头的爬感血管的拉扯感等。
根据幻觉来源
真性幻觉
是来自于外部客观空间,通过感觉器官而获得的幻觉。 其特点为幻觉内容就像感知外界真实事物一样生动形象,故患者常常述说是亲耳听到或亲眼看到的。 患者对幻觉内容深信不疑,并可做出相应的情感与行为反应。
假性幻觉
是存在于自己的主观空间内,不通过感觉器官而获得的幻觉。其特点为幻觉内容往往比较模糊、不清晰和不完整,故患者常常描述为没有通过耳朵或眼睛,大脑内就隐约出现了某种声音或影像。 虽然此类幻觉与一般知觉不同,但患者往往仍然比较肯定地相信幻觉内容
根据产生条件分类
功能性幻觉:一种伴随刺激而出现的幻觉,特点是同一感官、同时出现、同时消失,多见精神分裂症
反射性幻觉:某一感官处于功能状态,出现涉及另一器官的幻觉,特点是不同器官,如听到广播声音的同时就看到播音员的人像站在面前等。 多见千精神分裂症。多见于精神分裂症等。
入睡前幻觉:入睡前出现的幻觉,多为幻觉幻视。表现为患者闭上眼睛就能看见许多幻觉形象,如各种动物、风景或人体的某部分等,与睡梦时的体验相近似
心因性幻觉:强烈的心理因素影响下出现的幻觉,如看到亡故亲人的影子在房间里走动等。多见于应激相关障碍、分离障碍等
感知综合障碍
视物变形症
指患者看到周围的人或物体的形状、大小、体积等方面发生了变化。 看到物体的形象比实际增大称为视物显大症(macropsia) , 如看到家中的宠物猫就像老虎一样大;看到物体的形象比实际缩小称为视物显小症(micropsia) , 如看到母亲就像小布娃娃一样大。多见于癫病。
自身感知综合征
指患者感到自己身体的某一部分在大小、形状等方面发生了变化。 如感到自己的手臂变得特别长,伸手可以抓到空中的飞鸟;有的患者则感到自己的面部发生了扭曲,眼睛大小不一致,鼻子像蒜头一样,故反复照镜子。 可见千精神分裂症、癫病等。
时间感知综合征
指患者对时间的快慢出现不正确的感知体验。 如感到时间凝固了,岁月不再流逝,外界事物停滞不前;或者感到时间在飞逝,似乎身处于“时空隧道”之中,外界事物的变化异乎寻常地快。 可见于抑郁发作、躁狂发作、精神分裂症等
空间感知综合征
指患者对周围事物的距离、空间位置等感知错误,如候车时汽车已驶进 站台,而患者仍感觉汽车离自己很远
非真实感
指患者感到周围事物和环境变得不真实,犹如隔了一层窗纱。如感到周围的房屋、树木等像是纸板糊成的,毫无生气;周围人就像没有生命的木偶一样等。可见千抑郁发作、精神分裂症等
思维障碍
思维形式障碍
思维奔逸
思维联想速度加快、数量增多和转换加速。 患者表现为特别健谈,说话滔滔不绝,口若悬河,感到脑子特别灵活,就像机器加了" 润滑油 ”一样难以停顿下来。 患者说话的语速快,语量多,主题极易随环境而发生改变(随境转移),也可有音韵联想(音联),或字意联想(意联)。 写信或写作文时往往文思敏捷,一挥而就。 多见于躁狂发作
思维迟缓:慢
思维联想速度减慢、数量减少和转换困难。 表现为语量少,语速慢、语音低和反应迟缓。 患者感到脑子就像生锈了的机器一样,变笨了,反应变慢了,思考问题困难。 多见于抑郁发作
思维贫乏:少
指联想概念与词汇贫乏,患者感到脑子空空荡荡,没有什么思想。表现为寡言少语,谈话时言语内容空洞单调或词穷句短,回答问题简单,严重者对什么问题都回答“ 不知道”。多见于精神分裂症、痴呆及智力发育障碍等
思维散漫
指思维的连贯性障碍,即联想概念之间缺乏必要的联系。思维散漫表现为在交谈时,患者表现为联想松弛,内容散漫,缺乏主题,话题转换缺乏必要的联系。说话东拉西扯,东一句,西一句,以致别入弄不懂患者要阐述的是什么主题思想。对问话的回答不切题,交流困难。多见千精神分裂症及智力发育障碍
思维破裂
思维破裂表现为患者的言语或书写内容有结构完整的句子,但各句含意互不相关,变成了语句堆积,整段内容令人不能理解。严重时,言语支离破碎,句子结构不完整,成了一些不相干字、词的堆积,称为语词杂拌,如当医生间患者姓名时,患者回答“ 张华,地上的云彩,汽车煮水饺,计算机,鸟在水中飞飞飞,奥氮平……“多见于精神分裂症。
思维中断
指思维联想过程突然发生中断。表现为患者在无意识障碍,又无外界干扰时,言语突然停顿,片刻之后又重新开始,但所谈主题已经转换。多见于精神分裂症。
思维插入
患者感到有某种不属于自己的思想被强行塞入自己的脑中
思维被夺
感到自己思想被某种外力突然抽走
思维化声
是同时包含思维障碍和感知觉障碍两种成分的一种症状。患者在思考时,同时感到自己的思想在脑子里变成了言语声,自己和他人均能听到。多见千精神分裂症。
强制性思维
表现为患者感到脑内涌现大量无现实意义、不属于自己的联想,是被外力强加的。这些联想常常突然出现,突然消失,内容多变。多见于精神分裂症
强迫思维:反复出现某一概念或相同内容的思维常伴痛苦体验
病理性思维
指思维联想活动迂回曲折,联想枝节过多。表现为患者对某种事物做不必要的过分详尽的描述,言语晖竣,但最终能够回答出有关问题。如果要求患者简明扼要患者无法做到。见于癫病老年痴呆等。
象征性思维
不经患者本人解释,他人无法理解,如患者经常反穿衣服,表示自己”表里合一 、心地坦白 ”,多见于精神分裂症。
逻辑倒错性思维
以推理缺乏逻辑性为特点,表现为患者推理过程或缺乏前提依据,或因果倒置,令人感到不可理解,离奇古怪。多见于精神分裂症
