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图社区 《道德经1~9章》
《道德经1~9章》读书笔记整理及相关的读书感悟,这是一本形式上的小书,内容上的大书。它将最优秀的方法奉献给了大家。
编辑于2021-12-06 15:37:20《道德经》是一本非常重要的经典著作,王弼版的《道德经》不仅传播量大,而且对道家学说的研究产生了非常大的影响。本篇思维导图是道德经46~54章读书笔记个人分享,可以收藏慢慢学。
《论语》是儒家经典之一,是一部以记言为主的语录体散文集,本篇思维导图是关于论语第17章阳货和第18章微子的读书笔记分享,知识点很多,可以收藏慢慢学。
论语15~16篇读书笔记分享。《论语》是儒家经典之一,是一部以记言为主的语录体散文集,主要以语录和对话文体的形式记录了孔圣及其弟子的言行,集中体现了孔圣的政治、审美、道德伦理和功利等价值思想;《论语》内容涉及政治、教育、文学、哲学以及立身处世的道理等多方面。早在春秋后期孔圣设坛讲学时期,其主体内容就已初始创成;孔圣去世以后,他的弟子和再传弟子代代传授他的言论,并逐渐将这些口头记诵的语录言行记录下来,因此称为“论”;《论语》主要记载孔圣及其弟子的言行,因此称为“语"。
社区模板帮助中心,点此进入>>
《道德经》是一本非常重要的经典著作,王弼版的《道德经》不仅传播量大,而且对道家学说的研究产生了非常大的影响。本篇思维导图是道德经46~54章读书笔记个人分享,可以收藏慢慢学。
《论语》是儒家经典之一,是一部以记言为主的语录体散文集,本篇思维导图是关于论语第17章阳货和第18章微子的读书笔记分享,知识点很多,可以收藏慢慢学。
论语15~16篇读书笔记分享。《论语》是儒家经典之一,是一部以记言为主的语录体散文集,主要以语录和对话文体的形式记录了孔圣及其弟子的言行,集中体现了孔圣的政治、审美、道德伦理和功利等价值思想;《论语》内容涉及政治、教育、文学、哲学以及立身处世的道理等多方面。早在春秋后期孔圣设坛讲学时期,其主体内容就已初始创成;孔圣去世以后,他的弟子和再传弟子代代传授他的言论,并逐渐将这些口头记诵的语录言行记录下来,因此称为“论”;《论语》主要记载孔圣及其弟子的言行,因此称为“语"。
书籍简介
作者:老子
内容简介-《道德经》,春秋时期老子(李耳)的哲学作品,是中国古代先秦诸子分家前的一部著作,是道家哲学思想的重要来源;道德经分上下两篇,原文上篇《德经》、下篇《道经》不分章,后改为《道经》37章在前,第38章之后为《德经》,并分为81; 《道德经》文本以哲学意义之“道德”为纲宗,论述修身、治国、用兵、养生之道,而多以政治为旨归,乃所谓“内圣外王”之学,文意深奥,包涵广博,被誉为万经之王
第一章
原文
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无名万物之始,有名万物之母。故常无欲以观其眇;常有欲以观其徼。此两者同出异名,同谓之玄。玄之又玄,众妙之门
解读
前提
在学习道德经之前,我们应该先了解老子写道德经的原因,早在伏羲时代,伏羲就发现宇宙万物的一切都有一个总的本源,只是当时没有文字,无法用语言来说明,所以他只好一画开天,用象来说明,可是这一来就导致人非常执着于象,看天称为天象;看人,称为人象;看地,称为地象;老子看到这一现象,就担心人会被象困住,陷入其中,从而看不到万物的本源,执着于表象,所以老子决定破象立道
第一部分: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名称一旦讲出来,会存在很大的局限性,而且也会让人执着于名,所以才在前面加了非常二字,就是让我们不要执着于一般的常道,常名,它代表着没有局限,代表着万物的自性
第二部分:无名天地之始,有名天地之母,始是万物的本源,母是使万物化生的动力,所以这句话可理解为,无是万物化生的根本,有是万物化生的条件;故常无欲以观其妙,常有欲以观其徼,最重要的在一个观字,观不是用眼睛去看,而是用精神去体验,去感受,只有这样,以无向内观时才能体会道体之妙,以有向外观时才能体会道用之妙
第三部分:此两者同出而异名,有和无两者本源是相同的,只是名称不一样,都可以通过观体会到道;同谓之玄,玄而又玄,众妙之门,道对于我们普通人来说本来就是似有似无,难以捉摸,难以理解,难以认知的存在 ,虽然窥探众妙之门,洞悉万物运转的规律,达到道的境界难如登天,但我们可以在学习的过程中,去体会,去领悟,去感受先人的思想和智慧,从中学会如何做人处事,如何修身养性,如何应对工作生活,便能让我们受用一生,成为更好的自己!
