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图社区 印度宗教
这是一个印度宗教的思维导图,导图简单介绍了一下印度主要派别:毗湿奴、湿婆、性力派,带我们了解一些不知道的知识。
编辑于2021-12-04 17:05:09印度宗教
早期三神:梵天、湿婆 毗湿奴
后期三神:湿婆、毗湿奴、萨克蒂
毗湿奴派
主神:毗湿奴(亦崇拜其化身及这些化身的妻子)
皆认为毗湿奴是最高神,是至上的实在,是“遍及宇宙万物的唯一者”。
主要标志:在前额上用檀香木浆划三条竖道
主要流行地区:印度北部和西海岸,特別是北方邦、旁遮普邦、拉賈斯坦邦、古吉拉特邦和马哈拉施特拉邦。
名称与渊源
印度思想渊源: 吠陀神话传说 “那罗延天”的概念 “化身”的美丽传说 哲学家的论证
最突出派别: 罗摩奴闍+摩陀婆 (从哲学上把最高神与毗湿奴等同起来)
其他分支: 薄伽梵派+五夜派+清净派+唯一目的派
五种形式
毗湿奴的属性表现为以下五种: 最高者(超越) 四种现身(群组) 化身 内制者【事物内部的控制者】(遍在) 偶像化身(化身崇拜)
四种力量(四手所持代表四种力量): 海螺🐚 法轮 法棒 莲花
化身: 鱼🐟、龟🐢、野猪🐗、人狮、侏儒、持斧罗摩、罗摩、大力罗摩、克里希那、卡基
皈依
经典: 《摩诃婆罗多》+《罗摩衍那》
三种瑜伽: 行为瑜伽🧘♀️+知识瑜伽🧘♀️+虔爱瑜伽🧘♂️
毗湿奴派将虔爱的至上阶段,称为皈依,意指自身绝对依从顺从于上帝
真言和坛城
真言类型: 有意“真言” 无意“真言”➡️唵(Om=a(梵天)+u(毗湿奴)+m(湿婆))【亦可代表三部吠陀或三界】 把神的本性压缩到最简单形式的种子“真言”
湿婆派
历史
支派和仪式
湿婆派是至上神,并非单单只是三位一体神
早期分支: 兽主派 卡拉穆卡 卡帕梨卡
古典湿婆派: 克什米尔地区的湿婆三位一体说派(Trika) 坎那达地区的湿婆英雄说派(Virasaivism) 南印度的湿婆经典派( Saiva-siddhanta)
林伽派
湿婆派又被称为林伽派,湿婆崇拜者认为“湿婆林迦”即男性生殖器,是湿婆大神最根本、最重要的象征,因此对林迦的崇拜就是对湿婆大神的最根本的崇拜,实质上就是对湿婆的崇拜。 (补充:女性生殖器称为“约尼”,即Yoni。在印度神庙中,经常可以看到林迦与约尼相结合的形式,印度教徒相信,两者的结合是万物产生的力量和基础。)
早期形式:湿婆林迦最初是以“宇宙林迦”的形式出现的➡️这证明湿婆的最高形式:是具有无限光量和力量的圆柱,即“发光的林迦”。
虔诚派运动后: 林伽派相信,已经与湿婆结合之灵魂,就已经超脱轮回,因此无任何恐惧和束缚。随着该虔诚派崇拜湿婆的发展,崇拜者被称为“勇者湿婆派”,他们摆脱了对仪式和神庙的依赖,身上唯一的标志就是在脖子上永远佩戴一个林伽像。 再后,新的林迦派发展: 主张在神面前一切平等,其成员必须抛弃种姓观念,禁止童婚,主张寡妇再嫁,实行土葬➡️吸引了很多女信徒,她们抛弃惯例,主张湿婆应当与萨克蒂结合,由此,萨克蒂以伟大的女神形象出现。
萨克塔派(性力派)
教义
就其哲学而言,萨克塔派属于非二元论者,主张实在是不二一元 ( advaita),其本质是存在、意识和妙乐。一元的实在是绝对的真实,它经由其“摩耶”(maya)之力,将其本身显现成为多元的世界。
萨克塔派的一元论与吠檀多派商羯罗所主张的一元论是一致的,两者的不同之处仅在于“摩耶学说”。 萨克塔派所主张的摩耶学说➡️是将“摩耶”视为一种真实的力量; 而商羯罗所主张的摩耶学说➡️“摩耶”是虚妄的原理,摩耶掩盖了真实的梵,并投射出虚幻的世界。
