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图社区 鱼纲
动物学第十五章鱼纲,知识内容有软硬骨鱼类的起源与演化、硬骨鱼类、软骨鱼类、淡水鱼、海水鱼、鱼类消化管道的结构。
编辑于2021-12-08 00:38:57鱼纲
1、从形态结构上说明鱼类最适 于水生生活的低等有颌脊椎动物。
①体型:流线型外形,有利于减小在水中的阻力,便于活动。 ②体表粘膜及鱼鳞:减小阻力。 ③用鳃呼吸:可以在水中(氧分压较低的环境)中摄取氧气。 ④鱼鳔:可以调节鱼类在水中的沉浮。 ⑤鳍:强健的鳍和对应的肌肉,使鱼类在水中活动自如,包括前进、后退,保持身体平衡。 ⑥侧线系统:感知水的流动和压力。 ⑦泌尿系统可以调节自身在水中的水盐平衡,使自身适应淡水或者海水的环境,不至于使身体出现脱水或者盐中毒。 ⑧循环系统为单循环,便于输送养分和氧气到身体各个组织。
2、软、硬骨鱼类的起源与演化
原始有头类可分为两支演化:从水中到陆上的演支比较原始。无上下颌--无颌类,它们是脊椎动物中最原始的类别,如出现于古生代的甲胄鱼,兴盛于志留纪和泥盆纪,它们的身体外被笨重的骨甲,由于不能很好地适应,不久就被淘汰。现存的只有七鳃鳗和盲鳗等少数种类,因无上下颌而营半寄生生活。另一支产生了上下颌--颌口类,能主动的生活,即为鱼类的祖先。 最早的原始有颌鱼类是棘鱼类和盾皮鱼类,出现于古生代的志留纪,兴盛于泥盆纪后绝灭。 在志留纪及泥盆纪,还分化出原始软骨鱼类,如裂口鲨,形状似现代鲨鱼,体被楯鱗,歪尾形,它们是现代鲨鱼的始祖。 由古软骨鱼类演化为原始的硬骨鱼类。原始的硬骨鱼类一支进化为辐鳍亚纲,另一支进化为总鳍亚纲和肺鱼亚纲
3、硬骨鱼类vs软骨鱼类
(1)软骨鱼类主要特征是:①骨骼全部为软骨;②体被楯鳞或无鳞;③鳃裂一般5对,各开口于体外,鳃间隔发达,无鳔;④口在腹面,肠内有螺旋瓣;⑤体内受精,雄体有鳍脚,卵生或卵胎生;⑥尾属歪尾型。
(2)硬骨鱼类主要特征是:①骨骼全部或部分为硬骨;②体被硬鳞、骨鳞或无鳞;③鳃裂4对,不直接开口于体外,有骨质鳃盖保护,鳃隔退化,一般有鳔; ④口位于头前端,多数种类肠内无螺旋瓣:⑤多体外受精、多卵生,少数种类变态发育;⑥尾多属正尾型,低等种类歪尾型。 硬骨有两种类型:一种是软骨性硬骨,由软骨发育而来;另一种是膜性硬骨,不经过软骨阶段,由间充质细胞直接发育而来。 (1)中轴骨包括头骨和脊柱两部分。头骨包括脑颅和咽颅,软骨鱼类的脑颅构造简单,没有骨片的分化,硬骨鱼类的脑颅由许多骨片组成。脊柱的分化程度很低,只有躯干椎和尾椎的分化。 (2)附肢骨包括偶鳍骨和奇鳍骨。偶鳍骨并未与脊柱发生联系,腰带不直接与脊柱相连。奇鳍骨仅由支鳍骨构成,尾鳍支鳍骨的结构比较复杂与运动推进器有关。
4、鱼类消化道的结构和食性关系?
①口的位置与食性的关系:以浮游生物为食的鱼类,口为上位口;以底栖生物或附生在石头上的藻类为食的鱼,口为下位口;以中上层食物为主的类,口为端位口。 ②牙齿与食性的关系:肉食性鱼类牙齿比较尖锐;杂食性鱼类牙齿多呈切刀形;以浮游生物为食的鱼类牙齿较细弱或作绒毛状。 ③鳃耙与食性:草食或杂食性鱼类,鳃耙短而疏;以浮游生物为食的鱼类,鳃耙长而密。 ④胃肠与食性:草食、杂食鱼类,胃肠分化不明显,肠管长;肉食性鱼类,胃肠分明可辨,肠管较短。 ⑤消化酶与食性:肉食性鱼类胃液中胃蛋自酶活性较高;非肉食性鱼类胃蛋白酶少,而淀粉酶、糖原分解酶等含量多。
5、淡水鱼vs海水鱼---渗透压调节机制 (鱼类肾脏调节体内渗透压方面的作用)
(1)淡水鱼体液的盐分浓度大于外界环境,属高渗性溶液,所以水分会不断地由外界环境进入体内,其肾脏便不断地排出大量尿液,使体内的水分保持恒定。所以,淡水鱼的肾小球发达,泌尿功能强,排尿量大。
(2)海产硬骨鱼体液的盐分浓度小于外界环境,属低渗性溶液,所以体内的水分会不断地渗透到体外,鱼必须大量吞饮海水,而多余的盐分则靠鳃上的泌盐细胞排出。海产软骨鱼血液中的尿素浓度较高,可通过排尿量控制尿素浓度的方法与海水保持渗透压平衡。
6、鳔的作用、类型、特点
