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图社区 生理学 第六章 消化和吸收
生理学 第六章 消化和吸收,主要从小肠内消化、肝脏的消化功能和其他生理作用、大肠的功能、吸收、胃内消化等方面作了概括总结。
编辑于2021-12-04 23:21:28第六章 消化和吸收
第四节 小肠内消化
一、胰液的分泌
(一) 胰液的性质 成分 用途
胰液是无色无臭的碱性液体 pH为7.8~8.4 渗透压与血浆大致相等 人每日分泌的胰液量为1~2L
胰液中含有无机物和有机物
无机物中 碳酸氢根的含量很高 是由胰腺内的小导管细胞分泌的 胰液中碳酸氢根的浓度随分泌速度增加而增加
最高可达140mmHg / L
碳酸氢根的作用主要是中和进入十二指肠的胃酸 使肠粘膜免受强酸的侵蚀 同时为小肠内的各种酶提供最合适的pH环境
胰液中的有机物主要是蛋白质
主要是多种消化酶
由腺泡细胞分泌
1. 胰淀粉酶
胰淀粉酶是一种α-淀粉酶
对盛生和熟的淀粉水解效率都很高
消化产物为糊精 麦芽糖, 胰淀粉酶的最佳pH为 6.7~7.0
2. 咦脂肪酶
可分解甘油三酯为脂肪酸 一酰甘油 和甘油
最适pH为7.5-8.5
3.胰蛋白酶和糜蛋白酶
均以无活性的酶原形式存在于胰液中
胰蛋白酶和糜蛋白酶的作用极为相似,都能分解蛋白质为际和陈,当两者一同 在用于蛋白质时,则可将蛋白质消化为小分子多肽和游离纸基酸;麼蛋白酶还有较强的凝乳作用。 此外,正常胰液中还含有羧基肽酶、核糖核酸酶、脱氧核糖核酸酶等水解酶。它们也以酶原的形 式分泌,在已活化的胰蛋白酶作用下激活。激活后,羧基肽酶可作用于多肽末端的肽键,释出具有自 由羧基的氨基酸,核酸酶则可使相应的核酸部分水解为单核苷酸一。
(二) 胰液分泌的调节
1. 神经调节
食物的形状 气味 以及食物对口腔 、 胃 肠 的刺激 都可引起神经反射
引起胰液分泌
传出神经主要是 迷走神经
2. 体液调节
(1) 促胰液素
促胰液素是历史上第一个被发现的激素
酸性的食糜进入小肠后 刺激小肠黏膜释放促胰液素
距幽门越远 含量越少
(2) 缩胆囊素
促进酶的分泌
也称 促胰酶素
促进胆囊收缩 排除胆汁
对胰腺有营养作用
促进胰组织蛋白和核糖酸的合成
二、胆汁的分泌和排出
(一) 胆汁的性质 成分和作用
肝细胞分泌 非消化期 储存于胆囊 进食后 食物及消化液 刺激胆囊收缩 将胆汁排入十二指肠内
1. 胆汁的性质和成分
有色 味苦 较稠的液体
金黄色 透明清亮 弱碱性
胆囊胆汁浓缩 颜色加深
深棕色
碳酸氢根被吸收 程弱酸性
成年人每日分泌胆汁0.8~1L
胆汁是唯一不含消化酶的消化液
主要成分是胆盐
作用是促进脂肪的消化和吸收
胆色素是血红素的分解产物
是决定胆汁的主要成分
胆固醇是肝脏脂肪的代谢产物
2. 胆汁的作用
(1) 促进脂肪的消化
胆汁中的胆盐,卵磷脂 和胆固醇 均可作为乳化剂 降低脂肪的表面张力 是脂肪乳化形成微滴分散在水性的肠液中
增加咦脂肪酶的作用面积
促进脂肪的消化
(2) 促进脂肪和脂溶性维生素的吸收
在小肠绒毛 表面覆盖一层不流动水层
脂肪分解产物不易穿过
胆盐聚合微胶粒 形成水溶性混合微胶粒