词语新作
是概念的融合、浓缩和无关概念的拼凑。患者自创一些奇特的文字符号、图形或语言并赋予特殊的意义,他人无法理解。如"S?&S?"表示同性恋; "00 "表示亲密友好; "1市”代表狼心狗肺。多见于精神分裂症。
思维内容障碍
思维内容障碍:妄想+超价观念
妄想:病理性的歪曲信念
超价观念:一种具有强烈情感色彩的错误观念,其发生一般均有一定的事实依据,不十分荒谬离奇,也无明显的逻辑思维推理错误。此种观念片面而偏激,可明显地影响患者的行为及其他心理活动,多见于人格障碍。
妄想分类
根据妄想来源分类
原发性妄想
没有发生基础的妄想,是精神分裂症重要的诊断依据
继发性妄想
发生在其他病理心理基础上的妄想,与某种经历情感等有关
按照妄想的结构
系统妄想
是指内容前后相互联系、结构严密的妄想。 此类妄想形成过程较漫长,逻辑性较强,与现实具有一定联系或围绕某一核心思想,如不仔细辨别,往往难以发现。
非系统妄想
是一些片段、零散、内容不固定、结构不严密的妄想。 此类妄想往往产生较快,缺乏逻辑性,内容明显脱离现实,且易发生变化,甚至自相矛盾。
根据妄想的主要内容分类
关系妄想
患者认为周围环境中所发生的与自已无关的事情均与自己有关。 如认为周围入的谈话是在议论自己,别人的咳嗽是针对自己的,甚至认为电视上播出的和报纸上登载的内容也与自己有关。 多见于精神分裂症和其他妄想性障碍。
被害妄想
患者坚信自已被某些人或某组织进行迫害,如投毒、跟踪、监视、诽谤等。 患者受妄想的影响可出现拒食、逃跑、报警、自伤、伤人等行为。 主要见于精神分裂症和其他妄想性障碍
夸大妄想
患者认为自己拥有非凡的才能、智慧、财富、权利、地位等,如称自己是著名的科学家、发明家、歌唱家、明星、大富翁、单位或国家领导人等。可见于躁狂发作、精神分裂症和痴呆等
罪恶妄想
患者毫无根据地坚信自己犯了严重的错误或罪恶,甚至认为自己罪大恶极、死有余辜,应受严厉惩罚。 患者可在此妄想的影响下出现拒食、自杀等行为。 多见于抑郁发作,也可见于精神分裂症。
疑病幻想
患者毫无根据地坚信自己患了某种严重的躯体疾病或不治之症,因而到处求医,各种详细的检查和反复的医学验证也不能纠正。如认为自已得了艾滋病、癌症、心脏病等,而且将不久千入世。严重时,患者认为“ 内脏都腐烂了”“大脑成了一个空壳 ”“血液干枯了",称为虚无妄想(delusion of negation)。多见于抑郁发作、精神分裂症及躯体忧虑障碍等。
钟情妄想
患者坚信自已被某异性或许多异性钟情,对方的一言一行都是对自己爱的表达。有时患者会对这种“ 爱的表达“做出相应的反应而去追求对方,即使遭到对方的严词拒绝,患者仍毫不置疑,而认为对方是在考验自己对爱情的忠诚。多见千精神分裂症
嫉妒妄想
患者无中生有地坚信自己的配偶对自己不忠诚,另有外遇。为此,患者常常翻看配偶的手机短信和通话记录,跟踪和监视配偶的日常活动,检查配偶的衣物等日常生活用品,以寻觅其“婚外情”的证据。多见千精神分裂症、老年痴呆等。
血统妄想
患者毫无依据地坚信自己的父母不是亲生的,虽经反复解释和证实,仍坚信不移。患者有时认为自己是被抱养或被寄养的,但又说不清从何时、为什么与现在的父母生活在一起。多见于精神分裂症。
物理影响妄想
又称被控制感,患者感到自己的思想、情感和意志行为受到某种外界力量的控制而身不由己。如患者经常描述被红外线、电磁波、超声波或某种特殊的先进仪器控制。多见于精神分裂症。
内心被揭露感
又称被洞悉感。 患者感到内心所想的事情,虽然没有说出,也没有用文字书写出来,但被别入都知道了。至千他们通过什么方式知道的,患者则不能描述。多见于精神分裂症。
注意障碍
注意(attention)是指个体精神活动集中指向一定对象的心理过程。注意可分为主动注意和被动注意两类。正常人具有集中性、稳定性和转移性。
分类
注意增强
注意减退
注意涣散
注意狭窄
注意转移
记忆障碍
遗忘
顺行性遗忘
指对紧接着疾病发生以后一段时间内的经历不能回忆。该类遗忘多由于意识障碍而导致不能识记引起,如脑挫伤患者不能回忆受伤后一段时间内所发生的事
逆行性遗忘
指对疾病发生之前一段时间内的经历不能回忆。 多见于脑外伤、脑卒中发作后,遗忘时段的长短与外伤的严重程度及意识障碍的持续时间长短有关。
界限性遗忘
指对某一特定时间段的经历不能回忆,遗忘的发生通常与该时间段内的不渝快事件有关。 多见千分离障碍,又称为分离性遗忘。
进行性遗忘
指随着疾病的发展,遗忘逐渐加重。 主要见于老年痴呆, 患者除有遗忘外,同时还伴有日益加重的痴呆和淡漠
记忆减退
是记忆各个基本过程功能的普遍减退。 轻者表现为近记忆力的减弱,如记不住刚见过入的名字、别人刚告诉的电话号码等。 严重时远记忆力也减退,如难以回忆个入的经历等。 多见于痴呆,也可见于正常老年入。
记忆增强
是病理性的记忆力增强,表现为患者对病前已经遗忘且不重要的事都能重新回忆起来,甚至包括事件的细节。 多见千躁狂发作和精神分裂症等。
错构症
指在遗忘的基础上,患者对过去所历过的事件,在发生的地点、情节、特别是在时间上出现错误的回忆,并坚信不移。 多见于各种原因引起的痴呆和酒精中毒所致精神障碍。
虚构症