第二章
原文
天下皆知美之为美,斯恶矣,皆知善之为善,斯不善矣。有无相生,难易相成,长短相形,高下相盈,音声相和,先后相随。是以圣人处无为之事,行不言之教。万物作而弗始,生而弗有,为而弗恃,功成而弗居,夫唯弗居,是以不去
解读
第一部分:天下皆知美之为美,斯恶矣,皆知善之为善,斯不善矣,就是说当天下人对美善有了定论,那么丑恶也就有了定论,就有了好美善,厌丑恶之心,那就糟糕了,老子想说的是,对于善恶美丑,每个人都有自己的标准,这是正常的现象,要客观的去看待,但如果有了固定的标准,人为的去定义,去界定什么是善恶美丑的话,就会滋生出不好的东西,就会对社会造成不好的影响,比如建立一个善的典型,那个善便会为人利用,成为作恶多端的挡箭牌了;建立一个美的标准,那个美便会闹出“东施效颦”的陋习
第二部分:老子紧接着就用六种自然现象,有无相生,难易相成,长短相形,高下相盈,音声相和,先后相随,进一步论证,人为的把美丑,善恶用固定的标准去界定,是多么荒谬的一件事;同时告诉世人世间万物是相对的,流动的,变化的,而不是绝对的,固定的,不变的,要效法天地宇宙的自然法则,不执著,不落偏,不自私,不占有,才能无为而无不为
第三部分:老子告诉我们做人,做事,要像圣人那样,处无为之事,行不言之教,少说多做,遵循自然规律;要像道那样,生而不有,为而不恃,功成而不居,道生万物却从不占有,做事情却从来不说,有功劳却从不自居
第四部分:夫唯弗居,是以不去,这句就是本章的总结,也是老子在教导我们,要能像道,像圣人那样,做到不执着于居,这样才能不去,才能一直存在,一直拥有
启示
1.要客观的去看待,不要主观的去评判,要学会尊重,理解,包容,做到和而不同
2.我们要构建科学的价值观,思想观,道德观,世界观,要有自己的思考和判断,而不是迷失在别人的世界里,活在别人的世界里,随波逐流
3.不要把自己的思维拘于一方天地,要敢于跳出思维的牢笼,才能看到不一样的风景,看到更广阔的天地
4.做人不要居功自傲,要谦虚平和,做事要少说多做,要有底线,有原则
第三章
原文
原文:不尚贤,使民不争。不贵难得之货,使民不为盗。不见可欲,使民心不乱。是以圣人之治,虚其心,实其腹,弱其志,强其骨,常使民无知无欲。使夫智者不敢为也,为无为则无不治
解读
第一部分:讲到了不尚贤,使民不争;不贵难得之货,使民不为盗;不见(xiàn)可欲,使民心不乱,意思就是说君王不过度的去追逐名利,那么老百姓也不会过度的去追逐名利,君王不把自己的欲望表现出来,那么老百姓的欲望也不会被引诱出来,如果过度的去追逐的话,就会对这个国家和人民带来灾难,比如一个国家所有人都去搞金融业,搞虚拟经济,追逐金钱的话,还会有人去搞制造业,去搞实体经济吗,如果一个国家没有实体经济做支撑,那么这个国家还有希望吗?还能崛起吗,还会繁荣富强吗,这个国家的人民的生活还有保障吗,还会过得安稳吗,还会过得幸福吗?