易被吸收
(3) 中和胃酸及促进胆汁自身分泌
进入小肠的大部分胆盐由会肠粘膜吸收入血 通过门静脉回到肝脏 在形成胆汁 称为胆盐的肠- 肝循环
返回到肝脏的胆盐有刺激胆汁分泌的作用
称为胆盐的利胆作用
(二) 胆汁的分泌和排除调节
胆汁
食物是刺激胆汁分泌和排出的自然刺激物
高蛋白食物刺激作用最强
高脂肪和混合食物次之 糖类食物作用最弱
1. 神经类调节
进食动作或食物对胃 小肠黏膜的刺激均可通过神经反射引起肝胆汁分泌少量增加
胆囊收缩轻度加强
反射的传出途径是迷走神经
迷走神经末端释放乙酰胆碱 直接作用于肝细胞和胆囊 增加胆汁分泌和引起胆囊收缩
也可以通过促胃液素的释放,间接引起胆汁分泌增加
2. 体液调节
(1) 促胃液素
促胃液素血液循环作用于肝细胞引起胆汁分泌
也可以先引起盐酸分泌 盐酸作用于十二指肠黏膜 使之释放促胰液素
进而促进胆汁分泌
(2) 促胰液素
促胰液素主要作用是促进胰液分泌 对肝胆汁分泌也有一定刺激作用 主要促进胆管上皮分泌大量的水和碳酸氢更
(3) 缩胆囊素
可通过血液循环作用与胆囊平滑肌和壶腹括约肌
引起胆囊收缩 壶腹括约肌 舒张 促使胆汁排除
也有较弱的促进胆汁分泌的功能
(4)胆盐
肠-肝循环 返回肝脏的肝盐有刺激胆汁分泌的作用
但是对胆囊的运动无明显影响
(三) 胆囊的功能
① 储存和浓缩胆汁
② 调节胆管内压和排出胆汁
三、 小肠液的分泌
(一) 小肠液的性质 成分和作用
弱碱性
pH 约7.6
渗透压于血浆相等
成年人每日分泌1~3 L
近年来认为小肠腺分泌的酶只有肠激酶一种
将胰液中的胰蛋白酶原活化为胰蛋白酶 以利于蛋白质的消化
(二) 小肠液的分泌
食糜对局部黏膜的机械性刺激和化学刺激均可引起小肠液分泌
小肠黏膜对扩张性刺激最为敏感
小肠内的食糜越多 分泌量也越大
四、小肠的运动
(一) 小肠的运动形式
(1) 紧张性收缩
紧张性收缩是小肠其他运动的基础并使小肠保持一定的位置和形状
(2) 分节运动
环形肌为主的节律性收缩和舒张交替进行
吧食糜分成多段
分节运动的意义在于
① 使食糜和消化液充分混合 有利于化学性消化
② 增加食糜和小肠黏膜的接触
不断挤肠壁 促进血液和淋巴回流 有利于吸收
③ 分节运动本身对食糜的推进作用很小 但分节运动存在自上而下的频率梯度 这种梯度对食糜有一定的推进作用
(3) 蠕动
小肠的蠕动 可发生在小肠的任何部位
推进速度为0.5~2.0cm/s
作用是将食糜向小肠远端推进一段后在新的肠段进行分节运动
(二) 小肠运动的调节
小肠的运动主要受肌间神经丛的的调节
通过局部反射使运动加强
一般副交感神经兴奋时肠壁的紧张程度升高 蠕动加i强 而交感神经相反
(三) 回盲括约肌的功能
回肠末端和盲肠交界处的环形肌明显加厚 称为回盲括约肌
平时轻度收缩 使小肠的压力大于大肠
防止大肠内容物回流
防止小肠内容物快速流入大擦肠
第五节 肝脏的消化功能和其他生理作用
一、 肝脏的功能特点
(一) 肝脏的血液供应
肝脏的血液供应极为丰富
其所含量相当于人体总量的14%
成年人每分钟干血流量有1500~2000ml
(二) 肝脏的代谢特点