指在遗忘的基础上,患者以想象的、未曾亲身经历的事件来填补记忆的缺损。 由于虚构患者有严重的记忆障碍,因而虚构的内容自己也不能再记住,所以其叙述的内容常常变化,且容易受暗示的影响。 多见于各种原因引起的痴呆及慢性酒精中毒所致精神障碍。
智能障碍
精神发育障碍:智能发育障碍
痴呆:智能减退状态
智能全面减退+人格改变、定向力障碍和自知力缺乏--全面性痴呆(见于老年痴呆或梅毒性痴呆)
只有记忆力减退、理解力减弱或分析综合困难+人格仍保持良好,定向力完整,有一定自知力--部分性痴呆
强烈精神创伤后-类似痴呆-大脑无器质性损害-假性痴呆
定向力和自知力
环境定向力:对时间、地点和人物的认识能力 自我定向力:对自身状态的认识能力
概念
对自己精神状态的认识和判断能力,知道自己得病和需要治疗。
意义
自知力缺乏是重性精神障碍的重要诊断标志
自知力恢复是精神疾病康复的重要指标之一
情感障碍
情感:对客观事物的主观态度所产生的相应内心体验
分类
情感性质障碍(病理性优势情感)
情感高涨欣快,情绪低落,焦虑,恐惧
情感稳定性障碍
情感不稳,情感脆弱。易激惹
情感诱发性障碍
情感倒错,情感幼稚
情感协调性障碍
情感平淡,情感淡漠
意志障碍
人自觉地确立目标,并支配行动克服困难,实现预定目的的心理过程
意志的特征:目的性,坚定性,克服困难的精神
常见意志障碍 • 意志增强 • 意志减退 • 意志缺乏 • 犹豫不决和矛盾意向
行为障碍
精神运动性兴奋
• 协调性精神运动性兴奋 • 不协调性精神运动性兴奋
精神运动性抑制
• 木僵 • 蜡样屈曲 • 缄默症 • 违拗症:主动违拗,被动违拗
其他行为障碍
刻板症,模仿症,作态
本能行为障碍
– 饮食障碍:食欲减退,食欲亢进,拒食,异食 – 睡眠障碍 • 失眠:入睡困难,眠浅易醒,早醒 • 睡眠过多 – 性障碍:性功能障碍,性心理障碍 – 其他:自伤,自杀,破坏和攻击行为等
意识障碍
对周围环境和自身状态的识别能力
意识障碍的表现
• 感知觉清晰度下降、迟钝 • 注意涣散,遗忘 • 理解困难,判断力降低,思维不连贯 • 情感反应迟钝:茫然 • 动作迟钝,缺乏目的性和指向性 • 定向障碍
常见综合征
近事记忆障碍+定向力障碍+虚构---遗忘综合征(科萨科夫综合征)--酒精中毒
幻觉为主+妄想--幻觉妄想综合征
全身肌张力增高--紧张性综合征--紧张性木僵或紧张性兴奋
情绪高涨+思维奔逸+活动增多--躁狂综合征---躁狂发作
协调性精神运动性兴奋
情绪低落+思维迟缓+活动减少--抑郁综合征--抑郁发作
脑器质性疾病所致精神障碍
先诊断器质性疾病,后诊断精神性疾病
包括精神障碍与基础疾病两方面的特征
精神障碍特征
基本症状: - 意识障碍:急性期最主要的特征 - 智能障碍:慢性期最主要的特征 – 多样化的症状 – 特殊的器质性综合征 谵妄(急性脑病综合征),痴呆综合征(慢性脑病综合征), 遗忘综合征,器质性妄想综合征,器质性幻觉症,器质性情感 综合征,器质性人格综合征,脑衰弱综合征
处理原则
病因治疗:最重要、最基本的治疗 支持治疗 - 维持水、电解质与酸碱平衡 - 补充维生素 - 加强营养 对症治疗 - 并发症的处理 - 精神障碍的对症处理 精心护理
常见
谵妄
以意识障碍为基础伴有全面精神活动异常的临床综合征(也称为急性脑病综合征)
病因:任何影响脑功能或代谢的因素 机理:脑组织代谢弥漫性损害 病变具有可逆性
临床表现
意思障碍、注意和记忆障碍、感知觉障碍、思维障碍、情感障碍、植物神经症状、睡眠-觉醒周期改变、精神运动性障碍 突发昼轻夜重的神志不清
诊断
诊断: – 确立临床诊断 - 意识改变(定向障碍,注意力降低,理解力降低) - 错觉或幻觉 - 精神运动性改变 - 急性或亚急性,波动病情,精神症状易变 – 确立病因 鉴别诊断:要点为是否存在意识障碍 治疗原则 – 急诊处理 - 精神科处理: • BZDs • 抗精神病药:氟哌啶醇,奋乃静 - 内科急诊处理 – 病因治疗 谵妄的预后 – 完全恢复,不可逆脑器质性综合征,遗留精神病性症 状,死亡
痴呆综合征
急性脑损害后遗性痴呆
意识障碍:急性期表现 - 记忆与智能障碍:恢复期的表现,可有一定程度改善
Alzheimer痴呆
渐进性加重的记忆障碍: - 近事记忆障碍到远事记忆障碍 - 渐进性加重的智能障碍 - 人格改变 潜隐发病,以记忆力下降为主要表现的痴呆
多发梗塞性痴呆
阶梯形加重的记忆与智能障碍 - 影象学检查:脑梗塞灶
路易体痴呆
有痴呆症状伴明显的视幻觉及类帕金森氏病症状
治疗
一般治疗: 保证营养 - 康复训练 - 对症治疗
痴呆的对症治疗 - 情绪障碍:焦虑 -- BZDs 抑郁 -- SSRIs - 精神病性症状与兴奋躁动:抗精神病药 - 失眠:BZDs - 用药原则:小剂量使用注意副作用
遗忘综合征
一种选择性或局灶性认知功能障碍 临床特征: - 记忆障碍:近记忆障碍最明显 - 定向障碍 - 虚构 - 其它:欣快 治疗:病因治疗
哭笑综合征
病毒性脑炎所致精神障碍
躯体疾病所致精神障碍
概念:脑以外的躯体疾病所致中枢神经系统紊乱导致精神障碍
临床表现
躯体感染所致精神障碍
内分泌障碍伴发的精神障碍:糖尿病最常见的精神障碍是抑郁和焦虑状态
结缔组织疾病伴发的精神障碍
内脏器官疾病伴发的精神障碍
共同特点
