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图社区 《被讨厌的勇气》
这本书以一个年轻人和一位哲人对话的方式展开,结合生活中的具体人物、例子,深入浅出地了解被讨厌的勇气,收藏下图阅读吧!
编辑于2021-12-08 17:18:51《被讨厌的勇气》 【日】岸见一郎 古贺史健
“一切烦恼都来自人际关系。”“所谓的自由就是被别人讨厌”
序:阿德勒想要帮助我们摆脱
来自过去
人际关系
困扰来自社会和他人的期待和评价
结果:骄傲|自卑
理想的人际关系:我爱你,但与你无关
每个人守自己的本分,过自己的人生,人和人之间就没有那么多烦恼
来自未来
恰恰相反,把握现在才是我们唯一真正经历和所拥有的
结果:人生的责任和选择的权利交到了自己的手上,走出了原来的自己
我们的不幸是谁的错
不为人知的心理学三巨头3
另一种哲学:是由(奥)精神科医生阿尔弗雷德·阿德勒于20世纪初创立的全新心理学
三巨头:阿尔弗雷德、弗洛伊德、荣格
再怎么找“原因”,也没法改变一个人5
人是可以改变的,且与过去的种种原因没有关系。目的论所表现的是现在。有些情绪是为了达到目的而编造出来的。
心理创伤并不存在8
阿德勒心理学否认心理创伤的存在,任何经历本身并不是成功或失败的原因。我们并非经历中的刺激而痛苦,而是我们自己赋予了经历的意义,这决定了我们的生活。大家都是为了某种目的而活。
愤怒都是捏造出来的11
完全是因为“为大发雷霆”而制造怒气。通过服务员把咖啡倒在客人身上这件事,想通过愤怒方式使服务员听话。一种手段
认为讲道理太麻烦,而它作为更加快捷的方式使并不抵抗的对方屈服,使对方更听你的话。这里愤怒就是打成目的的一种手段。
弗洛伊德说错了14
弗洛伊德代表的是虚无主义,原因论,而如果你成为了原因论的信徒,那就会在过去的束缚下永远无法获得幸福,陷入绝望,对人生厌弃的悲观世界中。我们并不是在感情的支配下采取各种行动,所以我们可以不受过去支配。对待一件事的感知是现在的主观感觉,无论过去发生什么样的事情,现在的状态取决于你赋予既有事件的意义。
苏格拉底和阿德勒16
改变的第一步就是理解。答案不因是从别人那里得到,而应该是自己亲自找出来
你想“变成别人”吗?18
书中青年人想成为Y一样的人,哲学家问他目的是什么,他说成为他那样的人就会很幸福。其实你无法体会到幸福是因为你不会爱自己,你想把获得幸福通过希望成为别人。而我们要做的不是成为别人,而是悦纳自己,不断前进。Y被给予了性格阳光,在众人中能大胆发言,重要的不是被给予了什么,而是你的注意力应该放在“如何利用被给予的东西”上
你的不幸,皆是自己“选择”的20
执着于被给予什么很正常,但一味执着于这个,人生是不会改变的,我们需要的是更新。现在的你之所以不幸是因为你自己选择的结果。在古希腊语中,善仅仅代表”有好处“的含义,“恶”也有“无好处”的意义。这世上充斥着违法犯罪之类的种种恶行。但是,纯粹意义上的“恶=没好处的事”是没有的,所以你的不幸对你自身而言是一种善。
人们常常下定决心不改变22
常常下定决心不改变是因为当下的现状是在自己认知安全范围内可以预测得到的,而下定决心改变需要很大的勇气,伴随着不确定性,不安,难以预测。即使这样人们认为保持现状更加轻松,更能安心。所以长期以来就养成了习惯,形成了性格。性格可以用“生活方式”来表现,包括了人生观与世界观。性格是很难改变的,我们不妨把我具有悲观的性格改成我具有悲观的“世界观”,是世界观的话就有可能改变。
你的不幸并不是因为过去或者环境,更不是因为能力不足,你只不过是缺乏“勇气”,获得幸福的勇气。
你的人生取决于当下