肝脏的主要功能是进行三大营养物质的代谢 包括糖的分解和糖原合成 蛋白质和脂肪的分解与合成
肝细胞内存在体内几乎所有酶
① 肝内和肝外组织的均有的酶
如 磷酸化酶碱性磷酸酶等
② 仅存在于肝内的酶
组氨酸酶
山梨醇脱氢酶 精氨酸酶 鸟氨酸氨基甲酰转移酶
二、 肝脏的主要生理功能
(一) 肝脏分泌胆汁的功能
肝脏能不断地生成胆汁和胆汁酸
胆汁在消化过程中可促进脂肪在小肠内的消化 和吸收
(二) 肝脏在物质代谢中的功能
1. 肝与糖代谢
单糖由小肠粘膜吸收后 由门静脉进入肝脏 在肝脏内变为肝糖原而储存 一般成年人肝内约含有100g 肝糖原
饥饿 劳动 发热时 血糖大量消耗
肝细胞吧肝糖原分解为葡萄糖进入血液 所以患肝病时血糖常有变化
2. 肝与蛋白质代谢
消化道吸收的氨基酸在肝脏内进行蛋白质合成 脱氨 专氨等作用 合成的蛋白质进入血液循环共全身的器官组织之需要
3. 肝与脂肪代谢
肝脏是脂肪运输的枢纽
4. 维生素代谢
CDEKB1B2B6B12烟酸 叶酸等多种维生素
90%的维生素A都在肝内
5. 激素代谢
多余的激素在肝脏分解
(三) 肝脏的解毒功能
1. 化学作用
氧化 还原分解 结合 脱氧 等
2. 分泌作用
随胆汁分泌排出
重金属
汞
肠道内的细菌
3. 蓄积作用
生物碱 如 士的宁 吗啡 等可积蓄于肝脏
然后肝脏逐渐小剂量释放这些物质 以减少中毒过程
4. 吞噬作用
肝脏受损失
干细胞中含有大量的库普夫细胞 有很强的吞噬u能力
(四) 肝脏的防御免疫
库普夫细胞
(五) 肝脏的其他功能
调节循环血量
凝血因子合成
参与产热 电解质 水平衡
三、 肝脏功能的储备和肝脏的再生
实验证明 肝脏被切掉70~80% 后 并不出现明显的生理功能紊乱
而且剩余的肝脏可在三周至八周长至原来大小
称为肝脏的再生
机制尚不明确
第六节 大肠的功能
一、大肠液的分泌
大肠分泌物富含黏液和碳酸氢根
pH在8.3~8.4
大肠液的主要功能是黏液蛋白保护肠粘膜和粪便
二、大肠的运动和排便
(一) 大肠的运动形式
1. 袋装往返运动
空腹喝安静时最常见的一种运动形式
有助于促进水的吸收
2. 分节推进和多袋推进运动
环形肌有规律的收缩
进食后或副交感神经兴奋可见这种运动
3. 蠕动
稳定向前的收缩波
(二)排便
(三) 大肠内细菌的运动
大肠杆菌 葡萄球菌等
来自食物和空气
粪便中死和活得细菌占粪便重量的20~30%左右
(四)食物中纤维素对肠功能的影响
① 多糖纤维能与水结合 形成凝胶 限制水的吸收 增加粪便的体积 有利于分辨的排除
② 纤维素能刺激肠运动 缩短粪便在大肠中的时间
减少有害物质对胃肠和整个机体的毒害作用
③ 纤维素能减低食物中的热量比例 减少高能量物质的摄取 有助于纠正不正常的肥胖
第七节 吸收
一、 吸收的部位和途径
消化道不同部位吸收的物质和吸收速度是不同的
正常成年人 小肠长四到五米 小肠内面黏膜具有许多环状皱襞
皱襞上有大量微绒毛
使小肠的吸收哦面积可达200~250平方米
二、 小肠内主要物质的吸收
(一) 水的吸收
跟随溶质分子的吸收而被动吸收
特别是氯化钠的主动吸收所产生的渗透压梯度是水的吸收主要动力
(二) 无机盐的吸收
1. 钠的吸收
成年人每日口服钠离子五到八克
