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图社区 消化和吸收
消化和吸收的思维导图。主要从目标、概述、口腔内消化、胃内消化、小肠内消化、大肠内消化、吸收几个方面作了阐述。
编辑于2021-12-04 20:29:53消化和吸收
目标
1、能说出消化、吸收、机械性消化和化学性消化的概念;
2、能阐述消化道平滑肌的一般生理特性;
3、能说出消化道各段(食管、胃、小肠、大肠)的运动 形式及意义;
4、能描述胃液及胰液的成分及作用;
5、能简述小肠内主要营养物质的吸收过程。
概述
消化方式
机械性消化
通过消化道的运动,将食物粉碎、搅拌和推进的过程。(形变)
化学性消化
通过消化腺分泌的消化酶将食物大分子分解成小分子的过程。(质变)
吸收
(absorption):消化后的食物透过消化道粘膜进入血液或淋巴液的过程
一、消化道平滑肌的生理特性
一般生理特性
兴奋性低,收缩缓慢
较骨骼肌、心肌兴奋性低
自动节律性
节律慢、不规则
紧张性
保持在一种微弱的持续收缩状态;保持形状、位置、基础压力(消化液的渗透)
伸展性
增加容积,接纳食物
对刺激的敏感性不同
对机械牵拉、温度、化学刺激敏感,对电刺激、锐性刺激不敏感
电生理特性
1.静息电位( RP )
特 点:较小,不稳定(-50 ~ -60mV)
形成机制:K+外流(主要)
Na+、Cl-、Ca2+和钠泵生电作用
2、基本电节律(慢波电位)
3. 动作电位(AP)
峰电位型;去极化主要是Ca2+内流引起;缓慢,持续时间长
二、消化腺的分泌功能
消化腺的组成:消化管黏膜上的腺体和附属于消化管的唾液腺、胰腺和肝脏等。
消化液成分
水(>90%)
无机盐(Na+,H+,HCO3-等)
有机物(各种消化酶,粘蛋白等)
分泌过程:消化腺的主动分泌
6-8 L/d
消化液的生理作用:
1)稀释食物与血浆等渗,有利吸收;
2)提供最适pH,提高消化酶活性;
3)分解食物,有利吸收;
4)保护消化道,防止损伤。
三、消化道的神经支配
壁内N丛:
粘膜下N丛、肌肉N丛;由运动神经元(支配腺体,肌肉,血压管等)、中间、感觉神经元构成,完成局部神经反射,同时受外来神经支配。
外来神经
交感神经:胸5-腰2----神经节,节后纤维至肌肉腺体或内在神经丛,NE,α2和β2受体。
抑制为主,消化道平滑肌运动减弱,腺体分泌减少。
副交感神经:X,盆N,止于内在神经丛,ACH,M受体。
兴奋为主,消化道平滑肌运动增强,腺体分泌增多。
四、消化道的内分泌功能
胃肠内分泌细胞的特点
散处于胃肠道粘膜上皮之间
数量巨大,种类多,最大的最复杂内分泌腺
开放型细胞和闭合型细胞
胃肠激素
三大激素
分泌
刺激物
功能
促胃液素/胃泌素
胃窦及十二指肠G细胞
迷走N(Ach)
蛋白质
胃肠运动(+) 腺体分泌消化液(+)
促胰液素
十二指肠及空肠S细胞
盐酸
脂肪
蛋白质
抑制胃肠运动和胃液的分泌 促进胰液、胆汁和小肠液分泌
缩胆囊素
十二指肠及空肠I
盐酸
脂肪
蛋白质
胃肠运动(+) 胰液及胆汁液分泌(+) 胆囊收缩(+)
胃肠激素的生理作用
1.调节消化腺的分泌和消化道的运动
2.调节其它激素的释放
3.营养作用
口腔内消化
一.唾液分泌
㈠ 唾液性质与成分:pH: 6.6~7.1
水,有机物(唾液淀粉酶、粘蛋白、球蛋白、溶菌酶等),无机物(Na+、k+、HCO3-、Cl-等)
㈡ 唾液的作用
湿润、溶解食物,清洁、保护口腔,水解淀粉
唾液分泌的调节
完全是神经性调节,包括条件反射和非条件反射
唾液腺受双重神经支配
副交感神经(+)
交感神经(+)
二、吞咽
食管→胃(食管蠕动)
食管下括约肌:3~5cm的高压区,比胃高5-10mmHg ,防胃内容物逆流入食管。