萨克塔派与湿婆派,特别是克什米尔的湿婆派,关系十分密切➡️ 两派在教理上十分相近。(两派都认为,至上的实在是湿婆•萨克蒂( Siva-Sakti)--即意识与力量。 湿婆是意识的静止状态,而萨克蒂则是其运动(状态,而世界的进化、维持及归灭,需要意识的静止状态和运动状态。 湿婆派与萨克塔派的区别在于对最高实在的认可➡️ 湿婆派:湿婆是最高神 萨克塔派:萨克蒂才是最高的神圣力量,是至上的原理。
在以男性占优势的世界中,萨克塔派强调圣母( Divine Motherhood )概念,即最高神的母性,并因此引人注目。 在萨克塔派的见解中,女性性力的本原是萨克蒂,而萨克蒂本质就是“自性”,它具有无穷的力量,能创造、维持和毁灭一切自然现象,是梵天、毗湿奴和湿婆用来创造万物的力量,其本身就是“三位一体”。因此,人们可以通过崇拜萨克蒂的表现形式,如薄伽瓦蒂(最高女神)和摩诃戴维(大女神)来接近萨克蒂本身。 因此,在萨克塔派中,女性优先受到特别的尊崇。萨克塔派实践法( sadhana)的基本特色,就是女性及女孩的仪式崇拜。
萨克蒂只是比喻及象征一位女性,它实际上是作为创生原理的上神。该派自己解释说,为了祭祀的目的,他们将上神赋予了母性的形式。
灵魂与精神训练
实践方法:终生不断地奉行仪式及冥想
灵魂分组: 被束缚的灵魂+英雄的灵魂+神圣的灵魂
《库拉那瓦坦特罗》( Kularnava-tantra)提到七种灵魂训练方法(ataras): 吠陀 毗湿奴派 湿婆派 顺向( Daksina) 反向( Vama) 悉檀多( Siddhanta, 成就) 库拉( Kaula,体悟梵)
在这七个层次中,前三者是为被束缚的灵魂所设,顺反两向是为英雄的灵魂所设,最后两者是为神圣的灵魂所设。
据萨克塔派的理解: 吠陀中所强调的精神训练是在仪式上 毗湿奴派强调虔爱 而湿婆派则强调知识 被束缚的灵魂需要进行的精神训练之道是行为、虔爱和知识之道。
对于英雄的灵魂: 其“顺向”训练正是为了保存前三种训练之所得。 “反向”方法:最有名的仪式是“五种实物”(Pancatattva),即以酒、肉、鱼、谷物和女性五种祭品献给上神。 坦特罗经典规定可以采取三种方式举行: 层次最低的是以粗劣形式举行的仪式,但即使是这种粗劣的仪式,其意义同样在于提升一切活动,包括饮食和性爱 中间的层次采取了代替方法,如以椰子水代替酒,以姜代替肉,等等,这样仪式所用之物全都可以被接受 上层的方式将“五种实物”完全变为一种内在的过程,它由瑜伽方法组成,全然不依赖外在物质。
萨克塔派的最后两个阶段(七种实践法中可使灵魂完成全部过程从而达到神圣):悉檀多+库拉 悉檀多➡️达成最后的立场,实践者对于享乐的理解是空无,由于培育出无所有的情操,其对于享乐之道的反应便是舍离之道。 库拉➡️实践者追寻舍离之道而体悟库拉,即萨克塔派的理解体悟梵。 在这个过程中,灵性导师的指导是必不可少的,而至上的灵性导师即是湿婆•萨克蒂(Siva-Saki, 即至上的实在),人类的灵性导师是湿婆•萨克蒂在此世的示现。
女神及其内涵
萨克塔派流行地区: 孟加拉🇧🇩和阿萨姆一带
萨克蒂表现为许多女神的形象: 其中代表自然力量的两个主要方面➡️创造或破坏
迦利女神是萨克塔派崇拜的偶像:“迦利” 一词在梵文中与“时间”(Kala)相关联,代表着时间的万能和破坏性。 仁慈的、具有创造力的女神主要有两个:拉克希米(Lakshmi)+帕尔瓦蒂(Parvati)。 迦利女神由于其能打败一切邪恶势力,受到人们的崇拜。基于同样的原因,人们也崇拜杜尔迦女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