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图社区 原腔动物门
原腔动物门知识导图,介绍了原腔动物的主要特征、假体腔、人蛆虫、钩虫、丝虫、泛氧呼吸等,收藏下图学习吧!
编辑于2021-12-08 00:34:14原腔 / 假体腔 /线形动物
1、原体腔动物主要特征
(1)体形大多数为两侧对称的长圆筒形(线形动物) ; (2)体表被非细胞结构的角质膜,以抵抗寄主消化酶的消化作用; (3)体壁和消化道之间具有原体腔(假体腔):无体腔膜,充满体腔液,无任何孔道与外界相通; (4)具有发育完善的消化道,有口有肛,能咀嚼; (5)排泄器官有线型和管形,原肾细胞吸收体腔液中的代谢产物排出体外; (6)感觉器官不发达,神经系统主要是神经纤维,只有少数神经节细胞; (7)雌雄异体且异形,多数两性生殖,繁殖力强。
适应生存的特点: 线形动物的体呈线形,粗细一致,细长无侧线;体被较厚的角质膜,其下为上皮,上皮内为纵肌;原体腔内充满间质;消化管在成体及幼虫均退化,无口不能摄食,以体壁吸收宿主的营养物质,排泄孔开口于体后端腹面,无排泄器官;神经结构特殊,神经与上皮相连,体前端有一神经环,向后伸出一腹神经;雌雄异体,雄体较小,向腹侧卷曲。
2、什么是假体腔?怎样形成? 那些门动物属于假体腔动物?
(1)假体腔是从胚胎的囊胚期发育而来的体壁和内脏器官之间的空腔,不具有体壁体腔膜和脏壁中胚层,由于是动物演化过程中最早出现的体腔类型,故又被称为初生体腔。 (2 )原体腔为体内器官系统的运动与发展提供了空间;体腔液能更有效地运输营养物质及代谢产物,调节与维持体内水分的平衡;体腔液作为种流体骨骼,能保持身体的一定形态与运动。 (2)假体腔动物包括:线虫动物门、轮虫动物门、线形动物门、棘头动物门、内肛动物门、腹毛动物门、动吻动物门等七个类群。
3、人蛔虫
(1) 外形: 长圆柱形,表面通常光滑闪光,前端钝圆,后端尖。一个背唇和两个侧腹唇围绕顶部的口,唇瓣内缘有细齿,外缘有乳突。 雌雄异体,雌虫较粗长,生殖孔开口于体前端腹面的1/3处。 雄虫较细短,体后端向腹面弯曲,生殖孔与肛门合并为泄殖孔有时可见自孔中伸出的交合刺。
(2)结构 ①体壁:最外层为透明的非细胞结构的角质膜,表皮层为合胞体的构造,表皮内由肌细胞构成; ②消化系统:体壁内宽阔的原腔中的消化道为一扁平直管, 其在形态和功能上进一步分化。 雄虫的直肠通入泄殖腔,雌虫的肛门位于虫体末端的腹面; ③排泄系统:属原肾管型,排泄管呈“H” 形; ④神经系统:在咽部有一围咽神经环,使整个系统呈圆筒形,背腹神经索发达; ⑤生殖系统:雌雄异体,雌性有一个“Y”形的生殖系统,生殖力强;雌性双管、雄性单管。
(3)生活史 两个阶段:虫卵在外界土壤中的发育、虫体在人体内发育。 生活史不需要中间宿主,属直接发育型。 受精作用发生在子宫远端部,受精卵充满子官。受精卵随宿主粪便排出体外,在潮湿环境和适宜温度下开始发育,经2周发育成熟为感染性虫卵。这种卵被人误食后,在十二指肠中孵化出幼虫。幼虫钻穿肠壁进人血液或淋巴,经血液循环到心脏,再到肺中,在肺泡内生长发育又蜕皮后,再经支气管、气管逆行至咽喉,随吞咽动作再次入胃并到达小肠,经最后一次蜕皮发育成虫,成虫在人体内存活时间通常约为1年。