过去无法改变,过去发生的什么,过去的种种不幸也不是使现在不能改变的借口,它对今后人生如何度过没有影响。怎样改变生活方式首先就要摒弃现在的生活方式。我们常常为不做改变找借口,比如“如果变成Y这样的人;如果做的话我也可以;不愿城区被人评价,更不愿去面对因作品拙劣而淘汰的现实。即使落选也会成长很多。而不做就不会有发展。
想做却又找出一堆理由不敢做是多么痛苦啊。如果要改变对世界或自己的看法就必须改变与世界的沟通方式,行为方式。
第二夜 一切烦恼都来自人际关系
为什么讨厌自己?31
书中的青年和我一样有着很多共同点:对自己没有自信,持着悲观的态度。太注重别人的看法,总活在对别人的怀疑之中。很害怕被别人否定,害怕心灵受伤。正是因为怕这怕那,被拒绝了就可以用这些缺点来为自己找理由,这对你来说就是一种“善”。但是,在人际关系中根本不可能受伤。
一切烦恼都是人际关系的烦恼36
阿德勒心理学的一个基本概念是人的烦恼皆来自人际关系。他是在将人所拥有的问题缩小化。
孤独的产生是有他人的存在。之所以感觉孤独并不是因为只有你一个人,感觉自己被周围的他人,社会和共同体所疏远才会孤独。确实,我在学校里经常会觉得孤独,被人抛弃。哲人说这是因为你太惧怕人际关系所以才会变得讨厌自己,你是通过自我厌弃来逃避人际关系。
自卑感来自主观臆造38
自卑就是对自我价值更少的感觉,它是通过与他人作比较所产生的主观臆造。你对它的好坏取决于你如何看待以及赋予它什么样的价值
自卑情结只是一种借口42
自卑感本身并不是什么坏事,它会驱动人摆脱当时无力的状态,追求进步的普遍欲求。但有些人无法认清“情况是可以通过现实的努力而改变”这一事实,没有向前的勇气,消极就会陷入自卑情结。
自卑情结原本表示的是一种复杂而反常的心理,现在是指把自己的自卑感当做某种借口使用的现状。如:我因为学历低而无法结婚;因为有A所以才做不到B。但这没有因果关系。而我们所认为的因果关系可以用“外部因果律”来解释。
“外部因果律”将原本没有任何因果关系的事情解释成似乎有重大因果关系一样。
现实中拥有高学历的人更容易在社会上获得成功,但问题在于你如何去面对这种社会现实不是不能成功,而是不想成功。不愿意改变自我而牺牲目前所享受的乐趣。
越自负的人越自卑46
苦于强烈的自卑感,却又无法接受“无能的自己”就会通过更加简单的方法进行补偿
虚假优越感
权利
过度追求名牌服饰
骄傲自我功绩,自催自擂,故意炫耀自己很优秀
通过自卑感尖锐化来实现异常优越感的模式
夸耀不幸
如自己身高矮,心好的人会安慰没必要在意,但她会说你又怎么能理解我的烦恼呢,以不幸来支配对方。
人生不是与他人的比赛51
人无优劣之分,虽然不同,但都是平等的。价值在于不断超越自我,不与任何人竞争,,只要自己不断前进就可以。
健全的自卑感不是来自与他人的比较而是来自与“理想的自己”的比较。从胜负中全身而退,当一个人想要做自己的时候竞争势必会成为障碍。在多数情况下,竞争对手不能成为伙伴。
在意你长相的,只有你自己54
在意你长相的只有你自己,时刻关注自己,自我意识过剩。有比较的地方就会有竞争,有竞争自然会有胜负,自然会长生对比,自然会觉得自卑,然后给自己徒增烦恼。所以如果在人际关系中存在竞争就摆脱不了人际关系带来的烦恼,也就不可能摆脱不幸。放眼望去,不知不觉把所有人乃至整个世界都看成敌人,即使没有失败,也时刻活在危险之中,无法获得幸福。反之,如果不把身边的朋友放在“竞争”关系中去,那会成为更加积极的伙伴,对世界的看法也会截然不同。
人际关系中的“权力斗争”与复仇58
在两个关系十分紧张时,要考虑一下那个人的“隐藏目的”,对方在挑起“权利之争”来通过获胜来证明自己的力量,如果你这时发怒的话,那就是正中其下怀,关系就会急剧转入权利之争,复仇阶段,人际关系就很难调和了,所以受到挑衅时,千万不能上当。
承认错误不代表你失败了61
收到人格攻击应该怎么办?