消化液中的钠离子为二十到三十克
上肠粘膜上皮细胞吸收钠离子是个主动运输过程
2. 铁的吸收
主要在小肠上部被吸收
3. 钙的吸收
食物中的钙只有百分之二十到三十被吸收
大部分的钙离子随粪便排出
维生素D能促进钙离子的吸收
4. 负离子的吸收
小肠内吸收的负离子主要是氯离子和碳酸氢根离子
由钠泵产生的电位差可促使肠腔负离子像细胞内移动
(三) 糖的吸收
分解成单糖后背吸收
半乳糖和葡萄糖吸收最快
果糖次之
甘露糖最慢
(四) 蛋白质的吸收
氨基酸的吸收和单糖相似
自肠腔进入黏膜上皮细胞
(五)脂肪的吸收
脂类的消化产物脂肪酸 一线甘油 胆固醇等很快与胆汁中的胆盐形成混合胶微粒
胆盐双嗜特性 携带脂肪消化产物通过小肠黏膜上皮细胞表面的静水层
(六)胆固醇的吸收
来自食物中和肝脏的胆汁
胆汁中的胆固醇是游离的
食物中的胆固醇越多吸收也越多但不程线性关系
纤维素 果胶 琼脂等能和胆盐结合 形成复合物 从而降低胆固醇的吸收
(七) 维生素的吸收
大部分维生素是在小肠内被吸收的
只有维生素B12是在回肠被吸收的
三、 大肠的吸收功能
每日进入大肠的内容物有1000~1500ml 大肠粘膜对水和电解质有很强的吸收能力 每天最多可吸收五到八升 水和电解质
仅约150ml的水和少量的钠离子 氯离子随粪便排除
四、 肠道微生态的概念和生理意义
人体是一个共生微生物的载体,有超过人体细胞总数拾贝的微生物广泛分布,在人体表面的皮肤口腔消化道呼吸道生殖道的部位识别码的基因,在数量上远超乎人类自身编码德基打150倍以上,在肠道中就有上千种微生物定制或过路消化道居住的大量微生物被统称为肠道,微生物群正常的肠道微生物全以其所处的宿主,人类的微环境共同构成了肠道微生态,人类与肠道微生物通过协同进化形成相互依赖的共生复合体能直接或间接的影响人体的多种生理功能。
除了前文提及的分解,食物,维生素和氨基酸的合称为人体何其肠道,微生物的相互作用,也是人体免疫系统发育和成熟的重要根源之一,肠道微生态能影响脂肪的储存改善线粒体活性调节能量代谢可能通过场老周与中枢神经系统进行交流,对其调控影响宿主的脑行为,促进血管上传参予骨密度调节,同时,肠道微生态的稳定对人类保持肠道上皮的完整性抵抗肠道病原菌引起的感染,性疾病是极其重要的。
第三节 胃内消化
一、 胃液的分泌
胃黏膜有三种外分泌腺:
① 贲门腺
黏液腺
② 泌酸腺
混合腺
包括壁细胞、 主细胞、 粘液细胞
③幽门腺
分泌碱性黏液
调节消化腺和消化道运动
常见的内分泌腺
① G细胞
存在于胃窦
促胃液素
促肾上腺皮质激素
子主题 3
② δ细胞
存在于胃底 胃体 胃窦
生长抑素
③ 肠嗜铬样细胞
位于胃泌酸区
组胺
(一) 胃液的性质、成分和作用
纯净的胃液是一种无色的酸性液体
正常人每天分泌1.5~2.5L 其主要成分有盐酸、 胃蛋白酶原、 黏液和内因子
其余为 水 碳酸氢根 钾离子 钠离子
1. 盐酸
(1) 胃液中的氢离子浓度为150~170mmol/ L
氢离子的分泌是依靠壁细胞顶端分泌小管中的质子泵实现的
(2) 盐酸的作用
① 激活胃蛋白酶原
② 使食物中的蛋白质变性
③ 杀灭随食物进入到胃内的细菌
