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图社区 吸虫
本导图汇总了肺吸虫、姜片虫、肝吸虫、血吸虫等的形态、生活方式、致病、流行、防治、诊断等方面内容,赶快收藏下图了解吧!
编辑于2021-12-08 12:42:18吸虫
华支睾吸虫(肝吸虫)
形态(掌握)
成虫
体形狭长,背腹扁平,前端稍窄,后端钝圆,类似葵花子,体表无棘,雌雄同体
大小(10~25)x(3~5)mm
口吸盘略大于腹吸盘
虫卵
形似芝麻、灯泡状,黄褐色,卵壳厚,一端较窄有盖,盖周围卵壳增厚形成肩峰另一端有疣状凸起
大小(27~35)x(12~20)μm
生活史(掌握)
成虫寄生在终宿主的肝胆管
整个生活史需三个宿主1.淡水螺/(囊蚴)2.淡水鱼虾/3肝胆管
感染期:囊蚴
感染方式:食入含囊蚴的鱼/虾
重要的保虫宿主:猫/犬等
有世代交替现象
致病(熟悉)
致病机制
临床表现
轻度感染
带虫者或轻度症状
重度感染
急性期(过敏或消化道症状)
慢性期(乏力、消化道症状、肝肿大)
潜伏期1~2月,儿童及青少年感染(严重)
诊断
病原学检查(掌握)
粪便检查
直接涂片法
改良加藤厚膜涂片法
集卵法(沉淀、漂浮法
十二指肠引流胆汁检查
离心沉淀检查
免疫学诊断
ELISA(酶免疫吸附试验)
皮内试验
间接血凝实验
对流免疫电泳试验
间接荧光抗体试验
胶体金免疫层析法
影像学诊断
B超、CT
流行(了解)
流行地区:亚洲
引起感染率增高的原因
经济发展(养殖业、交通业、旅游业等发展)
生活水平的提高
人口流动增加
外来饮食文化影响
传统饮食习惯的固守
流行因素
传染源
病人、带虫者和保虫宿主
中间宿主
广泛分布
厕所粪便
管理不当
关键因素
当地人群中有生吃或半生吃鱼、虾的习惯
防治(了解)
加强健康教育
不吃生的或半生的鱼、虾,不用生鱼喂猫
加强粪便管理,消灭螺类宿主
查治病人、带虫者和病畜。首先药:吡喹酮
布氏姜片吸虫(姜片虫)
形态(掌握)
成虫
硕大,肉红色,肌肉丰富而肥厚,长椭圆形,背腹扁平,前窄后宽,形似姜片,是寄生于人体最大的吸虫
长20~75mm,宽8~20mm,厚0.5~3mm
雌雄同体
虫卵
呈长椭圆形,淡黄色,壳薄而均匀,卵盖不明显
大小(130~140μm)x(80~85μm)
内含一个卵细胞和20~40个卵黄细胞
生活史(掌握)
成虫寄生于终宿主(人、猪)的小肠
中间宿主:扁卷螺
感染时期:囊蚴
感染方式:生吃或半生吃含有囊蚴的水生植物或喝生水
感染途径:经口
离体方式及时期:虫卵随粪便排出
实验室诊断
病原学检查
粪便检查
成虫鉴定
免疫学检验
并殖吸虫(肺吸虫)
卫氏并殖吸虫
形态(掌握)
成虫
虫体肥厚,椭圆形,背面隆起,腹面扁平,活体为暗红色,死后灰白色
长7~12mm,宽4~6mm,厚2~4mm
口、腹吸盘大小相似,外形似半个花生米
虫卵
金黄色,椭圆形,左右多不对称,
大小(80~118μm)x(48~60μm)
前端较宽,有扁平卵盖,大,常倾斜,卵壳厚薄不均,后端稍窄
卵内含1个卵细胞和10多个卵黄细胞
生活史(掌握)
成虫寄生在人或动物(保虫宿主)的肺脏
第一中间宿主:川卷螺类 第二中间宿主:淡水蟹、蝲蛄
感染时期:囊蚴,转续宿主体内的童虫
感染方式:经口
诊断时期:虫卵、童虫、成虫
离体方式及时期:虫卵随痰咽入消化道,随粪便排出体外
致病(熟悉)
致病时期
童虫
急性期
成虫
慢性期
脓肿期
单核细胞、嗜酸性粒细胞、中性粒细胞浸润
囊肿期
肉芽组织形成,纤维囊壁形成,内有棕褐色囊液
纤维瘢痕期
肉芽组织和纤维组织增生
