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图社区 教育心理学第五章知识与技能的学习
这是一篇关于教育心理学第五章知识与技能的学习的思维导图。导图从知识的学习、技能的学习两个部分做了阐述。
编辑于2021-12-04 10:17:18教育心理学第五章知识与技能的学习
第一节知识的学习
一、知识学习的概述
㈠知识的含义:知识是人脑对客观事物的特征与联系的反映,是客观事物在人脑中的主观表征 ,表征是知识在人脑中的表达形式或组织结构
㈡知识的类型:1.根据反映的深度分——感性知识与理性知识 ⑴感性知识包括感性和表像两种水平 ❶感性是人脑对直接作用于感官的客观事物的反映 ❷表象是指在没有直接作用于感官时,而在头脑中浮现该事物的形象 ⑵理性知识是人脑对客观事物的内部特征和内在联系的反映 包括概念和命题 ❶概念:是人脑对一类事物的本质特征的概括和反映 ❷命题由概念组成,即平时说的规则、原理、原则 2.根据反映活动的形式分——陈述性知识与程序性知识 ❶陈述性知识是用语言直接陈述的知识,主要用来回答事物What,Why,How.的问题 ❷程序性知识也叫操作性知识,是指只能借助于某种活动形式间接推测其存在的知识,这类知识主要回答How之类的问题 ★加涅将程序性知识分为心智技能和认知策略两类 ❶心智技能是运用概念和规则对外办事是的程序性知识,主要用来加工外在的信息, ❷认知策略是运用概念和规则对内进行调控的程序性知识,主要用来进行调节和控制自己加工的活动
㈢知识学习是类型:定义:知识学习又叫知识掌握,是将储存在语言文字符号中的信息及其意义转化为个人的精神财富的过程 1.根据知识本身存在形式和复杂程度——符号学习、概念学习、命题学习 ⑴符号学习:符号学习是掌握单个符号或一组符号所代表的意义, 其类型:词汇学习——汉字、英语单词学习;非语言符号学习——实物、图像、图表、图形学习;事实性知识学习——历史事件及地形地貌学习eg:北京是中国首都 ⑵概念学习:概念是人脑对一类事物本质特征的概括和反映,概念学习就是掌握一类事物的本质特征 ⑶命题学习:命题是由若干个具有内在联系的概念组成的句子,命题学习就是掌握句子的复合意义,即掌握若干个概念之间的联系 2.根据新知识与原有知识结构的关系——下位学习、上位学习、并列结合学习 ⑴下位学习(大 小)下位学习又称类属学习,就是将新知识归属于认知结构,并使之相互联系的过程,包括派生类属学习和相关类属学习eg:正方形,长方形等轴对称图形——图形 ⑵上位学习:也称总括学习,即通过综合归纳获得意义学习,V正方体=S*H V长方体=S*H →V柱体=S*H ⑶并列结合学习:新知识与旧知识产生联合意义 eg:化学中的化合与分解,物理中的聚变和裂变 ㈣ 知识学习的过程(3个阶段):知识的获得(同化)→知识保持(巩固)→知识提取(应用) ㈤知识学习的作用:❶是学校教学的主要任务之一,❷是学生形成技能和发展能力的重要基础,❸是学生创造性产生的必要条件
二、知识的获得(同化)
㈠知识获得阶段的主要任务:通过直观与概括两个认知环节来实现
㈡知识直观:直接感知到教学教材的表层意义、表面特征,从而形成对有关事物的具体的特殊的感性的认识的加工过程 1、知识直观的3种类型 实物直观、模像直观、言语直观 2、如何提高知识直观的效果:⑴灵活运用实物直观和模像直观 ⑵加强词与形象的配合 ⑶运用感知规律突出直观对象的特点 强度律、差异率、活动律、组合律、 ⑷培养学生的观察力 ⑸让学生充分参与直观过程