④ 盐酸随食糜进入小肠后 促进促胰液素和缩胆囊素的分泌
⑤ 盐酸造成的酸性环境有利于小肠对铁和钙的吸收
2. 胃蛋白酶原
由主细胞合成和分泌
3. 内因子
壁细胞分泌盐酸的同时也分泌内因子
糖蛋白
形成内因子维生素B12 复合物
促进维生素B12的吸收、
4. 黏液和碳酸氢盐
黏液由胃黏膜上皮细胞 、泌酸腺、 贲门腺和幽门腺的黏液共同分泌的,分泌后覆盖于胃黏膜表面 , 形成500微米的保护层
非泌酸细胞能分泌碳酸氢根
形成黏液-碳酸氢盐屏障
保护胃黏膜免受损伤的屏障
(二) 胃和十二指肠黏膜的细胞保护作用
胃和十二指肠黏膜能合成和释放某些具有防止或减轻各种有害刺激对细胞的损伤和坏死的物质
前列腺素
表皮生长因子
(三) 消化期的胃液分泌
1. 头期胃液分泌
进食时,假饲的方法可证明头期胃液分泌的存在
特点是 持续时间长 分泌量多 酸度和胃蛋白酶原高
可口的食物引起的胃液分泌高于不可口的食物
人在情绪抑郁或惊恐时 头期胃液分泌可受到显著抑制
2. 胃期胃液分泌
食糜刺激胃壁上的化学感受器和机械感受器
① 食物直接扩张胃--刺激胃底 胃体的感受器 冲动延迷走神经 中的传入神经传至中枢 再通过迷走神经中的传出神经引起胃液分泌
② 扩张刺激幽门部的感受器 直接作用于G细胞 引起胃液分泌
③ 食物的化学成分
主要是氨基酸和蛋白质 的消化肽 直接作用于G细胞
不同的氨基酸对胃酸分泌的刺激不同
苯丙氨酸 和色氨酸的作用最强
糖和脂肪本身不直接刺激促胃液素分泌
其他物质如 咖啡 牛奶 茶 乙醇 钙离子也能引起胃液大量分泌
3. 肠期胃液分泌
机械扩张游离的空肠袢也能增加胃液的分泌
在食糜的作用下 十二指肠除了产生促胃液素还能产生一种 称为肠泌酸素的激素 也能促进胃酸分泌
(四) 调节胃液分泌的神经和体液因素
1. 促进胃液分泌的主要因素
(1) 迷走神经
迷走神经有传出神经直达胃黏膜泌酸腺中的壁细胞 通过释放乙酰胆碱而引起胃酸分泌
也有支配胃泌酸区黏膜内的肠嗜铬细胞和幽门G细胞 使他们分别释放组胺和促胃液素 间接引起壁细胞释放胃酸
(2) 组胺
组胺有极强的促胃酸分泌作用
肠嗜铬样细胞分泌
旁分泌的方式释放
作用于H2受体
引起胃酸分泌
肠嗜铬细胞膜还有促胃液素 缩胆囊素
(3) 促胃液素
胃窦和十二指肠和控场上端黏膜中的G细胞分泌的一种胃肠激素
迷走神经兴奋时释放促胃液素释放肽
2. 抑制胃液分泌的主要因素
(1) 盐酸
盐酸分泌过多时 可负反馈抑制胃酸分泌
胃酸直接刺激G细胞 使促胃液素释放减少
(2) 脂肪
脂肪及其消化产物进入小肠 刺激释放促胰液素、 缩胆囊素、 抑胃肽 、 神经降压素和胰高血糖素
这些激素抑制胃液分泌和胃运动的激素称为肠抑胃素
(3) 高张溶液
消化期当食糜进入十二指肠后 可使肠腔内出现高张溶液 高张溶液可刺激小肠内的渗透压感受器 通过肠-胃反射 抑制胃液分泌 也能通过刺激小肠黏膜释放若干种胃肠激素抑制胃液分泌
3. 影响胃液分泌的其他因素
(1) 缩胆囊素
由小肠粘膜Ⅰ细胞分泌的一种肠胃激素
可刺激禁食动物的胃酸分泌
竞争性的抑制促胃液素刺激胃酸的分泌作用
(2) 血管活性肠肽
抑制食物 组胺 和促胃液素等刺激胃酸分泌作用
(3) 铃蟾素
铃蟾素即促胃液素释放肽