临床表现
急性期
多出现在食入囊蚴数天至1个月左右,偶有第2天发病,也有12月后发病
临床症状表现轻重不一,轻者仅表现为食欲减退、乏力、腹痛、腹泻、发热等一般症状;重者可有全身过敏反应、高热、腹痛、胸痛、咳嗽、气促、肝肿大并伴有荨麻疹
慢性期与分型
胸肺型(最常见)
腹肝型
皮下型
脑脊髓型
亚临床型
其他
诊断(掌握)
病原学诊断
痰检虫卵
粪检虫卵
直接涂片镜检
活组织检查童虫
免疫学诊断
内皮试验、ELISA
分子生物学检查
流行(了解)
分布:国内广泛分布,分为溪蟹型(南方)和蝲蛄型(北方)
流行因素
传染源(病人、带虫者及保虫宿主)存在
中间宿主及转续宿主的存在
生吃或半生吃溪蟹和蝲蛄的习惯(流行的关键因素),吃含有童虫的转续宿主也可感染
防治(了解)
加强健康教育,改变不良的饮食习惯,不生吃蟹,不喝生水,不生食动物肉类
不随地吐痰,加强水源、粪便管理
普查普治病人、病畜等,药物:吡喹酮
特征
卵巢与子宫左右并列
两个睾丸左右并列
裂体吸虫(血吸虫)
凡寄生在脊椎动物血管内的吸虫称血吸虫 虫卵—毛蚴—母胞蚴—子包蚴—尾蚴—童虫—成虫
形态
成虫
雌雄异体,雌雄合抱
雄虫长10~20mm,宽0.5~0.55mm粗短,自腹吸盘后虫体向两侧略延伸并向腹面卷曲形成抱雌沟 雌虫长12~28mm,宽0.1~0.3mm
虫卵
淡黄色,椭圆形,卵壳薄,无卵盖
卵壳内含有以一成熟的毛蚴
生活史
成虫寄生于人、动物肠系膜下静脉内
虫卵去向:肠>肝>粪
中间宿主:钉螺(唯一)
感染时期:尾蚴
感染方式:经皮肤(接触疫水)
生活史无雷蚴和囊蚴时期
牛是重要的保虫宿主
致病
致病阶段
尾蚴
尾蚴性皮炎 I、IV型
童虫
血管炎、肺部炎症
成虫
静脉内膜炎 III型
虫卵
虫卵肉芽肿 IV型
虫卵肉芽肿对宿主的利弊
利
使卵内毛蚴死亡,卵壳钙化
隔离与清除虫卵释放的抗原
弊
病理损害→肝肠组织纤维化
临床表现
急性血吸虫病(5%)
发热、过敏反应、消化道症状、肝脾肿大
慢性血吸虫病(90%)
无症状型(隐匿型)
有症状型:慢性腹泻;肝、脾肿大
晚期血吸虫病(5%)
巨脾型、腹水型、结肠增殖型、侏儒型
免疫
抗原
有种、株、期特异性
伴随免疫
宿主感染血吸虫病后对再感染可产生不同程度的抵抗力,其对原有成虫不起杀伤作用,对再次入侵的童虫具有一定的杀伤作用
诊断
病原学诊断
涂片法
改良加藤法
集卵法
尼龙袋集卵法
毛蚴孵化法
直肠黏膜活组织检查
尼龙筛集卵法
自然沉降法
免疫学诊断
皮内试验(ITD) COPT(环卵沉淀试验)、IHA(间接血凝试验)
分子生物学检查
血吸虫DNA检测技术
血吸虫RNA检测技术
流行
流行环节与因素
传染源:病人、带虫者和保虫宿主(牛最为重要)
感染方式:尾蚴经皮肤感染
易感人群:普遍易感,尤其是无免疫力的人及儿童
日本血吸虫的流行受社会因素、生物因素、自然因素的影响。气温较高的4-10月份最容易感染血吸虫病
防治
防治原则
以传染源控制为主的综合防治原则
血吸虫病不易控制的原因
保虫宿主多(牛最为重要)
成虫寿命长
人接触疫水机会多,易反复感染
人感染后产生的免疫力差
有限的钉螺控制
候选疫苗有效保护率低下
肝片型吸虫
俗称肝蛭,主要寄生在牛,羊和其它食草类哺乳动物肝胆管内
形态
成虫:活体棕红色,死后灰白色,树叶状背腹扁平,前端有头椎
虫卵:椭圆形,黄褐色,卵壳薄,卵盖小,卵内充满许多卵黄细胞
生活史
感染途径:经口
感染阶段:囊蚴
寄生部位:肺
诊断
病原学诊断
免疫学诊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