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图社区 组胚-神经组织与循环系统
包含神经组织=神经细胞+神经胶质细胞=神经系统最主要的成分、营养和代谢中心,大小不一、形态多样等等。
编辑于2021-12-02 23:43:35组织学与胚胎学 7-9章 ❀建议配合 课本图片食用
第7&8章 神经组织
概述
神经组织=神经细胞+神经胶质细胞=神经系统最主要的成分 (不是细胞+细胞外基质)
神经细胞/神经元 功能:接受刺激、整合信息、传导冲动
神经胶质细胞——数量为神经元的10~50倍 功能:①支持、保护、营养、绝缘②参与神经递质和活性物质的代谢
一、神经元
(一)神经元的结构
1.胞体
营养和代谢中心,大小不一、形态多样 分布:大脑和小脑的皮质、脑干和脊髓的灰质以及神经节内
细胞核:胞体中央、大而圆;核膜核仁明显;核仁大圆、常染色质多、着色浅 细胞质:嗜碱性,特征性结构——尼氏体、神经元纤维; 含有脂褐素(残余小体),随年龄增多,有MT、Golgi、溶酶体 细胞膜:可兴奋膜;性质取决于膜蛋白(离子通道+受体); 功能:接受刺激、处理信息、产生和传导神经冲动
尼氏体
LM:强嗜碱性,均匀分布;大神经元——粗大斑块状;小神经元——细颗粒状; EM:发达RER+游离核糖体
功能:活跃的蛋白质合成功能 (更新细胞器所需的结构蛋白、合成神经递质所需酶、肽类神经递质)
神经递质:神经元向其他神经元或效应细胞传递信息的化学载体,一般为小分子物质,主要在胞体合成后以小泡的形式储存于神经元的轴突末梢
神经调质:一般为肽类,能增强或减弱神经元对神经递质的反应,起调节作用
神经原纤维
LM:镀银染色—棕黑色纤维,交错排列成网,伸入树突轴突(HE无法分辨) EM:神经丝+微管(微管相关蛋白2构成)
功能:构成神经元的细胞骨架,参与物质运输
2.树突
特点: ①一到多个,分支多,大量树突棘(短小突起) ②结构与胞体类似(含尼氏体、含微管相关蛋白2构成的微管) ③传入性突起,可接受刺激
功能:接受刺激 (神经元接受和整合信息的能力与树突分支程度和树突棘数量密切相关)
3.轴突
特点: ①一个轴突,比树突细 ②轴丘:胞体发出轴突的部位,圆锥形,无尼氏体,染色淡 ③轴膜,轴质 (大量神经丝、微管,SER、微丝、MT、小泡;无RER、游离核糖体,不能合成蛋白质) ④传出性突起,传递神经冲动
功能:①传导神经冲动,传出性突起②轴突运输
轴突运输 ——微管重要作用
顺向轴突运输 胞体->轴突终末
慢速轴突运输:神经丝、微管、微丝缓慢向轴突终末转运
快速顺向轴突运输:轴膜更新所需的蛋白质、合成神经递质的酶、含神经递质或神经调质的小泡、线粒体,向轴突终末运输
逆向轴突运输 轴突->胞体 (轴突代谢产物或 轴突摄取的物质)
快速逆向轴突运输:轴突终末内的代谢产物或由轴突终末摄取的物质(蛋白质、小分子物质、邻近细胞产生的神经营养因子…)逆向运到胞体
(二)神经元的分类
1.按神经元突起的数量
①多极神经元
②双极神经元:树突轴突各一个,视网膜
③假单极神经元: 中枢突——进入中枢神经系统——传出神经冲动——轴突 周围突——分布到其他器官——接受刺激——树突
2.按神经元轴突的长短
3.按神经元的功能
①感觉神经元/传入神经元:多为假单极神经元
②运动神经元/传出神经元:一般为多极神经元