可以促进胃液大量分泌
(4) Valosin
猪小肠分离出来的一种肠胃肽 对基础胃酸分泌有刺激作用
这一作用不依赖于促胃液素的分泌
(5) 生长抑素
胃肠黏膜δ细胞分泌的一种胃肠激素
通过旁分泌的方式作用于壁细胞 肠嗜铬细胞 和G细胞 对胃的分泌和运动都有很强的抑制作用
(6) 表皮生长因子
具有抑制胃酸分泌的作用
只有在胃上皮受损时才出现
有利于胃粘膜的修复
(7) 抑胃肽
抑制组胺和胰岛素性低血糖所引起的胃酸分泌 作用是 由生长抑素介导的 大量抑胃肽能抑制胃蛋白酶原的释放
二、 胃的运动
(一) 胃的运动形式
1. 紧张性收缩
胃壁平滑肌经常处于一定程度的缓慢持续收缩状态
称为紧张性收缩
空腹时存在
充盈后逐渐加强
使胃保持一定形状和位置
防止胃下垂
使胃内保持一定压力
2. 容受性舒张
进食时 反射性地引起胃底和胃体 舒张
空腹时50ml
进食后1.5L
3. 蠕动
位的蠕动主要是尾区
空腹时基本不蠕动
食物如入胃五分钟后 蠕动便开始
蠕动开始于中部
向幽门方向推进
蠕动一分钟到达幽门
频率约每三分钟一次 表现为一波未平一波又起
(二) 胃排空及其控制
1. 胃排空
食物由胃排入十二指肠的过程称为胃排空
食物入胃约五分钟就开始胃排空
糖类胃排空最快
蛋白质次之
脂肪最慢
2. 胃排空的控制
(1) 胃内因素促进胃排空
食物对胃的扩张刺激
迷走-迷走反射和胃壁的内在神经丛局部反射引起胃的运动加强
(2) 十二指肠内因素抑制胃排空
食糜进入十二指肠后 食糜中的酸 脂肪和高渗透性以及对肠壁的扩张均可刺激这些感受器
通过肠-胃反射抑制胃的运动 使胃排空减慢
(三) 消化间期胃的运动
间期移行性复合运动
(四) 呕吐
呕吐是将胃内容物,有时有肠内容物从口腔强力取出的动作
舌根 咽部 胃 肠 胆总管 泌尿生殖器官 视觉和前庭器官等处的感受器受到刺激使均可引发呕吐
呕吐是一系列复杂的反射活动
迷走神经,=交感神经,舌咽神经,中的感觉纤维传入中枢
传出冲动 盐迷走神经 交感神经 膈神经 和 脊神经经到达胃 小肠 膈肌 和 腹壁肌等
呕吐中枢位于延髓网状结构的背外侧缘 颅内压升高时
直接刺激呕吐中枢,引起喷射性呕吐
呕吐可将肠胃内有害物质排除 因而具有保护意义
但持续的 剧烈的呕吐则可导致水。电解质和酸碱平衡紊乱
第二节 口腔内消化和吞噬
一、 唾液的分泌
人体口腔有三大对唾液腺 即 腮腺、 颌下腺、 舌下腺 和无数小唾液腺 唾液就是由这些大小唾液腺分泌的混合液
(一) 唾液的性质和成分
无色无味 pH仅于中性的低渗液体
唾液中水分占99% 有机物主要为黏蛋白
还有免疫球蛋白 、 氨基酸、尿素、 尿酸、 唾液淀粉酶、和溶菌酶等
无机物有钠离子、钾离子、 钙离子、 氯离子、和硫氰酸盐等
(二) 唾液的作用
① 润湿食物 使之便于吞咽
② 唾液淀粉酶可以将淀粉水解为麦芽糖
③ 清除口腔内的食物残渣
④ 某些进入体内的重金属、氰化物和狂犬病毒可通过唾液分泌而被排泄
(三) 唾液分泌的调节
安静状态下 0.5ml/ min
称为基础分泌
主要作用是湿润口腔
进食时唾液明显分泌增多i
完全属于神经调节
二、 咀嚼
咀嚼是由咀嚼肌按一定顺序收缩所组成的复杂的节律性动作