对对方的行为不作任何反应,但又不是“忍耐。忍耐这种想法本身即表明你依然拘泥于权力之争。我们应该学习不使用怒气这种感情方法,因为怒气终归是为了打成目的的一种手段和工具。
要明白一种事实,发怒是交流的一种形态,而不使用发怒这种方式也可以交流,沟通,得到别人的认同。
人生的三大课题:交友课题,工作课题以及爱的课题63
人生的课题
行为方面:“自立”,“与社会和谐相处”支撑这种行为的心理方面的目标是“我有能力”以及“人人都是我的伙伴”
工作课题
交友课题
爱的课题
核心还是人际关系
浪漫的红线和坚固的锁链67
改变自我,而不是他人
当人能够感觉到“与这个人在一起可以无拘无束”的时候,才能体会到爱。
“人生谎言”教我们学会逃避70
逃避人生因为我们把别人看成是敌人而不是伙伴(因为你从讨厌的人身上看到无法容忍的缺点)
不是因为无法容忍ta的缺点而讨厌TA,而是你先要有“讨厌A这个目的”,之后才找出了符合这个目的的缺点。
目的:逃避ta的人际关系
阿德勒把这种企图设立种种借口来回避人生课题的情况叫做“人生谎言”
但是,决定你的而生活方式(人生状态)的不是其他任何人,而是你自己这一事实。
阿德勒心理学是“勇气的心理学”73
使用的心理学即:如何去使用被给予的东西。起决定作用的是你自己。
第三夜 让干涉你生活的人见鬼去
自由就是不再寻求认可?77
阿德勒心理学否定寻求他人的认可
要不要活在别人的期待中?80
受赏罚教育的影响,人们会更加期待自己被别人认可。希望被表扬所以做出这个举动。如果不能够得到表扬就会愤慨。但是我们没有必要去满足别人的期待,你不为自己活那还有谁会为自己活呢?
如果一味寻求别人的认可,在意别人的评价就会活在别人的人生中。现在的你只要不是为了满足别人的期待而活,那他人也“不是为了满足你的期待而活”,当别人 的理想不符合自己的期待的时候也不会发怒,而且是理所当然的。
把自己和别人的“人生课题”分开来84
书中写的是假如你是父母,孩子不想学习大多数父母就会对孩子进行批评,教育。这里就要清楚,孩子学不学习是“孩子的课题”,而不是父母的课题。因此我们要分清这是“谁的课题”。
基本上,一切人际关系矛盾都起因于对别人的课题妄加干涉或者自己的课题被别人妄加干涉。
别别究竟就是考虑一下“某种选择所带来的结果最终有谁来承担?”