第三节 胃内消化
外分泌腺
贲门腺:粘液细胞,分泌稀溥的碱性粘液
泌酸腺:壁细胞分泌HCl和内因子;主细胞分泌胃蛋白酶原
幽门腺:分泌碱性粘液
(一)胃液的性质、成分和作用
成 分
主要为盐酸、胃蛋白酶原、粘液、内因子,其余为 水、HCO3- 等无机物
性 质
无色,pH 0.9~1.5,是体内pH最低的液体
分泌量
1.5~2.5 L/日
胃黏膜屏障
组成:上皮细胞顶端膜与相邻细胞侧膜之间紧密连接
作用: 脂溶性物质易通透,而离子难以通过, 防H+向内扩散
(二)胃液分泌的调节
头期胃液分泌(神经调节)
特点:持续时间长,量多(30%),酸度很高,消化力(酶)尤高 ,受食欲影响
胃期胃液分泌(神经-体液调节)
特点:量多(60%),酸度和胃蛋白酶的含量高
肠期胃液分泌(体液调节)
酸度不高
消化力不强
第四节 小 肠 内 消 化
一、小肠的化学性消化
(一)胰液
1.胰液的成分和作用
无色,pH7.8~8.4,渗透压≈血浆, 1~2L/每日。
水和HCO3-
中和胃酸;保护肠粘膜不受胃酸的侵蚀。
为小肠内消化酶提供最适pH。
胰淀粉酶:淀粉→麦芽糖、蔗糖、葡萄糖
胰脂肪酶:脂肪→甘油+甘油一脂、脂肪酸
胰蛋白酶和糜蛋白酶:酶原
2.胰液分泌的调节
神经调节
延髓
体液调节(主要)
促胰液素
缩胆囊素:也称促胰酶素。促进各种酶的分泌;促进胆囊强烈收缩,排除胆汁
(二)胆汁
1.胆汁的性质和特点
肝胆汁
胆囊胆汁
2.胆汁的成分和作用
水、无机盐、胆盐、胆固醇、胆色素、卵磷脂等,不含消化酶
促脂肪消化
促脂肪及脂溶性维生素(vitA,D,E,K)吸收
促进胆汁自身分泌(利胆作用):肠-肝循环
90%胆盐以上被回肠末端粘膜吸收,---门V---肝脏--合成胆汁--入肠,称为胆盐的肠-肝循环。
3.胆汁分泌和排放的调节
条件反射。
非条件反射:纯神经机制,迷走-胃泌素机制
(三)小肠液
pH≈7.6。渗透压与血浆相等
2.小肠液的成分和作用:
(1)HCO3-:中和胃酸,保护十二指肠粘膜免遭胃酸侵蚀。
(2)肠激酶:激活胰蛋白酶原——胰蛋白酶。
(3)肠淀粉酶:水解淀粉成为麦芽糖。
(4) 二糖酶,肽酶:进一步消化水解食糜为可吸收的小 分子物质。
(5)肠脂肪酶
二、小肠的机械性消化
1.紧张性收缩:
2.分节运动:
3.蠕动:
纵环行肌收缩,自上而下顺序收缩和舒张的运动。
作用:使经过分节运动的食糜向前推进。
第五节 大肠内消化
一、大肠液的分泌及肠内细菌的作用
成分:黏液、H2O、K+、HCO3-,pH8.3~8.4。
作用:保护肠黏膜免遭机械损伤和润滑。
二、大肠的运动和排便(自学)
(一)大肠的运动形式
袋状往返运动,分节或多袋推进运动,蠕动
(二)排便
第六节 吸 收
一、各部位吸收能力
口:部分药物(如亚硝酸甘油、吗啡)。
胃:酒精和少量水分。
大肠:水分和无机盐,葡萄糖和一些药物。
小肠:
吸收途径和吸收机制
① 跨细胞途径
② 旁细胞途径
① 被动转运(扩散、滤过、渗透)
② 主动转运(泵、胞饮)
二、几种主要营养物质的吸收
(1)糖:
消化成单糖才能被吸收。
继发性主动转运
(2)蛋白质:
氨基酸、二肽、三肽。
继发性主动转运
有分别转运中性、碱性、酸性氨基酸和亚氨基酸的转运系统
(3)脂肪的吸收:
形式:被动转运。
长链脂肪酸、甘油一酯 淋巴途径
中、短链脂肪酸、甘油一酯 血液途径
(4)水的吸收:
9L/日,渗透方式
(5)无机盐的吸收
钠的吸收:逆电-化学梯度而主动转运
伴随葡萄糖、氨基酸和负离子等物质的吸收
Na+-Cl-同向转运, Na+-H+,Na+-K+
肠上皮细胞底-侧膜上存在着钠泵,使Na+逆电-化学梯度而主动转运
(6)胆固醇的吸收
类似脂肪,经淋巴进入血液