精神障碍的发生发展严重程度、转归与躯体疾病病程相一致
精神症状‘昼轻夜重’
有相应躯体疾病的症状体征实验室阳性结果
主要表现:急脑综合征(谵妄)和慢脑综合征(痴呆)
治疗原则
病因治疗:首选必须治疗原发躯体疾病
支持治疗:纠正水,电解质和酸碱平衡失调
控制躯体症状(如氯丙嗪)
护理
精神活性物质所致精神障碍
概念
能够影响人类情绪、行为、改变意识状态,并有致依赖作用的一类化学物质。
毒品 (社会学概念):指具有很强成瘾性并在社会上禁止使用的化学物质。
依赖
是一组认知、行为和生理症状群,指个体尽管明白使用成瘾物质会带来明显的问题,但还在继续使用 。并且自我用药的结果导致耐受性增加,戒断症状和强迫性觅药行为
强迫性觅药行为
指使用者冲动性使用药物,不顾一切后果,是自我失去控制的表现,不一定是人们常常理解的意志薄弱、道德败坏的问题。
戒断症状
指停止使用药物或减少使用剂量或使用拮抗剂占据受体所出现的特殊心理生理症状群,也称戒断综合征。长期用药后,突然停药引起的适应性反跳
躯体依赖
躯体的病理性适应状态,表现为耐受性增加和戒断症状
精神依赖
精神上愉快满足或欣快的感觉,表现为渴求状态(craving)
滥用
由于反复使用药物导致了明显不良后果强调的是不良后果 滥用者没有明显耐受增加和戒断症状(有则是依赖)
药物依赖治疗原则
脱毒治疗+对症治疗+康复治疗
常见精神活性物质
大脑犒赏主要脑区
阿片类
概念
u受体与阿片类的镇痛与欣快作用最密切,在中枢神经系统分布最广
戒断症状
客观体征:血压升高、脉搏增加、体温升高、鸡皮疙瘩、瞳孔扩大、流涕、震颤、腹泻、呕吐、失眠 主观症状:恶心、肌肉骨骼疼痛、腹痛、不安、食欲差、疲乏、发冷、发热、渴求药物
治疗
脱毒治疗
替代治疗
美沙酮和丁丙诺啡
非替代治疗
可乐定、中草药、针灸、镇静催眠药及莨菪碱类
防止复吸
阿片类阻滞剂
社会心理治疗:认知行为治疗,复吸预防,群体治疗,家庭治疗
美沙酮维持治疗
苯并胺类
中枢神经系统兴奋剂,强烈中枢兴奋和致欣快作用
急性中度为中枢神经系统和交感神经系统兴奋症状
重度中毒为心律失常痉挛循环衰竭出血或凝血高热胸痛昏迷或死亡。
长期使用可出现分裂样精神障碍、躁狂抑郁状态及人格和现实解体症状焦虑状态认知功能损害,还可以出现明显的暴力伤害和杀人犯罪倾向
滥用可产生精神依赖,但不出现严重的躯体戒断症状
治疗一般选用氟哌啶醇等抗精神病药
氯胺酮
分离性麻醉药,作用于边缘系统,有致快感作用
急性中毒所导致的冲动行为谵妄状态可以使用镇静催眠药物,对于急性幻觉妄想、谵妄状态可以使用抗精神病药物进行短期治疗
酒精
慢性酒中毒:依赖综合征,酒中毒性幻觉综合征,酒中毒性妄想征,酒精中毒性痴呆 急性酒中毒:单纯醉酒,病理性醉酒,复杂性醉酒,普通醉酒状态
饮酒与精神障碍
急性酒精重毒
不适当的性行为攻击行为情绪不稳判断受损 1.言语含糊不清;2.共济失调;3.步态不稳;4.眼球震颤;5.记忆或注意损害;6.木僵或昏迷 死亡原因:高热 衰竭 感染 外伤
戒断反应
1单纯戒断反应停饮或减量后数小时出现情绪不稳, 震颤,恶心,呕吐,失眠,头晕,头痛,植物神经功能亢进 2震颤谵妄 长期大量饮酒突然停越48H后全身肌肉粗大震颤 意识障碍+幻觉错觉+行为紊乱 3癫痫样发作 大发作,多在停饮后12-48小时
智力和记忆障碍
Korsaoff综合征记忆障碍虚构定向障碍
Wernicke脑病(维生素B1缺乏)眼球震颤和不能外展意识障碍伴定向,记忆,震颤谵妄
酒精性痴呆:持续性智力减退、短期或长期的记忆障碍、抽象思维和理解判断障碍
其他精神障碍
酒精性幻觉症 意识清晰状态下出现的生动,长期的视听幻觉
酒精性妄想症 意识清晰下,特别为嫉妒妄想
人格改变 自我中心,不关心他人无责任感
治疗
戒断处理
单纯戒断症状
苯二氮卓类药物来缓解酒精的戒断症状,首次要足量,不要缓慢加药
震颤谵妄
要求环境安静有人看护注意保暖、预防干扰特别是肺部感染,首选苯二氮卓类药物镇静,抗精神病药控制精神症状,补充大剂量维生素
酒精性幻觉、妄想症
抗精神病药物治疗有效,剂量不宜太大,在幻觉、妄想控制后可考虑逐渐减停
酒精性癫痫
丙戊酸类药物,对原有癫痫史的患者,在戒断初期就应使用大剂量苯二氮卓类或预防型使用抗癫痫药
镇静催眠抗焦虑药
巴比妥类
主要用于抗癫痫治疗 目前用于催眠不主张 有肝药酶诱导作用 致死量一定 在停药12-24小时内即出现戒断症状,2~3天达高峰
苯二氮卓类
目前使用增加 抗焦虑,抗癫痫,催眠 同一类药物半衰期差异大
戒断综合征:停药1-3天发生,表现为焦虑,彻夜不眠,易激惹,欣快,兴奋,震颤,肌肉抽搐,癫痫发作 发生情况: 1.服用最高日剂量,数日后产生依赖 2.常规剂量,长期连续用药,45%产生依赖
预防为主 1.半衰期短→长 2.逐步缓慢减量,例第一周50%,以后每周10-20% 3.戒断时间:几周—几月,<1年 对症处理 1.抽搐:抗惊厥药物(卡马西平) 2.失眠:催眠药物:唑吡坦, 抗抑郁药物:曲唑酮 心理支持治疗
烟草和大麻戒断症状
尼古丁戒断表现—唾液分泌增加,头疼,失眠,易激惹 大麻中毒时两个特征性生理征兆:脉搏加快和结膜变红。可伴随出现血压降低,肌无力,震颤,腱反射增强
精神分裂症
原因和特点