还有就是本人不意愿的东西强加在他身上就会有更强烈的反作用。
即使父母也得放下孩子的课题87
信任也要进行课题分离,你选择了信任别人,按照逻辑别人也会相应的信任你,但是对方如何对待你的信任就是对方的事。如果你想着对方一定要信任你,这种希望强加于人就会让自己的人生沉重,所以请丢开别人的课题。
放下别人的课题,烦恼轻松拿走89
书上说人之所以会如此在意别人的评价和视线所以才会不断寻求认可来证明自己。那为什么呢?就是你没有进行课题分离,别人说是别人的课题,你无法左右。所以要划清界限。
砍断“格尔迪奥斯绳结”92
哲人用亚历山大大帝用短剑将捆在神殿支柱上的战车取了下来而不是想办法结开。这就好比人际关系中的“羁绊”,已经无法用普通方法解开了,必须用全新的手段将其切断。
子主题
自由就是被别人讨厌99
不想被人讨厌这对人而言是非常自然的欲望和冲动。康德把这种欲望叫做“倾向性“。即:本能的欲望,冲动性的欲望,就像从斜坡下滑的石头,不断磨损自己失去形状,而真正的自由就是把滚落下的自己从下面向上推的态度。
自由就要被人讨厌,你不觉得八面玲珑地讨好别人的生活方式是一种极不自由的生活方式吗?然而自由不是从组织里解放出来,而是毫不在意别人的评价,不害怕被人讨厌,不追求他人的认可。(指的是课题分离)
获得幸福的勇气也包括“被讨厌的勇气”。一旦拥有了这种勇气,你的人际关系也会一下子变得轻松起来。
人际关系“王牌”,握在你自己手里103
遇到 人际关系问题时,哲人告诉我们可以从“人际关系之卡”这个观点来进行考虑。从结果入手如“因为不想和父亲和好才搬出被打的记忆”,这张卡的决定权要在自己的手中,不能被认可欲所束缚。自己改变的同时不要希望他人也改变。
第四夜 要有被讨厌的勇气
个体心理学和整体论 109
个体:"individual psychology"它有不可分割的意思,精神和身体,理性和感情。
人际关系的终极目标 112
共同体感觉,把人看作伙伴并能够从中感到“自己有位置的状态。是人际关系的重要指标,把自己的执着变成对他人的关心。
“拼命寻求认可”反而是以自我为中心? 115
拼命想获得别人的认可,他人如何评价自己,关注自己,都是以自我为中心希望自己在对方那不要有些不好的印象。
你不是世界的中心,只是世界地图的中心 117
虽然说每个人都是自己人生的主角,但这并不意味着“我”临于世界的中心,世界要为我服务,别人不是为了满足你的期待而活的。人的基本欲求就是归属感,这必须积极地参与到共同体中才能感受到
就是要“直面课题”,不回避工作,交友,爱之类人际关系的课题,要积极主动地去面对。思考“我能给这个人什么”。
在更广阔的天地寻找自己的位置 120
在共同体终于到了些麻烦,比如受欺负、交不到朋友,那就不能产生归属感,这是你需要关注“还有别的更多的共同体”。在学校之外还有更广阔的世界,不要局限于学校。
如果因为你的反对就能崩塌的关系,那么这种关系一开始就没有必要缔结,有自己主动舍弃也无所谓。活在害怕破裂的恐惧之中,那是为他人而活的一种不自由的生活方式。
批评不好。。。表扬也不行? 124
分离课题如何带来良好的人际关系?换句话说如何才能形成相互协调的人际关系?我们需要横向思维,即我们虽不同但是是平等的。作者举了一个常见的例子,批评还是表扬?答案不可以批评也不可以表扬,表扬的实质包含俯视的语感,含有“有能力对没能力的评价,上下级的关系,把孩看得比自己低。
一些希望被表扬或者反过来想要表扬别人都把一切人际关系理解成”纵向关系。平等交流才是关键。
有鼓励才有勇气 128
在人际关系中干涉也是纵向关系的一部分,也正因为把自己看得比对方低,通过干涉把对方导向自己希望的方向,坚定自己正确,对方错误。有些父母会说“要好好学习,必须上个好大学”。
而援助是在课题分离的前提下帮助他用自己的力量去解决,既不表扬也不批评,这就是鼓励。