影响因素:食物中胆固醇含量;脂肪含量、 胆盐量,植物固醇量(-),肠黏膜载脂蛋白量
(7) 维生素的吸收
形式:水溶性-钠同向转运,脂溶性-同脂类消化产物,vitB12-与内因子结合后于回肠主动吸收
位置:小肠上段(vitB12在回肠)
铁的吸收
形式:Fe2+,vitC和胃酸促进其吸收,主动转运
位置:十二指肠和空肠
钙的吸收
形式:可溶性钙,主动转运
位置:十二指肠
影响因素:
维生素D
机体需钙量
酸性环境(pH=3时,钙呈离子状态)
负离子的吸收
被动扩散(钠离子形成电位梯度)
胃的机械性消化-胃的运动形式
(1)紧张性收缩
1.维持胃保持一定形态和位置;
2.维持一定的胃内压,利于胃液渗入食糜;
3.是胃其他运动形式有效进行基础。
(2)胃的容受性舒张
1)定义:食物刺激口、咽部感受器,通过迷走神(释放肽类递质)经反射性引起胃平滑肌舒张,胃容积增大,而胃壁压力变化不大。
2)意义:容纳和储存食物的功能。
(3)蠕动
于5min后,环行肌收缩引起,起于胃体中部,3次/min,1分,1-2mL食糜排入十二指肠。
使食糜与胃液充分混合和研磨,推进。
胃的排空(gastric emptying)
水(10min),糖(2h),蛋(2.5h ),脂肪(5.5h)
(混合食物由胃完全排空约需4-6小时)
动力:胃与十二指肠的压力差
食物入胃后刺激胃的运动使胃内压升高促进食物排空,食物入十二指肠后反过来又抑制胃的运动。
幽门作用:防食物过快入小肠
胃内因素促进胃排空
十二指肠内因素抑制胃排空
正常时胰液中的蛋白水解酶不消化胰腺本身,因为
胰蛋白酶和糜蛋白酶以酶原形式
胰蛋白酶抑制因子
空腹几乎不分泌;进食后便开始分泌
集团蠕动:
通常始于横结肠,快速蠕动至降结肠或乙状结肠,产生便意。多在早餐或进食后发生,每日发生3~4次。
可能由十二指肠-结肠反射引起。
胰腺导管阻塞或暴饮暴食引起胰液分泌急剧增加时,胰管内压升高使胰小管和胰腺腺泡破裂,胰蛋白酶原被组织液激活,消化胰腺自身组织(急性胰腺炎)
胆固醇和卵磷脂的适当比例是维持胆固醇成溶解状态的必要条件
若胆固醇↑或卵磷脂 →胆石症
大肠内细菌:
发酵:糖和脂肪→乳酸、醋酸、CO2、沼气等
腐败:蛋白质→氨、酪胺、组胺、吲哚等
B族(B1、B2、B12和叶酸)和K族维生素。
蠕动(peristalsis):
是消化道运动的基本形式。
是空腔器官平滑肌前面舒张、后面收缩,向前推进的波形运动。
内因子(intrinsic factor)
壁细胞→糖蛋白
作用:
①与VitB12结合,保护B12不被消化酶水解
②内因子与回肠末端受体结合,促进B12经回肠粘膜吸收
黏液和HCO3- (黏液-碳酸氢盐屏障,mucus-bicarbonate barrier)
黏液:上皮细胞、黏液细胞,糖蛋白,有黏滞性,形成凝胶;可溶性黏液组成胃液。
HCO3-:非泌酸细胞,组织间液渗入
概要
润滑作用,减少机械损伤
减慢离子扩散速度并中和胃 酸:HCO3- + H+ →H2CO3
防胃蛋白酶对自身的消化
胃蛋白酶原: 主细胞和粘液细胞分泌
胃蛋白酶原➡胃蛋白酶→水解蛋白为䏡、胨、多肽
最适pH=1.8-3.5,pH>5.0则失活;
对蛋白消化并非必需
盐酸:壁细胞主动分泌的
形式: 游离酸, 结合酸
基础排酸量:空腹时,0~5mmol/h。
最大排酸量:20~25mmol/h
最大排酸量主要取决于壁细胞的数量以及壁细胞的功能状态。
盐酸作用
① 激活胃蛋白酶原,并给胃蛋白酶提供活动所需的酸性pH
② 杀菌
③ 使蛋白质变性易于消化
④ 促进胰液、胆汁、小肠液分泌
⑤ 促进小肠对铁、钙的吸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