多基因遗传,缓慢起病,自知力丧失,无意识障碍,无智能障碍
关系被害妄想最多见
临床表现
典型症状
思维内容障碍
妄想(被害妄想最常见)、幻觉(命令性、评论性、议论性幻听最常见)
思维形式障碍
思维散漫、思维破裂最常见
症状分类
阴性症状:思维贫乏、意志减退、情感淡漠、孤僻离群
阳性症状:幻觉、妄想、除了阴性症状余下的“思维+XX”刻板言语
分类
青少年学生+阴性表现--单纯型(懒) 青少年学生+阳性症状--青春型(乱) 木僵、蜡样屈曲--紧张型(呆) 成人+阳性症状--偏执型(最常见)(疑)
诊断
E.Bleuler—— 4A症状 思维联想障碍(association) 情感淡漠(apathy) 矛盾意向(ambivalence) 内向性(autism)
治疗
治疗原则
单一用药,小剂量开始逐渐到有效剂量
第一类药物经典)
酚噻嗪类
代表药物:氯丙嗪、氟哌啶醇、奋乃静
机制:阻断D2受体
适应症:对阳性症状效果好
副作用
阻断黑质纹状体--锥体外系反应和迟发运动障碍--停药加安坦
阻断下丘脑结节漏斗通路--出现闭经泌乳综合征--停药用溴隐亭
最严重:出现高热+意识障碍+肌肉强直=恶性综合征--停药加溴隐亭
溴隐亭是多巴胺受体激动剂
氟哌啶醇
舒比利
第二类药物(非典型)
代表药物:利培酮、氯氮平
机制:阻断D2受体,还阻断5-HT受体
适应症:阴性阳性均有效,阴性最有效
副作用
利培酮--锥体外系反应
氯氮平--粒细胞减少
自杀或自残或伤害他人的必须进行电抽搐疗法
疗程
急性期治疗(一般为2个月) 单一药物治疗足够剂量 巩固期治疗(4 ~ 6个月) 与急性期治疗剂量相同 维持期治疗(坚持长程治疗计划,防止复发1-2年) 大约为急性期治疗剂量的1/3~2/3
结局
1.彻底缓解 2.残留部分症状,社会功能部分受损 3.病情恶化,衰退和精神残疾 以上各占患者总数的1/3
心境障碍(情感性精神障碍)
基本概念
情绪
受一定意识影响的一种心理状态。与 有机体的生理和心理需要是否满足有关
情感
是指当前情绪状态的外在表现
心境
是一种持续、微弱、不受意识控制较广 泛地影响人的心理和行为的状态
心境障碍
定义
显著而持久的情感或心境改变为主要特征的一组疾病
分类
躁狂发作
情绪高涨(一周以上) 思维联想 加快----奔逸----“破裂” 活动增多 认知障碍 夸大 自我评价过高 躯体症状 睡眠需求下降、食量增加、性欲亢进
分型
轻躁狂
盲目乐观和机会主义(碰运气、冒险) 易激惹,发怒,毫无节制 兴趣弥散,与人格和职业相悖 垄断谈话,破坏人际关系 没有烦恼、苦闷、忧伤、焦虑、沮丧甚至挫败感
急性躁狂
发病急骤、进展快、症状较重、协调性精神运动性兴奋
谵妄性躁狂
意识不清(定向障碍)、幻觉妄想、精神运动性兴奋——可衰竭致命
慢性躁狂
智力水平低、反应较迟钝——脑器质性疾病
抑郁发作
抑郁的基本心情:情绪低落(2周以上) 内心体验:压抑、沮丧、悲伤未语泪先流 隐匿性抑郁症:只述躯体症状不谈及心情
三低症状:情绪低落 思维迟缓 活动减少 三无症状:无助、无望、无价值 三自症状:自责、自罪、自杀
昼重夜轻
生物学症状:木僵、早醒、性欲减退等
精神症状:焦虑(老年抑郁)、幻觉妄想
常出现消化道症状
CCMD-3:符合症状标准和严重标准至少已持续2周
双相障碍
躁狂和抑郁交替发作,也可以混合存在精神病性症状
ICD-11将双相障碍分为两个亚型。 双相I型(BP-I): 只有一次或多次躁狂发作或混合发作,又有重性抑郁发作,这是临床上最常见的情感障碍。 双相II型(BP-I[): 指有明显的抑郁发作,同时有一次或多次轻躁狂发作,但无躁狂发作。
环形心境障碍
环性心境障碍是指反复出现轻度心境高涨或低落,但不符合躁狂或抑郁发作症状 标准。 心境不稳定至少2年,其间有轻度躁狂或轻度抑郁的周期,可伴有或不伴有心境正常间歇期, 社会功能受损较轻。

发病机制
中枢神经递质及受体改变 5-羟色胺(5-HT)假说 去甲肾上腺素(NE)假说 多巴胺(DA)假说 γ-氨基丁酸(GABA)假说 神经内分泌功能异常 多导睡眠图改变 脑影象改变
治疗
抑郁障碍
三环类抗抑郁药(TCAs)
氯丙咪嗪、多虑平、阿米替林 最有效的抗抑郁剂 通常三环类抗抑郁药每天治疗剂量150-300mg 缺点: 1、使用不便 要加量 2、起效慢(2~3周) 3、抗胆碱能副作用明显 4、认知功能受损
选择性5-HT回吸收抑制剂(SSRI)
氟西汀、帕罗西汀、舍曲林等 优点:1、使用方便,基本每日一片 2、不良反应少 3、疗效好 缺点:1、起效慢(2~4周) 2、均有性功能障碍 3、胃肠反应(恶心)常见
治愈标准:抑郁症状的消失包括情绪和躯体、社会功能的恢复。(包括工作和学习)
躁狂障碍
多数的躁狂患者是双相障碍 治疗原则: 以情绪稳定剂为主、其他为辅 可以联合用药 有些情绪稳定剂需要检测血药浓度 判断药物无效需要使用3周
1、情绪稳定剂的应用 碳酸锂——最早的抗躁狂药 起效慢(约2周) 成人治疗量1.0-2.0g/日 维持剂量1.0-1.5g/日 锂中毒:治疗剂量和中毒剂量接近 检测血药浓度:1.4mmol/l为上限 中毒表现:最开始胃肠道反应 脑病综合征:意识障碍、震颤、反射亢进、癫痫 2、抗精神病药物:奥氮平、喹硫平 3、苯二氮卓类药物:氯硝安定
