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图社区 涂尔干
西方社会学概论之涂尔干思维导图,包括社会学方法的准则、社会团结和社会分工论、自杀论、宗教和知识社会学等内容。
西方社会学理论之韦伯,包括社会科学方法论、社会行动理论、合理统治和科层制、宗教社会学等内容。
西方社会学理论之齐美尔,包括社会学的对象和问题领域、形式社会学、文化社会学三部分内容,结合导图复习更有效率哦~
西方社会学理论思维导图,包括唯物主义和辩证法、社会结构理论、社会变迁理论、阶级和阶级斗争等内容,结合导图复习更有效率哦~
社区模板帮助中心,点此进入>>
论语孔子简单思维导图
《傅雷家书》思维导图
《童年》读书笔记
《茶馆》思维导图
《朝花夕拾》篇目思维导图
《昆虫记》思维导图
《安徒生童话》思维导图
《鲁滨逊漂流记》读书笔记
《这样读书就够了》读书笔记
妈妈必读:一张0-1岁孩子认知发展的精确时间表
涂尔干
一.社会学方法的准则
实证主义社会学的方法论纲领
社会学的研究对象:社会事实
定义:一切行为方式,不论它是固定的还是不固定的,凡是能从外部给予个人以约束的,或者换一句话说,普遍存在于该社会各处并具有其固定存在的,不管其在个人身上的表现如何,都叫做社会事实
三个突出特征:客观性、约束力、普遍性
社会学研究的方法论准则
观察社会事实的原则
把社会事实当作客观存在的“物”来研究,即把它作为构成社会学研究出发点的实体来研究
1.必须始终如一地摆脱一切预断 2.对研究对象进行操作性定义 3.尽量采用具有足够客观性的感性材料
区分正常现象和病态现象的准则
定义:我们称那些具有最普遍形态的事实为正常现象,称其他事实为病态现象或者病理现象。(普遍性是正常现象区别于病态现象的重要标志普遍性是正常现象区别于病态现象的重要标志)
正常现象的普遍性与集体生活的一般条件有关
划分社会类型的准则
分类标准:社会结构的简单或复杂程度
分类原则:首先,以最简单的社会或单环节社会为基础,根据社会表现出的融合程度对社会分类;其次,在在各类社会的内部根据最初的多环节是否完全融为一体区分出各类变种
解释社会事实的原则
某一社会事实的存在必须根据别的社会事实来解释
对社会事实的完整解释必须包括因果考察和功能分析
1.对某一社会事实的原因和功能的探索应该从其他社会事实中去寻找 2.通过对社会内部环境的分析来解释社会事实的原因和功能 3.运用共变法验证因果性的存在
二.社会团结和社会分工论
社会团结
机械团结
个人相似性
社会同质性
法律表征:压制性制裁。 法律表现了集体意识的力量, 其任务是严惩那些破坏了风俗习惯和法律的个人
有机团结
个人异质性
社会分工
法律表征:恢复性 法律功能:把分化的个人组织起来,使之有序地相处, 维护个人与群体之间的相互依赖的关系
集体意识
定义:社会成员平均共有的信仰和情感的总和
集体意识与个人意识的关系:集体意识依赖个人意识而存在,但又不同于个人意识,它弥漫于整个社会空间,是社会的精神象征,“既有自己的特性,又有自己的生存条件和发展模式
集体意识的存在: 1.机械团结以强烈的共同的集体意识为基础 2.在现代社会中,集体意识表现为抽象价值层次上的一致,即由更一般、更模糊的思维、价值和情感所构成 3.在现代社会的各种特殊群体中,集体意识也以一种被限定的形式存在着 4.在现代社会的各种职业群体中可能存在着共同的集体意识
社会分工的功能
常态分工
分工是高度发达社会的特征,也是有机团结的基础,分工的发展推动了社会结构从机械团结向社会团结的转变
变态分工