(1)鳔的作用 鳔的主要功能是调节沉浮的器官,使鱼体悬浮在限定的水层中,以减少鳍的运动而降低能量消耗。肺鱼的鳔能呼吸空气中的氧气,即行气呼吸。 (2)根据鳔管的有无,可将鳔分为有鳔管的管鳔类和无鳔管的闭鳔类。 ①管鳔类的鳔管是气体进出鳔的通道。其鳔内气体的调节主要通过鳔管直接由口吞入或排出,或由血管分泌或吸收一部分。 ②闭鳔类鳔内气体的产生主要通过红腺和其下方的微血管网,管鳔类在水下补充气体时也可通过红腺,但其红腺不如闭鳔类的发达,有时也叫红体。红腺位于鳔前腹面内壁上,此处上皮细胞为长方形腺细胞,内陷形成简单的腺体其下方有大量微血管按一定次序排列在红腺下方,叫做迷网
7、鱼鳞、鳍、尾类型
(1)鳞片是鱼类最显著的皮肤衍生物,具有保护作用,同时在游泳中起辅助作用 ①楯鳞:由真皮和表皮联合形成,楯鳞为软骨鱼类所特有,在鱼体生长中老鳞不断脱落,由新鳞代替。 ②硬鳞:由真皮形成,是低等的软骨硬鳞鱼所拥有的一种原始鳞片,有的鱼体表部分的硬鳞退化。 ③骨鳞:由真皮演化形成,是绝大多数硬骨鱼类所具有的一种鳞片,骨鳞又可分为圆鳞和栉鳞两种。圆鳞的顶区后缘平滑;栉鳞的顶区后缘有齿突。
(2)鱼鳍,鳍是鱼类适应水生生活的重要运动器官,分为左右对称成对存在的偶鳍和不成对的奇鳍。软骨鱼类的鳍为角质物,硬骨鱼类的鳍由鳞质鳍条组成。 ①偶鳍分为胸鳍和腹鳍。偶鳍的基本功能是维持身体的平衡和改变运动的方向。 ②奇鳍分为背鳍、尾鳍和臀鳍。背鳍是鱼类维持直立和平衡的器官; 尾鳍起推进鱼体运动和转变方向的作用;臀鳍其作用与背鳍相似。
(3)鱼尾分为原尾型、正尾型和歪尾型。 ①原尾型:脊柱的末端平直,将尾鳍分为完全对称的上、下两叶。这种类型主要见于鱼类胚胎期和刚孵出不久的仔鱼 ②正尾型:脊柱的末端稍上翘,形成尾杆骨,使尾鳍内部不对称,但外形却是对称的,多数硬骨鱼类都属这种尾型 ③歪尾型:脊柱的末端明显翘向后上方,并伸入尾鳍上叶。这种类型的尾内、外部均不对称。
8、鱼类游泳运动的力学原理
鱼类的躯干肌位于躯干两侧,由体节肌分化而来,仍然保留着分节现象。躯干部和尾部的大侧肌由一系列的肌节组成,肌节间有肌隔分隔,这种排列有利于鱼类在水中左右摆动身躯运动。大侧肌本身也被水平隔膜分隔成轴上肌和轴下肌。 鱼类的轴上肌发达,轴下肌较薄。借助于连续的肌节收缩与舒张,使收缩波传向尾部,尾部将收缩的力传给水,这个力被水以同等大小但方向相反的反作用力作用于尾部,是鱼类向前运动的主要推进力。
9、鱼类的视觉器和听觉平衡器的基本结构如何? (鱼类感觉器官的结构如何适应水生生活?)
鱼类视觉特点有: ①可视距离小,为近视,但可通过光的折射作用看见水面以外的物体;②由于眼多位于头部两侧,故单眼视区大,双眼视区小;③不同种类的鱼类,视觉有差异。
内耳生理功能: ①是感觉鱼体的平衡,其感觉中心在椭圆囊和半规管; ②是产生听觉,主要在内耳下部产生,鱼类没有外耳,外界声波通过头部耳区薄的骨片传至内耳,使内耳中的淋巴液产生相同的振动,并刺激内耳的感觉细胞,经过听神经传至脑,产生听觉反应。
10、鱼类的脑和脊髓的基本结构和功能。
11、举例说明鱼类的两性异形
12、鱼卵受精、生殖和发育类型
卵生:体内(软骨鱼、少数硬骨鱼)或体外(大多数硬骨鱼类)受精,受精卵在体外进行发育;卵胎生:体内受精,受精卵在雌性生殖管道内发育,胚胎发育需要的营养物质来自卵黄,与母体无营养物质联系, 母体仅提供呼吸、水、矿物质,见于绝大多数软骨鱼和少数硬骨鱼如食蚊鱼、海鲫等;胎生:形成卵黄囊胎盘,见于某些软骨鱼如灰星鲨、锤头双髻鲨等。
10.什么是鱼类的洄游? 可分为几种类型? 研究洄游的实际意义?
鱼类在其生命活动中有一种周期性、定向性和集群性的迁徙运动,这种沿着固定路线的有规律的迁移运动称为洄游。根据洄游的目的等情况,可分为生殖洄游、索饵洄游和越冬洄游。 (1)生殖洄游,又称为产卵洄游,是指鱼类为了实现生殖目的而从越冬场所或索饵场所集群游向产卵场所的洄游。 (2)索饵洄游,又称为觅食洄游,是指鱼类因追寻迁移的水生生物为食而进行的一种有规律的集群性定向迁移。 (3)越冬洄游,是指成鱼和幼鱼从育肥场向水温、水底和地形都适宜的区域(越冬场)的洄游。 研究鱼类洄游的规律,在渔业生产上有重大的经济价值。研究鱼类的洄游,进而掌握鱼类在什么时候,沿什么路线,在什么地方大量集中确定渔汛、渔场,以便进行捕捞及加强对资源的保护,在渔业生产上有着重要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