双相障碍的抑郁症避免三环类:转躁 快速循环型和混合型最好不选锂盐,选用丙戊酸盐或卡马西平。
神经症性及分离(转换)性障碍
概述
发病与心理社会性格因素有关
病情常有一定的人格基础
症状无器质性病变能解释
社会功能相对完好
无特异症状,无精神症状
自知力完整
焦虑障碍
普通人群中最常见的精神障碍 多数焦虑障碍的患者,都不止患有1种焦虑障碍
惊恐障碍 Panic disorder 旷野恐怖 / 广场恐怖症 Agoraphobia 特定恐惧症 Specific phobia 社交焦虑障碍/社交恐惧症 Social anxiety disorder (social phobia) 广泛性焦虑障碍 Generalized anxiety disorder (GAD)
惊恐障碍
突发心悸,失控,窒息,垂危感,反复发作,非预期性发作,无明确原因
急性焦虑发作又称惊恐发作
各类检查均正常
主要的精神症状是极度的恐惧和濒死感/毁灭感。病人通常不能说出他们恐惧的过程;他们可能会感到困惑并且难以集中注意力
心理治疗:CBT(认知行为疗法:理性取代非理性) 药物治疗:抗焦虑(苯二氮卓类)和抗抑郁SSRIS
旷野恐怖症/广场恐怖症
当个体离开家、处于人群中或者在不容易离开的环境中感到焦虑,而且通常会产生强烈的生理反应及立即采取措施回避当下场景的一组障碍
治疗:情境性暴露
特定恐惧症
有明确指向和回避行为(惊恐障碍无明确指向)
DSM 的分类: 动物、自然-环境,特定场所、血液/注射/伤口、其他
首选行为治疗(系统脱敏治疗)
社交焦虑障碍
当焦虑阻止个体参与期望的活动或在这样的活动期间引起明显的困扰时,为社交焦虑症
治疗:解决暴露行为的恐惧(群体治疗有帮助) 社交技巧 社交技巧和自信训练已被证明是有帮助 药物治疗 抗抑郁药: SSRIs 药物治疗+ 心理治疗
广泛性焦虑症
精神性紧张--唉声叹气,入睡困难 运动性紧张--坐卧不安,身体发抖 自主神经功能紊乱--口干腹泻,小便频数
难以忍受,无法摆脱,感到痛苦
药物治疗首选:抗焦虑苯二氮卓类和抗抑郁SSRIS 心理治疗:CBT(认知行为疗法:理性取代非理性)
强迫障碍
通常患者认为它是荒谬和不合理的。 患有强迫症的人通常会有强烈的抵抗欲望(反强迫)
强迫观念、强迫行为
核心症状:强迫观点 强迫性对立--脑子里听到一个观点,马上就会出现与之相反观点 强迫怀疑--关门关灯关煤气 强迫意向--患者体会到一种强烈的内在冲动要去做某种违背自己意愿的事情,但一般不会转变行动,因患者知道这种冲动是非理性的、荒谬的,努力克制,但内心冲动无法摆脱。 强迫缓慢--为求对称或精度,它可以停留在某一动作上,持续数小时以上。 患者可以花费数小时来吃饭或刮胡子。
治疗:认知行为治疗如厌恶治疗,三环类抗抑郁药氯米帕明,SSRIS
躯体形式障碍
一类非精神病性精神障碍的总称,主要包括疑病症
持久地担心或相信各种躯体症状:先占观念
部分症状存在+科学仪器各项检查正常+不接受医生解释
治疗:心理治疗,药物治疗等综合治疗
分离(转换)性障碍
又称假性癫痫或癔症,无躯体疾病证据
即所谓的分离状态,如自我身份不连续、不能用病理生理性解释的记忆丧失、躯体功能障碍而相应生理无改变等。这种整合能力丧失的程度、持续时间表现不一。
常见病因:具有暗示性、表演性、自我中心、情绪化、幻想性 性格,封闭性的同源文化环境,多基因遗传
丧失近期的阶段记忆,外界刺激几乎或完全没有反应,过后患者对过程或部分遗忘
治疗:心理治疗,暗示,催眠
神经衰弱
在长期紧张和压力下,产生以脑和躯体功能衰弱为主要特征的心理疾病,主要表现为精神活动减弱,更易疲劳,注意力难集中,常伴情绪易激惹,烦恼,紧张,睡眠障碍及肌肉紧张性疼痛
应激相关障碍和心理生理障碍
应激相关障碍
急性应激障碍:遭受重大创伤后,数分钟数小时出现严重精神症状甚至意识模糊,持续时间为创伤后3天-1个月
创伤后应激障碍:遭受重大创伤后,数天数月出现精神症状(创伤反复在脑子中重现) 特征:侵入性、回避、警觉性增高
适应性应激障碍:因为学习环境或生活环境改变后,出现短期的轻微的情绪失调 ,3个月
分离(转换)障碍:意识,记忆,身份,情绪,感知,身体表现,运动控制和行为的正常整合中断和/或不连续,分离障碍在创伤后常见,许多症状,包括对症状感到尴尬和困惑或隐藏它们的愿望,都受到创伤邻近度的影响。分离性遗忘从根本上来说不能回忆起个人重要信息,与普通健忘不一致。
分离性身份障碍:其特征是a)存在两个或两个以上截然不同的人格状态或人生经验;b)健忘的反复发作。 不同人格可能随着文化(例如拥有形式呈现)和环境而变化。
治疗:发作期药物如安定;长期用药如SSRIS;最根本心理疏导
心理生理疾病(心身疾病)
心理社会因素是主因
进食障碍
神经性厌食:不吃、体重下降
神经性觅食:先吃再催吐、体重基本不变
睡眠障碍
夜惊:夜间有恐怖症状,不能回忆
梦魇:夜间有恐怖症状,能够回忆
失眠症
入睡困难,梦多易醒
治疗:安定、艾司唑仑足剂量,短疗程
儿童青少年常见精神障碍
特点
泛化反应;易受到心理社会因素的影响;“正常”反应而已 发育过程中的“症状”;大多由其监护者带来就诊 对“异常行为”的容忍性;日常的观察 综合分析和判断;心理社会环境、心理治疗 药物治疗