失范的分工
导致社会对个人的行为缺乏法律道德的约束, 对分工产生的新角色的规范模糊而不详尽, 结果是社会成员丧失了指导他们行动的共同信仰和价值观, 从而导致社会失序
强制的分工
当这些社会规定不再与事物的真实状态相呼应, 不再具有自身的道德基础时,它就会表现为外部的强制。 强制的分工是一种不平等分工, 它往往会造成偏离有机团结的社会不平等现象, 加剧社会冲突,从而威胁社会秩序
不协调的分工
是由不适当的分工组织的出现 导致社会成员行动不和谐、劳动积极性缺乏所产生的
社会分工的原因
根本原因:人口的增加
直接原因:社会容器和社会密度是分工变化的直接原因,在社会发展的过程中,分工之所以能够不断进步,是因为社会密度的恒定增加和社会容量的普遍扩大
集体意识是社会团结的精神基础, 社会分工是社会团结的物质基础
三.自杀论
实证研究的典范
自杀和社会自杀率
社会学家任务:在自杀率变化和社会环境之间建立联系,主要研究社会自杀率的变化
社会自杀率定义:在不同的历史时期,每个社会都有特定的自杀倾向,这种倾向的烈度是由自愿死亡道德总数与各个年龄段及不同性别的人口之比来衡量的
自杀定义:任何一桩直接或间接源于受害者自身主动的或被动的行为, 且受害者知道这一行为的后果的死亡事件
自杀的社会原因和社会类型
自杀类型
利己型自杀
低度的社会整合及由此而来的个人主义膨胀
动乱型自杀
由社会失范或个人生活秩序的破坏导致
与社会整合度成反比
利他性自杀
在社会组织高度聚合和社会整合力量过强的状态下产生的,它是个人对集体的牺牲
宿命型自杀
集体力量对个人的超强控制以及个人无法忍受“过多的限制”所造成
与社会整合度成正比
自杀原因
它主要为社会整合、道德秩序等社会事实所决定,与社会的集体性倾向相呼应
自杀现象和稳定的自杀率是社会的正常状态
预防自杀的措施:加强集体的统一性,使个人被置于集体的保护之下(具有这种功能的集体只可能是职业团体
四.宗教和知识社会学
宗教理论与团结理论相互稀罕绕,相互促进
宗教的含义和本质
根本特征和真实本质:将世界区分为神圣事物和世俗事务(实际上是规定社会和个人的关系)
根本属性:神圣性(社会力量的体现)
构成要素:与神圣事物有关的信仰和仪式,教会
宗教信仰:表达了神圣事物的性质、神圣事物之间及其与凡俗事物之间的关系
仪式:规定了人们在神圣事物面前应该具有怎样的行为举止
教会:由具有共同信仰和仪式的人所结合而成的道德共同体
定义:宗教是一种与神圣事物相关的信仰和仪轨所组成的统一体系,这些信仰和仪轨将所有信奉它们的人结合在一个被称之为“教会”的道德共同体之内
宗教的起源
真实根源:社会环境,“神”是社会力量的象征
宗教—符号系统
这种符号系统以超现实的神圣世界为象征,反映世俗世界的力量和规范,保存和传播社会文化,并对人类思维和个性发展具有重大影响。通过对这种符号系统的考察,可以发现一定历史时代社会生活和集体意识的原始风貌
宗教的功能
宗教与社会的关系: 1.宗教的经验和神圣的观念是集体生活的产物 2.宗教的信仰和仪式强化集体生活所依赖的社会联系
功能
社会整合
1.加强了集体意识的社会整合功能 2.宗教信仰和仪式一起,共同构成社会团结的力量(宗教的主要成分并不是它的教义部分,而是它的集体仪式活动)
宗教意识的形成对人类思维能力发展的促进作用
知识社会学
知识中的概念、分类甚至科学理论是以社会生活为基础而形成和发展的
五.小结
理论特色
研究方法的实证主义立场
研究重点上的结构分析
研究倾向上的社会秩序情结
社会学公理
关于个人的主观意识、人格、态度、价值等基本上都是社会环境产物的思想
法律