(4)感染率高的原因有: 蛔虫卵在外界环境中无需中间宿主而直接发育为感染期卵; 蛔虫产卵量大,虫卵对外界理化等不良因素的抵抗力强,在土壤中可生活4-5年之久; 人们不良的生活方式、卫生习惯等。
(5)危害及防治 幼虫移行过程中,经过肝脏或穿破肺部微血管进入肺泡时,可释放出免疫原性物质,能引起宿主变态反应,如痉挛性咳嗽、低热、肺炎等症状。 成虫以人体肠壁内半消化食物为食,夺取营养,可引起小肠黏膜机械性损伤,导致食欲不振,消化不良,腹痛。数量多时可阻塞肠道或绞缠成团,引起肠梗阻。成虫有钻孔习性,可侵入胆管、胆囊、肝、胃等,引起不同症状,造成危害。 对蛔虫病的防治,应采取综合性措施。包括查治病人和带虫者,以控制传染源;处理粪便、管好水源,以切断蛔虫传播途径;加强宣传卫生教育,注意饮食卫生和个人卫生,不饮生水,不生食未洗净的蔬菜及瓜果,饭前便后洗手等,以预防感染。
4、蛲虫
①形态结构:人蛲虫成体细小,雌虫长为8~ 13mm,雄虫长为2~ 5 mm,乳白色,前端角质膜膨大,形成头翼。 ②生活史 成虫寄生在人的盲肠、结肠、直肠等部,附着在肠黏膜上。成熟的虫体交配后,雄虫很快死亡,雌虫在夜间到寄主肛门附近产卵,卵被黏附在肛周皮肤上。排卵后雌虫大多也死亡,少数雌虫可由肛门蠕动移行返回肠腔。若进人阴道、子宫、输卵管、尿道等部位,可导致异位寄生。虫卵在适宜温度、湿度和氧充足条件下,能很快进行胚胎发育,卵壳内幼虫发育成熟,并蜕皮1次,即为感染期卵。传播途径可为逆行感染(孵化,幼虫从肛门逆行人肠发育为成虫)和自体感染(当患者用手搔抓肛门周围皮肤,虫卵污染手指,经口吸吮造成的直接传染。通过衣、被和尘埃也可自口感染)。 ③危害与防治原则 雌虫的产卵活动造成患者常烦躁不安,失眠,食欲减退,消瘦,夜间磨牙及夜惊等症状,皮肤瘙痒及局部炎症。 防治蛲虫病要讲究公共卫生和个人卫生,以防止相互感染和自身反复感染。
5、钩虫
①形态结构 钩虫成体小,虫体前端和后端微向背侧仰屈,形状似钩。唇片退化,有一发达的口囊,其腹侧缘有两对钩齿。雄虫的后端有一发达的交合伞。钩虫体内有头腺,主要分泌抗凝素(利于钩虫的吸血)及乙酰胆碱酯酶(破坏乙酰胆碱,而影响神经介质的传递,降低宿主肠壁的蠕动,有利于虫体的附着)。 ②生活史 成虫寄生于人的小肠内,交配产卵,卵随寄主的粪便排出体外。虫卵必须在适宜温暖、湿度、荫蔽、含氧充足的疏松土壤的环境条件下,才能孵出幼虫。幼虫在土壤的表层自由生活→杆状蚴→丝状蚴→感染性幼虫,直接从皮肤侵入人体,进入血管。它们在人体内移行的过程中经过蜕皮,然后在人体肠内寄生,发育为成虫。少数未被胃液杀死的幼虫,可直接在小肠内发育为成虫。 ③危害与防治原则 钩虫钻人皮肤后,引起脚趾、手指间等皮肤较薄处皮炎;移行至肺,穿破微血管进入肺泡时,引起局部出血及炎性病变。钩虫对人体的危害主要是成虫的吸血活动,并分泌抗凝剂,使咬附伤口不易凝血。造成患者长期慢性失血。由成虫造成的钩虫病又称为黄肿病,为严重贫血而呈现出的皮肤蜡黄、眩晕、乏力、浮肿,甚至心力衰竭。 加强粪便管理,是切断钩虫传播途径的重要措施;加强个人防护,以减少感染机会。
6、丝虫