第二部分:讲到了圣人的治理方法,也就是“处无为之事,行不言之教”的具体做法,虚其心,实其腹;弱其志,强其骨;常使民无知无欲,使夫智者不敢为也,意思就是要解决老百姓的温饱,满足基本的生活需求,锻炼他们的身体,增强他们的体魄,同时要教导,引导他们,不要过度的把自己的志向建立在名利上,不要有太多的贪念和欲望,在物质方面的需求得到满足的同时,精神方面的建设也要跟上,这样老百姓做人做事才有底线,有原则,才不会胡作非为,才能形成良好的社会风气,国家才能安定,比如改革开放初期,国家是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发展就是硬道理,改革四十年,国家经济迅速发展,取得辉煌的成就,但同时也滋生出一种不良的现象,名利成为了衡量人生价值的唯一标准,十八大以后你再看,国家在做什么,大力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加强精神文明建设,构建精神家园,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只有物质和精神两者相统一,相协调,中华才能崛起,民族才能复兴
第三部分:也就是本章的总结,为无为则无不治,只要你能处无为之事,那么就没有你治理不好的地方!
启示
我们在做人,做事,追求理想的同时一定要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心中要有一杆秤,时刻去丈量秤的两端,物质与精神,外在与内在,是否平衡,只有这样我们才能在实现人生价值的道路上,不被名利所累,不被欲望所绊,才能宠辱不惊,闲看庭前花开花落,去留无意,漫随天外云卷云舒
第四章
原文
道冲而用之或不盈,渊兮似万物之宗。挫其锐,解其纷,和其光,同其尘。湛兮似或存,吾不知谁之子,象帝之先
解读
第一部分:道冲而用之或不盈,渊兮似万物之宗,“冲”字与“盈”字是对等性的,“冲”字应该作为冲和谦虚的“谦冲”解释,换言之,冲便是虚而不满,同时有源远流长、绵绵不绝的涵义,知道道的妙用在于谦冲不已,犹如来自山长水远处的流泉,涓涓汩汩而流注不休,终而汇聚成无底的深渊,不拒倾注,永远没有满盈而无止境,如果了解道的冲而不盈的妙用,它便如生生不已,永无休止,能生万物的那个想象中的宗主功能一样,就可应用无方,量同太虚
第二部分:挫其锐,解其纷,和其光,同其尘,湛兮似或存,就是说如果能够做到冲虚而不盈不满,自然可以顿挫坚锐,化解纷扰,参和它的光景,互同它的尘象,但它依然是澄澄湛湛,和而不杂,同而不流的若存若亡于其间
第三部分:吾不知谁之子,象帝之先,就是说如果真能达到这种境界,便无法知道它究竟是谁,似人而非人,似神而非神,实在无法比拟它像个什么,假使真有一个能主宰万有的大帝,那么这个能创造大帝的又是谁?这个“谁之子”的“谁”,才是创造大帝与万物的本源,姑且强名之叫它是“道”,但是道本无形,道本无名,叫它是“道”,便已非道。因此,只好形容它是“象帝之先”,在天地万物之前就存在了
启示
我们为人处世时,不要骄傲自满,要虚怀若谷,要时刻保持空杯的心态,这样才不会止步不前,故步自封,才能看到自己的不足,才能不断的去改正,去学习,才能不断的进步,那么人生才有无限可能
第五章
原文
天地不仁,以万物为刍狗。圣人不仁,以百姓为刍狗。天地之间,其犹橐龠(tuo yue)乎?虚而不屈,动而愈出。多言数穷,不如守中
解读
