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图社区 神经系统的功能
神经系统功能活动的基本原理:神经元和胶质细胞、神经递质和受体、反射活动的基本规律;神经系统的感觉分析功能。
编辑于2021-12-06 21:35:33神经系统的功能
神经系统功能活动的基本原理
神经元和胶质细胞
神经元的基本结构和功能
神经纤维
分类
按传导速度(传出纤维)
A类
最快
B类
C类
最慢
按神经纤维直径(传入纤维)
Ⅰ~Ⅳ
传导速度
因素
直径大小
有无髓鞘
髓鞘厚度
温度
轴浆运输
顺向运输
胞体→轴突末梢
分类
快速运输
运输具有膜结构的细胞器,如递质囊泡、线粒体等
慢速运输
主要指微管、微丝等的运输
逆向运输
轴突末梢→胞体
可能起控制胞体合成蛋白质的作用
传导兴奋的特征
生理完整性
绝缘性
一根N干中多条NF可同时传导兴奋互不干扰
双向传导
相对不疲劳性
神经的营养性作用
功能性作用
营养性作用
释放 营养性因子
营养效应器
神经胶质细胞
功能
支持和营养
隔离、屏障作用
迁移和引导作用
修复和再生作用
免疫应答作用
绝缘和屏障作用
星形胶质细胞的血管周足与毛细血管内皮及皮下基膜一起构成血-脑屏障
稳定细胞外液的钾离子浓度
参与某些生物活性物质代谢
突触传递
突触概念
化学性突触传递
经典(定向)突触的结构
结构
突触小体
突触前膜
突触囊泡
小而清亮透明的囊泡
子主题
子主题
突触间隙
突触后膜
存在特异性受体或递质门控通道
突触分类
根据神经元相互接触部位
根据对后神经元的影响
兴奋性突触
抑制性突触
突触传递过程
①
突触囊泡释放递质过程
①动员
②摆渡
③着位
④融合
非定向突触传递
突触后电位
兴奋性突触后电位
抑制性突触后电位
突触后神经元动作电位的产生
影响突触传递的因素
影响递质释放的因素
钙离子内流
神经毒素
对已释放递质清除的影响
重摄取
酶解失活
影响后膜受体(反应性)的因素
受体的上调和下调
突触的可塑性
概念
指突触的形态和功能可发生较持久改变的特性或现象
强直后增强
通常是由于强直刺激使
习惯化和敏感化
习惯化
反复温和刺激
敏感化
伤害性刺激
长时程突触可塑性
长时程增强
机制
突触后神经元胞浆钙离子增加
长时程抑制
电突触传递(缝隙连接)
结构
特点
传递速度快
功能
神经递质和受体
神经递质
概念
子主题
递质的鉴定条件
突触神经元具有合成递质的前体和酶系统
种类及分布
胆碱类
胺类
多巴胺、去甲肾上腺素(NE)
氨基酸类
谷氨酸、甘氨酸
肽类
下丘脑调节肽
嘌呤类
腺苷、ATP
气体类
脂类
调质
概念
一类由神经元合成,作用于受体后,不直接起信息传递作用,而是对递质信息传递起调节作用
递质共存
递质代谢
乙酰胆碱的代谢
合成
储存
失活
去甲肾上腺素的代谢
受体
概念
子主题
配体
激动剂
拮抗剂
受体种类
突触前受体
概念
分类
自身受体
异源性受体
受体调节
上调
下调
内化
改变受体数量
磷酸化或去磷酸化
改变受体亲和力
主要神经递质及受体
乙酰胆碱及其受体
M受体
N受体
单胺类递质及其受体
去甲肾上腺素和肾上腺素
受体
α受体
分布
小血管平滑肌
亚型
阻断剂
酚妥拉明
β受体
分布
亚型
阻断剂
反射活动的基本规律
反射和反射弧
反射
概念
分类
条件反射
非条件反射
结构基础
反射弧
感受器
传入神经
神经中枢
传出神经
效应器
反射中枢
概念
指中枢神经系统内调节某一生理功能的神经细胞群
中枢神经元的联系方式
单线式联系
一个突触前神经元仅与一个突触后神经元联系
辐散原则
在感觉传入途径中常见
聚合原则
在运动传出途径中常见
链锁式
可在空间扩大范围
环状联系
可引起正反馈或负反馈
局部神经元回路
局部回路神经元
子主题
局部神经元回路
子主题
中枢兴奋传递的特征
单向传播
只能从突触前神经元传向突触后神经元
中枢(突触)延搁
兴奋通过一个突触比较缓慢
总和
兴奋节律的改变
后发放
对内环境变化的敏感性和易疲劳性
中枢抑制
突触后抑制
由抑制性中间神经元引起的一种抑制
突触后膜产生IPSP
类型
回返性抑制
意义
及时终止运动神经元的活动
交互抑制(传入侧支性抑制)
突触前抑制
由突触前膜释放的兴奋性递质减少,产生的EPSP减小,不能达到阀电位水平,从而产生抑制
结构基础
轴突-轴突型突触
中枢易化
突触前易化
突触后易化
EPSP总和
神经系统的感觉分析功能
中枢对躯体感觉的分析
感觉传导通路
躯体感觉的传导通路
第一级神经元
脊神经节或脑神经感觉神经节内
第二级神经节
脊髓后角或脑干神经核
第三级神经节
丘脑的感觉接替核
丘脑前的传入系统
浅感觉传导通路
子主题
深感觉传导通路
肌肉的本体感觉、深压觉的传入纤维→后根进入脊髓→同侧后索上行→延髓薄束核和楔束核换行
临床意义
脊髓半断离
对侧浅感觉消失
同侧深感觉消失
同侧运动障碍
脊髓空洞症
轻度
痛、温度觉受损,轻触觉障碍
重度
丘脑的核团及其感觉投射系统
分类
特异性投射系统
特异性感觉接替核
引起特定感觉
联络核
可能与各种感觉在丘脑和大脑皮层的联络有关
点对点
非特异性投射系统
非特异性投射核(髓板内核群)
弥散地投射到大脑皮层的广泛区域,作用是维持和改变大脑皮层的兴奋状态
点对面
功能
使机体处于觉醒状态
脑干网状结构上行激活系统
主要通过非特异性投射系统发挥作用
特点
由于是多突触接替的上行系统,故易受药物影响而发生传导阻滞
内脏感觉的传导通路
感觉代表区
体表感觉代表区
第一感觉区
定位明确,性质清晰
神经系统对躯体运动的调控
神经系统对内脏活动、本能行为和情绪的调节
脑电活动及睡眠和觉醒
脑的高级功能
神经营养性因子
营养神经元并促进神经突起生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