③中间神经元/联络神经元:主要为多极神经元 (动物越进化,中间神经元越多,是学习记忆思维的基础)
反射弧=感觉神经元+运动神经元+中间神经元+感受器+效应器
4.按神经元释放的神经递质和神经调质的化学性质
①胆碱能神经元——乙酰胆碱
②去甲肾上腺素能神经元——去甲肾上腺素
③胺能神经元——多巴胺、5-羟色胺
④氨基酸能神经元——γ-氨基丁酸、甘氨酸、谷氨酸
⑤肽能神经元——脑啡肽、P物质、神经降压素
NO、CO也是神经递质
一般:一个神经元释放一种神经递质,同时可释放一种神经调质
二、突触
概述
名解:神经元与神经元之间,或神经元与效应细胞之间传递信息的结构称为突触,也是一种细胞连接方式,包括轴-体突触、轴-树突触、轴-棘突触
化学突触:以神经递质作为传递信息的媒介
电突触:缝隙连接,以电流作为信息载体,存在于中枢神经系统和视网膜内的同级神经元之间,促进神经元的同步运动
化学性突触
特点:以神经递质为媒介,单向传导
LM:突触前成分一般为神经元轴突终末,球状膨大,镀银染色呈棕黑色圆形颗粒,称突触小体
EM结构
突触前成分
突触前膜:比一般细胞膜略厚,有锥形致密突起,突起间容纳突触小泡,上有电控钙通道可将电信号转变为化学信号
突触小泡:内含神经调质或神经递质,外附的突触素连接微管
突触间隙:15-30nm,内含钙离子和递质酶(多余的递质被酶破坏、被重吸收回突触前成分、被胶质细胞摄取)
突触后成分
突触后膜
受体和离子通道(特异)
兴奋性突触/抑制性突触——取决于神经递质及其受体的种类
三、神经胶质细胞
概述
神经元之间、与非神经细胞之间,除突触部位之外,一般都被神经胶质细胞分隔、绝缘->信息专一性、不受干扰
特点:数量多,不能传递神经冲动;有突起(但无轴突树突之分)
功能:支持、保护、营养、绝缘
(一)中枢神经系统的神经胶质细胞 (HE染色除室管膜细胞外不易区分,镀银染色可以)
1.星形胶质细胞
形态:HE:核较大、浅 银染:最大的神经胶质细胞,星形,核圆或卵圆、较大、染色浅 含神经胶质丝、脚板、胶质界膜(血脑屏障)
分类:纤维性/原浆性星形胶质细胞
功能:①参与血脑屏障的形成②增殖、修复 ③维持神经元细胞微环境及调节代谢,维持分化、功能 (可分泌神经营养因子和多种生长因子)
血脑屏障
组成:脑内毛细血管内皮细胞(主要结构,紧密连接)+毛细血管基膜+星形胶质细胞形成的神经胶质膜
脑循环的毛细血管壁内皮细胞相互接触紧密,并有一定的重叠,管壁上没有小孔。另外,毛细血管和神经元之间并不直接接触,而为神经胶质细胞所隔开。这一特征结构对于物质在血液和脑组织之间的扩散起着屏障作用,称血脑屏障。
功能:防止血液中毒素和其他有害物质进入脑内,以维持神经系统内环境的稳定。
2.少突胶质细胞
分布:神经元胞体附近及轴突周围
HE:细胞较小,核卵圆形、较小,染色质致密; 银染:突起较少; 电镜:末端扁平薄膜,形成髓鞘
功能:突起形成中枢神经系统神经纤维的髓鞘;营养、保护
3.小胶质细胞
形态:最小的神经胶质细胞,胞体细长/椭圆,核小、扁平或三角形、色深
功能:变形运动,吞噬。也可能是干细胞。
来源:血液单核细胞迁入神经组织后演化而成,神经系统损伤时,可转变为巨噬细胞,吞噬死亡细胞的碎屑。(单核吞噬细胞系统)
4.室管膜细胞
分布:脑室和脊髓中央管的腔面->单层上皮样的室管膜
形态:立方/柱状,微绒毛,纤毛(有助于脑脊液流动)