第一部分:天地不仁,以万物为刍狗,圣人不仁,以百姓为刍狗,刍狗可解释为用草扎成的狗,是古代专用于祭祀的祭品,祭祀一旦结束,就把它扔掉或烧掉,现在可理解为轻贱无用的东西,因此这句话可以解释为,天地对万物,圣人对百姓,就像对待刍狗一样一视同仁,任凭万物自生自灭,任凭百姓自作自息,正如元代吴澄据所说:刍狗,缚草为狗之形,祷雨所用也;既祷则弃之,无复有顾惜之意;天地无心于爱物,而任其自生自成;圣人无心于爱民,而任其自作自息
第二部分:天地之间,其犹橐龠乎?虚而不屈,动而愈出,橐龠可解释为古代冶炼时为炉火鼓风用的助燃器,也就是古代的风箱,屈可解释为竭尽,穷尽,因此这句话可以解释为道就像风箱一样,内部空虚却不枯竭,越鼓动风产生的就越多,这和第四章讲的冲虚是一个意思,只有这样才能取之不尽用之不竭,万物才能生生不息
第三部分:多言数穷,不如守中,多言可解释为说的太满,数穷可解释为没了退路,因此这句话就可以理解为做人做事都不要做的太过,否则就没了退路,应该要像风箱,像道那样时刻保持冲虚的状态,这样才能虚心弱志,体会到道的奥妙,才能做到挫锐,解纷,和光,同尘
启示
天地之所以不仁,是因为它一直按照自然的规律运行,它不讲仁爱,但也无所偏向,它不怀恻隐之心,但也不具暴虐之性,它滋生万物,并非出于喜好,它降灾致疫,也不是出于厌恶,因此做人也应该顺应自然之道,做到无为不争
第六章
原文
谷神不死,是谓玄牝(pin),玄牝之门,是谓天地根。绵绵若存,用之不勤。
解读
第一部分:谷神不死,是谓玄牝,玄牝之门,是谓天地根,谷可以解释为道的虚空博大,像山谷一样,牝本意指雌性的兽类动物,可解释为母性,用来形容道具有造物的能力,一般的母性,生一个就很累了,但是道是生生不息的,所以要在前面加一个玄字,就能很好的表示道的造物能力,也可以理解为孕育和生养出天地万物的母体,玄牝之门就是第一章所提到的众妙之门,是万物化生发展的根本源头,因此称之为天地根,这句话整体就可以理解为,道像山谷一样,虚空博大,中空无物,却有感应无方的无限妙用,正因其虚无空冥,所以妙用无穷,能化生万物,生生不息,因此能永恒不死
第二部分:绵绵若存,可理解为道是连绵不绝的,永远存在的,对应谷神不死,用之不勤,可理解为道的作用是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才能不断的孕育万物,生生不息,这一章的讲到的山谷和第五章的讲到的风箱都是在讲道的具体表现及冲虚的作用,所以做人一定要虚怀若谷!
第七章
原文
天长地久,天地所以能长且久者,以其不自生,故能长生。是以圣人后其身而身先,外其身而身存。以其无私?故能成其私
解读
第一部分:前几章讲到的天地不仁,以万物为刍狗,到多言数穷,不如守中,再到谷神不死、用之不勤,都在讲天地与万物的生命自然而长生的道理,因此得出天长地久,天地所以能长且久者,以其不自生,故能长生的结论,这句话可以理解为,在人们的眼光中,只从万物个体、小体的生命看来,有生又有死,好像是很不幸的事,但在天地长生的本位来说,生生死死,只是万物表层形相的变相,其实,万物与天地本来便是一个整体、同体的生命,万物的生死只是表层现象的两头,天地的能生能死的功能,并没有随生死变相而消灭,它本来便是一个整体的大我,无形无相,生而不生,真若永恒似的存在
第二部分:是以圣人后其身而身先,外其身而身存。以其无私?故能成其私,这句话可理解为,得道的圣人能效法天地的法则立身处事,去掉自我人为的自私,把自己假相的身心摆在最后,把自我人为的身心,看成是外物一样,不值得过分自私,为义所当为的事情,奋不顾身的去做,虽然看来是把自身的利益位居最后,其实恰好是一路领先,看上去是外忘此身而不顾自己,其实是自己把自己身存天下的最好安排,所以结论便说以其无私,岂不是因为他没有自私表现,故能成其私,所以才能真正的体现出他的大公无私