神经发育
智力障碍(智力发育障碍)
智力低于实际年龄应该达到水平,并导致患者社会适应困难
精神发育迟滞(mental retardation,MR)是 指个体在18岁以前因先天或后天的各种不利因 素,导致脑发育受阻,造成智力低下和社会适 应不良
病因
遗传因素
染色体畸变
基因异常
其他
临床表现
智力低下
社会适应能力缺陷
诊断
1.智力比同龄人明显低下,智商低于70 2.社会存在缺损(与同一文化背景的同龄人比较,用社会适应能力量表进行测评),至少出现语言交流、社会交往、学习与技能、自我料理、家庭生活、健康卫生与安全、工作等其中的两项 3.起病在18周岁之前 4.中重度者常有特殊的面容、体征、躯体疾病或神经系统体征,可作为重要的参考依据 5.收集病史、生长发育史,检查和评估 6.病因学诊
治疗
早发现、早诊断、早治疗 • 病因治疗(饮食疗法、补充甲状腺素、性激素) • 对症治疗 • 教育训练为主,药物为辅 • 以防为主(三级预防)
交流障碍
孤独谱系障碍
孤独症(自闭症)谱系障碍是一种广泛性发育障碍,表现为不正常 的社交能力、沟通能力、兴趣及行为模式,约50%患儿还伴有智能 发育异常,此障碍发生于童年早期,并将伴随患儿终身。父母的照 料情况并非致病因素
发生于童年早期(<3周岁)核心症状(社交功能损害、刻板行为存在/兴趣变窄/重复动作),但严重程度和功能损害可有不同
临床分级三级
治疗
儿童孤独症的治疗应是综合性治疗 教育训练与行为治疗 家庭心理支持疗法 药物治疗
氟哌啶醇、利培酮可用于改善或控制活动过度、冲动、攻击 行为,改善与周围人的关系。 • 舒必利可用于改善退缩、孤僻、言语缺乏,减轻烦躁,使患 者活跃。 • 碳酸锂,可用于攻击行为和自伤行为。 • 利他林(哌甲酯):可用于改善坐立不安、注意力不集中和 冲动行为。 • 氯米帕明可用于改善强迫行为和不良情绪 • 选择性5-羟色胺再摄取抑制剂(如氟西汀、帕罗西汀、氟伏 沙明等)可用于改善强迫症状和不良情绪。
注意缺陷/多动障碍
病因
遗传、神经生化、神经系统、心理社会
临床表现
注意缺陷、冲动、多动、学习困难、人际关系困难
治疗
1. 药物治疗(中枢兴奋剂哌甲酯;非中枢托莫西汀/抗抑郁药) 2. 心理治疗:行为治疗、认知治疗、游戏治疗、沙盘治疗、家庭治疗等 3. 脑电生物反馈治疗 4. 综合治疗和个性化治疗:注意干预方案的个体化 5. 医教结合模式:学校干预、家长教育辅导、父母行为管理技能训练
特定学习障碍
指不存在智力低下和视、听觉障碍,也没有环境和教育剥夺以及原发性情绪障碍而出现的阅读、拼写和计算等学习能力发展延迟。表现为阅读的准确性和理解力,拼写字、词的能力,基本计算能力低于同龄儿童
运动障碍
抽动障碍
抽动障碍是指一种以不自主的、突发的、快速的、反复的单一或多个部位的肌肉运动抽动和(或)发声抽动为主要临床特征的神经精神障碍,可伴有多动、注意力不集中、强迫性动作和思维或其他行为症状
分类
短暂性抽动障碍(最常见) 慢性运动或发声抽动障碍 发声与多种运动联合抽动障碍(TS
其他神经发育障碍
精神障碍治疗
抗精神病药
精神分裂症脑内DA(D2)受体过多影响中脑边缘系统和皮层系统,抗精神病药作用机制是阻断脑内DA受体
典型药物
对阴性症状和认知症状无效
引起锥体外系反应和催乳素升高
阴性症状和认知症状无效
氯丙嗪(冬眠灵)
阻断D2受体--治疗作用 阻断a受体、H1受体、5-HT受体、M受体--副作用
作用
对中枢神经系统的作用
镇静、抗精神病
消除阳性症状
用于各种精神分裂症、躁狂症
阻断中脑边缘系统、中脑-皮质通路的D2受体
镇吐
小剂量呕吐感受区,大剂量抑制呕吐中枢
用于癌症、放射病的呕吐,但对前庭刺激(晕车)引起的无效
阻断CTZ和中枢的D2受体
对体温调节影响
能降至体温以下,降温作用与环境温度有关
人工冬眠
抑制下丘脑体温调节中枢D2受体,干扰其恒温调控功能
加强中枢抑制药
对内分泌系统影响
闭经泌乳
对植物神经系统的作用
阻断a受体:血管扩张,血压下降
氯丙嗪引起的低血压要用去甲肾上腺素
阻断m受体:类似阿托品样表现
不良反应
中枢抑制症状;M受体阻断症状(抗胆碱能作用) 青光眼患者禁用
对黑质纹状体-锥体外系反应
其他酚噻嗪类
奋乃静、氟奋乃静、三氟拉嗪
抗精神病作用强
锥体外系明显
硫利达嗪
氟哌啶醇
治疗精神分裂症及躁狂症
不良反应率高严重
舒比利
阳性阴性症状都有效,可用于顽固性恶心呕吐
锥体外系不良反应少,躁狂患者禁用
非典型药物
氯氮平
二苯氧氮平类特异性阻断
治疗急慢性精神分裂症,而对其他药物无效的病例,也可用于氯丙嗪引起的迟发运动障碍:口-舌-颊三联征/躯体四肢不自主运动
几乎没有锥体外系反应内分泌的不良反应。 有流涎便秘发热粒细胞减少
利培酮
治疗精神分裂症的一线药物,+-均有效适用于首发急慢性病人
认知功能障碍和继发性抑郁也有治疗作用
阻断中枢神经系统多巴胺受体和5-羟色胺受体
奥氮平、喹硫平、阿立哌唑
用药原则
使用规范 – 第1步:非典型抗精神病药 • 或选择典型抗精神病药 – 第2步:第二种非典型抗精神病药 • 或选择第二种典型抗精神病药 – 第3步:氯氮平 用药原则 – 单一用药 – 足量足程 – 个体化原则