功能:保护、支持、产生脑脊液
(二)周围神经系统的神经胶质细胞
1.施万细胞——相当于星形胶质细胞
2.卫星细胞——相当于少突胶质细胞
四、神经干细胞
五、神经纤维和神经
(一)神经纤维
神经纤维:神经元的长轴突及包绕它的神经胶质细胞构成
1.有髓神经纤维 构成:轴突+髓鞘+神经膜
(1)周围神经系统的有髓神经纤维
由长卷筒状的施万细胞细胞膜延长成同心圆包在轴突外形成
郎飞结:相邻施万细胞不连接,为一无髓鞘缩窄部位,轴膜裸露
结间体: 相邻两个郎飞结之间的一段神经纤维,一个结间体的外围部分即一个施万细胞。
髓鞘化学成分:脂蛋白(髓磷脂)——HE染色时溶解
髓鞘切迹/施兰切迹:纵切面上一些不着色的漏斗形斜裂,施万细胞内外侧胞质间穿越髓鞘的狭窄通道
(2)中枢神经系统的有髓神经纤维
①形成髓鞘的是少突胶质细胞 ②少突胶质细胞的多个突起末端的扁平薄膜包卷多个轴突,胞体位于神经纤维之间 ③纤维外表面无基膜,髓鞘内无切迹 ④髓鞘内含蛋白脂蛋白和髓鞘碱性蛋白等脂蛋白
2.无髓神经纤维
(1)周围神经系统的有髓神经纤维
施万细胞为不规则长柱状;轴突嵌入施万细胞的纵行凹沟内; 一条无髓神经纤维含多条轴突;纤维无髓鞘;无郎飞结(紧挨着)
(2)中枢神经系统的有髓神经纤维
轴突裸露,无特异性神经胶质细胞包裹(因为环境稳定)
传导神经冲动: 有髓神经纤维轴突越粗,髓鞘越厚,结间体越长,神经冲动跳跃距离越大 -> 传导速度越快
(二)神经
定义:周围神经系统中许多神经纤维束平行排列,外包结缔组织膜而形成的索状结构 周围神经系统神经纤维 -> 神经纤维束 -> 神经
肉眼观察呈白色
神经外膜:包裹在神经表面的致密结缔组织 神经束膜:神经纤维束表面有几层扁平上皮样细胞,形成神经束膜,紧密连接,有屏障作用 神经内膜:神经纤维束内,每条神经纤维表面的薄层结缔组织
神经——神经外膜 神经束——神经束膜 神经纤维——神经内膜 胶质细胞膜+基膜——神经膜
六、神经末梢 ——周围神经纤维的终末部分
(一)感觉神经末梢
1.游离神经末梢
分布:表皮、角膜、毛囊上皮细胞、结缔组织(真皮、骨膜、脑膜、血管外膜、关节囊、肌腱、韧带、筋膜、牙髓…)
功能:感受冷、热、轻触、疼痛
2.触觉小体
分布:皮肤真皮乳头内
特点:数量随年龄递减,卵圆形,有髓神经纤维进入小体前失去髓鞘,盘绕在扁平细胞之间
功能:感受应力刺激,参与产生触觉
3.环层小体
分布:皮下组织、腹膜、肠系膜、韧带、关节囊
特点:较大,圆或卵圆形
功能:感受较强应力,产生压觉和震动觉
4.肌梭
分布:骨骼肌内的梭形结构(也有运动神经末梢)
功能:本体感受器,感受骨骼肌伸缩变化 在调节骨骼肌活动中起重要作用,越精细运动处越多
(二)运动神经末梢
运动神经元的轴突在肌组织和腺体的终末结构,支配肌细胞的收缩,调节腺细胞的分泌
1.躯体运动神经末梢
分布:骨骼肌
运动终板:位于脊髓前角或脑干的运动神经元胞体发出的长轴突,抵达骨骼肌细胞时失去髓鞘,其轴突反复分支;每一分支形成葡萄状终末,并与骨骼肌细胞建立突触联系,此连接区域呈椭圆形板状隆起,称运动终板或神经肌连接
运动单位:一个神经元及其支配的全部骨骼肌细胞(越小,运动越精细)
一个运动神经元支配多个骨骼肌细胞,一个骨骼肌细胞只接受一个轴突分支的支配
2.内脏运动神经末梢
分布:心肌、各种内脏及血管的平滑肌和腺体