启示
我们可以有自己的追求,但是在追求的过程中,不要只顾着自己,也要考虑一下别人,帮助一下别人,少点自私,多点爱,成全了别人也就成全了自己
第八章
原文
上善若水,水善利万物而不争,处众人之所恶,故几于道。居善地,心善渊,与善仁,言善信,正善治,事善能,动善时。夫唯不争,故无尤
解读
第一部分:上善若水,水善利万物而不争,处众人之所恶,故几于道,为了引申发挥第七章中的似私而实无私的妙用,进而刻画出如何才能合于“后其身而身先,外其身而自存”的作用,便引出一段水之善的人生哲学,首先提出“上善若水”为提纲,一个人如要效法自然之道的无私善行,便要做到如水一样至柔之中的至刚、至净、能容、能大的胸襟和器度,具有滋养万物生命的德行,能使万物得利,而不与万物争利,又甘愿自居下流,藏垢纳污而包容一切,如果一个人真能做到像水这样,就得道了
第二部分:居善地,心善渊,与善仁,言善信,正善治,事善能,动善时,进一步强调一个人如果想要得道,就要像水一样,善于自处而甘居下地;心境养到像水一样,善于容纳百川的深沉渊默;行为修到同水一样助长万物的生命;说话学到如潮水一样准则有信;立身处世作到像水一样持平正衡;担当作事像水一样调剂融和;把握机会,及时而动,做到同水一样随着动荡的趋势而动荡,跟着静止的状况而安详澄止
第三部分:夫唯不争,故无尤,最后总结概括出,只要一个人能像水一样做到与物不争,与世不争,就能永无过患而安然处顺,就能体会天地之道的至私而起无私的妙用了
启示
我们要像水一样,不与人争,要不断的提高自己的能力,修养和品德,帮助他人,奉献社会,只有这样,才能在充满未知的人生道路上淡定从容,逍遥自在
第九章
原文
持而盈之,不如其已;揣而棁之,不可长保。金玉满堂,莫之能守;富贵而骄,自遗其咎。功遂身退,天之道也
解读
第一部分:持而盈之,不如其已;已是停止的意思,这句话可理解为与其让一个容器达到盈满,不如适时停止,少装一点,留点空间,如果装的很满,不仅无法在装其它的东西,反而还会溢出东西来,所以做人要知足才能常乐,如果有非分的欲望和需求,不安于现实,要在原已持有的成就上,更求扩展,在满足中还要追求进一步的盈裕,最后终归得不偿失
第二部分:揣而棁之,不可长保,揣是比喻很突出,很尖锐的东西,棁原本是梁上加楹的意思,用在这里,引申发挥,则和锐利的锐字相通,这句话可理解为一个人如果已经把握有锋锐的利器,但却仍然不满于现状,反要在锋刃上加一重锐利,那么原有的锋刃就很难保了,所以做人要知时知量,自保自持,如果已有聪慧而不知谦虚涵容,已有权势而不知隐遁退让,最后终归不能长保而自取毁灭
第三部分:金玉满堂,莫之能守;富贵而骄,自遗其咎,这句话可理解为财富到了金玉满堂的程度,想要守住很难做到,而且一个人在既有的富而且贵的环境中,却不知富与贵的本身,便是招来后祸的因素,如果持富而骄,因贵而做,终会自招恶果,后患无穷
第四部分:功遂身退,天之道也,如果认真的去感受天道,就能从日月经天,昼出夜沉,夜出昼没,寒来暑往,秋去冬来这些现象中认识到,它们都是功遂身退的!世间无一处不变幻无常,无一处不峰回路转,做人不要太执着名利,不要太贪恋权贵,要学会急流勇退,知足常乐,既经得起繁华,又过的了平凡,这样人生才会更加圆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