㈢知识概括:1、类型:感性概括(获得日常概念) 、理性概括 (获得科学概念) 2、如何提高知识概括的效果:⑴运用正例和反例 (正例提供正确信息,反例增加比较信息) ⑵提供丰富的变式(正例) ⑷进行科学的比较
三、知识的保持
㈠记忆系统及特点:1、瞬时记忆(感觉记忆)持续时间短,容量大,在短暂时间接受的信息有限 ,经注意进入短时记忆, 2、短时记忆:(操作记忆、工作记忆)1分钟之内,记忆容量有限7+2个组块,对信息进行有意识的加工,听觉编码,信息进过复述后进入长时记忆 3、长时储存系统:1分钟以上 ,保持时间长,容量极大,意义编码,
㈡知识遗忘及原因:1、遗忘进程:艾宾浩斯遗忘曲线, 规律:先快后慢,不均衡 2、遗忘的理论解释:❶记忆痕迹衰退说,❷干扰说 ❸同化说(奥苏泊尔) ❹动机说(弗洛伊德) 3、影响遗忘的主要因素:❶学习者的需要和兴趣 ❷材料的意义、性质、数量 ❸学习程度 150%学习效果最好 ❹材料序列对遗忘也有影响
㈢运用记忆规律,促进知识保持:1、深加工材料:对新材料的理解和记忆 2、有效运用记忆术 3、进行组块化编码 4、适当过度学习(达到背诵之后的继续学习)过度学习达到150%识记效果最好 5、合理进行复习
四、知识的应用(提取)
㈠学生应用知识的一般过程:1、审题、 2、联想与有关知识的重视, 3、通过课题类化,找到解决方法 4、解题与验证 ㈡影响知识应用的主要因素:1、知识的理解与巩固的程度 2、课题的性质 3、智力活动方式 4、解题时的心理状态
第二节技能的学习
一、技能的概述
1、通过练习而形成的合乎法则的活动方式 2、技能的特征:❶练习是技能形成的途径 ❷动作方式是技能的形成 ❸合乎法则是技能的标志 3、技能与知识的关系:(知识学习是掌握知道,懂不懂,技能学习是“会不会,熟不熟练” 知识的学习是技能学习的起点) 4、技能与习惯的关系:共同点:都是自动化的动作系统 ; 区别:❶技能有高低无好坏,习惯有好坏 ❷技能不一定与需要相联系 ❸技能是有目的的
技能的种类:1、操作技能(动作技能、运动技能)⑴特点:❶客观性:对象是物质性客体或肌肉 ❷外显性 :通过肌体运动实现(不能省) ❸展开性:每个动作都必须执行,只能加快不能省略 ⑵分类:(连贯):连续技能、断续技能 ; (技能与环境):封闭技能、开放技能 ;(动作的精细程度)精细技能、粗放技能 (操作对象):徒手操作型技能、器械型操作技能 2、心智技能: ⑴特点:内潜性、观念性、简缩性
㈢技能的应用:1、对活动进行调节和控制 2、是获得经验、解决问题的前提条件 操作技能的形成阶段:定向→模仿→整合→熟练
操作技能的培训要求:❶准确的示范与讲解 、❷必要的适当练习 、❸充分而有效的反馈、 影响反馈效果的因素:反馈的内容、反馈的频率、反馈的方式
二、心智技能的形成
㈠相关理论: 1、加里培林按阶段形成的理论:⑴动作定向阶段 、⑵物质与无纸化阶段 、⑶出声的外部语言动作阶段 、⑷不出声的外部语言动作阶段 ⑸内部语言动作阶段 2、安德森的心智技能形成的三阶段:⑴认知阶段:——了解问题的结构 、⑵联结阶段——应用具体方法解决问题 、⑶自动化阶段——获得大量解决问题所需要的认知操作和法则 ,并完善这些操作和法则 3、我国心智技能三段论:原型定向→原型操作→原型内化
㈡心智技能的培养要求:1、确立合理的智力活动原型 、2、激发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 3、注意原型的完备性、独立性、概括性、 4、注意培养的阶段特征,正确使用语言 5、注意学生的个别差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