咀嚼肌属于骨骼肌 可做随意运动
咀嚼可使唾液淀粉酶与食物充分接触而化学性消耗 加强食物对口腔内个感受器的刺激 反射性地引起胃、 胰、 肝和胆囊的活动加强,为下一步消化和吸收做好准备
切碎的食物于唾液混合成食团
三、 吞咽
吞咽指食团由舌背推动经咽和食管进入胃的过程
是一段高度协调的反射活动
1. 口腔期
食团从口腔进入咽部的时期 主要通过舌的运动把食团由舌背推入咽部
2. 咽期
食团从咽部进入食管上端的时期
食团刺激咽部的感受器 冲动立即传入延髓和脑桥下的网状结构的吞咽中枢
立即发动一系列快速反射动作
软腭上举 封闭口 鼻 喉 防止食物进入气管或逆流到鼻腔
食管上括约肌舒张 利于食团进入食管
3. 食管期
食团从食管上端进入胃的时期
主要通过食管的蠕动实现
蠕动是由平滑肌的顺序舒缩引起
食管下没有括约肌但是有一段高压区
该区域防止食物逆流
第一节 消化生理概述
一、 消化道平滑肌的特性
(一) 消化道平滑肌的一般生理特性
兴奋性较低,收缩缓慢
具有自律性
具有紧张性
富有伸展性
对不同的刺激的敏感性不同
(二) 消化道平滑肌的电生理特性
1. 静息电位
静息电位较小, 且不稳定,存在一定波动
2. 慢波电位
在静息电位的基础上,自发的产生周期性的轻度去极化和复极化,由于其频率较慢,故称为慢波
起源于Cajal 间质细胞
3. 动作电位
去极化依赖于钙离子内流, 锋电位上升较慢,持续时间较长
复极化钾离子外流, 钾离子的外向电流与钙离子的内向电流在时间过程上几乎相同,所以锋电位幅度较低且大小不等
二、 消化腺的分泌功能
人每日由各种消化腺分泌的消化液总量可达6L--8L
主要由有机物(消化酶,黏液,抗体等),离子,水构成
消化液的功能
① 稀释食物,使胃肠道内容物跟血浆渗透压接近,利于各种物质的吸收,
② 提供适宜的pH 值 适应消化酶的需要
③ 由多种消化酶水解食物中的大分子物质,使之便于被吸收
④ 黏液,抗体和大量液体能保护消化道,以防物理性和化学性损伤
三、消化道的神经支配及其作用
(一) 外来神经、
1. 副交感神经
副交感神经主要来自迷走神经和盆神经
大部分节后纤维是释放的乙酰胆碱
2.交感神经
来自第五段胸段至第二腰段脊髓侧脚
去甲肾上腺素 交感神经兴奋抑制胃肠运动和分泌
(二) 内在神经丛
食管到肛门的绝大部分消化道内壁,含有两层内在的神经结构 称为肠神经系统
粘膜下神经丛
位于黏膜下层
主要调节腺细胞和上皮细胞的功能
肌间神经丛
分布于环形肌与纵行肌之间
主要支配平滑肌运动
(一) APUD细胞和胃肠激素
APUD细胞: 摄取胺的前体 、进行脱羧而产生肽类或活性胺的能力的细胞
胃肠激素: 分泌细胞释放的多宗激素的总称
胃肠激素的作用
1.调节消化腺分泌和消化道运动
2. 调节其他激素的释放
3. 营养作用
(二) 脑-肠肽
一些被认为是胃肠激素的肽类也存在于中枢神经系统中
在神经系统中的神经肽也发现于消化道中
这些肽类有二十多种 称为脑-肠肽
如促胃液素 、 缩胆囊素、 胃动素、 生长抑素、 神经将压素等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