人之所以害怕面对课题,并不是因为自己没有能力,而是缺乏直面课题的勇气,要找回受挫的勇气。怎么找回呢,这一点千万不能用表扬,人会因为被表扬而形成自己没有能力的信念。
原因有两点:1、表扬是有能力的人对没能力的人所作出的评价。2、以表扬为目的的,就会选择迎合他人的价值观。
有价值就有勇气 131
鼓励基于一种横向关系,最重要的是不评价他人。被表扬是得到他人“很好”之类的评价,这就是以他人为标准,妨碍自己的自由。另一方面,谢谢不是一种评价而是更纯粹的感谢。
人听到感谢之词的时候,就会知道自己能够对别人有所贡献。人只有在能够感觉自己有价值(体会到我对共同体有用)的时候才可以获得勇气
只要存在着,就有价值 134
不要用行为标准而是存在标准去看待他人
关于共同体,必须有人开始,即使他人不合作,那也跟你没关系,不必考虑。
无论在哪里,都可以有平等的关系 137
首先,建立起横向关系,只有一方面也可以。然后你会根据你所处的关系去把握所有人际关系,建立起真正意义上的平等的话,那就是生活方式的重大改变。最重要的意识上的平等以及坚持自己的主张
第五夜 认真的人生“活在当下“
过多的自我意识,反而会束缚自己 143
停止对“我”的执着换成对他人的关心。但有时人啊,只会在意自己,看到自己
你是否有过这样的情形:总担心提出问题被人笑话,被人瞧不起,自我意识总是在牵绊着自己、严重束缚着自己的言行
不是肯定自我,而是接纳自我 145
建立共同体感觉:自我接纳、他者信赖,他者贡献。
建立肯定性达观、要分清“能够改变的”和“不能改变”的
我们无法改变“被给予什么”,但是关于“如何去利用被给予的东西”,我们却可以用自己的力量去改变。
信用和信赖如何区别?148
相信
信用
信赖
相信他人不附加任何条件
决定背不背叛的不是你,那是他人的课题,你只需要考虑“我该怎么做”。
如果对方讲信用我也给予信任,这只不过是基于抵押或条件的信用关系,而无条件的信赖是搞好人际关系和构建横向关系的一种手段,不想搞好关系你也可以随时剪断。如果不去信赖别人,那最终就会与任何人都建立不了深厚的关系。
工作的本质是对他人的贡献152
真诚地接受不能交换的“这个我”,这就是自我接纳,同时,对他人寄予无条件的信赖即他者信赖。并且,如果把他人当做伙伴,那你也就能够在所属的共同体中找到自己的位置,继而也能够获得“可以在这里”的归属感。
还需一点:他者贡献。就是对作为伙伴的他人给予影响、做出贡献。但并不是自我牺牲的意思。它反而是为了能够体会到“我”的价值而采取的一种手段。
阿德勒把为他人牺牲自己人生的人称作“过度适应社会的人”,并对此给予警示。
年轻人也有胜过长者之处155
在视他人为敌人的状态下所作出的贡献也许是伪善的,但是。如果他人是伙伴,所有的贡献就不是伪善的,你就能找到共同体感觉。我们应该思考的不是他人为我做了什么,而是我能为他人做什么,并积极地加以实践
“工作狂”是人生谎言 158
如果你的日常生活中经常用到“大家”“总是”“一切”,常常说这种一般化的词语要小心了,阿德勒认为这种生活方式是 缺乏“人生和谐”的生活方式,是一种只凭事物的一部分来判断事物整体的生活方式。
作者距离一个例子,10个人里有一个人讨厌你,两个人喜欢你,剩下7个人什么都不是,缺乏人生和谐的人就会只关注讨厌自己的人,自我意识过剩。
换言之工作狂也是,他们以工作为借口来逃避其他责任,育儿,交友这一些其实也是工作,只是他们不敢直面课题
从这一刻起,就能变得幸福 161
获得幸福
自由
有追求,不是通过获得他人的认可,不是通过他人的愿望过一生
贡献感
我对共同体有益或我对他人有益
只要产生我对他人有用的主观感觉,是否起作用那是他人的课题
追求理想者前面的两条路165
希望特别优秀的愿望无法实现时或进行的不顺利时就会转而“希望特别差劲”。目的:引起他人的关注,脱离普通状态成为“特别的存在”。这就是“廉价的优越性追求”
甘于平凡的勇气168
很多人不想甘于平凡,无法接受普通的自己,但是普通和平凡真的不好吗?