①形态结构 虫体乳白色,细长丝状,体表光滑。 头端呈球形膨大,口在头顶正中,周围有两圈乳突。雄虫泄殖腔周围有数对乳突,具长短交合刺各一根。 雌虫尾端钝圆,略向腹面弯曲。 ②生活史 成虫寄生在人的淋巴系统内。我国主要有班氏丝虫(多寄生于深部淋巴系统中)和马来丝虫(多寄生于上、下肢浅部淋巴系统)。均可有异位寄生。雌性生殖系统为双管型,子宫粗大内含大量卵细胞。成虫交配后,卵胎产生微丝蚴。微丝蚴随淋巴循环进人血液,白天在内脏血管中,夜间则移至体表微血管中。当按蚊及库蚊吸血时,微丝蚴就进人蚊体,在蚊体内蜕皮发育成为丝状蚴,这是具有感染性的幼虫,然后集中于口器,当蚊再吸血时,钻人人的皮肤,移行至大淋巴管及淋巴中寄生。 ③危害与防治原则 丝虫也是我国的五大寄生虫之一,呈世界性分布。丝虫病可使患者出现丝虫热、象皮肿等症状。象皮肿是淋巴管的梗阻,在肢体或生殖器官上产生的可怕的膨大。 血中有微丝蚴的带虫者及病人都是丝虫病的传染源。班氏丝虫的主要传播媒介为库蚊,马来丝虫的主要媒介为嗜人按蚊和中华按蚊。 在丝虫病防治工作中,普查普治和防蚊灭蚊是两项主要措施。
7、轮虫
(1)轮虫为雌雄异体。雄虫个体小且寿命短,体内仅有一套生殖器官,其他器官退化,交配后不久即死亡。雌虫有卵巢、输卵管和卵黄腺。 轮虫可进行两性生殖和孤雌生殖。轮虫的生殖有周期性变化,经多代孤雌生殖,当环境条件不良时,孤雌生殖产生混交雌体,其产的卵为需精卵,卵在轮虫体内受精后,分泌一层较厚的卵壳称为休眠卵,可抵御不良环境,当环境好转时,又发育成非混交雌体,继续孤雌生殖,若需精卵未能受精,则发育为雄虫。 (2)对混交雌体与非混交雌体的差异以及混交雌体形成机制,尚无明确定论,有待进一步研究。 轮虫的隐生即当环境条件恶化时(如水体干枯、温度变化等),有些轮虫停止活动像死一样状态,称为隐生或称失水蛰伏,当环境适宜时又复活。动物进入隐生必须缓慢进行干燥若干天。 隐生的意义重大,对其分子机制有待进一步研究。
8、棘头虫
棘头动物表现出适应寄生生活的特征是: ①体呈圆筒形或稍扁平,大小差异很大; ②体表具角质膜和环纹,为假分节现象; ③体前端有一个能自由伸缩的吻,吻上具有许多倒钩,为吻附着器官,钻入宿主肠内后可钩挂在肠壁上,故称棘头虫; ④成虫和幼虫均无消化管,以体表吸收宿主肠内的营养物质。排泄器官为一对原肾管; ⑤位吻鞘处有一神经节,由此伸出神经至身体各部; ⑥生活史中需要两个宿主,终宿主是脊椎动物,成虫寄生于脊椎动物的肠道中,中间宿主总是节肢动物。 (与原腔动物其他类群显然不同,其演化地位难以确定)
9、流体静力骨骼?
即肌肉间的拮抗不依赖具有关节的骨骼系统,而是以液体、软组织、消化管内容物等的压力为媒介实现的。 假体腔的体腔液具有强有力的流体静力骨骼的作用,由于体腔和肌肉分节排列,隔膜上虽有小孔,但有括约肌调节,其体腔液体积是相对恒定的,在每节内流体静力骨骼颉颃肌肉的力实际增强了流体静力骨骼的作用。
6. 隐生
水生轮虫在水体干枯时,身体失去大部分水分,高度卷曲,进入假死状态,抵抗干燥环境,在入水后,即能复活,这种维持生存的状态称为隐生。
5. 非需精卵
轮虫在环境条件良好时营孤雌生殖,雌轮虫产的卵不需受精,称非需精卵。
4. 泛氧呼吸
与厌氧呼吸相似,即借酶作用分解体内储存的糖原以获得能量,但在氧气极少的情况也能进行有氧呼吸
3. 蜕皮
动物在生长发育过程中,退去旧的角质膜,长出新的角质膜的过程,称为蜕皮。
2. 完全消化系统
消化道两端均有开口,即有口和肛门的消化系统称为完全消化系统。
1. 孤雌生殖
又称单性生殖,即雌性所产的卵,不经受精直接发育成新个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