特点:神经纤维较细,无髓鞘,串珠样膨体
七、神经纤维的溃变和再生
(一)溃变
(二)再生
第9章 循环系统
 循环系统(连续而封闭的管道系统)=心血管系统+淋巴管系统 心血管系统=动脉+毛细血管+静脉+心脏 淋巴管系统=毛细淋巴管+淋巴管+淋巴导管
一、动脉和静脉管壁 的一般结构
(一)内膜
1.内皮
形态:单层扁平上皮,薄,胞质少,梭形; 胞核所在部位明显,居中,突向腔面;长轴与血流方向一致; 相邻细胞之间有紧密连接和缝隙连接
超微结构:质膜小泡(吞饮小泡,穿内皮通道);W-P小体
功能:①维持管壁完整②构成屏障选择性透过物质③影响调节血管通透性 ④合成分泌多种生物活性物质⑤合成与降解物质⑥代谢功能(血管紧张素转换酶)
2.内皮下层
组成:薄层的疏松结缔组织(含弹性纤维,平滑肌)
功能:缓冲、修补
3.内弹性膜
组成:弹性蛋白构成的有孔薄膜
内、中膜的分界
(二)中膜
组成:弹性膜+平滑肌纤维+结缔组织(不同血管差异较大) 弹性膜/弹性纤维->使扩张血管回缩;胶原纤维->维持张力
1.肌组织收缩调节血流量,弹性膜维持血管形状、弹性
2.动脉的平滑肌类似于成纤维细胞(产生胶原纤维、弹性纤维、基质) ——病理下,进入内膜增生,产生结缔组织,形成动脉粥样硬化;合成表型&收缩表型
(三)外膜
疏松结缔组织(成纤维细胞、弹性纤维、胶原纤维)
功能:①成纤维细胞可修复外膜②营养
二、动脉
(一)大动脉 (弹性动脉)管径>10mm
结构特征: ①内皮下层厚(W-P小体丰富) ②中膜厚(40-70层),以弹性膜为主 ——中膜含多层弹性膜和大量弹性纤维,平滑肌纤维较少 ③外膜薄 ④三层分界不清(内、外弹性膜与中膜延续)
功能特征:弹性大
各层结构特点
1.内膜:W-P小体丰富;内皮下层较厚,为疏松结缔组织
2.中膜:最厚,40-70层同心圆排列的弹性膜,横切面显示呈波浪状,动脉粥样硬化
3.外膜:较薄,疏松结缔组织(含胶原纤维束和弹性纤维,成纤维细胞 和少量平滑肌细胞);外弹性膜不明显
(二)中动脉 (肌性动脉)管径1-10mm
各层结构特点
1.内膜:内皮下层较薄,1-2层明显的内弹性膜
2.中膜:较厚,10-40层环形平滑肌纤维,缝隙连接, 少量弹性纤维和胶原纤维(平滑肌纤维产生)
3.外膜:与中膜等厚/稍薄,疏松结缔组织,外弹性膜明显 含营养血管和神经纤维->调节血管舒缩
(三)小动脉 (肌性动脉)管径0.3-1mm
特点:①结构与中动脉相似,各层均薄;②内弹性膜明显 ③3-9层环形平滑肌纤维,肌性动脉④一般没有外弹性膜
(四)微动脉 管径<0.3mm
特点:各层均薄,无内、外弹性膜; 中膜含1-2层平滑肌纤维
(五)动脉管壁 结构与功能的关系
大动脉:将心脏间断射血变为持续血流——辅助泵,保持血流平稳连续
中动脉:平滑肌在神经支配下舒缩,调节分配到身体各部和各器官的血流量(分配动脉)
小/微动脉:调节局部组织血流量,维持正常血压(外周阻力血管)
(六)动脉管壁内 的特殊感受器
颈动脉体:感受动脉血氧、二氧化碳分压和血液pH的化学感受器,调节心血管系统和呼吸系统
主动脉体:与颈动脉体相似
劲动脉窦:压力感受器,使血压保持相对稳定
三、毛细血管
特点: ①管径最细,分布最广;②分支互相吻合成网; ③代谢旺盛器官毛细血管网密;④血流慢以利于物质交换
(一)基本结构
毛细血管壁=内皮细胞+基膜+周细胞 6-8μm;容许一个红细胞经过