首先你要自我接纳,拥有甘于平凡的勇气。
这里要阐明一个点“普通”≠“无能”,我们根本没有必要特意炫耀自己的优越性
子主题
人生是一连串的刹那170
很多人把人生比作登山,都想登山山顶,然而我们的人生不是一条登山线,而是成点的连续,也就是说成点的连续。我们只能活在此时此刻,计划式的人生是根本不可能的。
舞动人生 172
人生就是在每个瞬间不停旋转起舞的连续的刹那,每一个刹那的把握就是活在此时此刻的当下,目的地的人生是潜在性的人生,而把过程当做结果的运动就是 现实性的人生。就如人们所说的:最好的风景在路上;重在过程。
最重要的是此时此刻 175
在剧场里,整个会场都开着灯,你可以看到观众席的最里边,当聚光灯强烈的投向自己,就连最前排也看不见。对准“此时此刻的自己”,过去和未来也看不到。
如果你能感觉你会看到未来和过去,你便没有好好活在当下,而是生活在模糊而微弱的光中
生活方式说的是“此时此刻”,是可以按照自己意志改变的事情。
对决“人生最大的谎言" 177
人生最大的谎言就是不活在“此时此刻”,反而把光投向整体自认为看到了什么,关注根本不存在的过去和未来。
站在现实性的角度来说人生总是处于完结状态,认真活好每一个刹那就是一种完结。
为遥远的将来设定一个目标,不要认为现在是准备阶段和忍耐阶段。为遥远将来的考试而努力学习的“此时此刻”确实真实存在的
没有目标也无妨,不要把人生弄得太深刻,认真过好此时此刻,这本身就是跳舞。
人生的意义由你自己决定 179
人生的意义是什么?人为什么而活?
并不存在普遍性的人生意义。
人生意义是自己赋予自己的,而且一个人的力量很大,世界不是靠他人改变而只能靠“我”来改变。我之外的任何人都不会为我改变。
茫然是因为你想要选择“自由”,也就是选择不惧招人讨厌,不为他人而活只为自己而活。你需要“引导之星——”他者贡献“
过好每个刹那,无需竞争,只要跳着,就一定会到达
《被讨厌的勇气》笔记
译者序
你是否常常对烦琐的生活感到乏味?你是否时时为复杂的人际关系感到疲惫?你是否已经很久没有平心静气地与自己的心灵来一场对话了?你是否感到自己的生活离幸福越来越远?你是否认为人生的意义越来越模糊难见?.....
目前的状态就是阿德勒所说的,十分赞同
·
义越来越模糊难见?.....
人间值得
第一章 工作是为了什么
工作就是为了赚钱养活自己,而且,为了钱而工作,并不是什么可耻的事情,这是理所当然的事,我认为非常了不起。
在人生中工作会持续很长时间,如果期望太高或心思太重就会陷入失望或焦虑之中,只盯着未来想要达到的目标。其实每个人没有必要对工作期待太高,没有必要把工作当做非常严肃的事情对待,不要想太多,先试着去做,才能享受工作
喜欢和讨厌是一回事,工作中的人际关系比工作内容重要的多,不喜欢工作的大多数是人际关系出了问题
不能为了工作而堵上了
第二章 不要期待过多,对生活中的小事心存感激
第三章 恰到好处的人际关系
第四章 让心归于平静
第五章 生活和工作的平衡之道
第六章 简单生活每一天
(日)中村恒子 奥田弘美
90岁心理医生恒子奶奶写给生活的哲理小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