急性期 – 2周内达有效剂量,直到症状控制,通常为8-10周 巩固期 – 巩固治疗期至少应在6个月以上 – 剂量保持急性期的治疗剂量 维持期 – 首次发作者药物维持1-2年 – 多次发作者药物维持至少5年, 甚至终生 – 有自杀倾向和有暴力攻击行为的患者维持终生 – 典型抗精神病药物:300~600 mg氯丙嗪等效剂量 /day – 非典型新型药物:维持期剂量应尽量保持有效治疗剂量
抗抑郁药
非选择性5-HT和NA再摄取抑制剂三环类
丙咪嗪
三环类
镇静(正常人) 精神振奋情绪提高但缓慢(抑郁症病人)
阻断M受体,阿托品样作用
心血管抑制,有奎尼丁作用
不良反应多重,降低痉挛阈值可诱发癫痫
丙咪嗪、阿米替林、多赛平、氯米帕明
选择性NA再摄取抑制剂
马普替林
四环类
各种抑郁症,老年抑郁症
米安色林
促进NA的释放,对伴有抑郁的焦虑症有效
马普替林、米安色林、去甲替林、普罗替林
选择性5-HT在摄取抑制剂SSRI
选择性阻断5-HT的再摄取
氟西汀
抑郁症,还可用于强迫症,贪食症
氟西汀、帕罗西汀、舍曲林、曲唑酮
单胺氧化酶抑制剂MAOI(抑制降解递质)
非选择性MAO-A抑制剂
肼类易引起高血压和肝毒性,已淘汰
选择性MAO-A抑制剂
吗氯贝胺、溴法罗明
抗抑郁作用快,无三环类不良反应
任何其他抗抑郁药不能与他连用
MAOI停药后才能换用其他抗抑郁药物 氟西汀需停药5周才能换MAOIs
单胺氧化酶抑制剂至少停药2-3周才能用别的药
用药原则
用药原则 – 单一用药 – 足量足程 – 个体化 使用方法 – 通常1-2周显效,1月后疗效明显 – 症状完全消失后,应继续足量治疗6-12月才考虑逐渐 减药。 – 换药需在足量治疗6-12周后无效时才考虑
中枢神经系统:多见于TCAs – 抗胆碱能危象:意识模糊,定向障碍、谵妄,激越 – 诱发躁狂,加剧精神分裂症症状 – 癫痫 植物神经系统:常见于TCAs – 口干,便秘,扩瞳,尿潴留,肠麻痹,加剧青光眼 心血管系统:多见于TCAs – 体位性低血压 – 窦性心动过速 – 心肌毒性:各种传导阻滞、心律紊乱 – EKG改变:P-R、Q-T、QRS均延长,ST-T改变 其他:过敏性皮炎,中毒性肝损害,粒细胞减少。多见于TCAs 停药反应:焦虑,失眠,恶心,呕吐,兴奋 中毒反应:TCAs和MAOIs的致死性高 新型抗抑郁药的特点 – 疗效不超越TCAs – 副作用小 – 有的药物起效较TCAs和MAOIs快 – 安全性较高
抗躁狂药
心境稳定剂
– 锂盐(碳酸锂):唯一和最有效的抗躁狂药, 并具预防躁狂和抑郁发作的作用
适应症:躁狂症,双相障碍的预防 锂盐特点: – 治疗量与中毒剂量接近,有效治疗量:1 ~ 2g/日 – 吸收排泄均快,半衰期短,日量分2 ~3次口服 使用方法 – 由小剂量逐渐加至治疗量:0.25 Tid~1.5-2g(3~5天) – 血锂浓度:0.8~1.2mmol/L,>1.4mmol/L易中毒 – 起效时间:约7 ~ 10天,最高治疗量<2 ~ 3w – 服药期间多饮水(尤其是盐水),饭后服药
碳酸锂中毒 – 早期表现:频繁呕吐,腹泻,粗大震颤,呆滞,困 倦,共济失调,脑晕,构音不清,意识障碍 – 中度表现:意识障碍,构音困难,共济失调,反射 亢进 – 严重表现:昏迷,BP下降,心律失常,肾功衰竭 – 处理:加速锂排泄 • 停药;生理盐水静滴置换锂盐;甘露醇利尿,碱化尿液 • 透析:严重中毒时
抗惊厥药:丙戊酸钠,卡马西平,拉莫三嗪
非典型抗精神病药物
利培酮,奥氮平,奎硫平,阿力哌唑,齐拉 西酮,氯氮平
抗焦虑药
分类 – 苯二氮卓类(BZDs):按半衰期分为 • 短作用类(<24h):三唑仑,阿普唑仑,舒乐安定 • 长作用类(>24h):氯硝安定,硝基安定,安定 – 丁螺环酮:无镇静催眠作用,仅用于广泛性焦虑
BZDs药理效应: -抗焦虑作用 – 镇静催眠作用 – 抗惊厥作用 – 中枢骨骼肌松弛作用
BZDs的临床应用 – 焦虑症:常用安定,阿普唑仑,罗拉。用药1周后显效,4-6周 疗效明显。症状持续的多用长作用类,波动或发作性者多用短 作用类。症状改善明显后还需要2-6w维持给药。 – 失眠:入睡困难:短作用类 – 早醒:长作用类 – 抗惊厥与抗癫痫:长作用类
BZDs使用注意事项 – 不要长期用药,注意防止药物滥用和依赖 – 逐渐减量停药,不宜突然撤药,停药至少需要2w
戒断反应: 临床表现:失眠,焦虑,激越,震颤,肌颤, 恶心,多汗,头疼,癫痫 影响因素:疗程,停药速度,半衰期,短作用类 防治 – 短期间断给药,避免长期给药与骤然停药 – 交替使用不同BZDs
电抽搐治疗
1. 严重抑郁,有强烈自伤、自杀行为者。明显自责自罪; 2. 极度兴奋躁动冲动伤人者; 3. 拒食,违扭和紧张木僵者; 4. 精神药物治疗无效或对药物治疗不能耐受者
心理治疗
行为治疗
脑内5-HT降低是躁狂和抑郁共同特点 NA功能亢进--躁狂 NA功能降低--抑郁
脑内多巴胺系统
中脑边缘系统
中脑-皮层系统
调控人类精神活动
黑质-纹状体系统
锥体外系,调节运动
结节-漏斗系统
调控垂体激素分泌
癔症:表演性精神疾病
脑衰弱综合征:易激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