周细胞:内皮与基板间的扁而有突起的细胞,有收缩功能,可调节毛细血管血流,可以增殖分化为内皮细胞、成纤维细胞、平滑肌纤维。
(二)基本功能与分类
1.连续毛细血管
特点: 1.内皮细胞连续,细胞间有紧密连接 2.基膜完整 3.胞质中有大量吞饮小泡
分布:结缔组织、肌组织、神经系统-血脑屏障、外分泌腺、胸腺、肺…
2.有孔毛细血管
特点: 1.内皮细胞:不含核部分极薄,有孔,孔上有隔膜封闭 内皮窗孔——有利于血管内外的中、小分子物质交换 2.基膜完整 3.吞饮小泡少
分布:胃肠粘膜、部分内分泌腺、肾血管球(这个窗孔无隔膜覆盖)
3.血窦/ 窦状毛细血管
特点: 1.腔大、壁薄、不规则; 2.内皮细胞:有窗孔,无隔膜;细胞间隙大; 3.基膜:不完整,或缺如
分布:肝、脾、骨髓、某些内分泌腺
总结
连续毛细血管
内皮细胞:含吞饮小泡 细胞间隙:紧密连接 完整的基膜
有孔毛细血管
内皮细胞:有孔,可有隔膜 细胞间隙:有细胞连接 完整的基膜
血窦
内皮细胞:有孔 细胞间隙:大 基膜:不完整,或缺如
四、静脉
动静脉对比图
静脉结构特点:①数量多,管径粗,壁薄、腔大不规则、常塌陷; ②内膜薄;中膜薄,平滑肌少;外膜厚——中膜平滑肌纤维、弹性组织少,结缔组织多,常塌陷状 ③内、外弹性膜不明显,三层分界不清
各段静脉结构特征
1.微静脉(φ<0.2mm):内皮外有一层完整或不完整的平滑肌,外膜薄
2.小静脉(φ<1mm):中膜有1-4层平滑肌,外膜逐渐增厚
3.中静脉(1mm<φ<9mm):内膜薄,内皮下含少量平滑肌纤维,内弹性膜较不明显; 中膜薄很多,平滑肌纤维分布稀疏; 外膜比中膜厚,无明显外弹性膜
4.大静脉:靠近心脏的静脉;内膜薄;中膜不发达;外膜很厚,含大量纵行的平滑肌纤维束
五、微循环
六、淋巴管系统
七、心脏
概述:心壁很厚,主要由心肌构成;心壁内含有特殊心肌纤维组成的传导系统
(一)心壁的结构

1.心内膜
内皮
内皮下层
内层:细密结缔组织,丰富弹性纤维
外层:靠近心肌膜,称心内膜下层,疏松结缔组织,含小血管、神经 (心室的心内膜下层含心脏传导系统的分支即浦肯野纤维)
2.心肌膜
厚(心房较薄,左心室最厚),心肌纤维为主,毛细血管丰富; 心房肌纤维比心室肌纤维短而细
心骨骼:心房肌与心室肌之间,致密结缔组织构成坚实的支架,心房肌与心室肌分别附着,但不连续
部分心房肌纤维含—心房特殊颗粒—心房钠尿肽—利尿、排钠、扩张血管、降低血压 心肌—还可合成分泌多种其他生物活性物质
3.心外膜
心包的脏层 (为浆膜)
间皮(外表面)
疏松结缔组织(间皮深部):含血管、神经、神经节、脂肪组织
(二)心脏传导系统
1.组成实质:特殊的心肌纤维构成的传导系统,包括窦房结(右心房心外膜深处,心脏起搏点)、房室结&房室束(心内膜下层)及分支
2.功能:发出冲动并传导到心脏各部,使心房肌和心室肌按一定节律收缩。
3.细胞类型
起搏细胞
心肌兴奋的起搏点
细胞小,梭形/多边形
位于窦房结和房室结的中心
移行细胞
传导冲动
位于窦房结和房室结的周边及房室束
浦肯野纤维
快速传递冲动到心室 (缝隙连接使所有心室肌纤维同步舒缩)
组成房室束及其分支,位于心室心内膜下层
细胞粗短;胞质多,肌原纤维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